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

《墨子》

《墨子》是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記述墨子言論兩部分組成。


該書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涉及哲學、邏輯學、軍事學、工程學、力學、幾何學、光學,先秦的科學技術成就大都依賴《墨子》以傳。現存《墨子》一書,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編《四庫全書》時,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連類比譬、逐層推理,典型如《非攻》。語言質樸無華,造句遣詞口語化。
舊本題宋墨翟撰。考《漢書·藝文志》,《墨子》七十一篇,注曰名翟,宋大夫。 《隋書·經籍志》亦曰宋大夫墨翟撰。然其書中多稱子墨子,則門人之言,非所自著。又諸書多稱墨子名翟,因樹屋書影則曰墨子姓翟,母夢烏而生,因名之曰烏,以墨為道。今以姓為名,以墨為姓,是老子當姓老耶?其說不著所出,未足為據也。宋《館閣書目》稱《墨子》十五卷六十一篇,此本篇數與《漢志》合,卷數與《館閣書目》合。惟七十一篇之中僅佚節用下第二十二,節葬上第二十三,節葬中第二十四,明鬼上第二十九,明鬼下第三十,非樂中第三十三,非樂下第三十四,非儒上第三十八,凡八篇,尚存六十三篇,與《館閣書目》不合。 墨家者流,史罕著錄,蓋以孟子所闢,無人肯居其名。然佛氏之教,其清淨取諸老,其慈悲則取諸墨。


《墨子》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於墨子言行的記錄。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儒、楊、墨三家號稱"顯學",墨子在當時的聲望與孔子差不多。由於墨子倡導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等主張。

《漢書·藝文志》著錄"《墨子》七十一篇",班固注曰墨子:"名翟,為宋大夫,在孔子後。"《隋書·經籍志》著錄"《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 《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都著錄"《墨子》十五卷,墨翟撰"。當前通行本《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關於《墨子》的佚失情況,一種說法是從漢代開始的,另一種說法是南宋時佚失10篇,其餘8篇是南宋以後佚失的。批評儒家的禮樂和天命觀念.揭示出“命者,暴王所作、窮人所述,非仁人之言也”,肯定了“強力從事”的命題。但同時主張“明鬼”、“天志”,反映了墨家思想的內在矛盾。漢代以後,墨學幾成絕學,直到清代,才重新引起人們的重視。

开始阅读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墨子》

作者:墨子年代:戰國時期550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