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略》

《三略》

《三略》原稱《黃石公三略》,是著名的中國古代軍事著作。此書側重於從政治策略上闡明治國用兵的道理,不同於其他兵書。


它是一部糅合了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專論戰略的兵書。南宋晁公武稱其:“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被當時武學必讀書《武經七書》編入。


《黃石公三略》,亦稱《三略》 ,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著作,相傳作者為漢初隱士黃石公。最早提及此書的是司馬遷。 《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張良刺殺秦始皇未成,遭追捕,被迫隱姓埋名藏匿於下邳(今江蘇邳縣),在這裡遇見一自稱“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的老者,授其一部《太公兵法》(也有說是《黃石公三略》),其後此公便不見於史載。 張良得書,潛心研究,後幫助劉邦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政權。但據考證,《黃石公三略》的成書當不早於西漢中期,它是後人在吸收先秦優秀軍事思想的基礎上,總結秦末、漢初政治統治和治軍用兵的經驗,假託前人名義編纂而成,其中有許多獨到之處。


 內容概括 《黃石公三略》 分上略、中略、下略3個部分,共3800餘字。與前代兵書不同,它是一部專論戰略的兵書,尤其側重闡述政略,這是該書的一個顯著特點。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專講戰略的專著。 《三略》的另一個特點,即是大量引用古代兵書《軍讖》《軍勢》中的內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共引用了700餘字,佔全書的1/6強。因而為後人保留了這兩部已佚兵書的部分精華。


 《三略-上略》 共2100餘字,佔全書的一半以上,內容豐富,是全書的主要部分。其主要內容:①強調民本、兵本思想,注重收攬人心、民心。這也是該書政略思想的核心。


《三略》開篇即指出:夫主將(治理、統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於眾。故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摧毀)。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從戰略的高度,指出人心向背,對於治國安邦的重要意義。這裡的英雄指德才傑出的文臣武將,通志於眾的眾指民眾、庶民。它不僅強調收攬英雄之心,同時指出君主的意願要與民眾相貫通,強調上下要同心,體現了它的民本思想。


《三略》認為:英雄者,國之幹;庶民者,國之本。得其乾,收其本,則政行而無怨。它還指出: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這裡的“賢”也即英雄。


《三略》十分重視收攬英雄之心,民心對於英雄,它認為不僅要使賢如腹心,而且要獲城割之,獲地裂之,獲財散之,依功進行封賞,並且賞功不逾時;對於庶民百姓,它強調要廣施恩惠,愛護民眾,具體應做到:務耕桑,不奪其時;薄賦斂,不匱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這樣既可以獲得民眾的支持,同時也增加了國力。


《三略》還引用《軍讖》: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民的思想,強調富國先富民,只有國富民強,才能克敵制勝。從注重收攬人心的角度出發,


《三略》指出治國統軍的根本在於察眾心,施百務,即體察各類人物的心理特徵和變化,採取相應的對策,並列舉出20個心態各異的人物,一一提出治理辦法,總的原則是,消滅懷有敵意的人,爭取一切可以利用的人。


 《三略》的民本思想體現在軍略上,即是兵本思想,強調士兵在戰爭中的作用。它認為:夫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破敵者,眾也。以寡勝眾者,恩也;以弱勝強者,民也。並指出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


 《三略》的兵本思想,是中國古代漢族軍事思想史上的重大進步。 ②主張治國統軍要根據具體情況的發展變化,柔、弱、剛、強四者兼施,巧妙運用。


《三略》借《軍讖》之語,指出:柔能製剛,弱能製強,並解釋說:柔者,德也;剛者,賊(禍害、災難)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因此只有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製其宜才會使國家強盛,前途遠大,單純用柔用弱或用剛用強,都將使國家衰弱、滅亡。


 《三略》還認識到,人的主觀認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指出:端末未見,人莫能知,並認識到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因此提出戰略戰術的製定,要依據敵情的實際變化而不斷修正,改變,不為事先,動而輒隨,因敵轉化.這些思想都體現了它樸素的軍事哲學思想。 提出了一整套克敵制勝的軍事戰略原則。


《三略》十分強調對戰略要地的佔領和控制,要求獲固守之,獲厄(險要關卡)塞之,獲難(衝要)屯之(派兵屯駐).這種思想既是對前人在險要地形用兵戰術的繼承,又是對秦漢以來戰爭經驗的總結。



开始阅读
圖書目錄
《三略》正文
上略 中略 下略
舉報收藏 0打賞 0

《三略》

作者:黃石公年代:漢初44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