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
《釋名》:井,清也;泉之清潔者也。
《風俗通》雲:井者,法也,節也;言法製居人,令節其飲食,無窮竭也。久不滯渫,滌為井泥。(《易》雲,井泥不食。)不停汙曰井渫。(《易》雲:井渫不食。)滌井曰浚井。水清曰冽井。(《易》雲:井冽,寒泉。)甃聚磚,修井也。(《易》雲:井甃無咎。)
《易傳》曰:井,通也;物所通用也。
《禮記》曰:井與門、戶、灶、中霤為五祀。
《世本》曰:伯夷作井。
《周書》雲:黃帝作井。
《說文》雲:八家一井。
《易》曰: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
又曰:井洌寒泉。
《周禮》曰: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
《左傳》曰:楚伐蕭,還無社謂申叔展曰:"目於眢井而拯之。""若為茅絰,哭井則已。"
又曰:鄭公子歸生受命於楚,伐宋。戰於大棘,宋師敗績,囚華元,獲樂呂。狂狡輅鄭人,(狂狡,宋大夫。輅,迎也。)入於井,倒戟而出之,獲狂狡。君子曰:"失禮違命,宜其為禽也。戎昭果毅以聽之之謂禮,(聽,謂常在於耳,著於心,想聞其政令。)殺敵為果,致果為毅。易之,戮也。"
《史記》曰:瞽叟使舜穿井,穿井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弟象共下土實井,從匿空中出,去。
《漢書》曰:蜀多鹽井,羅褒以鹽井致富。
又曰:陳遵每大飲會,賓客滿堂,輒閉門,取客車轄投井中。
《漢書》曰:元帝時,謠曰:"井水溢,滅灶煙,灌玉堂,流金門。"至成帝,北宮井水溢,王莽之徵也。
又曰:朱博為禦史大夫,府吏舍百餘區井水俱竭,長老異之。後果廢焉。
又曰:王莽時,井得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著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符命之興,自此始矣。莽使群公白太後,太後曰:"此誣罔天下,不可施行。"宗廣劉京上書言:"七月中,齊郡臨淄縣昌興亭長辛當一夕暮數夢,曰:吾,天公使也,公使我告亭長曰:攝皇帝當為真,即不信我,此亭中當有新井。亭長晨起視亭中,有新井,入地且百尺也。"
《後漢書》曰:琅琊有冰井,冰厚尺餘。
又曰:耿恭之攻匈奴,以疏勒城傍有澗水可固,五月,引兵據之。七月,匈奴複攻恭,恭募先登數千人直馳之,胡騎散走,匈奴遂於城下擁絕澗水。恭於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馬糞汁而飲之。恭仰天歎曰:"聞昔貳師將軍拔佩刀刺山,飛泉湧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為吏士禱。有頃,水泉奔出,眾皆稱萬歲。乃令士揚水以示虜,(《東觀記》曰:恭親自挽籠,於是令士且勿飲,先和泥塗城,並揚示之。)虜出不意,以為神明,遂引去。
又曰:淳於恭門側有井,鄉裏小兒爭飲牛,恭惡之,多置水器,汲水滿之。
又曰:張讓劫天子至河,掌璽者投璽井中。後孫堅討董卓至杞國,見井有五色光,後浚井得璽。
《吳書》曰:孫策功曹魏滕有罪譴,欲殺之,左右憂恐,計無所出。夫人乃倚大井召策謂曰:"汝新造江南,其事未集,方當優賢禮士,闡過錄功。功曹在公盡規,汝今殺之,他人明日皆叛汝矣。吾不忍見汝禍及,當先投此中。"策大驚,遽釋滕罪。
《晉書》曰:阮瞻嚐群行,冒熱渴甚,逆旅有井,眾人競趣之,瞻獨逡巡在後,須臾,飲者畢,乃進,其夷退無競如此。
又曰:元帝為晉王,使郭璞筮,遇豫之睽,璞曰:"會稽當出鍾,以告成功,上有勒銘,應在人家井泥中得之。繇所謂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也。"及帝即位,太興初,會稽剡縣人果於井中得一鍾,長七寸二分,口徑四寸半,上有古文奇書十八字,雲"會稽嶽命",餘字時人莫識之。璞曰:"蓋王者之作,必有靈符,塞天人之心,與神物合契,然後可以言受命矣。"
《梁書》曰:巴郡忽有地自開成井,方六丈,深三十二丈。
《帝王世紀》曰:堯時,老人擊壤於路而歌曰:"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南史》曰:延陵縣季子廟沸井之北,忽聞金石聲,疑有異,鑿深三尺,得沸井,奔湧若浪。其地又響,即複鑿之,複得一井,湧沸亦然。井中得一木簡,長一尺,廣二分,上有隱起字曰:"廬山道人張陵再拜謁。"簡文堅白,字色乃黃。
魚豢《魏略》曰:明帝九龍殿前為玉井綺欄。
《高士傳》曰:管寧所居井,會汲者,或男女雜錯,或爭井鬥。寧乃多買器,分置井傍,汲以待之。
《唐書》曰:長慶中,長安主簿鄭翦主役太清宮禦院。忽於院前西序見一白衣老人雲:"此下有井,正直皇帝過路,汝速實之。不然,罪出不測。"翦惶恐,遽領役人視之,其處已陷數尺,發之,則一古井宛然。驚顧之際,已失老人所在。翦以聞。上既至宮,群臣及供奉官於馬前蹈舞賀。有詔命翰林學士韋處厚紀述,以表其異。
《孟子》曰:有為者譬若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有為,仁義也。軔,八尺也,雖深,不及泉。喻有為者中道而盡棄前行也。)
《莊子》曰:公孫龍問於魏牟曰:"龍困百家之智,窮眾口之辨,以為至達,今吾聞莊子之言,茫然異之,無所開吾喙。"公子牟笑曰:"子獨不聞玄井之蛙謂東海之鱉曰:吾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岸;赴水則接掖持頤,蹶泥則滅足沒跗;還虷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跱坎井之樂,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若曰:"夫萬裏之遠,不足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不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之推移者,此亦東海之大樂。"於是坎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
《墨子》雲:備城五十步一井。
《範子》曰: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孫子兵法》曰:地多陷曲曰天井。
《墨子》雲:二舍共一井。
《抱樸子·內篇》曰:臨沅縣有寥氏,家世老壽。後子孫輒夭殘折,他人居其故宅複世壽,乃知是宅所為,不知何故,疑井中赤,乃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數十斛,丹汁入井,是以飲其水而得壽。
《呂氏春秋》曰:天下之美者,昆侖之井。
又曰:宋丁氏無井,常一人溉汲於外。及自穿井,喜而告人:"吾穿井得一人。"人傳之者聞於宋君,召問其故,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說苑》曰: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有羊。以問孔子言得狗。孔子曰:"以吾所聞,非狗乃羊也。木之怪夔罔兩,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棼羊也,非狗也。"桓子曰:"善哉!"
《管子》曰:桓公將與管仲飲,十日齋戒,掘新井而柴焉。注:新井以柴蓋覆之,取其清潔,示敬也。
《葛仙公傳》曰:仙公取數十錢,使一人投井水,公從井上呼,錢又一一飛從井中出,入公器中也。
《桂陽列仙傳》曰:蘇躭啟母曰:"有賓客來會,躭受性當仙,今招躭去,違於供養。今年多疫,竊有此井水,飲之可得無恙,賣此水過於供養。"使賓客隨去焉。
《水經注》曰:華林園蔬圃中有古井,悉瑉玉為之,以繢石為口,玉作精密,獨不變古,粲焉如新。
《異苑》曰:蘭陵昌慮縣郳城有華山,山上有井,鳥巢其中,金喙黑色而團翅,此禽見則大水。井又不可窺,窺者盈歲輒死。
又曰:廣陵郡東界有黃公塚高墳二所,前有一井,麵廣數尺,每旱不竭,有於其中得銅釜及罐各一。
又曰:謝晦,字宣明。宅南路上有古井,以元嘉二年汲者忽見三龍甚分明,行道往觀,莫不嗟異。有人入井,始知是磚隱起作龍形。
又曰:潯陽曇椿世居長沙,宅有古井,每夜輒聞有如炮竹聲,相承謂為龍吒。
《風俗通》曰:龐儉,父先逃走,隨母流宕。後居鄉裏,鑿井得銅,生遂致富。後買奴,曰:"堂上者,我婦也。"問其故?奴曰:"我婦姓艾,字阿宏。足下有黑子,腋下有赤誌。"母曰:"我翁也。"遂為夫妻。時人曰:"鑿進得銅,買奴得翁。
又曰:龐儉鑿井,得錢數萬。
又曰:郤子路行飲馬,投錢井中。
《續漢禮義誌》曰:夏至日,浚井改水。冬至日,鑽燧改火。
《淮南子》曰:伯益作井而黃龍登。
《異物誌》曰:盧陵城中有一井,井中有二色,半青半黃,黃者似炭汁,作麋粥皆金色,因名之金井。
《幽明錄》曰:山陰縣九侯神山上有靈壇。壇前有古井,常無水。及請告神,即水湧出,供用足乃複漸止。
《潯陽記》曰:盆城,漢灌嬰所築。孫權經此城,自立摽井,令人掘,得故井,銘曰:"潁陽侯所開,三百年當塞,不滿百年,為當運者所開。"權忻,以為瑞井。江中風浪,井水輒動。
《豫章記》曰:厭源山西北餘侔村五六裏有洪井,說雲洪崖先生之井。
《蜀都賦》曰:火井炤熒於幽泉。注:蜀都有火井,欲出其火,先將家火投之,隆隆如雷聲,須臾火出,光耀十裏,以竹筒盛之,其光不滅。
《博物誌》曰:臨邛有火井,縱廣五尺,深二三丈,在縣南百裏。昔時有竹木投之以取火。諸葛丞相往視之,後火轉盛勢,以盆著井,煮鹽得鹽。後以燭火投井中,即滅。迄今不複也。
盛弘之《荊州記》:隨郡北界有廟鄉,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村,父老相傳,雲是神農所生村。西有重塹,內周回一頃二十畝,地中有九井。相傳神農既育,九井自穿。又雲:汲一井則眾井水動。則以地為神農社,年常祀之。
《潯陽記》:龍窟有深泉,泉側常見龍。曾有人於水邊洗銅碗,忽浪起水漲,便失碗,此人沒水逐取,既出,複失去。後人見龍銜碗在城裏井邊。
《幽明錄》曰:襄邑縣南有瀨鄉老子廟,廟中有九井,潔齋入者,溫清隨人意念。
《瀨鄉記》:老子廟中有九井,汲一井,餘井水並動。
《廣誌》曰:臨邛有粉井,得其水汰粉,則益光。
《嵩山記》:少室山有雲母井,出雲母。
《洛陽記》:宮牆西有兩銅井連禦溝,名曰濛汜。
《羊頭山記》:衛青破月支,月支有井,色如酒,因名曰酒井。
又曰:東阿城北門有大井,深七尺,煮之得膠,貢之。
又曰:雍丘縣有神井,興霧雹,享祭不輟。
又曰:盤固山有大井,銅人嚐守之,五十年一踴,水起數十丈,銅人每以手掩之,即止。
又曰:零浦有鹽井二十四,其一出火,筒取密閉,萬裏不滅。
又曰:金龍井,西京太極殿上有之,金龍負山於上,兼金鹿盧。
《山海經》曰:昆侖山墟,在西北帝之下都,高百仞,麵有九井,以玉為杆。
《洞冥記》:珠甜水去虞淵八十裏,有甜溪水如蜜。東方朔遊此水,還,將數斛以獻帝。帝投陰井,井裏遂恒甜而寒,洗肉肌理柔滑。瑤琨去玉門九萬裏,有碧草如麥,銼之以釀,則味如酒而驗烈,看之則顏色如醉,飲一合則三旬不醒,啜甜水則隨飲隨醒。
又曰:長安東七百裏有雲山,山頭有井,雲從中出,若土德王則黃雲出,火德王則赤雲出,水德王則黑雲出,金德王則白雲出,木德王則青雲出。
《荊州記》:風井,夏則風出,冬則風入。
又曰:益陽縣有岡,岡上有金井數百尺。傳雲:昔有金人以杖撞地而輒成井。
王子年《拾遺記》:峻鍰山名下有金井,白氣冠其上,井中金桑,弱可緘滕。
又曰:範蠡相越,致千金,僮者萬人。收四海難得之貨,盈於越都,以為兵器,銅錢之類如山阜者。或藏之井壍,謂之寶井。奇容麗色溢於閨房,謂之遊宮。自曆古以來,未之有也。
又曰:頻思之國,人皆多力拳頸,不食五穀,日中無影,飲桂漿雲露,羽毛為衣。發大如縷,堅韌如筋,申之裁至一丈,置則自縮如螺。繢此人發以為繩,以汲丹井之水,至久方得升合之水。水中有白蛙兩翅,去來常在井上,仙者食之。至周王子晉臨井而窺,有青雀銜土杓以授,子晉取而飲之,乃有雪飛,子晉以衣袖捴雪,則雪自止,白蛙化為雙白鳩入雲。
又曰:王傅,先時家貧,穿井得鐵印,銘曰:"傭力得富至億庾,一土三田軍門主。"果大富。永初中,以錢買官,至中壘校尉。三田一土,乃壘字也。
《郡國誌》曰:姑衍州有涼風井,穴深不可測,常有微風,雖三伏盛暑猶須衣裘。
又曰:恒州常穿井,得白玉,方四尺,下有石,石有龜,長二尺許。
又曰:連渾府姑衍州遙火山西有火井,深不可見底,炎氣上昇,常若微電,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其山,似火從他發,故名熒台。
又曰:濮州姚墟有二井,是舜井也。以物投一井,即二井水皆動。耕於曆山,漁於雷澤,即此也。
又曰:硤州宜陽山有風井,穴大如甕,夏出冬入。有樵人置笠穴口,風翕之入,後於長溪口得笠,則知潛通也。
又曰:朔州有神泉,人歌曰:紇真山頭有神井,入地千尺絕骨冷。
又曰:貴州有司命井,半甘半淡,潛湧江波,虛盈如勢。
又曰:衡山侯曇山,山有溪豪神祠壇。壇旁有石井,常無水,人祀之即水出,事了即乾。
又曰:柳州昔相嶺西麓下有潮井,廣半畝,一日三湧三落。
又曰:堯井在汜水縣東十五裏,漢高祖敗,項羽追之,入此井得免。見井中有雙鳩飛出,有蜘蛛網,因而得免。
又曰:濟州穀城,管仲私邑。今城內有夫子五井焉。
又曰:洪州龐源山,山上有風雨池,言山高水深,流激著樹,灑如風雨,雲是洪崖之井。
又曰:廣州越井岡,一雲越王井。雲趙佗誤墜酒杯於井,遂浮出石門。故詩雲"石門通越井"是也。
又曰:儋州氵公井與淪水通,有人以竹置井中口,淪水得之。俚人呼竹為滔氵公,因以為名。
師曠問天老曰:人家忌臘日殺生於堂上,有血光,一不祥;井上種桃,花落井,二不祥也。
《天文誌》曰:玉井四星,在參左足下。水以符瑞,王者清淨,則浪井出。
《符瑞圖》曰:浪井者,不鑿自成。王者清淨,則有仙人主之。
《丹陽記》曰:句容縣有沸井,亦曰沸潭。
《兩京記》曰:醴泉坊,本名承明坊。開皇初,繕築此坊,忽聞金石之聲,因掘,得甘泉浪井七所,飲者疾愈,因以名坊。
《水經注》雲:襄國西石岡上有井,大如車輪。《圖誌》雲此井光武營庫所鑿。《魏都賦》曰:墨井鹽池。注:鄴西高陵有石墨井。
《嶺表錄》:綠珠井在白州雙角山下。昔梁氏之女有容貌,石季倫為交趾使,以珍珠三斛買之。梁氏之居舊井存焉。
《渚宮故事》雲:江陵城東二十裏有天井,周回二裏,其深不測,旱而禱之,即大雨即至。
《隋圖經》雲:常山唐縣中山城西北隅有一大井,俗名趙母井。昔雲"醇酎千日",即是此井所醞。後以石蓋之,人不敢開,齊刺史博陵王濟欲開之,即有雲霧隱蔽,懼不敢開。
魏文詩曰:雙桐生空井,枝葉自交加。
《白澤圖》曰:井神曰吹簫女子。
江文通《井賦》曰:穿重壤之千仞兮,構玉甃之百節,營之不日,既汲既渫。
晉郭璞《井賦》曰:爾乃冠玉檻,甃鱗錯,鼓轆盧,揮勁索。
魏明帝《猛虎行》曰:雙桐生空井,枝葉自交加,通泉浸其根,玄雲潤其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