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孫子兵法》 作者:孫武  

卷十一 九地篇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孫子說:按用兵的原則,戰地可分為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等九類。諸侯在自己的領地上與敵開戰,其部眾遇著危急情況很容易逃散,所以稱散地;軍隊進入敵境不深的地區作戰,因為距離本土不遠,在危急關頭可以輕易返回,所以稱輕地;我方搶先占據,就對我方有利;敵人搶先占領,就對敵人有利,敵我雙方互相爭奪,所以稱爭地;我方可以去,敵人也可以來,地勢平坦,交通方便的地區,叫做交地;敵我雙方同其他諸侯國接壤的地區,先到達就可以與諸侯結交,取得大多數國家的支持,所以稱衢地;軍隊深入敵境,越過許多城邑,就會麵臨嚴峻的形勢,所以稱重地;軍隊在山林、險阻、沼澤地帶行動,凡是難以通行的地方,就叫做圮地;我方進入的道路狹隘,退出的道路迂遠,敵人以少數兵力能打敗我方眾多兵力的地區,叫做圍地;軍隊迅速奮戰就能夠生存,不迅速奮戰就會被消滅的地區,叫做死地。因此,處於散地不宜作戰,處於輕地不宜停留,處於爭地不要勉強強攻,處於交地要保證隊伍能相互策應而不被截斷,進入衢地應該主動結交諸侯,深入重地要掠取軍需物資,遇到圮地則必須要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設計脫險,置於死地就要力戰求生。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古時候善於用兵的人,能使敵人的先頭部隊和後續部隊無法策應,大部隊和小部隊無法協調,官兵無法救援,上下阻隔,無法收攏,士卒潰散,無法集合,即使集合起來,也很不整齊。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也要堅持有利就行動,不利就停止的原則。試問:“如果敵軍眾多而且陣勢齊整地向我方進攻,該如何對付它呢?”回答是:“先奪取敵人的要害之處,這樣,敵人就會被迫聽任我的擺布了。”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用兵的情事勢就是要迅速,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動手,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於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
凡是進入敵國作戰的原則是:深入敵境,軍心就越要穩固,敵軍就無法戰勝我們;在敵國富饒的地區奪取糧草,保障全軍補給充足;注意修整,不要讓軍隊太過疲勞,提高士氣,養精蓄銳;部署兵力要巧用計謀,使敵人無法揣測我軍的真實意圖。把部隊置於無路可走的境地,士兵就會死也不敗退;既然士卒死都不怕,就會盡力作戰了。當士卒深陷危地時,就會無所畏懼;無路可走,軍心就能穩固;越是深入敵境,軍心就不會渙散;迫不得已時,將士們就會拚死戰鬥。因此,這樣的軍隊不待修整,都懂得戒備,不待築勵,都會竭盡全力戰鬥,不待約束,都能親近相助,不待申令,都會信守紀律。禁止迷信,消除部隊的疑慮,即使戰死也不退避。我軍士兵舍棄多餘的財物,並不是他們不愛財;不怕犧牲生命,並不是他們不想活命。當作戰命令下達的時候,士卒們坐著的淚水沾濕了衣襟,躺著的士卒淚流滿麵,但一旦將他們置於無路可走的絕境,他們就會像專諸、曹劌一樣勇敢了。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所以,善於用兵打仗的人,能使部隊像“率然”一樣。率然是指常山的蛇,打它的頭,尾部會來呼應肆敝,打它的尾,頭部也來援應咬人,打它的腹部,首尾都來夾攻敵人。試問:“軍隊有可能指揮得像率然一樣靈活嗎?”回答是:“可以。”吳國人與越國人雖然互相厭惡仇視,但是當他們同船渡河時,如果遇上大風,他們互相救助就如同一個人的左右手那樣。因此,用係住馬匹、埋起車輪的辦法來穩定軍隊,那是靠不住的。要使全軍整齊一致,奮勇殺敵,在於組織指揮得法;要使強弱都能各盡其力,在於恰當地利用地形。所以,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使全軍上下攜手團結如同一人一樣服從指揮,這是由於客觀形勢迫使部隊不得不如此。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主持軍事行動,要做到考慮謀略沉著冷靜而幽深莫測,管理部隊公正嚴明而有條不紊。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們對作戰計劃一無所知。善於用兵的人,故意改變任務,變更計謀,使人們無法識破作戰計劃。駐軍常改變駐地,進軍迂回繞道,使人們無法推斷行動意圖。向部屬下達作戰命令要像登高抽去梯子一樣,使士卒有進無退。率領軍隊深入諸侯國土,要像擊發彎機射出箭一樣,使其一往直前。燒掉船隻,砸破炊具,表示必死決心;像驅趕羊群一樣,把士卒趕過來,趕過去,使他們不知道到底要到哪裏去。聚集全軍士卒,投置於危險的境地,使他們殊死戰鬥,這便是將軍的責任。根據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行動方針,要及時應變,能屈能伸,進退得宜,掌握士卒在不同情況下的心理狀態。這些,都是將帥不能不認真考察和仔細研究的。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
深入敵國作戰的規律是:進入敵境越深,士卒就越專心一致,進入得淺,士卒就容易逃散。離開本國,越過鄰國進入敵國作戰的地區,叫做絕地;四通八達的地區叫衢地;進入敵境深的地區叫重地;進入敵境淺的地區叫輕地;後險前狹的地區叫圍地;無處可走的地區叫死地。

是故散地,吾將一其誌;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因此,在散地作戰,我方就要使軍心穩固;在輕地,我就要使部隊相連接;在爭地作戰,我方要令後續部隊迅速跟進;逢交地,我就要謹慎防守;在衢地,就要鞏固與諸侯國的結盟;在重地,就要保證軍隊糧食的不斷供應;經圮地,就要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顯示死戰的決心。

故兵之情,圍則禦,不得已則鬥,過則從。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所以,士卒的心理變化是:被包圍就會抵禦,迫不得已就會戰鬥,深陷於危險的境地就會聽從指揮。不了解列國諸侯作戰計謀,就不能與之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情況,就不能行軍作戰;不用當地人做向導,就不能得到地形之利。這些情況,如果有一項不了解,都不能算爭王稱霸的軍隊。強大的軍隊,攻伐大國,可使其軍民來不及動員、集聚;威力加在敵人頭上,可使其無法與別國結交。因此,沒有必要去爭著同天下諸侯結交,也用不著在各諸侯國裏培植自己的勢力,隻要能施展自己的戰略意圖,把兵威施加在敵人頭上,就可以拔取敵人的城邑,摧毀敵人的國都。施行超越慣例的獎賞,頒布不拘常規的號令,指揮全軍就如同使用一個人一樣。向部下布置作戰任務,但不說明其中意圖。隻告知利益而不指出危害。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在特殊情況下,把士卒投入危亡的境地,才能保存他們;把士卒投入滅絕的境地,才能使他們生存下來。士卒陷於危險的境地,然後才能會殊死戰鬥。

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裏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所以,指揮作戰,在於假裝順從敵人意圖,一旦發現有可乘之機,便集中兵力指向敵人一點。這樣,即使長驅千裏,也可擒殺敵將。這便是通常說的機智能成就大事。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因此,當決定進行戰爭的時候,就要封鎖邊關,廢除通行證,停止與敵國使節的往來,在廟堂上反複商議,研究決定作戰計劃。一旦發現敵人有隙可乘,就要迅速乘機而入。首先要奪取敵人最關緊要的地方,而不要同敵人約期交戰。實施計劃要隨著敵情的變化而不斷加以改變,以求戰爭的勝利。所以,戰爭開始要像處女一樣沉靜,不露聲色,使敵放鬆戒備,戰爭展開之後,要像脫兔一樣迅速行動,使敵人來不及抵抗。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

作者:孫武
《孫子兵法》正文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