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太平禦覽 作者: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  

人事部·卷八十八

○品藻下

《孔叢子》曰:子高謂魏王曰:"臣入魏,見君二,計臣張叔謀有餘,範威知不逮,然其功一也。"王曰:"叔也有餘,威也不逮,何得同乎?"答曰:"駑驥同轅,伯樂為之谘嗟;玉石相糅,和氏為之歎息。故賢愚共貫,則能士匿謀;真偽相錯,則知士結舌。雖有餘,猶不逮也。"

又曰:東裏閭空腹而好自賢,欲自親於子順,子順弗下,曰:"夫東裏閭外質頑拙,有似疏直,內懷虛妙,非丈夫之節。若其度骸稱膚,麵目鬢眉實美於人也。聖人論士,不以此為貴者,無益於德故也。"

又曰:宮他見子順曰:"他困於貧賤,欲自托富貴之門,庶克濟乎?"子順曰:"夫富而可以托貧,貴而可以寄賤者,天下寡矣。非信義君子,明識通達,則不可。所欲托者誰也?"宮他曰:"將適趙公。"子順曰:"非其人矣。雖好養士,奉而已,終不能稱也。"宮他曰:"將之燕相。"子順曰:"彼從兄弟甥舅,各濟其私,無求賢之誌,不足歸也。"宮他曰:"將之齊田氏。"子順曰:"齊,大國也。其士大夫皆有多黨之心,不能容子也。"他曰:"然則何向而可?"子順曰:"濟子之欲,則宜若後成子可也。"

又曰:魏安釐王問子順曰:"馬回之為人,雖少文,桓桓亮直,丈夫之節,吾欲以為相,可乎?"答曰:"知臣莫若君,何有不可!至於亮直之節,臣未明也。""何故?"答曰:"聞諸孫卿,其為人也,長目而永視者,必體方而心圓,每以其法相人,千百不失。臣見回,非不偉其體幹,然甚疑其目。"王卒用之,三月,果以諂得罪。

《淮南子》曰:管子文錦也,雖醜登廟;(相桓公以霸功成事,衣文錦之服,大書在明堂,故曰雖醜登廟也。)子產絹染也,美而不尊。(子產相鄭,以乘車濟朝涉者,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絹染者,以子產喻母人。《月瘤路曰:命婦宮染絹,溫暖其民。如人之母也。)

袁子《正書》曰:孔子稱蘧伯玉,國無道,可卷而懷也。今李膺居濁世之中,皦然與世殊途,此西山餓夫之疇耳。卒死於非罪,惡得為雅人。

又曰:李膺言出於口,人莫得違也。有難李君之言者,則鄉黨非之。李君子與人同輿載,則名聞天下。

又曰:或雲:"少府楊阜,豈非忠哉?"答曰:"然。可謂直士,忠臣則吾不知也。夫為人臣,見人主失道,指其非而播揚其惡,可謂直士,未為忠臣。故司空陳群則不然,其談論終日,未嚐言人主之非,書數十上而外不知。君子謂陳群於是乎長者。"

姚信《士緯》曰:論清高之士,上可如老子、莊周,下可如君平、子貢耳。若於陵仲子及嚴遵、夏甫子治,未可盡以為師矣。平議之士若季劄、趙武逮於林宗,皆可盡為則也。其泄冶、伯宗及末世史雲、子將之屬,皆美而未善也。聖人考功黜陟,猶以三載,而子將月旦之處,史雲睚眥廢人。其觀進者,或飾虛;其怠沮者,皆離叛,識誠可謂妙矣。然非洙泗之風,三千之弘化。

又曰:延陵季子際會之間,衛尉蔡君限之於弱,餘必以然。季子通妙達道之機,假其討光,恐增禍亂,受光之讓,非其本誌。若季子之為君也,欲行王道,其與周爭治霸術,以力與列國爭強,則不肯破強楚而並其封疆也。國人疾光而心歸季子。季子不立,社稷將傾,恐光憂迷內灼而異圖,外生非常之變,將加於高人。是以季子相時慮事,順以安民而謂其弱,未聞厥旨。蔡子答曰:諸兄以賢讓國,與之冀能,揚文、武之遺教,崇仁義之美化,以移風易俗耳!何必當與周爭乎?而苟守一節,退耕於野,使還國無討賊之意,反雲國家有主,社稷有祠,乃吾君也。蓋開篡弑之路,非所謂從忠教也。

又曰:楊子雲有深才潛知,屈伸沉浮,從容玄默,近於柳下惠、朝隱之風,知似蘧瑗而高不及也。班固稱之有大度,不孜孜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二者之美,蓋亦良矣。然楊子之書,清貴甚遠,然無廟堂之議,對王公大人之辭,故令其骨鯁不見,節操不顯也。夫孟子之書,將門人所記,非自作也,故其誌行多見,非惟教辭而已。或拒萬鍾之祿,或辭兼金之贈,或以周漢禮殊,二子時異,不可責之於周。或曰帝納異言,而子雲無正論,卒有投閣之累。孟軻昂昂其肯,然子雲保家養知之士,孟軻鳳峙高世之英也。

又曰:周勃之勳,不如霍光,此前史所載,較然可見。而人以勃功大於光,意竊不安,何者?勃本帝大臣居太尉之位,擁兵百萬,既有陳平、王陵之力,又有朱虛諸王之據。矍寄托遊說,以譎諸呂,因眾之心,易以濟事。若霍光者,以倉卒之際,受寄之任,輔弼幼主,天下晏然。遇燕王、上官之亂,誅除凶逆,以靖王室,廢昌邑,立宣帝,任漢家之重,隆中興之祚,參聲伊周為賢相,推驗事校,優劣明矣。

又曰:汝南陳仲舉,體氣高烈,有王臣之節。潁川李玄禮,忠平正直,有社稷之能。海內論二士,有議而未決。陳留蔡伯喈雲:"仲舉強於犯上,玄禮長於接下,犯上為難,接下為易,仲舉為先,玄禮後矣。"天下於是為定。愚思竊以伯喈未必可從也。夫皋繇戒舜,犯上之徵也;舜治百揆,接下之效也。故陳平謂王陵言:麵折廷爭,我不如公;至安劉氏,公不如我。而犯上則為優,是王陵當高於陳平,朱雲殊乎吳鄧矣!陸恭仲答曰:"陳李二君,德齊於行,才等於身,無長短之饞攏"時人或其先後。

魏文帝《典論》曰:或有方周成王於漢昭帝者,餘以為周氏體聖考之休氣,稟賢妣之胎教,周邵為保傅,呂尚為太師,故咳笑必含仁義之聲,觀聽必覿禮義之容。弘踐祚之義,隆太平之化,禮樂興於上,頌聲作於下。時成王年二十二,享國三十年,世永治長,德與年豐。夫孝昭,父非武王,母非邑薑,體不承聖,化不胎育,保無仁孝之德,佐無隆平之治,所謂生深宮中,長婦人手矣。德與體並,知與性成。孝昭之崩,年二十有一,承衰弊之世,牧凋落之民,臣無淑聖之知,身有短折之期,欲高隆周,豈不謬哉!

曹植《漢二祖論》曰:高祖因暴秦而起,官由亭長,自亡徒招集英雄,遂誅強楚,光有天下。功齊湯武,業流後嗣,誠帝王之玄勳,人君之盛事也。直寡善人之美稱,鮮君子之風采,惑秦宮而不出,窘項座而不起,計失乎酈生,忿過乎韓信,太公是誥,於孝違矣!敗古今之大教,傷王道之實義。然其驍將藎臣,皆古今之鮮有,而能任其才而用之,聽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而有帝位也。不然,斯不免當世之妄夫。世祖體乾靈之休德,韜亞聖之懿才,聰達而多識,樂施而愛人。神光前驅,威風先逝。軍未出於南京,莽已斃於西都。當此時也,九州鼎沸,四海淵湧,言帝者二三,稱王者四五。鹹鴟視狼顧,虎超龍驤。光武秉朱光之巨鉞,震赫斯之隆怒,蕩滌凶穢,剿除醜類,若勁風而縱烈火,曬白日而掃朝雲也。計功則業殊,比隆則事異,語德則靡愆,言行則無穢。卒能立不刊之遐跡,建不朽之玄功。故曰光武其近優也。

曹植《成王漢昭論》曰:周公以天下初定,武王既終,而成王尚幼,未能定南麵之事。是以推己忠誠,稱製假號。二弟流言,邵公疑之,發金縢之匱,然後用寤亦未決也。至於昭帝所以不疑於霍光,亦緣武帝有遺詔於光。使光若周公,踐天子之位,行周公之事,吾恐叛者非徒二弟,疑者非徒召公也。且賢者固不能知,聖賢自其宜耳。昭帝固可不疑霍光,周王自可疑周公也。若以昭帝勝成王,霍光當逾周公耶?若以堯舜為成王,湯禹作管、蔡、邵公,周公之不見疑必也。

陳群《汝潁士論》曰:群以為孔氏先汝潁士勝負之評矣。孔答曰:汝南戴子高親止千乘萬騎,與光武帝共揖於道中。潁川士雖抗節,未有能頡頑天子者也。汝南許子伯與友人共說世俗將壞,同夜起,舉聲號哭。潁川土雖頗憂時,未有能哭世者也。汝南許掾教太守劉晨圖開稻陂,灌數萬頃,累世獲其功。韓玄長雖好地理,未成功見效如許掾者也。汝南張玄伯身死之後。見夢於範巨卿。潁川雖有奇異,未有鬼神能靈者也。汝南應世叔讀書,五行並下,潁川土雖多聰明,未有能《離婁》並誦者也。汝南李鴻為太尉掾,弟殺人當死,鴻自縛詣門,乞代弟命,使飲鴆而死,弟因得全。潁川土雖欲尚節義,未有能煞身成仁者也。汝南翟文仲為東郡太守,始舉義兵以誅王莽,潁川士雖疾惡,未有破家為國者也。汝南袁公著吻甲科郎中,上書欲治梁冀,潁川士雖務忠讜,未有能沒命直言者也。

何晏《冀州論》曰:略言春秋以來,可以海內比而校也,恭謹有禮,莫賢乎趙衰;仁德忠義,莫賢乎趙盾;納諫服義,莫賢乎韓起;決危定國,莫賢乎狐偃;勇謀經國,莫賢乎魏絳;達讎為主,莫賢乎祁奚;延譽先主,莫賢乎張老;明知識物,莫賢乎趙武;清直篤義,莫賢乎叔向;聰明肅恭,莫賢乎羊舌職;守信不移,莫賢乎荀息;見利思義,莫賢乎中行穆子;憂國扞君,莫賢乎先軫;書法不諱,莫賢乎董狐;分謗和眾,莫賢乎郤克;流放能顯,莫賢乎冀缺;拔幽直滯,莫賢乎臼季;守義死節,莫賢乎欒恭子;抗言不屈,莫賢乎旬瑩;劫略不動,莫賢乎解楊;審聽知機,莫賢乎師曠;放而益顯,莫賢乎狼瞫;儒雅博通,莫賢乎董仲舒;體恭篤敬,莫賢乎石奮;才兼文武,千金不入私門,莫賢乎竇嬰;明君顯賢,莫賢乎田叔;證主知分,莫賢乎貫高;忠義正直,莫賢乎鮑子都;謇諤忠諫,莫賢乎王弘。

張輔《名士優劣論》曰:世人論司馬遷、班固才之優劣,多以固為勝,餘以為失。遷敘三千年事,五十萬言;固敘二百年事,八十萬言。煩省不敵,固之不如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獎勸,惡足以鑒誡,人道之常。中流小事無取之,固又因循,難易益不同矣。又為蘇秦、張儀、範雎,蔡澤作傅,逞辭流離,亦足以明其大才也。此真所以為良史也。

又曰:世人見魏武皇帝處有中土,莫不謂勝劉玄德也。餘以玄德為勝。夫撥亂之主,當先以能收相獲將為本,一身之善戰不足恃也。世人以玄德為呂布所襲,為武帝所走,舉軍東下為陸遜所覆,未若武帝為徐榮所敗、馬被創之危也。玄德在荊州,劉景升父子不能用其計,舉州降魏,手下步騎不滿數千,為武帝大眾所走,未若武帝為呂布奔北騎所擒勒突火之急也。玄德為陸遜所覆,未若武帝為張繡所困,挺身逃遁以喪二子也。若令高祖死於彭城,世人方之不及項羽遠矣。武帝死於宛下,將複謂不及張繡矣。而其安忍無親,若楊德祖之徒多見賊害,孔文舉、桓文林等以宿恨見殺,良將不能任,行兵三十餘年,無不親征,功臣謀士曾無列土之封;豈若玄德威而有思、勇而有義,諸葛孔明、張飛、關羽曰皆人傑也。服而使之。夫明暗不相為用,臧否不相為使,武帝雖處強不為用矣。況在危急之間,勢弱之地乎?若令玄德據有中州,將與周室比隆,豈三傑而已!

又曰:樂毅、諸葛孔明之優劣乎?或以毅為弱燕合五國之兵,以破強齊,雪君王之恥,莫不謂毅為優。餘以為五國之兵,共伐一齊,不足為強;大戰濟西,伏屍流血,不足為仁。夫孔明苞文武之德,劉玄德以知人之明,屢造其廬,谘以濟世,至如奇策泉湧,知謀縱橫,遂東說孫權,北抗大魏,以乘勝之師,翼佐取蜀。及玄德終,禪登大位,在擾攘之際,立童蒙之主,設官分職,班敘眾才,文以寧內,武以折衝,勳業濟而殞。觀其遺文,謀謨弘遠,雅規恢廓,已有功則讓於下,闕則躬自咎,見善則遷,納諫則改,故烈聲震遐邇者也。

習鑿齒《周魯通諸葛論》曰:客問曰:"周瑜、魯肅何人也?"主人曰:"小人也。"客曰:"周瑜奇孫策於總角,定大計於一麵,摧魏武百勝之鋒,開孫氏偏王之業,威震天下,名馳四海。魯肅一見,孫權建東帝之略,子謂之小人,何也?"主人曰:"此乃真所以為小人也。夫君子之道,故將竭其真忠直,佐扶帝室,尊主寧時,遠崇名教。若乃力不能合,事與誌違,躬耕南畝,遁跡當年,何由盡臣禮於孫氏,於漢室已亡之日耶!"客曰:"諸葛武侯,翼戴玄德,與瑜、肅何異而子重諸葛,毀瑜、肅,何其偏也?"主人曰:"夫論古今者,故宜先定其所為之本,跡其致用之源。諸葛武侯,龍蟠江南,托好管,樂,有匡漢之望,是有崇本之心也。今玄德,漢高之正胄也,信義著於當年,將使漢室亡而更立,宗廟絕而複繼,誰雲不可哉!"

袁弘《七賢序》曰:阮公瑰傑之量,不移於俗,然獲免者,豈不以虛中犖節、動無近對乎?中散遣外之情最為高絕,不免世禍,將舉體秀異,直致自高,故傷之者也。山公中懷體默,易可因任,平施不撓,在眾樂同,遊刃一世,不亦可乎!

《新序》曰:晉獻公用荀息之謀而禽,虞不用宮之奇謀而亡。故荀息非霸王之佐,乃戰國並兼之臣也;若宮之奇,則可謂忠臣之謀也。

蔣子《萬機論》曰:太史遷雲:顏回雖篤行,不遇仲尼不能彰其名也。故五尺之童,德擬大舜,使在他門,未或及此也。夫甘羅少回六歲,獲河東五城,萬乘郊迎而佩印,雖所弘非道義,然當秦之時,染詐變之風也。使羅在孔門治丘之訓,亦可聞一知十乎?曰:未必也。昔齊欲伐魯,回求說陳常,而孔子不許,遂使子貢。子貢一出,破齊、強晉、亡吳、霸越、存魯也。夫顏子與賜,程知比才,相校於八,至於此事而丘不使也。

《抱樸子》曰:凡薄之徒,雖便辟流俗,而懷空抱虛,有似蜀人瓠壺之喻,胸中無一紙之識,不過酒炙,所謂冒於貨賄,貪於飲食,左生所載,不才之子。

《傅子》曰:夏侯玄求交於傅嘏,嘏不納。荀粲謂傅嘏曰:"夏侯太初,一時之俊,虛心交子,不合則怨,至二賢不睦,非國之利也。"嘏答之曰:"太初能虛聲而無實才;何平叔言遠而情近,好辯而無誠;鄧玄茂外徇名利,內無關鑰。此三人者,皆敗德也。"

《孫子》曰:譙周勸主降魏,何乎?曰:"自謂天子而乞降請命,何恥之深乎?夫為社稷,死則死,亡則亡,先君正魏之篡,不與同天,過於其父,俯首而事仇,可謂苟存,豈大君之正道哉!"

《郭子》曰:庾道季雲,藺相如雖千載死人,懍懍恒如有生氣;曹蜍、李誌雖見在,厭厭如九泉下。

又曰:世中稱庾文康為豐年玉,庾稚恭為荒年穀。

又曰:魏明帝世使後弟毛曾與夏侯太初共坐,時人謂"兼葭倚玉樹"。時目夏侯太初,朗如明月入懷。

又曰:人有問王長史、(王仲祖也)。江霦群從兄弟者,王答雲:"諸江皆能自生禍攏"

又曰:人問:"謝太傅、王子敬可與先輩誰比?"謝答曰:"阿敬近王、劉之間。"(王修與真長。)

又曰:王子敬問謝公:"嘉賓何如道季?"(嘉賓,郤超小名。道季,庾和小名。)答雲:"道季誠抄撮清悟,嘉賓故自勝。"桓公(桓溫也)稱雲:"鏘鏘有文武。"

又曰:王右軍道劉真長"樹雲柯而不扶疏"。

又曰:桓公問孔思陽:"安石何如文度?"孔思未答,反問公謂如何,答曰:"安石居然不可陵踐。"

又曰:簡文雲:"謝安南(名奉,字弘道。)清泠如其弟,(弟名躬,字弘遠。)學義不如孔嚴。"(嚴字彭祖。)

又曰:王丞相雲:雒下論以我比安期、千裏,(王丞,字安期。阮瞻,字裏。)我亦不推此二人,惟王共推太尉夷甫也。

又曰:周伯仁道桓茂倫;欽崎曆落,可笑之人也。或雲是謝幼輿言。

又曰:王丞相言,刁玄亮之察察,(刁協,字玄亮。)戴若思之岩岩,(戴淵,字若思。)卞望之峰岠,並一見我而服也。

又曰:祖士少道:"右軍,王家阿菟,(菟,羲之小名吾菟。)何緣複減處仲。"右軍道:"祖士少風領毛骨,恐沒世不複見如此人。"王子猷說:"世目士少為朗邁,我家亦以為徹朗。"

又曰:孫子荊應上品狀,王武子時為之目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太平禦覽

太平禦覽

作者: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
《太平禦覽》天部
《太平禦覽》時序部
《太平禦覽》地部
《太平禦覽》皇王部
《太平禦覽》偏霸部
《太平禦覽》皇親部
《太平禦覽》周郡部
《太平禦覽》居處部
《太平禦覽》封建部
《太平禦覽》職官部
《太平禦覽》兵部
《太平禦覽》人事部
《太平禦覽》逸民部
《太平禦覽》宗親部
《太平禦覽》禮儀部
《太平禦覽》樂部
《太平禦覽》文部
《太平禦覽》學部
《太平禦覽》治道部
《太平禦覽》刑法部
《太平禦覽》釋部
《太平禦覽》道部
《太平禦覽》儀式部
《太平禦覽》服章部
《太平禦覽》服用部
《太平禦覽》方術部
《太平禦覽》疾病部
《太平禦覽》工藝部
《太平禦覽》器物部
《太平禦覽》雜物部
《太平禦覽》舟部
《太平禦覽》車部
《太平禦覽》奉使部
《太平禦覽》四夷部
《太平禦覽》珍寶部
《太平禦覽》布帛部
《太平禦覽》資產部
《太平禦覽》百穀部
《太平禦覽》飲食部
《太平禦覽》火部
《太平禦覽》休征部
《太平禦覽》咎徵部
《太平禦覽》神鬼部
《太平禦覽》妖異部
《太平禦覽》獸部
《太平禦覽》羽族部
《太平禦覽》鱗介部
《太平禦覽》蟲豸部
《太平禦覽》木部
《太平禦覽》竹部
《太平禦覽》果部
《太平禦覽》菜茹部
《太平禦覽》香部
《太平禦覽》藥部
《太平禦覽》百卉部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