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太平禦覽 作者: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  

四夷部·卷二十二·北狄三

○托跋氏

《宋書》曰:托跋氏,其先漢將李陵之後也。陵降匈奴,單於妻之以女,字托跋,其後因氏焉。世豪強,分建種落也。

又曰:索頭虜,姓托跋氏。匈奴有數百千種,各立名號,索頭亦其一也。晉初,索頭種有部落數萬家在雲中。惠帝末,並州刺史司馬騰於晉陽為匈奴所圍,索頭虜單於猗駝遣軍助騰。懷帝永嘉三年,駝弟盧率部落自雲中入雁門,就並州刺史劉琨,求樓煩等五縣。琨不能製,且欲倚盧為援,乃上言:"盧兄駝有救騰之功,宜請移五縣民於新興,以其地處之。"湣帝進盧為代王,盧孫十翼鞬據陰山,眾數十萬。鞬死,子開字涉圭。(即後魏道武皇帝。)

又曰:虜俗以四月祠火,六月末,率大眾至陰山,謂之卻霜。陰山去平城六百裏,深遠,饒樹木,霜雪未嚐釋,蓋欲以暖氣禦寒也。

《後魏書》曰:黃帝子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後為跋,故以為氏。其裔始均仕堯世,逐女魃於弱水北,民賴其勳。帝舜嘉之,命為田祖。曆三代至秦、漢,獯鬻、獫狁、山戎、匈奴之屬,累代殘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載籍無聞焉。積六七十世,裔孫毛(即成皇帝,諱毛也。)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至力微立,(即成元皇帝。)諸部大人悉服,控弦之士二十餘萬,遷於定襄之盛樂也。

又曰:祿官立,(始祖子也。)分國為三部:一居上穀北,濡源之西,東接宇文部,自統之;一居代郡之參合陂北,兄子猗駝統之;一居定襄之盛樂故城,使猗駝弟猗盧統之。

○稽胡

《後周書》曰:稽胡,一曰百步部稽,蓋匈奴別種,劉元海五部之苗裔也。或雲山戎、赤狄之後。離石以西,安定以東,方七八百裏,居山穀間,種落繁熾。其俗,婦人多貫蜃貝以為耳頸飾。孝昌中,有劉蠡升者,居雲陽穀,分遣部眾抄掠,居汾晉之間,略無寧歲。神武遷鄴後,如密圖之,偽許以女妻蠡升之子。蠡升信之,遂遣其子詣鄴,齊神武厚為之禮,緩以婚期。蠡升即恃和親,不為之備。大統元年三月,齊神武潛師襲之。

又曰:保定中,離石生胡數寇汾北,勳州刺史韋孝寬於險要築城,以遏其路。

又曰:建德五年,高祖敗齊師於晉州,乘勝逐北。齊人所棄甲仗,稽胡乘間竊出,盜而有之。

○慕容氏

《晉書·載記》曰:慕容氏,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於紫蒙之野,號曰東胡。其後與匈奴並盛,控弦之士二十餘萬。風俗、官號與匈奴略同。秦漢之際,為匈奴所敗,分保鮮卑山,因以為號。(《通典》慕容氏亦東胡之後,別部鮮卑也。魏初,渠帥有莫謨跋,率諸部入居遼西,後從司馬宣王討公孫淵,有功,拜率義王。至孫涉歸,魏封為鮮卑單於。涉歸有二子,長曰吐穀渾,西遷河湟之間;次曰廆,有命代才略,晉太康十年,又遷於徒河之青山也。)

又曰:慕容廆,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鮮卑人也。曾祖莫護跋,初率諸部大人入居遼西,從宣帝伐公孫氏有功,拜率義王,始建國於棘城之北。時燕代多冠步搖冠,莫護跋見而好之,乃斂發襲冠,諸部因呼之為步搖。其後音訛,遂為慕容焉。或雲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遂以慕容為氏。祖木延左賢王,父涉歸,以全柳城之功,進拜鮮卑單於,遷於遼東北,於是漸慕諸夏之風矣。

又曰:安北將軍張華,有知人之鑒。慕??@?冠時,往謁之,華謂曰:"君至長,必為命世之器。"因以所服簪幘遺廆。

又曰:慕容廆謀於眾曰:"吾先公以來,世奉中國。且華裔理殊,強弱固別,豈宜與晉國競乎?何為不和,以害吾百姓耶?"乃遣使來降,帝嘉之,拜為鮮卑都督。廆致敬於東夷府,巾衣詣門,抗士大夫之禮,何龕嚴兵引見,廆乃改服戎衣而入。人問其故,廆曰:"主人不以禮賓,複何為哉?"龕聞而慚之。廆以大棘城即帝顓頊之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教以農桑,法製同於上國。永嘉初,廆自稱鮮卑大單於。建武初,元帝承製,拜廆假節散騎常侍、都督遼左雜夷流人諸軍事、龍驤將軍、大單於、昌黎公。廆刑政修明,流亡者多歸之。廆乃立郡以統流人,冀州人為冀陽郡,豫州人為成周郡,青州人為營丘郡,並州人為唐國郡。廆卒,皝嗣立。皝雄毅多權略,日強盛,遂自稱燕王。後遷都於柳城。俊、暐即其子孫。

○宇文莫槐

《後漢書》曰:宇文莫槐出於遼東塞外,其先南單於之遠屬。莫槐之人皆剪發,而留其頂上以為飾。婦人被長襦及足而無裳焉。秋收烏頭,為毒藥,以射禽獸。

《北史》曰:莫廆部眾強盛,自稱單於。塞外諸部鹹畏憚之。莫槐父子世雄漠北,又先得玉璽三鈕,自言為天所相,每自誇大。莫廆之孫曰乞得龜,為慕容廆破之。先是海出大龜,枯死於平郭,至是乞得龜敗也。

○高車

《北史》曰:高車,蓋古赤狄之種也。初因號為狄曆,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時有小異。或雲:其先匈奴甥也。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其人好引聲長歌,有似狼嗥。本無都統、大帥,當種各有君長。為性粗猛。黨類同心,至於寇難,翕然相依。鬥無行陣。其俗:婚姻用牛馬納聘,以多為榮。俗無穀,不作酒。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

又曰:高車俗不潔淨。喜致震霆,每震則叫呼射天,而集之移去。至來歲秋馬肥,複相率集於震所。埋羖羊,然火拔刀,女巫祝說,如中國祓除,而群隊駝為旋繞百匝乃止。人持一束柳枝,因曲豎之,以乳酪灌焉。

又曰:高車婦人以皮裹羊骸,(苦交切。)戴之首上,縈屈發镸肖而綴之,有似軒冕。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屍於中,張臂引弓,佩刀挾槊,無異於生,而露坎不掩。走馬繞旋,多者數百匝,男女無小大皆集會之。

又曰:高車與蠕蠕同,惟車輪高大,輻數至多。後徙於鹿渾海西北百餘裏,部落強大,常與蠕蠕為敵。後魏道武帝度弱洛水,西行至鹿渾海,襲破之,複討其餘種於狼山。

又曰:道武帝自牛川南引,大校獵,以高車圍騎徒,遮列七百餘裏,聚雜獸於其中。因驅至平城,即以高車眾起鹿苑,南固台陰,北距長城,東包白登之西山。

又曰:高車族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乞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

又曰:高車昧利,不顧後患。

又曰:高車斛律部帥倍侯利,為蠕蠕掩襲,遂奔魏,賜爵孟都公。倍侯利質直,勇健過人,北方之人畏之,嬰兒啼者語曰:"倍侯利來。"便止。處女歌謠雲:"求良夫,當如倍侯利。"其眾服如此。善用五十蓍筮吉凶,每中,故得親幸。倍侯利卒,道武悼惜,葬以魏禮,諡曰忠壯王。

又曰:太和十四年,阿伏至羅遣使至京,以二箭奉貢,雲:"蠕蠕為天子賊臣,當為天子討除。"孝文賜繡褲褶一具,雜彩百匹。

又曰:高車部眾分散,或來奔附,或投蠕蠕。詔遣宣威將軍羽林監孟威撫納降人。

又曰:高軍遣使貢金方一、銀方一、金杖二、馬七匹、駝十頭。

又曰:高車與蠕蠕戰於蒲類海北,割蠕蠕之發,送於羽林監孟威。

又曰:高車遣使獻龍馬五匹、金銀、貂皮及諸方物。詔賜樂器一部、樂工八十人、赤綢十匹、雜彩六十匹。

又曰:高車王伊匐遣使朝貢,因乞朱畫步挽一乘,並幔鞦〈革必〉褥一副,傘、扇各一枚,青曲蓋五枚,赤漆扇五枚,鼓角十枚詔給之。

○烏洛侯

《北史》曰:烏洛侯國,在地豆幹北,去代都四千五百餘裏。其地下濕,多霧氣而寒。國人尚勇,不為奸竊,故慢藏野積而無冠盜,好射獵。樂有箜篌,木槽革麵,施九弦。太武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魏先帝舊虛,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靈,人多祈請。太武遣中書侍郎敞告祭,刊祝文於石室之壁而還。

《唐書》曰:烏羅渾國,蓋後魏之烏洛侯也,今亦謂之烏羅護。其國在京師東北六千三百裏,東與靺羯,西與突厥,南與契丹,北與烏丸接。風俗與靺羯同。貞觀六年,其君長遣使獻貂皮。

○庫莫奚

《後魏書》曰:庫莫奚國之先,東部宇文別種也。初為慕容元貞所破邑落,竄匿於鬆漠之間。

《後周書》曰:庫莫奚,鮮卑之別種也。先為慕容晃所破,竄於鬆漠之間。後種漸多,分為五部:一曰辱紇主,二曰莫賀弗,三曰契個,四曰木昆,五曰室得。每部置俟斤一人。有阿會氏者,最為豪帥,五部皆受其節度。

《北史》曰:登國三年,道武親討庫莫奚,至弱水南,大破之。

又曰:武成之世,庫莫奚歲致名馬文皮。太和四年,輒入塞內,辭以畏豆地幹抄掠,詔書切責之。

○軻比能

《魏誌》曰:軻比能,本小種鮮卑,以勇健、斷法平端、不貪財物,眾推以為大人。部落近塞,自袁紹據河北,中國人多叛歸之,教作兵器鎧楯,頗學文字,故其勒禦部眾,擬於中國,出入弋獵,建立旄麾,鼓節為進退。

又曰:建安中,烏桓反,軻比能動為寇害。太祖以鄢陵侯彰為驍騎將軍北征,大破之。

又曰:延康初,軻比能遣使貢馬。文帝立比能為附義王。

又曰:黃初二年,軻比能出諸魏人在鮮卑者五百餘家,還居代郡。黃初三年,軻比能率部落,與代郡烏丸等三十餘口交市,遣魏人千餘家居上穀。後與東部鮮卑大人素利及步度根三部爭鬥,烏桓校尉田豫和之,使不得相侵。五年,軻比能複擊鮮卑,豫帥輕騎徑進椅其後。比能使別小帥瑣奴拒豫,進討破之,由是懷貳,乃與輔國將軍鮮卑輔書曰:"夷狄不識文字,故校尉閻柔保我於天子。我與烏丸為仇,往年攻擊之,而田校尉助素利。(烏丸也。)我臨陳使瑣奴往,聞使君來,即引軍退,步度根數數鈔盜,又殺我弟,而誣我以鈔盜。我夷狄,雖不知禮義,兄弟子孫受天子印綬,牛馬尚知美水草,況我有人心耶?將軍當保明我於天子。"輔得書,聞帝,帝複使豫詔納安慰。軻比能眾遂強盛,控弦十餘萬騎。每鈔掠得財物,均平分付,一決目前,終無所私。故能得眾死力,餘部大人皆憚之。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太平禦覽

太平禦覽

作者: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
《太平禦覽》天部
《太平禦覽》時序部
《太平禦覽》地部
《太平禦覽》皇王部
《太平禦覽》偏霸部
《太平禦覽》皇親部
《太平禦覽》周郡部
《太平禦覽》居處部
《太平禦覽》封建部
《太平禦覽》職官部
《太平禦覽》兵部
《太平禦覽》人事部
《太平禦覽》逸民部
《太平禦覽》宗親部
《太平禦覽》禮儀部
《太平禦覽》樂部
《太平禦覽》文部
《太平禦覽》學部
《太平禦覽》治道部
《太平禦覽》刑法部
《太平禦覽》釋部
《太平禦覽》道部
《太平禦覽》儀式部
《太平禦覽》服章部
《太平禦覽》服用部
《太平禦覽》方術部
《太平禦覽》疾病部
《太平禦覽》工藝部
《太平禦覽》器物部
《太平禦覽》雜物部
《太平禦覽》舟部
《太平禦覽》車部
《太平禦覽》奉使部
《太平禦覽》四夷部
《太平禦覽》珍寶部
《太平禦覽》布帛部
《太平禦覽》資產部
《太平禦覽》百穀部
《太平禦覽》飲食部
《太平禦覽》火部
《太平禦覽》休征部
《太平禦覽》咎徵部
《太平禦覽》神鬼部
《太平禦覽》妖異部
《太平禦覽》獸部
《太平禦覽》羽族部
《太平禦覽》鱗介部
《太平禦覽》蟲豸部
《太平禦覽》木部
《太平禦覽》竹部
《太平禦覽》果部
《太平禦覽》菜茹部
《太平禦覽》香部
《太平禦覽》藥部
《太平禦覽》百卉部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