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民要術》:凡黍穄田,新開荒為上;大豆底為次;穀底為下。地必欲熟。再轉乃佳,若春、夏耕者,下種後再勞為良。一畝用子四升。三月上旬種者為上時,四月上旬為中時,五月上旬為下時。夏種黍穄,與植穀同時;非夏者,大率以椹赤為候。諺曰:“椹釐釐,種黍時。”燥濕候黃場,種訖不曳撻。今時屯子也。常記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凍樹日”種之,萬不失一。凍樹者,凝霜封著木條也。假令月三日凍樹,還以月三日種黍。他皆仿此。十月凍樹,宜早黍;十一月凍樹,宜中黍;十二月凍樹,宜晚黍。若從十月至正月皆凍樹者,早晚黍悉宜也。刈穄欲早,黍欲晚,穄晚多零落,黍早米不成。諺曰:“穄青喉,黍折頭。”皆即濕踐。久積則浥鬱,燥踐多兜牟。穄,踐訖即蒸而哀於劫反之。不蒸者,難舂,米碎,至春又土臭。蒸則易舂,米堅;香氣經夏不歇也。黍,宜曬之令燥。濕聚則鬱。凡黍,黏者收薄;穄,味美者亦收薄,難舂。
《齊民要術》:凡是種植黍穄的土地,以新開墾的荒地為上等,大豆底為較次,穀底為最下等。土地一定要耕耙柔熟。耕三遍是最好的,如果是春夏季翻耕的,下過種之後,能再磨勞一次才好。一畝地用種子四升。三月上旬播種的為上等農時,四月上旬為中等農時,五月上旬為下等農時。夏季播種的黍穄,與早穀同時播種。不是夏季播種的,大都以桑椹變紅作為播種的時令。諺語說:“桑葚變紅繁盛之際,正是種黍之時。”土壤燥濕的程度,是黃場時最好,播種完畢不用今天的砘子鎮壓。記住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凍樹的那一天種黍,是萬分之一的失誤都不會有的。所謂“凍樹”,是指凝結的霜凍,封閉住樹木的枝條。假如某月初三日凍樹,種黍的日子便選擇在初三日,餘皆仿此。又十月凍樹宜種早黍,十一月凍樹宜種中黍,十二月凍樹宜種晚黍。若從十月至正月皆凍樹,則早黍晚黍皆可種。收刈穄的時間宜早一些,收刈黍的時間要稍微晚一些。穄刈晚了會落粒,黍刈早了米粒不飽滿。農諺說:“穄青喉,黍折頭。”皆應趁濕時碾打。堆積的時間久了,容易浥濕、鬱熱,幹燥後碾打,會使子粒多帶兜牟。穄碾打脫粒畢,應即時蒸一遍,趁濕熱裹於劫反之。不蒸的難舂,碎米多,到春天有土臭。蒸過的,容易舂去糠,米粒堅實,經過夏天依然會有香氣。黍應隨時曬令它幹燥。濕的收聚起來便會鬱熱。黍子當中,黏黍的產量低;穄子當中,味美的穄產量亦低,而且難舂。
《孝經援神契》雲:黑墳宜黍。
《孝經援神契》說:黑色的墳土,適合用來種植種黍。
《氾勝之書》曰:黍者,暑也;種者必待暑。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傷無實。黍心初生,畏天露。令兩人對持長索,概去其露,日出乃止。凡種黍,覆土鋤治,皆如禾法。
《氾勝之書》說:黍就是暑的意思,種黍必須等待到暑天。黍心沒有長成以前,如果被雨水灌了心,黍心受傷,便不會結果實。黍心剛生時害怕露水。叫兩個人麵對麵,拉上一條長的繩索,括去上麵的露水,等到太陽出來才停止。種黍的壅土、鋤草等作務方法,皆如同種穀法。
稗:既堪水旱,種無不熟之時,又特滋茂,宜種之,備凶年。稗中有米;熟時,搗取米炊食之,不減粱米。又可釀作酒。酒勢美儼,尤逾黍秫。魏武使典農種之,頃收二千斛,斛得米三四鬥。大儉,可磨食之,若值豐年,可以飯牛、馬、豬、羊。
稗:耐幹旱水澇,隻要種下去,沒有不收成的。又生長得特別旺盛,應當種上一些,以防備荒年。稗的種子中有米,成熟後可以將其舂搗取出煮作飯吃,不比粱米差。還可以用來釀酒。酒的氣味既美且濃,大大超過黍酒和秫酒。魏武帝曾經令典農校尉種稗,一頃地可收兩千斛,每斛搗淨米三四鬥。荒年可磨成麵充饑;豐年可用來喂牛、馬、豬、羊。
《務本新書》:種“糯不換”:糯米價值比黃米價高。今有與糯米相類者,白黃米是也,舊呼“糯不換”,宜多種之,造酒為佳。
《務本新書》:種“糯不換”:糯米的價值要比黃米高。現在有一種黃米與糯米近似,那就是“白黃米”,這種米舊時叫“糯不換”,應該多種一些,用來釀酒,最為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