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於岐伯曰:餘聞人之合於天地道也,內有五髒,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髒六腑之所以應天道(也)。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請問其離合、出入奈何?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人體的組成是與天地萬物相對應的。其在內,有屬陰的五髒與自然界之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以及五方位等相對應;其在外,有屬陽的六腑與六律相對應。六律有陰陽之分所以共有十二音律,故人體就與之相應而有陰陽共十二經脈;十二條經脈又與的十二月份、十二辰(指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地支,對應周天沿赤道從東向西所等分的十二個部分)、十二節氣、十二條河流以及十二時辰等相對應。以上就是人體之五髒六腑與自然界各種現象相對應的情況。十二經脈,人憑借它活著,疾病憑借它而生成,人憑借它來治療,疾病也憑借它得以痊愈。它是學習醫道的開始,也是高明醫生終極研習的目標。粗粗地掌握它會很容易,而要深究其根本則很難。現在,為了能更深入地研究它,我想請問你十二經脈之出入離合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問也!此粗之所過,上之所息也,請卒言之。
岐伯很恭謹地再三執拜說:您問得真是英明啊!這是醫技粗率者最易忽略的問題,隻有醫技高明的人才會悉心地去研究它。下麵,就讓我來詳細地說明一下吧。
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複屬於太陽,此為一經也。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直者,係舌本,複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為一合。成以諸陰之別,皆為正也。
足太陽膀胱經別行的正經,一條別行進入於膝蓋後麵的膕窩之中,與足少陰腎經的經脈相合而上行;另一條上行到臀部下五寸處,再向上別行進入於肛門,並向內行於腹中,而聯屬於本經所屬的髒腑膀胱,散行至腎髒,此後再沿著脊柱兩旁肌肉的內部向上走行,到達心髒所在的部位,然後就進入於心並分散於心的內部;其直行的部分,從脊柱兩旁的肌肉處向上走行並出於項部,此後再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本經的經脈,從而使內外合為一經。這就是足太陽膀胱經在本經之外別行的一條正經。足少陰腎經別行的正經,走行到膝蓋後麵的膕窩中,再別行走向足太陽膀胱經並與之相會合,繼而向上走行到腎髒,並在第十四脊椎處向外走行而聯屬於帶脈:其直行的部分,從腎髒上行而係於舌根部,然後再向外走行至頭項部,而與足太陽膀胱經的經脈相會合。這就是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這兩條互為表裏的經脈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一合。這種表裏兩經相合的關係,都是由各條陰經之經別上行並聯係於與其相表裏之陽經的正經而形成的。(其他表裏經的相配關係也莫不如此。)所謂的經別,其實也都是正經,隻不過是別道而行的正經罷了。
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裏,屬膽,散之上(別本上字後移至貫字前)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頜中,散於麵,係目係,合少陽於外眥也。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與別俱行,此為二合也。
足少陽膽經別行的正經,在繞行於大腿部之後,入於陰毛的邊緣之中,而與足厥陰肝經相會合;其別行的分支,進入季脅之間,然後再沿著胸壁的內側,入內聯屬於本經所屬的髒腑膽,由此再散行至肝髒,並向上貫穿心部,此後再向上挾行於咽喉的兩側,出於腮部與頷部的中間,散於麵部,聯係於眼球內連於腦的脈絡,最後與足少陰膽經的本經相合於外眼角處。足厥陰肝經別行的正經,從足背部別行分出,上行到達陰毛的邊緣,而與足少陽膽經的經脈相會合,此後它就與足少陽膽經之別行的正經一同向上走行。這就是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這兩條互為表裏的經脈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二合。
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裏,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頞?(有本誤作額顱),還係目係,合於陽明也。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中,此為三合也。
足陽明胃經別行的正經,上行至大腿部,再向上進入腹中,而聯屬於本經所屬的髒腑胃,由此再散行至脾髒,並上行連通於心,此後再沿著咽喉部向上走行,從口部出來,上行到鼻梁和眼眶部,環繞聯係於眼球內連於腦的脈絡,然後再與足陽明胃經的本經相會合。足太陰脾經別行的正經,也上行至大腿部,而與足陽明胃經的經脈相會合,此後它就與足陽明胃經之別行的正經同向走行,並最終結絡於咽喉部,貫穿於舌中。這就是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這兩條互為表裏的經脈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三合。
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係小腸也。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麵,合目內眥,此為四合也。
手太陽小腸經別行的正經,是自上向下走行的,它從肩後的骨縫處別行分出,由此而進入腋下,走入心髒,並聯係於本經所屬的髒腑小腸。手少陰心經別行的正經,從本經別行分出之後,就走入到腋下三寸淵腋穴處的兩筋之間,並聯屬於本經所屬的髒腑心髒,由此再上行至喉嚨,出於麵部,而與手太陽小腸經的一條支脈會合於內眼角處。這就是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這兩條互為表裏的經脈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四合。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也。
手少陽三焦經別行的正經,是起始於人體最高處的,它從巔頂處別行分出,由此而進入缺盆穴,並向下走入本經所屬的髒腑三焦,最後散布於胸中。手厥陰心包經別行的正經,從本經別行分出之後,就下行至腋下三寸處,由此再入於胸中,別走聯屬於三焦腑,此後再沿著喉嚨向上走行,出於耳後,而與手少陽三焦經的經脈會合於完骨穴的下方。這就是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厥陰心包絡經這兩條互為表裏的經脈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五合。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複合陽明,此(為)六合也。
手陽明大腸經別行的正經,從手部分出並向上走行,到達於胸部,之後再沿著側胸與乳部的中間,別行出於肩髃穴所在的地方,由此再向上進入脊柱骨,其後再向下走行至本經所屬的髒腑大腸,繼而再折返向上,聯屬於肺髒,並沿著喉嚨向上出於缺盆穴,而最終與手陽明大腸經的本經相會合。手太陰肺經別行的正經,從本經別行分出之後,就走行至淵腋穴處手少陰心經的前方,由此再進入體內並走行到本經所屬的髒腑肺,進而再向下散行至大腸腑,此後它就折返上行,出於缺盆穴,並沿著喉嚨走行,而與手陽明大腸經的經脈相會合。這就是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這兩條互為表裏的經脈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