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太平禦覽 作者: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  

地部·卷二十九

○河北諸水

淇水

《說水》曰:淇水,出河內共北山,東入海。

《詩》曰:毖彼泉水,亦流於淇。

又曰: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又曰: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又曰:籊々竹竿,以釣於淇。淇水悠悠,檜楫鬆舟。

《韓子》曰:昔紂為甲卒百萬,左飲馬於淇,右飲馬於洹,洹水竭,淇水不流,武王甲卒三千破之。

《隋圖經》曰:清淇西自魏郡朝歌縣界入,分為二派,一在郡東,一在郡西,俱南流入河。酈道元注《水經》雲:"淇水南與清水合而入白溝。"石會、宿胥皆瀆之名。淇又一名王莽河,王莽時所穿也。

《冀州圖經》曰:河水西從河內郡界入,至黎陽而東,北至臨河,西至王莽河出焉。又東經澶淵東入武陽,河南即東郡界是。

《水經》曰:淇水,出河內隆慮縣西大號山。注曰:《山海經》曰:淇水出沮如山,水出其側,頹波漰注,衝激橫山,山上合下開,可減六七十步,巨石磥砢,交積隍澗,傾瀾莽蕩,勢同雷轉,激水散氣,暖若霧合。

又曰: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毛雲:"菉,王芻也;竹,編竹也"。漢武帝塞決河,斬淇園之竹木以為用,寇恂為河內,伐竹淇川,治矢百餘萬以輸軍資,今通望淇川,無複此物,惟王芻褊草不異。

黃花水

《隋圖經》曰:黃花水,出隆慮縣西北崖上,高十七裏,去地七裏,懸水東南注壑岩下,狀若雞翅,俗謂之雞翅水,蓋天台、赤城之流也。至穀潛入地下十裏複出,名曰柳水者,是黃花水重發源也。其穀號為黃花穀,內有仙母塚,穀西有洞穴,謂之聖人窟。

洹水

《隋圖經》曰:洹水,出隆慮縣西北,俗謂安陽河,即聲伯夢涉之所,源出林慮山東平地。

清水

《水經》曰:清水,出河內修武縣之北黑山。注曰:黑山在縣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上承諸陂散泉以成川,南流西南屈曲,瀑布垂岩懸河,注壑二十餘丈,聲震山穀。左右石壁層深,獸跡不交;隍中散水霧合,視下見底。其水曆澗流飛,清泠洞觀,謂之清水矣。

滏水

《水經注》曰:滏水,發源出石鼓山南,岩下泉奮湧,若釜水之湯矣。其水冬溫夏冷。崖山有魏世所立銘,水上有祠,能興雲雨。滏水又東流注於漳,又謂之合河。

《浮圖澄別傳》曰:石虎時,自正月不雨,澄詣滏口祠,稽首曝露,即日二白龍降於祠下,於是雨遍千裏也。

《山海經》曰:神國之山,滏水出焉,東流注於歐水。郭璞注曰:金滏水,在臨水縣西釜山,經鄴西北至列人縣入於漳,其水熱。

漳水

《說文》曰:濁漳,水出上黨長子鹿穀山,東入清漳。清漳,出沾山大要穀,北入河。

《呂氏春秋》曰:史起引障水灌鄴田,民初大怨,後轉獲利,相與歌曰:"鄴有聖令曰史公,決漳水灌鄴旁,終古斥鹵生稻粱。

《風土記》曰:南易水,本名漳水,源出三門山。案《趙地記》雲:六國時,此水名易水。《埤倉》及《水經》雲:洺水之目,不知誰改,俗謂山之下地名洺,水因經之,故曰洺水。按《燕趙記》雲:其分有三易,漳為南易水。

《鄴縣圖經》曰:濁漳水在縣西,水東北津有永樂浦,浦西五裏俗謂之紫陌,河北處即俗巫為河伯娶婦處也。

《水經注》曰:清漳水,東經沙縣,故有沙河之稱。

又曰:濁漳水,出上黨長子縣西發鳩山。

又曰:漳水出麓穀山,與發鳩連麓而在南。《淮南子》謂之發苞山,故異名互見也。左則陽泉水注之,右則散蓋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為別耳。

又曰:《尚書》所謂覃懷底績,至於衡漳也。孔安國曰:衡,橫也,言漳水橫流也。

易水

《水經》曰:易水,出涿郡故安縣閻鄉西山。

《燕丹子》曰:荊軻入秦,不擇日發,太子送之於易水之上。荊軻起為壽,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返。"

《固安圖經》曰:易水,又名安國河,亦名北易水。

汾水

《說文》雲:汾,水出太原晉陽山,西南入河。

《山海經》曰:管涔之山,其山無木,而下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流注於河。

《十三州誌》曰:出武周之燕京山,亦管涔之異名也。其山重阜修層,有草無木,泉源導於南麓之下。

《莊子》曰: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於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說苑》曰:智伯圍趙襄子於晉陽,決晉水以灌之,晉陽之城不沒者三版。智伯曰:"吾始知水之可以亡人國,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

《淮南子》曰:汾水濛濁而宜麻。

《水經》曰:汾水,南過冠爵津。注曰:津,汾名也,在介休縣之西南,俗謂之雀鼠穀,數十裏間道隘,水左右悉結編梁閣道,累石就路,縈帶岩側,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丈,上戴山阜,下臨絕澗,俗謂之魯般橋。蓋通古之津隘,亦在今之地險。

文水

《水經》曰:文水,出大陵縣西山文穀東,東入於汾。注雲:縣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給養,井至幽深,後一朝水溢平流,東南注文水。

又曰:文水又南逕縣右,會隱泉水口,水出竭泉山之上頂,俗雲暘雨愆時,是謁是禱,故山得其名,非所詳也。其山石崖絕險,壁立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餘丈,爰有層鬆飾岩,列柏綺望,惟西側一處,得曆級升陟,頂上平地一十許頃,沙門釋僧光表建二刹。泉發於兩寺之間,東流,瀝石沿注山下,又東津渠隱沒而不恒流,故有隱泉之名也。雨澤豐澍,則通入文水,又南經茲氏縣故城東,為文湖,東西一十五裏,南北三十裏,世謂之西河,在縣直東一十裏,湖之西側,臨湖又有一城。

澮水

《水經》曰:澮水,出河東絳縣東澮交東高山。注雲:澮水東出詳高山,亦曰河南山,西南逕翼城北,合諸水,謂之澮交。《左傳》曰,晉悼公謀去故絳,欲居郇瑕,魏獻子曰:"不如新田,有汾澮以流其惡。"遂居新田。又謂之絳,蓋在絳澮之陽。又西南過虒祁宮南,入於汾。

晉水

《水經注》曰:《山海經》曰:"懸甕之山,晉水出焉。"今在縣之西南,昔智伯之遏晉水以灌晉陽,其川上源,後人踵其遺跡畜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左右雜樹交陰,希見曦景,晉川之中,最為勝處。

媯水

《地理記》曰:河東郡首山之東北山中,有二泉,水南流者曰媯水,北流曰汭水,二水西經曆山下,異流同歸渾流而注入於河。

《水經注》曰:《尚書》所謂"釐降二女於媯汭"。孔安國曰:"舜居媯水之汭。"王肅曰:"媯汭虞地名。"皇甫謐曰:"納二女於媯水之汭。"馬季長曰:"水所入曰汭。"然則汭似非水名,今則見有二水異源同歸,渾流西注而入於河。

沁水

《水經》曰:沁水,出上黨涅縣謁戾山。注雲:沁即洎水也。

《水經注》曰:沁水南逕石門。石門是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為魏野王典農中郎將之所造也。案其表雲:"孚言,臣被明詔,興河內水利。臣既到檢行,沁水源出銅堤山,屈曲周回,水道九百裏,自太行以西,王屋以東,層岩高峻,天時霖雨,眾穀走水,小石漂迸,水門朽敗,稻田泠濫,歲功不成。臣輒按行去堰五裏以外,方石可得數萬餘枚,臣以為累方石為門,若天旱增堰進水,若天霖雨,陂澤充溢,則閉防斷水,空渠衍澇,足以成河。雲雨由人,經國之謀,暫勞永逸,聖王所許,願陛下特出臣表,敕大司農府給人工,勿使稽延。"詔書聽許。於是夾岸累石,結以為門,用代木門矣。

鴦漿水

《山海經》曰:解縣南有壇道山,山下有水潛出,停而不流,俗為鴦漿水。水發於上而潛於下,厥頂方平,有良藥。

石臼河

《水經注》曰:漢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案司馬彪《後漢郡國誌》,常山南行唐縣有石臼穀,蓋資承呼沱之水,轉山東之費,自都盧至羊腸倉,將憑汾水以漕太原用實。秦晉苦役連年,轉運所經,凡三百八十九隘,死者無算。拜鄧訓為謁者,監護水功,訓隱括知其難,言於肅宗,從之,全活數千人。和熹鄧後之立也,後叔父以為訓積善所致也。

滹沱

《禮》曰:晉人將有事於河,必先有事於滹沱。

《隋圖經》曰:滹沱在深澤縣界。光武為赤眉所追,至滹沱河欲渡,導吏還,乃言水深無船,左右懼。上使王霸陷,霸恐驚眾,乃言冰堅可渡。比至,冰合,囊沙布冰上乃渡,未畢數車,冰陷。今名其處為危渡口是也。魏改曰清寧河。此水常有蛟,入五月恒暴變為人,於岸上與人並行,至懸岸處推之與人俱下。

衡水

《信都記》曰:衡水,亦曰長蘆水,即濁漳之下流也。水有袁潭渡,曆下博城北而逶迤東北注,謂之九爭曲水,味鹹苦,俗稱苦河,亦謂之黃漳河是也。

白溝水

《信都記》曰:白溝水,地接館陶界,隋煬帝導為永濟渠,亦名禦河。南自相州洹水縣界流入,又北難河出焉。蓋魏時河難所以導,以利行故瀆,故此瀆有難之稱矣。

屯氏河

注《水經》曰:大河故瀆北為屯氏河。

《漢書溝洫誌》曰:自塞宣防,河複北決於館陶,分為屯氏河,廣深與大河等。

鳴犢河

《漢書地理誌》曰:河水自靈縣別出為鳴犢河。

《溝洫誌》曰:元帝永光五年,河決清河鳴犢口,而屯氏河絕滅。

滭發水

《隋圖經》曰:滭發水,今俗亦名妒女泉,大如車輪,水色青碧,百姓祀之,婦人不得豔妝衣新彩臨之,必興雨雹,故雲妒女,介子推妹也。

窮魚水

《竹書記年》曰:晉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

《水經》雲:水出魚山,山石若巨魚,水發其下。

漏水

《水經》曰:漏水,一名澧水,一名鴛鴦水,俗謂之百泉,源出龍岡縣東南平地,以道其源,納總眾泉合成一川故也。亦謂之鴛鴦水,《魏都賦》所雲鴛鴦交穀是也。

桑乾河

《水經》曰:桑乾河水潛承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天池也,天池一名大池,俗謂之衣連汭,在靜樂縣北百四十裏。注《水經》雲:桑乾河水潛承燕京之池,池在山東之上,周回裏餘,其水澄停鏡淨,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池也,池內曾無片草,及其風籜有淪,輒有小鳥翠色,投池銜水出,若會稽之耘鳥矣。

巨馬河

注《水經》曰:拒馬河即淶水也,東北經郎山,西望眾崖競舉若鳥翼,立石巉岩似劍戟之狀。又南流經刀山,層岩直上於霄,望崖側若積刀環。

五渠水

邢子勵記曰:後魏延興初,文安縣人孫願捕魚於五渠水中,有群魚從西來,共以柴塞之。忽有人謂願曰,須臾當大得魚,若願多求,宜勿殺也。後願下網,果得大魚,其狀如鯉而大,願以為異物,遂殺食之,俄然風雨晝昏,惟聞鳥飛聲。比風息雨霽,有人乘船至者,雲前見群魚無數飛入於海,願遂不複漁矣。因呼入海之處為飛魚口也。

金河

《郡國誌》曰:雲中郡有紫河鎮,界內有金河水,其泥色紫,故曰金河。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太平禦覽

太平禦覽

作者: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
《太平禦覽》天部
《太平禦覽》時序部
《太平禦覽》地部
《太平禦覽》皇王部
《太平禦覽》偏霸部
《太平禦覽》皇親部
《太平禦覽》周郡部
《太平禦覽》居處部
《太平禦覽》封建部
《太平禦覽》職官部
《太平禦覽》兵部
《太平禦覽》人事部
《太平禦覽》逸民部
《太平禦覽》宗親部
《太平禦覽》禮儀部
《太平禦覽》樂部
《太平禦覽》文部
《太平禦覽》學部
《太平禦覽》治道部
《太平禦覽》刑法部
《太平禦覽》釋部
《太平禦覽》道部
《太平禦覽》儀式部
《太平禦覽》服章部
《太平禦覽》服用部
《太平禦覽》方術部
《太平禦覽》疾病部
《太平禦覽》工藝部
《太平禦覽》器物部
《太平禦覽》雜物部
《太平禦覽》舟部
《太平禦覽》車部
《太平禦覽》奉使部
《太平禦覽》四夷部
《太平禦覽》珍寶部
《太平禦覽》布帛部
《太平禦覽》資產部
《太平禦覽》百穀部
《太平禦覽》飲食部
《太平禦覽》火部
《太平禦覽》休征部
《太平禦覽》咎徵部
《太平禦覽》神鬼部
《太平禦覽》妖異部
《太平禦覽》獸部
《太平禦覽》羽族部
《太平禦覽》鱗介部
《太平禦覽》蟲豸部
《太平禦覽》木部
《太平禦覽》竹部
《太平禦覽》果部
《太平禦覽》菜茹部
《太平禦覽》香部
《太平禦覽》藥部
《太平禦覽》百卉部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