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
《說文》曰:圭,瑞玉也。上員下方,以封諸侯。楚爵有執圭。
《尚書·禹貢》曰: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又《金滕》曰: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為王穆卜?"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為壇於南方,北麵。周公立焉,植璧秉圭,乃告大王、王季、文王。
又《顧命》曰:康王即位。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階躋。(大圭尺二寸,天子守之。同爵名瑁,所以冒諸侯,以齊瑞信,方四寸,邪刻之也。)
《尚書大傳》曰:古者圭必有冒。故圭冒者,天子與諸侯為瑞,諸侯執所受圭以朝天子。無過者複得以歸,有過者留其三年。
《周禮·春官上·大宗伯》曰:以玉作六瑞,以守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諸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璧,男執蒲璧。(馬融曰:瑞,信。鎮圭,尺有二寸,王者執以事天地。桓圭九寸,信圭七寸,躬圭七寸,穀圭五寸,蒲穀柔滑。)
又《春官上·宗伯》曰:以青圭禮東方。
又《典瑞》曰:王搢大圭,執鎮圭,繅籍五采五就以朝日。覜聘四圭有邸,以禮天,旅上帝。(四圭相連,皆外向,共一邸,長尺二寸。旅,陳。)兩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兩圭五寸。)〈王果〉圭有瓚,以肆先王,以裸賓客。(灌鬯之圭,尺二寸。肆,陳,陳牲器以祭也。)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土圭以致四時日月,封國則以土地。(土圭尺有五寸,以求土中,故謂士圭也。)鎮圭以征守,以恤凶荒。(守邦國都鄙者。)穀圭以和難,以聘女。(穀圭七寸,穀,善。)琬圭以治德,以結好。(琬圭九寸。琬,順也。)
又《秋官下·小行人》曰:合六幣,圭以馬。
《儀禮·聘禮》曰:上介受圭屈繅,出受賈人。
《禮記·禮器》曰:諸侯以龜為寶,以圭為瑞。家不寶龜,不藏圭。
又《禮器》曰:禮有以素為貴者,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
又《雜記》曰:《讚大行》曰:"圭,公九寸,侯、伯七寸,子、男五寸;博三寸,厚三寸,剡上左右各寸半,玉也。藻,三采六等。"(《讚大行》者,書說大行人之禮者名也。藻,薦玉者也。三采六等,以朱、白、蒼畫之,再行也。)
《三禮射侯圖》曰:信圭七寸,謂圭上琢為人頭、身之形,侯所執也。躬圭七寸,謂圭上琢為四體之形,伯所執也。
《左傳·昭六》曰:王子朝,用成周之寶圭於河,津人得諸河上。
又《襄三十年》曰:鄭伯有之難,遊吉如晉還,聞難不入,(懼禍並及。)複命於介。八月甲子,奔晉。駟帶追之,及酸棗,與子上盟,用兩圭質於河。(子四,駟帶也。沈圭於河,為信也。酸棗,陳留縣。)
又《昭十二年》曰:楚公尹路請曰:君王命剝圭以為鏚柲,(鏚,斧也。秘,柄也。玉以飾斧柄。)敢請命。(請製度之命。)
《穀梁傳·定公》曰:定公八年,盜竊玉。玉者,製圭也。
《毛詩·生民》曰:顒顒卬卬,如圭如璋。
又《抑》曰:白圭之砧,尚可磨也;斯言之砧,不可為也。
又《韓奕》曰:韓侯入覲,以其介圭,入覲於王。
又《嵩高》曰:王遣申伯,錫爾介圭。(圭長尺二寸謂之介。非諸侯之圭,故以為寶。諸侯之瑞圭,自九寸而下。)
《論語·鄉黨》曰: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
又《雍也》曰:南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墨子》曰:赤烏銜圭,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
《墨子》申徒狄曰:周之靈圭,出於土石。
《莊子》曰:楚昭王延屠羊說以三圭之位。(司馬彪曰:諸侯三卿皆執圭也。)
《山海經》曰:羭山之神,祠以皇圭。
《穆天子傳》曰:天子乃執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也。
《瑞應圖》曰:四海會同,則玄圭出。
《白虎通》曰:諸侯薨,使臣歸圭於天子,推讓之義也。
又曰:東方為圭之製,上小不大,狀如梨鋒。
《太玄經》曰:破璧毀圭逢不幸。
《楚辭》曰:璋圭雜於甑窐兮。(璋、圭,玉石也。窐,古攜切。)
《楚辭》曰:三圭重侯。(三圭,謂公、侯、伯。)
○璧
《說文》曰:璧,瑞玉環也。瑗,大孔璧也。璜,半璧也。
《爾雅》曰: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
《尚書·金滕》曰:周公植璧秉圭,乃告大王、王季、文王曰:"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
又《顧命》曰:弘璧、琬琰在西序。
《尚書中候》曰:堯沉璧於河,白雲起也。
《毛詩·淇澳》曰:有斐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又《雲漢》曰:靡神不舉,靡愛斯牲。圭璧既卒,寧莫我聽?
《周禮·春官上·大宗伯》曰:子執穀璧,男執蒲璧,以蒼璧禮天。
《禮記·曲禮下》曰:操幣圭璧,則尚左手。
又《禮器》曰:束帛加璧,尊德也。
《左傳·桓公》曰:鄭伯以璧假許田,為周公祊故也。
又曰: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又《僖上》曰: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
又曰:楚子圍許,許男麵縛銜璧。
又曰:初,申侯有寵於楚文王。文王將死,與之璧使行,曰:"惟我知汝,專利而無厭。我死,汝必速行!"
又曰:秦伯納重耳。及河,子犯以璧受公子,曰:"臣負羈絏,從君於天下,臣之罪多矣,臣猶知之,而況君乎?請由此亡。"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於河。
又《僖中》曰:晉公子重耳及曹。僖負羈之妻饋盤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又《文下》曰:秦伯以璧祈戰於河。
又《成公上》曰:醜父寢於轏車,(轏,士車。)蛇出於其下,以肱擊之,傷而匿之,故不能推車而及。(為韓厥所及。欲為右,故匿其傷。)韓厥執縶馬前,(縶,馬絆也。執之,修臣仆之職。)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進。(進觴、璧,亦以示敬。)
又《襄三》曰:諸侯取邾田,自淳阝水歸之於我。晉侯先歸,公享晉六卿於蒲圃,賄荀偃束錦加璧。
又《襄六》曰:公薨於楚宮,叔仲帶竊其拱璧,以與禦人,納諸其懷,而從取之,由是得罪。
又《襄二十八》曰:齊人求崔杼之屍,將戮之,不得。叔孫穆子曰:"必得之!武王有亂臣十人,崔杼其有乎?不十人,不足以葬。"(葬必須十人。崔氏不能令十人同心,故必得。)既崔氏之臣曰:"與我其拱璧,(崔杼大璧。)吾獻其柩。"於是得之。
又《昭四年》曰:楚子以諸侯滅賴,賴子麵縛銜璧,士袒輿櫬從之,造於中軍。(中軍,王所將。)王問諸椒舉,對曰:"成王克許,(在僖六年。)許僖公如是,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王從之(從舉言。)遷賴於鄢。(鄢,楚邑。)
又曰:楚共王無塚嫡,有寵子五人,無適立焉。乃大有事於群望,而祈曰:"請神擇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見於群望,曰:"當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誰敢違之!"既乃與巴姬密埋璧於太室之庭,使五人齋而長入拜。康王跨之,靈王肘加焉,子幹、子皙皆遠之。平王弱,抱入再拜,皆壓紐。
又《哀下》曰:衛人出莊公,入於戎州己氏。初,公自城上見己氏之妻發美,使髡之,以為呂薑髢。既入焉,而視之璧,曰:"活我,吾與汝璧。"己氏曰:"殺汝,璧將焉往?"遂殺之,而取其璧。
《史記》曰:鄒陽上書曰:"白圭顯於中山,人惡之於魏文侯,文侯賜以夜光之璧。"
又曰: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於道,眾莫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
又曰:趙惠文王得楚王和氏璧。秦昭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遂遣藺相如奉璧西入秦。相如見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穿冠,謂秦王曰:"趙王齋戒五日,使臣奉璧。今大王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觀王無意償趙王城邑,臣複取璧。大王必欲急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相如使從他道,以璧還趙。
又曰:張儀已學而遊諸侯。常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儀,掠笞數百。不服,釋之。
又曰:虞卿躡履擔簦,一見趙王,賜白璧一雙,黃金百溢。
又曰:始皇三十年,有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使禦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
《漢書》曰:乃以白鹿皮為幣,王侯朝對,必以皮幣薦璧。
又《天文誌》曰: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
又曰:沛公從百餘騎,見項羽鴻門。沛公如廁,間道走軍。(服虔曰:走,音奏。)使張良謝,羽問:"沛公安在?"良曰:"聞將軍有意督過,已脫身去,間至軍矣。故使獻璧。"羽受之。
又曰:文帝賜尉佗書及衣,佗因使者獻白璧一雙。
又曰:王夫人者,趙人。幸武帝,生子閎。夫人死而帝痛之,使者拜之曰:"皇帝謹使使太中大夫明奉璧一,賜夫人為齊王太後。"
又曰:王莽篡位,冠軍張永獻符命、銅璧,言元後當為宣室丈母。
《後漢書》曰:驃騎將軍東平王蒼聞朱暉有義行,辟為掾。正月旦,蒼將朝,當奉璧賀。故事,少府給璧。是時陰就為少府卿,貴驕傲吏,不奉法。蒼坐朝堂,漏且盡,而求璧不可得。顧謂掾屬曰:若之何?"暉望見就主簿持璧,即往紿之曰:"我數聞璧而未嚐見,試借觀之。"主簿授暉,暉顧召令使奉之。主簿遽白就,就曰:"朱掾義士,勿複求,更取璧。"蒼罷朝,謂暉曰:"掾自視孰與藺相如?"
《晉書·載記》曰:燕常山大樹自拔,根下得璧七十三,光色精奇,有異常玉。慕容俊以為嶽神之命,遣其尚書郎段勤,以太牢祀之。
又曰:石季龍起河橋於靈昌津,采石為中濟,石無大小,下輒隨流,用功五百餘萬而不成。季龍遣使致祭,沉璧於河,俄而所沉璧浮於渚上。
《晏子春秋》曰:和氏之璧,井裏之樸耳。
《老子》曰: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孫卿子》曰:聘人以圭,問士以璧。
《魯連子》曰:楚成章華之台,酌諸侯酒。魯君先至,王悅之,與不琢之璧。
《莊子》曰:孔子問子桑雩曰:"吾見逐於魯,伐樹於宋,親而益疏,何也?"對曰:"子獨不聞假之亡與?(假,國名也。)林回棄千金之璧,召赤子而趨。彼以利合者,迫窮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相收也。"
《韓子》曰:楚人和氏得璞玉於荊山,而獻之,遂名和氏之璧。
又曰: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隨侯之珠,不飾以黃金。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
《文子》曰:聖人不貴赤璧,而貴寸陰。不布施以求得,不高下以相假。此古人之德也。
《淮南子》曰:禹之趨時,冠掛不顧。故曰:不貴尺璧而重寸陰。
又曰:和氏之璧,夏後之璜,揖讓而進以合欣,夜以投人則為恐,時與不時。
又曰:得和氏之璧,不若以事之所適。
又曰:璧瑗成器,礛諸之功。礛治玉石。
《抱樸子》曰:安期先生者,賣藥於海邊。始皇賜之金璧,可直數千萬。
又曰:虞舜之承禪也,捐璧於穀中。
又曰:景帝時,戍將廣陵掘塚,有人如生。棺中有雲母,厚文許;白璧三十枚,以籍身。
《山海經》曰:招搖之神,祠用一璧。
《穆天子傳》曰:天子賓於西王母,乃執圭璧以見之。
《帝王世紀》曰:堯刻璧為書,東次於洛,言當傳舜之意。
《戰國策》曰: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說楚王,楚王遣車百乘,獻駭雞之犀、夜光之璧於秦王。
又曰:齊欲伐魏,魏使謂淳於髡曰:"弊邑寶璧二雙,天馬二駟,請致之。"髡入說齊王,曰:"魏,齊之與國,今伐之,名醜而實危。"齊王乃不伐。客謂齊王曰:"髡受魏璧、馬。"王謂髡曰:"先生有之乎?"曰:"有之。伐之事便,魏雖刺髡,於王何益?若誠不便,魏雖封臣,於王何損?百姓無被兵之患,髡有璧、馬之寶,於主何傷?"
又曰:蘇秦說趙王,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君封為武安君,受白璧百雙,黃金萬溢。
《河圖天靈》曰:秦王政以白璧沉河者。有一黑公從河出,謂政曰:"祖龍來,天寶開。"中有二玉牘也。
《呂氏春秋》曰:後成子為魯聘於晉。過衛,右宰穀臣觴之,陳樂而不樂,乃送以璧。後成子曰:"觴我,與我歡也;陳樂而不樂,告我憂也;送我璧,寄托之也。衛其有亂乎?"背衛行三十裏,聞寧喜之難作,右宰穀臣死之。後成子使人迎其妻、子,隔宅居之,分祿食之。其子長,反其璧。
賈誼《新書》曰:梁有疑獄,乃問陶朱公。朱公曰:"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其徑相如,其澤相如。然其價不相如,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則?側而視之,其一者厚倍之,是以千金。"
《漢武帝內傳》曰:西王母上藥,有赤河絳璧。
《韓詩外傳》曰:楚襄王遣使,以金千斤,白璧百雙,聘莊子以為相,莊子固辭。
《白虎通》曰:璧者方中員外,象天地。
《列異傳》曰:秦召公子無忌。無忌不行,使朱亥奉璧一雙。秦王大怒,將朱亥著虎圈中。亥瞋目視虎,眥裂,血出濺虎,虎終不敢動。
《鍾離意別傳》曰:意為魯相,省視孔子教授堂。男子張伯鏟草,階下土中得璧七枚,懷藏其一,以六白意。意開甕中素書,文曰:"後世修吾書,董仲舒;摸吾車,拭吾履,發吾笥,會稽鍾離意。璧有七,張取一。"意召伯,問:"璧有七,何藏一耶?"伯叩頭出之。
《物理論》曰:語曰:"士非玉璧,談者為價。"
《晉中興征祥說》曰:王者不隱過,則玉璧見。不斫自成,光若月明。
《石虎鄴中記》曰:石虎太武殿懸大綬於梁柱,綴玉璧於綬。
範享《燕書》曰:昭文帝時,左部民得紫璧以獻。
戴延之《西征記》曰:宋公諮議王智先,停柏穀,遣騎送道人惠義,疏曰:"有金璧之瑞,公遣迎取。"軍次於崤東,金璧至,修壇拜受之。
又雲:冀州博陵郡王次寺,道人法稱告弟子普嚴曰:"嵩高皇帝語吾,言江東有劉將軍,是漢家苗裔,當受天命。吾以四十二璧、金一餅與之。璧數是劉氏卜世之數也。"惠義以義熙十三年入嵩高山,即得璧、金,獻焉。"(具嵩山門。)
《琴操》曰:楚昭王得和氏璧,使大夫明光奉璧於趙。郡中羊申甫知趙無反遺,乃讒之於王:"明光常背楚向趙,今使奉璧,何能述楚功德?"及明光還,王怒之。明光乃作歌,曰《楚明光》。
魏文帝《蔡伯喈女賦序》曰:家公與蔡伯喈有管、鮑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持玄玉璧於匈奴,贖其女還,以妻屯田郡都尉董祀。
張載《擬四愁詩》曰:佳人遺我雲中翮,何以贈之?連城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