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太平禦覽 作者: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  

方術部·卷一

○養生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傳》曰: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聽國政。)晝以訪問,(問可否。)夕以修念,(念所施。)夜以安薯。於是節宣其氣,(宣,散也。)勿使有所地壅閉湫(子小切。)底(音止)以露其體,(湫,集也。底,滯也,露,裸也。宣之則血氣集滯而體裸露。)茲心不爽,而昏亂百度。(茲,此也。爽,明也。百度,百事之節。)

《老子養生要訣》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胸臆之設猶宮室也。支體之位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川也,腠(七構切。)理之間猶四衢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誌人能理其身,亦猶明君能治其國。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愛其氣所以全其身。民弊即國亡,氣衰即身謝。是以誌人上士,當施醫於未病之間,不追修施於既敗之後。故知國難保而易喪,氣難清而易濁。審機權可以安社稷,製嗜欲可以保性命。若能攝生者,當先除六害,然後可以延駐。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貨財,四曰捐滋味,五曰屏虛妄,六曰除疽妒。六者若存,則養生之道徒設耳。蓋未見其有益也,雖心希妙理,口念貞經,咀(才與切。)嚼英華,呼吸景象,不能補其促矣。誠者,所以保和全貞,當須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壽怒,少樂少愁,少惡少好,少事少機。夫多思則神散,多念則心勞;多笑則髒腑上翻,多言則氣海虛脫;多喜則膀胱納客風,多怒則腠理奔浮血;多樂則心神嘯筤,多愁則頭麵焦枯;多好則氣智潰溢,多惡則精爽奔騰;多事則筋脈乾急,多機則智慮沉迷。茲乃伐人之生甚於斤斧,蝕人之性猛於豺狼。無久行,無久坐,無久立,無久臥,無久視,無久聽。不饑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脹。體欲少勞,食欲長少。勞則勿過,少勿令虛。冬則朝勿虛,夏則夜勿飽。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過日出後。心內澄則真人守其位,氣內定則邪物去其身。行欺詐則神悲,行爭競則神沮。輕侮於人當減算,煞害於物必傷年。行一善則魂神歡,除一惡則魄神喜。魂神欲人生,魄神欲人死。常欲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神形安靜,災病不生。仙錄必書其名,死籍必消其咎,養生之理,盡在此矣。至於煉瓊丹而補腦,化金液以留神,此上貞之妙道,非食穀啗血越分而修之。萬人之中,得者殊少,深可誡焉。

《莊子》曰:"善養生若牧羊,視其後者而鞭之。周威公曰:"何謂?"曰:"魯有單豹者,岩居而穀飲,不與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不幸遇餓虎,煞而食之。有張毅者,高門懸薄,無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內熱之病以死。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毅養其外,而病攻其內。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後者。(夫守一方之事,至於過理者不及於會通之適者,鞭其後者,去其不及耳。)

又曰: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離而生亡者有之矣。其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也。悲夫!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養形神情,果不足以存生。

《文子》曰: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開嗜欲,養生之末也。(《淮南子》同。)

《韓子》曰:神不注於外則身全,身全之謂得。得者,得身也。

《呂氏春秋》曰:凡豎之長也,順之也。使生不順者,欲也。故聖人必先適欲。(適,節也。)室大則多陰,台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痿,(蹶也,逆寒疾也。痿躃不能行。)此陰陽不適之患也。是故先王不處大室,不為高台。味不眾珍,衣不燀(之演切。)熱。燀熱則理塞,(脈則閉節。)理塞則氣不達。味從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音墜,憊也。)中大鞔則氣不達,以此求長生,其可得乎?昔先聖王之為苑囿園池也,足以觀望勞形而己矣;其為宮室台榭也,足以辟燥備濕而己矣;其為與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己矣;其為飲食酏(音移)醴也,足以適味充虛而己矣;其為聲色音樂也,足以安性自娛而己矣。此五者,之所以養性也,非好儉而惡費也,節於性也。

又曰: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之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長焉。長也者,非短而續之者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去乎害。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鹹,五者充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霧,六者動精,則生害矣。(諸言大者,皆言過製。)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

又曰:湯問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曰:"欲取天下,天下可取。身將先取。(身先為天下所取也。)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嗇其大寶,(大寶,身也。)用新棄其陳,湊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反其天年,此之謂真人。昔先聖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響者不於響,於聲;善景者不於景於形。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言正諸身也。故反道而身善矣,行義而人善矣。

《淮南子》曰: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內便於性,外合於義。循理而動,不係於物者,正氣也。重於滋味,淫於聲色,發於喜怒,不顧後患者,邪氣也。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置一廢,故聖人損欲而從事於性。凡治身養性,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而邪氣自不生。豈若憂瘕疵之興,痤疽之發,而豫備之哉?

又曰:今萬物之來擢拔吾性,扌搴取吾精,勢若泉源,雖欲勿廩,庸可得乎h囫夫樹木,灌以潦水,疇以肥壤,十人養之,一人拔之,則必無餘蘖。況以一國同伐之,雖欲久生,豈可得哉?今盆水在廷,清之終日,未能見眉睫,濁之不過一撓,而不能察方員。人神易濁而難清,猶盆水之類也。

又曰:夫水之性清而沙土汨之,人之性安而嗜欲亂之。夫人之所授於性者,耳目之於聲色也,鼻口之於芳臭也;肌膚之於寒暖也,其情一也。或通於神明,或不免於癡狂者何也?其所以為製者,異也。是故神者,智之淵也,神清則智明矣。智,心之府也,智公則心平矣。人莫鑒於流沫而鑒於止水者,以其靜也。莫窺於生鐵而窺於明鏡者,以其易也。夫惟易且靜,故能形物之情性,由此觀之用者也。是故虛室生白,吉祥止焉。

又曰:聖人不變其宜,不易其常,放準修繩,曲因其當。夫喜怒者,道之邪;悲憂者,德之失;好憎者,心之過;嗜欲者,性之累。夫大怒破陰,大喜墜陽,薄氣發瘖,驚怖為狂。憂悲多悉,病乃成積;好憎繁多,禍乃相隨。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性而不變,靜之至也。嗜欲不載,虛之至也:無所愛憎,平之至也:不與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則通於神明。通於神明者,得其內者也。

《抱樸子·內篇》曰:夫太元之山,難知易求。不天不地,不沉不浮;絕險緬邈,崔巍崎嶇;和氣煙縕,神童並遊;玉井泓窈,灌溉延休;百二十官,曹府相由;離坎列位,玄芝萬株;絳樹特生,其實如珠;金玉嵯峨,醴泉出隅;還年之土,甘其清流;子能修之,鬆喬同儔。此一山也。長穀之山,杳杳巍巍。玄靈飄飄,玉液霏霏;金紫之房,在乎其隈;愚人競往,至皆死歸;有道之士,登之不衰;彩服黃精,以致天飛。此二山也,古賢之所秘,子精思之。

又曰: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貴要,博見而擇善。偏脅筳事,不足必賴也。又好事之徒,各伏其所長,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帷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明吐納之道者則曰"惟行氣足以延壽矣",知屈伸之法者則曰:"惟導引可以難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則曰:"惟奇藥可以無窮矣",學道之不能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

又曰:餘祖鴻臚,少時當為臨沇令,雲此縣有民家世壽考,或出百歲,或八九十。後徙去,子孫轉多夭折。他人居其故宅,後亦累世壽考。由此乃覺是宅之所為,而不知何。疑其井水殊赤,乃試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數十斛,去井數尺,此丹砂汁因泉漸入井,是以飲其水而得壽。況乃煉丹砂而服之乎?

又曰:人亦有不病者,各有所製攝生。食不欲飽,眠不欲扇,星下不臥。裏語曰:"人在人間,日失一日。"如牽牛以詣屠所,描幃一步,去死轉近也。夫入九泉之下,長夜罔極,始為螻蟻之糧,終與塵埃合體,令人怛然心熱。求生之誌,何可不營?

《新論》曰:曲陽侯王根迎方士西門君惠,從其學養生卻老之術。君惠曰:"龜鶴稱三千歲,以人之才,何乃不如蟲鳥耶?"

《白虎通》曰:男子六十閉房戶,所以輔衰故,重性命也。

《會稽典錄》曰:王充年漸七十,乃作養生之書,凡十六篇,養氣自守,閉明塞聰,愛精自輔,服藥導引,庶幾獲道。

《劉根別傳》曰:取七歲男齒女發,與己勁垢合燒,服之一歲,則不知老;常為之,使老有少容也。

嵇康《養生論》曰: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減,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精散,此五難也。五丈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不夭其年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深,玄德日全,不祈喜而自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大理所歸也。

又曰:夫為稼於陽,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於焦爛,必一溉者後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心,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裏俱濟也。夫種田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通稱也。不知區種可百餘斛,田種一也。至於樹養不同,則功收相懸。謂商無十倍之價,農於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知也。薰辛害同,豚魚不養,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暗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藥養命,中藥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嗜,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腑髒,醴醪煮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消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內外授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神仙傳》曰:彭祖雲:"養壽之道,但莫傷之而己。夫冬溫夏涼,不失四時之和,所以適身也。美色淑姿,安閑性樂,不致思欲之感,所以通神也。車服威儀,知足無求,所以一誌也。八音五色,以養視聽之歡,所以導心也。凡此皆以養壽,而不能斟酌之者,反以速患。古之至人,恐下才之子不識事宜,流遁不還,故絕其源,故經有"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藥百過,不如獨臥;色使目盲,聲授鼴聾,味令口爽"。言若能節宣其宜適,抑揚其通塞者,不減年算而得其益。凡此之類,譬猶水火,可否失適,反為害耳。人不知其經脈損傷,血氣不足,肉理空疏,髓腦不實,體己先病,故為外物所犯,因風寒酒色以發之耳。若本充實,豈有病乎?凡遠思氰唷傷人,憂愁悲哀傷人,喜樂過量傷人,忿怒不解傷人,汲汲所願傷人,戚戚所患傷人,寒暖失節傷人,陰陽不交傷人。人所傷者其眾,而獨責房室,不亦惑哉?男女相成,猶天地相生也,所以道養神氣,使人不失其和。天地得交接之道,故無終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殘折之期。能避眾傷之事,得陰陽之術,則不死之道也。天地晝離而夜合,一歲三百六十交,精氣和合者有四,故能生育萬物,不知窮極。人能則之,可以長存。次則有服氣得其道,則邪氣不能入,治身之本要也。其餘曆藏導引之術,及念體中萬神有含影中形之事,不然於心誌也。人能愛精養體,服氣煉神,則萬神自守。其不然者,營衛枯疲,萬神自逝,非思念所留者也。

《魏誌》曰:吳普嚐問道於華他,他謂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如搖動則穀氣易消,血脈通流,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以其常動故也。是以仙者及漢時有士君,舊為導引之事,熊經鵄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汝可行之。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普施行之,遂年九十餘。

《博物誌》曰:魏武帝問封君達養生之術。君達曰:"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無過虛。省肥濃,節鹹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春夏施寫,秋冬閑藏。"武帝行之,有效。

高湛《養生論》曰:王叔和,高平人也。博好經方,洞識攝生之道。嚐謂人曰:"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當時或無災患,積久為人作疾。"尋常飲食,每令得所多餐,令人彭亨短氣,或致暴疾。夏至秋分,少食肥膩餅臛之屬,此物與酒食瓜果相妨,當時不必習病,入秋節變,陽消陰息,寒氣忽至,多諸暴卒,良由涉夏取冷大過,飲食不節故也。而不達者皆以病至之日便謂是授病之始,而不知其所由來者漸矣。豈不惑哉?

《養生要》曰:起,東向坐,以兩手相摩令熱。以手摩額,上至頂上,滿二九止,名曰存泥丸。又清旦初起,以兩手人兩耳極上下之,二七止,令人不聾。次縮鼻閉氣,右手從頭上引左耳,二七止。次引兩發鬢舉之,令人血氣流通,頭不白。又摩手令熱,以摩身體,從上至下,名乾浴。令人勝風寒、時氣、寒熱、頭痛,百病皆除。

《莊子》曰:吹喣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己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也。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養生要·伏氣經》曰:道者,氣也,寶氣得道長存。神者,精也,寶精則神明長生。精者,血脈之川流,守骨之靈神。精去則骨枯,骨枯則死矣,是以為道者務寶其精。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時,正僵仆,瞑目握固,(握固者,如嬰兒之卷手。)閉氣不息,於心中數至生二百,乃口吐氣出之,曰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藏安。能閉氣數至二百五十,華蓋明,(化蓋,眉也。)耳目聰,舉無病,邪不入。寶氣,一名曰行氣,一名長息。其法:正僵仆,徐潄澧泉(澧泉,唾也。)而咽之。因行氣,口但吐氣,鼻但內氣,徐縮引之,莫大極,滿者難還入五息,己一息,自可吐也。一息數之至九十息,頻伸訖,複為之,滿四九三百六十息為一竟,咽之,乃鼻內氣也。不爾或令咳,凡內氣上外吐氣,則氣不流自覺周身也。

《抱樸子》曰:城陽郤儉,少時行獵,墮空塚中,饑餓,見塚中先有大龜,數數回轉,所向無常,張口吞氣,或俯或仰。儉素亦聞龜能導引,乃試隨龜所為,遂不複饑。百餘日後,人有偶窺塚中,見儉而出之。後竟能咽氣斷穀。魏王拘置土室中閑試之,一年不食,顏色悅澤,氣力自若。

又曰:爾乃咀吸寶華,穀神大清,外珍五耀,內守九精。

《修養雜訣》曰:老子雲: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言口鼻也。天地之門以吐納陰陽生死之氣。每至旦,麵向午,展兩手於膝之上,徐按捺百節,口吐濁氣,鼻引清氣,所以吐故納新。是蹙氣良久,徐徐吐之,仍以左右手上下前後拓。取氣之時,意想太和,元氣下入毛際,流於五髒,四支皆授其潤,如山納雲,如地授澤。若氣通則竟腹中咽,咽轉動。若得十通,即竟,身體潤澤而光色渙,耳目聰明,飲食有味,氣力倍加,諸疾去矣。

《守九精法言》曰:生氣時,床鋪厚軟,枕與身平,仰臥,展腳握固去身四五寸,兩手亦去身四五寸,微微鼻引大陽清氣入,竟送此氣遍身體,即閉氣至極,然後細從口吐之,勿令耳聞吐氣之聲也。

《著生論》曰:大凡著生,先調元氣。身有四氣,人多不明。四氣之中,各主生死。一曰乾元之氣,化為精,精反為氣。精者連於神,精益則神明,精固則神暢,神暢則生健。若精散則神疲,精竭則神去,神去則死。二曰坤元之氣,化為血,血複為氣。氣血者通於內,血壯則體豐,血固則顏盛,顏盛則生合。若血衰則發變,血敗則腦空,腦空則死。三曰庶氣。庶氣者,二元交氣。氣化為津,津複為氣。氣運於生,生托於氣,陰陽動息,滋潤形骸,氣通即生,菩蕈則死。四曰眾也。眾氣者,穀氣也。穀濟於生,終誤於命。食穀味雖生,蘊穀氣還死。精能附血,氣能附生,常使循環,即身永固,乾元之陽,陽居陰位,臍下氣海是也。坤元之陰,陰居陽位,腦中血海是也。生者屬陽,陽貫五髒,喘息之氣是也。死者屬陰,陰納五味,穢惡之氣是也。氣海之氣,以壯精神,以填骨髓。血海之氣,以補肌膚,以流血脈。喘息之氣,以通六腑,以扶四支。穢惡之氣,以亂身神,以腐五髒。

《修養雜訣·氣銘》曰:一氣未分,三才同源。清濁既異,元精各存。天法象我,我法象天。我命在我,不在於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性和者寂,守一神閑。靈芝在身,不在於山。返一守和,理合玄玄。精極拇樹,神極乃靈,氣極乃精,無精氣乃冥。因氣而衰,因氣而榮;因氣而死,因氣而生。喜怒亂氣,性情交爭,擁構成患,神形豈寧?煉陽銷陰,其氣自行,以正遣邪,其患自平,乾坤澄淨。子後午前,閉目平坐,握固冥然。納息盧中,吐息天關。入息微微,出息綿綿。以意引氣,髒腑回旋。前後嗬之,榮衛通宣。但有不和,遣之踵前。五嗬六嗬,無疾不蠲。凡欲胎息,導引為先。經脈不擁,關節不煩。或如射雕,側身彎環。或舉腰膝,如蟾半圓。交枝腦後,左旋右旋。勁展兩足,氣出指端。擺掣四肢,捉搦三關,熟摩尺澤,氣海亦然。叩齒集神,合眸固關。置心亡形,任意往還。覺氣調勻,擁塞喉間。擁氣則咽,茸蓯相連。轉舌潄入,咽下丹田。以意送之,令聲泊然。一咽茸蓯,再咽如前。三十六咽,胎息成焉。大道無為,為於無為。不為無為,莫若無為。不思為思,莫若無思。萬法自然,不假施為。不寒不熱,不渴不饑。恬淡無為,以道自怡。妙中之妙,微中之微,懷道君子,銘之珮之。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太平禦覽

太平禦覽

作者: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
《太平禦覽》天部
《太平禦覽》時序部
《太平禦覽》地部
《太平禦覽》皇王部
《太平禦覽》偏霸部
《太平禦覽》皇親部
《太平禦覽》周郡部
《太平禦覽》居處部
《太平禦覽》封建部
《太平禦覽》職官部
《太平禦覽》兵部
《太平禦覽》人事部
《太平禦覽》逸民部
《太平禦覽》宗親部
《太平禦覽》禮儀部
《太平禦覽》樂部
《太平禦覽》文部
《太平禦覽》學部
《太平禦覽》治道部
《太平禦覽》刑法部
《太平禦覽》釋部
《太平禦覽》道部
《太平禦覽》儀式部
《太平禦覽》服章部
《太平禦覽》服用部
《太平禦覽》方術部
《太平禦覽》疾病部
《太平禦覽》工藝部
《太平禦覽》器物部
《太平禦覽》雜物部
《太平禦覽》舟部
《太平禦覽》車部
《太平禦覽》奉使部
《太平禦覽》四夷部
《太平禦覽》珍寶部
《太平禦覽》布帛部
《太平禦覽》資產部
《太平禦覽》百穀部
《太平禦覽》飲食部
《太平禦覽》火部
《太平禦覽》休征部
《太平禦覽》咎徵部
《太平禦覽》神鬼部
《太平禦覽》妖異部
《太平禦覽》獸部
《太平禦覽》羽族部
《太平禦覽》鱗介部
《太平禦覽》蟲豸部
《太平禦覽》木部
《太平禦覽》竹部
《太平禦覽》果部
《太平禦覽》菜茹部
《太平禦覽》香部
《太平禦覽》藥部
《太平禦覽》百卉部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