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載破山劍揚州貢鄭雲逵張存百合花浙右漁人元禎李德裕甘露僧令狐綯裴嶽苟諷紅沫鐵頭虔州刺史(以上五條原缺)周邯真陽觀陴湖漁者文穀
符載破山劍揚州貢鄭雲逵張存百合花浙右漁人元禎李德裕甘露僧令狐綯裴嶽苟諷紅沫鐵頭虔州刺史(以上五條原缺)周邯真陽觀陴湖漁者文穀
符載
符載
唐符載文學武藝雙絕,常畜一劍,神光照夜為晝。客遊至淮浙,遇巨商舟艦,遭蛟作梗,不克前進。擲劍一揮,血灑如雨,舟舸安流而逝。後遇寒食,於人家裹櫃粽,粗如桶,食刀不可用,以此劍斷之訖。其劍無光,若頑鐵,無所用矣。古人雲:千鉤之弩,不為鼷鼠發機。其此劍之謂乎。(出《芝田錄》)
唐朝人符載文武雙全,曾經有一把寶劍,會發光,將夜間照成白晝。一次,符載出遊到淮浙一帶,遇到一隻大商人的貨船遭到水中巨蛟的攔阻,不能繼續航行。他拔出這把寶劍向巨蛟刺去,血水象下雨一樣從巨蛟身上噴灑出來。於是,這隻商船安然無恙地駛走了。後來,有一年寒食節,符載暫時借宿的這家用秬黍包裹粽子,有桶那麼粗,用菜刀切割不了。符載用他隨身帶著的這把寶劍去割。切完後,寶劍再也不發光了,變成了一塊頑鐵,沒什麼大用了。古人說:有千鈞之力的箭弩,不能用它去射鼷這樣的小鼠。這話完全適合符載的這把寶劍啊。
破山劍
破山劍
近世有士人耕地得劍,磨洗詣市。有胡人求買,初還一千,累上至百貫,士人不可。胡隨至其家,愛玩不舍,遂至百萬。已克明日持直取劍。會夜佳月,士人與其妻持劍共視。笑雲:此亦何堪,至是貴價。庭中有搗帛石,以劍指之,石即中斷。及明,胡載錢至。取劍視之,歎曰:劍光已盡,何得如此。不複買。士人詰之,胡曰:此是破山劍,唯可一用。吾欲持之以破寶山,今光芒頓盡,疑有所觸。士人夫妻悔恨,向胡說其事,胡以十千買之而去。(出《廣異記》)
近年有個男人在耕地時揀到一把劍,磨洗之後,拿到集市上去賣。有位北方的外族人要買這把劍。最初出一千文錢,後來漲到一百貫,這個男人還是不賣。買者跟隨賣劍的男人到家中,最後出一百萬貫買這把劍。雙方說定了,明天這位外族人拿錢來取劍。這天夜晚,月色很好。男人跟他妻子在院中月光下,一塊兒觀看這把劍,笑著說:這把劍有什麼出奇的地方,值得那個胡佬出那麼高的價錢?他家庭院中有一塊搗衣石,說話間,這個男人隨意用劍向這塊搗衣石一指,搗衣石立時斷為兩截。夫妻倆也沒有在意。第二天,買劍的胡人載著錢來到男人家,拿起寶劍一看,驚訝地說:劍光已經沒有了,你們是怎麼弄的?於是,不買這把劍了。得劍的男人責問他為什麼不買了?這位胡人說:這是把破山劍,隻可用一次,我想用這把劍刺破寶山。現在,劍的光芒已經消失了。我懷疑你們用它觸指什麼東西了。夫妻倆聽了後異常悔恨,將昨天晚上用劍指斷搗衣石的事情告訴了這位胡人。胡人最後用十千錢買走了這把劍。
揚州貢
揚州貢
揚州舊貢江心鏡,五月五日,揚子江所鑄也。或言無百煉者,六七十煉則止。易破難成,往往有鳴者。(出《國史補》)
揚州舊日向朝廷進貢的江心鏡,是在五月五日這天,在揚子江上鑄造的。有人說鑄鏡時沒有鑄一百次,也有六七十次。這麵鏡子非常容易鑄不好,有破損,極難鑄成。鑄成後,它常常自己發生鳴聲。
鄭雲逵
鄭雲逵
唐鄭雲逵少時得一劍,鱗鐵星錍,有時而吼。常莊居,橫膝玩之。忽有一人從庭樹窣然而下,紫衣朱幘,被發露劍而立。黑氣周身,狀如重霧。鄭素有膽氣,佯若不見。其人因言:我上界人,知公有異劍,願借一觀。鄭謂曰:此凡鐵耳。君居上界,豈藉此乎?其人求之不已。鄭伺更良久,疾斫之,不中。刜墜黑氣著地,數日方散。(出《酉陽雜俎》)
唐朝人鄭雲逵小時候得到一柄劍,劍鞘上布有鱗片,劍很薄,象星星一樣泛著亮光,而且時常自己發出鳴叫聲。一次,鄭雲逵在家盤腿坐著把玩這把劍。忽然,從院裏樹上跳下一個人,身穿紫色衣服,戴朱紅色的頭巾,頭發披散著,手中持劍站在那兒。他周身圍有一團黑氣,象一團濃霧。鄭雲逵素來膽氣過人,假裝沒看見,繼續把玩懷中寶劍。紫衣人說:我是上界人,得知你有一柄奇異的寶劍,希望能借我看看。鄭雲逵說:這是一塊凡鐵啊。你既然住在天上,難道還顧念這麼一塊凡鐵嗎?紫衣人一再請求鄭雲逵借他看看。鄭雲逵盯視他好長時間,突然揮劍疾砍過去,沒有砍中。隻削下來一團黑氣落在地上,好幾天後才散去。
張存
張存
唐段成式,其友人溫介雲:大曆中,高郵百姓張存以踏藕為業。嚐於陂中見旱藕稍大如臂,遂盡力掘之,深二丈,大至合抱。以不可窮,乃斷之。中得一劍長二尺,色青無刃,存不之寶。邑人有知者,以十束薪獲焉。其藕無絲。(出《酉陽雜俎》)
唐朝人段成式,他有個朋友叫溫介,曾講過這樣一件事:唐代宗大曆年間,高郵有個叫張存的平民,以踏藕為業。一次,他在池塘中發現一隻旱藕,藕稍象胳臂那麼粗。他用盡全力挖掘,掘到兩丈深時,這隻旱藕已有雙手合抱那麼粗,可是還沒有挖到根。沒辦法,張存用刀將旱藕砍斷,在藕中得到一柄劍,長二尺,呈青色,沒有劍刃。張存不想保存這把劍,城裏有個人得知這事後,用十捆柴薪將這柄劍買了去。這隻旱藕,裏麵沒有藕絲。
百合花
百合花
唐元和末,海陵夏侯一庭前生百合花,大如常數倍,異之。因發其下,得臂匣十三重,各匣一鏡。至第七者,光不觸,照日光環一丈。其餘規銅而已。(出《酉陽雜俎》)
唐憲宗元和末年,海陵夏侯一院裏房前生出一株百合花,比一般的百合花大好幾倍,覺得奇怪。因此,挖掘這株花,得到一隻臂匣有十三隔,每隔裏放有一麵鏡子。第七隻隔裏放的鏡子,光麵沒有被腐蝕,對著太陽照映出的光環有一丈。餘下的十二麵,都隻能說是銅而已。
浙右漁人
浙右漁人
唐李德裕,長慶中,廉問浙右。會有漁人於秦淮垂機網下深處,忽覺力重,異於常時。及斂就水次,卒不獲一鱗,但得古銅鏡可尺餘,光浮於波際。漁人取視之,曆曆盡見五髒六腑,血縈脈動,竦駭氣魄。因腕戰而墜。漁人偶話於旁舍,遂聞之於德裕。盡周歲,萬計窮索水底,終不複得。(出《鬆囪錄》)
唐穆宗長慶年間,宰相李德裕查訪浙右。當時有漁人在秦淮下機網到深水處捕魚,起網時覺得特別沉,跟往常不一樣。等到將網起到臨近水麵時,發現沒有網到一條魚,裏麵隻有一麵古銅鏡,一尺多那麼大,鏡麵泛光照耀水波間。打魚人將它拿在手中照看,自己的五髒六腑清清楚楚地映現在鏡子裏麵。血管跳動、血在血管裏流動,都能看到。讓人感到有一種攝人神魄的恐懼,手腕一抖,鏡子又墜入水中。一次,打魚人偶然在別的地方談到這件事,讓李德裕聽到了。李德裕讓人在鏡子落水的地方打撈。用了一年的工夫,想出各種辦法,也沒有打撈著這麵古鏡。
元禎
元禎
唐丞相元禎之鎮江夏也,常秋夕登黃鶴樓。遙望其江之湄,有光若殘星焉,遂令親信一人往視之。其人棹小舟,直詣光所,乃釣船中也。詢彼漁者,雲:適獲一鯉,光則無之。其人乃攜鯉而來。既登樓,公命庖人剖之。腹中得鏡二,如錢大,而麵相合。背則隱起雙龍,雖小而鱗鬣爪角悉具。精巧且澤,常有光耀。公寶之,置臥內巾箱之中。及相國甍,鏡亦亡去。(出《三水小牘》)
唐朝丞相元禎在鎮守江夏時,一個秋天的夜晚,登黃鶴樓觀賞夜景。他遙望長江岸邊有一處亮光象星光,就派手下的一個親信去察看。這位親信劃著一隻小船直奔亮光處,發現亮光是從一隻釣魚船上發出來的。問那個釣魚的人,那人說:剛才釣到一條鯉魚,也沒有看到什麼亮光啊。這位親信提著這條鯉魚返回黃鶴樓。元禎讓廚師剖開魚腹,見裏麵有二隻小鏡,銅錢那麼大,鏡麵相合在一起。鏡的背麵隱約凸起兩條龍,雖然小卻鱗鬣爪角都有。兩麵小鏡製作的非常精巧而有光澤,常常發出光來。元禎將它們珍藏起來,放在臥室裏的一隻盛巾飾的箱子裏。待到元禎死去,這兩麵寶鏡也不知去向了。
李德裕
李德裕
唐太尉衛公李德裕,嚐有老叟詣門。引五六輩舁巨桑木請謁焉,閽者不能拒之。德裕異而出見,叟曰:此木某家寶之三世矣。某今年耄,感公之仁德,且好奇異,是以獻耳。木中有奇寶,若能者斷之,必有所得。洛邑有匠,計其年齒已老,或身已歿。子孫亦當得其旨。設非洛匠,無能有斷之者。公如其言,訪於洛下,匠已殂矣。子隨使而至。玩視良久曰:可徐而斷之。因解為二琵琶槽,自然有白鴿,羽翼嘴足,巨細畢備。匠料之微失,原薄不中,一鴿少其翼。公以形全者進之,自留其一。今猶在民間。水部員外盧延讓,見太尉之孫,道其事。(出《錄異記》)
唐朝李德裕任太尉時,曾經有一個老翁來到府門前,要求拜見他。這老翁讓人抬著一段在他家生長了五六代的巨大桑木,守門人沒法拒絕就通報進去。李德裕覺得不尋常,出來接見了這位老翁。老翁說:這段桑木我家已經珍藏三代了。我現在已到耄耋之年,很是敬佩您的仁德,也聽說太尉非常喜好稀奇古怪的東西,因此將它奉送給您。這段桑木中有奇寶,如果讓一個技術非常高的匠人調理它,就能得到這奇寶。洛陽城裏有一名匠人能調理它,但是算算他的年歲已經老了,或者已經死了。可是他大概還有子孫後代,也一定能承繼下他的技藝的。如果不是洛陽這家工匠,沒有人能調理好這段桑木的。李德裕按照老翁告訴的話,派人到洛陽去查找那位老匠人,果然已經死去了。於是,將老匠人的兒子召到府上。這位老匠人的兒子,將桑木反複地把玩、察看了許久,說:可以慢慢地調理。後來剔解出二枚琵琶槽,每枚槽上都有一隻木紋理自然生成的白鴿,羽翼足嘴,凡是鴿子身上有的都具備。由於技藝不到家,在剔解中小有差誤,做出來的琵琶槽薄厚有些不均勻,其中的一枚鴿身上少了翅膀。李德裕將其中有全形鴿身的琵琶槽進獻給皇上,少鴿翅膀的那枚自己留下。這枚琵琶槽現在還在民間。水部員外盧延讓見過李太尉的孫子,他們曾經說起過這件事。
甘露僧
甘露僧
唐潤州甘露寺僧某者道行孤高,名重江左。李衛公德裕廉問日,常與之遊。及罷任,以方竹杖一枝留贈焉。方竹出大宛國,堅實而正方,節眼須牙,四麵對出,實衛公之所寶也。及再鎮浙右,其僧尚在。公問曰:前所奉竹杖無恙否。僧對曰:已規圓而漆之矣。公嗟惋彌日。(出《桂苑叢談》)
唐朝時潤州甘露寺有一位僧人道行很高,為人孤僻,在江左一帶非常有名望。宰相李德裕查訪江左期間,經常結伴同遊。到卸任返回京城時,李德裕將一根方竹杖留贈給這位高僧作紀念。這種方竹產自大宛國,堅實而正方,節眼須牙,四麵相對著生長,是李太尉的一件珍愛之物。李德裕再來浙右時,這位高僧還健在。李德裕問他:從前我送給你的那根方竹杖還在不在啦?僧人回答說:還在。貧僧已將它弄圓了,並且塗上一層油漆。李德裕聽了後感歎惋惜了一整天。
令狐綯
令狐綯
唐丞相令狐綯因話奇異之物,自出鐵筒,徑不及寸,長四寸,內取小卷書於日中視之,乃九經並足。其紙即蠟浦團,其文勻小。首尾相似,其精妙難以言述。又傾其中,複展看輕絹一匹。度之四丈無少,秤之才及半兩,視之似非人世所。(按所字下脫佚甚多,返報二字以下似係虔州刺使條下之下半,中脫裴嶽等四條。)返報,太守懼。追叟欲加刑,叟曰:乞使君不草草,某知書,褚輩隻須此筆。乞先見相公書跡,然後創製。太守示之,叟笑曰:若如此,不消使君破三十錢者,且更寄五十管。如不稱,甘鼎鑊之罪。仍乞械擊,俟使回期。太守怒稍解,且述叟事。雲:睹相公神翰,宜此等筆。相府得之,試染翰甚佳。複書雲:筆大可意,宜優賜匠人也。太守喜,以束帛贈叟而遣之。(出《芝田錄》)
唐朝丞相令狐綯,一次說到世間奇異的東西時,他自己拿出一隻鐵管,直徑不到一寸,長四寸,從中取出一小卷書,對著太陽光觀看,乃是一部完整的《九經》。這部書所用的紙就是蠟浦團,上麵的經文均麵小,頭尾相似,它的精致奧妙是用語言所表達不出來的。令狐綯將小鐵筒倒著頓了幾下,又傾出一件東西,展開一看是一匹輕絹。量一下,整四丈,一點也不少;稱一下,隻有半兩重。看它織的那精巧勁兒,不象是人世間的東西。(按:這以下缺很多字。)返回來報告,太守恐懼,追查老翁,並想給他加罪。老翁說:希望大人不要隨隨便便地就給我加罪。我也懂得書法,褚遂良隻要這樣的筆。懇求您先讓我看看褚相公的書法真跡,然而我才能製作筆。太守取出褚遂良的書法真跡給老翁看。老翁看完後笑著說:就象這樣,不消太守你破費三十錢,我還可以給你五十管筆。如果不稱褚相公的意,我甘受放在鼎鑊中油炸水烹的刑罪。說完,仍舊懇求為他戴上刑枷,讓他等待回信再作決定。太守的怒氣消了些,並且寫封書信給褚遂良,講述了老翁的事情,說:看了相公的寶貴墨跡,認為適於用這樣的筆。褚遂良得到這種筆後,試著書寫一下,覺得非常好,又寫一封回信說:這種筆非常讓我滿意,應該更優厚地賞賜製筆的匠人。太守見到回信後非常高興,贈送老翁五匹束帛讓他回去了。
周邯
周邯
唐周邯自蜀沿流,嚐市得一奴,名曰水精,善於探水,乃昆侖白水之屬也。邯疑瞿塘之深,命水精探之。移時方出,雲:其下有關,不可越渡,但得金珠而已。每遇深水潭洞,皆命奴探之,多得寶物。聞汴州八角井多有龍神,時有異手出於井麵。欲使水精探之,而猶豫未果。其友邵澤有利劍,常自神之。解劍授奴,遣之入井。邯與澤於外以俟之,悄然經久,忽見水精高躍出井,未及投岸,有大金手拿之複入,劍與奴自此並失。邯悲其水精,澤恨其寶劍,終莫窮其事。他日,有人謂邯曰:此井乃龍神所處,水府靈司。豈得輒犯,可祭而謝之。邯乃祭謝而去。(出《原化記》,明抄本作出《錄異記》,《類說》三十二引作出《傳奇》)
唐朝人周邯從蜀乘船順長江而下,曾經在途中買到一個奴仆,名叫水精,擅長潛水,是昆侖白水地方的人。周邯懷疑瞿塘峽有那麼深,命令水精潛水探測,過了一個時辰才浮出水麵,說:峽底下有一座關,不能夠渡過去,隻得到一些金珠而已。從此,每次遇到深水潭洞都讓水精潛下去探察,得到無數的珍寶。後來,聽說汴州八角井多數裏麵都有神龍,經常有一隻怪異的大手伸出井麵來,便想讓水精潛入井底探察一下。正在猶豫的時候,周邯的友人邵澤將自己非常喜愛的一柄寶劍借給水精。於是,周邯就讓水精潛下井底,自己與友人即澤在井邊等候。等了很長時間,井底下一點動靜也沒有。正在疑惑間,突然水精從井中高高地躍出井外,還沒來得及跳到地上,從井內伸出一隻金黃色的大手,一把將他拽入井中。水精與友人的寶劍,再也沒有從井中出來。周邯為失去水精而悲傷,他的友人邵澤非常惋惜失去的寶劍。然而,始終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後來,有人對周邯說:這口井是神龍居住的地方,水府裏的官署,怎麼能夠觸犯呢?你趕快祭祀謝罪吧。於是,周邯祭祀了這口井,向水府表示謝罪後,離開了汴州。
真陽觀
真陽觀
新浙縣有真陽觀者,即許真君弟子曾真人得道之所。其常住有莊田,頗為邑民侵據。唐僖宗朝,南平王鍾傳據江西八州之地。時觀內因修元齋,忽有一香爐自天而下。其爐高三尺,下有一盤。盤內出蓮花一枝,花有十二葉。葉間隱出一物,即十二屬也。爐頂上有一仙人,戴遠遊之冠,著雲霞之衣,相儀端妙。左手搘頤,右手垂膝,坐一小盤石。石上有花竹流水鬆檜之狀,雕刊奇怪,非人工所及也。其初降時,凡有邑民侵據本觀莊田,即蜚於田所,放大光明。邑民驚懼,即以其田還觀,莫敢逗留。南平王聞其靈異,遣使取爐,至江西供養。忽一日失爐,尋之卻至舊觀。道俗目之為瑞爐。故丞相樂安公孫偓南遷,路經此觀。留題。末句雲:好是步虛明月夜,瑞爐蜚下醮壇前。其瑞爐比如金色,輕重不定。尋常舉之,隻可及六七斤。曾有一盜者竊之,雖數人亦不能舉。至今猶在本觀,而不能複蜚矣。(出《玉堂悶話》)
新澤縣境內有一座真陽觀。這座真陽觀,乃是晉朝仙人許遜真君的弟子曾真人得道成仙的地方。道觀的莊田,受到附近住戶的嚴重侵占。唐僖宗在位期間,南平王鍾傳鎮守江西八州。當時,觀裏修繕房屋,忽從天上降落下來一隻香爐。香爐高三尺,下麵有一隻托盤,盤裏長著一枝蓮花,上麵長著十二片蓮葉,每片蓮葉上隱約浮現一種動物,是十二生肖。爐頂上有一位仙人,頭戴遠遊的帽子,身穿雲霞一樣的衣裳。相貌端莊神妙,左手撐著臉胓,右手垂扶在膝蓋上,下麵坐著一隻小盤石。石上有花竹、滾水、鬆、檜等圖形,雕刻的非常奇怪,不是人工能刻出來的。這位仙人一降落到地上,凡是被附近住戶侵占的莊田,他就在那裏出現,大放光明。住戶們驚恐害怕,當即將侵占的莊田都退還給道觀,一刻也不敢延誤。南平王鍾傳聽說這件事後,派使臣來到真陽觀,將這隻仙爐取回江西供養。忽然有一天晚上,仙爐不脛而走。南平王派人尋找,結果這隻仙爐遠從江西又回到真陽觀內。觀裏的道士和附近的鄉民,都將它看成能給人帶來祥瑞的仙爐。丞相公孫偓全家南遷時,途中經過真陽觀,為這隻仙爐題留一首詩。這首詩的結尾兩句,大意是這樣的:正是月色清朗正好漫步觀賞夜景的時候,祥瑞的仙爐飛降在醮壇前!這隻香爐金黃色,時輕時重。平常裏人們用手舉它,也就六七斤重。一次竊賊來偷它,雖然來了好幾個人也搬不動它。這座香爐至今還在真陽觀裏,但是卻再沒飛走過。
陴湖漁者
陴湖漁者
徐宿之界有陴湖周數百裏。兩州之莞葪萑葦,迨芰荷之類,賴以資之。唐天佑中,有漁者於網中獲鐵鏡,亦不甚澀,光猶可鑒麵,闊六五寸,攜以歸家。忽有一僧及門,謂漁者曰:君有異物,可相示乎。答曰:無之。僧曰:聞君獲鐵鏡,即其物也。遂出之。僧曰:君但卻將往所得之處照之,看有何睹。如其言而往照,見湖中無數甲兵。漁者大駭,複沉於水。僧亦失之。耆老相傳,湖本陴州淪陷所致,圖籍亦無載焉。(原缺出處,明抄本作出《玉堂閑話》)
在徐、宿兩州臨界的地方有湖泊叫陴湖,湖圍幾百裏。兩州臨湖而居的鄉民們,都靠著湖裏生長的莞、葪萑、葦、芰、荷等物生活。唐昭宗天佑年間,有個打魚人網到一枚鐵鏡,五六寸大,還不是那麼太不光滑,光亮的程度還可以照人。這個打魚人將鐵鏡帶回家中,忽然來一位僧人,在門口跟這個打魚人說:你有一件特殊的東西,可以拿出來讓貧僧看看嗎?打魚人回答說:我家沒有什麼特殊的東西啊!僧人說:聽說你打魚時得到一麵鐵鏡。就是這件東西,貧僧想看看。打魚人取出鐵鏡給僧人看。僧人看罷對打魚人說:你拿著這麵鐵鏡再到你網到它的地方去照一照,看看都看到了什麼?打魚人按這僧人告訴的去湖上一照,立即看見湖中有無數甲兵。打魚人大驚失色,又將這麵鐵鏡扔入湖水中。那位僧人,從此也不知去向。老人們相傳說:這個湖是陴州塌陷後形成的。但是地圖、典籍上,都沒有這方麵的記載。
文穀
文穀
偽蜀詞人文穀,好古之士也。嚐詣中書舍人劉光祚,喜曰:今日方與二客為約,看予桃核杯。文方欲問其由,客至。乃青城山道士劉雲,次乃升宮客沈默也。劉謂之曰:文員外亦奇士。因令取桃核杯出視之。杯闊尺餘,紋彩燦然,真蟠桃之實也。劉雲:予少年時,常遊華嶽。逢一道士,以此核取瀑泉盥洗,予睹之驚駭。道士笑曰:爾意欲之耶。即以半片見授。予寶之有年矣。道士劉雲出一白石,圓如雞子。其上有文彩,隱出如畫,乃是二童子,持節引仙人,眉目毛發,冠履衣帔,纖悉皆具。雲:於麻姑洞石穴中得之。沈默亦出一石,闊一寸餘,長二寸五分。上隱出盤龍,鱗角爪鬣,無不周備。雲:於巫峽山中得之。文穀一日盡睹此奇物,幸矣。(出《野人閑話》)
五代時,蜀王建王朝有位詞人叫文穀,是個古玩收藏觀賞家。一次,文穀到中書舍人劉光祿家作客,劉光祿欣喜地告訴他:今天剛剛跟兩位客人約好了,來看我的桃核杯。文穀正想問劉光祿什麼緣由,二位客人來了。其中一位是城山道士劉雲,另一位是升宮客沈默。劉光祿對兩位客人介紹說:這位文穀員外也是一位奇士。說著,讓家人取出桃核杯給他們觀賞。這隻杯子闊有一尺多,上麵紋彩燦爛光亮,是真蟠桃的果實。劉光祿說:我少年時,一次遊華山,遇到一位道士,用這枚蟠桃核汲取山泉水洗臉,我看到後非常驚異,恐慌。道士笑著說:'你想要它嗎?'之後,將半片蟠桃核送給了我。我珍藏它有年頭啦!看過蟠桃核杯後,道士劉雲從杯中拿出一顆白石,圓如雞蛋。石上有紋彩,隱約如畫。細看,是二位童子手持符節為一位仙人引路。他們的眉眼毛發、帽子、鞋、衣裳、鬥披,都清清楚楚的。劉道士說,這顆白石是在麻姑洞石穴中得到的。另一位客人沈默也取出一顆石頭,寬一寸多,長約二寸五分。石上隱約可見一條盤龍,鱗、角、爪、鬣,無不具備。沈默說他這顆石頭是在巫峽山中得到的。文穀一天之內能夠觀賞這麼多的稀奇珍物,感到非常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