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
《錄異傳》曰:文翁者,廬江人,為兒童時,乃有神異,及長,當起曆下陂以作田,文翁晝日斫伐薪以為陂塘,其夜忽有數百頭野豬以鼻戴土著柴中,比曉成塘。
《吳地記》曰:壇塘一名陌城,夫差十二年,既殺子胥,後悔之,與群臣臨江作塘,創設祭奠,百姓因以立廟。《吳越春秋》雲,夫差設祭,杯動酒盡。
劉道真《錢塘記》曰:防海大塘在縣東,去邑一裏,往時郡議曹華家信富,乃議立此塘以防海水,始開,募有能運土石一斛,即與錢一升。旬日之間,來者雲集,塘未成而譎不複取,於是載土石者棄置而去,塘以之成,既遏絕潮源,一境蒙利也。
《述異記》曰:今烏江長亭,亭下有騅馬塘,即當時烏江亭長艤舟待項王處。
《南越誌》曰:丹城縣有釜塘,金沙自是而出。
裴淵《廣州記》曰:彰平縣朱沙塘,水如絳,魚鱉皆赤。
《荊州記》曰:長沙郡東十餘裏,有郡人劉壽墓,有石闕四所,壽漢順帝時為司徒。其東有龜塘,周回四十五裏,有靈龜出其中,故塘因名焉。
盛弘之《荊州記》曰:始安熙平縣東南有山,山西其形長狹,水從下注塘,一日再增減盈縮,因名為潮汐塘。(《幽明錄》又載。)
《幽明錄》曰:耒陽縣東北有廬塘,淹地八頃,其深不可測,中有大魚,常至五日一躍奮出水,大可三圍,其狀異常,每躍出水,則小魚奔迸,隨水上岸,不可勝計。
《異記》雲:廬塘有鮫魚,五日一化,或為美婦人,或為男子,至於變亂尤多,郡人相戒,故不敢有害心,鮫亦不能為計,後為雷電殺之,此塘遂涸。
劉欣期《交州記》曰:鑿南塘者,九真路之所經,去州五百裏。馬援積石為塘,以通於海,達於象浦,建標為南極之界。
《淮南子》曰:壞塘取龜,發屋求狸,桀蹠之徒,君子不為。
○堤
《爾雅》曰:墳,大防也。謂堤。
《梁書》曰:始興忠武王憺,字僧達,為荊州刺史,遇大江溢,堤壞,憺親率將吏,冒雨築之,水勢甚猛,人皆恐懼,或請避之,憺曰:"王尊尚欲身塞河堤,我心何獨以危避。"登堤歎息,遂輟膳而刑白馬以祭江神,以身為百姓請命,言終而水退堤出。
《郡國誌》曰:長沙金牛堤,漢武時,有異人牽金牛入此堤內,因以名焉。
《水經注》曰:涿郡王尊,自益州刺史遷東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馬祈水神河伯,親執圭璧,請身填堤,廬居其上,吏民皆走,尊立不動,水齊足而止,公私壯其勇節。
又曰:漢安帝永初七年,令謁者太山矛岑,於石門東積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衝波,謂之八激堤。
○島
《釋名》曰:海中可居曰島,到也,人所奔到。
《漢書》曰:田橫懼誅,入居海島中。(孟康曰:海中山曰島。)
《魏誌》曰:王傾討勾驪,入沃沮,人雲嚐乘船捕魚,風吹十日,東得一島,上有人,常以七月取童女沉海。
《齊地記》曰:嶗山東北五裏入海有管彥島,是黃巾賊帥管承後也。
又曰:東牟城東有盤島,城東北有牛島,常以五月,海牛及海狸與鳥產乳其上。
○嶼
《臨海記》曰:去郡七裏東有樊續嶼,嶼上空塚裏,猶餘敗鼓角,或呼為樊府君墓。今郡公田,在此嶼下。
○滸
《爾雅》曰:岸下地曰滸。
《詩》曰:綿綿葛藟,在河之滸。
○岸
《爾雅》曰:重涯曰岸。
《詩》曰:高岸為穀。
又曰:淇則有岸。
《晉書》曰:殷仲堪於江濱見流棺而葬焉,旬日之間,門溝忽起為岸。其夕有人自稱感君之恩,堪因問岸何祥也?答曰:"水中有岸曰州,君將牧州。"言終而沒。至是,果得荊州也。
《水經注》曰:船官浦東即黃鵠山,林間甚美,譙郡戴仲若野服居之山下,謂之黃鵠岸。
又曰:昆明池有金堤石岸,益州有金堤,左思曰:西逾金堤,東越玉津。
《孫卿子》曰:泉生珠而岸不枯。
○泥
《說文》曰:泥,黑土,在水中者也。
《易》曰:井泥不食,舊井無禽。(在井之下故曰泥。井而泥則不可食。)
《書》曰:淮海惟揚州,厥土惟塗泥。
《詩含神霧》曰:夫齊之地,處孟春之位,海岱之間,土地汙泥,流之所歸,利之所聚。
《傳》曰:晉楚將戰,呂錡夢射月中之,退入於泥。
《論語》曰:子夏雲: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小道,今諸子書。泥,滯陷不通也。)
《漢書溝洫誌》曰: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
又曰:禹泥行乘橇。
《東觀漢記》曰:隗囂將王元說囂使背漢。曰:"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穀關,此萬世一時也。"
又曰:鄧訓將黎陽宮兵屯漁陽,遷護烏丸校尉。黎陽宮故吏皆戀慕,知訓好以青泥封書,從黎陽步推鹿車載青泥至上穀遺訓。其得人心如此。
《隴右記》曰:武都紫水有泥,其色亦紫而粘,貢之用封璽書,故詔誥有紫泥之美。
《帝王世紀》曰:周穆王征犬戎,得煉剛赤刀,用之割玉,如割泥焉。
《神仙傳》曰:童奉君居廬山,嚐大旱,縣令於士彥詣奉說大旱之意,奉因仰視其屋曰:"貧家屋皆見天,不可以得雨,如何?"令解其意,身率將吏為起屋,屋成當泥壁,作人已掘土,欲取江水沃泥。奉曰:"不須,日暮當雨也。"其夜果大雨,聚壤成泥。
顧微《廣州記》曰:鬱林郡山東南有池,有石牛在池下,民常祀之。歲旱,百姓殺牛祀之,以牛血和泥泥石牛背,祠畢,天雨洪注,洗背泥盡而後晴。
《曾子》曰:白沙在泥,與之皆黑。
《淮南子》曰:琬琰之玉在汙泥之中,雖廉者不釋也。
《世說》曰:石崇以椒為泥泥屋,王君夫以赤石脂泥壁。
《雜五行書》曰:二月上壬取土泥屋四角,宜蠶,吉。
○礫
《釋名》曰:小石曰礫,礫,析也,小石相支,其間析析然。
《抱樸子》曰:軍術曰:地生瓦礫,不去,有大禍。
蔡伯喈《青衣賦》曰:金生沙礫,珠出蚌泥。
盧子雲《相風賦》曰:楚石雜結綠,沙礫廁隋珠。
○沙
《龍魚河圖》曰: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銅頭鐵額,食沙石。
《韓詩外傳》曰:孔子南遊適楚,至於阿穀之隧,有女子佩瑱而浣者,孔子曰:"彼婦人其可與言乎?"執觴以授子貢曰:"善為之辭。"婦人答曰:"阿穀之隧,隱曲之汜,欲飲則飲,何問於婢子?"授子貢觴,跪坐置之沙上曰:"禮不親授。"
又曰:自西河至於流沙,千裏而遙,(雍州是也。)
《家語》曰:得其人,如聚沙而雨之;非其人,如會聾而鼓之。
《史記》曰:張良以鐵椎擊秦始皇於博浪沙,中其副車。
又曰:上在雒陽南宮,從複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
又曰:武帝元封元年旱,於是天子乃禱萬裏沙。
《戰國策》曰:齊襄王立,田單相之。過淄水,有老人涉水而寒,不能行,坐沙中,田單見其寒也,解裘而衣之。襄王曰:"不早圖,恐後悔之。"
《漢書》曰:韓信擊龍且,夾睢水,夜令人為萬餘囊盛沙,以壅水上流。
《東觀漢記》曰:朱鮪等共會洧水上,沙中設壇,立聖公為天子。
《博物誌》曰:石蕃,衛臣也,背能負千二百石沙。
《廣誌》曰:流沙在玉門關外,南北二千裏,東西數百裏,有三斷,名曰三隴。
《列子》曰: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之邯鄲,遇盜於耦沙。
《魯連子》曰:朝露之蒲,工女不能治;淄澠之沙,計兒不能數。
《韓子》曰:孫叔敖請漢間之地,沙石之處。
《曾子》曰:白沙在泥,與之皆黑。
《淮南子》曰:河水欲清,沙壤穢之。
又曰:寒凝水,熱焦沙。
《抱樸子》曰: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小人為蟲沙。
《說苑》曰:湯之時,大旱七年,焦沙爛石。
葛洪《肘後方》曰:治溺死,熬沙以覆死人,使上下有沙,但出口鼻。
《古今注》曰:宣帝地節元年,上都沙中夜風,有火如粟。
《曹瞞傳》曰:操征馬超,隔渭水。婁子伯說曰:"今天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
《劉根別傳》曰:潁川太守高府君到官,民人疫,郡中掾史死者過半,夫人郎君悉得病,從根求消除病氣。根曰:"於廳事之亥上穿地取沙三斛著中,以醇酒三升沃其上。"府君從之,病者悉得愈,疫氣絕。
《搜神記》曰:有物處於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以術方抑之,則得沙石於肉中。
段國《沙州記》曰:澆河西有黃沙,沙南北一百二十裏,東西七裏,西極大楊川,望黃沙猶人委乾糒,地不生草木,黃沙蕩然,沙州取號焉。
《豫章記》曰:龍沙在郡北帶江,沙甚潔白,高峻而峙,陂陀有龍形,舊俗九月九日登高上處也。
《新安記》曰:錦沙村,傍山依壑,素波澄膜,錦石舒文,冠軍吳喜聞之而造焉,鼓柁遊泛,彌旬忘返。歎曰:"名山美石,故不虛賞,使人喪朱門之誌。"
《王孚記》曰:袁州有水,春交則上白沙如米,於兩岸九十餘裏,呼為米沙,若一岸遍米,其方豐熟。
《湘中記》曰:白沙如霜雪,赤岸似朝霞。
《遁甲開山圖》曰:沙土之浦,雲陽之墟,可以長生,可以隱居。沙土,即長沙也,雲陽,古仙人也。
《郡國誌》曰:杭州浙江有江沙漲,昔武烈為郡吏赴府,鄉人餞之,會此沙上。父老曰此沙狹而長,君必為長沙太守。果然。
又曰:伊州,鐵勒國也,而路多沙磧,磧內時聞叫喚聲,不見人,或聞歌笑之聲,蓋鬼物也。
《鄱陽記》曰:新昌水有一沙堆,在縣東北五十裏,其形狀如覆船,鮮淨特異,每年豐稔,其沙即堆積如舊,若沙移河岸,其年儉,古來相傳,以為常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