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叔向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行刑不疚,以免於難。及桓子,驕泰奢侈,貪欲無藝,略則行誌,假貨居賄,宜及於難,而賴武之德以沒其身。及懷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於難,而離桓之罪,以亡於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於國。其身屍於朝,其宗滅於絳。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唯無德也。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將亡,賴子存之,非起也敢專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
【注釋】
(1)選自《國語》。《國語》相傳是春秋時左丘明作,二十一卷,主要記西周末年和春秋時期魯國等國貴族的言論。叔向,春秋晉國大夫羊舌肸(xī),字叔向。
(2)韓宣子:名起,是晉國的卿。卿的爵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
(3)實:這裏指財富。
(4)無以從二三子:意思是家裏貧窮,沒有供給賓客往來的費用,不能跟晉國的卿大夫交往。二三子,指晉國的卿大夫。
(5)欒武子:晉國的卿。
(6)無一卒之田:沒有一百人所有的田畝。古代軍隊編製,一百人為"卒"。一卒之田,100頃。是上大夫的俸祿。
(7)宗器:祭器。
(8)憲則:法製。
(9)越:超過。
(10)刑:法,就是前邊的"憲則"。
(11)行刑不疚(jiù):指欒書弑殺晉厲公而不被國人責難。
(12)以免於難:因此避免了禍患。意思是沒有遭到殺害或被迫逃亡。
(13)桓子:欒武子的兒子。
(14)驕泰:驕慢放縱。
(15)藝:度,準則。
(16)略則行誌:忽略法製,任意行事。
(17)假貨居賄:把財貨借給人家從而取利。賄,財。
(18)而賴武之德:但是依靠欒武子的德望。
(19)以沒其身:終生沒有遭到禍患。
(20)懷子:桓子的兒子。
(21)修:研究,學習。
(22)離桓之罪:(懷子)因桓子的罪惡而遭罪。離,同"罹",遭到。
(23)以亡於楚:終於逃亡到楚國。
(24)郤(xì)昭子:晉國的卿。
(25)其富半公室:他的財富抵得過半個晉國。公室,公家,指國家。
(26)其家半三軍:他家裏的傭人抵得過三軍的一半。當時的兵製,諸侯大國三軍,合三萬七千五百人。一說郤家人占據了晉國三軍中一半的職位。晉國有三軍,三軍主將與將佐,合稱為“六卿”。
(27)寵:尊貴榮華。
(28)以泰於國:就在國內非常奢侈。泰,過分、過甚。
(29)其身屍於朝:(郤昭子後來被晉厲公派人殺掉,)他的屍體擺在朝堂(示眾)。
(30)其宗滅於絳:他的宗族在絳這個地方被滅掉了。絳,晉國的舊都:在現在山西省翼城縣東南。
(31)八郤,五大夫,三卿:郤氏八個人,其中五個大夫,三個卿。
(32)吾子:您,古時對人的尊稱。
(33)能其德矣:能夠行他的道德了。
(34)吊:憂慮。
(35)稽首:頓首,把頭叩到地上。
(36)起:韓宣子自稱他自己的名字。
(37)專承:獨自一個人承受。
(38)桓叔:韓氏的始祖。
【譯文】
叔向去拜見韓宣子,韓宣子正為貧困而發愁,叔向卻向他表示祝賀。
宣子說:"我有卿大夫的名稱,卻沒有卿大夫的財富,沒有什麼榮譽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們交往,我正為此發愁,你卻祝賀我,這是什麼緣故呢?"
叔向回答說:"從前欒武子沒有一百頃田,家裏窮的連祭祀的器具都備不齊全;可是他能夠傳播德行,遵循法製,名聞於諸侯各國。各諸侯國都親近他,一些少數民族都歸附他,因此使晉國安定下來,執行法度,沒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災難。傳到桓子時,他驕傲自大,奢侈無度,貪得無厭,犯法胡為,放利聚財,該當遭到禍難,但依賴他父親欒武子的餘德,才得以善終。傳到懷子時,懷子改變他父親桓子的行為,學習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來可以憑這一點免除災難;可是受到他父親桓子的罪孽的連累,因而逃亡到楚國。那個郤昭子,他的財產抵得上晉國公室財產的一半,他家裏的傭人抵得上三軍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財產和勢力,在晉國過著極其奢侈的生活,最後他的屍體在朝堂上示眾,他的宗族在絳這個地方被滅亡了。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八個姓郤的中有五個做大夫,三個做卿,他們的權勢夠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誅滅,沒有一個人同情他們,隻是因為沒有德行的緣故!現在你有欒武子的清貧境況,我認為你能夠繼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賀,如果不憂愁德行的建立,卻隻為財產不足而發愁,我表示哀憐還來不及,哪裏還能夠祝賀呢?"
宣子於是下拜,並叩頭說:"我正在趨向滅亡的時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敢獨自承受,恐怕從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孫,都要感謝您的恩賜。"
【賞析】
本文通過人物對話的方式,先提出"宣子憂貧,叔向賀之"這個出人意料的問題,然後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述。文章先不直接說明所以要賀的原因,而是舉出欒、郤兩家的事例說明,貧可賀,富可憂,可賀可憂的關鍵在於是否有德。繼而將宣子與欒武子加以類比,點出可賀的原因,並進一步指出,如果不建德而憂貧,則不但不可賀,反而是可吊的,點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最後用韓宣子的拜服作結,說明論點,有巨大的說服力。這樣既把道理講得清清楚楚,又使人感到親切自然。本文引用曆史事實,闡明了貧不足憂,而應重視建德,沒有德行,則愈富有而禍害愈大,有德行則可轉禍為福的道理。
這段文字記敘了叔向向韓宣子提建議的過程。叔向的建議,采用了正反結合的闡述方法,因此相當有說服力,他的言論一方麵固然是為了卿大夫身家的長久之計,另一方麵也對“驕泰奢侈,貪欲無藝”的行為提出了批評,這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是有很深刻的警示作用。本文語言上難度較大,應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了解文中人物的關係,結合注解和上下文,再來理解較難的詞語和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