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選》又稱《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蕭統死後諡“昭明”,所以他主編的這部文選稱作《昭明文選》。一般認為,《昭明文選》編成於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至中大通三年(531年)之間。
《昭明文選》收錄自周代至六朝梁以前七八百年間130多位作者的詩文700餘篇,是一部現存最早的文學總集,在這部總集裏,蕭統把我國先秦兩漢以來文史哲不分的現象作了梳理和區分,他認為經史諸子都以立意紀事為本,不屬詞章之作,隻有符合“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標準的文章才能入選。也就是說,隻有強調“文以載道”,在文章中蘊含自己的思想,並且隻有符合“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標準的文章才能入選。也就是說,善用典故成辭、善用形容比喻、辭采精巧華麗的文章,才合乎標準,《昭明文選》正是以此來劃分文學與非文學界限的第一部選集。
由於《昭明文選》選材嚴謹、注重詞藻,所選的大多是典雅之作。在過去文人的眼中,一向被視為文學的教科書,是士子們必讀的一部書,千餘年來流傳不衰。大詩人杜甫教育他的兒子宗武要“熟精文選理”(《宗武生日》)。到了宋代,更有“文選爛、秀才半”的俗諺(陸遊《老學庵筆記》)。
《昭明文選》的誕生是文學發展的必然。自從有了《昭明文選》,這才使我國自先秦來文史不分現象有了明確的分界。《昭明文選》繼往開來,對古今文體做了全麵的闡述、辨析和整理,它是我國第一部按體區分規模宏大的文學總集,這在文學史上是個開創。
《昭明文選》是中國現存編選最早的詩文總集,它選錄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間、100多個作者、700餘篇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蕭統(501年—531年)主持編選的,故稱《昭明文選》。作品共60卷,分為賦、詩、騷、七、詔、冊、令、教、文、表、上書、啟、彈事、箋、奏記、書、檄、對問、設論、辭、序、頌、讚、符命、史論、史述讚、論、連珠、箴、銘、誄、哀、碑文、墓誌、行狀、吊文、祭文等類別。《文選》所選作家上起先秦,下至梁初(以“不錄存者”的原則沒有收入當時尚健在的作家),作品則以“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為原則,沒有收入經、史、子書。
蕭統,是個很淵博的學者。著作多散佚,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其主持的《昭明文選》,主要收錄詩文辭賦,除了少數讚、論、序、述被認為是文學作品外,一般不收經、史、子等學術著作。選的標準是“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即情義與辭采內外並茂,偏於一麵則不收。蕭統有意識地把文學作品同學術著作、疏奏應用之文區別開來,反映了當時對文學的特征和範圍的認識日趨明確。後世注本主要有兩種:一是唐顯慶年間李善注本,改分原書30卷為60卷;一是唐開元六年(718年)呂延祚進表呈上的五臣(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本。近代以來有《四部叢刊》本、《四部備要》本及中華書局以胡刻本斷句,於1977年出版的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