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書》曰:荊州,厥貢杶、幹、栝、柏。
《詩》曰:《邶·柏舟》,言仁人而不遇也。衛頃公之時,仁人不遇,小人在側。泛彼柏舟,亦泛其流。(柏木,所以宜為舟也。)
又曰:《鄘·柏舟》共薑自誓也。衛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不許,故作是詩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又曰:徂來之鬆,新甫之柏。(新甫,山名。)
《周禮》曰:冀州,其利鬆、柏。
《禮記》曰:禮之於人也,如鬆柏之有心也。
《五經通義》曰:諸侯塚樹柏。
《爾雅》曰:柏,掬也。
《漢書》曰:武帝造柏梁殿,與群臣宴其下。(又雲作柏梁台)
又曰:朱博為禦史大夫,咐晷列柏,有野烏數千棲其上。(《顏氏家訓》曰:朝夕烏也,文士往往誤作烏鳶用之。)
又曰:昭帝時,長安諸陵柏樹枯倒者,悉起生葉,蟲食作字:"公孫病巳立。"後昭帝崩,昌邑王即位,二十七日被廢,迎立宣帝,名病巳,後假為祠。
《東觀漢記》曰:李詢遭父母喪,六年躬自負土樹柏,常住塚下。
謝承《後漢書》曰:陳留虞延為郡督郵。光武巡狩至外黃,問延園陵柏樹株數,延悉曉之,由是見知也。
王隱《晉書》曰:王裒,字偉玄。痛父椿以命終,絕世不仕。立屋墓側,旦夕常至墓前朝拜,輒悲號斷絕。墓前一柏樹,褒常所攀援,涕泣所著,樹色與凡樹不侔。
蕭方等《三十六國春秋》曰:王敦令郭璞筮卦,曰:"明公起事,禍必不久。"敦怒曰:"卿壽幾何?"曰:"命盡日中。"引出斬之,璞曰:"當何之乎?"曰:"南山之首。"曰:"我知之矣,必在雙柏之間乎?"時有鵲巢而甚茂。
《宋書》魯郡孔子舊廟有柏樹二世覡,經曆漢、晉,其大連抱,士人崇敬之莫犯也。江夏王義恭悉遣人取之,父老皆歎息。
《齊書》曰:王儉,字仲寶。司徒袁粲見之,歎曰:"宰相之門也,栝柏、豫章雖小,已有棟梁之器!"
又曰:江夏王鋒,以明帝失權,常忽忽不樂。著《修柏賦》以見其誌,曰:"既殊群而抗立,亦含貞而挺正。豈春日之自芳?亦霜下而為盛!衝風不能摧其枝,積雪不能改其性!雖坎壈於當年,庶後雕之可詠。"時鼎業潛移,鋒獨慨然,有興複之意。
又曰:王晏之為員外郎也,父普曜齋前柏樹忽成梧桐。論者以為,梧桐雖有棲鳳之美,而失後雕之節。
《梁書》侯景既陷台城,都下王侯庶姓廟樹鹹見殘毀,惟文宣太後廟四周柏樹獨鬱茂。及景港南郊,都官尚書呂季略說景,令伐此樹,以立三橋。斫南麵十餘株,再宿悉枿生,便長數尺。時既冬月,翠茂如春。賊乃大驚,惡之,使悉斫殺。識者以為,昔僵柳起於上林,乃表漢宣之應;廟樹重青,必彰陝西之瑞。
《北齊書》曰:魏蘭根丁母憂,居喪有孝稱。將葬常山郡境,先有董卓祠,祠有柏樹。蘭根以卓凶逆無道,不應立祠至今,乃伐柏以為槨材。人或勸之不伐,蘭根盡取之,了尾昰懼。
又曰:樊衛性至孝,喪父,負土成墳,植柏方數十畝,朝夕號慕。
又曰:文宣王曾晉陽夜宿鬆門嶺,有數株鬆,皆已千年,枝葉疏茂,似有神物所托。文宣時已被酒,向嶺瞋罵,射中一株,未幾枯死。
《後周書》曰:武帝伐齊,永昌公椿屯雞棲原。齊王憲密謂椿曰:"兵者詭道,去留不定。枷而作,不得遵常。汝今為營,不須張幕,可伐柏為庵,示有形勢,令兵去之後,賊猶致疑也。"齊王分軍萬人,向千裏徑會,被敕追還,率兵夜返。齊人果謂柏菴為帳幕,不遣軍退,翌日始悟。
《隋書》曰:蔡景王整,文帝弟也。周明帝時,以武玄軍功賜爵。從武帝平齊,力戰而死。文帝初居武玄之憂,率諸弟負土為墳,人植一柏。四根鬱茂,西北一根整栽者獨黃。後因大風雨,並根失之,果不終吉。
《唐書》曰:長壽二年冬十月,萬像神宮側有檉鬆樹,皆變為柏。
又曰:狄仁傑補大理丞時,將軍權善才坐斫昭陵柏樹,仁傑奏其罪免職。高宗怒,令誅之。仁傑進曰:"若人假使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欽簇之後,謂陛下為苛主。臣不可奉製。"帝意稍解。
《孫卿子》曰:柏經冬而不凋,蒙霜而不變,可謂得其真矣。
《國語》曰:高山峻原,不生草木;噬柏之地,其草不肥。
《山海經》曰:三珠樹,生赤水上。其為樹如柏葉,實皆為珠。
又曰:白於之山,其上多鬆柏。
《穆天子傳》曰:甲申,天子升於大北之隥,而降休於兩柏之下。(有兩樹也。)
《東方朔傳》曰:孝武皇帝時,閑居無事,燕坐未央前殿,天新雨止,朔執幹在殿階獨語。上呼問之,答曰:"殿後柏樹上有鵲,立枯枝上,向東鳴。"上遣視,如朔言。上問何以知之,朔曰:"以人事言之,風從東方來,鵲尾長,靶掮則蹶,必當順風而立,是以知東向鳴也。""何以知立枯枝上?"朔曰:"新雨止,生枝滑,枯枝澀,是以知立枯枝上。"上大笑。
《風俗通》曰:墓上樹柏,路頭石虎。
《周禮》方相氏入虛驅魍像。魍像好食亡者肝腦,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於墓側以禁禦之,而魍像畏虎與柏。
《列士傳》曰:延陵季子解寶劍,帶徐君墓柏樹。
《洞冥記》曰:磅山之北有穴,穴上有柏。昔李少翁於閬陰移來此穴,種此柏,已見扶桑三枯,海水涸竭。帝覺,遣人往穴掘,不見其根,惟見赤燕飛翻入雲。移柏植於通靈台。
《水經》曰:陘山有鄭祭仲蒙、祭舊有。舊有一枯柏樹,其塵根故株之上,多生稚柏,列秀青青,望之可喜。
《從征記》曰:泰山廟中,柏皆三十餘圍,夾兩階。赤眉常斫一樹,見血而止,今斧創猶在。
《地理誌》曰:華山生文柏。
《範子計然》曰:柏脂出三輔,上價七十,中三十,下十。
《漢官儀》曰:正旦飲柏葉酒,上壽。
《漢武故事》曰:柏梁台高二十丈,悉以柏香聞數十裏。
《列仙傳》曰:赤鬆子好食柏實,齒落更生。
《仙經》曰:服柏子,人長年。
《三輔黃圖》曰:漢文帝霸陵,不起山陵,稠種柏樹。
《三輔舊事》曰:漢諸陵皆屬太常,又有盜柏者,棄市。
《太山記》曰:山南有太山廟,種柏樹千枝,大者十五六圍。長老傳雲:漢武所植。
《三齊記》曰:堯山祠旁有柏樹,枯而複生,不知幾世。
《陳留耆舊傳》曰:李充喪父,父塚側有盜斫柏夜樹者,充手刃之。
《述征記》曰:柏穀,穀名也。漢武帝微行,所至處長傲賓於柏穀者也。穀中伍侖車地,夾以高原,林柏蔭窮日,殆弗睹陽景也。
《晉宮闕名》曰:華林園,柏二株。
崔實《四民月令》曰:七月收柏實。
《列異記》曰:陳倉人有得異物者,其形不類豬,亦不勢羊,眾莫能名。二童子曰:"杆為媼,常在地下食死人腦。若欲殺之,使柏葉插其頭。"
《幽明錄》曰:王丞相檻妁景縛,請為一卦。卦成,郭意甚惡,雲:"有震厄。公能命駕西出數裏,得一柏樹,截如公長,置常寢處,災可消也。"王從之,數日果震,柏木粉碎。
任昉《述異記》曰:盧氏縣有靈君古塚,塚旁古柏二,枝條蔭二百餘步,樹文隱起,皆龜甲,堅如鐵石。
嵇康《養生論》曰:麝食柏而香。
《楚詞》曰: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飯鬆柏。
《古歌》曰:平陵東,鬆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
劉越石《扶風歌》曰:南山石嵬嵬,鬆柏何摧摧!上枝拂青雲,中心十數圍。洛陽發中梁,鬆柏竊自悲。誰能刻鏤此?公輸與魯班。被之用丹漆,薰用蘇合香。本自南山柏,今為宮殿梁。
○槐
《周禮》曰:朝士掌三槐,三公位焉。
又曰:司烜氏掌火,冬取槐檀之火。
《左傳》曰:趙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寢。麑退歎曰:"不忘恭敬,民擲犄也。賊民擲犄,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春秋玄命苞》曰:樹槐,聽訟其下。(槐之言歸也。情檻彘實也。)
《春秋說》曰:槐木者,靈星之精。
《爾雅》曰:櫰,槐,大葉而黑。(槐樹葉大色黑者名為櫰。)守宮槐,葉晝聶宵炕。(郭璞注曰:守宮槐,晝日聶合,而夜忼布。晉儒林祭酒杜行齊說:在朗陵縣南有一樹,似槐,葉盡聚合相著,夜則舒布,即守宮也。江東有樹,與此相反。俗因合昏曉晝夜,異其理等。宵炕,音忼。聶,合也。炕,張也。晝合夜開也。)
《五經通義》曰:士塚樹槐。
《國語》曰:董叔將娶於範氏,叔向曰:"盍已乎?"曰:"欲為係援焉。"他日,董祁訴之範獻子,曰:"不吾敬也。"獻子執而紡之於庭槐,叔向過之,曰:"子盍為我請乎?"叔向曰:"欲而得之,又何請焉。"(紡,懸也。)
《漢書》曰:昭帝玄始四年,山陽社中大槐樹,吏人伐斷之,其夜複自立如故。
《晉書》曰:符堅僣號,自長安至於諸州,夾路皆種槐柳。百姓歌曰:"長安大街,夾路楊槐。下走朱輪,上有棲鸞。"
又曰:大司馬府有老槐樹,殷仲文對而歎曰:"杆樹婆娑,生意盡矣!"
崔鴻《前涼錄》曰:初,河西不生楸、槐、柏、漆。張駿之世,取於泰隴而植之,終於皆死。而酒泉宮之北隅,有槐樹生焉,李玄盛著《槐樹賦》。
沉約《宋書》曰:孔子夜夢三槐之間、豐沛之邦有赤氣。驅車對楚西北觀之,見芻兒敵麟,傷其左足,薪而複之。
《梁書》曰:庾肩吾常服槐實,年七十餘,目看細字,鬢皆黑。離亂之際,奔於江陵。
《後周書》曰:韋孝寬之為雍州刺史。先是,路側一裏置一土堠,經雨頹毀,每須修之。自孝寬臨州,乃勒部內當堠處植槐樹代之,即免修複,行旅又得庇蔭。文帝後見,怪,問,知之,曰:"豈得一州獨爾,當令天下同之。"於是令諸州,道路一道裏,種樹一株;十裏種三樹,百裏五樹焉。
《隋書》曰:高熲,字昭玄。領新都大監,每坐槐樹下以聽事,其樹不依行列。有司欲伐之,物令存之勿去,示於後人。
又曰:土回以孝聞,開皇初卒。子士雄,少質直孝友。喪父,複廬於側,負土成墳。其庭前有一槐樹,先甚鬱茂。及士雄居喪,樹遂枯死。服闕還宅,死槐複榮。高祖聞之,歎其父子至孝,下詔褒揚,號其所居為累德裏。
《唐書》曰:永崇二年,太平公主降駙馬薛紹,以萬年縣為禮會之所。公主輅車,自興安門南,至宣陽坊之西街,夜設燎炬,烈焰相屬,夾路槐樹多有死者。
又曰:正玄中,度支欲取兩京道中槐樹為薪,更栽小樹。先下符牒渭南縣,縣尉張造艉曰:"召伯所憩,尚勿剪除;先皇舊遊,豈宜斬伐?"乃止。
又曰:長慶中,虢州刺史蕭佑奏:湖城縣永房鄉百姓閻酆,五代同居,家內槐一本,再生枝葉。
《管子》曰:五沃之土,其木宜槐。
《晏子春秋》曰:齊景公有所愛槐,使守,令犯槐者刑,傷者死。有醉而傷槐,且加刑焉。其女懼而告晏子,曰:"妾恐鄰國聞之,謂君愛槐而殘人,可乎?"晏子入言之,公出傷槐之囚,罷其禁。
《淮南子》曰:槐之生也,入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更旬而始規,頓慨葉成。(規,葉始開也。)
又曰:九月官候,其樹槐。(是月繕修守備,故官候樹槐。槐,懷也,取懷近遠也。)
又曰:老槐生火。
又曰:槐,市學也,樹以青槐。燧人秋取槐檀之火,天之所複,地之所載,六合所包,陰陽所煦,雨露所扶。此皆生於父母,所闕於一和也。父天母地,故槐榆與橘柚合而兄弟;有苗與三危,通為一家。
《抱樸子》曰:槐鍾,新瓷合泥封之,二十餘日,蒲絆皮皆爛。乃洗之,如大豆,日服之。此物至補腦,早服之,令人發不白而長生。
《太公金匱》曰:武王問太公曰:"天下神來甚眾,恐有識者,何以待之?"太公曰:"請樹槐於王門內,有益者入,尾嫳者距之。"
《三輔黃圖》曰:玄始四年,起明堂辟雍,為博士舍三十區,為會市。但列槐樹數百行,諸生朔望會此市,各持其郡所出物及經書相與買賣,雍雍揖讓,論議槐下,侃侃訚訚如也。(事具禮部學校篇。)
焦贛《易林·家人之乾》曰:千歲槐,身多斧斤。
《汝南先賢傳》曰:新蔡鄭敬,字子都,為郡功曹都尉。高懿廳事前有槐樹,有露,類甘露者。懿問掾屬,皆言是甘露,敬獨曰:"明府政未能致甘露,但樹汁耳。"懿不悅,托疾而去。
楊咳戤《洛陽伽藍記》曰:李昌年廣陵王玄淵,初除儀同三司,總眾北討葛榮。夜夢著兗衣,倚槐樹立,以為吉徵。問於楊玄慎,玄慎曰:"三公之祥。"淵甚悅之。玄慎退還,告人曰:"廣陵死矣!槐種木旁鬼,死後當得三公。"廣陵果為葛榮所殺,追贈司徒公,終如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