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四聖心源 作者:黃元禦  

卷五·雜病解上·噎膈根原

噎膈者,陽衰土濕,上下之竅俱閉也。脾陽左升,則下竅能開,胃陰右降,則上竅不閉。下竅開,故舊穀善出,上竅開,故新穀善納。新舊遞嬗,出納無阻,氣化循環,所以無病。

其上下之開,全在中氣。中氣虛敗,濕土湮塞,則肝脾遏陷,下竅閉澀而不出,肺胃衝逆,上竅梗阻而不納,是故便結而溺癃,飲礙而食格也。

緣氣之為性,實則清空,虛則滯塞。胃主降濁,脾主升清。胃降則濁氣下傳,上竅清空而無礙,是以善納;脾升則清氣上行,下竅洞達而莫壅,是以善出。胃逆則肺金不降,濁氣鬱塞而不納;脾陷則肝木不升,清氣澀結而不出。以陽衰土濕,中氣不運,故脾陷而杜其下竅,胃逆而窒其上竅。升降之樞軸俱廢,出納之機緘皆息也。

其糟粕之不出,全由脾陷而肝鬱,而穀食之不納,則不止胃逆而肺壅,兼有甲木之邪焉。甲木逆行,克賊戊土,土木摶結,肺無下行之路,霧氣堙瘀,化生痰涎,胸膈滯塞,故食噎不下。肺津化痰,不能下潤,水穀二竅,枯槁失滋,而乙木之疏泄莫遂,故便溺艱澀。總緣中氣不治,所以升降反作,出納無靈也。

苓桂半夏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甘草二錢桂枝三錢半夏三錢幹薑三錢生薑三錢芍藥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噎病胸膈滯塞,霧氣淫蒸而化痰飲。上脘不開,加以痰涎膠粘,故食阻不下,法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氣。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濁,生薑取汁,多用益善。痰飲極旺,用瓜蒂散,吐其宿痰,下其停飲。胸膈洗蕩,腐敗清空,則飲食漸下矣。

胸膈之痞,緣肺胃上逆,濁氣不降,而其中全是少陽甲木之邪。蓋胃逆則肺膽俱無降路,膽木盤結,不得下行,經氣鬱迫,是以胸脅痛楚,當以甘草緩其迫急,芍藥瀉其木邪,柴胡、鱉甲散其結鬱。若兼風木枯燥,則加阿膠、當歸,滋木清風,其痛自差。

其大便燥結,糞粒堅硬,緣土濕胃逆,肺鬱痰盛,不能化生津液,以滋大腸。大腸以陽明燥金之府,枯槁失滋,自應艱澀。而陰凝氣閉,下竅不開,重以飲食非多,消化不速,穀滓有限,未能充滿胃腸,順行而下。蓋以肝木鬱陷,關竅堵塞,疏泄之令不行,是以便難。此宜以幹薑、砂仁,溫中破滯,益脾陽而開腸竅,以桂枝達木鬱而行疏泄。幹澀難下者,重用肉蓯蓉,以滑腸竅,白蜜亦佳。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膠、當歸,滋其風木。

其小便紅澀,緣肺鬱痰盛,不能生水以滲膀胱,而土濕木鬱,疏泄不行,故水道不利。此宜苓、澤、桂枝,瀉濕疏木,以通前竅。甚者,用豬苓湯加桂枝,豬、茯、滑、澤,瀉濕燥土,桂枝、阿膠,疏木清風,水道自利。噎家痰多溲少,全是土濕。濕土莫運,肝不升達,是以溺癃;肺不降斂,是以痰盛。瀉濕以苓、澤為主,佐以利肺疏肝之品,則痰消而溲長矣。

下竅閉塞,濁無泄路,痞鬱胸膈,食自難下。下竅續開,胸膈濁氣,漸有去路,上脘自開。再以疏利之品,去其胸中腐敗,食無不下之理。而上下之開,總以溫中燥土為主。土氣溫燥,胃不上逆,則肺降而噎開;脾不下陷,則肝升而便利矣。

庸工以為陰虛燥旺,用地黃、牛乳滋潤之藥,更可誅者,至用大黃。噎病之人,百不一生,尚可壽及一年者,若服湯藥,則數月死矣。

醫法失傳,千古不得解人。能悟此理,則病去年增,不得死矣。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四聖心源

四聖心源

作者:黃元禦
《四聖心源》序
《四聖心源》卷一·天人解
《四聖心源》卷二·六氣解
《四聖心源》卷三·脈法解
《四聖心源》卷四·勞傷解
《四聖心源》卷五·雜病解上
《四聖心源》卷六·雜病解中
《四聖心源》卷七·雜病解下
《四聖心源》卷八·七竅解
《四聖心源》卷九·瘡瘍解
《四聖心源》卷十·婦人解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