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針灸大成》 作者:佚名  

卷六·足太陰經穴主治

足太陰經穴主治

《內經》曰:“脾者,諫議之官,智周出焉。”

脾者,倉稟之本,榮之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孤髒以灌四旁。脾主四肢,為胃行津液。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其液涎。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髒為脾,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誌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足太陰脾經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隱白在足大趾頭,大都太白公孫盛,商丘三陰交可求,漏穀地機陰陵穴,血海箕門衝門開,府舍腹結大橫排,腹哀食竇連天溪,胸鄉周榮大包隨(左右四十二穴)。

此一經起於隱白,終於大包,取隱白、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與井滎俞經合也。

脈起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別者,複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少血多氣,巳時氣血注此。

巳土之髒,脈在右關,實則飲食消而肌膚滑澤,虛則身體瘦而四肢不舉。臍凸肢浮生之難,口青唇黑死之易。去病安生,理宜調攝,戒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因飲食勞倦之災,修溫多辛少之劑,飲食審寒熱之傷,湯藥兼補瀉之置。氣別寒熱溫涼,用適其宜;味辨甘補苦瀉,行當熟記。如白朮健脾消食,必青皮枳實;人參緩土和氣,須半夏橘紅。柴胡除不足之熱,佐之甘草升麻;黃耆去有汗之火,輔之芍藥川芎。氣虛嘔而人參茱萸,脾寒吐而丁香半夏。泄瀉手足冷而不渴兮,附子幹薑,霍亂吐瀉兼而不藥兮,胡椒綠豆。脾冷而食不磨兮,平胃宜加砂蔻;胃寒而飲不消兮,本方更入參苓。香附微寒,與縮砂消食化氣,更妙安胎;沉香少溫,共藿香助土調中,奇消水腫,破血消症兮,三棱莪朮;去瘀除疼兮,蒲黃五靈。茴香治霍亂轉筋,共濟木瓜烏藥;辣桂主中焦氣滯,相扶枳殼生薑。心腹疼痛兮,延胡索入胡椒;胸滿咳逆兮,良薑炒同香附。肚實脹兮,大黃滑石樸牽牛,木香苓瀉;腹虛脹兮,參苓樸木橘辰砂,曲蘗附子。大抵物滯氣傷,補益兼行乎消導,橘皮枳朮丸,加減隨宜;食多胃壅,推陳並貴乎和中,巴豆備急丸,蕩滌何傷。四君子平善,與人處也,使人道德進而功名輕,忽不知其入於聖賢之域;二陳湯純和,能消痰也,致令脾胃健而中氣順,自不覺其進於仁壽之鄉。抑又聞東垣憫生民夭枉,凡治疾必先扶植脾胃,誠不刊之妙典;王安道發前賢未發,辨內傷不足中有有餘,實得傳之秘旨,萬物從土而歸出,補腎又不若補脾。

《導引本經》:“脾居五髒之中,寄旺四時之內,五味藏之而滋長,五神因之而彰著,四肢百骸,賴之而運動也。人惟飲食不節,勞倦過甚,則脾氣受傷矣。脾胃一傷,則飲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滿,為吐泄,為腸澼,此其見之《內經》諸書,蓋班班俱載,可考而知者。然不饑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脹。食若過飽,則氣脈不通,令心塞閉;食若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食穢濁之物,則心識昏迷,坐念不安;食不宜之物,則四大違反,而動宿疾,皆非衛生之道也。舉要言之,食必以時,飲必以節,不飽不饑是也。人能飲食如是,不惟脾胃清純,而五髒六腑,亦調和矣。蓋人之飲食入口,由胃脘入於胃中,其滋味滲入五髒,其質入於小腸乃化之。至小腸下口,始分清濁,濁者為渣滓,入於大腸;清者為津液,入於膀胱,乃津液之府也。至膀胱又分清濁,濁者入於溺中,清者入於膽,膽引入於脾,散於五髒,為涎,為唾,為涕,為淚,為汗,其滋味滲入五髒,乃成五汗,同歸於脾,脾和乃化血,複歸於髒腑也。經曰:「脾土旺能生萬物,衰生百病。」昔東坡調脾土,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召飲者,預以此告: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善衛生者養內,不善衛生者養外;養內者安恬髒腑,調順血脈,養外者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而酷烈之氣,內蝕髒腑矣。”

足太陰脾經考正穴法

隱白:

足大趾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脾脈所出為井木。《素注》針一分,留三呼。《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腹脹,喘滿不得安臥,嘔吐食不下,胸中熱,暴泄,衄血,屍厥不識人,足寒不能溫,婦人月事過時不止,小兒客忤,慢驚風。

大都:

足大趾本節後,內側陷中,骨縫赤白肉際。脾脈所溜為滎火。脾虛補之。《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熱病汗不出,不得臥,身重骨疼,傷寒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煩熱悶亂,吐逆目眩,腰痛不可俯仰,繞踝風,胃心痛,腹脹胸滿,心蛔痛,小兒客忤。

太白:

足大趾內側,內踝前核骨下陷中。脾脈所注為俞土。《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泄瀉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腸鳴,膝股胻酸轉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脹胸滿,心痛脈緩。

公孫:

足大趾本節後一寸,內踝前。足太陰絡脈,別走陽明胃經。《銅人》針四分,灸三壯。

主寒瘧,不嗜食,癇氣,好太息,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喜嘔,嘔已乃衰。頭麵腫起,煩心狂言,多飲,膽虛,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瀉之,虛則鼓脹補之。

商丘:

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後有照海,其穴居中。脾脈所行為經金,脾實瀉之。《銅人》灸三壯,針三分。

主腹脹,腸中鳴,不便,脾虛令人不樂,身寒善太息,心悲,骨痹,氣逆,痔疾,骨疽蝕,魘夢,癇瘛,寒熱好嘔,陰股內痛。氣壅,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俯仰、脾積痞氣,黃疸,舌本強痛,腹脹,寒瘧,溏瘕泄水,麵黃,善思善味,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婦人絕子,小兒慢風。

三陰交:

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少陰厥陰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脾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食不化,痃癖,腹寒,膝內廉痛,小便不利,陰莖痛,足痿不能行,疝氣,小便遺,膽虛,食後吐水,夢遺失精,霍亂,手足逆冷,嗬欠,頰車蹉開,張口不合,男子陰莖痛,元髒發動,臍下痛不可忍,小兒客忤,婦人臨經行房,羸瘦,症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動橫生,產後惡露不行,去血過多,血崩暈,不省人事。

如經脈塞閉不通,瀉之立通。經脈虛耗不行者,補之,經脈益盛則通。

按宋太子出苑,逢妊婦,診曰:“女。”徐文伯曰:“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視。文伯瀉三陰交,補合穀,胎應針而下,果如文伯之診。後世遂以三陰交、合穀為妊婦禁針。然文伯瀉三陰交,補合穀而墮胎,今獨不可補三陰交,瀉合穀,而安胎乎?蓋三陰交、腎肝脾三脈之交會,主陰血,血當補不當瀉;合穀為大腸之原,大腸為肺之腑,主氣,當瀉不當補。文伯瀉三陰交,以補合穀,是血衰氣旺也。今補三陰交,瀉合穀,是血旺氣衰矣。故劉元賓亦曰:“血衰氣旺定無妊,血旺氣衰應有體。”

漏穀(一名太陰絡):

內踝上六寸,胻骨下陷中。《銅人》針三分,禁灸。

主腸鳴,強欠,心悲逆氣,腹脹滿急,痃癖冷氣,食飲不為肌膚,膝痹足不能行。

地機(一名脾舍):

膝下五寸,膝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陰郤,別走上一寸有空。《銅人》灸三壯,針三分。

主腰痛不可俯仰,溏泄,腹脅脹,水腫腹堅,不嗜食,小便不利,精不足,女子症瘕,按之如湯沃股內至膝。

陰陵泉:

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屈膝取之。在膝橫紋頭下,與陽陵泉穴相對,稍高一寸。足太陰脾脈所入為合水。《銅人》針五分。

主腹中寒不嗜食,脅下滿,水脹腹堅,喘逆不得臥,腰痛不可俯仰,霍亂,疝瘕,遺精,尿失禁不自知,小便不利,氣淋,寒熱不節,陰痛,胸中熱,暴泄飧泄。

血海:

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銅人》針五分,灸三壯。

主氣逆腹脹,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

東垣曰:“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皆由飲食不節,或勞傷形體,或素有氣不足,灸太陰脾經七壯。”

箕門:

魚腹上越筋間,陰股內動脈應手。一雲股上起筋間。《銅人》灸三壯。

主淋小便不通,遺溺,鼠鼷腫痛。

衝門(一名上慈宮):

府舍下一寸,橫骨兩端約中動脈,去腹中行各四寸半。《銅人》針七分,灸五壯。

主腹寒氣滿,腹中積聚疼,癃,淫濼,陰疝,婦人難乳,妊娠子衝心,不得息。

府舍:

腹結下三寸,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三脈上下一一入腹,絡脾肝,結心肺,從脅上至肩,此太陰郤,三陰陽明之別。《銅人》灸五壯,針七分。

主疝瘕,痹中急疼,循脅上下搶心,腹滿積聚,厥氣霍亂。

腹結(一名腸窟):

大橫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銅人》針七分,灸五壯。

主咳逆,繞臍痛,腹寒瀉利,上搶心,咳逆。

大橫:

腹哀下三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銅人》針七分,灸五壯。

主大風逆氣,多寒善悲,四肢不可舉動,多汗洞痢。

腹哀:

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銅人》針三分。

主寒中食不化,大便膿血,腹中痛。

食竇:

天溪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舉臂取之。《銅人》針四分,灸五壯。

主胸脅支滿,膈間雷鳴,常有水聲,膈痛。

天溪:

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銅人》針四分,灸五壯。

主胸中滿痛,賁膺,咳逆上氣,喉中作聲,婦人乳腫(疒貴)癰。

胸鄉:

周榮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銅人》針四分,灸五壯。

主胸脅支滿,引胸背痛不得臥,轉側難。

周榮:

中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銅人》針四分。

主胸脅滿不得俯仰,食不下,喜飲。咳唾穢膿,咳逆,多淫。

大包:

淵液下三寸,布胸脅中出九肋間。脾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髒。《銅人》灸三壯,針三分。

主胸脅中痛,喘氣,實則身盡痛,瀉之;虛則百節盡皆縱,補之。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針灸大成》

《針灸大成》

作者:佚名
《針灸大成》卷一
《針灸大成》卷二
《針灸大成》卷三
《針灸大成》卷四
《針灸大成》卷五
《針灸大成》卷六
《針灸大成》卷七
《針灸大成》卷八
《針灸大成》卷九
《針灸大成》卷十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