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太平禦覽 作者: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  

封建部·卷一

○敘封建

《周禮·夏官·職方氏》曰: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裏曰王畿,其外方五百裏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衛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蠻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鎮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藩服。凡邦國千裏封公,以方五百裏,則四公;方四百裏,則六侯;方三百裏,則七伯;方二百裏,則二十五子;方百裏,則百男。以周知天下。

《史記》曰: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於魯、衛地,各四百裏,親親之義,褒有德也。太公於齊,兼五侯地,尊勤勞也。武王、成、康所封數百,而同姓五十,地上不過百裏,下三十裏,以輔衛王室。

又曰:高祖定天下,田橫猶居海島,帝喻之曰:"橫來,大者王,小者侯。"

又曰: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民人給,官無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譽也。"封之萬家。

又曰:鄒忌以鼓瑟見齊威王,王悅之,三月而受相印。淳於髡見之曰:"善說!髡有愚誌,願陳諸前。"髡說畢即出,至門而語其仆曰:"是人者,吾說之微言,其應我若響之應聲,是必封不久矣。"

《漢書》曰:李廣與望氣王朔語:"自漢擊匈奴,廣未嚐不在其中,而諸校尉材能不及中,以軍功取侯者數十人。廣不為人後,然終無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耶!"朔曰:"將軍自念,豈有所恨者乎?"廣曰:"吾為隴西太守,羌嚐反,吾誘降八百餘人,詐而同坑。"曰:"禍莫大於殺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也。"

《東觀漢記》曰:上封功臣,皆為列侯,大國四縣,餘各有差。博士丁恭等議曰:"古帝王封諸侯不過百裏,故利以建侯,取法於雷。"上曰:"古之亡國,皆以無道。未嚐聞封功臣地而滅也。"

又曰:馮勤為郎中、給事尚書,以圖議軍糧,任事精勤,遂見親識,由是使典諸侯封事。

《百官表注記》曰:王者之製,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周興,隆三聖製法,立爵五等,封國八百。親親建國,則周公宅魯,康叔啟衛。賢賢表德,則太公封齊。九命既賜,用征諸侯。魯以周公之故,郊祭昊天,車服有裕。季世陵遲,僣施無度,強弱相吞,舊製不複循也。

《禹貢》徐州土五色,王者取五色土以為社;封四方諸侯,各割其方色土與之;皆苴以白茅,皆假銅虎、竹使、符第五。夫為諸侯始受封之。各有菜地,百裏之諸侯以四十裏為采地,七十裏之諸侯以三十裏為菜地,五十裏諸侯以十五裏為菜地。其後子孫雖有黜地,而菜地世世不黜。

《漢雜事》曰:天子太社,以五色土為壇;封諸侯者,取其土;苴以白茅授之,各以所封方之色,以立社於其國,故謂之受茅土。漢興,唯皇子封為王者得茅土,其他臣以戶賦租入為節,不受茅土,不立社。

王隱《晉書》曰:元康初,楊駿輔政,封賞過度,石崇與散騎常侍蜀郡何舉共為駁議,以為陛下聖德光被,皇靈啟祚,正位宣化,萬國歸心,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於班爵行賞,優於太始。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燕錄》曰:苻定、苻紹等降,慕容垂下書封紹等為侯,以酬秦王之惠,且擬三恪。

《吳越春秋》曰:吳王聞勾踐盡心自守,增之以封。越王乃使大夫種齎葛布十萬、甘蜜九欓、文笥七枚、狐皮五雙以報增封之禮。

《韓子》曰:穰侯越韓魏而東攻齊五年,秦不益一尺之地,乃成其陶邑之封。應侯以攻韓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來,諸用秦者皆應、穰之類也。故勝戰則大臣尊,益地則私封立。

《說苑》曰:鄭桓公東會封於鄭,舍於宋東之逆旅。逆旅之叟從外來,曰:"客將焉之?"曰:"會封於鄭。"逆旅之叟曰:"吾聞之,時難得而易失也。今客之寢安,殆非會封者也。"鄭桓公聞之,援轡自駕,其仆接術而載之。

《袁子》曰:今有卿相之才,居三公之位,循其治政,以寧國家,未必封侯也。今軍政之法,斬一牙門將者封侯。夫斬一將之功,孰與安寧天下者?安寧天下者不爵,斬一將之功者封侯,失賞之意也。

又曰:《春秋》鄭莊公封母弟於京,祭仲曰:"都城過製,國之害也。"其後卒相攻伐,國內大亂。故過度則有強臣之禍,鄙小則有微弱之憂。秦以列國之勢而並天下,自以由諸侯而起之也,於是去五等之爵而致郡縣,雖有親子、母弟,皆為匹夫。及其政衰,夫一呼而天下去。及至漢家,見亡秦以孤特亡也,於是大封子弟,或連城數十,廓地千裏,自關已東,皆為王國。力多而權重,故亦有七國之難。

《白虎通》曰:王者即位,先封賢者,憂民之急也。故列土分疆,非為諸侯;張官設府,非為卿大夫,皆為民也。封諸侯以夏何?陽氣盛養,故以封諸侯,盛養賢也。立人君陽德之盛者也。

又曰:受命之王,致太平之君,美群臣上下之功,故盡封之。及中興征伐,大功皆封,所以褒大功也。盛德之士亦封之,所以尊有德。封者必試之,為附庸三年有功,因而封之五十裏。凡士有功者,亦為附庸,附世其位。大夫有功,成封五十裏,卿封七十裏,公成封百裏。

又曰:公居百裏,侯居七十裏何?封示之優賢義,欲褒尊而上之。何以知殷家侯不過七十裏?曰土有三等:有百裏,七十裏,五十裏。公、卿、大夫者何謂也?內爵稱也。為爵稱公、卿、大夫何?爵者,量其職,盡其才。公之為言,公正無私也。卿之為言,章也,善明也。大夫之為言,大扶,扶進人也。

王充《論衡》曰:堯、舜之人,可比屋而封。桀、紂之人,可比屋而誅。

曹植《遷都賦》曰:餘初封平原,轉出臨淄,中命鄄城,遂徙雍邱,改邑浚儀,而末將適於東阿。號則六易,居實三遷,連遇瘠土,衣食不繼。

○爵

《易·中孚卦》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縻之。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曰:齊莊公為勇爵。(設爵位以命勇士。)殖綽、郭最欲與焉。州綽曰:"東閭之役,臣左驂迫還於門中,識其枚數。(識門枚數。)其可與乎?"公曰:"子為晉君也。"對曰:"臣為隸新。然二子者,譬之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言嚐射得之也。)

《白虎通》曰:爵五等者,法五行。或三等者,法三光。或法三,或法五何?質者據天,故象三光;文者據地,故法五行。

《禮含文嘉》曰:殷爵三等,周爵五等,各有宜也。

《王製》曰:五者之製,爵祿凡五等,謂公、侯、伯、子、男乎。此據周也。所以名之為公、侯何?公者,公正無私之意。侯者,侯順逆故也。

《孝經援神契》曰:二王之後稱公,大國侯皆千乘,象雷百裏,所潤雲雨同。

《史記》曰: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白起為上將軍,奇兵絕趙軍後。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救之。

又曰:秦始皇四年,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

《漢書》曰:惠帝元年,民有罪,得買爵三十級以免死罪。(應劭曰:一級直錢二千,凡為六萬。若今贖入三千匹強矣。晉灼漢武帝一級七十萬。《始皇本紀》入粟千斛拜爵一級。時製各異者也。)賜民爵,戶一級。六年,令民得買爵。

又曰:衛青比年擊胡,賦稅既竭,不足以奉戰士。有司請令民得買爵及贖禁錮、免列罪,請置賞官,名曰武功爵也。

又曰:宣帝五鳳四年,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奏設長平倉,以給北邊,省轉漕,爵關內侯。

袁山鬆《後漢書》曰:建寧二年,爵乳母趙堯為平民君。

《魏書》曰:太祖置名號:侯爵十八級,關中侯爵十七級,關外侯十六級,五大夫十五級,與舊例侯凡六等。

《魏氏春秋》曰:黃初三年,帝欲封太後母,尚書陳群奏曰:"案典籍之文,無婦人分土命爵之製。在《禮》,婦人因夫爵。秦違古法,漢氏因之,非先王之令典。"帝曰是也。

《晉書》曰:長樂馮恢,父為弘農太守,愛少子淑,欲以爵傳之。恢父終,服闋,乃還鄉裏,結草為廬,陽瘖不能言,淑得襲爵。恢始仕。

《管子》曰:爵不尊,祿不重者,不與圖難犯危,以其道為未可以求之也。是故先王製軒冕,足以著貴賤,不求其美;設爵祿,足以守其服,不求其觀;使君子食於道,小人食於力。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大,人爵也。天爵以德,人爵以祿。古之人修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

《商君書》曰:明王之所貴唯爵,其賞不榮,則民急;其列不顯,則民不事;爵易得也,則民不貴。

《淮南子》曰:爵祿者,人臣之銜轡。

《說苑》曰:晉文公出亡,周流天下,舟之僑去虞而從文公。文公反國,擇可爵而爵之,擇可祿而祿之,僑獨不與焉。文公酌諸大夫酒,酒酣,公曰:"二三子盍為寡人賦乎。"舟之僑曰:"君子為賦,小人請陳其辭,辭曰:有龍矯矯,頓失其所,一蛇從之,周流天下;龍反其淵,蛇寧其處。"公亻矍然曰:"子欲爵也,請待旦日之朝。子欲祿耶,請今命廩人。"之僑曰:"請而得其賞,廉者不受也。言盡而名至,仁者不為也。"遂退,終身誦《甫田》之詩。

《風俗通》曰:漢武帝諱徹,改曰通侯,或曰列侯。秦時六國未平,將帥皆家關中,故稱關內侯。通侯,言其功大,通於王室。列者,言其功德列著,乃饗爵也。

王粲《爵論》曰:爵自一級,轉登十級而為列侯;譬猶秩自百石,轉遷而至公也。而近世賞人,皆不由等級從,無爵封,無列侯。原其所以,爵廢故也。《司馬法》曰:"賞不逾時,欲民速觀為善之利也。"近世爵廢,人有小功,無以賞也,乃積累焉,頒事足乃封侯,非所以速為而及時也。上觀古比高祖功臣,及白起、衛鞅,皆稍賜爵,為五大夫、客卿、庶長,以至於侯,非一頓而封也。夫稍稍賜爵,與功大小相稱而俱登,既得其義,且侯次有緒,使慕進者逐之不倦矣。

○異姓王封

《漢書》曰:高祖定天下,功臣異姓而王者八國:張耳、吳芮、彭越、黥布、臧荼、盧綰與兩韓信。皆徼一時之權變,以詐力成功,鹹得裂土,南麵稱孤。見疑強大,懷不自安,事窮勢迫,卒謀叛逆,終於滅亡。張耳以知全,至子亦失國。唯吳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傳號五世,以無嗣絕,澤流支庶,有以矣夫。(以其不用詐力也。)

《漢書》曰:張耳,大梁人也。少時及魏公子無忌為客。嚐亡命遊外黃。外黃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亡邸父客。父客謂曰:"必欲求賢夫,從張耳。"女聽,為請決,嫁之。女家厚奉給耳,耳故致千裏客,宦為外黃令。商祖為布衣時,嚐從耳遊。秦滅魏,故購求耳千金。耳變姓名,之陳,為裏監門。後項羽秦亦聞耳賢,乃分趙立耳為常山王。田榮襲耳,耳敗走漢。漢二年,遣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斬陳餘泜水上。四年夏,立耳為趙王。耳薨,子敖嗣為王。

又曰:韓信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誇詐多變,反覆之國,南邊楚,不為假王以填(鎮也。)之,其勢不定。今權輕,不足以安之,臣請自立為假王。"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而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從後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寤,因複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遣張良立信為齊王,徵其兵使擊楚。

又曰:彭越,字仲,昌邑人也。常漁钜野澤中,為盜。陳勝起歲餘,澤間少年相聚百餘人,往從越,請仲為長。乃行略地,收諸侯散卒,得千餘人。沛公之從碭北擊昌邑,越助之。昌邑未下,沛公引兵西。越亦將其眾居钜野澤中。項籍入關,王諸侯,還歸,越眾萬餘人無所屬。齊王田榮叛項王,漢乃使人賜越將軍印,使下濟陰以擊楚。大破楚軍。漢二年,拜越為魏相國,將兵略定梁地。漢王之敗彭城解而西也,越皆亡其所下城,獨將其兵北居河上。漢三年,越常往來為漢遊兵擊楚。項王與漢王相距滎陽,越攻下睢陽、外黃十七城。漢王追楚,為項籍所敗固陵,乃謂留侯曰:"諸侯兵不從,為之奈何?"留侯曰:"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為相國。今豹死亡後,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今取睢陽以北至穀城,皆許以王彭越,則兵至矣。"於是漢王發使使越,如留侯策。使者至,越乃引兵會垓下。項籍死,立越為梁王,都定陶。

又曰:項羽入鹹陽,黥布為前鋒。項王封諸將,立布為九江王。後與隨何俱歸漢。漢王方踞床洗,而召布入見。布大怒,悔來,欲自殺。出就舍,張禦飲食從官如漢王居,布又大喜過望。漢益分布兵而俱北,收兵至成皋。四年秋七月,立布為淮南王。

又曰:盧綰,豐人也,與高祖同裏。及高祖初起沛,綰以客從,入漢中為將軍。項籍死,使綰別將劉賈擊臨江王共尉,還,從擊燕王臧荼,皆破平。時諸侯非劉氏而王者七人,上欲王綰,群臣觖望。及虜臧荼,乃下詔諸將相列侯,擇群臣有功者以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綰,皆曰:"太尉長安侯綰常從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上乃立綰為燕王。諸侯得幸莫如燕王者。漢十年,陳豨反。漢既斬豨,其禆將降,言燕王綰使範齊通謀豨所。上使使召綰,綰稱病,又謂其幸臣曰:"非劉氏而王者,獨我與長沙耳。今上病,屬任呂後。呂後婦人,專欲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乃稱病不行。高祖崩,遂亡入匈奴。

又曰:吳芮,秦時番陽令,甚得江湖間民心,號曰番君。天下之初叛秦也。黥布歸芮,芮妻之,因率越人舉兵以應諸侯。沛公攻南陽,乃遇芮之將梅鋗(呼玄反,)與偕攻析、酈,降之。及項羽相王,以芮率百越佐諸侯,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項籍死,上以鋗有功於入武關,故德芮,徙為長沙王,都臨湘。

又曰:惠帝崩,立孝惠後宮子為帝,呂太後臨朝稱製。遂立周呂侯子台為呂王,台弟產為梁王,建城侯釋之子祿為趙王,台子通為燕王。又封諸呂凡六人,皆為列侯。太後病困,以趙王祿為上將軍,居北軍;梁王產為相國,居南軍,戒產、祿曰:"高祖與大臣約: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大臣不平,我即崩,恐其為變,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為人所製。"太後崩,太尉周勃、丞相陳平、朱虛侯劉章等共誅產、祿,迎立代王,是為孝文皇帝。

《晉書》曰:初,武帝為王時,王祥與荀顗往謁。顗謂祥曰:"相國王尊重列侯,既已盡敬,便當拜也。"祥曰:"相國誠為尊貴,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階而已,班列大同,安有天子三公而輒拜人者!損魏朝之望,虧晉王之德,君子愛人以禮,吾不為也。"及入,顗遂拜,而祥獨長揖。帝曰:"今日方知君見顧之重矣。"

《北齊書》曰:尉景之子粲,少曆顯職,體性粗武。天寶初,封庫狄幹等為王。粲以父不預王爵,大恚恨,十餘日閉門不朝。帝怪,遣就宅問之。隔門謂使人曰:"天子不封粲父作王,粲不如死。"使雲:"須開門受敕。"粲遂彎弓隔門欲刺使者。使者以狀聞之,文宣使段韶諭旨。粲見韶,唯撫膺大哭,不答一言。文宣親詣其宅慰之,方複朝請。尋追封景為長樂王。

《唐書》曰:安祿山死,朝廷欲圖大舉,詔郭子儀帥師趨京城。師於潏水之西,與賊將安太清、安守忠戰。後從元帥廣平王率、漢之師十五萬進收長安。京師老幼百萬夾道歡叫,涕泣而言曰:"不圖今日複見官軍。"是時河東、河西、河南所盜郡邑皆平,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入朝,天子遣兵仗戎容迎於灞上,肅宗勞之曰:"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子儀頓首感謝。乾元元年九月,詔子儀與九節度之師討安慶緒,以中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朝恩害子儀之功,媒蘖之,召還京師。子儀雖失兵柄,乃心王室,以禍難未平,不遑寢息。俄而史思明再陷河洛,朝廷旰食,複慮蕃寇逼迫京畿。言事者以子儀有社稷大功,今殘蘖未除,不宜置之散地。肅宗深然之。上元元年,以子儀為諸道兵馬都統,複為朝恩所間,事竟不行。上元二年,李光弼兵敗於邙山,河陽失守。又河中軍亂,殺其帥李國貞。太原節度使鄧景山亦為部下所殺。恐其合從連賊,朝廷深憂之。後輩帥臣未能彈壓,遂用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副元帥,進封汾陽郡王,出鎮絳州。子儀至絳,擒其殺國貞賊王元振數十人,並誅之。太原辛雲京聞子儀誅元振,亦誅害景山者。由是河東諸鎮率皆奉法。

又曰:渾瑊,皋蘭州人也,本鐵勒九姓部落之渾部也。父釋之,少有武藝,從朔方軍,積戰功於邊上,累遷至開府儀同三司、寧朔郡王。德宗幸奉天,瑊率家人子弟自京城至,乃署為行侯都虞侯以拒朱泚。賊平,德宗還宮,以瑊為河中尹,河中、絳、慈、隰節度使,封鹹寧郡王。

又曰:馬燧,字洵美,汝州郟城人。少嚐與諸兄讀書,輟卷歎曰:"丈夫當建功於代,以濟四海,安能矻矻為一儒哉!"燧姿度魁異,沉勇多智略。後朱泚之亂,燧守太原,燧以晉陽王業所起,乃引晉水而注城之東,渚以為池,寇至,計省守陴者萬人。尋兼保寧軍節度使,封北平郡王。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太平禦覽

太平禦覽

作者: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
《太平禦覽》天部
《太平禦覽》時序部
《太平禦覽》地部
《太平禦覽》皇王部
《太平禦覽》偏霸部
《太平禦覽》皇親部
《太平禦覽》周郡部
《太平禦覽》居處部
《太平禦覽》封建部
《太平禦覽》職官部
《太平禦覽》兵部
《太平禦覽》人事部
《太平禦覽》逸民部
《太平禦覽》宗親部
《太平禦覽》禮儀部
《太平禦覽》樂部
《太平禦覽》文部
《太平禦覽》學部
《太平禦覽》治道部
《太平禦覽》刑法部
《太平禦覽》釋部
《太平禦覽》道部
《太平禦覽》儀式部
《太平禦覽》服章部
《太平禦覽》服用部
《太平禦覽》方術部
《太平禦覽》疾病部
《太平禦覽》工藝部
《太平禦覽》器物部
《太平禦覽》雜物部
《太平禦覽》舟部
《太平禦覽》車部
《太平禦覽》奉使部
《太平禦覽》四夷部
《太平禦覽》珍寶部
《太平禦覽》布帛部
《太平禦覽》資產部
《太平禦覽》百穀部
《太平禦覽》飲食部
《太平禦覽》火部
《太平禦覽》休征部
《太平禦覽》咎徵部
《太平禦覽》神鬼部
《太平禦覽》妖異部
《太平禦覽》獸部
《太平禦覽》羽族部
《太平禦覽》鱗介部
《太平禦覽》蟲豸部
《太平禦覽》木部
《太平禦覽》竹部
《太平禦覽》果部
《太平禦覽》菜茹部
《太平禦覽》香部
《太平禦覽》藥部
《太平禦覽》百卉部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