《戰國策》,又稱《國策》,為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原作者不明,一般認為非一人之作。資料年代大部分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記載。原書名不詳,書中文章作者也不知是誰,成書推斷也並非一時。劉向編撰後,刪去其中明顯荒誕不經的內容,按照國別,重新編排體例,定名為《戰國策》。全書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國的“策”論。內容以戰國時期,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同時反映了戰國時期的一些曆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傳統上把《戰國策》歸為曆史著作,但書中不少篇章內容荒誕,缺乏曆史依據,說是曆史,其實更多是文學故事,有趣的是這部分作品反而語言以及邏輯相當精彩,有較強的文學性。而另一部分則文采稍遜,卻依托曆史事實,對研究戰國曆史有著較大的史料價值。《戰國策》的思想觀念,與當時的史書等截然不同。劉向序認為“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不可以臨教化”。《戰國策》善於述事明理,描寫人物形象逼真,大量運用寓言、譬喻,語言生動,富於文采。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所以也是一部優秀的散文集,對中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有相當影響。全書現存497篇。早在宋代就已有不少缺失,由曾鞏“訪之士大夫家”,得以校補。後又經多次修訂。現今所見《戰國策》已遠非東漢時期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