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下
《帝王世紀》曰:文王夢日月著身。
《望氣經》曰:日上有黃氣,君喜;下有黃氣,君永福。
又曰:漢文帝時,日中有王字。
徐整《長曆》曰:眾陽之精,上合為日,徑千裏,周圍三千裏,下於天七千裏。
《談藪》曰:魏文帝為王時,夢日墜地,分為三,已得一分,而內懷中。
《鄧析書》曰:君者,當如冬日之陽,夏日之陰,萬物歸之,莫之使也。
王充《論衡》曰:日不入地也,譬人把火,夜行平地,去人十裏,火光藏矣,非滅也。
又曰:夫日月不圓,視之如圓者,去人遠也。夫日,火精也,在地火不圓,在天火何故獨圓?日月在天猶五星,五星猶列星,不圓,何以明之?春秋之時,星隕宋都,視之石也,不圓,是知日月五星亦不圓也。
又曰:儒書言:"魯陽公與韓戰,戰酣日暮,援戈而麾之,日為之反三舍。"此言虛也。凡人能以精誠感動天者,專心一意,委務積神,通天,天為變動,然尚未可謂然。魯陽公誌在於戰,為日暮一麾,安能令日反?使聖人麾日,日終不反。魯陽公何人,而使日返?
又曰:儒言:"日中有三足烏。"日者,火也,烏入火中燋爛,安得而立?然烏,日氣也。
又曰:日中近,出入遠。日中小者,光明故也。出入時大者,光闇故也。
又曰:桀無道,兩日並照,在東者將起,在西者將滅。費昌問馮夷曰:"何者為殷,何者為夏?"馮夷曰:"西,夏也;東,殷也。"於是費昌徙族歸殷,殷果克隆。
又曰:儒者論:日出扶桑,暮入細柳。扶桑,東方之地,細柳,西方之野。
又曰:日晝行千裏,夜行千裏,騏驥晝日亦千裏,然則日行舒疾,與騏驥步相類。
崔豹《古今注》曰:漢明帝為太子,樂人作《歌詩》四章,一曰日重光,雲天子之德,光明如日,太子比德焉,故雲重也。
《周髀》曰:日光外照,徑八十一萬裏。
徐幹《中論》曰:文王遇薑公於渭陽,若披雲見白日。
《物理論》曰:日者,太陽之精也。夏則陽盛陰衰,故晝長夜短;冬則陰盛陽衰,故晝短夜長。氣引之也。行陽之道長,故出入卯酉之北;行陰之道短,故出入卯酉之南。春秋陰陽等,故日行中平,晝夜等也。
《地說書》曰:日照四十五萬裏。
皇甫謐《年曆》曰:日者,眾陽之宗,陽精外發,故日以晝明,名曰"曜靈"。
《龍魚河圖》曰:陽積精為日。
《汲塚書》曰:胤甲居於河西,天有妖孽,十日並出。又言本有十日,迭次而運照無窮。
《金匱》曰:三苗之時,三月不見日。
《黃帝占書》曰:日中三足烏見者,其所居分野有白衣會。
《楚辭》曰:十日並出,流金鑠石。
《戰國策》曰:聶政刺韓相,荊軻刺秦王,並白虹貫日。
《史記》曰:漢景帝王夫人妊娠,夢日入懷,以生武帝。
又曰: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漢書》曰:李尋上疏曰:"夫日者,眾陽之長,暉光所燭,萬裏同晷,人君之表也。故日將旦,清風發暉,群陰退伏。"
又曰:文帝時新垣平上言:"日再中,臣以候知之。"居頃之際,日卻複中。乃更以十七年為元年。
又曰:鄒陽上書說梁孝王曰:"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
《後漢書》曰:張重,字仲篤。明帝時舉孝廉。帝曰:"何郡小吏?"答曰:"臣,日南吏。"帝曰:"日南郡人應向北看日。"答曰:"臣聞雁門不見壘雁為門,金城郡不見積金為郡,臣雖居日南,未嚐向北看日。"
應劭《漢官儀》曰:太山東南,名曰日觀。日觀,雞鳴時見日。
《魏誌》曰:程立夢登太山,捧日。立以白太祖,太祖遂加日於立上,因改名"昱"。
《晉書》曰:荀爽曰:"日下荀鳴鶴。"
《晉陽秋》曰:建武元年,三日並出。
《三齊略》曰:秦始皇作石橋於海上,欲過海看日出處。有神人驅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橋猶赤色。
李尤《九曲歌》曰:年歲晚暮日已斜,安得壯士翻日車。
○日蝕
《書》曰: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凡日食,天子伐鼓於社,責上公也。嗇夫,主幣之官,馳取幣禮天神。眾人走,供救日食之百役也。)
《禮記·昏義》曰:男教不修,陽事不得,謫見於天,日為之蝕。是故日蝕則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職,蕩天下之陽事。
《傳》曰:魯昭公十七年,日有蝕之。祝史請用幣。叔孫昭子曰:"日有蝕之,天子不舉,伐鼓於社;諸侯用幣於社,伐鼓於朝。禮也。"
又莊二十五年曰:夏六月辛未朔,日有蝕之。鼓,用牲於社,非常也。惟正月之朔,慝未作,日有蝕之,於是乎用幣於社,伐鼓於朝。注曰:"日蝕,曆之常也。然食於正陽月,則諸侯用幣於社,請救於上,公伐鼓於朝,退而自責,以明陰不宜侵陽,臣不宜掩君。"
《公羊傳》曰:六月辛未朔,日有蝕之,以朱絲縈社。或曰協之,或曰為暗,恐犯之,故縈之。社者土地之主,日者土地之精,上敷於天而犯日,故朱絲縈之,助陽抑陰。
《穀梁傳》曰: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鼓;諸侯置三麾,三兵、三鼓。大夫擊柝。凡有聲,皆陽事也,以厭陰氣也。
《論語》雲:日月之蝕,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漢書》曰:黃琬祖父香為魏郡守,時日蝕而京師不見。魏郡乃表日食之狀,帝問:"日所食多少?"香久而無對。琬年七歲,在傍謂香曰:"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遂用其言答詔。
《漢書》曰:日者,德也。故日蝕則修德。
又曰:劉寵、鄭弘、徐昉、趙喜、虞延並為三事,以日蝕免官。
《淮南子》曰:麒麟鬥則日月蝕。許慎注曰:"麒麟,犬角之獸,故與日相符。"
○晷
《釋名》曰:晷,規也,如規畫也。
《說文》曰:晷,日影也。
《周禮·地官》曰: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土圭,所以致四時日月之景也。測猶度也。不知廣深故曰測。鄭司農雲:測土深謂南北東西之深也。日南謂立表處,太南近日。日北謂立表處,太北遠日。景夕謂日趺景乃中立表處,太東近日。景朝謂未中而景中立表處,太西遠日。玄謂晝漏半而置土圭表陰陽,審其南北焉。景短於土圭謂之日南,是地於日為近南,景長於土圭謂之日北,是地於日為近北。東於土圭謂之日東,是地於日為近東。西於土圭謂之日西,是地於日為近西。如是則寒暑陰陽風雨偏而不和,是未得其所求。凡日景於地千裏而差一寸。)
《易通卦驗》曰:冬至晷長丈三尺,(鄭玄注曰:晷者,所立八尺表陰也。三尺,長之極也。)春分晷長七尺二寸四分,夏至晷長尺有四寸八分,秋分晷長二寸四分。
又曰:冬至之日,樹八尺之表,日中視其晷。晷如度者,則歲美,人民和順;晷不如度者,則其歲惡,人民為偽言,政令不平。晷進則水,晷退則旱。
《晉太康記》曰:河南陽城縣,是為土中,夏至之景,尺有五寸,所以為候。
《南越誌》曰:日南,五月立表望之,日在表北,景居南。
《風土記》曰:鄭仲師以為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一雲陽地城,一雲洛陽。
《淮南子》曰:建木在都廣,(南方山名。)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蓋天地之中。(日中時,日直無晷,故曰地中。)
《山海經》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是神也,主司反景。(日西入則景反東照,言司察之也。)鄭康成謂移一寸,於地千裏,景尺五寸,於南戴日下,萬五千裏。然則千裏寸景,已課不效。交州大榷去洛九千餘裏,蓋水陸曲,非論景度徑意也。推直考實,其五千乎?昔交州主簿學士孫悚雲:"已常立表效景,景在表南,豈古郡以日南為名者,其斯義乎?"此郡又有北景縣,北比二字既相似,音又相近,加以蠻土舌軟聲淺,事在可疑。
○月
《釋名》曰:月,闕也,言滿則複缺也。
又曰:朔,月之名也;朔,蘇也,月死複蘇生也。晦,盡之名也。晦灰也,火死為灰,月光盡似之也。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張弓弦也。望,月滿之名也,日月遙相望也。
《說文》曰:朏,月未成明也;魄,月始生魄然也。(承大月,月生二日謂之魄,承小月,月生三日謂之朏。朏音斐。)
《易》曰:坎為月。
《書》曰:月經於箕則多風,離於畢則多雨。
又曰:哉生明。(哉,始也。始生明,月三日也。)
又曰:哉生魄。(魄生明,死十五日之後。)
《詩》曰:月離於畢,俾滂沱矣。
又曰:如月之恒。
《禮》曰: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
又曰:天秉陽,垂日星,(秉猶持也,言天持陽氣,施生照下土也。)地秉陰,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竅,孔也。言地持陰氣,出內於山川,以舒五行於四時也。此氣和乃後月生而上配日若臣,功成進爵位於一,盈也。闕,屈伸之義也。必三五者,播五行於四時,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合為十五之成數也。)
又曰:月者三日而成魄,三月而成時,是以禮有三讓,建國必立三卿。三賓者,政教之本,禮之大參也。(言禮者,陰也。大數取法於月也。)
又曰:天子與後,猶日之與月,陽之與陰,相須而後成。
又曰:秋分之日,祀夕月於西郊。
又曰: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製上下。(幽明者謂日照晝,月照夜。)
又曰:太陰之精,上為月。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精也。
《傳》曰:楚晉將戰,呂錡夢射中月,退入於泥。占之曰:"姬姓日也,異姓月也,必楚王也。"及戰,射恭王傷目,呂錡死之。
京房《易飛候》曰:正月有偃月,必有嘉主。
《尚書大傳》曰: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朓,條也,條達行疾貌。)朓則侯王其舒;朔而月見東方謂之側匿,(側匿,猶行遲貌。)側匿則侯王其肅。(肅,急也。日,君象也。月,臣象也。政急則日行疾,月行徐。臣逡巡不進。朓則侯王其徐,徐緩也。君政緩,日行徐,月行疾,臣放恣也。)
《詩推度災》曰: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體就穴鼻始萌。(宋均注曰:穴,決也。決鼻,兔也。)
《禮鬥威儀》曰:政太平則月多耀,政頌平則赤明,政和平則黑明,政象平則白明,政升平則青明。
又曰:君乘土而王,其政平,則月圓而多暈。
《春秋考異郵》曰:諸侯謀叛,則月生爪牙;後族專政,則日月並照。
《春秋感精符》曰:月者,陰之精,地之理。
又曰:人主兄日姊月。
《春秋演孔圖》曰:蟾蜍,月精也。
《春秋元命苞》曰:陰精為月,日行十三度,常詘任而受,受明精在內,故金水內景。
又曰:月之為言闕也,兩設以蟾蜍與兔者,陰陽相居,明陽之製陰、陰之倚陽。
《帝王世紀》曰:堯時有草夾階而生,每月朔,日生一莢,至月半則生十五莢,至十六日後,日落一莢,月晦而盡,若月小餘一莢。王者以是占曆,惟盛德之君應和氣而生,以為堯瑞,名曰蓂莢,一名曆莢,一名瑞草。
《會稽先賢傳》曰:闞澤年十三,夢見名字炳然在月中。
《搜神記》曰:孫堅妻懷權,夢月入懷。告堅曰:"妾昔懷策,夢日入懷,今又夢月。"堅曰:"子孫興矣。"
《文子》曰:百星之不明,如一月之光。
又曰:日月欲明,浮雲蓋之;叢蘭欲秀,秋風敗之。
《淮南子》曰:水氣之精為月。
又曰:月者,太陰之精。
又曰:蛤蟹珠龜與月盛衰,月晦則魚腦減。
又曰:月,一名夜光,月禦曰望舒,亦曰纖阿。
又曰:月,天之使也,積陰之寒氣,久者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
又曰:晝隨灰而月暈闕。許慎注曰:"有軍事相圍守則月暈,以蘆灰環,缺其一麵,則月暈亦闕於上。"
又曰: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高誘注曰:"方諸,陰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熱,以向月,則水生也。"許慎注曰:"諸,珠也;方,石也,以銅盤受之,下水數升。"
又曰:日不知夜,月不知晝,日月為明而不能兼也。
又曰:月之光可以遠望,而不可以細書。
《抱樸子》曰:昔帝軒候鳳鳴調律,唐堯觀蓂莢以知月。
又曰:王生雲:月不圓,望之圓者,月初生及既虧之後,視之宜加三寸鏡,稍稍轉大,不當初如破環漸漸滿也。
又曰:俗士多雲:今月不及古月之朗。
又曰:月之精生水,是以月盛而潮濤大。
又曰:金華和丹,其光上與日月相連,丹金為盤碗以承月,得神液如方諸。
又曰:《黃帝醫經》有蝦蟆圖,言月生始二日蝦蟆始生,人亦不可針灸其處。
《範子計然》曰:月,水精內影。
又曰:月行疾二十九日、三十日間,一與日合,取日之度以為月節。
《呂氏春秋》曰:月,群陰之本,月望則蚌蛤實,群陰盈;月晦則蚌蛤虛,群陰廢。夫月形乎天而群陰化於淵。
又曰:月,群陰之宗,月晦則魚腦減。
《符子》曰:盛魄重輪,六合俱照,非日月能乎?
張衡《靈憲》曰: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托身於月,是為蟾蜍。
又曰:月者,陰精,積而成獸,象兔、蛤焉,其數偶。
《荊州占》曰:月珥且戴,不出百日,主有大喜。
《山海經》曰:大荒之中有日月山,日月所出入。
《風俗通》曰:吳牛望見月則喘,使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
《河圖令占篇》曰:地淪月散,必有立王。
《龍魚河圖》曰:帝淫佚則奎有角,月有足。
又曰:月有九行:黑道二,出黃道北;赤道二,出黃道南;白道二,出黃道西;青道二,出黃道東。立春、春分,月從東,青道;立秋、秋分,從西,白道;立夏、夏至,從南,赤道;立冬、冬至,從北,黑道。天有四表,月有三道,聖人知之,可以延年益壽。
劉義慶《世說》曰:滿奮疾,畏風。在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風,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
《白虎通》曰:月所滿缺何?歸功於日也。三日成魄,八日成光,二八十六日轉如歸功晦朔,至旦受符,得複行也。月有小大何?天左旋,日月右行,日行遲,月行疾,月及日為一月,至二十九日,未及七度。即須三十日過七度,日不可分,故乍大乍小,明有陰陽也。有閏月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歲十二月,日不匝十二度,故三年一閏,五年再閏,名陰不足,陽有餘。閏者,陽之餘也。
《軍國占候》曰:若月三珥者,大臣有喜;若月冠而複暈者,天下有喜。
《廣雅》曰:夜光謂之月。
《五經通義》曰: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係於陽也。
《孫氏瑞應書》曰:君不假臣下之權,則日月揚光。
又曰:景星者,大醒也。狀如半月,生於晦朔,助月為明,王者不私人則見。
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以成形,桂樹後生焉。
劉向《七略》曰:京房《易說》雲:"月與星,至陰也,有形無光,日照之乃有光。喻如鏡照日即有影見。月初光見西方,望已光見東方,皆日所照也。"
皇甫謐《年曆》曰:月者,群陰之宗,月以宵曜,名曰夜光。
《遁甲開山圖》榮氏解曰:女狄暮汲石紐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雞子,愛而含之,不覺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
《論衡》曰:月行一日一夜行二萬六千裏,與鳧飛相類。
《地說書》曰:月照四十五萬裏。
徐整《長曆》曰:月徑千裏,周圍三千裏,下於天七千裏。
《楚辭·天問》曰: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維何,而顧兔在腹?(言月中兔何所貪利而居月之腹。顧,望氣。)
《運鬥樞》曰:後族擅權,月生足芒,主勢奪於後族。群妃之黨橫僣則月盈並出,小月承大月,群奸在宮,主若贅旒,大承小,近臣起,讒人橫,陪臣執命,三公望氣。
崔豹《古今注》曰:漢明帝作太子,樂人歌四章,以讚太子之德。其一曰"日重光",二曰"月重輪",三曰"星重曜",四曰"海重潤"。
《漢書》曰:月立夏、夏至,行南方赤道,曰南陸。立秋、秋分,行西方白道,曰西陸。立冬、冬至,行北方黑道,曰北陸。分則同道,至則相過。晦而見西方,謂之朓;朔而見東方,謂之肭,亦謂之側匿。(朓,音他了反。肭,音女六反。朓,健行疾貌也。肭,縮遲貌。側匿猶縮儒,亦遲貌。)
又曰:"月穆穆以金波",蓋光彩貌。
又曰:元後母夢月入懷而生元後。
又曰:高帝七年,月暈圍參、畢七重,占曰:"畢,昴間天街也,街北胡也,街南中國也。昴為匈奴,參為趙,畢為邊兵。"是歲高祖自將至平城,為冒頓所圍,七日迺解。
又曰李尋上書曰:月者,眾陰之長,妃後、大臣、諸侯之象也。
《晉書》曰:謝太傅庭中夜坐,月色無玷,歎以為佳。謝景重率爾曰:"意謂不如微雲點綴。"太傅曰:"卿居心不淨,乃欲滓穢太清!"
又曰:徐孺子年九歲,月下戲,人或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愈明。"徐曰:"不爾。譬如眼中無瞳子,何必不暗?"
《後魏書》曰:天興五年十月,月暈左角,太史令晃宗奏:"角蟲將死。"牛果大疫,麋亦多死。
揚雄《長楊賦》曰:西壓月窟,(窟,月所出入也。)東震日域。
傅玄《擬天問》曰:月中何有玉兔搗藥?
傅鹹詩曰:團團三五月,皎皎耀清輝。
陸機詩曰: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
宋·謝靈運《怨曉月賦》曰:臥洞房兮當何悅,滅華燭兮弄曉月。昨三五兮既滿,今二八兮將缺。浮雲褰兮收泛濫,明舒照兮殊皎潔。墀除兮鏡監,廊櫳兮澄澈。
宋·謝莊《月賦》曰:陳王初喪,應劉端憂,多暇悄焉。疚懷弗怡,中夜於時,斜漢左界,北陸南躔。白露曖空,素月流天。沉吟齊章,殷勤陳篇。抽毫進牘,以命仲宣。仲宣跪而稱曰:"臣聞日以陽德,月以陰靈,擅扶光於東沼,嗣若英於西溟,引玄兔於帝台,集素娥於後庭。若夫氣霽地表,雲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列宿掩縟,長河韜映,柔祗雪凝,圓靈水鏡,連觀霜縞,周除冰淨。歌曰:美人邁兮音塵闊,隔千裏兮共明月。"
宋·鮑照《玩月詩》曰:始見西南樓,纖纖如玉鉤。未映東北墀,娟娟似蛾眉。蛾眉蔽珠櫳。玉鉤隔璅窗。三五、二八時,千裏與君同。夜移衡漢落,徘徊帷戶中。
梁·沈約《詠月詩》曰:月華臨靜夜,夜靜滅氛埃。方暉竟戶入,圓影隙中來。高樓切思婦,西園遊上才。臨軒映珠綴,應門照綠苔。洞房殊未曉,清光信悠哉。
周·王褒《關山月詩》曰:關山夜月明,愁色照孤城。半形同漢陣,全影逐胡兵。天寒光轉白,風多暈欲生。寄言亭上吏,遊客解雞鳴。
○月蝕(附)
《易》曰:月盈則蝕。
《詩》曰:彼月而食,則維其常。
《禮》曰:婦順不修陰事,不得謫見於天,月為之蝕。故月蝕則後素服而修六宮之職,蕩天下之陰事。
《淮南子》曰:麒麟鬥,則日月食。
又曰:月望日,奪其光,月十五日與日相望,東西中絕則月蝕奪光也。
劉向《說苑》曰:秦胡亥立,日月薄蝕,熒惑襲月。
《荊州占》曰:月蝕,後自提鼓階前,把槌擊鼓者三,中良人、諸禦者、宮人皆擊杵救之。月已蝕,後乃入齋,服縞素,三日不從樂,以應其祥。此先王之所以免天地之誅而解四境之患也。
《晉書》曰:永嘉元年,月蝕,赤如血。二月,王敬則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