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髒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病邪侵襲肺髒,就會表現為皮膚疼痛,惡寒發熱,氣逆而喘,出汗,劇咳引動肩背作痛。治療時應取胸部中間(天突穴)、外側(中府、雲門穴)的腧穴,以及背部的第三脊椎旁的背俞穴(肺俞穴),進針之前先用手快速的按壓,患者有了舒適感以後再進針。取缺盆穴,以散解肺中的邪氣。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別本無腳字)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裏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病邪侵襲肝髒,表現為兩脅疼痛,中焦脾胃寒氣偏盛,肝藏血,肝病則瘀血留滯體內,肝氣不足以養筋,會出現小腿筋脈抽掣的現象,關節時有腫痛。治療取行間穴引氣下行,以緩解脅痛;補足三裏穴以溫中焦脾胃,並針刺本經(足厥陰肝經)有血瘀的絡脈以除其中的瘀血,並刺雙耳間的青絡(有血瘀處),可以緩解掣痛的症狀。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三裏。
病邪侵襲脾胃,表現為肌肉痛,如果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胃腑陽熱之邪盛而感到胃中灼熱,常有饑餓的感覺;如果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就會脾氣虛寒,而出現腸鳴腹痛的症狀;如果陰氣和陽氣都有餘,就會表現為邪氣偏盛;陰陽都不足,就表現為正氣不足,而病發寒熱。但不論是寒是熱,都可以針刺足陽明胃經的足三裏穴進行調治。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湧泉、昆侖,視有血者,盡取之。
病邪侵襲腎髒,表現為骨痛、陰痹的病證。陰痹,就是身痛而無定處,即使用手按壓也不能確定疼痛的部位,腹脹滿,腰酸痛,大便難,肩、背、頸、項都出現屈伸不利的疼痛,有時感到眩暈。治療取湧泉、昆侖穴,如有瘀血的現象則針刺出血。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別本作腧)也。
病邪侵襲心髒,表現為心痛,情緒悲傷,時有眩暈甚至昏仆,治療時根據其陰陽氣血的有餘和不足,來確定如何取本經的腧穴用補虛瀉實的方法進行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