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中庸章句 作者:子思  

南懷瑾老師講中庸16

我們中庸繼續二十八章。現在這一章的開始,是中庸的整個的大結論。先把道體、中庸的中心精神就是“誠”,如何以誠而達道,這個已經說過了。現在而說行中庸之道,行其德。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這是一個原則。也就是我們需要知道的做人處事,治學、行道,乃至於做事業的一個大原則。同時,由此可以了解《論語》所講的所提到的,過去講《孟子》所提到孔子是“聖之時者”。他說,一個人智慧不夠,學問不夠,“愚而好自用”,越笨的人越有自信,越覺得自己了不起。“愚而好自用”這一句話他是隻講一個原則,不過我們由這一句話觀察古今中外的曆史人物,假設諸位青年同學加上十年讀書、十年做人,慢慢去體會,社會上接觸多了,才發現許多人都犯了這個錯誤。“愚而好自用”,越是智慧不夠的人,他越認為了不起,而且決心下得也非常快,而且辦法也非常多。那些辦法、那些決心、那些思想,都是非常笨的。可是因為他笨,沒有辦法理解天下事物,非常自用,這就是愚而好自用的結果。
所以我經常引用《漢書》上批評霍光不學無術,所謂即使霍光漢代的曆史劃了一個時代,拯救了一個時代,創造了另一個時代,在漢朝的曆史上有這樣大的威風,結果史學家同一般人給他的評論還是四個字:不學無術。說他沒有學問。因為沒有學問啊,所以“無術”。術不是手段,處理事情、做人做事沒有方法,不合章法。術就是學術,是個方法。事實上,再研究漢代當時的曆史,霍光並沒有那麼差勁,並不是說不學無術。如果說要那個樣子嚴格地研究的話,那麼管仲也是不學無術。孔子雖然沒有批評管仲那麼差,但是他的話拿到漢代來講的話,也變成不學無術。
因此我們後世經常批評一個人物,做人處事尤其處理天下國家大事錯誤的,經常引用是這句話——不學無術,這個人學問不夠,所以處理不行。不過我近年以來發現這句話,我說不學無術還好辦,最怕是不學有術,那真難辦!(一笑)這是加上自己做人幾十年接觸到事物的結論。不學無術啊,他倒還老實些,那還是真愚笨,真愚笨好辦,真小人很好辦;偽君子很難對付!真君子當然好辦了;真小人也好辦,真小人表明了我就是小人,很好辦!那大家很清楚。所以,就怕兩樣都不真;那麼,“不學”,學問也不夠,腦子很靈光,辦法很多。據我所了解,我們現代二十世紀整個的社會是動亂的,不是某一個地區,不是我們台北或者台灣或者隻有中國,全世界都到達了不學無術的情況,很嚴重!
不學無術的情況也就是孔子所說“愚而好自用”。這是,所以,《中庸》所引用這個思想,就是孔子在《易經?係傳》裏頭講過的,一個人誌大而才疏,理想很高,尤其年輕人容易犯的,誌向很高,動不動要濟世救人哦!一學佛,要度眾生啊!自己都度不了,度什麼眾生啊!這個誌大而才疏,學問、能力一點都沒有,光是吹牛、理想。孔子在《易經?係傳》上講了好幾條(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那麼所以引證,同《中庸》所講的話,的確是孔子的思想一個路線。雖然這本書是他的孫子作,他引證的路線是的確很對。一個人愚而好自用,非常有自信,很不客觀;“賤而好自專”,貧賤,賤就是說自己沒有相當的實際上的權能與力量,居在下位,而個性非常強、主見非常強,好自專。這個“專”字就是包括現在主觀、主見非常強。一個人假設具備了這麼一條的個性,已經是這一生注定是失敗。兩條啊,失敗上麵加失敗!
還有,下麵還有一大堆:“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生在現代的時代,可是拚命想走古代的道路。比如你們同學們有許多學佛修道,是“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哦!(一笑)那麼有許多拚命想做什麼,都是“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生乎現代的時間,光是懷念曆史上的過去,傳統文化怎麼好——不錯;自己對於傳統文化一點基礎都沒有,一點心得都沒有。乃至於我看到許多國文係的同學們,進了國文係以後,到現在白話文決不肯寫,寫的都是最古最古的古文;經常把文章寄來給我看,有許多都是碩士、博士。我打開這種文章就把它退回。當然我看得懂,我不喜歡看。你要玩這一套,我比你玩得還好。我就是告訴他:你寫一篇白話的給我看看好嗎?他永遠寫不出來。那叫做“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現在不是唐宋時代,也不是秦漢時代,你寫得同韓愈、柳宗元一樣的好,都沒有用處。一篇文章寫得好,要使人懂,你寫得使人家不懂了,失去了那一個文章的作用。
經常我告訴有些同學們出去當老師,上課上得好,我很佩服,真是比我上得好!一上來,引證了許多資料,黑板一寫,那就是滿腹經綸都出來了。那麼一下一個鍾頭、兩個鍾頭,完了!那麼你自己是什麼?不知道。同學們也拚命抄。現在同學們比我們當年讀書很乖,專抄資料。像我們以前讀大學時候就站出來請老師:這個資料請你講一下哪一部書、哪一節就好了,我自己回去會查;把你的意見講出來。現在不然哪!抄了,大家也很喜歡了、懶得聽,聽完了以後,五十分鍾,兩次黑板一寫,鈴子一按,下台一鞠躬,都可以回去了。譬如這些道理、做法都是“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在座的青年同學們還要注意,不要認為“我是沒有”,個個都有,為什麼?生在現在的社會上,謀生的技能、做人處事的本事、現代知識,一點都不會。同我一樣,冷氣機壞了、電燈壞了,怎麼修理?隻好站在那裏。看見電線著火:哎喲!怎麼得了!依舊也不曉得打。這都是同樣的,這是落伍。書讀壞了。現在很多,大家要反省,不要認為我是沒有反古的思想就對了;也等於是“生乎今之世”,不能做現代一個人,不能活在現代一個社會,就是“反古之道”。違背了現代的潮流,而想走舊路子。
那麼曆史上反古之道,我們看兩個讀書人,一個是漢朝的王莽,王莽篡漢。在座同學們對曆史要多注意啊!讀曆史讀到大學,讀一部《古史概論》那是不夠的呀!那隻能說你曉得曆史是這麼一件事了,有一個架子,等於蓋房子打了一個圖樣給你看。那個曆史的課本等等不是概論,那個房子的圖樣不是房子啊!必須要真正去研究曆史。
我們經常說中國有好幾部曆史概論,譬如說《綱鑒易知錄》,《鳳州綱鑒》等等。甚至於說清朝乾隆所下命令編撰的《曆代通鑒禦覽》,這是很好的書。照我們舊的教育,像我個人的經驗,十二歲到十三歲之間,《綱鑒易知錄》已經圈了兩次了。以前讀書的時候是舊書本買來,沒有圈點的呦!不像現在,有白話注解呀,有一個新式標點;那個時候沒有。那麼,我們家長們、老師們給我們準備三種顏色的東西:一種是白粉,拿著毛筆,那個時候也沒有,鉛筆都很少了。第一道自己看下來,拿白粉點,這個句子念對了;你句子點不下去,你意思沒有懂。這個書讀不懂,這個句子點不下去的啊!點了以後,晚上,給爸爸前麵一交、或者老師前麵一交。翻開以後,“錯了,這個地方錯了,改點過。”也不告訴你錯在哪裏,有時候偶然告訴你這個觀念不是這個意思、這個解釋。那麼再回來用綠色的或者藍色的點,重點過,因為這兩種顏色不要緊。最後確定,第三道再用紅筆點下來,這一部書算是點完了,那麼這一部書你真讀過了。那個時候已經自己把二十四史的基礎打好了。那個時候清朝三百年的《清鑒》還沒有出來呢,剛剛出來。清朝加上去二十五史;現在加上民國現在史——二十六史。這二十六史堆積如山,你怎麼去念?所以呀,最好念《綱鑒》。所謂《綱鑒》,就是每一代曆史的綱要。
現在我們學校裏所謂講“概論”,是這些綱要裏頭抽出來的,概論的概論。等於吃了飯,剩下來的渣子的渣子了。而且每一個專家,文學也好、曆史也好、哲學也好、科學也好,每一個人寫概論的時候(加了)他的觀念,他的觀念究竟對了沒有?還是問題。所以跟著亂跑,自己沒有學問的眼光,是很嚴重的、很危險的。危險的,很嚴重!
為什麼講這個道理?因為剛才提曆史上兩個人物,譬如王莽,大家念過曆史都知道,“王莽篡漢”,四個字解決了。為什麼篡漢呢?造反,想當皇帝。那麼王莽的思想呢?王莽的作為呢?不知道。王莽就是“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他是個書生,當然,想當皇帝是另外一個欲望。但是他的政治理想是商周、上古的理想,在國家經濟返回到四書五經所講周代的那個井田製度,一切用周代的政治製度、思想,想來複古。這是一個理想哦!不要笑他。因為他理想一個人類的社會,要某一種政治的理想使它達到最高的境界。結果王莽失敗了。
宋朝王安石的改製,也是走王莽的路子,差不多的路線,也是提倡井田製度。這個井田製度就是公有財產,譬如中國周朝上古是公有財產,但是不是共產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同西方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完全兩回事。那麼到了秦朝的先代、秦始皇的上輩,商鞅廢了公有財產製度,提倡了私有財產製度,所謂商鞅變法。幾年當中使秦國就富強起來。可是我們上古幾千年都是公有財產製度,搞慣了,到了商鞅一變法,“民曰不便”。曆史上隻四個字啊,這四個字就代表當時的老百姓意見的反映,討厭這個政治製度不方便、不習慣。所以商鞅沒有幾年,自己創法的,五馬分屍而死。可是我們幾千年下來,中國這個法製的精神還是商鞅的這個精神開始。所以到了漢朝,王莽想變了私有財產製,變成公有財產,所以王莽失敗了。曆史上四個字:“民曰不便”。這四個字很嚴重哦!
那麼王莽失敗了,事隔一千多年,王安石又想變法——變法就是一種革命思想,政治革命——也想恢複公有製度,“民曰不便”,王安石也失敗了。
所以,這些道理,就是說明曆史上“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一個人這樣,“災及其身者也”,災難、痛苦、失敗,他本人一定遭受到。如果一個人連起來有“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災必及乎身,災難就來了。再我們看曆史,譬如經常我們提到楚漢之爭,項羽就是愚而好自用。當然,他沒有成功以前也很專權。這些是個性上犯了最大的錯誤。
不過話說回來,下麵兩句話,“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照連帶的這個文章下來,是反對人複古的。但是我們可以(說)在文字上還有個意義,“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並不是叫你放棄了傳統文化,絕對不要。不注重反古,但是必須要知古。上麵已經提到過在《論語》《中庸》再三提到過孔子的話,必須要“溫故而知新”。一個人不曉得傳統曆史的文化,而想了解未來的時代,那可以說犯了一個基本的錯誤:“愚而好自用”。那就錯了。
要想知道未來,必須了解過去。所以呀,“溫故而知新”。所以,“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我們可以做另一個解釋:“違背了傳統古代的一貫下來的原則。”可以做這樣的解釋。為什麼如此呢?因為假設說這個反古之道、反古的觀念就是現在所講複古,那在古文的用法不會用這個字,一定加一個走之旁:“生乎今之世,返古之道”。它所有曆代這個字沒有加一個走之旁,也就是說,生乎今之世要想知道未來,叫你必須要知道過去。所以傳統文化的曆史不能忘記。不知道過去的來根,要發展未來,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對這兩句書,剛才也是照過去一般的解釋,是順這個路線來講。但是在我個人的意見,在這兩句這個“反”字不一定是指這樣。你違反了傳統的“古之道”,也是錯誤的。
這就是我們小的時候,剛才我給諸位青年同學們介紹,我們小的時候(比你們還小),在你們讀小學的一二三年級的時候,大家都要讀個課外讀本,《三字經》啊、《千字文》啊,還有一個呢,所謂《增廣昔時賢文》,就是古代這些格言。這個是集中了中國很多年的這些民間所用的格言很多。例如它中間(我們小的時候背的,雖然是課外讀本,要背的):“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這些都是《昔時賢文》上,我們小的時候的課外讀物。因為課外不像你們現在,古代讀書啊,沒有那麼好玩的。我們那個時候要玩具?拿泥巴、玩泥巴已經很了不起了,沒有像你們那麼多玩具。所以課外讀物就是“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要觀察現在的時代,或者了解未來的時代,必須要了解、懂得曆史。因為任何一個時代的演變,所謂演變,演變也好、前進也好,前進你有個立足點撒!我們今天站在這裏,再跨一步,才叫做前進;你先要了解自己現在的立足點。所以說過去這一條路是怎麼來的,那麼才可以判斷未來所走的方向。所以“觀今”觀察現在要“鑒古”,要知道過去。“無古不成今”,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當然也沒有未來。宇宙是一個循環性的,曆史是一個循環性的。
所以我們剛才說,講了、順他的文字意義說明以外,單獨對於這“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我個人的見解同古人的見解有不同的意見。並不一定說非要那麼現代化;是要現代化,比現代化還要新。新啊,譬如青年同學們大家都曉得,國父孫中山先生講過一句話,要“迎頭趕上”,四個字。什麼叫迎頭趕上?就是說你在跑步一樣,一個東西正在跑,我們在後麵這樣趕上,趕不上去的。要迎頭,曉得他跑步下一分鍾要跑到這裏,我先站到這裏來,迎頭等著他;他來,已經遲了。這叫迎頭趕上。站在時代的尖端;尖端還不夠,尖端已經很落伍了,要超過了尖端,就是“迎頭趕上”。這是“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這兩句話的意見,另外不同的看法。
那麼這裏引用了一連串,“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本身一定是失敗的,蒙受災難。下麵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
非天子不議禮,不製度,不考文。
他說,一個時代的改革,這是對於青年同學們特別注意啊!青年人喜歡創造,像我們當年也是,有個資格跟大家相同,也經過青年來的。甚至於說,當我們年輕的時候,那個滿懷創造、革命、改革的思想,比你們濃厚得多了。看到你們很乖啊!我現在上課,覺得現代學生都很乖,光聽話、沒有意見。我們當年上課,在學校裏是穿長袍子,書嘛這樣夾著走。有時候穿個西裝,兩個手抄著,坐在椅子上歪起來看老師的。為什麼呢?因為老師嘴裏講的我們都背來了、都知道,背書的程度跟老師倆都差不多了。然後坐起來歪起來聽啊,兩隻手還插在褲袋,書還夾在這裏,沒有拿出來。老師也不要求你拿出來,他曉得這一些學生肚子裏頭都有點東西啊!腸子、肚子、胃子都有的啊!什麼這些學都背得來。就是那些老師本事也不是現在哦!隨便帶一隻粉筆就來了,粉筆搖一搖,講到哪裏寫到哪裏,腦子都會背的嘛。隨便一寫,這是什麼意思……就是研究討論。所以你們聽也好、不聽也好,他發表他的意見。所以那個時候的革命性、創造性比你們在肚子裏拱氣的這個味道還厲害!我們那個都板著麵子上。但是啊,幾十年後才懂。時代你要創造、革命,不是那麼簡單,要有基礎的。這一段書就講這個東西。
這一節書他說明什麼?等於作者——孔子的孫子子思給孔子在辯護。也許有人提一個問題:孔子那麼偉大,學問那麼好,當時、當代一人,為什麼他不能變更了這個時代?不能變動了這個社會?他在當時為什麼沒有影響力?為什麼一定等死後幾千年,才到孔廟吃冷豬頭呢?當時啊,冷便當都弄不到一個。這是什麼(道理)啊?
說明一個時代的改變,改造一個曆史不是容易的。說明這個原則。所以他說,“非天子”,天子古代是代表什麼?皇帝。皇帝代表什麼?權力,一個力量,一個人群、全體社會的力量集中了。所以他說,不是天子不議禮,沒有辦法說改變文化、路線;所以“不製度”,沒有辦法改變一個社會,不製造一個規範。所以我們現在講製度,製度兩個字就出在《中庸》。製立就是建立各種的規範,政治的規範、社會的規範、經濟的規範、教育的規範哪(就是教育的方法)——“不考文”。而且他說也沒有辦法,尤其在古代,沒有這個財力考據上古的人類文化史究竟是怎麼演變。所以我們現在讀曆史,像周朝怎麼樣,還靠孔子考考,才知道一點。三代以上究竟怎麼樣?幾千年還沒有鬧清楚耶!
那麼我們幾十年前跟著外國人汙蔑自己的曆史:大禹不是人,是一條蟲、爬蟲;堯不是人,堯是個香爐;——日本人,就是**人製造的。舜是個什麼?舜是個蠟燭台,那個字就是蠟燭台,插蠟燭的;堯就是個香爐;大禹你看是個烏龜殼、爬蟲那麼爬去,什麼開水呀、治洪水呀硬是把長江大河爬出來的。哎,我們當時曆史學家幾十年前跟著人家外國人汙蔑自己的曆史,跟著那麼叫耶!那都是當時劃時代的學者。我想他們還活著的話,豈止他臉紅啊!臉都像你們說的一樣,臉都變藍了!
現在,很多三代以上的東西出土了,考古學者挖出來很多的東西,可見我們的曆史是真實的,不是爬蟲爬出來的。那些自己這些人啊,(所謂)學者。所以呀,要考證,知道前古而知道未來,不是一個集中的大眾的能力、財力、智慧,是不可能。所以他講三點:“非天子不議禮”,議禮並不是說製造一個人怎麼拉手、怎麼行禮,(而是)文化等等的方向,一個形態製造出來。所以“不製度”,不訂立它;換句話說,不能隨便談革命、改造,你沒有能力,“不考文”。8618二校完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我們上古的時代,中國很多的氏族,中華民族是宗法的社會,很多不同宗、不同姓的氏族組合攏來。血統是一個,姓氏不同。姓從父親來;氏從母親血統來,叫氏。像我們小時候考功名、考學校填表,填母親隻填“氏”,因為實際上母親名字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小的時候像母親名字知道那還得了!太不孝了。那個母親在家裏做女兒的時候給外祖母、給外祖父叫一下的;一出嫁以後,不叫名字了。不像現在兩夫妻剛剛生疏還可以叫名字,從前不行耶!所以呀,我們填表的時候,“你母親叫什麼名字?”母親姓王,就是王氏;姓趙就是趙氏。“叫什麼名字?”也不會有人這樣問的。那個問你的人他就不懂禮。那你盡管,我們當時就可以吐他口水:你什麼都不懂!隻能填“氏”。所以氏就代表了母係社會的源流,姓代表了父係社會的(源流)。所以合起來叫做“姓氏”。
那麼,上古的中華民族這個國家,姓氏很多了,簡單地說百姓,有百家。實際上現在我們曉得,有一萬多姓不同。有許多姓我們根本見都沒有見過,甚至古裏古怪的都有。那個時候文字言語不同、姓氏不同,交通的關係。隔一條江、隔一座山,不大通往來,文字言語都不同。所以到了秦漢這個階段以後,才真正地統一。作者寫《中庸》的時候,講還有一點問題,“車同軌”,天下馬路、車輛都是定下來,一個製度了,不然魯國、齊國,因為軍事的關係,彼此馬路、車子不能通。現在“車同軌”了。“書同文”,文字統一了。“行同倫”,就是社會的行為、人的行為、思想、風俗習慣都是相同了;換句話,你孔子那麼了不起,就可以改革了這個時代、社會了?他就說明一個道理:
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我們青年同學們注意啊,一個人有學問、有抱負,不一定一生看到成功。但是一個人要有事業,事業不一定在現在的社會可以看得到成功,有時候成功的事業在後代。譬如講釋迦牟尼、孔子、耶穌等等,他當時看不到成功。譬如一個藝術家,一幅好的畫,後麵搶著賣,幾十萬法郎、幾十萬美金,他當時一個麵包都不值啊!譬如發明電視的人,許多了不起發明的科學家,對人類幹些幸福用的東西,起初發明電視的人也是餓死的啊!很多都是這樣。
這就是說,我們要懂一個原理,“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你本身有這個地位、有這個能力。譬如有些先生、有些朋友們有錢、財富很大,或者是某一種官大,或者是其他的地位大,“有其位”,“苟無其德”,學問、德性不夠;這個德並不是道德之德,你的學問、能力、思想不夠,“不敢作禮樂焉。”你不足以影響這個時代的。所以不敢自己隨便製立、隨便訂樂。樂不但是音樂,還代表了社會福利的製度。就是對社會,如何對造成社會永遠的福利,這個思想。
那麼,“雖有其德”,相反地,有些人有學問、有能力、有這個知識,一切都夠,“苟無其位”,他也沒有那個權力、沒有個位置。想辦一件事嘛,想跟小學生兩個、帶領幼稚園的同學們玩玩啊,兩塊錢餅幹他都買不起,一條小板凳他也沒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因此,也沒有說在當時可以影響一個時代,做不到的。
這就是說明,你看,我們看到一個人,本書的作者子思,替孔子的解釋多高明!沒有一點做痕跡。你們要寫傳記的文章,這樣就很高明!他等於替祖父替孔子解釋了。一定當時有人提出來:孔子那麼大的學問、本事,為什麼不能影響當時的那個時代?結果還是到處坐著飛機周遊列國,有時候還坐不起飛機耶!徒步旅行,便當也吃不上,乃至人家笑他是“茫茫然似喪家之犬”哪!那一個前路茫茫,就像那個狗沒有主人家一樣了,找不到主人家門口在哪裏,在外麵變成野狗亂跑。這句話罵得很厲害哦!當麵講孔子“茫茫然如喪家之犬”,那個狗找不到主人家那麼可憐!你看他多慘!為什麼道理呢?他孫子告訴你,說一個原則,就是這個道理。
這裏我們要了解,一個人要創業,不管你做生意也好、做什麼也好——學問,能力、才具要學問;有學問、有能力,那還要那個“位”。所以大家說是愛算命啊、看相啊、研究易經,易經隻說明兩個東西:時、位。得其時,時就是現在講運氣。譬如我們現在冷氣機裝在這裏,得其時,現在大家很歡迎;可冬天開冷氣機,恨不得想把它打破了。
所以啊,人生一切的事業,就是把握時間空間,得其時位。得不到時間空間啊,那你就做你的學問境界、道德境界,不求現生的成功。還有一點,最成功、最高遠的到了,在未來的時代曆史上永遠你是成功;那麼,要花了很大的代價,什麼代價?你現有的一生,就準備寂寞,很寂寞、很窮困的,安於窮困、安於貧賤、安於寂寞地過一生,建立你的千秋事業。假設現有又想看到成功,又不安於寂寞,那麼學問也不夠,才能也不足,那就變成“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完全不會成功,是個非常非常普通的人。所以,我們讀了這一篇書,也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的真正的方向,每一個人要建立自己的人生觀,要認清楚自己。
另一方麵,讀了這一篇書,使我們了解子思等於給他的祖父給孔子寫了最好的一篇傳記評論哲學,寫得非常清楚,但是沒有一個是替他祖父辯護,事實是這樣一個事。那麼,何以看出來?下麵就有: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這就是孔子聖之時者,他跟著時代走。但是他絕對——所以孔子在論語上——“信而好古”,他不像現在的學者,現在的風氣是動輒疑古,對於古代的文化一切都懷疑,與孔子的路線是相反。孔子是好古,“信而好古”,因為古代很難考證,保留態度。現在人他學問修養不夠,不保留,自己不懂的,“那沒有這回事!”“是什麼理由啊?”“我都不懂嘛!”很多年輕人我碰到,我說:“怎麼一回事?”他說:“我不信。”我說:“為什麼?”他說:“我都不懂嘛!”我說是這樣啊!那我隻好看看他,因為他太偉大了!我等於用孔子的話“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啊!那我對他我就不懂了,他有那麼好的自信。
所以你看孔子,我說夏朝的禮——夏禮,“杞不足徵也。”夏朝的文化,在孔子的周朝的曆史的記載不完全。我們的曆史、夏朝的曆史有啊!古人記載曆史,記賬一樣,把這個賬記下來、日記簿,今天我坐了三次公共汽車,到什麼地方,有些什麼事由,中間經過不詳細。那麼夏朝的後代就是“杞”,在春秋戰國的時候一個小國家,“杞”大家記得吧?在我們文化裏有一個曆史的故事:杞人憂天,對不對?什麼叫“杞人憂天”知道吧?杞國的人經常怕地球毀滅了,所以叫杞人憂天,後來變成笑人。等於我們報紙上經常,這兩天也有了:什麼七月半啊,民間有謠言啊,什麼觀音王母啊,彌勒佛下生啊,天災來嘍,大家準備啊什麼,基督教、佛教啊到處有這些謠言。杞國的人經常怕天塌下來,隨時怕天倒了,所以我們後世覺得笑話,杞人憂天——多餘的顧慮。是真的多餘嗎?一點都不多餘!
杞人為什麼憂天呢?因為杞國人是夏朝的後人,夏朝我們的文化天文研究得最好,所以那個時候的科學文化的資料沒有了,已經古代這個地球物理的變動,認為有大災難,這個地球物理天體的變動,隨時有大災難,所以養成了“杞人憂天”,他隨時顧慮到氣候的變化與地球物理的關係,等於現在的科學家;很多科學家擔心得比我們擔心啊!我們還隻擔心明天怎麼辦、明年怎麼辦;科學家擔心北極的冰山,現在熱度增加了,融化得很厲害啊!這個地球馬上要毀滅啦,所以學科學、大科學家最後都神經病了,愁死了!他替我們愁,替人類愁。杞人也是這樣一個路線,所以叫“杞人憂天”。
那麼孔子說:我啊,研究夏朝過去的文化,研究我們文化的來源,“杞不足徵也”,他說杞國人雖然是夏朝的後人,可是所知道自己祖宗的文化太少,沒有辦法去考證,所以對夏朝一代,孔子說我還在保留、懷疑,雖然上古的文化是非常好,是自己的祖宗的文化,但是他覺得“我還是懷疑”,可是不像現在學者,一懷疑,就說這個沒有,我不相信、假的。孔子不講這個話,所謂“多聞闕疑”,就是他做學問的態度,有懷疑的地方,他就說“我在懷疑”,他一定保留態度,因為有一天證據發現了,不是這樣一回事,你很丟人哦。我們先休息。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

作者:子思
《中庸》正文
南懷瑾講《中庸》
《中庸》人生智慧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