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太平禦覽 作者: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  

兵部·卷六十二

○斥候

《後周書》曰:韓果性強記,兼有權略,所行之處,山川形勢輒能記憶。兼善伺敵虛實,揣知情狀。有潛匿溪穀欲為間偵者,果登高望之,所疑處往必有獲。太祖由是以果為虞候都督。每從征行,常領候騎晝夜巡察,略不眠寢。

又曰:達奚武大統初為秦州刺史。齊神武趣沙苑,太祖複遣武覘之。武從三騎皆衣敵人衣服,至日暮去營數百步,下馬潛聽得其軍號,因上馬曆營若警夜者,不如法者往往撻之,具知敵之情狀,以告太祖。太祖深嘉焉,遂破之。

諸葛亮《兵要》曰:軍已近敵,籬落常平明以先發,絕軍前十裏內,各按左右下道,亦十裏之內。數裏之外,五人為部,人持一白幡,登高外向,明隱蔽之處。軍至,轉尋高而前。第一見賊,轉語後第二,第三詣主者白之。凡候見賊百人以下,但舉幡指;百人以上,便舉幡大呼。主者遣疾馬往視察之。

又曰:凡軍行營壘,先使腹心及鄉導前覘審知,各令候吏先行,定得營地,壁立軍分數,立四表候視,然後移營。又先使候騎前行,持五色旗,見溝坑揭黃,(揭,去列切。)衢路揭白,水澗揭黑,林藪揭青,野火揭赤,以本鼓應之。立旗鼓,令相聞見。若渡水逾山,深邃林藪,精驍勇騎搜索數裏無聲,四周絕跡,高山樹頂,令人遠視,精兵四向要處防禦。然後分兵前後,以為鎮拓。乃令輜重老小,次步後馬,切在整肅,防敵至,人馬無聲,不失行列。險地狹徑,亦以部曲鱗次,或須環回旋轉,以後為前,以左為右,行則魚貫,立則雁行。到前止處,候騎精銳,四向散列而立,各依本方下營。一人一步,隨師多少,鹹表十二辰,豎六旍,長二丈八尺,審子午卯酉地,勿令邪僻,以朱雀旍豎午地,白獸旍豎酉地,玄武旍豎子地,青龍旍豎卯地,招搖旍豎中央。其樵牧飲,不得出表外也。

《衛公兵法》曰:諸營下定,事須防禦。於營外二十步,列隊仗,如臨陣對寇法,晝夜嚴謹。縱逢雨雪,並押隊官並不得離隊。營留五匹馬,並鞍轡放飼,防有警急,即令馳告。至夜,每陣前百步外,著聽子二人,一更一替,以聽不虞。仍令探更人務探聽子細,勿令眠睡。其晝日,諸軍前各亦逐高要處,安置斥候,以視動靜。

又曰:諸軍營隊伍,每夜分更,令人巡探。人不得高聲唱號,巡者敲弓一下,坐者扣槊三下,方擲軍號,以相應會。當營界探,周而複始。擲號錯失,便即決罰。當軍折衝、果毅,並押鋪宿,盡更巡探,遞相分付;虞候及中軍官人,通探都巡。

又曰:諸軍下定,每營夜別置外探。每營折衝、果毅相知作次,每夜別四人,各領五騎馬,於營四麵去營十裏外遊奕,以備非常。如有警急,奔馳報軍。

又曰:令人枕空胡祿臥,有人馬行三十裏外,東西南北響見於胡祿中,名曰:"地聽",則先防備。

又曰:諸兵馬既逼賊庭,探候事須明審。諸營住及營行,前後及左右廂助上,五裏著馬兩騎,十裏更加兩騎。十五裏更加兩騎,至三十裏,一道用人馬十二騎。若兵多,發引稍長,助上即更量加一兩道,使令相見。其乘馬人,每令遙相見,常接高行,各執一方麵異旗,無賊此旗常卷,見賊即速展。軍營見旗展,即知賊至,須覓穩處。既知賊來,得設機伏,整齊部伍,迎前出戰。其最遠及次遠人,須與好馬乘騎,不然被賊捉將。

○備邊

《漢書》曰:晁錯上言守邊備塞曰:"胡人衣食之業不著於地,其勢易以擾亂邊境。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飲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歸居,如飛鳥走獸於曠野,美草甘水則止,草盡水竭則移。以是觀之,往來轉徙,時至時去,此胡人之生業,而中國所以離南畝也。今使胡人數處轉牧行獵於塞下,或當燕、代,或當上郡、北地、隴西以候備塞之卒,卒少則入。陛下不救,則邊民絕望而有降敵之心;如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才至,則胡人已去。聚而不罷,為費甚大;罷之,則胡複入。如此連年,則中國貧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憂邊境,遣將吏發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態。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其要害之處,通川之道,調立城邑,無下千家為居中周虎落。先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複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贖罪及輸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賜高爵複其家,與冬夏衣,廩食能自給而止。其亡夫苦妻者,縣官買與之。人情非有匹敵不能久安,其處塞下之民,祿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難之地,胡人入驅而能止,其所驅者,以其半與之,縣官為贖其民。如是則邑裏相救,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親戚而利其財也。此與東方之戍卒不習地勢而心畏胡者,功相萬也。以陛下之時徙民實邊,使遠方亡屯戍之憂。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係虜之患。利施後世,名稱聖明,其與秦之行怨民,相去遠矣。"上從其言,募民徙實塞下。錯複言:"陛下幸募人以實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輸將之費益寡,甚大惠也。下吏誠能稱厚惠,奉明詔存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壯士,和弭其心而勿侵刻,使先至者安樂而不思故鄉,則貧民相慕而勸往矣。臣聞古之徙遠方以實廣虛也,相其陰陽之和,嚐其水泉之味,審其土地之宜,觀其草木之饒,然後營邑立城,製裏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為立室,家有一堂二內門戶之閑,置器物焉。民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輕去故鄉而勸之新邑也。為置醫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昏生死相恤,墳墓相從,種樹畜豕,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樂其樂處,而有長居之心也。臣又聞,古之製邊縣以備敵也,使五家為伍,伍有長;十長一裏,裏有假士;四裏一連,連有假五百;十連一邑,邑有假候,皆擇其邑之賢才有禮讓、習地形、悉知民心者。居則習民以射法,出則教民於應敵。故卒伍成於內則軍政定於外,服習已成,勿令遷徙。幼則同遊,長則共事。夜戰聲相知則足以相救,晝戰目相見則足以相識。歡愛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而勸以厚賞,威以重罰,則前死不還踵矣。所徙之民非壯有材力,但費衣糧,不可用也。雖有材力不得良吏,猶亡功也。"

又曰:王莽將嚴尤上言曰:"匈奴為害久矣。周秦漢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當周宣王時,獫狁內侵至於涇陽,命將征之,盡境而還。其視戎狄之內侵,譬蚊虻之螫,驅之而已。故天下稱明,是為中策。漢武帝選將練兵,約齎糧深入遠戍,每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中國罷耗,匈奴亦衄,而天下稱武,是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恥而輕民力,築長城之固,延袤萬裏,轉輸之行起於負海,疆境既完,中國內竭,以喪社稷,是為無策。今天下遭陽九之厄;比年饑饉,西北邊尤甚。發三十萬眾,具三百日糧,東援海岱,南取江淮,然後能備。計其道裏,二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師老械弊,勢不可用,此一難也。邊既空虛,不能奉軍糧,內調郡國,不相及屬,此二難也。計一人三百日糧用備十八斛,非牛力不能勝也。牛又當齎食加二十斛重地。胡沙鹵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軍出未滿百日,牛必物故,且盡其餘糧,人不勝,此三難也。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風,釜鑊(音富。)薪炭重,不可炊食糒、(音備。)飲水以曆四時,師有疾病之憂,勢不能久,此四難也。輜重自隨,則輕銳者少,不得疾行,虜徐遁不能及,幸而逢虜,要遮前後,危殆不測,此五難也。大用民力,功不可必,臣伏憂之。

又《班固論》曰:書雲:"蠻夷猾夏",詩稱"戎狄是膺",春秋有道"守在四夷"久矣。夷狄之為患也!故自漢興,忠信嘉謀之臣,曷嚐不運籌策,相與爭於廟堂之上乎!高祖時劉敬,呂後時樊噲、季布,孝文時賈誼、晁錯,孝武時王恢、韓安國、朱買臣、公孫弘、董仲舒,人持所見各有同異,然總其要歸,兩科而已。縉紳之儒則守和親,介胄之士則言征伐。皆偏見一時之利害,而未究匈奴之終始。自漢興以至於今,曠世曆年詘伸異變,強弱相反,是故其詳可得而言也。昔和親之論發於劉敬,是時天下初定,新遭平城之難,故從其言,約法和親,賂遺單於,冀以救安邊境。孝惠高後遵而不違,匈奴寇盜不為衰止,而單於反以驕倨。逮至孝文與通關市,妻以漢女,增厚其賂,歲以千金,而匈奴數背約束,邊境屢被其害。是以文帝中年赫然發憤,遂貯戎服,親禦鞍馬,徙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馳射上林,講習戰陣,聚天下精兵軍於廣武。顧問馮唐與論將帥,喟然歎息,思古名臣,此則和親無益已然之明效矣。仲舒親見四世之事,猶複欲守舊文,頗增其約。以為義動君子,利動貪人,如匈奴者非可以仁義說也,獨可說以厚利,結之於天耳。故與之複利以說其意,與盟於天以牢其約,質其愛子以累其心。匈奴雖欲展轉,柰失重利何,柰殺愛子何。夫賦斂行賂不足以當三軍之費,城郭之固,無異於貞士之約,而使邊城守境之民父兄緩帶,稚子咽哺,胡馬不窺於長城,而羽檄不行於中國,不亦便於天下乎。察仲舒之論,考諸行事,乃知未合於當時而有闕於後世也。當孝武時,雖征伐克獲,而士馬亦略相當。雖開河南之野,建朔方之郡,亦棄造陽之北九百餘裏。匈奴人民每來降漢,單於亦輒拘留漢使以相報複,其桀驁尚如斯,安肯以愛子為質乎?此不合當時之言也。若不置質定約和親,是雖襲孝文既往之悔而長匈奴無已之詐也。夫邊城不選守境武略之臣,修障隊備塞之具,厲長戟勁弩之械,恃吾所以待邊寇而務賦斂於民,遠行貨賂,割剝百姓以奉寇仇,信甘言,守空約而冀胡馬之不窺,不已過乎?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奮擊之威,值匈奴百年之運,因其壞亂幾亡之厄,權時施宜,覆以威德,然後單於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稱藩,賓於漢廷。是時邊城晏閑,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驚,黎庶忘幹戈之役。後六十餘載之間,遭王莽篡位,始開邊隙。單於由是歸怨自絕,莽遂斬其侍子,邊境之禍構矣。故呼韓耶始朝於漢,漢議其禮,蕭望之曰:"戎狄荒服。言其慌忽無常,至亦宜待以客禮,讓而不臣,如後嗣遁逃竄伏,使於中國不為叛臣。"及孝元時,議罷守塞之備,應以為不可。雲盛不忘衰,安心思厄,遠見識微之明矣。單於鹹棄其愛子,昩利不顧,侵掠所獲,歲巨計。而和親,賂遺不過千金。安在其不棄質而失重利也。仲舒之言漏於是矣。夫規視建議不圖萬世之固,而偏恃一時之事者,未可以經遠。若乃征伐之功,秦漢行事,嚴尤論之當矣。故先王度中土,立封畿,分九州,列五服,物土貢,製外內,或脩刑政,或修文德,遠近之勢異也。是以春秋內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發左衽,人麵獸心,其於中國殊章服異習,飲食不同,言語不通,僻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隨畜,射獵為生。隔以山川,擁以沙漠,天地之所以絕內外也。是故聖王禽獸畜之,不與約誓,不就攻伐,約之以費賂而見欺,攻之則勞師而招寇,其土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是以外而不內,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國,來則懲而禦之,去則備而守之。其慕義而貢獻則接之以禮讓,羈縻不絕,使曲在彼。蓋聖人製禦蠻夷之常道也。

《後漢書》曰:馬援奏言:"西幹縣戶有三萬二千,(西幹縣,交趾郡,故城在今交州龍編縣東。)遠界去庭千餘裏,(庭,縣庭也。)請分為封溪、望海二縣。"許之。

又曰:馬援在隴西,帝詔武威太守,(《東觀漢記》曰:梁統也。)令悉還金城客民,(金城人客在武威者。)歸者三千餘口,使各反舊邑。援奏為置長吏,繕城郭,起塢候,(《字林》曰:塢,小障,一曰小城,字或作塢。)開導水田,勸以耕牧,郡中樂業。

又曰:杜茂引兵屯晉陽,上遣謁者段將眾配茂鎮守北邊。因發邊卒築亭候,修烽火。又發委輸金帛繒弩供給軍士,並賜邊民。冠蓋相望,茂亦建屯田驢車轉運也。

《晉書·杜預傳》曰:匈奴師劉猛舉兵反,自並州西及河東平陽。詔預以散侯定計省闥,俄拜度支尚書。預乃奏立藉田,建安邊論,處軍國之要,又作人排新器,興常平倉,定穀價,較鹽運,製課調,內以利國,外以救邊者五十餘條,皆納焉。

《宋書》曰:文帝元嘉中,每歲為後魏侵境,令朝臣博議。何承天陳備邊之要,其大略一曰移遠就近,以實內地;二曰浚複城隍,以增岨防;三曰纂偶車牛,以飭戎械;四曰計丁課役,勿使有闕。

《唐書》曰:高祖與群臣言備邊之事,將作大匠於筠進曰:"未若多造船艦於五原靈武,置舟師於黃河之中,足以斷其入寇之中路。"中書侍郎溫彥博又進曰:"昔魏文帝掘長塹以遏匈奴,亦因因循其事。"高祖並從之。於是遣將軍桑顯和塹斷北邊要路,又征江南習水之士,更發卒於靈州造戰船。

○塞險

《左傳》曰:蔡侯、吳子、唐侯伐楚,舍舟於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豫章、漢東、江北、地名)楚左司馬沈尹戌謂楚將子常曰:"子沿漢而與之上下,(沿,緣也。緣漢上下,遮使勿度也。)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以方城外人毀吳所舍舟也。)還塞大隧、直轅、冥厄,(三者,漢東三隘路。厄、烏革切。)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後擊之,必大敗之。"既謀而行。楚大夫武成黑謂子常曰:"吳用水也,我用革也,(用,軍器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戰。"大夫史皇謂子常曰:"楚人惡子而好司馬,若司馬毀吳舟於淮,塞城口而入,(城口,三隘道之總名。)是獨克也。子必速戰,不然不免。"乃濟漢而陳,自小別至於大別,(《禹貢》漢水至大別南入江。然則此二別在江夏界也。)三戰,子常知不可,欲奔。(知吳不可勝也。)史皇曰:"安求其事,(求知政事。)難而逃之,將何所入,必死之。"(子常違左司馬成之言,故敗也。)

《戰國策》曰:吳子問孫武曰:"敵人保山據險,擅利而處,糧食又足,挑之則不出,乘間則侵掠,為之柰何?"武曰:"分兵守要,謹備勿懈,潛探其情,密候其怠,以利誘之,禁其牧采。久無所得,自然變改,待離其故,奪其所愛。"

《漢書》曰:匈奴呼韓耶單於來朝,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於。單於歡喜,上書願保塞上穀以西至敦煌。請罷邊備,以休天子人民。帝下有司議。郎中侯應上言以為不可,其略曰:"自周秦漢以來,匈奴寇侵甚矣,其北邊有陰山,東西千餘裏,本冒頓單於依阻其中。至孝武帝出師征伐,斥奪此地,攘之於漠北,建塞徼,起停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少安。夫夷狄之情困則卑順,強則驕逆,天性也。前已罷外城,省停隧,今才足以候視通烽火而已。安不忘危,不可複罷。且中國尚建關梁以製諸侯,所以絕臣下之覬欲。起塞以來,百有餘年,非皆以土垣,或因山岩石木柴疆落溪水,卒徒築理,功費久遠,不可勝計。今欲以一切省徭戍。十年之外,卒有他變。障塞破壞,隧滅絕,當更發屯繕理。累代之功不可卒複,非所以永持至安,威製百蠻之長策也。"帝納之。

《蜀誌》曰:曹公使夏侯妙才、張郃屯漢中。蜀先主進兵漢中,次於陽平關,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是定軍勢作營。妙才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妙才軍,斬妙才。曹公自長安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日不拔,士亡者多,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

《魏誌》曰:曹爽伐蜀,司馬景王同行,出洛次於興勢。蜀將王林夜襲,景王營堅臥不動,林退。景王謂諸將曰:"費禕已據險拒守,進不獲戰,攻之不可,宜亟軍,(亟,紀力切。)以為圖。"爽等引還。禕果馳兵赴三嶺爭險,乃得過也。

《晉書》曰:劉裕討南燕慕容超,超召群臣議拒晉師,大將公孫五樓曰:"吳兵輕剽,所利在速戰,初鋒勇銳不可爭也,宜據大峴使不得入,曠日延時,沮其銳氣。徐簡精騎二千,循海而南,絕其糧運。別敕段暉率兗州之軍緣山東下,腹背擊之,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險自校,其資儲之外餘悉焚蕩,芟除粟苗,使敵無所資,堅壁清野,以待其釁,中策也。縱賊入峴,出城逆戰,下策也。"超曰:"吾京都殷盛,戶口眾多,非可一時入守。青苗布野,非可卒芟,設使芟苗,城守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據五州之強,帶河山之固,戰車萬乘,鐵馬萬群。縱令過峴至於平地,徐以精騎踐之。此成擒也。"其將慕容鎮曰:"若如聖旨,必須平原用馬,便宜出峴逆戰,戰而不勝,猶可退守,不宜縱敵入峴,自貽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陘之險,終屈於韓信。諸葛瞻不據束馬之險,卒擒於鄧艾。臣以為天時不如地利,阻守大峴,策之上也。"超不從,乃合攝莒、梁父二戍修城隍,簡士馬,蓄銳以待之。其夏晉師次東莞,超遣其左軍段暉等步騎五萬進據臨朐。俄而晉師度峴,慕容超懼,率四萬騎就段暉等於臨朐,戰敗,超奔還廣固,宋武圍廣固,數月而破,燕地悉平。

《後魏書》曰:遣將伐後燕慕容寶,已平並州,潞川頻勝。寶在中山引群臣議之。中尹符謨曰:"魏軍強盛,千裏轉鬥,乘勝而來,勇氣兼倍,若逸騎平原,形勢彌盛,殆難為敵。宜杜險拒之。"中書令眭邃曰:"魏軍多騎師剽銳,(眭,息為切。)馬上齎糧,不過旬月,宜令郡縣聚千為一堡,深溝高壘,清野待之。至無所掠,資食既罄,不過六旬,自然窮退。"尚書封懿曰:"今魏師十萬,天下之勍敵也。百姓雖欲營聚,不足自固。是則聚糧集兵以資強寇,且動眾心示之以弱。岨闕拒戰,計之上也。"慕容麟曰:"魏今乘勝氣銳,其鋒不可當。宜謹守設備,待其弊而乘之。"於是修城積粟,為持久之備。魏攻中山不克,進據博陵魯口,諸將睹風而奔,郡縣悉降於魏。

《唐書》曰:武德中,太宗圍王世充於東都,世充勢窮,竇建德自北來救。諸將及蕭瑀等鹹請且退師避之,太宗不許,曰:"世充糧盡,內外離心,我當不勞攻擊,坐收其弊耳。建德新破海公,將驕卒惰。今我據武牢,厄其襟要,若賊恃勝冒險爭鋒,吾當破賊。若不戰,旬月之間世充自潰,彼敗我振,足以臨之。一行兩定,在於斯舉。若不速進,賊入武牢,諸城新附,必不能守。二賊並力,將若之何?"秦府記室薛收進曰:"世充據東都,府庫填積,所患者在於乏食,是以為我所持。建德親總十餘萬眾來拒王師,亦當盡彼驍雄,期於速戰。若縱其兩寇相連,轉河北之積以相資給,則伊洛間戰鬥不已。大王今欲親率猛銳,先據成皋之險,訓兵坐甲,當彼疲弊之眾,一戰必克。建德破,則世充自下,不過數旬,二國之君可麵縛麾下。蕭瑀等柰何遂請退兵?"太宗曰:"善!"而從之,留齊王元吉圍世充,親率三千五百人趣虎牢守之,與戰相持二十餘日。五月,建德謀伺官軍芻盡,牧馬於河北,必將襲武牢。太宗聞之,遂牧馬千餘匹於河渚間以誘之。詰朝,建德果悉眾而至,陣於汜水東。太宗候陣久,卒饑,令宇文士及率騎經賊陣之西,馳而南上,賊陣動,因而諸軍奮擊之,大潰。竟如太宗本策。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太平禦覽

太平禦覽

作者: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
《太平禦覽》天部
《太平禦覽》時序部
《太平禦覽》地部
《太平禦覽》皇王部
《太平禦覽》偏霸部
《太平禦覽》皇親部
《太平禦覽》周郡部
《太平禦覽》居處部
《太平禦覽》封建部
《太平禦覽》職官部
《太平禦覽》兵部
《太平禦覽》人事部
《太平禦覽》逸民部
《太平禦覽》宗親部
《太平禦覽》禮儀部
《太平禦覽》樂部
《太平禦覽》文部
《太平禦覽》學部
《太平禦覽》治道部
《太平禦覽》刑法部
《太平禦覽》釋部
《太平禦覽》道部
《太平禦覽》儀式部
《太平禦覽》服章部
《太平禦覽》服用部
《太平禦覽》方術部
《太平禦覽》疾病部
《太平禦覽》工藝部
《太平禦覽》器物部
《太平禦覽》雜物部
《太平禦覽》舟部
《太平禦覽》車部
《太平禦覽》奉使部
《太平禦覽》四夷部
《太平禦覽》珍寶部
《太平禦覽》布帛部
《太平禦覽》資產部
《太平禦覽》百穀部
《太平禦覽》飲食部
《太平禦覽》火部
《太平禦覽》休征部
《太平禦覽》咎徵部
《太平禦覽》神鬼部
《太平禦覽》妖異部
《太平禦覽》獸部
《太平禦覽》羽族部
《太平禦覽》鱗介部
《太平禦覽》蟲豸部
《太平禦覽》木部
《太平禦覽》竹部
《太平禦覽》果部
《太平禦覽》菜茹部
《太平禦覽》香部
《太平禦覽》藥部
《太平禦覽》百卉部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