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萬回一行無畏明達師惠照
玄奘萬回一行無畏明達師惠照
玄奘
玄奘
沙門玄奘俗姓陳,偃師縣人也。幼聰慧,有操行。唐武德初,往西域取經,行至罽賓國,道險,虎豹不可過。奘不知為計,乃鎖房門而坐。至夕開門,見一老僧,頭麵瘡痍,身體膿血,床上獨坐,莫知來由。奘乃禮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經一卷,令奘誦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開辟,虎豹藏形,魔鬼潛跡。遂至佛國,取經六百餘部而歸。其多心經至今誦之。初奘將往西域,於靈岩寺見有鬆一樹,奘立於庭。以手摩其枝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長;若吾歸,即卻東回。使吾弟子知之。”及去,其枝年年西指,約長數丈。一年忽東回,門人弟子曰:“教主歸矣!”乃而迎之。奘果還。至今眾謂此鬆為摩頂鬆。(出《獨異誌》及《唐新語》)
僧人玄奘俗姓陳,偃師縣人。自幼聰明智慧,有誌向肯吃苦。唐高祖武德初年,前往西域取經,走到罽賓國時,因為道路險峻,又有虎豹出沒,無法通過。玄奘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便鎖上房門在屋裏靜坐。到了晚上開門時,見有一個老僧,滿臉瘡痍、渾身是膿血,一個人坐在床上,不知是從哪裏來的。玄奘施禮拜見,苦苦懇求他幫助自己通過險途。老僧向他口頭傳授《多心經》一卷,又讓玄奘自己吟誦一遍。於是頓見山川平展,道路開闊,虎豹匿跡,魔鬼潛藏。玄奘便平安到達了佛教勝地天竺國,取回經書六百多部。那一卷《多心經》,他至今仍能吟誦。當初玄奘要去西域的時候,在靈隱寺看見有一鬆樹,他站在庭院裏用手撫摩這棵鬆樹的樹枝,說:“我去西方求取佛法,你可以朝著西麵生長,如果我往回來,你就掉轉方向往東生長,以便使我的弟子們知道我的行蹤。”等玄奘西去的時候,這棵鬆樹的枝條年年指向西方,長約幾丈。有一年,忽然轉向東方,玄奘的門徒弟子們說:“教主回來了!”便去西方迎接他。玄奘果然返回了大唐。直到今天,人們都叫這棵鬆樹為摩頂鬆。
萬回
萬回
萬回師,閿鄉人也,俗姓張氏。初母祈於觀音像而因娠回。回生而愚,八九歲乃能語。父母亦以豚犬畜之。年長,父令耕田,回耕田,直去不顧,口但連稱平等。因耕一壟,耕數十裏,遇溝坑乃止。其父怒而擊之,回曰:“彼此總耕,何須異相。”乃止擊而罷耕。回兄戍役於安西,音問隔絕。父母謂其死矣,日夕涕泣而憂思焉。回顧父母感念之甚,忽跪而言曰:“涕泣豈非憂兄耶。”父母且疑且信,曰:“然。”回曰:“詳思我兄所要者,衣裘糗糧中履之屬,請悉備焉,某將往之。”忽一日,朝齎所備而往,夕返其家。告父母曰:“兄平善矣。”視之,乃兄跡也,一家異之。弘農抵安西,蓋萬餘裏。以其萬裏回,故號曰萬回也。先是玄奘法師向佛國取經,見佛龕題柱曰:“菩薩萬回,謫向閿鄉地教化。”奘師馳驛至閿鄉縣,問此有萬回師無,令呼之,萬回至,奘師禮之,施三衣瓶缽而去。後則天追入內,語事多驗。時張易之大起第宅,萬回常指曰:“將作。”人莫之悟。及易之伏誅,以其宅為將作監。常謂韋庶人及安樂公主曰:“三郎斫汝頭。”韋庶人以中宗第三,恐帝生變,遂鴆之,不悟為玄宗所誅也。又睿宗在藩邸時,或遊行人間,萬回於聚落街衢中高聲曰:“天子來。”或曰:“聖人來。”其處信宿間,睿宗必經過徘徊也。惠莊太子,即睿宗第二子也,初則天曾以示萬回。萬回曰:“此兒是西域大樹精,養之宜兄弟。”後生申王,儀形瑰偉,善於飲啖。景龍中,時時出入,士庶貴賤。竟來禮拜。萬回披錦袍,或笑罵,或擊鼓,然後隨事為驗。太平公主為造宅於己宅之右。景雲中,卒於此宅。臨終大呼。遣求本鄉河水。弟子徒侶覓無。萬回曰:“堂前是河水。”眾於階下掘井,忽河水湧出。飲竟而終。此坊井水,至今甘美。(出《談賓錄》及《西京記》)
萬回法師是閿鄉縣人,俗姓張。當初,母親因為向觀音像祈禱才懷了他。萬回生下來就愚笨,八九歲時才會說話。父母也把他當作小豬小狗養活著。年令大了,父親叫他耕田,萬回耕田時一直往前走,不知道往回返,嘴裏隻是連連說“平等”。所以,耕一壟能耕出去幾十裏遠,直到遇上溝坎坑穴才停住。父親氣得直打他,萬回說:“不管哪裏都得耕,為什麼還要分彼此。”父親隻好停止打他,也不再讓他耕田了。萬回的哥哥在安西當兵服役,一點音訊也沒有。父母以為他死了,白天黑夜哭哭啼啼地思念他。萬回看到父母思念得這麼厲害,忽然跪在地上說:“你們整天哭哭啼啼的,莫不是為哥哥擔憂吧!”父母見他如此懂事,有點半信半疑,便說:“正是。”萬回說:“細想我哥哥所需要的東西,不外是衣服幹糧鞋帽之類,請你們都準備好了。我要給他送去。”忽然有一天,他早上帶著準備好的東西出發,晚上就返回了家,告訴父母說:“哥哥平平安安的,各方麵都很好!”仔細看看他,竟與哥哥一模一樣兒,全家人都感到驚異。從他家弘農村到安西,有一萬多裏遠,因為他能日行萬裏遠又返回來,所以稱他為“萬回”。在這之前,玄奘法師去西域佛國取經時,見一佛龕的柱子題道:“菩薩萬回,謫往閿鄉地方教化。”玄奘法師騎著驛馬跑到閿鄉縣。打聽此地有沒有萬回法師,叫人去招呼他。萬回來到後,玄奘法師給他施禮、送給他僧衣僧瓶僧缽三件東西就走了。後來武則天進入大內,萬回說的事情多數被驗證。當時張易之大規模興建宅院,萬回常常指著他說:“將作。”人們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等到張易之被殺害時,就用他新建的宅第當“將作”監牢。萬回常常對韋庶人與安樂公主說:“三郎砍你們的頭。”韋庶人以為唐中宗排行第三,害怕皇帝變心,便用毒藥殺死了中宗,她不知道要為玄宗所殺。睿宗當年駐守藩鎮時,有一次在人群中走路,萬回則在擁擠的街道上高聲喊道:“天子來了!聖人來了!”其所暫住之處,是睿宗來回的必經之地。惠莊太子,也就是睿宗的第二個兒子,當初武則天曾把他領給萬回看,萬回說:“這個兒子是西域的大樹精,應該象兄弟一樣養育他。後來生下了申王,儀表魁偉、善於飲酒吃肉。景龍年間,萬回時常出入於宮廷,達官貴人與平民百姓爭相向他禮拜。他身披錦繡長袍,有時候笑罵,有時候擊鼓,但這些舉動與言論,後來都被事實驗證是有寓意的。太平公主在自己的住宅右邊,專門為他建造了房子。景雲年間,萬回就死在這座房子裏。臨終時他大聲喊叫,讓人去取家鄉的河水。弟子門徒們沒有找到,萬回說:“房前就是河水。”眾人在門前階下掘井,隻見河水突然湧了出來。弟子取水給他,他喝完就死了。這口井裏的水,至今還是甜美的。
一行
一行
僧一行姓張氏,钜鹿人,本名遂。唐玄宗既召見,謂曰:“卿何能?”對曰:“唯善記覽。”玄宗因詔掖庭,取宮人籍以示之。周覽既畢,覆其本,記念精熟,如素所習。讀數幅之後,玄宗不覺降禦榻,為之作禮,呼為聖人。先是一行既從釋氏,師事普寂於嵩山。師嚐設食於寺,大會群僧及沙門。居數百裏者,皆如期而至,且聚千餘人。時有盧鴻者,道高學富,隱於嵩山。因請鴻為文,讚歎其會。至日,鴻持其文至寺,其師授之,致於幾案上。鍾梵既作,鴻請普寂曰:“某為文數千言,況其字僻而言怪。盍於群僧中選其聰悟者,鴻當親為傳授。”乃令召一行。既至,伸紙微笑,止於一覽,複致於幾上。鴻輕其疏脫而竊怪之。俄而群僧會於堂,一行攘袂而進,抗音興裁,一無遺忘。鴻驚愕久之,謀寂曰:“非君所能教導也,當縱其遊學。”一行因窮大衍,自此訪求師資,不遠數千裏。嚐至天台國清寺,見一院,古鬆數十步,門有流水。一行立於門屏間,聞院中僧於庭布算,其聲簌簌。既而謂其徒曰:“今日當有弟子求吾算法,已合到門,豈無人導達耶?”既除一算,又謂曰:“門前水合卻西流,弟子當至。”一行承言而入,稽首請法。盡授其術焉。而門水舊東流,忽改為西流矣。邢和璞嚐謂尹愔曰:“一行其聖人乎?漢之洛下閎造曆雲:‘後八百歲,當差一日,則有聖人定之。’今年期畢矣,而一行造大衍曆,正在差謬。則洛下閎之言信矣。”一行又嚐詣道士尹崇借楊雄太玄經,數日,複詣崇還其書。崇曰:“此書意旨深遠,吾尋之積年,尚不能曉。吾子試更研求,何遽見還也?”一行曰:“究其義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圖及義訣一卷以示崇,崇大嗟伏。謂人曰:“此後生顏子也。”初一行幼時家貧,鄰有王姥,前後濟之約數十萬,一行常思報之。至開元中,一行承玄宗敬遇,言無不可。未幾,會王姥兒犯殺人,獄未具。姥詣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當十倍酬也。君上執法,難以情求。如何?”王姥戟手大罵曰:“何用識此僧?!”一行從而謝之,終不顧。一行心計渾天寺中工役數百,乃命空其室內,徙一大甕於中央。密選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謂曰:“某坊某角有廢園,汝向中潛伺,從午至昏,當有物入來,其數七者,可盡掩之。失一則杖汝。”如言而往。至酉後,果有群豕至,悉獲而歸。一行大喜,令置甕中,覆以木蓋,封以六一泥,朱題梵字數十。其徒莫測。詰朝,中使叩門急召。至便殿。玄宗迎問曰:“太史奏,‘昨夜北鬥不見’,是何祥也?師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後魏時失熒惑。至今帝車不見,古所無者?天將大警於陛下也。夫匹婦匹夫,不得其所,則殞霜赤旱。盛德所感,乃能退舍。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係乎。釋門以瞋心壞一切喜(陳校喜作善),慈心降一切魔。如臣曲見,莫若大赦天下?”玄宗從之。又其夕,太史奏北鬥一星見。凡七日而複。至開元末,裴寬為河南尹,深信釋氏,師事普寂禪師,日夕造焉。居一日,寬詣寂,寂雲:“方有少事,未暇款語,且請遲回休憩也。”寬乃屏息,止於空室,見寂潔滌正堂,焚香端坐。坐未久,忽聞扣門,連雲“天師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詣寂作禮,禮訖,附耳密語,其貌絕恭。寂但領雲,無不可者。語訖禮,禮訖又語,如是者三。寂唯雲:“是、是。”無不可者。一行語訖,降階入南室,自闔其戶。寂乃徐命弟子雲:“遣鍾!一行和尚滅度矣。”左右疾走視之,一如其言。滅度後,寬乃服衷絰葬之,自(明抄本、陳校本自作日)徒步出城送之。(出《開天傳信記》及《明皇雜錄》、《酉陽雜俎》)
僧人一行俗姓張。钜鹿人,本名遂。唐玄宗召見後,問他道:“你有什麼特長?”答道:“隻是善於記憶看過的東西。”玄宗便詔令掖庭取出宮內人員的名冊給他看。看完一頁後,合上簿冊,記憶複述十分熟練,就象平日就熟識一樣。就這樣讀了幾頁之後,玄宗不禁走下禦座,向他施禮,稱他是聖人。在這之前,一行就已信奉佛教,在嵩山跟隨普寂師父修習。師父曾經在寺院內準備下食品,與各位僧人聚會。周圍幾百裏內的僧人,都如期而至,聚集了有一千多人。當時有個叫盧鴻的,道業高超學識淵博,隱居在嵩山。普寂便請他寫篇文章,詠讚這次盛會。到了這一天,盧鴻拿著這篇文章來到寺院,普寂師父接過來後,放到案子上。鍾聲敲響了香也點燃了,盧鴻請求普寂道:“我寫的這篇文章長達數千言,況且用字生僻而語句怪奇。何不在群僧之中挑選一名聰明穎悟的,我要親自向他傳授一遍。”普寂便讓人召喚一行。一行走過來,伸開紙微笑著,隻看了一遍,又把文章放到了案子上。盧鴻看不起他這種輕率態度,暗暗責怪他。不一會兒,群僧集會於佛堂,一行撩起衣襟走了進來,神情自若地背誦著這篇文章。聲調抑揚頓挫,一個字也沒有遺忘。盧鴻驚愕了很久,對普寂說:“他不是你所能教導的人,應當讓他隨意到各地遊學。”一行為了寫出《大衍曆》,從此到處訪問老師和搜求資料,走了幾千裏路。他常來到天台國清寺,見有一個院落,長著古鬆數十棵,門前有流水。一行站在門內屏風牆外,聽到院內正有個僧人在運算,運算聲簌簌作響。接著對他徒弟說:“今天應當有個弟子向我學習算法。他已該到門口了,怎麼沒人領進來呢?”說完,便去掉了一個算碼。又對徒弟說:“門前的流水,算起來該往西流了,這位弟子應當到了。”一行接著他的話就走了進來,跪拜叩頭向他請教算法。此僧便將算術全部教授給了他。門前的流水原來是往東流的,突然改為往西流了。邢和璞曾經對尹愔說:“一行真是一位聖人嗎?漢朝洛陽人閎製作的曆書說:‘往後八百年,理當少一天,這要有位聖人來確定。’到今年,八百年的期限已經完了,而一行製作的《大衍曆》,正好推算出差一天。可見洛人閎的話是可信的啊!”一行還曾去道士尹崇那裏借過揚雄的《太弦經》,幾天之後,又去尹崇那裏還這本書,尹崇說:“此書含義太深遠,我研究了多年,尚不能通曉。你應嚐試作進一步的研究,怎麼這麼快就還回來了呢?”一行說:“弄明白其中的意義就行了。”他便拿出自己撰寫的《大衍玄圖》與《義訣》一卷來給尹崇看,尹崇大為歎服。他對別人說:“這個年輕人簡直就是‘複聖’顏回呀!”一行年幼時,家境貧寒,鄰居中有個王姥姥,前後共接濟他家約幾十萬個錢,一行常常想著報答她。到了開元年間,一行受到玄宗的寵遇,他要求什麼,皇帝沒有不滿足他的。沒過多久,趕上王姥姥的兒子犯了殺人罪,關在獄中尚未判刑。王姥姥找到一行求他救兒子,一行說:“姥姥若跟我要錢,我會以十倍的錢送給您。皇上執法嚴明,難以向他求情。您看怎麼辦?”王姥姥用手指點著池的腦門子大罵道:“認識你這個和尚有什麼用!?”一行向她謝罪後,再也不管了。一行在心裏盤算,渾元寺裏的工人有幾百名,於是叫他們空出一間房子,把一隻大缸搬到中間,又暗中挑選了兩名常住在這裏的仆人,每人送給一個布口袋,叮囑道:“某某角落有個荒廢的園子,你們到裏麵藏起來等著,從中午到黃昏,會有東西進去,數量是七個,你們要全部抓住。漏掉一個就打你們棍子。”兩人照他說的去了。到了五點以後,果然有一群豬進了園子,兩人全都抓回來了。一行十分高興,讓他們把豬放在缸裏,扣上木蓋,用六一散合泥封好,又用紅筆題上幾十個梵文字。門徒們不知他要幹什麼。早晨,中使叩門急忙宣召。來到便殿後,玄宗迎著他問道:“太史奏稱,昨夜北鬥星沒有出現。這是什麼征兆?法師有辦法消除災禍嗎?“一行說:“後魏時失沒過火星。如今帝車(北鬥星)不見了,這是自古以來所沒有的現象,上天要大大地惇告陛下呀!如果天下的男男女女不能得其所,就會發生早霜與大旱。隻有以盛德來感化,才能使災禍退讓。最有力的感化,大概是埋葬已經枯死的屍體而放出正被拘囚的人犯吧。佛門以為怒心會毀壞一切好事,慈心能降服一切邪魔。若依我的意見,不如大赦天下。”玄宗聽從了他的建議。又一天晚上,太史奏稟有一顆北鬥星出現了。一連經過七天,七顆北鬥星便全部恢複了。到了開元末年,裴寬為河南府尹、他篤信佛教,以師父之禮對待普寂禪師,白天晚上都去拜訪他。有一天,裴寬又到了普寂處,普寂說:“我正有件小事,無暇與你漫談,暫請在此休息一下。”裴寬悄悄地來到一間空房子,見普寂清洗完正麵殿堂,點上香,端坐在那裏。沒坐多久,突然聽到敲門聲,連聲說道“天師一行和尚到了”。一行走了進來,到普寂跟前行禮,行完禮之後,貼近普寂的耳朵悄悄說話,樣子極其恭敬。普寂隻是接受,毫無不同意的表示。密語完了又行禮,行禮完了又密語,如此反複多次,普寂隻說“是、是”。沒有不應允的。一行說完後,走下台階,進了南屋,自己把門關好。普寂便徐徐吩咐弟子道:“放鍾!一行和尚滅度(死)了!”身邊的人急忙跑過去查看,果然象普寂法師說的一樣。一行死後,裴寬披麻帶孝,徒步送葬出城。
無畏
無畏
唐無畏三藏初自天竺至,所司引謁於玄宗。玄宗見而敬信焉,因謂三藏曰:“師不遠而來,故倦矣。欲於何方休息耶?”三藏進曰:“臣在天竺,常時聞大唐西明寺宣律師持律第一,願往依止焉。”玄宗可之。宣律禁戒堅苦,焚修精潔。三藏飲酒食肉,言行粗易。往往乘醉喧競,穢汙絪席,宣律頗不能甘之。忽中夜,宣律捫虱,將投於地。三藏半醉,連聲呼曰:“律師律師,撲死佛子耶。”宣律方知其異人也,整衣作禮而師事焉。宣律精苦之甚,常夜後行道,臨階墜墮忽覺有人捧承其足。宣顧視之,乃一少年也。宣遽問:“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子那吒太子也。以護法之故,擁護和尚,時已久矣。”宣律曰:“貧道修行,無事煩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以作佛事者,願太子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寶事雖久,然頭目猶舍,敢不奉獻。”宣律得之,即今崇聖寺佛牙是也。(出《開天傳信記》)
唐玄宗時,無畏三藏剛剛從天竺來到大唐,主管人員領他去拜見玄宗皇帝。玄宗見到後,很尊重他,便對三藏說:“法師不遠萬裏而來,所以很疲倦了。你打算在哪裏休息呢?”三藏說:“我在天竺時,常常聽說大唐西明寺的宣律師持戒最嚴,無與倫比。我願去跟他住在一起。”玄宗答允了他的要求。宣律禁戒極嚴極苦,對焚香修業等佛事活動精誠專心。無畏三藏則飲酒吃肉,言行粗率。他常常喝醉了酒吵鬧喧嘩,嘔吐弄髒了床鋪,宣律很難忍受。有一天深夜,宣律摸捉到虱子正要往地下扔,三藏半醉半醒地連聲叫道:“律師律師,你撲死我了。”宣律由此才知道他不是平常人,於是穿好衣服,恭恭敬敬施禮,拜他為師。宣律刻苦修練,常常在夜深時修行,站到台階前往下摔落。他正往下摔落的時候,忽然感到有人接住了他的雙腳。回頭一看,原來是一位少年,宣律急忙問他是什麼人,為何深夜到此,少年說:“我不是平常人,而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那吒太子。為了保護佛法,特來擁護和尚您,已經來了好長時間了。”宣律說:“貧道在此修行,沒有什麼事情需要麻煩太子。太子即然如此有威神,西域有許多需要你作的佛事,希望太子去那裏發揮自己的神威。”太子說:“我有佛牙,雖然珍藏很久了,但是我連頭目都舍得,我怎敢不奉獻給您呢!”宣律收下了。這就是如今崇聖寺裏的那隻佛牙。
明達師
明達師
明達師者,不知其所自,於閿鄉縣住萬回故寺,往來過客,皆謁明達,以問休咎。明達不答,但見其旨趣而已。曾有人謁明達,問曰:“欲至京謁親,親安否?”明達授以竹杖。至京而親亡。又有謁達者,達取寺家馬,令乘之,使南北馳驟而去。其人至京,授采訪判官,乘驛無所不至。又有謁達者,達以所持杖,畫地為堆阜,以杖撞築地為坑。其人不曉,至京,背發腫,割之,血流殆死。李林甫為黃門侍郎,扈從西還,謁達,加秤於其肩。至京而作相。李雍門為湖城令,達忽請其小馬,雍門不與。間一日,乘馬將出,馬忽庭中人立,雍門墜馬死。如此頗眾。達又常當寺門北望,言曰:“此川中兵馬何多?”又長歎曰:“此中觸處總是軍隊。”及後哥舒翰擁兵潼關,拒逆胡,關下閿鄉,盡為戰場矣。(出《紀聞錄》)
明達法師不知來自什麼地方,現住閿鄉縣、萬回過去住過的那座寺廟。路過這裏的行人都去拜訪明達,向他問卜吉凶。明達並不答話,隻能看到他有所表示就是了。曾經有個人拜訪明達。問道:“我想要去京城看望父母,不知雙親平安與否。”明達遞給他一支竹杖。他到京城時父母都死了。又有個拜訪明達的,明達牽來寺廟裏的馬讓他騎上,自南往北奔馳而去。這個人到京城後,被授為采訪判官,整年騎著驛馬到處奔波。還有個拜訪明達的,明達用手裏的錫杖在地上畫了個土堆,又用錫杖在地上挖了個坑,這個人不懂是什麼意思。他到京城後,背部腫起個大瘤子,割掉後,身上的血流盡了,於是死了。李林甫為黃門侍部時,侍從皇帝往西而返回京城,途中拜訪明達,明達將一杆秤放在他的肩上。回到京城後,他被拜為宰相。李雍門為湖城縣令時,有一天,明達突然跟他要他那匹兒馬,雍門不給他。隔了一天,雍門騎上馬要出去,這匹馬在院子裏突然像人一樣直立起來,雍門被摔了下來,當場死亡。諸如此類的事情,非常之多。有一段時間,明達時常站在寺廟門口向北張望,自言自語道:“此處平川上怎麼有這麼多兵馬。”又長歎道:“這個地方處處都是軍隊?”到後來哥舒翰屯兵潼關,以抗拒胡兵的侵淩,潼關附近的閿鄉到處都成了戰場。
惠照
惠照
唐元和中,武陵郡開元寺有僧惠照,貌衰體羸。好言人之休戚而皆中。性介獨,不與群狎,常閉關自處,左右無侍童。每乞食於裏人。裏人有年八十餘者雲:“照師居此六十載,其容狀無少異幹昔時,但不知其甲子?”後有陳廣者,由孝廉科為武陵官。廣好浮圖氏,一日因謁寺。盡訪群僧,至惠照室。見廣,且悲且喜曰:“陳君何來之晚耶?”廣愕然。自以為平生不識照。則謂曰:“未嚐與師遊,何見訝來之晚乎?”照曰:“此非立可盡言,當與子一夕靜語耳。”廣異之。後一日,仍詣照宿,因請其事。照乃曰:“我劉氏子,彭城人。宋孝文帝之玄孫也。曾祖鄱陽王休業,祖士弘,並詳於史氏。先人以文學自負,為齊竟陵王子良所知。子良招召賢俊文學之士,而先人預焉。後仕齊梁之間,為會稽令。吾生於梁普通七年夏五月,年三十,方仕於陳。至宣帝時,為卑官,不為人知。與吳興沈彥文為詩酒之交。後長沙王叔堅與始興王叔陵皆廣聚賓客,大為聲勢,各恃權寵,有不平心。吾與彥文俱在長沙之門下。及叔陵被誅,吾與彥文懼長沙之不免,則禍且相及,因偕遁去,隱於山林。用橡栗食,衣一短褐,雖寒暑不更。一日,有老僧至吾所居曰:“子骨甚奇,當無疾耳。彥文亦拜請其藥。僧曰:‘子無劉君之壽,奈何?雖餌吾藥,亦無補耳。’遂告去。將別,又謂我曰:‘塵俗以名利相勝,竟何有哉?唯釋氏可以舍此矣。’吾敬佩其語,自是不知人事,凡十五年。又與彥文俱至建業,時陳氏已亡。宮闕盡廢,台城牢落,荊榛蔽路,景陽結綺,空基尚存,衣冠文物,闃無所觀。故老相遇,捧袂而泣曰:“後主驕淫,為隋氏所滅,良可悲乎!”吾且泣不能已。又問後主及陳氏諸王,皆入長安。即與彥文挈一囊,乞食於路,以至關中。吾長沙之故客也,恩遇甚厚。聞其遷於瓜州,則又徑往就謁。長沙少長綺絝,而又早貴,雖流放之際,尚不事生業。時方與沈妃酣飲,吾與彥文再拜於前,長沙悲慟久之,灑泣而起,乃謂吾曰:“一日家國淪亡,骨肉播遷,豈非天耶?”吾自是留瓜州數年。而長沙殂,又數年,彥文亦亡。吾因髡發為僧,遁跡會稽山佛寺,凡二十年。時已百歲矣,雖容狀枯瘠,而筋力不衰,尚日行百裏,因與一僧同至長安。時唐帝有天下,建號武德,凡六年矣。吾自此,或居京洛,或遊江左,至於三蜀五嶺,無不往焉。迨今二百九十年矣,雖烈寒盛暑,未嚐有微恙。貞元末,於此寺嚐夢一丈夫,衣冠甚偉,視之乃長沙王也。吾迎延坐,話舊傷感如平生。而謂吾曰:“後十年,我之六世孫廣,當官於此郡,師其念之。”吾因問曰:“王今何為?”曰:“冥官甚尊。”既而泣曰:“師存而我已六世矣,悲夫!”吾既覺,因紀君之名於經笥中。至去歲凡十年,乃以君之名氏,訪於郡人,尚訝君之未至。昨因乞食裏中,遇邑吏訪之,果得焉。及君之來,又依然長沙之貌,然自夢及今,十一年矣,故訝君之晚也。”已而悲惋,泣下數行,因出經笥示之。廣乃再拜,願執履錫為門弟子。照曰:“君且去,翌日當再來。”廣受教而還。明日至居,而照已遁去,莫知其適。時元和十一年。至大和初,廣為巴州掾,於蜀道忽逢照。驚喜再拜曰:“願棄官,從吾師為物外之遊。”照許之。其夕偕舍於逆旅氏,天未曉,廣起而照已去矣。自是竟不知所往。然照自梁普通七年生,按梁史,普通七年,歲在丙午,至唐元和十年乙未,凡二百九十年。則與照言果符矣。愚常以梁陳二史校其所說,頗有同者,由是益信其不誣矣。(出《宣室至》)
唐憲宗元和年間,武陵郡的開元寺有個僧人法號惠照,看起來已經衰老了,身體也很瘦弱。他好預言人的吉凶福禍,而且都能說中。性格狷介孤獨,從不跟許多人在一起說笑,常常關著門獨自一人呆在屋裏,周圍也沒有侍童陪伴。他總跟鄉下人討飯吃。有個八十多歲的鄉下人說:“惠照法師住在這雖六十年了,他的容貌跟從前沒有一點兒不同。隻是不知他到底有多大歲數。”後來,有個叫陳廣的,從孝廉舉為武陵的官吏。此人愛好佛教,有一天便來寺廟拜謁。他遍訪了各位僧人,最後來到惠照的房間。惠照見到陳廣後,又悲又喜地說:“陳君為什麼這麼晚才來呢?”陳廣十分驚訝,因為自己從不認識惠照。他問惠照道:“從未與法師交往過,法師為何驚訝我來晚了呢?”惠照說:“這件事不是馬上就能說清楚的,應當與你詳細地談一宿的。”陳廣覺得奇怪,過了一天,他又來到惠照住宿的地方,向他請教這件事。惠照於是講道:“我是劉氏的後代,彭城人。是劉宋孝文帝的玄孫。曾祖父是鄱陽王劉休業,祖父是劉士弘。他們都精通《史記》。先輩們因有文學才能而負有盛名,為南齊竟陵王子良所熟識,子良招納優秀的文學人才,先輩們也都參預了。後來又在齊梁兩朝時作官;作過會稽縣令。我出生於梁朝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夏季五月。三十歲開始在南陳求官,到陳宣帝時,作過小官,不為人知道。我跟吳興的沈彥文是詩酒之交。後來長沙王陳叔堅與始興王陳叔陵都廣泛召集賓客,非常有聲勢。賓客們依仗自己受到權貴的寵愛,互相之間不服氣。我與沈彥文都在長沙王的門下。等到興王陳叔陵被殺害後,我與沈彥文擔心長沙王也不能幸免,那就會殃及我們,於是一起潛逃了。我們躲在山林裏,用橡栗充饑,穿一件短上衣,無論隆冬盛夏也沒有其他衣服可以更換。有一天,一個老僧來到我們住的地方對我說:‘你的骨相很奇特,不會患病的。’沈彥文也向他施禮、求藥,老僧說:‘你沒有劉君那樣長的壽命。有什麼法子呢!即使吃了我的藥,對你也沒有補益呀。’說完就告辭走了,臨走時又對我說:‘塵世間因名利爭強好勝,到頭來能得到什麼呢?隻有佛教徒能不追求功名利祿呀!’我很敬佩他說的話,從此,一連十五年不問世事。後來又與沈彥文一起到了建業,當時陳王朝已經滅亡。宮闕殘廢,台城冷落,荊棘叢生,景陽宮也掛滿了蛛網,隻有空蕩蕩的房子還存在,至於衣冠文物之類,全都蕩然無存。老朋友偶而相遇時,扯起衣襟直抹眼淚,哽咽著說:‘陳後主驕奢淫逸,終於為隋文帝所滅,實在可悲啊!’我更是止不住地抽泣。我又詢問陳後主與陳氏諸王的下落,得知他們都進了長安。我與沈彥文提著一個布口袋,沿路乞討,終於到了關中,我是長沙王原來的賓客,他對我恩遇十分深厚。聽說他遷移到瓜州去了,就又趕到那裏去拜見他。長沙王從小到大都過的是豪華日子,而且又很早就封為王爺而顯貴起來;所以,如今雖在流放之中,仍然不能營生。當時他正與沈妃暢飲,我與沈彥文再次拜倒在他麵前時,長沙王悲痛地哭了好長時間,然後灑淚而起,對我說:‘一日之內家國淪亡,骨肉離散,難道這不是天命麼?’從此我便留在瓜州住了幾年。長沙王死了幾年後,沈彥文也死了。於是,我落發為僧,遁跡於會稽山佛寺中,在那裏共住了二十年。我那時已經一百歲了,雖然容貌幹枯瘦削,但筋骨強健體力不衰,尚能日行萬裏,便與一位僧人一起到了長安。當時唐朝皇帝占有天下,建立年號為武德,共有六年。從此之後,我或者住在京都洛陽,或者雲遊長江兩岸,就連三蜀五嶺,也沒有我不去的地方。如今我已二百九十歲了,平生屢經嚴寒酷暑,從未有過小小的疾病。貞元末年,我在這座寺廟裏曾夢見一個偉丈夫,他衣冠楚楚,仔細一看,原來是長沙王。我把他接進屋請他坐下,談起往事來他非常傷感,就象他在世時那樣。他對我說:‘十年後,我的六世孫陳廣,會到此郡為官,法師一定要好好記著這件事。’我便問他道:‘王爺現在幹什麼?’答道:‘在陰間作官,官位很高。’然後哭泣著說:‘法師仍然健在,而我已六世為人了!實在令人悲傷啊!’夢醒之後,我便記下你的名字,放在經書箱子裏。到去年,已經過了整整十年,我便以你的姓名,打聽郡裏的人,聽說你沒來到我還很驚訝,昨天因為去鄉裏討飯,遇見一位官吏,便向他打聽,終於打聽到你來了。等到你來我這裏時,見你很象長沙王的相貌,然而從那次作夢到今天,已是十一年了,所以驚訝你來得晚。”惠照講完後,百感交集,老淚縱橫。他拿出經書箱子裏記下的陳廣的姓名給陳廣看,陳廣便再三施禮膜拜,立誌奉佛,甘作惠照的門徒弟子。惠照說:“你暫且回去,明天再來。”陳廣接受他的教誨回去了。第二天他又來到惠照的住處,而惠照已經躲走了,不知他去了哪裏。當時是元和十一年。到大和初年,陳廣任巴州掾,在蜀道上突然碰見惠照。陳廣又驚喜,再三禮拜道:“我願棄官不做,跟從師父去作超然物外的雲遊。”惠照答允了他。那天晚上,他倆一起住在客店裏,天還沒亮,陳廣起床時惠照已經走了。從此,一直不知他到什麼地方去了。然而,惠照自梁普通七年出生,查對南梁曆史,普通七年是丙午年;至唐憲宗元和十年乙末,計二百九十年;這與惠照自己說的歲數,果然相符。筆者常常用南梁和南陳兩朝的曆史,校對惠照所說的內容,發現頗有相同之外,由此更加相信他的話不是欺人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