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
《周書》說:神農氏時,天上降下粟穀,神農於是翻耕土地,將它種下。
《白虎通》:“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製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
《白虎通》:“遠古時代的人們,大都以鳥獸的肉為食物。到了神農氏,根據一年四季天氣的變化,以及地勢條件的便利,製作耒耜等農具,教萬民從事農業耕作。他通曉農事的神理奧秘,並能從實際出發靈活地施行教化,使百姓都樂意從事農業生產。大家尊稱他為‘神農’。”
《典語》:“神農嚐草別穀,烝民乃粒食。”
《典語》:“神農曾經親自品嚐過各種各樣的野草,從中分辨出可以食用的五穀,此後百姓才能夠以五穀為食。”
《世本》:“倕作耒耜。倕,神農之臣也。”
《世本》:“倕製作耒耜。倕是神農的大臣。”
《周本紀》:“棄為兒時,其遊戲好種植麻、麥。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之。民皆法之。堯舉以為農師。”
《周本紀》:“棄在兒童時代,就喜歡將模仿種植農作物麻麥等作為遊戲。等到長大成人,便非常喜愛農耕種植。他觀察土地肥瘠或地形地物看它們適宜種植什麼,凡是適合種植穀物的,就馬上耕地播種。百姓們都以他為榜樣(熱愛農業生產),為此帝堯便起用他為‘農師’。”
《漢·食貨誌》:“後稷始纍田,以二耜為耦。”纍,畎同,壟也。
《漢書·食貨誌》:“後稷開始創行纍田法,把兩耜合並成耦(進行耕田)。”纍,同“畎”,指壟作。
《藝文誌》:“農九家,百四十一篇。農家者流,蓋出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
《藝文誌》:“農家共有九家,著作一共有一百一十四篇。農家這一學派,源自像後稷那樣的農官。書的內容多是講播種各種穀物的方法,主張勸導百姓致力於農業和蠶桑生產從而取得豐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