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豐《跋西狹頌》謂:所畫龍、鹿、承露人、嘉禾、連理之木,漢畫始見於今。邵公濟謂:漢李翕、王稚子、高貫方墓碑,刻山林人物,乃知顧愷之、陸探微、宗處士輩,尚有其遺法。至吳道玄絕藝入神,然始用巧思,而古意少減矣。今於盤洲所集《隸圖》見之。
曹操夫人《與楊彪夫人書》:送房子官綿百斤。《古文苑》誤為“官錦”,而注者妄解。按《魏都賦》:綿纊房子。《晉陽秋》:有司奏調房子、睢陽綿,武帝不許。《水經注》:房子城西出白土,可用濯綿。
善惡以熟言,若《孟子》仁在乎熟,《漢·五行誌》季氏之惡已熟,是也。佛者曰:《成實論》。行惡見樂,為惡未熟。至其惡熟,自見受苦。行善見苦,為善未熟。至其善熟,自見受樂。”其言善惡之熟,亦名言也。
仁宗摹太宗禦書大相國寺額於石,即寺為殿而藏之,禦飛白名曰“寶奎殿”。紹興庚辰宏辭,以《寶奎殿太宗皇帝禦書讚》命題,唐說齋中選。但雲慶曆二載,而不紀月日,以《實錄》考之,乃二年正月辛未也。蘇子美作《寶奎殿頌》,周益公題其後雲:“上宰宗工,更為辭章者,謂呂夷簡作記,章得象題額之類。”《實錄》雲:“命夷簡撰記。”而說齋謂:煥乎堯章,親加紀述。亦誤。
舊製麻三道以上,雙宣學士分撰。元豐末,鄧潤甫為學士,一夕鎖麻二十二通。靖康元年,麻六道,權直院莫儔獨宿。
翰苑未嚐草追贈製。紹定六年十月,史彌遠贈中書令,追封衛王,令學士院降製。學士言非典故,詔特與降製。
太一宮四立月祝文,舊用定本,紹定二年十二月,始命學士院撰述。
親王初除,有布政榜,首雲:“應某軍管內。”尾雲:“榜某軍。”仍散下。管內,謂所領節鎮也。前輩製集皆可考。淳熙十六年,皇子封嘉王,布政榜乃雲“嘉州管內”,蓋草製者失之。開禧元年,皇子封榮王,榜威武軍,合舊典矣。蓋節鉞初除,以敕書示諭本鎮,亦唐朝隃領之製也。若封王,或以國如周、魯,或以州如兗、雍之類,未嚐有所領之國。鹹淳二年,餘草福王製,院吏欲以布政榜下福州,餘引故事榜所領兩鎮。
陳自明紹熙初,宏辭已入等,同試者摘《周五射記》用“襄尺”字,以為犯濮王諱。襄,音讓。慶元四年,從臣薦之,謂“襄”字雖同音,嫌名不當避,乃賜同進士出身。徐子儀嘉定中,試宏辭《甘石巫鹹三家星圖序》,引《周禮·簭人》巫鹹,本注“巫”當為“筮”,非殷巫鹹。主司黜之,而薦於朝。不數年,入館掌製。
《易·觀》初六注:處於觀時而最遠朝美。湯邦彥,字朝美,本此。《列子》曰:“務外遊,不如務內觀。”陸遊,字務觀,本此。魏傅嘏,字蘭石,本《淮南子》:蘭生而芳,石生而堅。唐皇甫湜,字持正,本《詩》湜湜其沚箋。黃魯直之字,本柳子《先友記》:王紓有學術魯直。
朱文公門人[上日下爰]淵。[上日下爰],音緩。晉有[上日下爰]清。西王母,《山海經》雲:“狀如人,狗尾,蓬頭,戴勝,善嘯,居洵水之涯。”《穆天子傳》注雲:“虎齒蓬發。”
《漢·天文誌》:天暒而見景星。注:暒,精明也,《集韻》雲:“晴字。”
《易緯是類謀》曰:“民衣霧,主吸霜,間可倚杵於何藏?”《河圖挺佐輔》曰:“百世之後,地高天下;千歲之後,天可倚杵。”楊文公詩有“倚杵碧天”之句。
《士冠禮》眉壽萬年,古文“眉”作“麋”。《博古圖·雝公緘鼎銘》:用乞麋壽,萬年無疆。
《集韻》:吳人謂赤子曰孲[牙子],音鴉牙。《雜記注》:嬰,猶癑彌也。《孟子音義》:倪,謂繄。倪,小兒也。
《周禮·輈人注》:[魚叟],魚字。以魚名為字,亦奇語也。
《石鼓文》:帛魚[帛樂][帛樂]。又雲:“有[魚旉]有[魚帛]。”即白魚也。
《春秋正義》:手五指之名曰:“巨指、《儀禮·大射》、《孟子》雲巨擘。食指、《左傳》。將指、《儀禮·大射注》。無名指、《孟子》。小指。《儀禮》雲季指。”
《館閣書目》:《蠶書》一卷,南唐秦處度撰。以九州蠶事,獨兗州為最。按《蠶書》見秦少遊《淮海後集》。少遊子湛,字處度。以為南唐人,誤矣。
水母目蝦,見郭景純《江賦》。欒城詩雲:“去住由人真水母,簞瓢粗足亦山雌。”
殷芸《小說》:蔡司徒說在洛見陸機兄弟,住參佐廨中,三間瓦屋,士龍住東頭,士衡住西頭。東坡詩:自甘茅屋老三間。簡齋詩:士龍同此屋三間。又雲:“士衡去國三間屋。”
《唐·西域傳》:末祿有軍達、泥婆羅獻波稜,皆菜名也。張文潛謂:波稜,自坡陵國來。
呂成公曰:“秦多良醫。醫緩、醫和,皆秦人。”《屍子》亦雲:“醫竘者,秦之良醫。”
巫彭作醫。《呂氏春秋》。岐伯祖世之師曰僦貸季。《素問》。上古醫曰苗父。《說苑》。
黃石圯老教授福州,聞李葵、李柟、林之奇為眾推服,即走其家,備禮延致。呂太史《祭林宗丞少潁文》,所謂“二李伯仲”,蓋葵之子柟、樗也。葵字襲明;子楠,字和伯;樗字迂仲。裏居之良,若方若陸;旁郡之士,若胡若劉。方德順,陸亦顏,胡原仲,劉致中,見呂居仁《寄和伯少潁迂仲詩》。
齊齋倪公《三戒》:不妄出入,不妄語言,不妄憂慮。
呂成公謂:爭校是非,不如斂藏持養。
李猷護陳東之喪,黃子遊賙歐陽徹之葬,皆義烈士也。李明人,黃亦寓居焉。誌吾鄉人物者,宜特書之,以厲澆俗。
淳祐丙午,衢士柴望上《丙丁龜鑒》,其表雲:“今來古往,治日少而亂日多。主聖臣賢,前車覆而後車誡。”
張鷟自號浮休子,李白有《贈參寥子詩》,張芸叟、僧道潛複以自號。
近世記錄多誤,《無垢心傳錄》以王叔文之黨“陸質”為“陸贄”。質即陸淳,非贄也。
《磨衲集》,王公庭秀作於紹興壬子。考其論議,以鄭介夫為妄言,陳少陽為鼓變,是熙、豐之法度,非元祐之紛更,謂黨人子孫為謬賞,謂蘇、黃文章為末藝。甚者,擬程子之學於墨、釋氏,而以《易傳》為謝、楊刪潤成書,其反理詭道甚矣。詆趙、張二相尤力。蓋自紹聖以來,奸憸茂惡,家以荊、舒為師,人以章、蔡為賢,邪說詖行,沈酣入骨髓。更中天之禍,蕭艾不薅,士習孰見聞。至紹興間,邪說猶肆行,筆之簡牘,不恥也。是故人心不正,其害烈於洪水猛獸。籲,風俗移人,可畏哉!
發漢陵者,樊崇、董卓也。發唐陵者,溫韜也。惡複誅臻,天道昭昭矣。
成湯、周公,皆坐以待旦。康王晚朝,宣王晏起,則《關雎》作諷,薑後請愆,況朝而受業,為士之職。《書》曰:“夙夜浚明有家。”《孝經》言卿大夫之孝,引《詩》雲:“夙夜匪懈。”言士之孝,引《詩》雲:“夙興夜寐。”《讒鼎之銘》曰:“昧旦丕顯,後世猶怠。”叔向所以戒也。“三晨晏起,一朝科頭”,管幼安所以懼也。“在家常早起”,杜子美所謂質樸古人風者也。“雞鳴鹹盥櫛,問訊謹暄涼”,朱子之詔童蒙也。“觀起之早晏,知家之興廢”,呂子之訓門人也。“起不待鳴雞”,陸務觀《示兒》之詩也。“雞鳴率家人同起,不可早晏無常”,葉少蘊與子之書也。“雞鳴而起,決擇於善利之間”,為舜而已矣。
晉殷仲堪父師病積年,衣不解帶,躬學醫術,究其精妙。北齊李元忠母多病,專心醫藥,研習積年,遂善方技。李密母患積年,精習經方,洞閑針藥,母疾得除。隋許智藏,祖道幼,以母疾,究極醫方,誡諸子曰:“為人子者,嚐膳視藥,不知方術,豈謂孝乎?”文中子母銅川夫人好藥,子始述方。唐王勃謂:人子不可不知醫。時長安曹元有秘術,勃從之遊,盡得其要。甄權以母病與弟立言究習方書。王燾母有疾,視絮湯劑,數從高醫遊,遂窮其術。李逢吉父顏有錮疾,自料醫劑,遂通方書。杜鵬舉母疾,與崔沔同授醫蕭亮,遂窮其術。程子曰:“事親者,不可不知醫。”
康節邵子之先,世家於燕,父伊川丈人間道奔本朝。舍世祿為窶士,乃絕口不言。伯溫子溥,自禮部郎使燕,道涿州良鄉,拜墓。洪業寺石刻,蓋統和十年,伯溫高大父所建。統和十年,歲在壬辰,本朝淳化三年也。至宣和六年壬辰,適百二十年,伯溫記其異。今按:宣和六年乃甲辰,非壬辰也。
蘇魏公《書帙銘》曰:“非學何立?非書何習?終以不倦,聖賢可及。”蒲傳正《戒子弟》曰:“寒可無衣,饑可無食,至於書不可一日失。”
太史公《素王妙論》曰:“諸稱富者,非貴其身得誌也,乃貴恩覆子孫,澤及鄉裏也。黃帝設五法,布之天下,用之無窮,蓋世有能知者,莫不尊親,如範子可謂曉之矣。管子設輕重九府,行伊尹之術,則桓公以霸。範蠡行十術之計,二十一年之間,三致千萬,再散與貧。”《史記正義》:《七略》雲:“司馬遷撰。”利者,夫子所罕言。又曰:“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太史公著論,以素王名而言求富之術,豈以家貧無財賂,有激而雲,如《貨殖傳》之意歟?然何足以為妙論?
先聖冕服。祥符二年,賜曲阜文宣王廟冕九旒,服九章。熙寧八年,國子監言唐開元中,尊孔子為文宣王,內出王者袞冕之服以衣之,宜用天子之製。禮院議依官品衣服,令用九旒。崇寧二年,改用冕十二旒,服九章。
《禮記》於禮之變,皆曰“始”。孔氏之不喪出母,自子思始也。士之有誄,自此始也。邾婁複之以矢,蓋自戰於升陛始也。魯婦人之髽而吊也,自敗於台鮐始也。帷殯非古也,自敬薑之哭穆伯始也。廟有二主,自桓公始也。喪慈母,自魯昭公始也。下殤用棺衣,自史佚始也。庭燎之百,由齊桓公始也。大夫之奏《肆夏》也,由趙文子始也。大夫強而君殺之,義也,由三桓始也。公廟之設於私家,非禮也,由三桓始也。玄冠紫緌,自魯桓公始也。朝服之以縞也,自季康子始也。夫人之不命於天子,自魯昭公始也。宦於大夫者之為之服也,自管仲始也。《左氏傳》:始用六佾;晉於是始墨;始厚葬,始用殉;魯於是乎始髽;魏絳於是乎始有金石之樂;始用人於亳社;魯於是始尚羔。亦記禮之始變也。孔子惡始作俑者,始之不謹,末流不勝其敝。劉懋撰器物造作之始為《物祖》。劉孝孫、房德懋集經史為《事始》。馮鑒《續事始》。朱繪撰《事原》,高承增益為《事物紀原》。然所載乃事物之始,不足以垂訓戒。司馬文正公言唐始令妃主葬日,皆給鼓吹。非令典,不足法。蘇文忠公言《春秋》書作丘甲,用田賦,皆重其始為民患也。《國史》記之曰:“青苗錢自陛下始。”豈不惜哉?皆得謹始之義。
《周易集林·雜占》曰:“占天雨否,外卦得陰為雨,得陽不雨。其爻發變,得《坎》為雨,得《離》不雨。《巽》化為《坎》,先風後雨;《坎》化為《巽》,先雨後風。”
江總詩:聊以著書情,暫遣他鄉日。元城劉公歲晚閑居,或問先生何以遣日?公正色曰:“君子進德修業,惟日不足,而可遣乎?”
陳正獻公疏曰:“懲羹者必吹於齏,傷桃者或戒於李。”《楚辭·惜誦》雲:“懲熱羹而吹眫。”《北夢瑣言》:唐明宗不豫,馮道入問曰:“寢膳之間,宜思調衛。”指果實曰:“如食桃不康,他日見李思戒。”
尹和靜謂:動靜一理。伊川曰:“試喻之。”適聞寺鍾聲,曰:“譬如此寺鍾,方其未撞時,聲固在也。”伊川喜曰:“且更涵養。”朱文公在同安,夜聞鍾鼓聲,聽其一聲未絕,而此心已自走作,因此警懼,乃知為學須專心致誌。先儒於鍾聲之入耳,體察如此。
東坡《策別》“均戶口”曰:“當成、康刑措之後,其民極盛之時,九州之籍,不過千三萬四千有餘夫。地以十倍,而民居其一。”按《晉書·地理誌》:民口千三百七十一萬四千九百三十三。蓋周之盛也。見《帝王世紀》。
吳仁傑《鹽石新論》,取《潛夫論》:洗金以鹽,攻玉以石。
土牛之法,以歲之幹色為首,支色為身,納音色為腹。以立春日幹色為角耳尾,支色為脛,納音色為蹄。景祐元年,以《土牛經》四篇頒天下,丁度為序。
《黃石公記》雲:“黃石,鎮星之精也。黃者,鎮星色也。石者,星質也。”東坡以圯上老人為隱君子。
成都石經,孟蜀所刻。於唐高祖、太宗之諱,皆缺畫。範魯公相本朝,其《誡子侄詩》曰:“堯舜理日,深泉薄冰。”猶不忘唐也。
劉夢得曰:“於竊鈇而知心目之可亂,於掇蜂而知父子之可間,於拾煤而知聖賢之可疑。”東坡《辯策問奏劄》引之,而改“掇蜂”一句雲:“於投杼而知母子之可疑,於拾煤而知聖賢之可惑。”
晁文元公平生不喜術數之說,術者嚐以三命語之。公曰:“自然之分,天命也;樂天不憂,知命也;推理安常,委命也。何必逆計未然乎?”慈湖先生謂真文忠公曰:“希元有誌於學,顧未能忘富貴利達何也?”公莫知所謂,先生曰:“子嚐以命訊日者,故知之。夫必去是心,而後可以語道。”
張文潛《寓陳雜詩》,言顏平原事,誤以盧杞為元相國。
李長吉有《春歸昌穀詩》,張文潛《春遊昌穀訪長吉故居》雲:“惆悵錦囊生,遺居無複處。”在河南福昌縣三鄉東。
《唐六典注》:崔寔《正論》雲:“熊經鳥伸,延年之術,故華佗有六禽之戲,魏文有五搥之鍛。”《後漢·華佗傳》雲“五禽”。
《詩釋文》:《草木疏》雲:“葑,蕪菁也。”郭璞雲:“今菘菜也。”案:江南有葑,江北有蔓菁,相似而異。張文潛詩:蕪菁至南皆變菘,菘美在上根不食。瑤簪玉筍不可見,使我每食思故國。
司空表聖《題東漢傳後》:有取於陳太丘之容眾,郭有道之誘人。此表聖所以自處也。
《化書》曰:“奢者富不足,儉者貧有餘。奢者心常貧,儉者心常富。”季元衡《儉說》曰:“貪饕以招辱,不若儉而守廉。幹請以犯義,不若儉而全節。侵牟以聚仇,不若儉而養福。放肆以逐欲,不若儉而安性。”皆要言也。
荀悅《申鑒》曰:“睹孺子之驅雞,而見禦民之術。孺子之驅雞,急則驚,緩則滯,馴則安。”許渾詩:遁跡驅雞吏。
司馬公時至獨樂園,危坐讀書堂,嚐雲:“草妨步則薙之,木礙冠則芟之,其他任其自然,相與同生天地間,亦各欲遂其生耳。”張文潛《庭草詩》雲:“人生群動中,一氣本不殊。奈何欲自私,害彼安其軀。”亦此意也。觀此則見周子窗前草不除之意。
王渙之曰:“乘車常以顛墜處之,乘舟常以覆溺處之,仕宦常以不遇處之,無事矣。”此言近於達者。
“民不可與慮始”,商鞅之變法也。“百姓何足與議?”董卓之遷都也。咈百姓以從己欲,其效可睹矣。
後魏溫子升,閶闔門上梁祝文雲:“惟王建國,配彼太微。大君有命,高門啟扉。良辰是簡,枚卜無違。雕梁乃架,綺翼斯飛。八龍杳杳,九重巍巍。居宸納祜,就日垂衣。一人有慶,四海爰歸。”此上梁文之始也。兒郎偉,猶言兒郎懣。攻媿嚐辯之。
真文忠公曰:“仁義足以包寬嚴,而寬嚴不足以盡仁義。”
傅玄《席銘》,左端曰:“閑居勿極其歡。”右端曰:“寑處毋忘其患。”左後曰:“居其安,無忘其危。”右後曰:“惑生於邪色,禍成於多言。”《冠銘》曰:“居高無忘危,在上無忘敬。懼則安,敬則正。”《被銘》曰:“被雖溫,無忘人之寒。無厚於己,無薄於人。”
梁元帝《孝德傳·天性讚》曰:“欲報之德,不可方思;涓塵之孝,河海之慈。”即孟東野“寸草報春”之意。
蘇子由“記杉”謂:求之於人,蓋所謂不待文王而興者。陳同甫之言梅也亦然。
漢桓永壽二年,戶一千六百七萬七千九百六十,至晉武太康元年平吳,戶止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隋文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至唐高祖武德初,戶止二百餘萬,高宗永徽初,戶僅及三百八十萬。玄宗天寶末,戶八百九十一萬四千七百九,至肅宗乾元三年,戶止一百九十三萬三千一百三十四。兵禍之慘如此。
劉夢得《何卜賦》雲:“同涉於川,其時在風,沿者之吉,泝者之凶。同藝於野,其時在澤,伊穜之利,乃稑之厄。”東坡詩: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本此意。
隋煬帝謂蕭後曰:“儂不失為長城公,卿不失為沈後。”長城公,謂陳後主。沈後者,後主之沈後也。《通鑒釋文》以“沈”音“沉”,謂沉湎之後。誤矣。
曾旼,字彥和,為《書》解,朱文公、呂成公皆取之。《館閣書目》:《書講義》,博士曾肢等解。蓋誤以“旼”為“肢”。
伐吳之役,利獲二俊,張華之稱陸機、雲也。平齊之利,唯在於爾,周高祖之諭李德林也。機、雲於河橋之役,與王師為敵,其不忠大矣。德林願以死奉楊堅,複以所以事齊者,事周矣。二國何利焉?是以持國必崇名節,持身必守行誼。
《錄異傳》曰:“周時尹氏貴盛,五葉不別,會食數千人。遭饑荒,羅鼎作粥。”《春秋》書尹氏,譏世卿,然能與周同盛衰者,亦有家法維持之也。近世紀輿地者,謂尹吉甫蜀人,為作清風堂,其謬妄甚矣。“物則秉彝”之詩,吉甫庶幾知道者,而不能察掇蜂之讒,能知而不能行也。
《王羲之傳論》:師宜懸帳之奇。以衛恒《四體書序》考之,懸帳乃梁鵠書,非師宜官書也。
《說文》:“朋”及“鵬”,皆古文“鳳”字。宋玉曰:“鳥有鳳而魚有鯤。”《莊子音義》崔譔雲:“鵬,音鳳。”
王巾,字簡棲,作《頭陀寺碑》,《說文通釋》以為“王屮”。
封禪七十二家,管夷吾所記者十有二;孟獻子友五人,孟子所忘者三。記誦之學,勿強其所不知。
《集古錄·李陽冰記》雲:“城隍神,《祀典》無之,吳、越有爾。”按:北齊慕容儼鎮郢城,城中先有神祠,俗號城隍神,則唐以前已有之。
唐子西《采藤曲》:魯人酒薄邯鄲圍,西河渡橋南越悲。下一句,未見所出。
《集古錄·漢袁良碑》雲:“當秦之亂,隱居河洛。高祖破項,實從其冊。天下既定,還宅扶樂。”歐陽公雲:“蓋不知為何人也?”愚按:《高祖紀》三年,漢王自成皋入關收兵,欲複東。轅生說漢王曰:“漢與楚相距滎陽數歲,漢常困。願君王出武關,項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滎陽、成皋間且得休息。使韓信等得輯河北趙地,連燕、齊,君王乃複走滎陽。如此則楚所備者多,力分,漢得休息,複與之戰,破之必矣。”漢王從其計,出軍宛、葉間。此即轅生也。“轅”與“袁”同。
《漢華山廟碑》:武帝立,宮曰集靈,殿曰存仙,門曰望仙。歐陽公雲:“集靈宮,他書皆不見,惟見此碑。”按《漢·地理誌》:京兆華陰縣太華山,在南有祠集靈宮,武帝起。公偶未之考耳。
《容齋五筆》石尤風,引陳子昂、戴叔倫、司空文明詩,意其為“打頭逆風”也。李義山詩作“石郵”,來風貯石郵。楊文公詩亦作“郵”。石郵風惡客心愁。
古者,有常心曰士,無常心曰民,為己曰君子儒,為人曰小人儒。善利之間而舜、蹠分焉,服言行而堯、桀異焉。仁義之心存與不存,而人禽別焉。懍乎其可懼也。夫尚誌謂之士,行己有恥謂之士,否則何以異乎工商?特立獨行謂之儒,通天地人謂之儒,否則何以異乎老、釋?困而不學則下民爾,待文王而興則凡民爾。無其實而竊其名,可以欺其心,不可以欺其鄉。
古者,重長幼之序。齒幼位卑,而名韋、楊二君,李翱所以戒朱載言也。後生不稱前輩字,劉元城所以稱馬永卿也。
李希烈之黨有韓霜露,朱泚之黨有李日月,逆儔之無天甚矣。
柳芳《論氏族》曰:“氏於事,則巫乙匠陶。”按《風俗通》,“乙”當作“卜”。
明州,開元二十六年置,訖於唐末,凡五亂。寶應元年,袁晁陷明州,一也。貞元十四年,明州將栗鍠殺其刺史盧雲以反,二也。乾符四年,王郢陷明州,三也。中和元年,鄮賊鍾季文陷明州,四也。景福元年,明州將黃晟自稱刺史,五也。
《通鑒》:浙西節度使裴璩敗王郢,在乾符四年閏二月。《紀》乃謂三年七月,當從《通鑒》。璩,字挺秀,見《世係表》。
《孟子》曰:“舜、蹠之分,利與善之間也。”蕭望之曰:“堯、桀之分,在於義利而已。”
範文正公謂:劉禹錫、柳宗元、呂溫數人,坐王叔文黨,貶廢不用。《傳》稱叔文引禹錫等決事禁中。及議罷中人兵權,牾俱文珍輩,又絕韋皋私請,欲斬劉辟,其意非忠乎?皋銜之,揣太子意,請監國而誅叔文。《唐書》蕪駁,因其成敗而書之,無所裁正。韓退之欲作《唐一經》,誅奸諛於既死,發潛德之幽光,豈有意於諸君子乎?
《淮南子》:老子學商容,見舌而知守柔。《文子》雲:“學常樅。”《淮南》誤。《說苑》亦雲“常樅”。
《唐·百官誌》:守宮令,席壽三年,氈壽五年,褥壽七年。語本《考工記》。
北齊擇盧思道之詩得八首,人稱八米盧郎。或謂“米”當為“采”。徐鍇雲:“八米,以稻喻之,若言十稻之中得八粒米也。”
《燕丹子》荊軻曰:“高欲令四三王,下欲令六五霸。”四三王、六五帝、四三墳、六五典、三二曜、六五緯,皆本於此。
《陸機傳》雲:“弟雲嚐與書曰:‘君苗見兄文,輒欲焚其筆硯。’”君苗,未知氏姓。考之《雲集》,有《與平原書》雲:“前登城門,意有懷,作《登台賦》,極未能成而崔君苗作之,聊複成前意。”始知其為崔君苗也。
《文心雕龍》雲:“士衡才優而綴辭尤煩,士龍思劣而雅好清省。”今觀士龍《與兄書》曰:“往日論文,先辭而後情,尚絜而不取悅澤。兄文章高遠絕異,然猶皆欲微多,但清新相接,不以此為病耳。若複令小省,恐其妙欲不見。雲今意視文,乃好清省,欲無以尚,意之至此,乃出自然。”
車永茂安外甥石季甫見使為鄮令,便道之職。茂安《與陸士龍書》曰:“老人及姊自聞此問,不能複食。姊晝夜號泣,舉家慘蹙。昨全伯始有一將來,是句章人,具說此縣既有短狐之疾,又有沙[蟲風]《玉篇》:蟲穴也,房中切。害人。聞此消息,倍益憂慮。足下可具示土地之宜,企望來報。”士龍《答書》曰:“縣去郡治,不出三日,直東而出,水陸並通。西有大湖,廣縱千頃;北有名山,南有林澤;東臨巨海,往往無涯,泛船長驅,一舉千裏。北接青、徐,東洞交、廣,海物惟錯,不可稱名。遏長川以為陂,燔茂草以為田,火耕水種,不煩人力。決泄任意,高下在心,舉鍤成雲,下鍤成雨,既浸既潤,隨時代序。官無逋滯之穀,民無饑乏之慮,衣食常充,倉庫恒實。榮辱既明,禮節甚備,為君甚簡,為民亦易。季冬之月,牧既畢,嚴霜隕而蒹葭萎,林鳥祭而罻羅設,因民所欲,順時遊獵。結罝繞岡,密罔彌山,放鷹走犬,弓弩亂發,鳥不得飛,獸不得逸。真光赫之觀,盤戲之至樂也。若乃斷遏海浦,隔截曲隈,隨潮進退,采蚌捕魚,鱣鮪赤尾,[魚居]齒比目,不可紀名。鱠鰡鰒,炙鯯鯸,烝石首,臛[次魚][如魚],真東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也。及其蚌蛤之屬,目所希見,耳所不聞,品類數百,難可盡言也。昔秦始皇至尊至貴,前臨終南,退燕阿房,離宮別館,隨意所居,沉淪涇渭,飲馬昆明,四方奇麗,天下珍玩,無所不有,猶以不如吳會也。向東觀滄海,遂禦六軍南巡狩,登稽嶽,刻文石,身在鄮縣三十餘日。夫以帝王之尊,不憚爾行,季甫年少,受命牧民,武城之歌,足以興化,桑弧蓬矢,丈夫之誌,經營四方,古人所歎,何足憂乎?且彼吏民,恭謹篤慎,敬愛官長,鞭樸不施,聲教風靡,漢、吳以來,臨此縣者,無不遷變。尊大夫、賢姊上下當為喜慶⑤。歌舞相送,勿為慮也。”茂安又答曰:“於母前伏讀三周,舉家大小豁然忘愁。足下此書,足為典誥,雖《山海經》、《異物誌》、《二京》、《三都》殆不複過也。恐有其言能無其事耳。”愚謂:士龍之書筆勢縱放,真奇作也。可以補四明郡乘之闕遺,故詳著之。
《荀子》曰:“正其衣冠,齊其顏色,嗛然而終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也。”荀卿之譏毀過矣,然因其言可以見子夏門人之氣象。
秦之破楚也,王翦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楚之滅秦也,陳涉起於蘄大澤中。同此地也,出爾反爾,天道昭昭矣。
東坡《觀棋詩》“誰與棋者”,《墨君堂記》“雖微與可,天下其孰不賢之”,皆用《檀弓》文法。
《論語》“迅雷風烈必變”,錯綜成文。“春與猿吟兮,秋鶴與飛”,本於此,非始於“吉日辰良”。
徐仲車謂:尊官重祿,人之所好也,安肯曰:“吾不才?吾辱其位?”甚者,亡人之國,危人之天下不顧也。鄭綮可謂知其量矣。後村詩謂:未必朱三能跋扈⑥,隻因鄭五欠經綸。朱溫之篡,崔、柳諸人之罪也,於鄭綮何議焉?
寧宗閣名曰“寶章”。至和二年,五台山真容院太宗禦書閣,已曰“寶章”矣。
《水經注》:方城西有黃城山,是長沮、桀溺耦耕之所。有東流水,則子路問津處。《屍子》曰:“楚狂接輿耕於方城。”方城在葉縣。《郡國誌》曰:“葉縣有長城曰方城,楚邑也。楚狂接輿並耕,沮、溺、荷蓧丈人一時在野之賢,萃於楚國。聖人晚年,眷眷於楚,有以也。”胡明仲曰:“沮、溺耦耕之地,史謂蔡也。”
善讀書者,或曰“此法當失”,或曰“一卷足矣,奚以多為?”或不求甚解,或務知大義。不善讀者,蕭繹以萬卷自累,崔儦以五千卷自矜,房法乘之不治事,盧殷之資為詩。
“廟堂”二字,見《漢·徐樂傳》雲:“修之廟堂之上,而銷未形之患。”《梅福傳》雲:“廟堂之議,非草茅所當言也。”劉向《九歎》雲:“始結言於廟堂。”王逸注:言人君為政舉事,必告宗廟,議於明堂。”皆謂人君。今以為宰相,誤矣。
歐陽公記醉翁亭,用“也”字;荊公誌葛源,亦終篇用“也”字,蓋本於《易》之《雜卦》。韓文公銘張徹,亦然。
東坡《鍾子翼哀詞》,以四言間七言,學《荀子·成相》。
《詩·伐檀毛氏傳》雲:“風行水成文曰漣。”老泉謂:風行水上渙,此天下之至文也。本於此。
南豐詩稱昌黎之文雲:“並驅《六經》中,獨立千載後。”
周恭叔《跋秦璽文》曰:“嗚呼,斯乎!是嚐去《詩》、《書》以愚百姓者乎?是嚐聽趙高以立胡亥者乎?是嚐殺公子扶蘇與蒙恬者乎?是嚐教其君嚴督責而安恣睢者乎?使其璽不得傳者斯人也,而其刻畫,吾忍觀之哉?”李微之曰:“秦璽者,李斯之魚蟲篆也,其圍四寸。至漢謂之傳國璽。迄於獻帝所寶用者,秦璽也,曆代皆用其名。永嘉之亂,沒於劉石,永和之世,複歸江左者,晉璽也。太元之末,得自西燕,更涉六朝,至於隋代者,慕容燕璽也。隋謂之神璽。劉裕北伐,得之關中,曆晉暨陳,複為隋有者,姚秦璽也。開運之亂,沒於耶律,女真獲之以為大寶者,石晉璽也。蓋在當時,皆誤以為秦璽,而秦璽之亡則已久矣。”
受寶之禮,始於元符,再行於嘉定。皇帝恭膺天命之寶,至道三年,真宗即位製之。其後凡嗣位,則更製。乾興元年仁宗即位,嘉祐八年英宗即位,至神、哲、徽,皆製是寶。嘉定十四年,京東河北節製使賈涉,繳進皇帝恭膺天命之寶,及元符三年禦命之寶,及元符三年禦府寶圖一冊。鎮江都統翟朝宗以玉檢來上,其文若合符契。又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璽。於是禮官奏受寶之禮,獻之宗廟。明年正月朔旦,禦大慶殿,受寶奉安天章閣。元符三年玉璽,蓋徽宗即位所製。
璽也而更為寶,匭也而更為檢。古者太史奉諱惡,豈有是哉?
祖宗之製,不以武人為大帥,專製一道,必以文臣為經略,以總製之。鹹淳末、德祐初,賣降恐後者,多武人也,其後文臣亦賣降矣。
後漢應劭有《漢官·鹵簿圖》,《漢官儀·鹵簿篇》。晉有《鹵簿圖》、《鹵簿儀》,齊有《鹵簿儀》,陳有《鹵簿圖》,唐有《大駕鹵簿》一卷,王象畫《鹵簿圖》。景德二年,王欽若上《鹵簿記》三卷。天聖六年,宋綬上《鹵簿記》十卷。景祐五年,綬取舊編,益新製,上《鹵簿圖記》十卷。政和七年,詔改修,宣和元年書成,三十三卷,飾以丹采,益詳備矣。
趙安仁作《戴鬥懷柔錄》,王晦叔作《戴鬥奉使錄》。戴鬥,謂北方。《爾雅》:北戴鬥極為空桐。
擊壤,周處《風土記》雲:“以木為之,前廣後銳,長尺三寸,其形如履。古童兒所戲之器,非土壤也。先側一壤於地,遙於三十四步,以手中壤擊之,中者為上。
象山先生曰:“古者無流品之分,而賢不肖之辨嚴。後世有流品之分,而賢不肖之辨略。”
司馬相如《諭巴蜀檄》曰:“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漢時有此議論,三代之流風遺俗猶存也。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而險薄之習成焉;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而非僻之心生焉。故曰:“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寤寐無為,《澤陂》之詩所以刺也。
劉之道輝。《上李肅之納拜書》曰:“古之君子,一語默而禮義明,一施設而風俗厚。如釋之進王生之襪,而漢世重名。如裴度當李愬之謁,而蔡人知禮。”
晁景迂曰:“博之以《五經》而約之以《孝經》、《論語》;博之以太史公、歐陽公《史記》而約之以《資治通鑒》。”康節先生曰:“二十歲之後,三十歲之前,朝經暮史,晝子夜集。”學者當以此為法。
夫子雅言《詩》、《書》、執《禮》,而性與天道,高第不得聞。程子教人《大學》、《中庸》,而無極、太極,一語未嚐及。
“巧言”為“辯”,“文子”為“學”,宋景文雲:“此後魏、北齊裏俗偽字也。”
庾信《哀江南賦》:章蔓支以轂走,宮之奇以族行。《呂氏春秋》:中山之國有夙繇者,智伯欲攻之,鑄大鍾,方車二軌以遺之。夙繇之君將迎鍾。赤章蔓枝諫,不用,斷轂而行,至衛七日,而夙繇亡。《文苑英華》作“慢支”,《藝文類聚》作“曼友”,皆誤。
宋次道《春明退朝錄》,晁子止《昭德讀書誌》,考之《東京記》:朱雀門外天街東,第六春明坊,宋宣獻公宅,本王延德宅。宣德門前天街東,第四昭德坊,晁文元公宅。致政後辟小園,號養素園,多閱佛書,起密嚴堂。
《呂氏春秋》:伊尹奔夏,三年,反報於亳曰:“桀迷惑於末嬉,好彼琬琰。”注雲:“琬,當作婉,婉順阿意之人。或雲美玉。”按《紀年》雲:“桀伐岷山,得二女,曰琬,曰琰。斲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注非。
《新序》介子推曰:“謁而得位,道士不居也。”蓋謂有道之士。《漢·京房傳》道人,亦謂有道之人。《元和郡縣誌》樓觀,本周康王大夫尹喜宅也。穆王為召幽逸之人,置為道士。《太霄經》以尹喜為尹軌。又謂:平王東遷洛邑,置道士七人。按《漢·郊祀誌注》:漢宮閣疏雲:“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嚐置九天道士百人。”蓋自武帝始也。穆王、平王事不可考。
道書有“赤明上皇無極永壽”之號。後周甄鸞著《笑道論》曰:“古先帝王,立年無號,至漢武帝始建元,後王因之。上皇之號,可笑之深。”《隋誌》又有“延康龍漢開皇”。
林靈素作《神霄錄》,自公卿以下,群造其廬拜受,獨李綱、傅崧卿、曾幾移疾不行。宣政間,道教興行,至有號為女真者,當時以為金戎猾夏之兆。
傅奕排釋氏,謂:中國幻夫,模象莊、老,以文飾之。宋景文作《李蔚傳讚》亦雲:“華人之譎誕者,又攘莊周、列禦寇之說佐其高。”然則釋氏用老、莊之說也,非老、莊與釋氏合也。朱文公謂:佛家竊老子好處,道家竊佛家不好處。愚嚐觀姚崇《誡子孫》曰:“道士本以玄牝為宗,而無識者慕僧家之有利,約佛教而為業。”斯言當矣。致堂謂:經論科儀依仿佛氏而不及者,自杜光庭為之。考諸姚崇之言,則非始於光庭也。
《北鬥經》引“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誤以“北辰”為“北鬥”,蓋近世依托為之。
鶴山雲:“旁行敷落之教。”旁行,見《漢·西域傳》。敷落,見《度人經》。
《漢·罽賓傳》塞種分散,顏師古注:即所謂釋種。按《增一阿含經》:四河入海,無複河名。四姓為沙門,皆稱釋種。石林葉氏雲:“晉、宋間,佛學初行,其徒猶未有稱僧,通曰道人。其姓皆從所授學,如支遁本姓關,學於支謙為支。帛道猷本姓馮,學於帛屍梨密為帛是也。至道安始言佛氏釋迦,今為佛子宜從佛氏,乃請皆姓釋。”
《唐·回鶻傳》:元和初,始以摩尼至。其法日晏食,飲水,茹葷,屏湩酪。可汗常與共國。
說齋謂:老、莊之學,盛於魏、晉,以召五胡之亂。而道、釋之徒,皆自胡人崇尚,遂盛於中國。釋氏至姚興而盛,道家至寇謙之而盛。誠齋謂:伊川之民,被發以祭。君子已憂其戎,漢之君誌荒而妖夢是踐。吾民始夷乎言,祝乎首以為好。此五胡耶律之先驅也。朱黼曰:“三代以上,不過曰天而止。春秋以來,一變而為諸侯之盟詛,再變而為燕、秦之仙怪,三變而為文、景之黃、老,四變而為巫蠱,五變而為災祥,六變而為符讖。人心泛然,無所底止,而後西方異說,乘其虛而誘惑之。”
《晉語》:西方之書有之曰:“懷與安,實疚大事。”注:《詩》雲“西方之人”,謂周也。愚謂:西方之書,蓋《周誌》之類。《列子·仲尼篇》“西方之人有聖者”,李知幾謂:意其說佛也。《皇王大紀論》曰:“當周昭王時,西方有傑戎,窮幻駕空說。”《通曆》雲:“孝王元年,佛入涅槃。”《唐六典》注:謂釋迦生當周莊王九年,魯莊公七年。二說不同。
王簡棲《頭陀寺碑》:周、魯二莊,親昭夜景之鑒。注雲:“魯莊七年,夜明,佛生之日也。《瑞應經》:四月八日夜,明星出時,佛從右脅墜地,即行七步。”按《春秋》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正義》曰:“於時周之四月,則夏之仲春。杜氏以《長曆》校之,知辛卯是四月五日也。”以是考之,夜明星不見,乃二月五日,非四月八日也。蓋陋儒之佞佛者,傅會為此說。
潏水雲:“梵書有修多羅讖,言釋氏之教興廢。”則讖書其來遠矣。
梁觀國有《議蘇文》五卷,駁其羽翼異端者。或問地獄之事於真文忠公,公曰:“天道至仁,必無慘酷之刑;神理至公,必無賄賂之獄。”
李壽翁曰:“性命之理,死生之故,鬼神之情狀,《易》盡之矣,曷為求之它?”
《通典》:唐有符祆正,謂之視流內。祆,呼煙切,胡神也。
永嘉張淳忠甫曰:“今之仕,皆非古之道,是以雖貧而不願祿。”問其說,曰:“始至則朝拜,遇國忌則引緇黃而薦在天之靈。”皆古所無也。
道家雲:“真人之心,若珠在淵;眾人之心,若瓢在水。”真文忠雲:“此心當如明鏡止水,不可如槁木死灰。”
東魏《檄梁》曰:“毒螫滿懷,妄敦戒業;躁競盈胸,謬治清淨。”可謂切中其膏肓矣。《誠齋詩》雲:“梵王豈是無甘露?不為君王致蜜來。”曾景建雲:“此身已屬侯丞相,誰辦金錢贖帝歸?”
唐有代宗,即世宗也,本朝有真宗,即玄宗也,皆因避諱而為此號。祥符中,以聖祖名改玄武為真武,玄枵為真枵。《崇文總目》謂《太玄經》曰《太真經》。若迎真、奉真、崇真之類,在祠宮者非一。其末也,目女冠為女真,遂為亂華之兆。
張文潛雲:“嚐讀《宣律師傳》,有一天人,說周穆王時,佛至中國。與《列子》所載,西極化人之事略同。不知寓言耶?抑實事也?”愚謂:此釋氏剽襲《列子》之言,非實事也。
垂老抱佛腳,孟東野《讀經詩》也。
東坡《宸奎閣碑銘》:神耀得道,非有師傳。出《八師子經》: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梵誌來詣佛所,質疑曰:“佛所事者何師?”佛曰:“吾前世師,其名難數。吾今自然神耀得道,非有師也。”“惟佛與佛”,出《法華經》。
放翁載長蘆宗頤師頌雲:“天生三武禍吾宗,釋子還家塔寺空。應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儉守真風。”三武,謂魏太武、周武帝、唐武宗也。愚嚐觀山穀《開先院修造記》曰:“夫沙門法者,不住資生,行乞取足。日中受供,林下托宿。故趙州以斷薪續禪床,宴坐三十年;藥山以三篾繞腹,一日不作則不食。今也,毀中民十家之產而成一屋,奪農夫十口之飯而飯一僧,不已泰乎!夫不耕者,燕居而玉食,所在常千數百,是以有會昌之籍沒。窮土木之妖,龍蛇虎豹之區,化為金碧,是以有廣明之除蕩。”山穀之言至矣。宗頤以浮屠氏而能為此言,其墨名而儒行者與?
儒之教以萬法為實,釋之教以萬法為空。
北齊文宣敕道士剃發為沙門,徽宗令沙門冠簪為德士。其相反如此。
《世說》:王丞相導。拜揚州,因過胡人前,彈指雲:“蘭闍,蘭闍。”此即“蘭若”也。
後周武帝廢佛、道教,其子天元複之。唐高祖廢浮屠、老子法,其子太宗複之。天元不足論也,太宗亦為之,何哉?
西山先生《題楊文公所書遺教經》曰:“學佛者,不繇持戒而欲至定慧,亦猶吾儒舍離經辨誌而急於大成,去灑掃應對而語性與天道之妙。”《跋普門品》曰:“此佛氏之寓言也。昔唐李文公問藥山禪師曰:‘如何是黑風吹船,飄落鬼國?’師曰:‘李翱小子,問此何為!’文公怫然,怒形於色。師笑曰:‘發此瞋恚心,便是黑風吹船,飄落鬼國也。’藥山可謂善啟發人矣。以此推之,則知利欲熾然,即是火坑。貪愛沉溺,便為苦海。一念清淨,烈焰成池。一念警覺,船到彼岸。災患纏縛,隨處而安。我無怖畏,如械自脫。惡人侵淩,待以橫逆,我無忿嫉,如獸自奔。讀是經者,作如是觀,則知補陀大士真實為人,非浪語者。”
錢文季《維摩庵記》雲:“維摩詰非有位者也,而能視人之病為己之病。今吾徒奉君命,食君祿,乃不能以民病為己責,是詰之罪人也。”
鄧誌宏曰:“丹霞禦寒,則燒木佛;德山說法,則徹塑像。禪教之判,其來已久。餘謂:浮屠氏之有識者,猶不以是為事,而學校乃以土木為先,吾儒之道其然乎?”
《通鑒考異》雲:“《會要》:元和二年,薛平奏請賜中條山蘭若額為太和寺。蓋官賜額者為寺,私造者為招提蘭若,杜牧所謂山台野邑是也。”《杭州南亭記》:武宗去山台野邑四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