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作《石砮記》雲:“《禹貢》荊州貢礪、砥、砮、丹及箘、簵、楛,梁州貢砮、磬。至春秋時,隼集於陳廷,楛矢貫之,石砮長尺有咫,問於孔子,孔子不近取之荊、梁,而遠取之肅慎,則荊、梁之不貢此久矣。顏師古曰:楛木堪為笴,今豳以北皆用之。’以此考之,用楛為矢,至唐猶然,而用石為砮,則自春秋以來莫識矣。”案《晉書?挹婁傳》:“有石砮、楛矢,國有山出石,其利入鐵。周武王時,獻其矢、砮。魏景元末亦來貢。晉元帝中興,又貢石砮。後通貢於石虎,虎以誇李壽者也。《唐書?黑水靺鞨傳》:其矢,石鏃長二寸。蓋楛遺法,然則東坡所謂春秋以來莫識,恐不考耳。予家有一砮,正長二寸,豈黑水物乎?
蘇東坡寫的《石砮記》說:“《尚書?禹貢》記載,荊州向王室進貢礪、砥(磨刀石)、砮(石製的箭鐵)、丹(俗稱朱砂)及箘、簵(兩種善竹)、楛(可做箭杆的木),梁州貢砮、磐(用石或玉雕成的樂器)。到春秋時,猛禽鷹華飛集陳國宮廷被射死;就是槍矢(箭)射穿的,石馨長一尺八寸(咫為古火長度單位,周製八寸),有人向孔子請教。孔子回答時不就近取荊州、梁州為例,而取遠處的肅慎(古族名,居長白仙北,東濱大海,北互黑龍江中下遊,從事狩獵。周初曾以‘楛矢石馨”來貢)來說明,那麼,荊、梁二州不貢此物已很久了。唐人顏師古說:“楛木可做箭杆,現在幽(陝西省構邑縣西)以北地方仍然都用它.’憑此話考證,用楛木做箭,到唐代仍舊這樣,但是用石做箭傲,卻從春秋以來沒有人懂得了。”按《晉書?挹婁傳》(挹婁,古族名,源出肅慎,居長白功北、鬆花江、黑龍江中下遊)記載:有石砮、楛矢,國內有座山出產的石頭鋒利得可刺入鐵中;周武王時,挹婁族曾進貢矢、砮;魏元帝景元末年也來進貢。晉元帝中興,又來貢石砮;後來,他們又與後趙王石虎往來,向他進貢石砮,這就是石虎用來向成漢王李壽誇耀的事情。《唐書?黑水靺鞨傳》(黑水靺鞨,古族名,來源於肅慎,北魏時稱勿吉,隋唐稱勒瀚,分布於鬆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龍江中下遊,東至日本海。分七部,黑水(黑龍江)部居最北方〕記載:他們的箭,裝有石砮有二寸長。看來是在古代製作楛方法的流傳,那麼蘇東坡所說春秋以來沒有人懂得,恐怕是不加考證的過錯.我家有一個石砮,正好二寸長,難道是黑水靺鞨部的產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