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中庸章句 作者:子思  

南懷瑾老師講中庸08

現在我們《中庸》是第十八章,上次講到第十七章。十七、十八、十九同二十章差不多一個觀念是連帶下來,講道之用。我們千萬要記住,十六章是講到鬼神之事,在中庸儒家所謂提到鬼神之事啊,就是宗教性的形而上道,由道體而講到用,那麼這個道理也就是證明我們上古文化儒道兩家不分家的,都是有一個共同點,講到道,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跟行道是入世的,見道以後修道、行道是入世的,在哪裏入世?在人道上。與佛家不同,佛家始終是走出世的,出世以後也講入世,所謂大乘道菩薩道,大乘道的菩薩道最後還是歸到形而上的出世上麵,這兩個在形式上不同的地方。當然他的最高究竟處是相同的,不過最高究竟處相同很難討論了,那麼就要牽涉到佛學方麵去了,那我們不想講儒家的東西太牽涉到佛家去。大致上有兩個做比較的,至少可以告訴我們,在人道的用上,儒家的基礎是穩當的、切實的,而且儒道兩家的精神是一樣的;如果做三家的比較,他是大乘道入世的真正菩薩道的精神,比佛家的有範圍、有立足點、淺近,而容易一步一步去做去。
上次講到大孝,孝道的道理、天人的關係,所以自己保佑自己,而後再到形而上道上天的保佑,那麼提出來一個榜樣是大舜。大舜的曆史我們上次說明過,他的遭遇出生在一個破碎的家庭,父母的虐待他,是父母的不對;兄弟的虐待他,(是)兄弟的不對;他沒有覺得父母兄弟不對,始終是盡自己人子的本分,所謂“素其位而行之”,那麼因此以一個普通種田的老百姓,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做世界上第一人,但是他的道德修養沒有認為自己是第一人,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上一個最平實的榜樣;也就是公天下的時候一個榜樣;也就是做人、一個人從什麼都沒有憑藉、沒有依靠,而遭遇種種的挫折與痛苦,自己如何站起來,不但是功業站起來,而且使自己成就為入世而又出世的聖人。
那麼現在開始第二個榜樣,是講父母也好、家庭也好、兒子也好,那真是我們上次講到一樣的(不曉得是講到《老子》還是講到《金剛經》提到的):“父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翹起腿”,比這個還要好的,而講一個非常良好的家庭出身,但是遭遇時代(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時代,形成中國曆史“家天下”的最高的榜樣,這是誰呢?就是文王,他在我們這裏又樹立一個典型,那麼現在就開始講這一段。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
這是孔子的讚歎,人生的成功那真是沒得遺憾;這個“無憂”不是表示無憂無慮,就是沒有遺憾,做人做到這樣一輩子沒有遺憾,那麼拿在曆史上一個典型、一個榜樣,恐怕隻有周文王。周文王跟大舜不同,大舜沒有憑藉、沒有依賴,絕對一個平民,自己站起來,剛才提到過所謂“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最後還道德成聖人,超越於這個物質世界,得道。文王也是一樣,但是文王遭遇與他不同,周朝的上輩是姬氏,那麼說來文王的祖父、父親都是曆史上的名王而兼聖王;名王是功業,聖王是道德的成就。文王的父親是王季,也是曆史上的聖王,那麼有王季的基業的基礎,而他自己道德好、學問好。所以我們曉得中國文化裏頭的寶典,也就是文化的中心的文化《易經》這本書,就是他在坐牢的時候注解,所以叫做《周易》。《易經》有很多、有好幾種,有《歸藏》、有《連山》,我們現在普通留下來的是《周易》,《周易》就是周文王開始注解,他的兒子周公又跟著注解,最後孔子又加上注解,所謂易更三聖。
那麼周文王他當時遭遇的領導他的帝王,是我們曆史上有名的暴虐的皇帝紂王,所謂桀、紂都是很暴虐的皇帝,而這些皇帝們有個共同點:學問都很好、文章好,暴虐的皇帝,絕頂聰明,拿後世來講,詩詞歌賦、吹的、玩的、唱的、跳舞的、武功樣樣都是第一。像曆史上寫的殷紂王,“疾逾奔馬”,他跑步馬都跑不過他;“手捉飛禽”,鳥飛過來,他那個氣功一來就把它抓下來了;“生裂虎豹”,老虎兩條腿被他拿到可以撕得開。所以曆史上許多的所謂暴虐的皇帝,他的能力、聰明都是超人一等,超人一等容易走上(暴虐的路子),他眼睛裏頭根本沒有人,沒有一個人值得看得上的,所以欠缺了道德修養就要走上這個路子。我們隻曉得曆史上桀、紂都是最暴虐的皇帝,但是你研究一下桀、紂,他自然會使他暴虐起來,這麼一個人物,沒有一樣別人可以跟他倆比,他自然看部下看老百姓都是笨蛋,這些人他覺得像一個螞蟻一樣,這些沒有用,當螞蟻捏掉算了,養成了這個性格。
文王遭遇這麼一個皇帝,所以對他有懷疑能夠把他關起來。周文王在牢裏(文王也是一方的諸侯哦),沒有怨天、沒有尤人、沒有埋怨,著書,就是推演這個易經八卦。當然曆史上寫的,那麼後來紂王還測驗他的(修養和神通),大家都說他是聖人,一定修養很高,有沒有這樣高的修養?把他的大兒子拿來殺了,殺了以後剁成肉醬,還送來請他吃。——你既然修養道德好,而且又懂得易經,能知過去未來,我看你曉不曉得這是你兒子的肉?——周文王當然知道,眼淚都不能掉哦!麵孔給他不知道哦!這個地方是(個)問題,不但是道德的修養,隻好是拿佛家講是最大的忍辱,不然很成問題——吃下去!把自己兒子的肉吃下去。所以紂王放心了:“人家都說他是聖人,什麼事情有神通都知道,他連兒子的肉吃了都不知道!”——其實文王知道,所以《封神榜》曆史的小說上說,文王等到監視他的人走了,想起那個傷心、吐出來,那個肉說是變成我們現在吃的兔子,我們現在這個長耳朵的兔子,就是文王的兒子伯邑考的肉變的。所以這是曆史上故事與神話,故事神話不是完全編的呦,有他的中心思想的道理。要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不能夠脫離開那個神話的故事哦!你當故事聽,(隻是聽)著玩的。你當成文化哲學來研究,它就是另外有高深的意義與道理還可以參悟出來。
那麼這裏講到文王“以王季為父,武王為子”,武王就是(文王的)第二個兒子,所以後來繼承文王的誌向把紂王推翻了,也替哥哥報了仇了。那麼周公是武王的弟弟,這三個都是兄弟呦。實際上文王有百子、一百個兒子,實際上九十九個,後來《封神榜》上給他添了一個,好像同孫悟空一樣從石頭裏蹦出來一個幹兒子,叫雷震子,有翅膀的、會飛的。所以後來《封神榜》上中國的像前兩天下雨、打雷就是周文王的兒子雷震子管的,雷公。
那麼,“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那麼上麵繼承,承先啟後。“父作之”,這個“父”是代表他的上代,曆代的道德文化的基礎,創造了周朝文化的基礎。“子述之”,他的兒子武王的武功推翻了紂王,建立了周朝,尤其他的弟弟周公,所謂姬旦,他建立了中國文化這個基礎,我們幾千年來孔子所述所集成的就是周公周代的文化,從上代下來。他講到周武王“武王纘大(tai4)王——”,有些本子“大”字上麵右邊這個角上打一個圈圈,實際上這個字念“太”,不要把這一圈看成一點,就變成“犬”王了,就錯了。“大王”就是曾祖父輩,講文王的父親“王季”在武王應該稱他是祖父了,曾祖父在文字上中國禮貌就是“大王”,——“王季、文王之緒”,文王是武王的父親,他的祖父就是“王季”,他的曾祖父就是“大王”。三代的,要注意呦,他說武王之所以成功,為周朝的曆史上劃時代的三千年以後影響的名王,文化的建立、道德政治哲學基礎的建立,使中華民族建立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不是偶然的,上代有三代的基礎,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第一流的名王,有道德、學問都到了極點。所以這句話我們普通念書很容易把它念過去,“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這個“纘”字不是讚歎,絞絲旁這個“纘”,他能夠承先啟後擔負得下來,這是非常難的呦!
譬如你看社會上很多人家庭父親創業、祖父創業,兒子嘛擎下來就比較玩這個財富,到孫子啊差不多開始就玩,要敗了,所以“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能夠繼承祖宗之業、成績而發揚之、光大之,非常難的,況且在文化道德上發揚光大是很難。所以中國的古文就是這麼一句話,你要會讀才曉得他這一句話的語意、文字後麵的意思包含是什麼,不然你照文字一看很簡單嘛!就讀懂了,一點味道都沒有,就是一種恭維的話。你把它透過了這個文字後麵,透過了這個紙的後麵,一看,我們一讀的時候啊,汗都要流出來!不一定我們做得到。假使在座你不管男同學女同學,你是武王,能不能做到?是個大問題。所以他說:
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他講過文王以後,講到他的兒子武王,孔子提出來。剛才說到,他能夠繼承祖先的文化的基業,事業的基礎,道德文明發揚而光大之;發揚光大很難!然後他三代,曾祖父、祖父同他的父親,隻講政治道德、做人的道德,沒有侵略過人家,而到武王的時候“壹戎衣”起而革命,推翻了紂王這樣暴虐的皇帝,所以起而革命,所謂是青年一代起來。但是你要知道哦,青年也七八十了,武王起來,薑太公這(些人)都七八十了,因為上古人壽命長,周文王都活到一百多了,但是在百多歲人看來,這個後輩不老實,還起來打仗,嗬,就是這樣,他七八十了。所以“壹戎衣”,以軍事手段來改革這個時代的混亂,來平息時代的災難,推翻了紂王,所以“壹戎衣”。
所以你們念詩像中國的古詩,大家都曉得李白、杜甫的詩好,杜甫有一首《過昭陵》(杜甫是唐朝人,他當然沒有見過唐太宗了),就是到唐太宗的墳前麵過,有一首詩:“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開頭兩句話氣派很大,那麼來源哪裏來呢?所以讀中國的文學你要寫好必須要多讀書,“一戎衣”這個話,就是《中庸》這裏頭出的。“風塵三尺劍”,講唐太宗就是同漢高祖一樣,漢高祖提三尺劍斬白蛇而起義,老百姓起來,尊為天子,富有四海。唐太宗不然哪,他不是老百姓,他父親李淵已經威望很大,所謂已經是獨霸一方的人物了,那麼他是世家公子起來,然而他的功業跟漢高祖倆差不多啊,所以“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這個“一戎衣”就是說,後世的所謂帝王的功勳、天下是打來的。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兩個階段,所以講王道的天下、周朝以前的三代以上是道德修持來的、修來的、修行來的;三代以下的天下是功業來的,這個功業就經常包含了有“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所以天下是打來的,這個完全不同。所以講“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結果成立周朝的王朝、政權,身死以後(本身死了以後),“不失天下之顯名”,曆史上永遠不但是名王,是聖王,“尊為天子,富有四海”,貴到了為天子,除了上帝、上天以外,世上第一人。“富”,做帝王的四海以內一草一木都是他的財產,家天下的都是私有財產,這個是“富有四海”。
“宗廟饗之,”他的祖宗沾他成功的光榮,後代的子孫,周朝武王同周公兩兄弟建立這個政權文化為基礎,所謂普通講八百年天下。曆史上周朝政權八百年、七百多年,漢朝隻有三百多年、四百年,唐朝也三百多年、四百年,朱元璋(明朝)是三百年,宋朝是半壁江山三百年,清朝也三百年(實際上兩百七十多年),元朝在中國是八十年,所謂五代啊、六朝啊,大家玩了十幾年二十年三、五年的都有,那個不算數,隻有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差不多一半以上是安定中,這實在是了不起的一個曆史。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
他說周武王沒有起來革命以前,還沒有說推翻了紂王而當皇帝,中國文化已經他的弟弟周公開始起來研究了,已經完成了文王(他的父親)、武王(他的哥哥)這個德業他完成了,追述——中國上古文化一直到周朝的上代——曾祖父、祖父跟文王,“上祀先公”,後來當了皇帝以後,兩兄弟有天下以後,以“天子之禮”製造了周禮,奠定了中國文化憲法裏頭的憲法,文學裏頭精神精華之所在,這部《禮記》。所以我們小的時候念書,說一講到禮貌,“哎,周公之禮呀!”周公之禮代表很多,現在人好像隻把結婚叫成“周公之禮”,其他的不是。周公之禮很多啊,禮貌、禮儀等於佛家的戒律一樣,多得很。
“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那麼上至當皇帝必須受這個禮法文化的規範,守法;下麵到各個的諸侯,以及諸侯下麵的卿大夫,就是大臣、宰相;一直到士、庶人,知識分子一般老百姓,上下任何(人)都要遵守這個文化的精神。這個文化的基業是周公集中地製訂,是孔子孟子繼承發揚,文王、武王、周公這個文化的係統,所謂是中國文化。所以講尤其是古人注重於“喪禮”,為什麼中國人非常注重喪禮?其實外國人也注重,不過兩個形式不同。中國人注重喪禮呀,和注重祖先的傳統,所以我們叫傳統,一代一代傳下來,這個生命由祖先再一代一代下來,所以要講孝道;祖先的最初就推到形而上天人乃至鬼神,向上麵走。
所以我經常跟西方外國的同學們講笑話,我說你們講的“十字架”是斷了架的“丁字架”誒,上一代不管的,長大了不管父母了,更不會管祖先,你這個十字架就是到父母下麵愛子女,下麵有,旁邊也沒有、兄弟姊妹不管,個人獨立,所以你是個“丁”字的架子。中國文化是個“十”字架,上至父母祖宗;你們(也)有上麵啊,上麵有上帝,上帝跟你兩個距離很遠的。中間我們中國人搭了一個橋,由父母祖宗一直上去,那麼人跟天可以接上的,這是個完整的十字架;實際上還不隻十字架,十字架還加一個圓周,再加上佛家、道家的觀念,中間是十字架外麵是個圓周,無所不包。
那麼所以中國注重這個喪禮不是偶然的,人家西方人第一個,過去幾十年,現在你們很少聽見的,研究中國文化說中國文化是很好,但是有個大缺陷,這個民族他沒有宗教信仰。有啊!他多神教。封泰山呀、拜土地呀,河有河神,山有山神,走路有路神,茅蒔有廁所神,睡覺的房間有床神,養豬豬欄裏頭也有神,那裏都有掃把有掃把神,什麼都有神,多神教。說沒有宗教,其實他們沒有研究中國文化哦!祭祖,對於祖宗父母死後鬼神的承認,他就是一個現實的宗教,所以他不需要另外擺一個宗教的形態。因為其他的國家民族的文化,不大講祖宗子孫這個關係,必須要另外找一個懸空的的信仰,宗教思想,所以其他國家、民族裏頭宗教的形態發達得自然久了。中國文化裏頭不需要在生活的外麵發展另外一個宗教,他本身就是宗教。尤其他的禮儀,禮儀就是宗教的意思,生活中的都有了。所以他現在講喪禮,就是宗教的精神這個意思,他說所以周公建立這個喪禮:
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
這是古代的禮,也就是戒律、宗教家講的戒律,非常嚴格。他說假使父親是大夫,(不是當醫生,現在把醫生叫大夫是後來的事,古代大夫譬如現代的官職位,政府裏頭部長以上,不管是行政院長或者是宰相,差不多都是大夫、相,大夫這個官位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準。大夫之下就是“士”,士也分好多等,大夫也分好多等。換句話大夫就是帝王前麵或者諸侯前麵高政府裏頭的高級幹部、高級的政府的首長,大夫是等於後世講功名的職位,不是官位,官位是職務了,大夫是官階的名稱。)父親本身的官階是大夫,兒子呢沒有到這個地位,是士。上古的士,青年才俊,一個鄉村、一個鄰裏,十個青年裏頭自由地推薦,不要說平常要加以考察,學問道德好、能力強就提出來為士,慢慢地經驗上來。那麼這個士的階級就是比較是初步的基本的幹部,官階上差得很遠。
假使發生這個情形,父母過世了,那麼兒子葬以大夫之禮,因為這個葬禮是屬於這個死者本人的範圍,他有些什麼貢獻於社會上,有些成就是哪一方麵,葬禮的時候照這個儀禮而葬。可是兒子呢?“祭以士”,把父親葬了以後,自己來祭拜父親的時候,馬上連禮儀的家俱都要換過來,這是代表兒子自己祭父親。當然兒子他的功業的成績沒有到達這個位置,本身還是士,所以隻好用“士”禮來祭祀。
當然這些禮是講古代,我們曉得古代的禮儀,每一朝每個時代雖然有變動,大體上差不多。現在不同,現在我們號稱禮儀之邦,根本沒有禮。拿祭禮的話到了殯儀館去啊,那東西合璧、古今中外一爐,站在街上看到那個送死人的呀,有西洋的洋隊還在唱歌跳舞蹦蹦跳,後麵又有道士、又有和尚、又有在家的,什麼都有,反正古今中外一概都來哦!哭的哭、笑的笑、鬧的鬧,沒人理。結婚也是這樣,這幾年幾十年當中結婚也沒有禮。古代這個規定是很嚴格的。
“父為士”,假如父親的他本身的功名,這個成就事業低的,“子為大夫”呢?“葬以士,祭以大夫(之禮)。”他是這樣不同。
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期之喪,達乎大夫。”什麼叫“期”呢?一個周年,如果在公家服務,皇帝下了命令,“期之喪”,隻能在家裏休上一年,到後來又規定什麼親屬的關係、血統的關係又可以隻服穿一年、戴一年的孝,還有隻戴幾個月的孝,不是你們看到現在報紙上不三不四的也有了,其實也是古禮。怎麼叫不三不四,現在混亂,不今不古。有些人還蠻講禮,太太死了,丈夫登的訃文,“期妻喪生”,要為太太起碼守上一年,守一年之喪,一年是正式的中國文化的規定,這一年之內如果這個男人再結婚、再續弦,在過去社會大家會笑的,不合禮的。有些感情好一點,有些為太太服三年之喪也有;那兩年是特別,那不在禮的範圍,你心喪。現在當然啊,前一個月上殯儀館、後一個月進大禮堂啊,無所謂,是所謂自由啊,沒有關係。這個期喪是一年的喪禮,所以兄弟之間都是這樣。
“達乎大夫”,那麼中國曆史上的古禮你們當然沒有研究哦,研究中國的過去的文化,這個是限製了一切,不管你官做到多麼大、地位到了(甚至)當了宰相,父母死了以後,立刻就要給皇帝上報告,要交代的,回家守喪,要三年才能出來。如果不上報告啊,那個冷衙門(以前所謂“禦史大夫”,有名的冷衙門,平常鬼都不上門的),第二天禦史的奏本就上來了,報告上來了,彈劾你!那個彈劾很嚴重哦,皇帝都吃不住哦,幫庇不了的。犯了什麼法,皇帝還可以包庇;犯了禮儀,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精神犯了,這個部長不能當的啊!非要回家不可,甚至嚴重可以弄到永不(錄用)。你看康熙時代就發生這件案子,一個大臣當了部長的階級,因為家裏死了父親,瞞住了,喪事拖了一下,監察禦史直接彈劾,後來把這件案情弄清了,康熙皇帝下了手諭,“此人永不錄用”,永遠不要出來做官了,永遠沒有他的事了,你就回家去算了。上古之喪除了父母之喪以外,有什麼呢?譬如武將當大元帥或者前敵總指揮,帶兵正在前方作戰的時候,碰到父母之喪那怎麼辦?皇帝跟著一個命令就來,在戰場上守喪,不準回家,那沒有辦法,君命超過了——所謂國體,先有國、後有家,所以隻好穿著孝服作戰。你不是有時候演京戲看到白盔白甲帶喪的那些大將出來作戰,有時候他身帶喪服,就是這個樣子。那麼你看看中國舊的戲裏頭都有這些東西的,有些你不留意,怎麼——大概是好看吧,顏色上藝術上的配搭,有些綠的紅的,穿一個白的。——那不是哦!它代表他的身份,他的生活的精神不同。那個關公出來,臉紅帶刀,他這個人很正直、脾氣大,不對,眼睛一瞪就跟你惡罵,他不做假,就是這個道理。
“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三年之喪,說父母死了以後,在古禮服喪是三年,所以中國的古禮做官的這三年以內是不準出來的,也不見客的,甚至專製到了明朝、清朝這個階段,三年當中還不敢作詩呢!如果說是在家裏守喪還作詩,算不定人家密告你一下,前途就沒有了。你守喪還有那麼高興啊?所以守喪假使聽音樂唱歌啊,一個密告就完蛋了,所以很嚴重!這個“三年之喪”差不多(是)周代的製定、裁定,因為過去的守喪的時間有長有短,所以孔子死了以後,他的學生們給他服“心喪”,隻是外表都不帶孝的,“心喪三年”,隻有子貢在他的墳上廬墓三年,那比兒子還嚴重!根本就住在孔子的墳上,搭個茅蓬住了三年、守了三年,其他的三千弟子都服心喪三年,所以這個是孔子的道德的號召與偉大,他並沒有規定,弟子們對他自然是以父母之禮事之。所以“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總而言之,關於父母死了中國孝道中這個喪禮三年,無貴、無賤,“一也”,決不能變更,連皇帝都不能變。這個皇帝(如果)是不服三年之喪,曆史上很多事情,這個曆史上這個皇帝是給人家看不起的,在曆史上永遠是個大汙點,所以漢文帝提倡了短喪,把父母之喪變成一年;漢文帝一生的好處,就給這一點事情,中國曆史上的曆代一提到這一件事,對他都是不然,等於否定了一切,可見這個民族重喪禮的精神之所在。
那麼我們看了這一段書曉得,他這一個典型是拿出來大舜這個典型,平民,沒有依靠,自己成功,自己什麼成功呢?不是現在人努力的成功,(而是)道德的成功。所以,公天下時代一個典型,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另一個典型,是家庭有基礎,皇帝的基業有基礎,加上他發揚光大的——武王與周公。但是都是重孝道,那麼孝是個什麼?換句話說,都是百分之一百的、百分之一百二十萬的重感情、人的感情,有真感情。中國人講,中國文化叫做三個字“真性情”,真的人性善良的一麵;真的人性的感情;真的至真至善一麵。那麼這樣的人物,不管他成出世的事業或者入世的事業,都有真感情。
所以過去我們講中庸,也有個人很多年前有位同學提出來問過我,這個話一講都是幾十年,在四川川大裏頭講,大學裏上課的時候有位同學問說,那麼所以我們中國的儒家攻擊佛家不孝,出家是無父無君,這是儒家攻擊佛家的第一條,最嚴重。這個是後世佛教的製度有所不同,實際上你看,研究釋迦牟尼曆史,還是一樣。不過他孝道的路線不同,因為印度的國情(國家的情形)與中國文化國情不同,所以釋迦牟尼佛父親死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自己抬棺材的,阿難、難陀、釋迦牟尼佛自己、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四個人,每個人抬一角,把父親棺材抬上山來,葬在他自己講堂的旁邊。任何弟子幫忙他抬棺材——不準,他說這是我們自己的事,他帶著他的兒子帶著兄弟,自己四個人抬棺材上山。可見也是非常注重孝道與喪禮,至於後世後麵一般的佛教徒或者是出家的沒有留意到這些,就是跟著後世的可以說是錯誤的觀念,將錯就錯一路下來,所以被中國的儒家所反對、所責難、所否定、所看不起,其實印度的文化、東方的文化同樣精神。嚴格講起來西方文化也一樣,所以最近你們曉得,西方人講,有黑種人發動找自己的根,所謂《根》,從這一本《根》,一位黑人朋友寫了這本書以後,全世界發動找,實際上他本來每個民族都很重視自己的來根,所謂根,觀念不同,他名稱叫“根”,祖先嘛。你看美國是一個各個的民族集合來,你經過的美國同學你一問:你是哪裏人?意大利,西班牙,我是猶太,我是德國的,我是英國的,都分得很(清楚),每個人回到家裏還注重自己的家史,所謂根、傳統。所以我們一般留學到外麵去隻看皮毛,裏頭都不懂,實際上都是一樣,非常重視自己的血統與祖先。你不要說我們養人,養狗都重視血統啊!是哪一種狗種,何況我們是人種,人種裏頭還好種啊,那所以要注意這一點。
那麼下麵跟著敘述: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誌,善述人之事者也。
注意!所以中國人天天講孝道,什麼是孝?這個地方要注意了,孝並不是說今天回去下了課買一個冰激淩帶給爸爸媽媽吃我是孝順了,那是當然很孝了,小孝。真正的孝,所以孔子說隻有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他通達、懂得孝道,真正所謂孝子的,“善繼人之誌”,善於繼承父母祖先的那個遺誌,所謂願力、希望,給他達成。當然要善的希望,父母假使隻希望錢,就是希望這個兒女不管你什麼手段、偷來搶來,隻要有錢就好,那就不是善繼人之誌了。當然父母希望有錢,窮怕了,希望後代子孫有個房子啊、生活能夠安定,錢的目的在這裏。你使自己後代怎麼樣安定下去,使告慰於父母,告慰於祖宗,這就叫“善繼人之誌”,不會亂繼。那麼像《論語》上我經常說,古人解釋很多錯了,講孝道,父母死了,“三年無改於父之誌”,就是孝道。照古人解釋,他說三年以內不要改了父母那個的本誌,就是孝子。我說那好了,假使這個父母做小偷的話,我不想做也要做三年啊(眾笑)!不做三年不是孝子了嘛!對不對?父母是個殺人犯,至少我也去殺個三年哦!為了當孝子啊!所以古人亂解,就是《中庸》這個道理正好補救,那個《論語》上後世人解釋錯了。孝道是“善繼人之誌”,你要曉得那個精神,而且善於繼人(之誌),重點是這個“善”。
“善述人之事者也”,父母祖先已經有家庭、文化、道德、功業的基礎的,做後代人能夠發揚而光大之,這個是孝子。但是我們看了幾千年以來,子孫能夠發揚父母的基業的,沒有幾個啊!別的還不說,就拿我們小的時候看到,我們家裏喜歡買書,不是現在的書哦,過去的印刷不容易,線裝古版的書。那收羅呢,那真是啊,像我們出門,父母就講,“仗劍須交天下士,黃金須(多)買百城書”,喜歡買書來讀。那個書買到有時候一看啊,心裏涼了一半,有些書買到線裝很好,很好的圖章,一切講究,很大的字,“某某家裏藏書”,這是名家,“後代的子孫如果再窮賣了我的書啊,怎麼怎麼樣不孝!”照樣的賣出來!這是沒有辦法。就是深深感覺到,善述人之事,所謂“繼往開來,承先啟後”,創業是很難哦,守成同創業一樣的不容易做到哦!所以唐太宗、高宗有個名言:“創業難,守成也不易呀!”創業固然很難,能夠守成也不容易;守成而能發揚而光大之,所以孔子再三提到他兩個兄弟,武王、周公是了不起,這是大孝子。“善繼人之誌,善述人之事。”先休息。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

作者:子思
《中庸》正文
南懷瑾講《中庸》
《中庸》人生智慧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