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鈐經》是中國宋代著名兵書。北宋吳郡(今江蘇吳縣)人許洞歷四年於景德元年(1004)撰成,凡20卷,210篇,共論210個問題。許洞曾任雄武軍推官、 均州參軍等職。該書現存明嘉靖刊本及清《四庫全書》等刊刻本。
《虎鈐經》是中國宋代著名兵書。 “虎”為“虎符”,即“兵符”,“鈐”即“鎖鑰”,《虎鈐經》即為開啟兵符鎖鑰之書,掌兵權者應備之經。許洞撰。共二十卷、二百一十論。該書始撰於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完成於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
現存有明嘉靖刊本及清《四庫全書》等刊刻本。 《虎鈐經》吸收了《孫子》和《太白陰經》的精華,使之更加通俗易懂;根據天時人事的變化加以推衍,既祖述古人,又有作者的見解。其中奇謀詭道,凡適於兵家需要,就廣為搜羅,不受“六經”的束縛。該書上言人謀,中言地利,下言天時,兼及風角佔候、人馬醫護等內容。 許洞認為天、地、人三者的關係應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
首先強調人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將帥應“觀彼動靜”而靈活用兵,做到“以虛、含、變應敵”。他指出,儘管天時有吉凶,地形有險易,戰勢有利害,如能吉中見兇,兇中見吉;易中見險,險中見易;利中見害,害中見利,就能用兵盡其變。他還認為,戰爭要以“糧為本,謀略為器”。
謀略的運用必須在一定物質基礎之上,而謀略的運用本身就包括對軍用的謀劃等廣泛的內容:欲謀用兵,先謀安民;欲謀攻敵,先謀通糧;欲謀疏陣,先謀地利;欲謀勝敵,先謀人和;欲謀守據,先謀儲蓄;欲謀強兵,先謀賞罰等。
在作戰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善於“奪恃”,包括奪氣、奪隘、奪勇等,即創造壓倒敵人的有利條件;要善於“襲虛”,即以佯動等手段,造成敵人的錯覺,使敵人失去主動,從而保證自己能主動採取行動。要善於“任勢”,乘敵懈怠攻擊;乘敵不意攻擊;乘勢擴張戰果等。
許洞還主張要善於逆用戰法,不要把兵法原則看成僵死的教條,這樣才能收到出其不意之效,該書前五卷理論性較強,以後各卷均為具體戰法和古代行軍作戰的事宜,還包括天文、曆法、記時及方位識別等知識,都是其他兵書所罕見的。書中還記載了“六壬遁甲”、“風雲氣候”、“星辰日月”等迷信的東西,作者雖然也認為這些“遠於人事”,但世有流傳,也“不敢遺漏”,這是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