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太平禦覽 作者: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  

人事部·卷六十九

○正直下

王隱《晉書》曰:劉毅,字仲雄,為司隸校尉,言議切直,無所回撓,故不至公輔。王基薦毅"方正亮直,介然不群,言不苟合,行不苟容。"

又曰:初,武帝知太子暗弱,後必亂國。然不能擇才,遣荀勖及和嶠重往觀之。勖還,盛稱太子德更進茂,不同西宮之時。嶠曰:"臣以為太子如故,不見更勝。此自陛下家事,非臣所盡知。"於是天下貴嶠而賤勖。

幹寶《晉紀》曰:高貴鄉公薨,太祖會朝臣而謀。其日,太常陳泰不至,使其舅荀顗召之,垂涕而入。太祖謂曰:"玄伯何以處我?"對曰:"誅賈充以謝天下。"太祖曰:"不可為,更思其次。"泰曰:"但見其進,不知其次。"太祖乃不複問。

郭粲《晉紀》曰:初,王敦將下朝士共議。周顗以為敦剛愎不仁,親害乎子,必能稱兵以向朝廷。敦既克石頭,顗與戴淵共詣敦,敦謂顗曰:"伯仁卿負我。"顗答曰:"公戎車內侮下官,親帥六軍不能其事,使王旅敗績,以此負公。"又問淵:"吾此舉動,天下為何如?"答曰:"見形者謂之逆,體識者以為忠。"敦笑曰:"若思卿能言。"

《晉中興書》曰:紀回,字恭則。雅性方範,不畏強禦。丹陽尹桓景,頗以佞事司徒導,甚昵之。會熒惑守南鬥。鞠挾,導語回曰:"南鬥楊州分,而熒惑守之,吾當遜位以厭此謫。"回答曰:"公與桓景造膝,熒惑何由退舍。"導其愧之。

又曰:初,庾冰兄弟每說顯宗,國有強敵,宜須長君。顯宗晏駕,何充建議曰:"父子相傅,先王舊典,忽妄改易,懼非長計。"冰等不從,遂立康帝。康帝臨軒,冰充侍坐。帝曰:"朕嗣洪業,二君之力也。"充對曰:"陛下龍飛,臣冰之力;若如臣議,不睹升平之世。"其強正不撓,率皆如此。

又曰:王彬,字世儒。從兄敦入石頭,中宗使彬銜命慰勞。會周顗被殺,彬往哭顗,既而見敦,敦怪其有涕洟,問其所以。彬曰:"向哭伯仁,情不能已。"敦曰:"伯仁自致刑戮,且凡人遇汝,複何為哉!"彬曰:"伯仁世譽與君齊,行忠烈之軌,邈焉難逮,其有何罪而致禍戮!"勃然數敦曰:"兄抗旌內侮,戮殺忠義,謀圖不軌,禍及門戶。"敦大怒,厲聲曰:"爾之狂悖乃可至此,為吾不能殺汝耶!"丞相導在坐,勸彬起謝。彬曰:"昨暴腳痛,不能拜,且此複何所謝。"意氣自若。敦曰:"腳痛孰若頸痛?"然猶以至親,忍不加害。

檀道鸞《續晉陽秋》曰:初,淮陵內史虞珧子妻裴,以尺牘辯利兼服食絕穀,常衣黃衣,狀若學道。司馬道子常延致,甚悅其才,每與百官飲宴,裴亦預焉。悉令與賓客談,眾人皆為降節。王恭辭曰:"恭聞男女之別,國之大節,未聞宰相之坐有失行婦人。"一坐竦然,道子為慚。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趙錄》曰:張進玄城屠各人也。為刺奸外部都督,糾舉不避豪右,軍中憚之,號曰:"張霹靂"。

又《前涼錄》曰:汜禕,字休臧,敦煌人。為福祿令,剛直不事上府。酒泉太守馬漢遣督郵張休祖劾禕,休祖曰:"君不聞寧逢三千頭虎,不逢張休祖乎?"禕怒,以印擊肘,出而就縛。縛訖,發印以告。從事聞休祖坐不解印,擅縛令長,以大不敬論,禕遷居延令。

又《前秦錄》曰:王墮,字安生,京兆霸城人也。博學有雄才,性剛愎,疾惡,雅好直言。疾董榮如仇讎,每朝見之,略不與言,人謂之曰:"董尚書貴幸一時,以宜降意。"墮曰:"何雞狗而令國士與之言乎?"榮聞而慚恨,故說苻生誅之。及刑,榮謂墮曰:"君今複敢不數董龍作雞狗乎?"墮瞋目而叱之。龍,榮之小字也。

《後魏書》曰:尉聿,字成興,性耿介,肅宗時為武衛將軍。領軍玄乂秉權,百僚莫不致敬,聿獨長揖不拜,出為涼州刺史。涼州緋色,天下之最,又送白綾二千匹,令聿染之。聿拒而不許。

又曰:古弼,代人也,少忠謹,善騎射。初為獵郎,使長安,稱旨,轉門下奏事,以敏正著稱。太宗嘉之,賜名曰筆。取其直而有用,後改名弼,言其有輔佐才也。上穀民上書,言苑囿過度,民無田業,宜減大半,以賜貧者。弼覽而善之,入欲陳奏,遇世祖與給事中劉樹棋,誌不聽事。弼侍坐良久,不獲申聞。乃起,於世祖前捽樹頭,掣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歐其背曰:"朝廷不治,實爾之罪!"世祖失容曰:"於棋,不聽奏事。實在朕躬,樹有何罪?置之!"弼乃具狀以聞。世祖奇弼公直,皆可其所奏,以與百姓。

又曰:遊肇之為廷尉也,世宗嚐私敕肇有所降恕,肇執而不從。曰:"陛下自能恕之,豈是令臣曲筆也。"其執意如此。

又曰:於烈,世宗初,鹹陽王禧當權,遣家奴傅信於烈曰:"須舊羽林虎賁執仗出入。"烈曰:"天子諒暗,事歸宰輔,領軍但知典掌宿衛,有詔不敢違,理無私給。"奴惘然而返,以報禧。禧遣謂烈曰:"我號天子兒,天子叔,玄輔之命。與詔何異?"烈厲色曰:"其若是詔,應遣官人,何由遣私奴索官家羽林?烈頭可得,羽林不可得!"禧惡其剛直,遂議出之,乃授恒州刺史。

又曰:於忠嚐侍宴世宗,賜之劍杖,令出入周旋,恒以自衛,遷侍中,辭無文。世宗曰:"今文人不少,但心直不如卿。欲使卿劬勞於下,我無憂於上。"

又曰:錄尚書、高陽王雍,欲以令史朱暉為廷尉,頻煩托吏部尚書玄順,順不為用。雍遂下命用之,順投之於地。雍聞大怒,昧爽坐都廳,召順曰:"身,天子之子,天子之弟,四海之內,親尊莫二,玄順何人,以身成命,投棄於地!"順徐謂雍曰:"高祖遷宅中土,創定九流,官方清濁,軌儀萬古。而朱暉小子,身為省吏,何合為廷尉清官!殿下既先皇同氣,宜遵成旨,自有短垣而複逾之也。"

《周書》曰:王羆,字熊,霸陵人也。質直木強,處物平當,州閭敬憚焉。

《三國典略》曰:初,周萬年縣令樂運,抑挫豪右,時稱強直,帝甚嘉之。特許通籍,事有不便,鹹令奏聞。至是,召運赴行在所。既至,問之曰:"卿來日見太子否?"運曰:"臣來日奉辭。"帝曰:"卿言太子何如人也?"運曰:"中人。"時齊王憲等並在帝側,帝顧之,謂曰:"百官佞我,皆雲太子聰明,惟運獨雲中人,方驗之忠直。"因問中人之狀。運曰:"班固比齊桓為中人,管仲相之則霸,豎貂輔之則亂。可與為善,可與為惡。"帝曰:"我知之矣!"超拜運為京兆郡丞。

吳均《齊春秋》曰:王僧虔,性甚方直,遠近望之,鹹曰:"如水鏡也。"

《唐書》曰:蘇世長,高祖待之意甚厚。高祖謂曰:"卿自謂諂佞耶?正直耶?"對曰:"臣實愚直。"高祖曰:"卿若直,何為背世充而歸我?"對曰:"洛陽既平,天下為一,臣知窮力屈,始歸陛下。向使世充尚在,臣據漢南,天意雖有所歸,人事足為勍敵。"高祖大笑。嚐又嘲之曰:"名長意短,口正心邪,充忠貞於鄭國,忘信義於吾家。"世長對曰:"名長意短,實如聖旨;口正心邪,未敢奉詔。"

又曰:桓彥範為大理,凡所奏議,若逢人主詰責,則辭色無懼,爭之愈厲。又常謂所親曰:"今既躬為大理,人命所懸,必不能順旨詭辭以求苟免。"

又曰:高宗使宦者緣江采異竹,將於苑中植之。宦者所在縱暴,還過荊州。蘇良嗣囚之。因上疏切諫,稱:"遠求珍異,以疲道路,恐非聖人抑己愛人之道。又小人竊弄威福,以虧皇明。"言甚切直。疏奏,高宗下詔慰勉,遽令棄竹於江中。

又曰:高宗謂侍臣曰:"邢文偉事我兒能減膳切諫,此正直人也。"遂擢拜右史。

又曰:憲宗以李絳為相,同列李吉甫便僻,善逢迎上意,絳梗直,多所規諫,故與吉甫不葉。絳性剛訐,每與吉甫爭論,人多直絳。憲宗察絳忠正自立,故絳論奏,多所允從。

又曰:武玄衡從父弟儒衡,字庭碩,才度俊偉,氣直貌莊,言不妄發,與人交友,終始不渝。相國鄭餘慶不事華潔,後進趨其門者多垢衣敗服,以望其知。而儒衡謁見,未輒易所好,但與之正言直論,餘慶亦因重之。

《晏子春秋》曰:景公觀於淄上,歎曰:"使國可和保,而傅之子孫,豈不樂哉!"晏子曰:"今君臨民若寇仇,見善如避熱,不亦難乎?"

又曰:景公晝被發,乘六馬,禦婦人以出正閨。刖跪擊馬而反之,曰:"非吾君也!"公慚而不朝。晏子曰:"臣聞下無直辭,上有墮君,民多矯行。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禁,是君之福也。"於是令刖跪倍資。

又曰:景公見梁丘據,公曰:"與我和?"晏子曰:"此同也。和者,君甘則臣酸,君淡則臣鹹;今據也,君甘則甘,所謂同也。安得為和?"

《屍子》曰:範獻子遊河,大夫皆在。君曰:"孰知欒氏之子?"大夫莫答。舟人清涓舍楫,答曰:"君奚問欒氏之子?"君曰:"自吾亡欒氏也,其老者未死,少者壯矣。"清涓曰:"善修晉國之政,內得大夫,外不失百姓,雖欒氏子,其若君何?若不修晉國之政,內不得大夫,而外失百姓,則舟中之人皆欒氏子也。"君曰:"善!"

《呂氏春秋》曰:熊意見齊宣王曰:"寡人聞子好直,有之乎?"對曰:"意何能直?意聞好直之士,家不處亂國,身不見汗君,今意身得見君而家托乎齊,意何能直!夫賢主所以貴士者,以其能直言也。言直則枉者見,人主欲聞枉而惡直,是鄣水源而欲其流也。"

《說苑》曰: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謂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之寶也!"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義不修而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而右太華,伊闕在南,羊腸在北,修政不仁而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而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而武王伐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盡敵國也。"武侯曰:"善。"

又曰:秦始皇既有天下,乃召群臣而議曰:"昔五帝禪賢,三王世繼,孰是,將為之?"博士七十人未對。鮑白令之對曰:"天下官則禪賢是也,天下家則世繼是也,故五帝以天下為官,三王以天下吻家。"秦皇帝仰天歎曰:"吾德出乎五帝,將官天下,誰可使代我後者。"鮑白令之對曰:"陛下行桀紂之道,欲為五帝之禪,非陛下所能行也。"秦皇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桀紂之道也?速說之,不解則死。"令之對曰:"陛下築台於雲宮殿五裏,建千石之鍾,立萬石之虡,婦女連百,倡優累千,興作麗山宮室,至雍相繼不絕,所以自奉者,殫天下竭民力,陛下所謂自營僅存之主耳,何暇比德於五帝欲官天下哉!"秦皇帝暗然無以應,麵有慚色。

《新序》曰:齊景公遊於牛山之上,而北望齊,曰:"善哉,國乎!使古無死者則寡人將去斯如之何?"乃泣沾襟。高子曰:"然!賴君之賜,蔬食惡肉可得而食也,駑馬棧車可得而乘也,且不欲死,而況吾君乎?"俯而垂泣。晏子拊手而笑曰:"樂哉,今日嬰之遊也!見怯君一,而諛臣二,使古之無死者,則太公、丁公至今猶存。吾君方將被衰笠而立乎畎畝之中,惟事之恒,何暇念死乎?"景公慚焉。

又曰:晉平公間居,師曠侍坐。平公曰:"子生無目,子之默默也。"師曠對曰:"天下有五默默,而臣不得預一焉!"平公曰:"何謂也?"師曠曰:"群臣行賂,以采名譽,百姓侵冤,無所告訴,而君不悟,此一默默也;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處高,不肖處賢而君不悟,此二默默也;奸臣欺詐,空虛府庫,以其少才覆塞其惡,賢人逐,邪臣貴,而君不悟,此三默默也;國貧民罷,上下不和,而好財用兵,嗜欲無厭,諂諛在傍,而君不悟,此四默默也;至道不明,法令不行,吏民不正,百姓不安,而君不悟,此五默默也。國有五默默而不危者,未之有也。臣之默默何害乎國家哉!"

又曰:周舍立趙簡子門三日三夜,簡子使問之,曰:"夫子將何以教寡人?"對曰:"願為君諤諤之臣,墨筆操牘,隨君之後,伺君過而書之。"簡子悅之。

又曰:魏文侯與士大夫坐,問曰:"寡人如何君也?"群臣皆曰:?"君,仁君也!"至任座曰:"君,非仁君也。"曰:"子何以言之?"對曰:"君伐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封君之子,是以知君非仁君也。"文侯怒,逐任座。次到翟璜,對曰:"君,仁君也。"曰:"何以言之?"對曰:"臣聞其君賢者,其臣言直,向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仁也。"文侯曰:"善!"複召任座。

《郭子》曰:王含為廬江,(含,字處弘,敦兄也。)貪強狼藉,王敦欲護其兄,故於眾坐中稱:"家兄在郡為政定善,廬江人鹹稱之。"時何充為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廬江人,所聞異於此。"

《漢南先賢傳》曰:李宣,字公休,為太尉黃瓊所辟。是時寒暑不和,羌夷數起,瓊見掾屬曰:"是太尉無德,願諸掾有以匡之。"掾東平王象對曰:"昔堯遭洪水之變,湯有六年之旱,自上聖之君,誰能無此!明公日昃恪勤,袞職修理,小掾等無以加增。"如此至數人,瓊欣笑。次及宣乃仰曰:"明公被日月之衣,居上司之位,輔弼天子,處諫諍之職,未有對揚謇謇之言,其所旌命,不授岩穀之士,小掾私以於邑。小掾聞之,三台不明,責在三公,願明公深思,消複災異,進納忠良。"眾人默然慚愧。

《華陽國誌》曰:中山諸王每過溫縣,必責求供給,溫吏民患之。李密至縣,中山王過,欲徵芻茭薪蒸。密引高祖過沛,賓客老幼,禮桑梓之恭,一無煩擾,伏惟明王孝思惟則,本國望風,式歌且舞,誅求之疲,所未聞命。後諸王經過,不煩溫縣。

又曰:陳禪,字紀山,安漢人也。拜諫議大夫。西域獻幻伎,天子與公卿觀之,禪獨伏不視。

《李固外傳》曰:梁冀欲立清河王,常侍曹騰聞議定,見冀曰:"清河為人嚴明,若遂即位,將軍受禍不久矣。"異更會議立蠡吾侯子,惟固與杜喬深據本議。桓帝立,固與杜喬以本立下獄。太後詔出固,冀乃複令黃門常侍作飛章虛奏,收固等係獄,皆死。京師諺曰:"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

《孔融別傳》曰:袁術僣亂,曹操托楊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融聞之,不及朝服往見操曰:"楊公四世清德,海內所瞻,《周書》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況以袁氏歸罪!《易》稱積善餘慶,徒欺人耳?"操曰:"此國家之意。"融曰:"假使成王殺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耶?纓綏縉紳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聰明仁知,輔相漢朝,舉直措枉,致之雍熙。今橫殺無辜,則海內觀聽莫不解體。孔融魯國男子便當拂衣而去。"操不得已,遂理出彪。

《樊英別傳》曰:順帝策書備禮,玄纁徵英,詔切郡縣駕載上道。英不得已到京師。稱疾不肯赴。乃強輿入殿,猶不以禮屈。帝怒曰:"朕能生君,能殺君;能貴君,能賤君;能富君,能貧君。君何慢朕?"英曰:"臣受命於天,生盡其命,天也;死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殺臣!臣見暴君,如見仇讎,立朝猶不肯,可得貴乎?雖在布衣之列,環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萬乘之尊,又何得而賤乎?陛下焉能貴臣,焉能賤臣!臣非禮之祿,萬鍾不受也;若申其誌,雖簞食不厭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貧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醫養疾,日置羊酒。

《語林》曰:晉王敦與世儒議下都。世儒以朝廷無亂,且唱兵始,自古所難諫諍甚苦處。衝變色曰:"吾過蒙恩遇,受任南夏,卿自同奸邪,阻遏義舉,王法焉得相私?"因目左右令進。世儒正色曰:"君昔歲害兄。今又殺弟,自古多士,豈有如此舉動!"言畢流涕。敦意乃止。

《王苻論》曰:國以賢興,以諂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論,而時所共知也。然衰國危君繼踵不絕者,豈時無忠信正直之士哉?誠苦其道不得行耳。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太平禦覽

太平禦覽

作者: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
《太平禦覽》天部
《太平禦覽》時序部
《太平禦覽》地部
《太平禦覽》皇王部
《太平禦覽》偏霸部
《太平禦覽》皇親部
《太平禦覽》周郡部
《太平禦覽》居處部
《太平禦覽》封建部
《太平禦覽》職官部
《太平禦覽》兵部
《太平禦覽》人事部
《太平禦覽》逸民部
《太平禦覽》宗親部
《太平禦覽》禮儀部
《太平禦覽》樂部
《太平禦覽》文部
《太平禦覽》學部
《太平禦覽》治道部
《太平禦覽》刑法部
《太平禦覽》釋部
《太平禦覽》道部
《太平禦覽》儀式部
《太平禦覽》服章部
《太平禦覽》服用部
《太平禦覽》方術部
《太平禦覽》疾病部
《太平禦覽》工藝部
《太平禦覽》器物部
《太平禦覽》雜物部
《太平禦覽》舟部
《太平禦覽》車部
《太平禦覽》奉使部
《太平禦覽》四夷部
《太平禦覽》珍寶部
《太平禦覽》布帛部
《太平禦覽》資產部
《太平禦覽》百穀部
《太平禦覽》飲食部
《太平禦覽》火部
《太平禦覽》休征部
《太平禦覽》咎徵部
《太平禦覽》神鬼部
《太平禦覽》妖異部
《太平禦覽》獸部
《太平禦覽》羽族部
《太平禦覽》鱗介部
《太平禦覽》蟲豸部
《太平禦覽》木部
《太平禦覽》竹部
《太平禦覽》果部
《太平禦覽》菜茹部
《太平禦覽》香部
《太平禦覽》藥部
《太平禦覽》百卉部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