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中庸章句 作者:子思  

南懷瑾老師講中庸12

今天我們繼續中庸的第十九章。第十九章上次講到“治天下(國家)有九經”的“親親”的道理,這都是講的領導學。
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
下麵,“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就是對於高級的部下,就是對一般部下也是一樣哦!重點在於高級的幹部。“官”的意思古代所謂“管”,管理的事情、主管這個人。盛,就是說主管的責任交托給他,就是考察清楚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考察清楚了。“官盛”,對責任,“盛”是完全信任他,加重的。“任使”,給他的任務、給他的使命,給他的使命恰恰合於他的任務。換句話說,他的任務所擔任的,正是可以達到他的使命。這個道理,就是完全信任人、信任高級幹部。“所以勸大臣也”,這個“勸”不是勸導,就是感動、感化的意思。用人的道理最怕是防之如盜賊、用之如牛馬,又用他,又防他;又懷疑他,又想使他為自己忠心。甚至於說,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又要馬兒跑,這個是絕不可以的。所以“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
下麵對一般的部下、對一般的幹部來講,“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對於用人之道,要“忠”。我們都曉得中國文化後來的解釋,有下麵對上麵絕對要忠——忠實、忠誠。同樣的,大家忘記了上對下也要忠。“忠”字在古文的解釋,對任何事情、對任何人無一而不盡心的謂之忠,盡心、盡力謂之忠。對朋友也好,假設朋友托你的事什麼不盡心、不盡力[斷錄]就是“忠”。所以忠實這個“忠”字的意思,盡心盡力謂之忠。“信”,信任,能夠言而有信。所以做人,對下麵做人的幹部,乃至做人的長上、做長輩對下麵,要做到“忠信重祿”。“重祿”現在講待遇足夠。當然你要人家做事,人家有後顧之憂,家裏孩子的奶粉錢在哪裏還不知道,這邊還要人家拚命地去做事,對國家社會或者對個人事業盡忠,那是不可能的,違反天理,也違反道理。所以要“忠信重祿”,使他有足夠的待遇。“所以勸士也”,這個“士”就是對一般的知識分子、做幹部的,彼此這個風氣、社會的風氣、政治風氣自然帶好了。
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
那麼對於老百姓,“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就是需要老百姓出力、國民盡力的時候,所以孔子在《論語》上講過“使民以時”,一個命令下達、一件事要合時、合理,恰合那個時間。“薄斂”,對於繳稅,稅對於公家的貢獻,盡可能地在國家的財政夠了的時候“薄斂”,盡量地負擔輕。這樣,“所以勸百姓也”,使這個國民走上優厚的、厚道的路子上。
那麼對於公務員,拿現在來講工教人員,以及各種技術人員、農業的、工商業者,“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我們都曉得世界的文化,考試製度是中國文化特有,也是中國文化所建立。甚至於說,十六、十七世紀以後英國人仿造中國人的製度創立他們的考試製度。所以考試與監察兩種製度是中國政治曆史上特有的一種製度,這個精神由來甚久。在過去上古的時候有“日省月試”,一個月要考察,負責單位、負責人每一個月要省查,每天都要省查,反省自己。在上麵領導人每一個月有一種考核、考試的辦法。
“既稟稱事”,這個“稟”現在寫的是這個“稟”,這個稟字我們大家學古文都曉得,向上麵說話、稟告用這個稟。實際上,“稟”就是秉受那個秉,就是稟賦,接受那個命令、秉受。這個秉是同樣的,通用。“既稟”,考核下麵,上麵人下一道命令、一個任務交代給他,考核他,他能夠承受、秉受這個命令,的確能夠達到完成的任務。“既稟稱事”,這件事情交待給他,他做到了,恰到好處。
譬如像我們經常發現到做事的時候,尤其是現在青年,使人至少在我們這個年齡習慣上看去很看不慣,往往就做不到“既稟”。既不能秉承命令,又不“稱事”,做的事情又不合適、不對。每一個現在青年都曉得創造,創個什麼啊?你沒有東西創個什麼啊?創造要基礎的,你沒有基礎怎麼創啊?你說試試看,你對於個人拔個牙齒試試看可以,牙齒是你的,不過好牙齒還是拔不得。天下大事做事情有時候試不得啊!你試了,失敗了再改過,那來不及了。所以就要學問、經驗。最可憐的,現在我們社會一般青年犯了一個什麼毛病?據我所了解的——也許我所了解不對,或者是不了解,很少跟外麵接觸——但是一切出道就曉得現代青年既不能令,又不受命;自己也不能當了不起指導人,下個命令這個事情要怎麼樣做,我判斷做下來一定對——沒有這個本事。沒有做一個領導人的本事。那麼你聽人家的好不好呢?哎,不服氣,又不受命,不肯接受命令。所以現在青年每一個人搞得一塌糊塗。自己也苦悶,苦了自己,也苦了人家、苦了家庭。都在創,尤其鄉下跑到台北來創,結果什麼都沒有創到,撞到了計程車、摩托車了,骨頭撞斷了,如此了事!所以這就是學問。
學問要做到有才能。光文章寫得好,不一定會做事啊!要有才,“既稟”,能夠秉承一個主官下的一個計劃、一個命令,通盤了解它。做起事情來“稱事”,寫一個條子也好,寫得像個樣子。現在青年們寫一個條子、寫一個報告、寫一個計劃,那些字啊寫得龍飛鳳舞,已經看得很煩了;中間的內容啊,不曉得講些什麼,亂七八糟!坐在辦公室上、書桌子上想的,用到事實上都不通;辦起事來更不行。然後你叫他上街辦事,看不見了,坐那裏吃冰淇淋去了;然後說“沒有碰到人”,實際上坐在那裏吃冰淇淋,遲到了,當然那邊人碰不到了。像這樣情形,既不能秉承命令,又不能稱事,達不到任務,這就不對了。所以,對下麵要做到“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百工是技藝,一切社會上每一個人修本位的崗位都要做到這樣。
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
外交方麵懂得禮貌。“送往迎來”很難哦!大的外交,我經常感覺到,現在世界各國專業外交官很多,像你們大專畢業考進外交係,或者最後考進外交官訓練所,考完了派到外麵做事。學識基礎、風度教養不夠,連衣服都不曉得穿,穿長袍怎麼穿的?短褂怎麼穿?穿時髦衣服怎麼穿?連打扮都不曉得打扮,這個就很差了。職業外交官好手已經很難,大外交官更難了。大外交官不一定靠送往迎來啊!天下大事,他就代表一個國家,到時候三言兩語就給你解決了、否定了,乃至能夠忍氣;如果外交的時候受一切的氣、忍一切的汙辱,而把任務達成,這是真正外交官。
外交是外交,我們普通做人的社交禮貌,現在發現這一代的青年社交都不懂。客人來,禮貌也不知道,反正招呼(師示),這也算是打了招呼了,也不錯,這個也算禮貌之一。然後怎麼樣請坐、怎麼樣站起來、怎麼樣走路,都不懂。然後搞得我們站在那裏隻好看著,不曉得怎麼辦。你跟他有禮貌,他不懂,那隻好對他無禮貌。“你貴姓什麼?”“我貴姓王。”(眾笑)我們心裏就涼了一半了。然後,“你請坐!”“我知道請坐!”哎呀我的阿彌陀佛啊!那簡直是沒有話講。你們青年注意呦!寫一封信也寫不來,下麵稱呼也不知道,上麵稱呼也不知道。再麼就太恭敬了,有一位同學——好多年前了,現在不同了——給我講了以後,信封上寫的是:“南公懷瑾夫子大人老師”,一看好像送到殯儀館一樣的!(眾哄笑)把所有官銜都加上,又太過分了。然後我告訴他,信封上是給郵差看的,不是給你看的,你叫“南老師”,郵差不一定叫老師啊!你說我寫給爸爸“南爸爸”,郵差不是叫你的爸爸也叫爸爸啊!所以你寫給你祖父也好、寫給爸爸也好,也是寫“某某先生”,沒有錯。信封這個東西是給郵差看的,不是給你看的。所以古代中國是禮義之邦,這些不曉得學校裏有沒有教育過。我一問學生,都說有教育過,事實上很多都不懂,奇怪得透頂!所以講“送往迎來”四個字,不容易做哦!
譬如這一個門,送客人怎麼樣送?送電梯又怎麼送?送上汽車又怎麼送?就是說,我們上汽車,跟青年人一出去,往往把老師或者爸爸坐在那個最痛苦的位置、最低級的位置。就把你汽車中間按進去,就把那個杠杠上,最苦的地方。那個不是給人坐的,或者是主人帶狗出去,給它坐在中間,怕狗兩邊跳出去了,所以兩邊人來看著。結果啊,拚命把人:老師啊!你這樣坐!他又是很恭敬啊,所以也隻好當狗窩囊坐在中間!(眾笑)你不要說他失禮,他不懂嘛!他心裏是很恭敬:中間位置還不好啊!汽車中間那個位置是最不好的,中間那個杠就在中間,走起來“嗊嗊嗊”,就在那個地方。所以“送往迎來”四個字,接待賓客是大學問。他這裏當然講外交,第一個禮貌要知道,“送往迎來”。
“嘉善”,講話應酬之間有人比如人家的好處盡量地表揚。看看這個家夥交際場合實在沒有什麼好說,哎,某人一笑:他這一笑笑得好!笑得非常和平,像白鴿一樣!和平鴿子,嗬!你總要想辦法講些“嘉善”。再沒有好處,他一聲也不說話:“你看他就是好!你看某人這位先生沉默寡言啊!就是好!你這個了不起!”等他說話說多了:“你這個滔滔不絕啊!”這樣總是有一套。(眾笑)“嘉善而矜不能。”怎麼叫“而矜不能”?是說自己有長處不能夠傲慢,不能夠在人前處處表示自己的長處,壓住人家的短處。
“所以柔遠人也。”就是說當一個在外交上的主官,在外交上使別人都願意跟你倆交往,很遠國、遠地的人都願意歸順。
下麵就是我們整個民族文化的精神,要了解自己國家民族文化,這個什麼民族文化:
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你們要講中國文化的國際思想、世界思想,代表我們這個民族的,幾千年的精神就在這裏。“繼絕世”,人家國家要亡了,幫忙他複起,不使它斷絕,不使他絕後。人家世界上別的民族也許要想消滅別人的民族、消滅別人的國家,自己稱霸。中華民族的國家民族的思想不是。我要存在,所以希望世界上一切的民族、一切的國家、一切人民永遠平安下去。所以“繼絕世”,哪一個人家家庭要絕後了、國家要滅亡了,幫助他,不能使他滅亡。
“舉廢國”,乃至周代文化,古代有些國家、上古的國家已經廢了,沒有了,曆史上有這個名稱,已經沒有這個國家了;可是當我們周武王統一中國以後,周公、薑太公連封了三百多個國家,有許多幾百年前都沒有了,找出他的後人來,把他輔助起來。所以“舉廢國”。所以中國人做人有時候別人(親戚、朋友、鄰居)家庭有危難的時候,為朋友不遠千裏萬裏跑去幫忙朋友家裏,使他興旺。這個在古人很多,現在很少。所以“繼絕世,舉廢國”。
“治亂持危。”人家的國家有內亂了,我們在過去春秋戰國前後看得很多,我們國家就派兵去了。不像別人派兵去是趁火打劫,我們派兵去了以後,製(止平)定人家國家的內亂,“叫你們選一個好的皇帝上來。”好了,退兵,回來。(這是)中國文化。“持危”,看到人家國家有危險,以軍事行動幫助人家,安定了,回來。
“朝(chao2)聘以時。”所以我經常同外國朋友講,中國文化這個民族在國際上用兵用軍事曆代都是蝕本的生意。幫助人家國家安定了,然後沒有侵略人家土地的野心,也沒有想侵占人家市場經濟上的野心。退兵回來,隻有一個:年年進貢,歲歲來朝。每一個國家所以每一年,或者是遠一點隔三年。當年的琉球、朝鮮、越南、暹邏(就是泰國)等等,是“萬國衣冠拜冕旒”。有些都“重譯來朝”,所謂重譯,因為言語文字不通嘛!譬如歐洲、中東有些國家過來,先要通過靠他的國家附近文字相通的翻譯一道;翻譯一道了,再到中國來,又要經過第三道的翻譯;三種語言翻過來才懂他的意思,這叫重譯來朝。但是你查我們的曆史上,外國人來朝貢的時候,我們賠本賠得很厲害!南洋送進來麒麟,實際是什麼?長頸鹿,他叫麒麟。來了幾條麒麟或者弄幾個猩猩、大猴子,送進來以後,再弄些香蕉、土貨,那當然保持也很困難了,一路下來,南方來的一到了廣州,廣州的地方政府就要接待了。是朝貢的,給皇帝的,那要命!派兵派人一路護送,加重,那個時候唐朝的首都在長安在鹹西,從廣州要走好幾個月。楊貴妃吃荔枝,馬都跑死了多少啊!“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那個馬一天盡量跑死拉倒!這個馬死了,趕快裝在另一個馬背上,一路接下去,就是為了吃這個荔枝。你看朝貢也是這樣哦!有些外邦來的東西、外國來的幹使節的,那不曉得損失多大!然後在我們的首都,中央政府招待個把、兩三個月以後,重重地賞賜,慢慢送回去。在曆史上這些記載的資料你看可以寫一部專書,非常多。有些派到中國來的大使們甚至於不想回去了,也很多。大家在這一部分的曆史很少留意去研究它。所以“厚往而薄來”。
所以中國過去講人情的道理,你給人家送禮也是這樣,禮物希望人家送過來簡單,意思意思;還禮給人家可不能意思意思,“厚往”,要多、要加倍。所以說“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現在我們不同嘍,送禮來你最好越多越好,還禮就是馬馬虎虎吧!甚至於說再等一下再說。這個社會文化實在變動變得很厲害。
我們簡單地把所謂“治天下國家有九經”,九個大原則這一段(繼續上個禮拜三的)講完了。這一段的內容大概如此,詳細的各人自己再去研究,詳細的很多了。所謂下麵結論: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那麼這個分析怎麼樣做一個領導人——領導學。全體這九經都是領導人所要注意到的。它分開來,不一定責備於領導人,就是說每一個國民每一個人,受了教育,必須要具備這個素養。分開來講,分析起來有“九經”,九條大路、大原則。但是你說那很難,我幾時學得好啊!我也沒有當外交官的可能,不會有這個經驗;更不會說是坐在那裏,學萬國衣冠朝廷接見這個味道,也做不到,讓我怎麼經驗?“所以行之者,一也。”隻有一樣。一樣是什麼?他慢慢要講出來的,就是本書上下麵會報告來的——“誠”。現在繼續下去: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這是講做人的事情。就是一個事先要有頭腦,要預備。所謂萬事、天下任何事,事先要考慮好。“豫則立”,先有“豫”,先有計劃。現在人要做什麼事,先要有理想、有計劃,這個計劃屬於古代這個“豫”,要先預備好,才能夠做事。假設事先沒有計劃、沒有預備、沒有研究、盲目地去做,“不豫則廢”,最後是失敗的。事先都要有頭腦,想好。例如講話,不隨便講。有許多人很會講話,但是往往發現講了半天呀,像我常常碰到這種事,我說你講什麼呀?他說:老師你沒有聽到?我說都聽到了,那你講什麼啊?他就愣住了。因為他講了半天是廢話。你要的是什麼嘛!所以一個人要喝茶,你說“我要喝茶”,很簡單嘛!他先從自來水廠說起,說到如何做茶,最後口都說幹了,問他:“你要什麼?”他自己還沒有講清楚,你說這不是糟糕麼!所以,“言前定”,一個中心意思就是邏輯道理。“前定”先拿好,則不跲。不是亂的、偏僻的。走路“跲”就是亂走,步伐亂了。
“事前定,則不困。”做一件事情,事先要研究清楚,事先要預備好,自己不會有困擾。一個事情自己都沒有想好,自己也不努力,臨時匆匆忙忙亂搞;成功嘛,昏了頭,比吃了麻醉藥還厲害;失敗了失意了嘛,就睡不著覺。就是不行。成敗利鈍事先要研究好,“事前定,則不困。”
行為,做一件事情一個行動“前定”,“則不疚”,無內疚。一個行為前定了,這件行動要做了,後悔很少。要把成功失敗的道理想好。
“道前定”,這個道就是“原則”。任何的原則,需預先考慮好前麵。所以臨時天下做人做事,沒有一定走一條直線的,一定會變動。中間碰到艱難挫折甚至於整個地失敗,已經有失敗的打算,這就是前定好;那麼智慧應用是無窮的,所以“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這一路連下去,講一個人由一個普通人到崇高的成就,這一段青年同學們要特別注意!一個人在下位,誰都不知道你,無聞,再加上自己言不壓眾、貌不驚人,所謂過去講聲望,現在叫做知名度,知名度嘛除了爸爸媽媽曉得你的小名叫阿貓阿狗以外,其他嘛,沒有幾個人知道。可是你要想站起來,出人頭地,做一番積功立德的事業,這個路線……[斷錄]
“民不可得而治矣。”下情必須要上達。所以做一個上麵的領導人,每一隻眼睛是盯著下麵全體的人,希望在這個裏頭找人才;等於在很多的石頭裏頭要找出一個玉來;等於在很多的草裏頭要找出一個棟梁之材,一個草木、一個大木材來。可是在下麵的人自己怎麼樣站起來?在下麵而不獲乎上,無法上達、出不了頭地,上下不能溝通,你縱然是天大的才能,你隻怨天,你不要怨人,你無法有出路表達上去。比如我經常說,現在最近很少了,像前幾年紅葉棒球隊,我說你們看吧,這山裏頭的幾個孩子,一毛錢沒有,球都買不起,拿個木棍打石頭,結果嘛成功了。我們大家報紙都在叫:這是我們社會的光榮。唉!少扯蛋了!你也沒有培養他,你有什麼光榮?靠他們自己站起來。這個就是例子。人靠自立。自己沒有站起來的本事,怨天尤人沒有用。然後就說大家眼睛是瞎的:“像我這種大才,不曉得多大,比西瓜還要大!他們都不認識我!”你這不是吹大牛嗎?我們小的時候鄉下人家西瓜皮吃多了——吹大牛。西瓜皮吃多了,光會吹牛的,據說如此。所以不會說話的人都可以吃點西瓜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那麼要怎麼樣獲乎上呢?“有道”,有一個路子,有一個原則:“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連你的同學朋友都不能了解你,還看不出你的才具,然後你就是說:這些呀我當年沒有一個同學啊,因為我那些同學都混蛋,都不知道我,我最高了!所以我常說一個人連自己同學朋友之間都找不到半個、一個人,下文就是:“慘兮哉!”你不能夠說同學、朋友都不行,都不了解我。那就問你是不是了解每一個人呢?你不能了解別人,怎麼隻要求別人了解你?所以“不信乎朋友”,這個朋友包括社會,“不獲乎上矣”,那麼自然不可能出人頭地。
“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他說,再一個你的同學、朋友怎麼了解也好,你對家庭、對父母兄弟都沒有處好;我們常常發現許多人對父母處不好,兄弟姊妹冤家一樣,對自己親人都是仇人;說他會對朋友比對親人還好,理論上、邏輯上通,事實上不通,不盡人情。一個人不盡人情,而想有對朋友忠心到底、忠義到底,不可能。所以,不順乎親,就不信乎朋友。
“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那麼對父母兄弟姊妹為什麼處不好呢?有個道理、有個原則是什麼呢?問自己,不要再怪家裏人,先檢查一下自己。自己沒有一顆誠懇的心,自己沒有一個誠懇的修養,隻要求父母兄弟對你好,那怎麼行?所以呀,不“順乎親有道”,要“反諸身”,回轉來反省自己。反身而不誠,當然不順乎家庭,自然處不好,你本身不對嘛!
“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那麼怎麼樣做到修養自己呢?反省,最後還是自己反省。
“治天下國家有九經,及其行之者,一也。”上至當皇帝,當全世界、全國的第一人、領導人,下至做自己的皇帝、做自己的主宰、做一個很平凡的老百姓,不管做哪一種職業、哪一種地位、實行哪一種事業,隻有一個:先建立自己。那麼,要建立自己,“誠身有道,不明乎善”,天下哪樣是真正的對?要搞清楚。所以經常我跟青年同學們在一起做事,我說我經常發現你們人生觀到現在都沒有建立。還有些人幾十歲了,我發現沒有人生觀呢!我說:你究竟想做一個什麼樣子的人?都是這個樣子:“我也不知道!”(眾笑)你也不知道,誰知道啊?
我說你們都是水麵上的荷花、水荷花,這個浪頭一衝,衝到哪裏就在哪裏,就是隨緣而遇,自己沒有站起來。我想做什麼?我要做怎麼一個人?你說我想做一個躺下來的人,也好啊!你就永遠學習本事專門耍賴,永遠躺著也好;躺不住的啊!躺不住就隨波逐流,叫他聽命呢,不服氣;那麼你有本事領導別人,你創個業,你也可以去開個工廠、開個公司,做一件事業,養個千把、萬把人,你能夠給千把、萬把人靠你吃飯,你就了不起嘍!你要曉得哦,就有八、九萬人靠你吃飯,一個人還有老婆、還有父親、還有母親。等於有一年經濟很不景氣,有一位辦工廠的老板來跟我談話,他說:哎呀!我很想擺下!痛苦啊!想放下不幹了。我說你不能放下。他說:對呀!我一放下來以後,二十萬人沒有飯吃。他說我工廠人多少萬,每個都有家眷,我如果一不幹,整個地垮了。所以說賺錢也要開下去,不賺錢(也要開下去)除非我死掉!我說:哎,你這就是菩薩心腸!不管如何要撐下去。實際就是人生觀的道理,你要做一個什麼人。
所以呀,“誠身有道,不明乎善”,那麼怎麼樣一條善路?那麼你把人生觀的哪個是至善?應該怎麼樣做?譬如出家,出家我應該怎麼樣出家修持?怎麼樣做一個高僧?不管他高僧、矮僧啦,反正我要成果、證果、證道,怎麼樣才能證道?就是需要明這個善。但是這個理搞不清楚啊,就“不誠乎身矣”,身不能誠。此身不能誠,上麵一切都垮了。所以,“治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就是這個意思。
現在你們看寫文章,白話文也是這樣作。這個文章是另外一種。這個文章你看上麵說了半天,有一個東西;然後一大串,爬上高山、爬上四海,一路說下來,最後就是這個東西。比如文章的手法。你說“治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誠也。”就完了!誠怎麼誠?人家讀起來沒有意思。他一路一路,像那個剝筍子一樣,一層一層剝,剝到了最後,筍子露出來,然後曬一曬變筍幹了,嗬!那就很“誠”了!這個文章作法,倒轉來一層一層剝,由大的說起。
那麼現在上麵把這個大、小,一個大題,誠是個大題,這個誠字很難解釋。如果說“治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誠也。”這個大題一拿出來,沒有辦法了。現在人寫論文寫文章,先把那個大的蓋上去:下麵第一章分八節,第一節:腳指甲;第二節:手指甲;第三節:頭發……然後一套一套古書、白話文,蘇格拉底啊、孔子啊一大堆插進來;外國人怎麼樣說、美國人怎麼樣說、日本人怎麼樣說,說完了以後,你怎麼說?我沒有!現在所有的文章、書本,要看你的意見是怎麼樣?我沒有。學問很好。那下麵參考書列一大堆,那什麼書都有,表示我看過那麼多書了,你看你不能說我沒有學問哦!拿書來都把你壓死了!(一笑)其實啊,學問之道在自己。所以你看這個“誠”字,他用這個章法,你說了這個大的呢?沒有辦法。他大題小做了,一路一路下來;下來以後,再把它翻過來。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講誠的境界。我們曉得,尤其學各種宗教的這裏很多,我們到佛教廟子上看,拜菩薩求仙三個字:誠則靈。對不對?都看了。怎麼叫誠呢?我這麼跪下來,弄根香蕉拜一拜,還不誠啊?很誠了!再到這個什麼民權東路關帝廟,晚上去拿兩百塊錢買些饅頭啊、米糕啊,磕個頭,把頭還碰得“砰砰”地響,這個總是誠啊!你把頭碰得響隻能叫磕響頭,不一定算是誠。誠是個什麼境界?非常難!
這個“誠”字也就是佛家所講的修定,就是定的境界。定是什麼境界?專一、專誠、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妄想的境界。所以現在你看儒家的中庸,這個時候佛法還沒有來耶!所以“誠者天之道也”,誠的境界是天道的境界。這個天也是科學的、太空這個天;也是哲學的天、理念世界的天,形而上、看不見的、空靈。
“誠”是一個原則,天地永遠是誠。所以天地生生不已,幾千萬年它沒有怨恨人,沒有要求人報答它什麼;它永遠給萬物、給人類生命,給萬物生機。所以天道的境界,人的誠懇的心像天地一樣的開闊,就是誠的一個境界。
怎麼樣做到這個誠的境界?“誠之者,人之道也。”人為什麼讀書做學問、講修養,甚至於學宗教呢?就是修道、成道這個境界。由我們的身心,由人道而到達同天道合一,所謂天人合一,同形而上道合一。所以“誠之者”就是方法,能夠做到誠的這個方法這個境界呢,那是靠人的修為,靠自己修持、修行。怎麼修呢?
“誠者”,現在告訴你“誠”。“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這個境界,“不勉而中”,一點不要勉強的。這個清淨很自然就到了。譬如佛家講空、道家講清淨,清淨是他的境界的形容,佛家講空講的是原則。你看一般學佛人拚命地修空,打坐在那裏修到空,所以永遠沒有修好,不能得定,不能達到。因為他都勉強在做。要“不勉而中”,一點不勉強,很自然地;空,空就是空嘛!隨時隨地都在空,定住了。“不勉”,一點勉強都沒有。我用一點力深呼吸,有些人數息觀、念咒子或者做什麼,那都在勉強撒!所以都在用方法,沒有達到那個境界。“不勉而中”——對了!插頭一樣插對了。
“不思而得”——智慧的境界。我們普通學問、學識都是靠思想、想出來的,文章是靠想出來的。一個好的真正藝術家一輩子畫畫,任何一個藝術家都知道,會寫字的書法家也曉得,一輩子大概隻兩、三件作品自己滿意的。那個滿意就是聖靈的境界,怎麼叫聖靈?“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自己也不曉得怎麼畫出來、怎麼寫出來的。等於像學中國書法,王羲之學寫《蘭亭序》的時候,酒喝醉了,寫完了:這是誰寫的啊?寫得那麼好!他自己都不知道了。忘我了,達到這個境界。任何藝術也好,做生意也一樣啊!大的工商家,一個計劃下去,突然賺了那麼多錢,自己想想都奇怪啊!就是那麼一種腦筋。你用心個個都想賺錢啊,在座我們大家都在用心想賺錢嘛!一個月大概得了兩千塊錢還拚命節省、計算,要摳著來用,摳了半天給扒手扒走了,很可憐!要發起財來的時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而且人還很舒服,“從容中道”,很從容,不緊張,不像大家現在趕公共汽車,急急忙忙大喊,一頭跑啊,那很不從容。已經趕到了,汽車“嘟……”開了,下麵一陣煙過了,然後在那裏生氣。那真是“中道”,站在馬路中間了!嗬!(眾笑)既不從容,站在中道,那很糟糕!“從容中道”非常從容。人的態度修養到,昏了頭了,亂了,平常功夫都垮了,然後臉色也變了,忙個幾天下來不成話了,腿上工夫都垮了,這還叫什麼禪呢!要從容中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怎麼樣忙也從容中道。“聖人也”,聖人就是有道之士。
你看,在中國固有的文化講修養的功夫、得道人的境界,三句話完了。就是禪宗所謂講開悟,悟了以後那個智慧不曉得哪裏怎麼來的,“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你看禪宗大宗師那個答語、答複問題,那出來他自己不要考慮的。天人合一境界。說我想想看怎麼辦?怎麼參?怎麼打你一棒?哈!那個棒打下來,也不過是麵粉做的棒,一碰就不對了。所以要這樣。
所以“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上麵講到誠的境界、得道的境界。可是誠怎麼樣做到呢?剛才我們聽了,怎麼做到誠啊?——善,對不對?“不明乎善……”,怎麼叫做善呢?開始第一步,“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你要選用一個真正的心理上的善的行為、道德的行為,抓得牢牢的。先求專一,使自己思想能夠專一而不變。這就是大家所謂打坐啊、念佛啊、用各種功夫了,“擇善而固執”。抓住了、定了以後,就是禪宗所謂講大徹大悟——豁然,豁然開朗,不勉而得、不思而中了。這個時候就是悟的境界,開悟的境界就是中庸所講的“誠”,就是這個境界。所以啊,廟子上寫的“誠則靈”很難啊!(我們先休息。)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

作者:子思
《中庸》正文
南懷瑾講《中庸》
《中庸》人生智慧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