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卷三十四 靈樞·五亂

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
黃帝說:人體的十二經脈,其屬性分別與五行相合,又與四時相應,但不知因何失調而引起脈氣運行的逆亂?又是什麼原因能使它正常運行呢?

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
岐伯說: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生克有一定的內在順序,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也有一定的規律,而人體經脈的運行,也要與五行四季的規律相適應,才可以保持正常的活動,如果違反了這些規律就會引起經脈的運行紊亂。

黃帝曰:何謂相順?
黃帝說:怎樣才能做到相互順應呢?

岐伯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幹,如是則順之而治。
岐伯說:人身十二經脈與一年的十二個月相應。十二個月分為四季,就是春、夏、秋、冬四季,這四季的氣候特點各不相同,人體與之相適應,也有相應的差別。人體營氣與衛氣是內外相隨,運行有序,陰陽互相協調,清氣與濁氣的運行也不互相幹擾侵犯,這樣就能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而使經脈運行正常。

黃帝曰:何為逆而亂?
黃帝說:那逆亂的反常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岐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幹,亂於胸中,是謂大悗。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俛首靜伏。亂於肺,則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是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岐伯說:清陽之氣應上升居於上部外部,濁陰之氣應沉降居於下部內部,如果清氣不能上升反居於下部內部,濁氣不能下降反居於上部外部,這就是經氣逆亂。營氣順脈而行,而衛氣運行卻不循常規,這樣清濁相擾,亂於胸中就叫做大悗。氣亂於心,可見心中煩悶,沉默不言,低頭靜伏而不欲動。氣亂於肺,使人俯仰不安,喘息喝喝有聲,需用兩手按於胸前幫助呼吸。氣亂於腸,就會發生吐瀉交作的霍亂而上吐下瀉。氣亂於手臂、小腿,就會見四肢厥冷。氣亂於頭,就會見厥氣上逆,頭重眩暈,甚至仆倒在地。

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
黃帝說:發生上述這五種亂症,針刺治療有什麼法則嗎?

岐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
岐伯說:病邪侵入,有它的脈路,祛除病邪,也有它的脈路,仔細觀察掌握病邪來去的脈路,善於治療疾病,這可稱得上是養身之寶。

黃帝曰:善。願聞其道。
黃帝說:講得好。我想聽你講講關於治療方麵的法則。

岐伯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俞。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滎、足少陰俞。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裏。氣在於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滎、俞。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滎、俞。
岐伯說:氣亂於心的,應針刺手少陰心經的輸穴(神門穴),和手厥陰心包經的輸穴(大陵穴)。氣亂於肺的,應針刺手太陰肺經的滎穴(魚際穴),和足少陰腎經的輸穴(太溪穴)。氣亂於腸胃的,應針刺足太陰脾經(的輸穴太白穴),和足陽明胃經(的輸穴陷穀穴),如果不能治愈,可以再針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足三裏穴。氣亂於頭的,應針刺足太陽膀胱經的天柱穴和大杼穴,如果不能奏效,可再針刺足太陽膀胱經的滎穴(通穀穴)和輸穴(束骨穴)。氣亂於手臂足脛部的,如有瘀血可首先在相應部位的血脈上針刺放血,然後針刺取手陽明大腸經的滎穴(二間穴)、輸穴(三間穴),和手少陽三焦經的滎穴(液門穴)、輸穴(中渚穴)治療上肢的病變;取足陽明胃經的滎穴(內庭穴)、輸穴(陷穀穴),和足少陽膽經的滎穴(俠溪穴)、輸穴(足臨泣穴)治療下肢的病變。

黃帝曰:補瀉奈何?
黃帝說:如何運用補瀉的手法呢?

岐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
岐伯說:慢慢地進針慢慢地出針,這種手法叫做導氣。在不運用明顯的補瀉手法的情況下,這稱為同精。因為上述五亂病既不是邪氣有餘的實證,也不是正氣不足的虛證,隻是氣機逆亂形成的病變,所以采用這種手法。

黃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黃帝說:你講的治療方法真是恰當!你的分析真是明白確切啊!請允許我把這些內容刻錄在玉版上,命名為《治亂》。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靈樞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