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太平禦覽 作者: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  

周郡部·卷十三

○山南道上

荊州

《十道誌》曰:荊州,江陵郡。漢舊縣屬南郡。

《禹貢》曰:荊及衡陽惟荊州,(北據荊山,南及衡山之陽。)江、漢朝宗於海。(二水經此州而入海,有似於朝。)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中。

《春秋元命苞》曰:軫散為荊州,分為楚國。(荊之為言強也。陽盛物堅,其氣急悍。)

《爾雅》曰:漢南曰荊州。

《周官·職方氏》曰: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其藪澤曰雲夢,其川江、漢,其浸潁、湛,其利丹、銀、齒、革。

《晉元康地記》曰:荊州於古,蠻服之地。

《漢書》曰:臨江閔王榮坐侵廟壖地為宮,上徵榮。榮行,祖於江陵北門,既上車,軸折車廢。江陵父老流涕言曰:"吾王不返矣!"王至,詣中尉府,郅都責訊王,王怒,自殺。

《漢書·地理誌》曰: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盡楚分也。

《史記》曰:蘇秦說威王曰:"楚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陵,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

《淮南子》曰:楚地南卷沅、湘,北繞潁、泗,西苞巴、蜀,東裹郯、邳。潁、汝以為洫,江、漢以為池,垣之以鄧林,綿之以方城。山高尋雲霓,深溪肆無景。

《十三州誌》曰:漢章帝建初二年,徙钜鹿王恭為江陵王,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師正南,不可以封。"乃徙為安六王。

盛弘之《荊州記》曰:元嘉中,以京師根本之所寄,荊楚為重鎮,上流之所總,擬周之分陝;晉、宋以降,此為西陝。

《釋名》曰:荊州取名於荊山。又曰:荊,驚也。南蠻數寇,常置警備。

《左傳》曰:楚子西沿漢溯江,將入郢。王在渚宮,下見之。

《十道誌》曰:當陽縣,舊縣屬南郡,廣陽王子蓋之所封。

《荊州記》曰:當陽,本楚之舊邑。《左氏傳》雲:"楚潘崇伐麏,至於錫穴。"潁容《釋例》雲:"麏,在當陽。"

《十道誌》曰:公安縣,漢孱陵縣地,吳之南郡。

《荊州記》曰:劉備敗於襄陽,南奔荊州,吳大帝封為左將軍、荊州牧,城北而鎮之。時人號備為左公,故名其城曰公安。

《古今地名》:鬆滋縣,古鳩茲地,漢為廬江郡。

峽州

《十道誌》曰:夷陵郡,春秋戰國時並楚地。秦置三十六郡,屬南郡。魏武於此置臨江郡。梁置宜州。周武帝以州居三峽之口,改為峽州。

《史記》曰:秦昭王二十九年,秦將白起攻楚,燒夷陵。

《吳錄》曰:蜀昭烈皇帝立宜都郡於西陵。

《宜都記》曰:郡城即陸抗攻步闡於此。

《荊渚記》曰:夷陵郡,居大江之上,即西通全蜀,故夷陵有安蜀古城。

《吳誌》曰:陸遜上疏:"夷陵要害,實國家之關限。若失之,非損一郡,荊州亦可憂也。"

《十道誌》曰:宜郡縣,本漢夷縣,屬南郡。

袁山鬆《宜都山川記》曰:南崖有山,名荊門;北對崖有山,名虎牙,故曰荊門虎牙,即楚之西塞。

歸州

《十道誌》曰:歸州,巴東郡。在周為夔子國,屬楚。秦並天下,為南郡之地。漢置秭歸縣。唐武德二年,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歸州。

袁山鬆《記》曰:屈原此縣人,既被流放,忽然暫歸,其姊亦來,因名其地為秭歸。(秭與姊同。)

《三國誌》曰:吳置建平郡,即宜都之西部也。晉王濬自蜀江沿流伐吳。守將吾彥表皓曰:"請增建平兵,若建平不下,晉師終不敢過。"皓不從。

複州

《十道誌》曰:複州,竟陵郡。《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屬楚。秦兼天下,屬南郡。漢十三州,在荊州部,即江夏之竟陵縣地。唐武德五年,為複州。

《郡國誌》曰:沔陽縣,即楚王地也。

《圖經》曰:監利縣,漢華容縣。乾溪、章華台在焉。

郢州

《十道誌》曰:郢州,富水郡。曆代所屬與竟陵郡同。二漢屬江夏郡。晉、宋以來,為竟陵郡地。西魏屬安州。後周武帝置郢州。隨廢。唐武德六年,為郢州。

《郡國誌》曰:長壽縣武陵山,《春秋》謂楚平王卒於樠木之下,即此山也。

鳳州

《十道誌》曰:鳳州,河池郡。土地所屬與金州同。在秦,隴西郡地。漢為故道縣地。故道,今兩當縣是也。漢武改雍為涼,後為涼州之地。

《水經》曰:兩當縣,水出陳倉縣之大散嶺西南,流入故道川。謂之故道水,縣因水取名。或雲縣西有兩山相當,故名之。

《華陽國誌》曰:河池,一名仇池。

郭仲產《秦州記》雲:仇池山,一名仇維山,上有池似覆壺。前誌雲:是縣以山得名。

《水經》曰:大散水流入黃花川。黃花縣因水得名。

成州

《十道誌》曰:成州,同穀郡。《禹貢》梁州之域,古西戎地。周省梁入雍,為白馬氐國。

《史記·西南夷傳》曰:自莋以東北,君長數十,冉駹為大。自冉駹以西北,君長數十,白馬最大,皆氐類。

《後漢書》曰:河池,一名仇池,地方百頃,左右悉白馬氐。

武州

《十道誌》曰:武州,武都郡。土地所屬與成州同,亦白馬氐之地。

《漢書·西南夷傳》曰:漢誅且蘭、邛君,並殺莋侯,冉駹等皆震懼,請臣置吏。以為廣西部。至元鼎六年,以白馬氐地為武都郡。

《隴右記》曰:武都紫水有泥,其色紫而粘。貢之,用封璽書,故詔誥有紫泥之美。

《郡國誌》曰:武帝沮水之西有角弩穀,即蜀將薑維剿五部溪蠻之所。

魚豢《魏略》曰:文帝黃初元年,徙武都於美陽。在今雍州好畤縣界,武都故城是也。

興州

《十道誌》曰:興州,順政郡。戰國時白馬氐之東境。秦並天下,為蜀郡地。漢元鼎六年,置武都郡。

《晉書》曰:懷帝永嘉中,氐之人楊茂搜據武都郡。子孫承嗣為氐王。

《周地圖記》曰:郡有丙山,山有穴,即丙穴,其口向丙,因以為名。每春三月上旬,有魚長八九寸,或二三日,聯綿從穴出躍,相傳名為嘉魚。左太衝《蜀都賦》曰:"嘉魚出於丙穴。"

宕州

《十道誌》:宕州,懷道郡。《禹貢》梁州之域,古羌地。周為雍州之境。秦、漢、魏、晉,諸羌據之。

《魏書》曰:梁彌忽匆者,宕昌羌也。其先常為羌,祖勤自稱宕昌王。彌忿世祖初求內附,遂拜彌忿為宕昌王,因封其地為宕昌藩。即今宕州。

扶州

《十道誌》曰:扶州,同昌郡。《禹貢》梁州之域,實西戎之地。周省梁入雍,為雍州地。秦、漢、魏、晉,並屬蕃夷。

《後魏書》曰:廢帝前元年,西逐吐穀渾,定陰平,於此置鄧州及鄧寧郡,取前羌部落所居為之名。時又置怗夷縣,屬封統郡,以戎夷寧怗為義也。

《周地圖記》曰:魏廢帝置同昌縣,屬封統郡。

文州

《十道誌》曰:文州,陰平郡。《禹貢》梁州之域。周為雍州之境。戰國時氐羌據焉。漢武時開西南夷,置陰平道以統其眾。

《蜀誌》曰:鄧艾自陰平景穀步道懸兵束馬,經江油出綿竹。

《華陽國誌》曰:晉永平之後,羌虜數叛,遂立為郡以遏之。

《輿地誌》曰:晉永嘉之末,太守王鑒以郡降李雄。晉人因是悉流移於蜀、漢,其氐羌並屬楊茂搜,此後不複為正朔所頒。

利州

《十道誌》曰:利州,益昌郡。土地所屬與金州同。春秋戰國時並屬蜀侯。漢葭萌縣地。

《華陽國誌》曰:昔蜀王封其弟於漢中,號曰苴侯,因命其地曰葭萌。苴侯與巴王通好,巴與蜀為仇,故蜀王怒,伐苴。苴侯奔巴,求救於秦。秦乃伐蜀,遂滅蜀,及巴、苴,置巴、蜀二郡。

《水經》曰:益昌有小劍城,去大劍城三十裏,連山絕險,飛閣通衢,故謂之劍閣也。

《蜀誌》曰:先主使陳戎絕馬鳴閣。魏武聞之,喜曰:"此閣乃漢中之平陰,乃咽喉之要路。"(馬鳴閣在益昌縣。)

夔州

《十道誌》曰:夔州,雲安郡。春秋時為魚國。秦並天下,為巴郡地。漢為魚複縣。

《左傳》曰:庸蠻叛楚,楚莊王伐之,七遇皆北,唯禆、儵、魚人實逐之。杜曰:禆、儵、魚三巴,今魚複縣也。

《漢誌》曰:江關都尉理魚複,有橘官。

《郡國記》曰:白帝城,即公孫述至魚複,有白龍出井中,因號魚複為白帝城。劉備因改魚複為永安。又《後漢書》:公孫述自以承漢土德,故號曰白帝城。

《蜀誌》曰:羅憲為領軍,守永安,聞魏軍平蜀,三日哭於都亭。

《荊州圖副》曰:永安宮南一裏渚下平磧上有諸葛孔明八陣圖,聚細石為之,各高五丈,皆棋布相當,中間相去九尺,正中開南北巷,悉廣五尺。或為人散亂,及為夏水所沒,至冬水退,依然如故。

《荊州記》曰:壘西聚石為八行,行八聚,謂之八陣圖。因曰八陣既成,自今行師不複敗。後見,莫能了之。桓宣武伐蜀見之,曰:"此常山蛇勢也。"

開州

《十道誌》曰:開州,盛山郡。本漢朐〈月忍〉縣之地。

合州

《圖經》曰:合州,巴川郡。秦、漢屬巴郡。宋置東宕渠郡。西魏置合州。

忠州

《十道誌》曰:忠州,南賓郡。土地所屬與夔州同。譙周《巴記》曰:"後漢獻帝初平六年,臨江縣屬永寧郡。建安中,改永寧為巴東郡,臨江仍屬焉。"《續漢誌》曰:"和帝永元中,分枳縣置平都縣。"(平都即今豐都縣也。)

《史記》:蘇代曰:"楚得枳而國亡。"

萬州

《十道誌》曰:萬州,南浦郡。土地所屬與通州同。漢為巴郡朐〈月忍〉縣地。

《續漢誌》曰:朐〈月忍〉,屬巴郡。(朐音蠢;〈月忍〉,如尹切。)

《尋江源記》曰:梁山東西數千裏,望之若長雲垂天。《劍閣銘》曰:"岩岩梁山,積石峨峨。"

又曰:景穴有嘉魚,其味甚美。景穴,在梁山縣柏枝山。

閬州

《圖經》曰:閬州,閬中郡。《禹貢》梁州之域。春秋為巴國之地。秦、漢為巴郡。

《華陽國誌》曰:巴子後理閬中。

《地形誌》曰:閬中居蜀漢之半,當東道要衝。今郡城即古之閬中城,後謂之隆城是也。

《後魏典略》曰:此州古有隆城,堅險,因置隆州。尋又立盤龍郡,以郡中有盤龍山為名。

《三巴記》曰:閬中有渝水,賨民銳氣喜舞。故高祖樂其猛銳,數觀其舞,使樂人習之,故樂府中有巴渝舞。

果州

《十道誌》曰:果州,南充郡。《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戰國並屬巴子國。秦惠王滅巴、蜀,是為巴郡地。自漢至晉,為安漢縣。

《華陽國誌》曰:漢獻帝初平元年,劉璋分墊江上為巴郡,理此縣。

《周地圖記》曰:相如縣有相如坪、相如故宅,因以名縣。

《郡國誌》曰:馮緄為車騎將軍,於此鐫崖十有餘處。今果山有車騎崖。

《益州記》曰:南充縣西有大昆井,即古之鹽井也。

《唐書》曰:貞元中,謝真人於郡紫極宮上昇,萬目所睹,郡郭是夕,處處有虹霓雲氣。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太平禦覽

太平禦覽

作者: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
《太平禦覽》天部
《太平禦覽》時序部
《太平禦覽》地部
《太平禦覽》皇王部
《太平禦覽》偏霸部
《太平禦覽》皇親部
《太平禦覽》周郡部
《太平禦覽》居處部
《太平禦覽》封建部
《太平禦覽》職官部
《太平禦覽》兵部
《太平禦覽》人事部
《太平禦覽》逸民部
《太平禦覽》宗親部
《太平禦覽》禮儀部
《太平禦覽》樂部
《太平禦覽》文部
《太平禦覽》學部
《太平禦覽》治道部
《太平禦覽》刑法部
《太平禦覽》釋部
《太平禦覽》道部
《太平禦覽》儀式部
《太平禦覽》服章部
《太平禦覽》服用部
《太平禦覽》方術部
《太平禦覽》疾病部
《太平禦覽》工藝部
《太平禦覽》器物部
《太平禦覽》雜物部
《太平禦覽》舟部
《太平禦覽》車部
《太平禦覽》奉使部
《太平禦覽》四夷部
《太平禦覽》珍寶部
《太平禦覽》布帛部
《太平禦覽》資產部
《太平禦覽》百穀部
《太平禦覽》飲食部
《太平禦覽》火部
《太平禦覽》休征部
《太平禦覽》咎徵部
《太平禦覽》神鬼部
《太平禦覽》妖異部
《太平禦覽》獸部
《太平禦覽》羽族部
《太平禦覽》鱗介部
《太平禦覽》蟲豸部
《太平禦覽》木部
《太平禦覽》竹部
《太平禦覽》果部
《太平禦覽》菜茹部
《太平禦覽》香部
《太平禦覽》藥部
《太平禦覽》百卉部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