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明史》 作者:張廷玉  

誌·卷三十二

◎禮十(嘉禮四賓禮)
永樂六年到北方巡狩。

巡狩東宮監國皇長孫監國頒詔儀迎接詔赦儀進書儀進表箋儀鄉飲酒禮蕃王朝貢禮遣使之蕃國儀蕃國遣使進表儀品官相見禮庶人相見禮
禮部布告直省,凡是有重大事情以及四方蠻夷來朝拜和進呈章表的,都到皇帝出行臨時駐紮的地方,小事到京城報告。

巡狩之製
皇帝將要出發,祭告天地、社稷、太廟、孝陵,祭祀大江、旗纛等神靈,在承天門祭祀路神。

永樂六年北巡,禮部行直省,凡有重事及四夷來朝與進表者,俱達行在所,小事達京師啟聞。車駕將發,奏告天地、社稷、太廟、孝陵,祭大江、旗纛等神,軷祭於承天門。緣途當祭者,遣官祭。將至北京,設壇祭北京山川等神。車駕至,奏告天地,祭境內山川。扈從馬步軍五萬。侍從,五府都督各一,吏、戶、兵、刑四部堂上官各一,禮、工二部堂上官各二,都察院堂上官一,禦史二十四,給事中十九,通政、大理、太常、光祿、鴻臚堂上官共二十,翰林院、內閣官三,侍講、修撰、典籍等官六,六部郎官共五十四,餘不具載。車駕將發,宴群臣,賜扈從官及軍校鈔。至北京,宴群臣、耆老,賜百官及命婦鈔。所過郡縣,官吏、生員、耆老朝見,分遣廷臣核守令賢否,即加黜陟。給事、禦史存問高年,賜幣帛酒肉。
沿途應當祭祀的,便派遣官吏祭祀。

嘉靖十八年,幸承天。先期親告上帝於玄極寶殿。同日,告皇祖及睿宗廟,遣官分告北郊及成祖以下諸廟、社稷、日月、神祇。駕出正陽門,後妃輦轎從。錦衣衛設欽製武陣駕,衛卒八千,奉輿輦,執儀仗。衛指揮前驅。武重臣二員留守,兵部尚書參讚機務,各賜敕行事。分命文武重臣,出督宣大、薊州、山海關,行九邊,亦各賜敕。皇城及京城諸門,皆命文武大臣各一員坐守。設警備扈駕官軍六千。駕發,百官吉服送於彰義關外。扈從官軍,略如永樂時數。先發在途者免朝參,惟禮兵二部、鴻臚、太常、科道糾儀官及光祿寺從行。過真定,望祭北嶽。帝常服,從臣大臣及巡撫都禦史吉服行禮。衛輝,遣官祭濟瀆。鈞州,望祭中嶽;滎澤,祭河,禮如北嶽。南陽,遣祭武當山。途次古帝王、聖賢、忠臣、烈士祠墓,遣官致祭。撫、按、三司迎於境上,至行宮,吉服朝見。生員耆老,俱三十裏外迎。所過王府,親王常服候駕,隨至行宮,冕服朝見。賜宴,宗室不許出。至承天,詣獻皇帝廟謁告。越四日,行告天禮於龍飛殿丹陛上,奉獻皇帝配。更皮弁服,詣國社稷及山川壇行禮,次日,謁顯陵。次日,從駕官上表賀,遂頒詔如儀。回京,親謝上帝、皇祖、皇考,分遣官告郊、廟、社稷、群神,行禮如初。
將到北直,設立壇台祭祀北京的山川等神靈。

東宮監國
皇帝到達,祭告天地,祭祀境內的山川之神。

古製,太子出曰“撫軍”,守曰“監國”。三代而下,惟唐太子監國結雙龍符,而其儀不著。
跟隨的馬步軍隊五萬。

永樂七年,駕幸北京,定製,凡常朝,皇太子於午門左視事。左右侍衛及各官啟事如常儀。若禦文華殿,承旨召入者方入。凡內外軍機及王府急務,悉奏請。有邊警,即調軍剿捕,仍馳奏行在。皇城及各門守衛,皆增置官軍。遇聖節、正旦、冬至,皇太子率百官於文華殿前拜表,行十二拜禮。表由中門出,皇太子由左門送至午門,還宮。百官導至長安右門外,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及近侍官、監察禦史,俱乘馬導三山門外,以表授進奏官。至期,告天祝壽,行八拜禮。其正旦、冬至、千秋節,百官於文華殿慶賀如常儀。凡享太廟及社稷諸神之祭,先期敕皇太子攝祭。其祀典神祇,太常寺於行在奏聞,遣官行禮。凡四夷來朝,循例賜宴,命禮部遣送行在所。凡詔書至,設龍亭儀仗大樂,百官朝服,出三山門外奉迎。皇太子冕服迎於午門前,至文華殿,行五拜三叩頭禮,升殿展讀。使者捧詔置龍亭中,皇太子送至午門外。禮部官置詔書雲輿中,文武二品以上官迎至承天門,開讀如儀。以鼓樂送使者詣會同館。使者見皇太子,行四拜禮,賜宴於禮部。
侍從官,五府都督各一人,吏、戶、兵、刑四部堂上官各一人,禮、工二部堂上官各二人,都察院堂上官一人,禦史二十四人,給事中十九人,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堂上官總共二十人,翰林院、內閣官三人,侍講、修撰、典籍等官六人,六部郎官共五十四人,其餘的不詳細記載。

十二年北征,複定製。常朝於文華殿視事,文武啟事,俱達北京。嘉靖十八年南巡,命皇太子監國。時太子幼,命輔臣一人居守,軍國機務悉聽啟行。
皇帝將要出發,宴請群臣,賞賜隨從官員和軍校錢鈔。

皇太孫監國
到達北京,宴請群臣和年高德厚的老人,賞賜百官和受了封號的婦女錢鈔。

永樂八年,帝自北京北征。時皇太子已監國於南,乃命皇長孫居北京監國。時宣宗未冠,及冠始加稱皇太孫雲。
經過的郡縣,官吏、府州縣學的學生、年高德厚的老人朝見皇帝,分別派遣朝廷大臣考察郡守縣令賢能與否,隨即加以罷黜和升遷。

其製,每日皇長孫於奉天門左視事,侍衛如常儀。諸司有事,具啟施行。若軍機及王府要務,一啟皇太子處分,一奏聞行在所。聖節,設香案於奉天殿,行禮如常儀。天下諸司表文俱詣北京。四夷朝貢俱送南京,武選及官民有犯,大者啟皇太子,小者皇長孫行之。皇親有犯,啟皇太子所。犯情重及謀逆者,即時拘執,命皇親會問。不服,乃命公、侯、伯、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會皇親再問,啟皇太子,候車駕回京,奏請處分。
給事、禦史安撫慰問年紀大的老人,賞賜布帛酒肉。

頒詔儀
嘉靖十八年,皇帝駕臨承天。

凡頒命四方,有詔書,有赦書、有敕符、丹符,有製諭、手詔。詔赦,先於闕廷宣讀,然後頒行。敕符等,則使者齎付所授官,秘不敢發。開讀迎接,儀各不同。
在此之前親自在玄極寶殿告祭上天。

洪武二十六年,定頒詔儀。設禦座於奉天殿,設寶案於殿東,陳中和韶樂於殿內,設大樂於午門及承天門外,設宣讀案於承天門上,西南向。清晨,校尉擎雲蓋於殿內簾前,百官朝服班承天門外,公侯班午門外,東西向。皇帝皮弁服,升殿如儀。禮部官捧詔書詣案前,用寶訖,置雲蓋中。校尉擎雲蓋,由殿東門出。大樂作,自東陛降,由奉天門至金水橋南午門外,樂作,公侯前導,迎至承天門上。鳴讚唱排班,文武官就位,樂作。四拜,樂止。宣讀展讀官升案,稱有製,眾官跪。禮部官捧詔書,授宣讀官。宣訖,禮部官捧置雲蓋中。讚禮唱俯伏興,樂作。四拜,樂止。舞蹈山呼,又四拜。儀禮司奏禮畢,駕興。禮部官捧詔書分授使者,百官退。
同一天,告祭皇祖和睿宗廟,派遣官吏分別告祭北郊和明成祖以下各代皇帝之廟、社稷、日月、天地神祇。

嘉靖六年續定,鴻臚官設詔案,錦衣衛設雲蓋盤於奉天殿內東,別設雲盤於承天門上。設彩輿於午門外,鴻臚官設宣讀案於承天門上。百官入丹墀侍立,帝冕服升座,如朝儀。翰林院官捧詔書從,至禦座前東立。百官入班,四拜,出至承天門外。讚頒詔,翰林院官捧詔書授禮部官,捧至雲盤案上。校尉擎雲蓋,俱從殿左門出,至午門外,捧詔置彩輿內。公侯伯三品以上官前導,迎至承天門上,宣讀讚拜,俱如上儀。禮部官捧詔書授錦衣衛官,置雲匣中,以彩索係之龍竿,頒降。禮部官捧置龍亭內,鼓樂迎至禮部,授使者頒行。隆慶六年,詔出至皇極門,即奏禮畢,駕還。
皇帝車駕從正陽門出發,後妃乘坐輦轎跟從。

迎接詔赦儀
錦衣衛設置欽命製造的武陣駕,衛兵八千人,侍奉車駕,持著儀仗。

洪武中定。凡遣使開讀詔赦,本處官具龍亭儀仗鼓樂,出郭迎。使者下馬,奉詔書置龍亭中,南向,本處官朝服行五拜禮。眾官及鼓樂前導,使者上馬隨龍亭後,至公廨門。眾官先入,文武東西序立,候龍亭至,排班四拜。使者捧詔授展讀官,展讀官跪受,詣開讀案。宣讀訖,捧詔授朝使,仍置龍亭中。眾官四拜,舞蹈山呼,複四拜畢。班首詣龍亭前,跪問皇躬萬福,使者鞠躬答曰:“聖躬萬福。”眾官退,易服見使者,並行兩拜禮。複具鼓樂送詔於官亭。如有出使官在,則先守臣行禮。
衛指揮走在前麵。

進書儀
權位顯要的武官二人留京守衛,兵部尚書協助謀劃機要政務,各賜予敕命辦事。

進書儀惟《實錄》最重。皇帝具袞冕,百官朝服,進表稱賀。其餘纂修書成,則以表進。重錄書及玉牒,止捧進。茲詳載進《實錄》儀,餘可推見雲。
分別命令重要的文武大臣,出京督察宣大、薊州、山海關,巡行邊防九鎮,也各自賜予敕命。

建文時,《太祖實錄》成,其進儀無考。永樂元年,重修《太祖實錄》成。設香案於奉天殿丹陛正中,表案於丹陛之東,設寶輿於奉天門,設鹵簿大樂如儀。史官捧《實錄》置輿中,帝禦殿如大朝儀。百官詣丹墀左右立,鴻臚官引寶輿至丹陛上,史官舉《實錄》置於案,遂入班。鴻臚官奏進《實錄》,序班舉《實錄》案,以次由殿中門入,班首由左門入。帝興,序班以《實錄》案置於殿中。班首跪於案前,讚史官皆跪。序班並內侍官舉《實錄》案入謹身殿,置於中。帝複座。讚俯伏,班首俯伏,興。複位,讚四拜。讚進表,序班舉表案,由左門入,置於殿中。讚宣表,讚眾官皆跪。宣訖,俯伏,興,四拜,進《實錄》官退於東班,百官入班。鴻臚官奏慶賀,各官四拜興。讚有製,史官仍入班。讚跪,宣製雲:“太祖高皇帝、高皇後功德光華,纂述詳實。朕心歡慶,與卿等同之。”宣訖,俯伏興,三舞蹈,又四拜,禮畢。
皇城和京城各門,都命令文武大臣各一人坐鎮防守。

萬曆五年,《世祖實錄》成,續定進儀。設寶輿、香亭、表亭於史館前,帝袞冕禦中極殿,百官朝服侍班。監修、總裁、纂修等官,朝服至館前。監修官捧表置表亭中,纂修官捧《實錄》置寶輿中,鴻臚官導迎。用鼓樂傘蓋,由會極門下階,至橋南,由中道行。監修、總裁等官隨表亭後,由二橋行至皇極門。《實錄》輿由中門入,表亭由左門入,至丹墀案前。監修官捧表置於案,纂修官捧《實錄》置於案,俱侍立於石墀東。內殿百官行記訖,帝出禦皇極殿。監修、總裁等官入,進《實錄》、進表俱如永樂儀。次日,司禮監官自內殿送《實錄》下殿,仍置寶輿中,用傘蓋,與監修總裁官同送皇史宬尊藏。
設置跟隨車駕警衛的官軍六千人。

進表箋儀
皇帝出發,百官穿著禮服在彰義關外送行。

明初定製,凡王府遇聖節及冬至、正旦,先期陳設畢。王冕服就位四拜,詣香案前跪。進表訖,複位,四拜,三舞蹈,山呼,又四拜。百官朝服隨班行禮。進中宮箋儀如之,惟不舞蹈山呼。進皇太子箋,王皮弁服,行八拜禮,百官朝服隨班行禮。
跟隨皇帝的官軍,大致與永樂時期的數目相當。

凡進賀表箋,皇子封王者,於天子前自稱曰“第幾子某王某”,稱天子曰“父皇陛下”,皇後曰“母後殿下”。若孫,則自稱曰“第幾孫某王某”,稱天子曰“祖父皇帝陛下,”皇後曰“祖母皇後殿下”。若弟,則自稱曰“第幾弟某封某”,稱天子曰“大兄皇帝陛下”,皇後曰“尊嫂皇後殿下”。侄則自稱曰“第幾侄某封某”,稱天子曰“伯父皇帝陛下”,“叔父皇帝陛下”,皇後曰“伯母皇後殿下”,“叔母皇後殿下”。若尊屬,則自稱曰“某封臣某”,稱天子曰“皇帝陛下”,皇後曰“皇後殿下”。若從孫以下,則稱“從孫、再從孫、三從孫某封某”,皆稱皇帝皇後曰“伯祖、叔祖皇帝陛下”,“伯祖母、叔祖母皇後殿下”。至世宗時,始令各王府表箋,俱用聖號,不得用家人禮。
事先出發已在途中的官員免於朝兄參拜,祇有禮兵二部、鴻臚、太常、科道糾正儀節的官員和光祿寺跟從前行。

凡在外百官進賀表箋,前一日,結彩於公廨及街衢。文武官各齋沐,宿本署。清晨,設龍亭於庭中,設儀仗鼓樂於露台,設表箋案於龍亭前,香案於表箋案前,設進表箋官位於龍亭東。鼓初嚴,各官具服。次嚴,班首具服詣香案前,滌印用印訖,以表箋置於案,退立幕次。三嚴,各官入班四拜,班首詣香案前。讚跪,眾官皆跪。執事者以表箋跪授班首,班首跪授進表官,進表官跪受,置龍亭中。班首複位,各官皆四拜,三舞蹈,山呼,四拜。金鼓儀仗鼓樂百官前導,進表官在龍亭後東。至郊外,置龍亭南向,儀仗鼓樂陳列如前,文武官侍立。班首取表箋授進表官,進表官就於馬上受表,即行,百官退。
經過真定,遷祭北嶽。

鄉飲酒禮
皇帝穿著恒常服飾,跟從的大臣和巡撫都禦史穿著禮服進行禮拜。

《記》曰:“鄉飲酒之禮廢,則爭鬥之獄繁矣。”故《儀禮》所記,惟鄉飲之禮達於庶民。自周迄明,損益代殊,而其禮不廢。洪武五年,詔禮部奏定鄉飲禮儀,命有司與學官率士大夫之老者,行於學校,民間裏社亦行之。十六年,詔班《鄉飲酒禮圖式》於天下,每歲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於儒學行之。
經過衛輝,派遣官吏祭祀濟瀆。

其儀,以府州縣長吏為主,以鄉之致仕官有德行者一人為賓。擇年高有德者為僎賓,其次為介,又其次為三賓,又其次為眾賓,教職為司正。讚禮、讚引、讀律,皆使能者。前期,設賓席於堂北兩楹之間,少西,南麵;主席於阼階上,西麵;介席於西階上,東麵;僎席於賓東,南麵;三賓席於賓西,南麵。皆專席不屬。眾賓六十以上者,席於西序,東麵北上。賓多則設席於西階,北麵東上;僚佐席於東序,西麵北上。設眾賓五十以下者位於堂下西階之西,當序,東麵北上。賓多則又設位於西階之南,北麵東上。司正及讀律者,位於堂下阼階之南,北麵西上。設主之讚者位於阼階之東,西麵北上。設主及僚佐以下次於東廊,賓介及眾賓次於庠門之外,僎次亦在門外。設酒尊於堂上東南隅,加勺冪,用葛巾;爵洗於阼階下東南;篚一於洗西,實以爵觶;盥洗在爵洗東。設卓案於堂上下席位前,陳豆於其上。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堂下者二豆。主人豆如賓之數,皆實以菹醢。至期,賓將及門,執事者進報曰:“賓至。”主人率僚屬出迎於門外,主西麵,賓以下皆東麵。三揖三讓,而後升堂,相向再拜,升坐。執事者報僎至,迎坐如前儀。讚禮唱司正揚觶。司正詣盥洗位,次詣爵洗位,取觶於篚,洗觶。升自西階,詣尊所酌酒,進兩楹之間,北麵立。在坐者皆起,司正揖,僎賓以下皆報揖。司正乃舉觶,言曰:“恭惟朝廷,率由舊章。敦崇禮教,舉行鄉飲,非為飲食。凡我長幼,各相勸勉。為臣竭忠,為子盡孝,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內睦宗族,外和鄉裏,無或廢墜,以忝所生。”言畢,讚禮唱司正飲酒。飲畢,揖報如初。司正複位,僎賓以下皆坐。讚禮唱讀律令,執事舉律令案於堂之中。讀律令者詣案前,北向立讀,皆如揚觶儀。有過之人俱赴正席立聽,讀畢複位。讚禮唱供饌,執事者舉饌案至賓前,次僎,次介,次主,三賓以下各以次舉訖。讚禮唱獻賓,主降詣盥洗及爵洗位,洗爵酌酒,至賓前,置於席。稍退,兩拜,賓答拜。又詣僎前,亦如之。主退複位。讚禮唱賓酬酒,賓起,僎從之,詣盥洗爵洗位如儀。至主前,置爵。賓、僎、主皆再拜,各就坐。執事者於介、三賓、眾賓以下,以次斟酒訖。讚禮唱飲酒,或三行,或五行。供湯三品畢。讚禮唱徹饌,在坐者皆興。僎、主、僚屬居東,賓、介、三賓、眾賓居西,皆再拜。讚禮唱送賓,以次下堂,分東西行,仍三揖出庠門而退。裏中鄉飲略同。
經過鈞州,遷祭中嶽;經過榮澤,祭祀黃河;禮節儀式如同祭祀北嶽。

二十二年,命凡有過犯之人列於外坐,同類者成席,不許雜於善良之中,著為令。
經過南陽,派遣官吏祭祀武當山。

三曰賓禮,以待蕃國之君長與其使者。宋政和間,詳定五禮,取《周官·司儀》掌九儀賓客擯相,詔王南鄉以朝諸侯之義,故以朝會儀列為賓禮。按古之諸侯,各君其國,子其民,待以客禮可也,不可與後世之臣下等。茲改從其舊,而百官庶人相見之禮附焉。
途中經過或是駐紮在有古代帝王、聖賢之人、忠臣、節義之士的祠廟和墓地的地方,便派官吏祭祀。

蕃王朝貢禮
巡撫、巡按、三司在境上迎候,到達行宮,穿著禮服朝見。

蕃王入朝,其迎勞宴饗之禮,惟唐製為詳。宋時,蕃國皆遣使入貢,所接見惟使臣而已。
府州縣學學生和年高德厚的老人,都在三十裏以外迎候。

明洪武二年定製:凡蕃王至龍江驛,遣侍儀、通讚二人接伴。館人陳蕃王座於廳西北,東向。應天府知府出迎,設座於廳東南,西向。以賓主接見。宴畢,知府還,蕃王送於門外。明日,接伴官送蕃王入會同館,禮部尚書即館宴勞。尚書至,蕃王服其國服相見。宴饗迎送俱如龍江驛。酒行,用樂。明日,中書省奏聞,命官一員詣館,如前宴勞。侍儀司以蕃王及從官具服,於天界寺習儀三日,擇日朝見。設蕃王及從官次於午門外,蕃王拜位於丹墀中道,稍西,從官在其後。設方物案於丹墀中道東西。知班二,位於蕃王拜位北,引蕃王舍人二,位於蕃王北,引蕃王從官舍人二,位於蕃王從官北,俱東西相向。鼓三嚴,百官入侍。執事舉方物案,蕃王隨案由西門入,至殿前丹墀西,俟立。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禦殿。蕃王及從官各就拜位,以主物案置拜位前。讚四拜訖,引班導蕃王升殿。宣方物官以方物狀由西陛升,入殿西門,內讚引至禦前。讚拜,蕃王再拜,跪,稱賀致詞。宣方物官宣狀。承製官宣製訖,蕃王俯伏,興,再拜,出殿西門,複位。讚拜,蕃王及其從官皆四拜。禮畢,皇帝興,蕃王以下出。樂作樂止皆如常。見皇太子於東宮正殿,設拜位於殿外。皇太子皮弁服升座,蕃王再拜,皇太子立受。蕃王跪稱賀,致詞訖,複位再拜,皇太子答拜。蕃王出,其從官行四拜禮。見親王,東西相向再拜,王答拜。俱就座,王座稍北。禮畢,揖而出。見丞相、三公、大都督、禦史大夫皆鈞禮。蕃王陛辭,如朝見儀,不傳製。中書省率禮部官送龍江驛,宴如初。
經過的藩王府,親王穿恒常服飾等候皇帝車駕,跟隨到行宮,穿戴冕服朝見。

二十七年四月,以舊儀煩,命更定。凡蕃國來朝,先遣禮部官勞於會同館。明日,各具其國服,如嚐賜朝服者則服朝服,於奉天殿朝見。行八拜禮畢,即詣文華殿朝皇太子,行四拜禮。見親王亦如之,王立受,答後二拜。從官隨蕃王後行禮。凡遇宴會,蕃王居侯伯之下。
賞賜酒宴,宗室之人不允許外出。

凡蕃國遣使朝貢,至驛,遣應天府同知禮待。明日至會同館,中書省奏聞,命禮部侍郎於館中禮待如儀。宴畢,習儀三日,擇日朝見。陳設儀仗及進表,俱如儀。承製官詣使者前,稱有製。使者跪,宣製曰:“皇帝問使者來時,爾國王安否?”使答畢,俯伏,興,再拜。承製官稱有後製,使者跪。宣製曰:“皇帝又問,爾使者遠來勤勞。”使者俯伏,興,再拜。承製官複命訖,使者複四拜。禮畢,皇帝興,樂作止如儀。見東宮四拜,進方物訖,複四拜。謁丞相、大都督、禦史大夫,再拜。獻書,複再拜。見左司郎中等,皆鈞禮。
到達承天,到獻皇帝廟去拜謁祭告。

凡錫宴,陳禦座於謹身殿。設皇太子座於禦座東,諸王座於皇太子下,西向,設蕃王座於殿西第一行,東向,設文武官座於第二、第三行,東西向。酒九行,上食五次,大樂、細樂間作,呈舞隊。蕃國從官坐於西廡下,酒數食品同,不作樂。東宮宴蕃王,殿上正中設皇太子座,設諸王座於旁,東西向;蕃王座於西偏,諸王之下,東向;三師、賓客、諭德位於殿上第二行,東西向;蕃王從官及東宮官位於西廡,東向北上。和聲郎陳樂,光祿寺設酒饌,俱如謹身殿儀。或宰相請旨宴勞,則設席於中書省後堂,賓西主東。設蕃王從官及左右司官坐於左司。教坊司陳樂於堂及左司南楹。蕃王至省門外,省官迎入,從官各從其後。升階就坐,酒七行,食五品,作樂,雜陳諸戲。宴畢,省官送至門外。都督府禦史台宴如之。其宴蕃使,禮部奉旨錫宴於會同館。館人設坐次及禦酒案,教坊司設樂舞,禮部官陳龍亭於午門外。光祿寺官請旨取禦酒,置龍亭,儀仗鼓樂前導。至館,蕃使出迎於門外。執事者捧酒由中道入,置酒於案。奉旨官立於案東,稱有製,使者望闕跪。聽宣畢,讚再拜。奉旨官酌酒授使者,北麵跪飲畢,又再拜。各就坐,酒七行,湯五品,作樂陳戲如儀。宴畢,奉旨官出,使者送至門外。皇太子錫宴,則遣宮官禮待之。省府台亦置酒宴會,酒五行,食五品,作樂,不陳戲。
過了四天,在龍飛殿的宮殿台階舉行告祭上天的禮儀,奉獻皇帝配享。

遣使之蕃國儀
改穿皮弁服,到國家的社稷壇和山川壇進行禮拜。

凡遣使、賜璽綬及問遣慶吊,自漢始。唐使外國,謂之入蕃使,宋謂之國信使。明祖既定天下,分遣使者奉詔書往諭諸國,或降香幣以祀其國之山川。撫柔之意甚厚,而不傷國體,視前代為得。
第二天,拜謁顯陵。

,凡遣使,翰林院官草詔。至期,陳設如常儀。百官入侍,皇帝禦奉天殿。禮部官捧詔書,尚寶司奏用寶,以黃銷金袱裹置盤中,置於案。使者就拜位四拜,樂作止如儀。承製官至丹陛稱有製,使者跪。宣製曰:“皇帝敕使爾某詔諭某國,爾宜恭承朕命。”宣訖,使者俯伏,興,四拜。禮部官奉詔降自中陛,以授使者。使者拜出午門,置龍亭內。駕興,百官出。
又第二天,跟從皇帝車駕的官員呈上表章祝賀,於是按儀節頒發詔令。

使者入蕃國境,先遣人報於王,王遣使遠接。前期於國門外公館設幄結彩,陳龍亭香案,備金鼓儀仗大樂。又於城內街巷結彩,設闕亭於王殿上,設香案於其前。設捧詔官位殿陛之東北,宣詔展詔官以次南,俱西向。詔使至,迎入館。王率國中官及耆老出迎於國門外,行五拜禮。儀仗鼓樂導龍亭入,使者隨之。至殿上,置龍亭於正中。使者立香案東,蕃王位殿庭中北向,眾官隨之。使者南向立,稱有製,蕃王以下皆四拜。蕃王升自西階,詣香案前跪。三上香,俯伏,興,眾官同。蕃王複位。使者詣龍亭前,取詔書授捧詔官。捧詔官捧詣開讀案,授宣詔官。宣詔官受詔,展詔官對展,蕃王以下皆跪聽。宣訖,仍以詔置龍亭。蕃王以下皆俯伏,興,四拜,三舞蹈,複四拜。凡拜皆作樂。禮畢,使者以詔書付所司頒行。蕃王與使者分賓主行禮。
返回京城,皇帝親自答謝上帝、皇祖、皇父,分別派官員祭告郊、廟、社稷、眾神,像當初那樣舉行禮儀。

其賜蕃王印綬及禮物,宣製曰:“皇帝敕使爾某,授某國王印綬,爾其恭承朕命。”至蕃國,宣製曰:“皇帝敕使某,持印賜爾國王某,並賜禮物。”餘如儀。
古代製度,太子出京稱“撫軍”,留守稱“監國”o三代以下,隻有唐代太子監國,係結雙龍符,而它的儀製沒有文字記錄。

蕃國遣使進表儀
丞樂七年,皇帝駕臨北京,製定製度。

洪武二年定。所司於王宮及國城街巷結彩,設闕庭於殿上正中。前設表箋案,又前設香案。使者位於香案東,捧表箋二人於香案西。設龍亭於殿庭南正中,儀仗鼓樂具備。清晨,司印者陳印案於殿中,滌印訖,以表箋及印俱置於案。王冕服,眾官朝服。詣案前用印畢,用黃袱裹表,紅袱裹箋,各置於匣中,仍各以黃袱裹之。捧表箋官捧置於案。引禮引王至殿庭正中,眾官位其後。讚拜,樂作。再拜,樂止。王詣香案前跪,眾官皆跪,三上香訖。捧表官取表東向跪進王,王授表以進於使者。使者西向跪受,興,置於案。讚興,王複位。讚拜,樂作,王與眾官皆四拜。樂止,禮畢。捧表箋官捧表前行。置於龍亭中,金鼓儀仗鼓樂前導。王送至宮門外,還;眾官朝服送至國門外。使者乃行。
凡是常規的朝拜,皇太子在午門左麵處理政事。

品官相見禮
左右侍衛和各官按常規儀節陳述事情。

凡官員揖拜,洪武二十年定,公、侯、駙馬相見,各行兩拜禮。一品官見公、侯、駙馬,一品官居右,行兩拜禮,公、侯、駙馬居左,答禮。二品見一品亦如之。三品以下仿此。若三呂見一品,四品見二品,行兩拜禮。一品二品答受從宜,餘品仿此。如有親戚尊卑之分,從行私禮。三十年令,凡百官以品秩高下分尊卑。品近者行禮,則東西對立,卑者西,高者東。其品越二、三等者,卑者下,尊者上。其越四等者,則卑者拜下,尊者坐受,有事則跪白。
如果禦臨文華殿,接到旨意召入的人纔能進入。

凡文武官公聚,各依品級序坐。若資品同者,照衙門次第。若王府官與朝官坐立,各照品級,俱在朝官之次。成化十四年定,在外總兵、巡撫官位次,左右都督與左右都禦史並,都督同知與副都禦史並,都督僉事與僉都禦史並,俱文東武西。伯以上則坐於左。十五年重定,都禦史係總督及提督軍務者,不分左右副僉,俱坐於左。總兵官雖伯,亦坐於右。
凡是朝廷內外的軍國機密以及王府的急事,全部上奏請示。

凡官員相遇回避,洪武三十年定,駙馬遇公侯,分路而行。一品、二品遇公、侯、駙馬,引馬側立,須其過。二品見一品,趨右讓道而行。三品遇公、侯、駙馬,引馬回避,遇一品引馬側立,遇二品趨右讓道而行。四品遇一品以上官,引馬回避,遇二品引馬側立,遇三品趨右讓道而行。五品至九品,皆視此遞差。其後盡遵行。文職雖一命以上,不避公、侯、勳戚大臣;而其相回避者,亦論官不論品秩矣。
有邊防警報,如果調發軍隊剿減追捕,仍然要飛快上奏皇帝駐紮的行在所。

凡屬官見上司,洪武二十年定,屬官序立於堂階之上,總行一揖,上司拱手,首領官答揖。其公幹節序見上司官,皆行兩拜禮,長官拱手,首領官答禮。
皇城和各門的守衛,都增加設置官軍。

凡官員公座,洪武二十年定,大小衙門官員,每日公座行肅揖禮。佐貳官揖長官,長官答禮。首領官揖長官、佐貳官,長官、佐貳官拱手。
遇到皇上生日、正月旦日、冬至日,皇太子率領百官在文華殿前麵拜表,行十二拜的禮儀。

庶人相見禮
表從中門送出,皇太子從左門送到午門,返回官中。

洪武五年令,凡鄉黨序齒,民間士農工商人等平居相見及歲時宴會謁拜之禮,幼者先施。坐次之列,長者居上。十二年令,內外官致仕居鄉,惟於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禮。若筵宴,則設別席,不許坐於無官者之下。與同致仕官會,則序爵;爵同,序齒。其與異姓無官者相見,不須答禮。庶民則以官禮謁見。淩侮者論如律。二十六年定,凡民間子孫弟侄甥婿見尊長,生徒見其師,奴婢見家長,久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其餘親戚長幼悉依等第,久別行兩拜禮,近別行揖禮。平交同。
百官引導到長安右門外麵,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以及近侍官、監察禦史,都乘馬引導到三山門外麵,把表交給進奏官。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明史》

《明史》

作者:張廷玉
《明史》本紀
《明史》誌
《明史》表
《明史》列傳
《明史》附錄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