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武王成王
周文王
《史記》曰:周後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薑嫄。薑嫄為帝嚳元妃。薑嫄出野,見巨人跡,心欣然悅之,遂踐之而孕。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牛羊過者皆避不踐;徙置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薑嫄以為神,遂收養之。因名為棄。棄為兒時,遊戲好種樹麻、菽,麻、菽溢美。及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親稼穡。堯聞之,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封之於邰,(音胎。)號曰後稷,別姓姬氏。後稷之興,在唐、虞之際,皆曰有令德。後稷卒,子不窋(陟律反。)立,不窋末年,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複修後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百姓懷之,多從而保歸焉。周道興,蓋自此也。公劉卒,子慶節立,國於邠。九世至古公亶父,複修後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獯鬻戎狄攻之,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以與私屬去邠,渡漆、沮,逾梁山,止於歧下。邠人舉國老弱盡歸於歧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民皆歌頌其德。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薑生少子季曆,季曆娶大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父欲立季曆以傳昌,乃二人如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曆。古公卒,季曆立,是為王季。王季修古公之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王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王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伯夷、叔齊、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之徒皆歸之。崇侯虎譖西伯於紂曰:"西伯積德,諸侯向之,將不利於帝。"紂囚西伯於羑裏。閎夭之徒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因殷嬖臣費仲獻之紂。乃赦之。紂喜,賜之弓矢斧鉞,使得征伐,謂西伯曰:"愬汝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烙之刑。西伯遂為諸侯決平。虞、芮人有獄不能決,如詣周。入其界,見耕者皆讓畔,未見西伯而慚,相謂曰:"吾所爭者,周所恥也。"遂還。明年,伐犬夷。又明年,伐密須。又明年,伐崇侯虎,而徙都於豐,諸侯多歸之都豐。明年而薨,太子發立。
《尚書帝命驗》曰:季秋之月甲子,赤雀銜丹書入豐,止昌戶,拜稽首。(稽首,頭至地也。)至於磻谿之水,呂尚(呂氏,尚名。)釣涯,王下趣拜(急見也。)曰:"公,望七年,(曰公乎,我相望七年,言久也。)乃今見光景於斯!"(尊之辭。斯,此也。)答曰:"望釣得玉璜,(半璧曰璜,釣得魚中有璜。)刻曰:姬受命,呂佐旌。"(受天命為天子,呂佐旌,理之也。)遂置車左,王躬執驅,(下賢也。車尊曰左,王身執轡而驅焉。)號曰師尚父。
《周書》曰:文王昌曰:"吾聞之無變古,無易常,無陰謀,無擅製,無更創,為此則不祥。"太公曰:"夫天下,非常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國,非常一人之國也。莫常有之,惟有道者取之。古之王者,未使民民化,未賞民民勸,不知怒,不知喜,愉愉然其如赤子。此古善為政也。"
又曰:文王在鎬,召太子發,曰:"嗚呼,我身老矣。吾語汝,我所保與我所守,傳之子孫:吾厚德而廣惠,忠信而誌愛;吾不為驕侈,不為太靡,不淫於美;吾栝柱而茅茨,吾為民愛費也;春夏育山林不升□,以成草木之長而慎天時;水澤不內舟楫以成魚鱉之長;不麛、不卵以成鳥獸之長;畋獵惟時,不殺童羊,不夭胎,童牛不服,童馬不馳不騖,澤不行害,土不失其宜,萬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其時。"
又曰:文王獨坐,屏去左右,深念遠慮,召太公望曰:"帝王猛暴無文,強梁好武,侵淩諸侯,苦勞天下,百姓之怨心生矣。其災,予奚行而得免於無道乎?"太公曰:"因其所為,且興其化,上知天道,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乃可以有國焉。"
《帝王世紀》曰:文王昌,龍顏虎肩,身長十尺,胸有四乳。晏朝不食,以延四方之士。文王合六州之諸侯以朝紂,紂以崇侯之讒而怒,諸侯請送文王棄於程。十年正月,文王自商至程。太姒夢見商庭生棘,太子發取周庭之梓,樹之於闕間,梓化為鬆柏柞棫。覺而驚,以告文王。文王不敢占,召太子發,命祝以幣告於宗廟群神,然後占之於明堂,及發並拜吉夢,遂作程寤。始,文王繼父為西伯,都於雍州之地。及受命,複兼梁荊二州,化被於江漢之域。於是諸侯歸附之者六州,而文王不失臣節。先是,文王夢日月之光著身,又鸑鷟鳴於岐,作武象之樂。神農氏始作五弦之琴,以具宮、商、角、徵、羽之音。曆九代,至文王複增其二弦曰少宮、少商。文王嗣位五十年,即《周書》所謂"文王受命,享國五十年"是也。
《雒書靈準聽》曰:蒼帝姬昌,日角烏鼻,身長八尺二寸。
《詩》曰: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又曰: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又曰:文王曰:"谘,谘汝殷商!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
《詩含神霧》曰:太任夢長人感己,生文王。
《春秋元命苞》曰:文王龍顏,柔肩望羊。(柔肩,言象龍膺曲起。)
又曰:伐殷者,為姬昌。(姬昌之言基始也。昌兩日重見,言明象。)生於岐,立於豐。(岐,雍州之山最大者也豐亦丈。)精翼日,(為日精所羽翼,故遂以為名也。)衣青色。(木神以其方色表衣。)遷造西,十刻消。(遷造西,蓋文王為西伯時,西方造意東入討紂十刻之間即消滅之。言聖人所向無前也。)
又曰:文王四乳,是謂含良,蓋法酒旗,布恩舒惠。(酒者乳也。能乳天下,布恩之謂也。)
《春秋感精符》曰:孔子按《錄書》含觀五常英人,知姬昌為蒼帝精。
《孟子》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言往者文王為西伯時,始行王政,使岐民修井田,八家耕八百畝,百畝以為公田及廬井,故曰九一也。紂時稅重,文王複行古法也。仕者世祿,賢者子孫必有土地。關以譏難非常不征稅也。孥,妻子也。《詩》之樂爾妻孥。罪人之子不孥,惡止其身,不及妻子也。陂澤魚梁不設禁,與民共也。)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墨子》曰:赤雀銜珪之岐社,曰命周文王伐於殷。
《韓子》曰:周有玉板,紂令戾索之,王與也。
《呂氏春秋》曰:文王立八年,歲六月,文王寢疾,五日而地動東西南北,不出周郊,百吏皆請曰:"臣聞地之動也,為人主也。今王寢疾五日而地動四麵,不出周郊,群臣皆恐,請移之。"文王曰:"若何移?"對曰:"興事動眾,以增城。"王曰:"是重吾罪也,不可昌也。請改行重善以移之,其可以免之乎。"於是謹其禮秩皮革,以交諸侯;飾其辭令、幣帛,以禮豪士;頒其爵列等級田疇,以賞群臣。無幾何,疾乃止。
《淮南子》曰:文王歸自商,乃為玉門,築靈台,相女童,擊鍾鼓,(玉門,以玉飾門為柱樞也。相女童,視之也。)以待紂之失也。紂聞之曰:"周伯昌改道易行,吾無憂矣。"乃為炮烙,剖比幹,剔孕婦,殺諫者。文王乃遂其謀。
又曰:文王之時,紂為天子,賦斂無度,殺無止,康梁流湎,宮中成市。(康梁鴆樂,流湎酒也。成市,言集者多。)作為炮烙之刑,刳諫者,剔孕婦,天下同心而苦之。文王四世累善,(太王、王季、文王、武王,凡四世也。)修德行義,處岐、周之間,地方不過百裏,天下二分歸之。文王欲以卑弱製強暴,以為天下去殘除賊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謀主也。(太公為周陳陰符兵謀也。)
《賈誼書》曰:文王晝臥,夢人登城而呼己曰:"我東北陬之腐骨也,速以人君葬我。"文王曰:"諾!"覺,召吏視之,信有焉。文王曰:"速以人君葬之。"吏曰:"此無主,請以五大夫。"文王曰:"吾夢中已許之矣,奈何其背也。"士民聞之曰:"我君不以夢之故背腐骨,況於生人乎!"
《桓子新論》曰:《文王操》者,文王之時,紂無道,爛金為格,溢酒為池,宮中相殘,骨肉成泥,璿室瑤台,藹雲翳風,鍾聲雷起,疾動天地,文王躬被法度,陰行仁義,援琴作操。故其聲紛以擾,駭角震商。琴操曰"受命者,謂文王受天命。文王以紂時為岐侯,躬修道德,執行仁義,百姓附親。是時,紂為無道,刳胎斬涉,廢壞三仁,天統易運,諸侯瓦解,皆歸文王。其後,有鳳凰銜書於郊。文王曰:"殷帝無道,虐亂天下,皇命已移,不得複久。"乃作《鳳凰》之歌曰:"翼翼翔翔,鸞皇兮。銜書來遊,以命昌兮。瞻天案圖,殷將亡兮。蒼蒼皓天,始有萌兮。五神連精,合謀房兮。"
又曰:文王修德,百姓親附。是時,崇侯虎與文王列為諸侯,德不能及文王,常嫉妒之。乃譖文王於紂曰:"西伯昌,聖人也。長子發,中子旦,皆聖人也。三聖合謀,君其慮之。"乃囚文王於羑裏。
《呂氏春秋》曰:周文王使人扣地,得人之骸,吏以聞文王,文王令葬之。吏曰:"此無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國者,一國之主。今我非其主耶?"遂令以衣棺葬之。天下聞之,曰:"澤及枯骨,又況於人乎哉!"或得寶以危其國,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聖人之於物也,無不被才也。
又曰:文王處岐事紂,冤侮雅孫,朝夕必時,(雅,正;孫,順。紂雖冤枉侮慢之,而文王猶正順諸侯之禮,不失其時也。)止貢必適,祭祀必敬。紂喜,命文王稱西伯,賜之千裏之地。文王再拜稽首而致辭曰:"願為民請去炮烙之刑。"(紂見熨鬥爛人手,因作銅柱布火其下,令人走其上,墮火而死,以之為樂,方之〈月乇〉炮,故名為炮烙也。)文王非惡千裏之地也,以為民請去炮烙之刑,必得民心,得民心則賢於千裏之地矣。
《呂氏春秋》曰:文王修德,百姓親附,是時,崇侯虎與文王同列為諸侯,德不能及文王,常嫉妒之。乃譖文王於紂曰:"西伯昌聖人也,長子發、中子旦皆聖,合謀,君其慮之。"紂乃囚文王於羑裏,將欲殺之。於是文王四臣散宜生等乃周流海內,經曆豐土,得美女二人,水中文貝、白馬、朱鬛以獻於紂,陳於中庭。紂立出西伯。文王在羑裏時演《易》八卦為六十四,作鬱厄之辭,困於石,據於蒺藜,乃申憤以作歌曰:"殷道溷溷,浸濁煩兮。朱紫相合,不別分兮。迷亂聲色,信讒言兮。閻閻之虐,使我愆兮。幽閉牢穽,由其言兮,遘我四人,憂勤勤兮。"
《論衡》曰:文王飲酒千鍾,聖人能以德將酒也。
《帝王世紀》曰:文王晏朝不食,以延四方之士。是以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之屬鹹至,是為四臣。文王雖在諸侯之位,襲為西伯,紂既囚文王,文王之長子曰伯邑考,質於殷為紂禦,紂以為羹,賜文王曰:"聖人當不食其子羹。"文王得而食之。紂曰:"誰謂西伯聖者,其子羹尚不知也。"
魏陳思王曹植《文王讚》曰:於赫聖德,實維文王。三分有二,猶複事商。化加虞芮,旁暨四方。王業克昭,武嗣遂光。
又《文王赤雀讚》曰:西伯積德,天命攸顧。赤雀銜書,爰集昌戶。瑞為天使,和氣所致。嗟爾後王,昌期而至。
周·庾信《文王見呂尚讚》曰:言歸養老,垂釣西川。岸上盤石,溪惟小船。風雨未感,意氣怡然。有此相望,於今幾年。
○武王
《書》曰:武王戎車三百乘,(兵車一乘,步卒七十三人,凡二萬一千,全數也。)虎賁三百人,(虎賁善戰,言其猛也。)與紂戰於牧野,作《牧誓》。
《尚書中候》曰:太子發以紂存,三仁附,(三仁,箕子、比幹、微子也。)即位不稱王,渡於盟津,中流受文命,待天謀。白魚躍入王舟,王俯取魚,長三尺,赤文,有字題目下,名授右。(右,助也。天告以伐紂之意,是其助也。)有火自天出於王屋,流為赤烏五至,以穀俱來。(流,行也。五至猶五來。)赤烏成文,雀書之福。(文王得赤雀丹書,今武王致赤烏,俱應周尚赤,故言成文也。)
《詩》曰: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
《禮》曰:武王纘太王、王季、文王之緒,一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享之,子孫保之。(纘,繼也。緒業也。戎,兵也。衣讀為殷,聲之誤。一者,一伐殷也。)
又曰:昔殷紂亂天下,脯九侯,以享諸侯。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紂。
《樂稽耀嘉》曰:武王承命興師,誅於紂,萬國鹹喜。軍渡盟津,前歌後舞。後乃太安,家給人足,酌酒鬱搖。(鬱搖,喜貌。)
《春秋元命苞》曰:武王駢齒,是謂剛強。承命誅害,以順天心。
《史記》曰: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修文王業。九年冬,東觀兵盟津。為文王木主,載以居中軍。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乃告司馬、司徒、司空,遂興師渡河。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朱可。"乃還師。居二年,聞紂昏亂滋甚,剖比幹,囚箕子。太師庇、少師強抱其樂器而奔周。於是武王乃渡盟津以卒馳紂,紂師皆倒兵戰,紂軍潰,叛走,登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王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紂三發而後下車,以黃鉞斷紂頭,懸太白之旗。紂嬖妾妲己二女皆自殺。王又射三發,斬以玄鉞,懸其頭小白之旗。出,複於軍。其明日,遂除紂宮,誓殷民,即帝位。
《帝王世紀》曰:武王自盟津還,返於周,見暍人,王自左擁而右扇之。四年,起師至鮪水。甲子,至於商郊牧野,王襪係解,五人侍於前,莫肯為王係襪,皆曰:"臣所以事君王,非為係襪也。"王乃釋旄而係之,與紂戰,紂師敗績,擒費仲、惡來,紂赴於京,自燔於宣室而死。乃以大旗麾諸侯入殷都。百姓鹹行於郊。王使告曰:"上天降休。"商人皆拜,王亦答拜。以兵人造紂及妲己,王親射,射之三發,然後下車以劍擊之。周公為司徒,使以黃鉞斬紂頭;召公為司空,又使以玄鉞斬妲己。明日,天雨。王命除道修社,入商宮,朝成湯之廟。登堂見美玉,入室見美女,王皆取而歸之諸侯。天下聞之,以廉於財色矣。置旌於商容之閭,釋箕子之囚,散鹿台之財,發钜橋之粟,以賑貧民。命南宮括、伯達、史佚,遷九鼎於洛邑,命閎夭封比幹之墓。殷民鹹喜。十年冬,王崩於鎬,殯於岐。時年九十三歲矣。太子誦立,為成王。
《越書》曰:八百諸侯,皆一旦會於盟津之上,不言同辭,不呼自來,盡知武王忠信,欲從伐紂。
《墨子》曰:天錫武王黃鳥之旗。
《淮南子》曰:武王伐紂,渡於盟津。陽侯之波,逆流而擊,疾風晦暝,人馬不見。於是武王左操黃鉞,右執白旄,瞋目而麾之曰:"餘在天下,誰敢害吾意者?"於是風濟而波罷。
又曰:武王克殷,欲築宮於五行之山。(五行山,今太行山也。河內野王縣北上黨間。)周公曰:"不可。夫五行之山,固塞險阻之地也。使我德能覆之,則天下納其貢職者回也;(回,紆難也。)使我有暴亂之行,則天下之伐我難。(周公言我有暴亂之行,則天下當來伐我,無為於五行之山,使天下來伐我者難也,言其依德不恃險也。)此所以三十六世而不奪也。"
《說苑》曰:武王伐紂,過墜斬山,過水折舟,過穀發梁,過山焚萊,示民無返誌。
○成王
《史記》曰:成王少,周公攝政。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叛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蔡叔,以微子開代殷後,國於宋。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麵就群臣之位。成王在酆,使召公複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複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裏均。"作《周官》。興正禮樂,製度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
《帝王世紀》曰:周公居塚宰攝政。成王年少,未能治事,故號曰"孺子"。八年,王始躬親王事,以周公為太師,封伯禽於魯。父子並命,周公拜於前,魯公拜於後。王以周公有勳勞於天下,故加魯以四等之上,兼二十四附庸,地方七百裏,革車千乘。王既營都洛邑,複居豐鎬。淮夷、徐戎及商奄又叛,又乃大蒐於岐陽,東伐淮夷。七年,王崩,年十六矣。太子釗代立。
《淮南子》曰:成王問政於尹逸曰:"吾何德之行,(尹佚,史佚也。)而民親其上?"對曰:"使之時而敬順之。"王曰:"其度安至?"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王曰:"懼哉,王人乎!"尹逸曰:"天地之間,四海之內,善之則吾蓄也,不善則吾仇也。"
《呂氏春秋》曰:旦所朝窮巷之中,甕牖之士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
《賈誼書》曰:周成王問鬻子曰:"寡人聞聖王在上位,使民富且壽。夫富則可為也。壽則不在天乎。"鬻子對曰:"聖王在上位,則天下無軍兵之事,故諸侯不相攻,而民不私鬥、不相殺也,則民免於一死而得一生矣。聖王在上,君積於道,而吏積於德,民積於用,故婦人為其所依,丈夫為其所食,民免二死而得二生矣。聖王在上則君積於仁,而吏積於愛,而民積於順,則刑罰廢,無夭遏之誅,則民免於三死得三生矣。聖王在上則使民以時,而用之有節,則民無厲疾矣,則民免於四死,得四生矣。"
《琴操》曰:周金滕者,周公作《金滕》書也。武王薨,太子誦襲武王之業,年七歲,不能統理海內,周公為攝政。是時,周公囚誅管、蔡之後,有謗公於王者,言公專國之權,詐策謀,將危社稷,不可置之。成王聞之,勃然大怒,欲囚周公,周公乃奔於魯而死。成王聞公死,且怒之,且傷之,以公禮葬之。天乃大暴風疾雨,禾稼皆偃,木折傷。成王懼,發《金滕》之書,見周公所為武王禱,命以身贖之書。成王執書而泣曰:"誰言周公欲危社稷者!"取所讒公者而誅之,戮於國。天乃反風霽雨,禾稼複起。成王作思慕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