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中庸章句 作者:子思  

南懷瑾老師講中庸19

現在講三十二章的繼續:“知遠之近,知風之自。”所以真正修養到家的人,那麼這幾句話等於佛家所講的智慧神通的境界,自然曉得遠,“知遠”。“之近”,這個“之”是什麼?古文尤其讀四書五經讀到這個“之”字,不是虛字,之者至也,“到”,由遠到達近。修養學問成就了,所謂“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所謂神通的境界,神通沒有什麼稀奇。很遠大的事情,因為他智慧的境界、智慧成就了,遠的事就到達前麵了,很近,就看就了解了。“知風之自”,知道一切的風氣、社會的風尚、時代曆史的演變,這個風氣的演變,“之自”,知道他那個原因、來源。“自”就是自來、自己那個來源。
“知微之顯”,微——微妙、幽遠、看不見的東西。在一個學問道德修養成就的人,看得非常明白,很微弱的東西,他是非常明顯地看見。“可與入德矣”,這樣,學問修養成就到這個境界,可以入道了,可以入德。所以講到“入德”兩個字,我們做一個比較宗教的研究,現在大家很多喜歡學禪,達摩祖師吩咐二祖兩句話:“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學禪宗、學佛的人第一步先要做到這樣。外麵一切外緣放下了,“內心無喘”,內心裏頭沒有粗的氣息,換句話,也沒有粗的妄念,這個謂之“無喘”,沒有喘動。心如牆壁一樣,內外境界可以隔離了,外打不進來,內也不跑出去。這個樣子,你平常修養到達這個情況,還沒有悟道哦!“可以入道”了。這是禪宗。我們現在引用達摩祖師這幾句話,達摩祖師是後來哦,中庸是早了,就是解釋“入德”兩個字。
上麵所講這一段,所以“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都是同樣的意義,表達的不同。而且中庸說得更詳細。像這樣的人可以談修養、可以談學問了。儒家也好、道家也好、學佛也好,就夠資格了。所以我們大家自己拿這個借鏡,自己可以反省自己,有沒有到達這樣。沒有到達這樣,信口雌黃自己是在修道、學佛,那是自欺的話,自己騙自己,不可以。所以這樣才能入德。因此他又引用《詩經》:
《詩》雲:‘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誌。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退一步來說,一個真有學問道德修養的人——潛伏。所以孔子在易經上乾卦的第二爻“潛龍勿用”,就是這個潛。潛伏在裏頭的龍,潛在水裏的龍,“勿用”。所以講到易經,經常說到易經上每一個字用得呀,是不可思議的文字。他用個“勿用”,“潛龍勿用”,就是這一句話。這個“勿”是什麼呢?是不用、不可用?不能用、不敢用?不要用、不得用?還是哪一樣?是不可用?——錯了!不能用?——也錯了!不要用?——也錯了!不敢用?——都錯了!
“潛龍勿用”這個“勿”是不定之辭,用而不用。
他說你要不用,還是我要我自己不用?都是不定之辭。所以“潛龍勿用”,在潛水,他有無比的價值。我經常喜歡用笑話在學校裏跟同學們來講課,大學裏研究所講,對於你們男女同學,一個沒有出嫁,一個沒有討太太,“潛龍勿用”,無比的價值。尤其女孩子,你曉得我將來是第一夫人?再不然我自己做我自己的夫人啊!我就是我——潛龍勿用。你出嫁了以後嘛,充其量第一夫人,你不能夠說變成第上夫人了,已經有了價值了。或者是我做了一個什麼點心,就有了價值。他說“勿用”,沒有價值;他有無比的價值。他並不是沒有用啊!你說“潛龍勿用”是沒有用的東西——你這是講錯了!他有無限的用途,可是他沒有用。所以“潛”,潛在水裏頭,變化無窮,像一條龍一樣。那一個人潛伏在那裏,你說他將來變什麼?不知道了。所以有道之士,所以說“潛雖伏矣”,他像一個潛龍一樣伏在那裏不動。
“亦孔之昭”,真正有道,你學問到了,你盡管是不出來,潛伏在那裏,沒得辦法,蓋不住的,“孔”就是大,很大的偉大的光明,他自然會照耀出來。你把太陽蓋得住嗎?蓋不住啊!你遮住了半個天,他還有半個天會放光的啊!而且你統統把它遮住了,你遮住的東西會給太陽曬化了的,它的光還是會透出來。所以呀,有道之士,“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所以說,一個君子之人,學問修養,你隻問耕耘、不問收獲,自己去做。
“故君子內省不疚”,內在反省自己沒有後悔、沒有臉紅的事,沒有對不起人的事,隻問自己內心。所以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鬼不驚。鬼、什麼也不怕,沒有事。自己暗室不欺。自己本身是心不負人,所以麵無慚色,沒有難為情的事。隨時反省自己,沒有後悔的事。有些人當然有(後悔的事),壞人也說:“我不後悔,殺了頭,二十年以後再來,還是個小夥子!”那個是強盜的話,那並不是內省。內省一反省,人怕內省,尤其是清夜夢醒一反省,自己臉紅的事情很多耶!慢慢修養、慢慢修養,慢慢減輕了,減到以後自己反省自己,清夜捫心自問。為什麼要夜裏問心?夜裏夜深人靜,環境清靜到極點,一個人也看不見、一個鬼也看不見,那個時候你反省起來,才是至誠之道的境界,麵對菩薩、鬼神的境界,麵對上帝的境界。這個時候你心靜,自己檢查自己,是非、善惡、好壞,一點不能欺騙自己的時候。這才是真正的內省。內省沒有慚愧的事。
“無惡於誌”,對於自己的平生抱負、言行沒有覺得可以厭惡。厭惡,有時候討厭自己啊,反省起來:“唉!我當時怎麼那麼笨啊!”這就是討厭自己了。對於某一件事:“哎呀!我怎麼那麼笨!”那過後聰明的諸葛亮——諸葛暗了。事後方知的是諸葛亮的兄弟,叫諸葛暗。事後方知,多得很,事後自己會厭惡。他說君子之人,君子人道德學問修養,反省沒有自己覺得臉紅的事,沒有覺得自己跟自己厭煩、討厭的。因為他每天是齋莊中正,正道而行。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有道的人為什麼那麼偉大,別人學不到呢?因為他對於自己的要求嚴肅,對於自己的管理嚴格,別人看不見的。別人看不見可以馬虎,他對自己不馬虎啊!任何一個講誠的、道德修養,不管你學佛學道學什麼、學自己,必須要對自己對得起,所以這就是君子之人。“君子之所不可及者”,我們學不到的,“其唯人之所不見乎!”他的修養不是表演給人家看的。別人所不了解的,乃至做一件錯事,別人都不知道,鬼都沒有看見的,但是一個君子人自己審查自己會臉紅:錯了!不合於道了。他因此他覺得沒有一點臉紅的事情,不虧於暗室,此所謂君子之道,不可及。
詩雲:「相在爾室,不愧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那麼,他又引用周代的詩經上記載的話:“‘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他說一個人、這個人不要認為看不見的地方可以亂來,所以自己心裏思想不要認為:我在裏頭想,我還怕誰看見?在古代就叫做“相在爾室”,你心裏有所想,外麵這個電波就放出來,那個鬼神、菩薩、聖人在虛空的境界都有所靈感,就知道。現在科學證明,人動一個念頭,放的光就不同,電波的形態就不同。現在科學正在研究、測驗這個東西,非常厲害!一個人動一個很壞的念頭,這個頭腦電波放的光華就變成黑的、藍的;要殺人、恨人的時候變成毒性的,還可以化驗得出來,那個光還可以分析得出來有毒、無毒。就是現在到科學的境界,這個就叫“相在爾室”。你不要以為在房間沒有人看見;一直有人看見的。有不可知的一麵,照相機一樣,看得很清楚。
“尚不愧於屋漏”,所以呀,屋漏、房子漏了,漏了有個漏洞,漏洞是什麼?透天光的,跟天兩個接通的。換句話說,人跟天(人道、天道)兩個合一的,跟不可知一麵相通的,電感的作用。所以你在房子裏頭起一個心念不對,就有記錄了,在哪裏呢?在你那個“天命之謂性”的地方,自己刻劃上了、沉積了。所以呀,不愧,對於屋漏,對於一點點小地方,乃至有一點滲漏(屋漏的意思也有滲漏的意思),心裏頭小地方有一點滲漏就要彌補。這個漏洞代表過錯,一點過錯都不能有。“故君子不動而敬”。他不要起心動念,隨時在恭敬的狀態;等於學佛人打坐、修定,行、住、坐、臥隨時都要在這個定中,“不動而敬”。
“不言而信”,用不著講話。他心靜了,就是與他力——佛菩薩的力量、境界都相通了,“不言而信”。
這些都是引證古詩,說明這個事情,都是《詩經》上的: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斧鉞。
他說,“奏假”就是平常心裏頭起心動念、思想的時候,意識的狀態“無言”,這個意識境界清明、清靜了,裏頭沒有妄想、沒有雜念了。言語這個“言”是代表妄想、雜念。比如一個人嘴巴閉著不講話,像你們現在諸位坐在這裏嘴巴都閉著,誰也沒有講話,你找找看,你肚子裏都在講話:哎,這一句話我懂了;哦,這一句道理是什麼……裏頭都在說話耶!思想就是言語,言語是表達出來的思想,思想是沒有發表出來的語言。所以意識境界裏頭的思想本身就是語言。“奏假無言”,內心沒有一點分別妄念,“時靡有爭”,隨時隨地這個心念都是清淨、光明磊落,沒有紛爭、沒有矛盾。
“是故(所以)君子(之人)不賞而民勸”,修養到這樣用不著講話了,無言之教,不要賞識、鼓勵人家,人家一看這個榜樣,自然就影響了。“不怒而民威於斧鉞。”所以別人看到你會怕,為什麼怕?因為你心境在定的境界,定的境界裏“齋莊中正”,所以菩薩稱大威德,有無比的威、德。德字到了,他的威嚴就出來了,自然是威嚴,你不敢亂了。所以“不怒”,用不著發脾氣,他有個威嚴。這個威嚴勝於斧鉞,比子彈擺在前麵還可怕,比刀在前麵還可怕。因為刀、子彈殺人的武器,我不怕死不一定怕你;他這個不是怕死的問題,他是一個靜氣、空靈,那個道的境界是**的、無比的威德的力量,所以勝於斧鉞。
那麼這一節最後的結論,這就是中庸的文章。所以曾經我有過一本書,同學們叫我自己寫序,我說這個不成功的我不寫;一定要寫,我引用了古人幾首詩就完了,我說這就是代序。那麼到現在大家也看不懂,不曉得什麼意思。道理在哪裏?你讀通了《中庸》,《中庸》最後的結論,他就是引用古詩做了結論,妙不可言!不加自己一句結論,結論道理都出來了。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那麼詩經上所講的,“不顯”,沒有明顯的,也不要打你、也不要罵你,也不要教書、也不要開課、也不要演講,一點都不表達;“惟德”,就要自己修正自己的德性。所以大家講、佛教都講,這一代的虛雲老和尚,他一輩子懶得說法,我經常說他:師兄你一輩子**,教不出一個人來。他就笑笑。他也沒有好好教。可是他影響為什麼那麼大?——無言之教。“不顯惟德”,他德性夠了,這個本身就是教育,所以言教不如身教。
“百辟其刑之。”各種方麵,“百辟”百種方麵,“辟”就是方麵。百方各樣各式“其刑之”,把它當成一個典型、一個模範。這個“刑”字下麵同加一個土字那個“型”一樣,這個典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所以道德修養成功了,“篤恭”,他本身很誠懇的、很篤、很恭敬,“天下平”。他用不著動作,用不著來打天下,又不用管理天下,他隻要那裏一站,隻要那裏一動,所謂無為而天下治,以他道德的教化。最後,又是《詩經》:
《詩》雲:‘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
他說,《詩經》上說,我的胸襟裏頭,一個人胸襟修養“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明鏡也非台“,明德就是道德的。“不大聲以色”,用不著大聲如何去叫,說法、教化、演講,更不要用態度來表示,換句話更不要罵人去了,隻要自己那裏一定。
那麼,這個《詩經》孔子的解釋:“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教育到達了用視聽教育,就是聲色化民,已經到了最末代了,文化最末的時候,隻好用視聽。他說知識的傳播這可以,知識的傳播當然視聽可以。真的內養,所謂中庸之道、至誠之道,這個道這個東西,不是聲色視聽所能夠表達得出來的。他是無形象、無音聲,你怎麼表達?無所在,你怎麼去表達?無所不在,哪裏都摸不見的,你怎麼表達?所以孔子說:“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就是到了最後。
《詩》雲:‘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中庸最後的結論,引用《詩經?大雅》篇,**。道德的發展,那個**、“德輶”,“如毛”,毛者毛毳,像孔雀的毛毳一樣光輝。他說“毛(我們人的頭發或者毛)猶有倫”,它還有線條、有韌性的,一條一條有條理,所以纖維條理都看得很清楚。就是說,道德的無盡、光彩,像細如毫發,像毫毛、嬰兒那個毛一樣。你說毫毛還看得見;真正的道呢,形而上這個東西呀,“無聲無臭”,看不見、摸不著,它在哪裏呢?翻過來第一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它在哪裏呀?隨時在你身邊。不是身邊呦!隨時在你身心上,在你那裏。可是它又是“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不是用聲音看得見,不是用色相看得見。你看我們拿比較哲學、宗教來講,《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樣道理啊!對不對?聲、色兩樣境界上去見,都不是。“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無所不在。把形而上的道體、自性、明心見性的境界,都說完了。
凡三十二章《中庸》又《大學》,是中國的道統的中心。縱然佛法沒有來,後來禪宗乃至於佛沒有傳過來,中華民族這個真理會不會找出來?一樣會找出來。因為它本身固有文化裏頭有,表達的方法不同。所以後世佛法進到中國來,大部分還借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老》《莊》的東西來發揮。因為孔孟思想所代表的儒家,我隻講到這裏為止;孔孟以下另外討論,那值得批判了。孔孟所代表的儒家,依佛家來講,是真正的大乘道,而且注重行願的。所以佛法到這裏,它兩個一拍就配攏來。那麼那個佛法修持方麵那個空靈的,跟《老》《莊》兩個那個出世的形而上的、也是可出可入之間,那個所謂圓覺境界同最後大徹大悟境界兩個一拍就拍攏了。所以佛家到這裏,右有儒家孔孟,左有老莊,中間加上一個佛,三套馬車一抬,所以到唐宋以後,這個文化放了無比的光芒,是震動。他的出世思想同老、莊(一樣),你說孔子主不主張出世呢?一樣主張出世啊!大家認為孔子反對出世,完全研究錯了!你不相信,再去讀《論語》,再去讀《史記》。所以《論語》上孔子來看好幾個隱士,就是專門說出世思想。當年罵孔子罵的最厲害的當麵笑他、當麵諷刺他:如喪家之犬,急急忙忙的,你救世救得了什麼啊?救不了這個社會的啊!如喪家之犬哪!像個野狗一樣亂跑,沒有人家收留。那個楚狂接輿、假瘋子那個魯接輿就罵他:“鳳兮鳳兮”,你是個鳳凰,你生這個鳳凰,鳳凰落在這個時代啊,鳳凰不如雞啊!就那麼笑他。孔子告訴學生們,每一個都是高士。但是他為什麼不當隱士去啊?他說:鳥獸不可以同群啊!
大家抓住孔子這個話,(說)孔子是反對修道的人、當隱士的,罵他們野獸、混賬,“鳥獸不可以同群”。孔子是這樣說嗎?這個話他不是罵他。孔子說嘛,講老子也是這樣,他說:鳥我知其高飛,鳥會飛嘛;獸、猛獸我知道它四腳會跑,他說我都可以知道;隻是有一個東西我沒有辦法去把握——龍,這個龍啊,可大可小,三棲動物,天上能夠飛、地上能夠爬、水裏能夠遊,大而無比、充塞天地;小起來比頭發絲都小。我們中國的龍不是恐龍啊!過去所形容,有沒有這個動物?反正這個龍是一個民族文化精神,是這樣,就是幾個字:“隱現無常,變化不測。”“隱現無常,變化不測”就是這個民族文化的精神。所以拿龍來(代表),龍就是這個精神。所以孔子說:鳥我知其能高飛,獸我知其能遠走;唯有龍啊,神龍見首而不見尾!中國所講這個龍,給你看到頭,尾巴給你看不見了,身體不給你看;你看到尾巴,頭不給你看;永遠是變化莫測。他告訴學生們說,我看看老子,“其猶龍乎”啊!這個人莫測高深。[斷錄]
所以孔子,大乘菩薩道,入世的精神。之所以講其為聖人,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聖人。但是他的修養——中庸,尤其他的孫子繼承他的道統,把這個內養之道、修身養性、明心,通通都在《中庸》說完了。你看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他由萬物一體的本性說起,告訴我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道就在你的身心上。那麼開始怎麼做呢?“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第一步修養的方法是中庸,然後到了中間,你修到了這個定境界,然後就是一個,《中庸》就告訴你一個方法——“誠”,“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由誠到明,由漸修到頓悟;由明到誠,由頓悟以後來漸修,都可以,兩條路最後是一樣。那麼先要養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最後到至誠;“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神通智慧都來了。他明告訴你有神通,鬼神之道洋洋乎其通哉!那麼由這個到家了以後,他最後同他祖父一樣,菩薩道證道了,悟道、修道、證到了,入世救世,就是聖人之道,自立立他。中國文化本來有。所以我說《中庸》可以當《金剛經》念,你敲起木魚念《中庸》,一樣的功德無量,求神通得神通,求感應得感應,求聖人得聖人,求啥得啥!山東話:要啥有啥。(一笑)這個中庸裏頭都有了!
所以中庸啊,中國文化真正的內養修身的中心。所以希望你們諸位同學,“至誠之道”,百分百地誠懇去研究。
最後像今天我們結論,這一個所告訴我們內聖外王,做人處世的道理都有了。我所這一次向諸位講的報告的這些中庸研究,在我心裏上也是急急忙忙把它趕完,沒有詳細借題發揮,也沒有完全發揮,發揮起來內容還很多。大家不要認為聽了這一點點中庸,以為自己了解中庸,那是不中用的。
真正的中庸啊,中庸就是啊,我們現在念中(zhong1)庸念錯了,規規矩矩要照山東話念中(zhong4)庸哦!中(zhong4)不中(zhong4)哦!念中(zhong1)庸是錯了的呦!所以我們幾千年念錯了,把它的中(zhong1)當成一個方位來念,中(zhong1)庸;或者是集中的中、中和的中。中(zhong4)庸,所以北方人,你到山東就曉得,這是齊魯文化,山東人看這個兒子笨:這個不中(zhong4)用的東西!山西人、山東人,這個杯喝茶好不好用啊?“中(zhong4)用噢!”就是這個中用。生個兒子不乖:不中(zhong4)用的東西!所以我們要做一個中用的黃帝子孫,中(zhong1)庸才是中用也!才是中庸。
所以“中(zhong4)”,怎麼樣中?齋莊中正、至誠之道,中庸。對了!插頭一樣插對了。“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zhong4)”,這一下對了,是道;“發而皆中節”,起心動念恰到好處,“謂之和”。中(zhong4)和,應該念中(zhong4),不念中(zhong1);念中(zhong1)庸是傳錯了,至少我這一家是這樣講法的啊!諸位大家自己去研究,別家他們愛怎麼講,同我本店不相幹,本號裏頭賣的就是這個樣子。(一笑)
我們中庸到今天也是圓滿地結束了。關於秋天以後儒家方麵或者我們再講什麼,再做研究,再向諸位最後通知,反正登記有地點。謝謝!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

作者:子思
《中庸》正文
南懷瑾講《中庸》
《中庸》人生智慧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