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太平禦覽 作者: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  

地部·卷十二

○會稽東越諸山

稷山

《越絕書》曰:稷山者,勾踐齋戒台也。

麻山

《越絕書》曰:麻山者,勾踐欲伐吳,種麻以為弓弦。

雞豕山

》越絕書》曰:雞豕山者,越將伐吳,養雞豕於此山,以食死士。

獨女山

《吳越春秋》曰:獨女山者,諸寡婦女淫佚犯過,皆輸此山上。越王將伐吳,其士有憂思者,令遊此山上,以喜其意。

龜山

《吳越春秋》曰:怪山者,琅琊東武海中山也。一夕自來,百姓怪之,故曰怪山。形似龜體,故謂龜山。

孔曄《會稽記》曰:城西門外百餘步,有怪山。越時起靈台於山上,又作三層樓以望雲。

《會稽誌》曰:龜山之下有東武裏,即琅琊東武縣。山一夕移於此,東武人因徙此,故裏不動。

秦望山

《水經注》曰:會稽秦望山,在州城正南,為眾峰之傑,涉境便見。《史記》雲:"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自平地取山頂七裏,懸嶝孤危,峭路險絕。記雲,攀蘿捫葛,然後能昇。山上無甚高木,當由地迥多風所致。山南有嶕峴,中有大城,越王無餘之舊都也。故《吳越春秋》雲:"勾踐語範蠡曰:先君無餘,國在南山之陽,社稷宗廟在湖之南。"又有會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謂之茅山也,又曰棟山。《越絕》雲:"棟,猶鎮也。"蓋《周禮》所謂揚州之鎮山矣。山形四方,多金玉,下多玞石。《山海經》曰:"夕水出焉,南流注於湖。"《吳越春秋》稱,山覆盎釜之中,有金簡玉字之書,黃帝之遺讖也。山下有禹廟,廟有聖姑像。《禮樂緯》雲:禹治水,天賜神女聖姑,即其像也。山上有禹塚,昔大禹即位十年,東巡狩,崩於會稽,因而葬之。言鳥為之耘,春銜拔草根,秋啄其穢,是以縣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鳥,犯則刑無赦。山東有陘,去廟七裏,深不見底,謂之禹井,雲東遊者多探其穴也。秦始皇登稽山,刻石紀功,尚存山側。孫暢之《述征書》雲:丞相李斯所篆也。又有石山,上有金簡玉字之書,言夏禹發之得百川之理也。又有射的山,遠望山的,狀若射侯,故謂之射的。射的之西有石室,名之為射堂,年登否,常占射的,以為貴賤之準,的明則米賤,的暗則米貴。故諺雲:射的白,斛米百;射的玄,斛米千。

嵊山

《水經注》曰:剡縣嵊山,山下有亭,亭帶山臨江,鬆嶺森蔚,沙渚平淨。浦陽江又東北經始寧縣嶀山之成工嶠,嶠壁立臨江,欹路峻狹,不得並行,行者牽木稍進,不敢俯視。嶠西有孤峰特上,飛禽罕至。嚐有采藥者沿山見通溪,尋上於山頂,樹下有十二方石。地甚方潔,還複更尋,遂迷前路,言諸仙之所集宴,故以壇宴名山。嶠北有嶀浦,浦口有廟,廟甚靈驗,行人及樵伐者,皆先敬焉,若相盜竊,必為蛇虎所傷。北則嶀山與嵊山相接,二山雖曰異縣,而峰嶺相連,其間傾澗懷煙,泉溪引霧,吹畦風馨,觸岫延賞,是以王元琳謂之神明境,事備謝康樂《山居記》。

《宋書》曰:張稷子嵊,字四山,稷初為剡令,至嵊亭生之,因名嵊,字四山。

塗山

《郡國誌》曰:塗山,禹會萬國之所,有石船長一丈,雲禹所乘者。宋元嘉中,有人於船側掘得鐵履一雙。

又:《會稽記》雲:東海聖姑,從海中乘舟張石帆至,二物見在廟中。又有周時樂器名錞於,銅為之,形似鍾,有頸,映水用芒莖拂則鳴。宋武修廟得古珪,梁武初修之,又得青玉印。

重山

孔曄《會稽記》曰:重山,太夫種墓,語訛成重。漢江夏太守宋輔於山南立學教授,今白樓亭處是也。

羅山

孔曄《會稽記》曰:諸暨縣北界有羅山,越時西施、鄭旦所居,所在有方石,是西施曬紗處,今名紵羅山。王羲之墓在山足,有石碑,孫興公為文,王子敬所書也。

鶴山

孔靈符《會稽記》曰:射的山西南水中有鶴山,此鶴常為仙人取箭,曾刮壤尋索,遂成此山。漢太尉鄭弘,少貧賤,以采薪為業,嚐於山中得一遺箭,羽鏃異常,心甚怪之,頃之有一人覓箭,弘以還之。

又曰:射的山,半嶺有石室,仙人射堂,東有高岩臨潭有石的岫,形甚圓明,視之如鏡矣。

陳音山

孔曄《會稽記》曰:陳音山,昔有善射者陳音,越王使簡士習射於郊外,死因葬焉,塚今開,塚壁悉畫作騎射之象,因以名山。

銅牛山

孔曄《會稽記》曰:銅牛山,舊傳常有一黃牛出山岩食草,采伐人始見,猶謂是人所養,或有共驅,蹙之垂及輒失,然後知為神異。

土城山

孔曄《會稽記》曰: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先教習於土城山,山邊有石,雲是西施浣紗石。

亭山

孔曄《會稽記》曰:晉司空何元忌臨郡起亭,山椒極望岩阜,基址猶存,因號亭山。

洛思山

孔曄《會稽記》曰:永興縣東五十裏,有洛思山。漢太尉朱偉為光祿大夫時,遭母哀,欲卜墓此山,將歸洛下,塚師歸登山相地,因謂塚師雲:"去鄉既遠,歸思常深。"忽極目千裏,北望京洛,遂縈咽而死,葬山頂。故以為名。

烏帶山

孔靈符《會稽記》曰:諸暨縣西北有烏帶山,其山上多紫石,世人莫知之,居士謝敷少時經始諸山,往往遷昜,功費千計,生業將盡,後遊此境,夜夢山神語之曰,當以五十萬相助,覺甚怪之,旦見主人床下有異色甚明澈,試取瑩拭,乃紫石,因問所從來,雲出此山。遂往掘,果得,其利不訾。

龍頭山

孔靈符《會稽記》曰:上虞縣有龍頭山,上有蘭峰,峰頂盤石廣丈餘,葛洪學仙坐其上。

壇宴山

孔曄《會稽記》曰:始寧縣有壇宴山,相傳雲仙靈所宴集處,山頂有十二方石,石悉如坐席許大,皆作行列。

白石山

孔曄《會稽記》曰:剡縣西七十裏,有白石山。山上有瀑布,水懸下三十丈。岩際有蜜房,采蜜者以葛藤連結,然後得至。

小白山

《名山略記》曰:小白山,在會稽,陽城趙廣信以魏末入小白山,受李氏服氣法。又師左元放,受守中之道,後煉九華丹,丹成服之,太一遣迎。今在東華宮為真人。

縉雲山

《郡國誌》曰:括州(即處州也。)括蒼縣縉雲山,黃帝遊仙之處。有孤山特起,高二百丈,峰數十,或如羊角,或似蓮花,謂之三天子都。有龍須草,雲群臣攀龍順所墜者。

桃都山

《郡國誌》曰:台州桃都山,上有大桃樹,上有天雞,日初出桃樹,天雞即鳴,下雞聞之而鳴。樹下有兩鬼,持葦索取不祥之鬼食之。

椒山

《郡國誌》曰:越州椒山,吳王遣木客入山求大木不得,工人憂思,作木客吟。一旦神木自生合抱,長二十丈,伐造姑蘇台。

覆釜山

《郡國誌》曰:台州覆釜山,雲夏帝登此得龍符處。有巨跡,雲是誇父逐日之所踐。

石簣山

賀循記曰:石簣山,其形似簣,在宛委山上。《吳越春秋》雲,九山東南曰天柱山,號宛委,承以文玉,覆以盤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禹乃東巡登衡山,殺四白馬以祭之,見赤繡文衣男子,自稱玄夷倉水使者。謂禹曰:欲得我簡書,知導水之方者,齋於黃帝之嶽。禹乃齋,登石簣山,果得其文,乃知四瀆之眼,百川之理,鑿龍門,通伊闕,遂周行天下,使伯益記之,名為《山海經》。

《開山圖》曰:禹開宛委山,得赤珪如日,碧珪如月,長一尺二寸也。

括蒼山

《五嶽圖序》曰:括蒼山,東嶽之佐命。

《登真隱訣》注及《吳錄》雲:括蒼山,登之俯視雷雨也。

天姥山

《郡國誌》曰:天姥山,與括蒼山相連,石壁上有刊字,科鬥形,高不可識。春月樵者,聞簫鼓笳吹之聲聒耳。元嘉中,遣名畫寫狀於扇,即此山也。

消山

《郡國誌》曰:消山,下有夫人祠,山北湖陰,又有消禦史廟,孤山聳出,似婦人豔妝而坐。

白鶴山

《郡國誌》雲:白鶴山者,昔有白鶴飛入會稽雷門鼓中,擊之聲震洛陽。

《臨海記》曰:郡西有白鶴山,山上有池,泉水懸溜,遠望如倒掛白鶴,因名掛鶴泉。

又《郡國誌》曰:漢末有徐公,於白鶴山成道,控鶴騰虛而去。又有鶴掛嶺,猶有翱翔之勢。

仙石山

《臨海記》曰:仙石山有館,土人謂之黃公客堂。兩邊有石步廊,觸石雲起,崇朝必雨。有四竿筋竹,風吹自垂空,微拂石皆淨。即王方平遊處也。

石新婦山

《臨海記》曰:新婦山,亦名似人山,土石悉紺色,列山參差似人形,遠望如鳥之俯仰。宋文帝遣畫工模寫山狀,時一國盛圖於白團扇焉。

靈石山

《臨海記》曰:靈石山者,山有寺,當孫恩作叛,毀材木以為船舸,山石即於空中自然而落,賊每有所傷,故曰靈石山

臨海山

《臨海記》曰:臨海山,山有二水,合成溪曰臨海。一水是始豐溪,一水是東女溪,至州北兩溪相合,即名臨海溪,山因溪名。

崛門山

《郡國誌》曰:崛門山,在海中,腹有孔上達於頂,有聲即大風,不風即水湧出,必見大兵。吳將平,孔內有聲,遠聞千裏。

石公山

《東陽記》曰:石公山,孤石望如石人坐其傍。又有如石人,狀似新婦著花履焉,或名新婦岩。

石城山

《吳錄》曰:永康有石城山。

《海內南經》曰:三天子都在閩西海北。郭璞注雲:在新安歙縣東。又引《張氏土地記》雲:東陽永康縣南四裏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雲黃帝曾遊此山,即三天子都也。

金勝山

《郡國誌》曰:金勝山,昔有人於此拾得金勝,因以名之。山有趙炳祠,炳善方術,廟至今無蚊蟲。

《異苑》曰:孫權時,永康人入山還得大龜,烹之不爛,即此山也。

長山

《郡國誌》曰:長山,相連遙三百裏,一名金華山,即王方平初起,遇道士教以仙方處。

《吳錄地理誌》曰:常山,仙人采藥處,謂之長山。山南有春草岩,折竹岩,岩間不生蔓草,盡出龍須,雲赤鬆羽化處。又有似龍須而粗大者,名為虎須,不中為席,但以其蓑為燈炷。

又《抱樸子》雲:左元放言金華山可以合神丹,免五兵洪水之患。又按《輿地誌》雲:金華山連亙三百餘裏。

畢嶺

《輿地誌》曰:東陽畢嶺之下有錢嶺,往往人於嶺下獲大錢,今俗謂之錢嶺。

銅山

《東陽記》曰:銅山,下有泉,水色鮮白,號為銅泉。

又按《異苑》曰:吳時,有軍士五百人,破洞得一銅釜,將欲破之,水從中暴發,遂成湖以溺,人皆死於此。

昆山

《東陽記》曰:昆山,頂上有一孤石,高可三十丈,其形如甑,人謂之石甑。

騎石山

《郡國誌》曰:騎石山,如人騎馬而無頭,昔有神巫以印指馬,馬頭即落,則此山也。

江郎山

《郡國誌》曰:江郎山有三峰,峰上各有一巨石,高數十丈,歲漸長。昔有江家在山下居,兄弟三人神化於此,故有三石峰在焉。又有湛滿者,亦居山下,其子仕晉,遭永嘉之亂不得歸,滿乃使祝宗言於三石之靈,能致其子,靡愛斯牲。旬日中,湛子出浴水邊,見三少年使閉眼入車欄中,等閑去如疾風,俄頃間從空墮,恍然不知所以,良久乃覺是家園中也。

石室山

《郡國誌》曰:石室山,一名石橋山,一名空石山。晉中朝時有王質者,嚐入山伐木,至石室,有童子數四,彈琴而歌,質因放斧柯而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狀如棗梅,含之不複饑,遂複小停,亦謂俄頃,童子語曰:"汝來已久,何不速去?"質應聲而起,柯已爛盡。

天階山

《建安記》曰:天階山,在將樂縣南二十裏,山下有寶華洞,即赤鬆子采藥之所。洞中有石燕、石蝙蝠、石室、石柱,並石臼、石井,俗雲其井南通沙縣溪。複有乳泉自上而滴,人以服之。登山頂者,若昇碧霄,故有天階之號。

太湖山

《建安記》曰:大湖山,在浦城縣西南一百裏,一名聖湖山,湖在山頂。昔有采藥者止此湖畔,見滿湖芙蓉,涉水采之,乃石也,亦有禽鳥,遠望如飛,近視則石。

孤山

《建安記》曰:孤山,在環璋之間,其地坦平,悉是溝塍阡陌,以此山挺然孤立,因以名之。

梁江淹為吳興令,雲此地有碧水丹山,珍木靈草,昔為淹之勝境。

泉山

《泉山記》曰:山頂有泉,分為兩派,一入處州,一入建溪,即《漢書》朱買臣所謂東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即此山也。

梨嶺

《泉山記》曰:梨嶺因梨以名之,記雲南嶺下道東,有鍾離古亭跡存焉。

武夷山

蕭子開《建安記》曰:武夷山,高五百仞,岩石悉紅紫二色,望之若朝霞,有石壁峭拔數百仞於煙嵐之中。其石間有木碓礱簸箕籮竹箸什器等物,靡不有之。顧野王謂之地仙之宅。半岩有懸棺數千。

傳雲: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因名之。

又《坤元錄》雲:建陽縣上百餘裏,有仙人葬山,亦神仙所居之地。

《郡國誌》雲:漢武好祀天下嶽瀆,此山預祭,故曰漢祀山。

闌幹山

《建安記》曰:闌幹山,南與武夷山相對,半岩有石室,可容六千人,岩口有木欄幹,飛閣棧道。遠望石室中,隱隱有床帳案幾之屬,岩石間悉生古柏,懸棺仙葬,多類武夷。

雞岩

《建安記》曰:雞岩,隔澗西與武夷山相對,半岩有雞窠四枚,石峭上不可登履,時有群雞數百飛翔,雄者類鷓鴣。魏王泰《坤元錄》雲:"武夷山澗東一岩上有棲雞。"即此是也。

烏嶺山

《烏嶺山記》曰:烏嶺峻極,不通牛馬,以其烏居山連接,因以為名。

魏王泰《坤元錄》雲:邵武北有庸嶺,一名烏嶺,北隰中有大蛇,為將樂令李誕女所殺者。

金泉山

《建安記》曰:金泉山,南枕溪,有細泉出沙,彼人以夏中水小披沙掏之得金。山之西有金泉祠。

演仙山

《建安記》曰:演仙山,故老相傳雲,演氏煉丹於此山,灶之餘基近猶存焉。此山東麵亦略通人徑,山中出橘,其味甘,人有食者即可,攜之出山即迷道。又有演仙水出此山,當郡城北為大河,莫知其深淺,兼下有暗竇入城,流出於劍潭,居人資之,常流不絕。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太平禦覽

太平禦覽

作者: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
《太平禦覽》天部
《太平禦覽》時序部
《太平禦覽》地部
《太平禦覽》皇王部
《太平禦覽》偏霸部
《太平禦覽》皇親部
《太平禦覽》周郡部
《太平禦覽》居處部
《太平禦覽》封建部
《太平禦覽》職官部
《太平禦覽》兵部
《太平禦覽》人事部
《太平禦覽》逸民部
《太平禦覽》宗親部
《太平禦覽》禮儀部
《太平禦覽》樂部
《太平禦覽》文部
《太平禦覽》學部
《太平禦覽》治道部
《太平禦覽》刑法部
《太平禦覽》釋部
《太平禦覽》道部
《太平禦覽》儀式部
《太平禦覽》服章部
《太平禦覽》服用部
《太平禦覽》方術部
《太平禦覽》疾病部
《太平禦覽》工藝部
《太平禦覽》器物部
《太平禦覽》雜物部
《太平禦覽》舟部
《太平禦覽》車部
《太平禦覽》奉使部
《太平禦覽》四夷部
《太平禦覽》珍寶部
《太平禦覽》布帛部
《太平禦覽》資產部
《太平禦覽》百穀部
《太平禦覽》飲食部
《太平禦覽》火部
《太平禦覽》休征部
《太平禦覽》咎徵部
《太平禦覽》神鬼部
《太平禦覽》妖異部
《太平禦覽》獸部
《太平禦覽》羽族部
《太平禦覽》鱗介部
《太平禦覽》蟲豸部
《太平禦覽》木部
《太平禦覽》竹部
《太平禦覽》果部
《太平禦覽》菜茹部
《太平禦覽》香部
《太平禦覽》藥部
《太平禦覽》百卉部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