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書契之作,先民可得而聞者,經傳所稱,唐、虞以上,帝王有號諡。輔佐不可得而稱矣,而諸子頗言之,雖不考虖孔氏,然猶著在篇籍,歸乎顯善昭惡,勸戒後人,故博采焉。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又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未知,焉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傳曰:譬如堯、舜,禹、稷、卨與之為善則行,鮌、訁雚兜欲與為惡則誅。可與為善,不可與為惡,是謂上智。桀、紂,龍逢、比幹欲與之為善則誅,於莘、崇侯與之為惡則行。可與為惡,不可與為善,是謂下愚。齊桓公,管仲相之則霸,豎貂輔之則亂。可與為善,可與為惡,是謂中人。因茲以列九等之序,究極經傳,繼世相次,總備古今之略要雲。表略
自從文字被發明以來,能夠了解的上古人物,就是經傳中所提到的。唐、虞之前,帝王有諡號,但輔佐他們的大臣卻沒有記載。但是諸子卻多次提到他們,雖然諸子不考察孔子之書,但仍將這些大臣記載在書中,是出於彰顯善行,揭發惡行,勸導警戒後世人的目的。所以我廣泛地采納這些資料。孔子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又說:“何事於人,必也聖乎。”“為知,焉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又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經義中這樣解釋:比如堯、舜、禹、稷、契,和他們做善事則能夠仕途通暢,鮌、讙兜想要和他們作惡就被誅殺。能夠和他們做善事而不能和他們作惡事,這就叫上智。夏桀、商紂,關龍逢和王子比幹想要和他們做善事就被誅殺,於莘、崇侯和他們做惡事就能夠仕途通暢。能夠和他們為惡而不能和他們為善,這叫下愚。齊桓公,管仲輔佐他則成為霸主,豎貂輔佐他則國家大亂,能和他為善,也能和他做惡,這叫中人。我根據這個來排列九等次序,窮極經傳,世代相繼,依次排序,總體將古今的概要整理完備。表格此處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