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卷三十七 素問·氣厥論

黃帝問曰:五髒六腑,寒熱相移者何?
黃帝問道:五髒六腑的寒熱互相轉移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對曰:腎移寒於肝(《太素》、《甲乙經》作脾),癰腫、少氣。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肝移寒於心,狂,隔中。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
岐伯說:腎移寒於脾,則病癰腫和氣虛。脾移寒於肝,則癰腫和筋脈拘攣。肝移寒於心,則病發癲狂和胸中隔塞不暢。心移寒於肺,則為“肺消”;肺消病的症狀是飲水一分,小便要排二分,屬無法治療的死症。肺移寒於腎,則為“湧水”;湧水病的症狀是腹部按之不甚堅硬,但因水氣留居於大腸,故快走時腸中濯濯鳴響,如皮袋子裝水一樣,這是水液代謝不正常引發的疾病。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肝移熱於心,則死。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
脾移熱於肝,則病驚駭和流鼻血。肝移熱於心,則引起死亡。心移熱於肺,日久則為“膈消”(即上消病)。肺移熱於腎,日久則為“柔庢”。腎移熱於脾,日久漸成虛損;若再演變為腸澼(暴痢),便容易成為無法治療的死症。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為沉。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蔑、瞑目。
胞宮(女子宮、男精囊)移熱於膀胱,則病小便不利和尿血。膀胱移熱於小腸,使腸道堵塞,大便不通,熱氣上行以至口舌糜爛。小腸移熱於大腸,則熱結不散,成為“伏瘕”,再下行則病發痔瘡。大腸移熱於胃,則使人飲食增加而體瘦無力,病稱為“食亦”。胃移熱於膽,也發生食亦病。膽移熱於腦,則鼻梁內感覺酸痛而成為“鼻淵”;鼻淵的症狀,是鼻常流濁涕不止,日久可至鼻中流血,兩目不明。

故得之氣厥也。
以上各種病症,皆由於寒熱之氣厥逆,在髒腑中互相移動和傳變而引起。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靈樞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