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傷寒論》 作者:張仲景  

卷一 辨脈法

已是第一節
章節目錄
下一節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
問:脈象有陰脈陽脈之分,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答:大體說來,脈象一般表現為大、浮、數、動、滑的,為有餘之脈,屬於陽脈;凡脈象沉、澀、弱、弦、微的,為不足之脈,屬於陰脈。凡陰性病症出現陽脈的,這是正能勝邪,疾病向愈,預後良好;凡陽性病症出現陰脈的,這是正不勝邪,多屬危候。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
問:陽結證和陰結證的脈象如何區分呢?

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答:病人脈象浮而數,能飲食而大便秘結的,這是燥熱實邪內結,名叫陽結。大約到第十七天,病會加重。病人脈象沉而遲,不能飲食,身體困重,大便反而結硬的,這是陰寒實邪內結,名叫陰結。估計到第十四天,病會加重。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複發熱者,何?
問:有一種病症,病人既有惡寒,又有發熱,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答:陰不足則陽氣得以乘之,所以發熱;陽不足則陰氣得以乘之,所以惡寒。

曰:何謂陽不足?
問:什麼是陽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
答:以脈為例,假如寸口脈微,是為陽不足,陽虛則陰氣乘之,陰盛則寒,就會出現如涼水灑在身上那樣畏寒。

曰:何謂陰不足?
問:什麼叫陰不足呢?

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答:尺部脈弱,為陰不足,陰不足則陽氣乘之,陽盛則熱,所以就會發熱。

陽脈浮(一作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
病人寸脈浮,尺脈弱的,是陽氣浮於外,陰血虛於內。陰血虧虛不能濡養筋脈,所以產生筋脈攣急。

其脈沉者,榮氣微也。
如果病人脈沉的,是榮氣衰弱。

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
如果病人脈浮,衛陽衰虛不能外固,所以汗出如流珠;榮氣衰竭。

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榮氣衰弱的人,若再用燒針治療,就會更傷營陰、更助陽熱,產生發熱和躁擾心煩的變證。

脈(一雲秋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
脈象盛大好像車蓋上擁的,是陽氣偏勝所致,叫做陽結脈;

脈(一雲夏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
脈象強直連連不斷,如摸長竿一樣的,是陰氣偏勝所致,叫做陰結脈。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脈象輕浮於上,狀如肉湯上的油脂飄浮樣的,這是陽氣衰微的表現。

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一雲陰氣)衰也。
脈象極其細小,狀如蜘蛛絲一般的,這是陰氣衰微的征象。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脈象綿軟無力,前大後細,好象漆汁瀉下之狀的,這是大失血後血脈空虛的征象。

脈來緩,時一止複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複來者,名曰促(一作縱)。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脈搏跳動緩慢,時而一止又複跳的,叫做結脈。脈搏跳動快,時而一止又複跳的,叫做促脈。脈促是陽盛所致,脈結是陰盛所致,這些都是有病的脈象。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動脈是陰陽之氣相互搏結,脈氣不能貫通三部所致。如果寸部出現動脈的,為陽虛不能固外,就要汗出;尺中見動脈的,為陰虛陽乘,就要發熱;假如既不汗出,又不發熱,而見形寒畏冷的,這是三焦陽氣受傷,不能通達於外的緣故。

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動脈的形態是脈跳快,僅見於關部,上下無頭無尾,像豆粒般大小,搖動不定,這就叫動脈。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寸部脈浮大而柔軟,尺部脈也浮大而柔軟,寸脈與尺脈相等同的,這是陰陽之氣平和之象,名叫緩脈,是正常人和緩之脈。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脈象浮而緊的,叫做弦脈,不過弦脈的形狀端直,狀如弓弦,按之不移動;而緊脈卻形如轉緊的繩索,按之移動。二者以此為辨。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脈象弦而且大,弦而中取無力,這是陽氣衰減的征象;大而中取無力,實即芤脈,是血虛的表現。陽氣衰減生寒,血虛則脈芤,弦芤並見,這就叫革脈。婦女如出現此脈,多是流產或崩露下血之後;男子如出現此脈,多有失血或失精的疾患。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問:有的病先發寒戰,既而汗出,汗後病就隨之而愈,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答:這種病人脈象浮而緊,當是表證無疑,但重按中空,這又是正氣不足的表現。正氣不足,欲驅邪外出,勢必與邪激爭,所以會發寒戰。因為脈象浮,是正氣驅邪於外,所以應當汗出而愈。

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假如脈象浮而數,重按不中空,說明正氣不虛。正氣充盛,足以驅邪,邪氣不能與正爭,所以僅隻汗出,表邪自解,而不會發寒戰。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
問:有的病人不發寒戰就自然汗出而病愈,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答:這種病人脈象大而浮數,表明正氣旺盛,足可驅邪,所以知道不發寒戰就可汗出而愈。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問:有的病人不發寒戰,也不出汗而自行病愈的,是什麼道理呢?

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答:這種病人的脈象必然微弱。這是因為病中曾經發過汗,或經過湧吐,或經過瀉下,或曾經失血,以致體內津液虧乏,汗源不足,但是邪氣也已衰,此時,隻要陰陽能自趨調和的,就能既不發寒戰也不出汗而自愈。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
問:患傷寒三天,脈象浮數而微,患者身體發涼(不發熱)就痊愈的,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答:這是病將解除的征兆,病解的時間,大概在半夜。如果脈浮而病解的,為正氣驅邪於外,所以應全身暢汗而病解;脈數而病解的,為胃氣旺盛,病人應當能飲食;脈微而病解的,是病邪已衰,所以一定會大汗出而病愈。

問曰:病脈,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
問:診察疾病要想知道是否痊愈,應當怎樣判斷呢?

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答:如果寸口、關上、尺中三部的脈象大小、浮沉、遲數相等,這是陰陽平和之象。此時,雖然有發熱畏寒等症狀沒有解除,病情似乎較重,也會痊愈。

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須發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老師說:病人在立夏出現洪大脈,這是夏令本應見的脈象。此時,如果病人出現身體疼痛重者,必須用發汗法治療;如果第二天身體已經不疼不重了,那就不需要發汗了;如果全身暢汗的,到第二天病就會解除。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立夏季節見脈象洪大,是夏令本脈。脈能應時,表示正氣充足,能夠順應時令變化,所以知道病當痊愈。其它季節的脈象也可以類推。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
問:有些疾病,根據起病的時間,怎樣能預知病愈的時間?

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答:假設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可以痊愈;中午得病,到了半夜也會好轉。這是因為,中午為陽,半夜為陰,陽不和得陰就會調和,所以中午得病半夜就會解除;陰不和得陽也會調和,所以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可愈。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裏,數為在府,遲為在藏。假令脈遲,此為在藏也。
寸口脈浮的為病在表,脈沉的為病在裏,脈數的為病在府,脈遲的為病在髒。假如出現遲脈,這就是病在髒。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一作沉),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趺陽脈浮而澀,而少陰太溪脈正常的,主病在脾,依理應當腹瀉,根據什麼知道的呢?如果脈見浮而大的,是氣實血虛,現在趺陽脈不是浮大,而是浮而澀,可知是脾胃虛弱,所以應當腹瀉。這裏所說的少陰脈正常,是指少陰脈弦而浮,這是少陰經氣調和之脈,所以說少陰脈如常。如果少陰脈反見滑而數的,則為邪熱內鬱,應當出現解膿血大便的症狀。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為風邪外受,緊為寒邪外束,浮緊一並出現,為風寒侵表的征象。風邪就會傷衛氣,寒邪會傷營氣。營氣衛氣都病,就會出現骨節疼痛,這是風寒襲表,經氣不暢所致,所以應當采用發汗法治療。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饑,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後度數如法,病者則饑。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趺陽脈遲而緩,主胃氣調和無病。如果趺陽脈浮而數,浮是胃氣受損,數是脾氣被擾,這些征象就是脾胃兩傷。這並不是脾胃原來虛弱,而是醫生誤用下法造成的。誤下致脾氣損傷,營衛之氣內陷,故數脈變微,而脈浮仍在。由於脾虛不能運化,所以大便硬,得噯氣症減;其脈仍浮,主邪氣獨留胃中,所以腹中饑餓,卻不能消化水穀,潮熱,口渴。如果數脈轉為遲緩,並與病前脈的至數相同,同時知饑能食,這是脾胃功能恢複正常。如果病人脈數始終不去,為邪熱稽留不去,時間久了,就會生惡瘡。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裏,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
老師說:病人脈微而澀的,這是醫生誤治所造成的病變。由於誤用峻汗藥發汗,致陽氣虛弱,又多次用峻瀉藥攻下,又損傷陰液,致陰陽俱虛,所以病人畏寒,接著又發熱,並且發熱畏寒沒有休止,夏天天氣炎熱,卻想多穿衣服,冬季天氣寒冷,卻想裸露身體。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陰陽俱損,陽氣衰弱就畏寒,陰血不足就要發熱。五月的天氣正值盛夏,陽氣趨表,裏陽微弱,不能勝陰寒,所以想多穿衣服;十一月正值冬令,陽氣內潛,陰氣內弱,不能勝內熱,所以胃中煩熱,想減衣裸體。此外,病人尺部脈遲澀,更是營血不足的有力證據。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屬府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脈象浮而大,浮為邪氣在表,大為邪實。脈浮而心下硬滿,可見兩種情況:如果熱邪內結成實,而有便硬等證的,當用下法治療,不可使用發汗法;如果裏實未成,病勢偏於表,則當先用汗法,不可先攻裏,也不可用滲利小便法。因為小便多,津液更傷,大便就會燥結。表證宜汗,如果汗出透,邪隨汗泄,就會熱退病愈;如果汗出不透,則熱不得泄,津液受損,就會導致大便困難。如果出現遲脈,遲脈主寒,攻下法就須慎用了。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災,若汗出發目閏,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此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脈象浮而洪,身上汗出如油,氣喘不止,湯水不進,身體麻木不仁,失去知覺,神情忽而安靜忽而躁擾,這是頻臨死亡的脈證。要想知道哪一髒的髒氣先絕,可以根據其它症狀進行判斷。假如汗出頭發濕潤而又氣喘不休的,這是肺氣先絕;如果陽熱獨盛,膚色如煙熏一樣,並伴有兩目直視搖頭的,這是心氣先絕;若口唇青紫,四肢震顫、搖動不休的,這是肝氣先絕;如果口的周圍呈青黑色,冷汗淋漓,皮色泛黃的,這是脾氣先絕;如果大小便失禁,言語狂亂,兩目直視的,這是腎氣先絕。

又未知何藏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另外,對某一髒來說,又有陰先絕或陽先絕的不同,這可從死後的表現判斷。如果陽氣先絕、陰氣後絕的,這種人死後,身體必發青色;而陰氣先絕,陽氣後絕的,身體必然出現紅色,而且腋下及心窩部仍然溫暖。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噎。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寸口脈浮大無力,浮為陽氣虛浮在外,大為中虛有寒,浮大相合,則裏寒盛而虛陽外浮,其證屬虛。醫生卻反用攻下之法,這是嚴重的治療錯誤。誤下後陽氣更虛,裏寒更甚,裏寒凝滯,腸道氣機受阻,就產生腸鳴,醫生卻不懂得這個道理,反而使用飲冷水的方法,來發其汗,使得水寒之氣相搏結,因此,就發生了氣逆噎塞的變證。趺陽脈浮,浮則為虛,虛則胃中不和,胃虛氣逆,所以發生氣逆而噎塞的症狀,如果脈象滑的,為胃虛寒飲內停之象,寒飲上逆,就會出現呃逆。這都是醫生誤治的過失,他們用治實證的方法治療虛證,對於空虛之證,反而使用攻逐實邪法來劫迫陰血,致使胃氣虛竭。如果脈浮而鼻中幹燥的,勢必會出現鼻孔出血。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畜積有膿也。脈浮而遲,麵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凡是脈象浮數的,一般多見於表證,當有發熱、畏寒的症狀。如果還伴有身體某一部位疼痛,而且飲食和正常人一樣,這是局部將患癰腫的表現。脈象浮而遲,顏麵發熱潮紅,同時伴全身發冷顫抖的,到六、七天時,應當汗出而愈。如果沒有出汗,反而發熱的,那麼,病愈的日期就會延遲。這是因為,病人脈象遲,這是裏陽不足。裏陽衰虛,不能蒸化津液作汗外出,邪鬱肌表而不得解,所以發熱無汗並必伴皮膚瘙癢,於是,病愈的時間就必然延長。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栗也,表氣微虛,裏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胚酸,所為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裏氣微急,三焦相混,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藏氣相熏,口爛食斷也。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寸口脈三部都呈緊象,寸部脈緊,是霧露等清邪中於上焦,尺部脈緊,是水濕等濁邪中於下焦。由於霧露之邪輕而清,飄浮在上,傷人多傷上焦,故謂之潔,謂之清;水濕之邪重濁而沉,傷人多傷下焦,故謂之渾,謂之濁。清邪傷上傷表,就會出現發熱、頭痛、項強、腰痛、腿酸等表證;濁邪犯下犯內,就會出現心中寒栗,足膝發涼、大小便失禁等證。這些都是因為表氣虛弱,裏氣不能內守,外邪得以乘虛侵襲所致。無論是病邪乘表虛而外入傷上,或乘裏虛內入傷下,均可造成三焦混亂,表裏內外不得通調。如果上焦邪氣鬱滯不通,內熱熏灼於上,就會引起口腔和牙齦糜爛。如果中焦不調,就會影響脾胃運化機能,導致胃氣上逆,脾失運化,營衛之氣的生化和轉輸受到破壞,營衛之氣不能通調,血脈也就不暢了。此時,倘若衛氣先得通暢,內鬱的邪熱隨衛氣外泄,小便必然黃赤,或經絡,或髒腑,凡邪熱經過之處,由於邪熱熏灼,就會發生癰腫;倘若營陰先得通暢,那麼,衛氣就會虛弱,陰無所使,衛外不固,外邪得以內入,裏氣與之抗爭,就有打噴嚏、聲音混濁難出、咽部梗塞等征象。如果外受的寒氣與內在的逆氣相搏結而不生熱,血被熱迫,就會出現大便下血如豬肝色的症狀。如果陰陽俱竭,中焦脾氣衰敗,使體液盡泄於下,下關不固,就會出現大便次數頻繁而有後重感,臍腹部拘急絞痛,這時生命就很難保全了。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幹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脈寸部和尺部都呈緊象,同時出現鼻塞流涕,用口呼吸,唇口幹燥,身體倦曲而臥,足冷、舌苔滑等症,這是表裏俱病、虛實混淆,既有寒邪鬱閉肌表,又有陽虛裏寒。當此之時,治當精思明辨,分清表裏之偏重,妥善處置,切勿隨意亂投藥物。假如病人畏寒發熱,有惡心想吐的感覺,這是表寒偏重,病勢偏重於表,治宜解表為主,兼顧其裏;如果病人腹痛,腹瀉,又是裏寒偏甚,裏證為重為急,治當先救其裏,後治其表,或溫裏解表兼施。病至七、八天後,如果出現微發熱而手足轉溫和的,這是正複邪退、疾病向愈的佳兆;若反而發大熱的,這是正衰邪盛、虛陽外越,病就比較難治了。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脈象浮而滑,浮主熱在外,滑主邪氣盛,浮滑脈並見,為陽熱亢盛之象。如果病人的脈象由浮滑轉為數疾,並見發熱、汗出而不解的,這是陽熱亢盛至極,氣血運行失去常度,陰液行將枯竭,病情險惡。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傷寒病,咳喘氣逆,若見脈形散亂無根、以及大骨陷下等形損之證的,是元氣將散、髒氣將絕的表現,屬於死證。

已是第一節
章節目錄
下一節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傷寒論》

《傷寒論》

作者:張仲景
《傷寒論》正文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