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兒,盱眙人,太祖姐姐之子。十二歲時便死去母親,父親李貞帶著他輾轉亂軍之中,多次瀕臨死亡。二年之後才在滁陽謁見太祖。太祖見到李保兒,十分喜愛,便將他收為養子,跟隨己姓。李文忠讀書聰穎、敏悟,所學東西就好像以前學過一樣。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驍勇善戰為諸將之首。另又進攻青陽、石埭、太平、旌德,都將其攻下。於萬年街擊敗元朝院判阿魯灰,又於於潛、昌化擊敗苗軍。進攻淳安,夜襲洪元帥,降服其部眾千餘人,李文忠被授為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隨即會合鄧愈、胡大海之軍,攻取建德,改為嚴州府,率軍駐守。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兒,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貞攜之轉側亂軍中,瀕死者數矣。逾二年乃謁太祖於滁陽。太祖見保兒,喜甚,撫以為子,令從己姓。讀書穎敏如素習。年十九,以舍人將親軍,從援池州,破天完軍,驍勇冠諸將。別攻青陽、石埭、太平、旌德,皆下之。敗元院判阿魯灰於萬年街,複敗苗軍於於潛、昌化。進攻淳安,夜襲洪元帥,降其眾千餘,授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尋會鄧愈、胡大海之師,取建德,以為嚴州府,守之。
苗帥楊完者率苗、僚數萬軍隊水陸並進,李文忠率輕兵擊敗其陸軍,將所斬殺首級,浮在巨筏之上,水軍見此情形也爭相逃跑。楊完者又來犯,李文忠與鄧愈一起率軍將其擊退。進而攻克浦江,嚴禁軍隊焚火打劫,以示恩惠、信用。義門鄭氏避軍於山穀,李文忠將其招回,並派兵保護。民心大悅。楊完者死後,其部將乞降,李文忠予以招撫,獲得三萬餘人。
苗帥楊完者以苗、僚數萬水陸奄至。文忠將輕兵破其陸軍,取所馘首,浮巨筏上。水軍見之亦遁。完者複來犯,與鄧愈擊卻之。進克浦江,禁焚掠,示恩信。義門鄭氏避兵山穀,招之還,以兵護之。民大悅。完者死,其部將乞降,撫之,得三萬餘人。
李文忠與胡大海攻占諸暨。張士誠侵擾嚴州,李文忠率軍於東門抵禦,另派將領出小北門,抄小路襲擊敵人後路,兩軍夾擊,大破張士誠。過了一月,張士誠再次進攻,李文忠又在大浪灘打敗敵軍,乘勝攻克分水。張士誠派遣將領占據三溪,李文忠又率軍將其擊敗。斬首陸元帥,焚燒敵壘。張士誠從此不敢再窺視嚴州。李文忠晉升為同僉行樞密院事。
與胡大海拔諸暨。張士誠寇嚴州,禦之東門,使別將出小北門,間道襲其後,夾擊大破之。逾月,複來攻,又破之大浪灘,乘勝克分水。士誠遣將據三溪,複擊敗之,斬陸元帥,焚其壘。士誠自是不敢窺嚴州。進同僉行樞密院事。
胡大海俘獲漢將李明道、王漢二,送往李文忠處,李文忠釋放他倆,並以禮相待,命他倆前去招降建昌守將王溥,王溥投降。苗將蔣英、劉震殺害胡大海,以金華反叛。李文忠派遣將領將其擊走,並親自安撫其部眾。處州苗軍也發動叛亂,殺害耿再成。李文忠派遣將領駐屯縉雲,謀取處州。李文忠被授為浙東行省左丞,總攝嚴、衢、信、處、諸全等地軍事。
胡大海得漢將李明道、王漢二,送文忠所,釋而禮之,使招建昌守將王溥。溥降。苗將蔣英、劉震殺大海,以金華叛。文忠遣將擊走之,親撫定其眾。處州苗軍亦殺耿再成叛。文忠遣將屯縉雲以圖之。拜浙東行省左丞,總製嚴、衢、信、處、諸全軍事。
當時十萬吳軍正猛攻諸全,守將謝再興告急,李文忠派遣同僉胡德濟前去救援。謝再興再次請求增兵,李文忠卻因兵少派不出援兵。正巧此時太祖命邵榮討伐處州亂軍,李文忠便揚言徐右丞、邵平章將率大軍即日進攻。吳軍獲悉,十分恐懼,企圖趁夜逃跑。夜半時分,胡德濟與謝再興率領敢死隊開門突襲,大敗吳軍,從而保全了諸全。
吳兵十萬方急攻諸全,守將謝再興告急,遣同僉胡德濟往援。再興複請益兵,文忠兵少無以應。會太祖使邵榮討處州亂卒,文忠乃揚言徐右丞、邵平章將大軍刻日進。吳軍聞之懼,謀夜遁。德濟與再興帥死士夜半開門突擊,大破之,諸全遂完。
第二年,謝再興叛降於吳,率吳軍進犯東陽。李文忠與胡深在義烏迎戰,率領千名騎兵橫突敵陣,大敗吳軍。不久,李文忠采納胡深之計,在離諸全五十裏處另築一城,與諸全互為掎角。張士誠派遣司徒李伯升率十六萬大軍前來進攻,未能攻克。一年後,又派二十萬大軍進攻新城。李文忠率朱亮祖等迅速救援,在離新城十裏之處紮營。胡德濟派人告知李文忠說賊軍勢頭極盛,應當駐紮以待大軍。李文忠卻說“:用兵在於謀略,而不在於人數眾多。”於是下令道:“敵軍多而驕,我軍少而銳,以銳遇驕,必能克敵製勝。敵軍輜重堆積如山,這是上天要使你們富裕起來,你們要努力啊!”當時有股自東北而來的白氣覆蓋軍隊上空,李文忠占卜“必勝”。決定次日早晨與敵軍會戰,大霧籠罩,天空昏暗,李文忠召集諸將仰天發誓道“:國家之事在此一舉,我李文忠不敢貪生而死於三軍之後。”於是命元帥徐大興、湯克明等統率左軍,嚴德、王德等統率右軍,而自己親率中軍首當其衝。處州援兵這時也已趕到,奮勇搏擊。濃霧稍散,李文忠橫握長矛率領數十名精銳騎兵,從高處奔馳而下,衝往敵軍中堅之中。敵軍精銳騎兵將李文忠重重包圍。李文忠親手殺敵甚多,引騎向外猛衝,所向披靡。大軍乘機進攻,城中軍隊也擂鼓呐喊著猛衝出城,敵軍大潰。李文忠軍追擊敗兵數十裏,斬首數萬,溪水盡成血色,俘獲將領六百,士兵三千,收繳兵器、糧草,數日不盡,李伯升僅隻自身幸免逃脫。捷報傳來,太祖大喜,將李文忠召回,整日設宴慰勞,賞賜禦衣名馬,然後命其返回軍中。
明年,再興叛降於吳,以吳軍犯東陽。文忠與胡深迎戰於義烏,將千騎橫突其陣,大敗之。已,用深策去諸全五十裏別築一城,以相掎角。士誠遣司徒李伯升以十六萬眾來攻,不克。逾年,複以二十萬眾攻新城。文忠帥朱亮祖等馳救,去新城十裏而軍。德濟使人告賊勢盛,宜少駐以俟大軍。文忠曰:“兵在謀不在眾。”乃下令曰:“彼眾而驕,我少而銳,以銳遇驕,必克之矣。彼軍輜重山積,此天以富汝曹也。勉之。”會有白氣自東北來覆軍上,占之曰“必勝”。詰朝會戰,天大霧晦冥,文忠集諸將仰天誓曰:“國家之事在此一舉,文忠不敢愛死以後三軍。”乃使元帥徐大興、湯克明等將左軍,嚴德、王德等將右軍,而自以中軍當敵衝。會處州援兵亦至,奮前搏擊。霧稍開,文忠橫槊引鐵騎數十,乘高馳下,衝其中堅。敵以精騎圍文忠數重。文忠手所格殺甚眾,縱騎馳突,所向皆披靡。大軍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敵遂大潰。逐北數十裏,斬首數萬級,溪水盡赤,獲將校六百,甲士三千,鎧仗芻粟收數日不盡,伯升僅以身免。捷聞,太祖大喜,召歸,宴勞彌日,賜禦衣名馬,遣還鎮。
次年秋天,大軍伐吳,李文忠受命進攻杭州以牽製敵軍。李文忠率朱亮祖等攻克桐廬、新城、富陽,然後進攻餘杭。餘杭守將謝五,是謝再興之弟,李文忠以信招降,許他不死。謝五與謝再興之子五人出城投降。諸將請求處以死刑,李文忠不同意。然後直趨杭州,守將潘元明也降,李文忠整軍而入。潘元明以歌妓相迎,李文忠便揮軍離去,駐紮麗譙,並下令“:擅入民居者死。”一名士兵借用百姓炊鍋,被斬首示眾,城中因而井然有序。李文忠獲軍三萬,糧食二十萬,被就地加封為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恢複李氏之姓。大軍征閩,李文忠另外率軍駐紮浦城,進逼閩地。返師之後,餘寇金子隆等聚眾搶劫,李文忠再次討伐,將其擒獲,於是平定建、延、汀三州。下令軍中收養途中棄兒,被養活者無數。
明年秋,大軍伐吳,令攻杭州以牽製之。文忠帥亮祖等克桐廬、新城、富陽,遂攻餘杭。守將謝五,再興弟也,諭之降,許以不死。五與再興子五人出降。諸將請僇之,文忠不可。遂趨杭州,守將潘元明亦降,整軍入。元明以女樂迎,麾去之。營於麗譙,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斬以徇,城中帖然。得兵三萬,糧二十萬。就加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複姓李氏。大軍征閩,文忠別引軍屯浦城以逼之。師還,餘寇金子隆等聚眾剽掠,文忠複討擒之,遂定建、延、汀三州。命軍中收養道上棄兒,所全活無算。
洪武二年(1369)春,李文忠以偏將軍的身份跟隨副將軍常遇春出塞,逼近上都,趕走元帝,此事載於《常遇春傳》中。常遇春死後,李文忠受命代替統率其軍,奉詔會合大將軍徐達進攻慶陽。行至太原時,獲悉太原被圍告急,便對左丞趙庸說:“我等受命而來,如果是有利於國家的軍務,我們可以自己決定。而今大同情況緊急,我們可以順路前去救援。”於是率軍出雁門,駐紮馬邑,打敗元遊兵,擒獲平章劉帖木,進至白楊門。當時雨雪交加,軍隊已經駐紮,李文忠卻下令向前移動五裏,依水為險阻自固。元兵乘夜來劫,李文忠軍堅壁清野,巋然不動。天亮時,敵軍大至,李文忠委派二營將士,殊死作戰,估計敵軍已經疲憊,才派出精兵,左右夾擊,大破敵軍,擒獲敵將脫列伯,俘斬萬餘人,窮追至莽哥倉而返。
洪武二年春,以偏將軍從右副將軍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語具《遇春傳》。遇春卒,命文忠代將其軍,奉詔會大將軍徐達攻慶陽。行次太原,聞大同圍急,謂左丞趙庸曰:“我等受命而來,閫外之事苟利於國,專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門,次馬邑,敗元遊兵,擒平章劉帖木,進至白楊門。天雨雪,已駐營,文忠令移前五裏,阻水自固。元兵乘夜來劫,文忠堅壁不動。質明,敵大至。以二營委之,殊死戰,度敵疲,乃出精兵左右擊,大破之,擒其將脫列伯,俘斬萬餘人,窮追至莽哥倉而還。
第二年,李文忠被授為征虜左副將軍,與大將軍徐達分道北征,率領十萬人出野狐嶺,到達興和,降服興和守將。進兵察罕腦兒,擒獲平章竹真。駐軍駱駝山,趕走平章沙不丁。駐軍開平,降服平章上都罕等。當時元帝已死,太子愛猷識裏達臘新立。李文忠派人探知此情,率軍兼程奔往應昌。元嗣君北逃,李文忠俘獲其嫡長子買的立八剌及後妃、宮女、諸王、將相官屬數百人,及宋、元玉璽金寶十五件,玉冊二件,鎮圭、大圭、玉帶、玉斧各一件。並派出精銳騎兵窮追至北慶州而返。經過興州時,擒獲國公江文清等,降服三萬七千人。到達紅羅山時,又降服楊思祖的部眾一萬六千餘人。李文忠到京城奉獻捷報,太祖禦臨奉天門接受朝賀。大封功臣,李文忠功勞最大,被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大都督府左都督,封為曹國公,同知軍國事,食祿三千石,並被授予世襲憑證。
明年拜征虜左副將軍。與大將軍分道北征,以十萬人出野狐嶺,至興和,降其守將。進兵察罕腦兒,擒平章竹真。次駱駝山,走平章沙不丁。次開平,降平章上都罕等。時元帝已崩,太子愛猷識裏達臘新立。文忠諜知之,兼程趨應昌。元嗣君北走,獲其嫡子買的立八剌暨後妃宮人諸王將相官屬數百人,及宋、元玉璽金寶十五,玉冊二,鎮圭、大圭、玉帶、玉斧各一。出精騎窮追至北慶州而還。道興州,擒國公江文清等,降三萬七千人。至紅羅山,又降楊思祖之眾萬六千餘人。獻捷京師,帝禦奉天門受朝賀。大封功臣,文忠功最,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國公,同知軍國事,食祿三千石,予世券。
四年(1371)秋,傅友德等平定蜀地,李文忠受命前去安撫。李文忠下令建築成都新城,派軍戍守諸郡要害之地,然後才返回。第二年又以左副將軍的身份由東路北征,出居庸關,直趨和林,到達口溫,元人逃遁。軍隊進至臚朐河時,李文忠命部將韓政等保護輜重,而自率大軍,每人攜帶二十日糧食,迅速趕至土剌河。元太師蠻子哈剌章率領部眾全部渡河,列陣以待。李文忠率軍進逼,敵軍才稍微退卻。到達阿魯渾河時,敵軍逐漸增多。李文忠馬中飛箭,他下馬之後,手持短器,繼續戰鬥。指揮李榮將自己的戰馬交給李文忠,而自己則奪乘敵軍戰馬。李文忠重獲戰馬,更加殊死作戰,終於將敵軍打敗,俘獲敵兵數以萬計。追奔至稱海時,敵軍重新聚集。李文忠便收兵據險,殺牛犒勞士兵,將所獲馬匹釋放野外。敵軍懷疑有伏,慢慢引軍而去。李文忠也率軍返回,錯過了舊路。到達桑哥兒麻時,缺乏飲水,軍中將士十分口渴,於是向天祈禱。所乘戰馬跑過之地,泉水湧出,三軍都得以解渴,於是殺牲以祭上天。然後班師回朝。這一戰役,兩軍勝負相當,而宣寧侯曹良臣,指揮使周顯、常榮、張耀都已戰死,因此太祖未予賞賜。
四年秋,傅友德等平蜀,令文忠往拊循之。築成都新城,發軍戍諸郡要害,乃還。明年複以左副將軍由東道北征,出居庸,趨和林,至口溫,元人遁。進至臚朐河,令部將韓政等守輜重,而自帥大軍,人齎二十日糧,疾馳至土剌河。元太師蠻子哈剌章悉眾渡河,列騎以待。文忠引軍薄之,敵稍卻。至阿魯渾河,敵來益眾。文忠馬中流矢,下馬持短兵鬥。指揮李榮以所乘馬授文忠,而自奪敵馬乘之。文忠得馬,益殊死戰,遂破敵,虜獲萬計。追奔至稱海,敵兵複大集。文忠乃斂兵據險,椎牛饗士,縱所獲馬畜於野。敵疑有伏,稍稍引去。文忠亦引還,失故道。至桑哥兒麻,乏水,渴甚,禱於天。所乘馬跑地,泉湧出,三軍皆給,乃刑牲以祭。遂還。是役也,兩軍勝負相當,而宣寧侯曹良臣,指揮使周顯、常榮、張耀俱戰死,以故賞不行。
六年(1373),李文忠率軍前往北平、山西邊境,在三角村擊敗敵軍。七年,派遣部將分道出塞。到達三不剌川,俘獲平章陳安禮。到達順寧、楊門,斬首真珠驢。到達白登,擒獲太尉不花。這年秋天,李文忠率軍進攻大寧、高州,攻克兩地,斬殺宗王朵朵失裏,擒獲承旨百家奴。追奔至氈帽山,擊斬魯王,俘獲其妃及司徒答海等。然後進軍豐州,擒獲元朝舊官十二人,馬駝牛羊甚多,窮追至百幹兒才返。此後,李文忠屢次率軍防備邊境。
六年行北平、山西邊,敗敵於三角村。七年遣部將分道出塞。至三不剌川,俘平章陳安禮。至順寧、楊門,斬真珠驢。至白登,擒太尉不花。其秋帥師攻大寧、高州,克之,斬宗王朵朵失裏,擒承旨百家奴。追奔至氈帽山,擊斬魯王,獲其妃及司徒答海等。進師豐州,擒元故官十二人,馬駝牛羊甚眾,窮追至百幹兒乃還。是後屢出備邊。
十年(1377),李文忠受命與韓國公李善長一起商議軍國要事。十二年,洮州十八番族反叛,李文忠與西平侯沐英合兵將其討平,並築城於東籠山南川,設置洮州衛。還朝之後,李文忠報告說西安城裏的水含有鹹鹵,不能飲用,請求鑿地引龍首渠水入城,以便汲取,太祖采納了他的建議。李文忠返回之後掌管大都督府兼領國子監事。
十年命與韓國公李善長議軍國重事。十二年,洮州十八番族叛,與西平侯沐英合兵討平之,築城東籠山南川,置洮州衛。還言西安城中水堿鹵不可飲,請鑿地引龍首渠入城以便汲,從之。還掌大都督府兼領國子監事。
李文忠器量深沉而宏大,人莫能測。臨陣踔厲風發,大敵當前而更顯壯誌。李文忠頗好學問,經常因事就教於金華範祖幹、胡翰,通曉經義,所寫詩歌雄渾可觀。當初,太祖平定應天,因軍隊興盛,糧餉不足,而增加百姓田租,李文忠為此請求,百姓得以減低稅額。他解除兵權,閑居家中後,為人恭敬謹慎,宛如一位儒者,太祖十分偏愛看重他。家中因此賓客很多,李文忠曾以賓客之言,勸說太祖少殺戮,又勸諫太祖征伐日本,甚至說宦官過多,並非天子不近刑人之義。因此屢屢觸犯聖旨,不免遭受譴責。十六年冬,李文忠得病。太祖親臨探視,並命淮安侯華中負責醫治。第二年三月,李文忠去世,終年四十六歲。太祖懷疑華中下毒,便降低華中的爵位,將其家屬逐至建昌衛,其他醫生及妻子兒女都被斬首。太祖親自寫文致祭,追封李文忠為岐陽王,諡號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均位列第三。李文忠之父李貞已先死,追贈為隴西王,諡號恭獻。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測其際。臨陣踔厲曆風發,遇大敵益壯。頗好學問,常師事金華範祖幹、胡翰,通曉經義,為詩歌雄駿可觀。初,太祖定應天,以軍興不給,增民田租,文忠請之,得減額。其釋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愛重之。家故多客,嚐以客言,勸帝少誅戮,又諫帝征日本,及言宦者過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義。以是積忤旨,不免譴責。十六年冬遂得疾。帝親臨視,使淮安侯華中護醫藥。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貶中爵,放其家屬於建昌衛,諸醫並妻子皆斬。親為文致祭,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三。父貞前卒,贈隴西王,諡恭獻。
李文忠有三子,長子李景隆,次子李增枝,三子李芳英,均是太祖賜名。李增枝開始授為勳衛,後提升為前軍左都督。李芳英官至中都正留守。
文忠三子,長景隆,次增枝、芳英,皆帝賜名。增枝初授勳衛,擢前軍左都督。芳英官至中都正留守。
鄧愈,虹人。初名鄧友德,太祖為其賜名。其父鄧順興占據臨濠,與元兵作戰而死,其兄鄧友隆代替父親,又病死,部眾共推鄧愈統領軍中事務。鄧愈年方十六,每次作戰必定率先衝鋒陷陣,軍中將士全都佩服他的勇敢。朱元璋起兵滁陽,鄧愈從盱眙前來歸附,授為管軍總管。跟隨朱元璋渡江。攻克太平,擊敗並擒獲陳野先,平定溧陽、溧水,攻下集慶、鎮江,鄧愈都有功勞。晉升為廣興翼元帥,出守廣德州,在城下擊敗長槍帥謝國璽,俘其總管武世榮,獲得士卒千人。鄧愈移軍鎮守宣州,率領其軍攻取績溪,又與胡大海一起攻克徽州,遷升為行樞密院判官,駐守徽州。
景隆,小字九江。讀書通典故。長身,眉目疏秀,顧盼偉然。每朝會,進止雍容甚都,太祖數目屬之。十九年襲爵,屢出練軍湖廣、陝西、河南,市馬西番。進掌左軍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
苗帥楊完者率十萬大軍前來進攻,徽州防守薄弱,鄧愈激勵將士,與胡大海合力進攻,將楊完者軍擊走。進而攻取休寧、婺源,俘獲士卒三千,又巡行攻下高河壘。鄧愈與李文忠、胡大海進攻建德,途經遂安,擊敗長槍帥餘子貞,向北追擊至淳安,又敗其援兵,於是攻克建德。楊完者率軍來攻,鄧愈擊敗並擒獲其將李副樞,降服溪洞三萬軍隊。一月過後,在烏龍鎮再敗楊完者。鄧愈又升為僉行樞密院事。
建文帝即位,景隆以肺腑見親任,嚐被命執周王橚。及燕兵起,長興侯耿炳文討燕失利,齊泰、黃子澄等共薦景隆。乃以景隆代炳文為大將軍,將兵五十萬北伐。賜通天犀帶,帝親為推輪,餞之江滸,令一切便宜行事。景隆貴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諸宿將多怏怏不為用。景隆馳至德州,會兵進營河間。燕王聞之喜,語諸將曰:“李九江,紈綺少年耳,易與也。”遂命世子居守,戒勿出戰,而自引兵援永平,直趨大寧。景隆聞之,進圍北平。都督瞿能攻張掖門,垂破。景隆忌能功,止之。及燕師破大寧,還軍擊景隆。景隆屢大敗,奔德州,諸軍皆潰。明年正月,燕王攻大同,景隆引軍出紫荊關往救,無功而還。帝慮景隆權尚輕,遣中官齎璽書賜黃鉞弓矢,專征伐。方渡江,風雨舟壞,賜物盡失,乃更製以賜。四月,景隆大誓師於德州,會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等於真定,合軍六十萬,進營白溝河。與燕軍連戰,複大敗,璽書斧鉞皆委棄,走德州,複走濟南。斯役也,王師死者數十萬人,南軍遂不支,帝始詔景隆還。黃子澄慚憤,執景隆於朝班,請誅之以謝天下。燕師渡江,帝旁皇甚,方孝孺複請誅景隆。帝皆不問。使景隆及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如燕軍,割地請和。燕兵屯金川門,景隆與穀王橞開門迎降。
鄧愈率軍攻取臨安,李伯升率軍前來救援,鄧愈在閑林寨將其擊敗。又派遣使者勸降了饒州守將於光,鄧愈於是移軍駐守饒州。饒州在彭蠡湖畔,與陳友諒相鄰,陳友諒軍屢次前來侵犯,鄧愈每次都將其擊退。進升為江南行省參政,總領各路兵馬。又攻取浮梁,攻戰於樂平,餘幹、建昌都被攻下。
燕王即帝位,授景隆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增歲祿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猶以班首主議,諸功臣鹹不平。永樂二年,周王發其建文時至邸受賂事,刑部尚書鄭賜等亦劾景隆包藏禍心,蓄養亡命,謀為不軌。詔勿問。已,成國公朱能、吏部尚書蹇義與文武群臣,廷劾景隆及弟增枝逆謀有狀,六科給事中張信等複劾之。詔削勳號,絕朝請,以公歸第,奉長公主祀。亡何,禮部尚書李至剛等複言:“景隆在家,坐受閽人伏謁如君臣禮,大不道;增枝多立莊田,蓄僮仆無慮千百,意叵測。”於是奪景隆爵,並增枝及妻子數十人錮私第,沒其財產。景隆嚐絕食旬日不死,至永樂末乃卒。
陳友諒撫州守將鄧克明被吳宏所攻,便派遣使者假裝投降以作緩兵之計。鄧愈得知此情,率軍夜奔二百裏,天明時進入其城。鄧克明未曾料到,隻得獨自騎馬逃走。鄧愈號令嚴明,秋毫無犯,於是平定撫州。鄧克明不得已而降。正巧當時陳友諒丞相胡廷瑞進獻龍興路,太祖將它改為洪都府,命鄧愈為江西行省參政駐守此地,而命降將祝宗、康泰率所部跟隨鄧愈。祝、康二人當初並不想投降,等到奉命跟隨徐達進攻武昌時,於是反叛。戰船停泊女兒港,兩人率軍迅速趕回,乘夜攻破新城門而入。鄧愈倉促之間獲悉兵變,率領數十人騎馬逃走,多次與賊軍遭遇。隨從騎兵幾乎全部死去,鄧愈處境十分困迫。連換三匹戰馬,卻全部倒斃。最後乘上其養子之馬,才得以奪撫州門而出,奔返應天。太祖沒有將他治罪。不久徐達回師恢複洪都,太祖又命鄧愈輔佐大都督朱文正鎮守洪都。第二年,陳友諒率領六十萬部眾入侵,其樓船高至與城相等,乘水漲之時直抵城下,包圍數百層。鄧愈分守撫州門,正當要衝。陳友諒親督部眾來攻,城牆壞達三十餘丈,鄧愈且築且戰。敵軍進攻日益猛烈,鄧愈軍衣不解帶,晝夜防守達三月之久。太祖親自率軍來援,城圍才得以解除,論功之時,鄧愈之功與克敵相等。太祖平定武昌後,命鄧愈率軍攻戰於江西還未歸附的州縣。鄧克明之弟鄧誌清占據永豐,有兵二萬。鄧愈將其擊敗,擒獲其大帥五十餘人。又隨常遇春平定沙坑、麻嶺諸寨,進兵攻取吉安,包圍贛州,五個月後將其攻克。鄧愈晉升為江西行省右丞,時年二十八。自從起兵以來,被迅速提升者,諸將中無人能比得上鄧愈和李文忠。
正統十三年始下詔令增枝等啟門第,得自便。弘治初,錄文忠後,以景隆曾孫璿為南京錦衣衛世指揮使。卒,子濂嗣。卒,子性嗣。嘉靖十一年詔封性為臨淮侯,祿千石。逾年卒,無子,複以濂弟沂紹封。卒,子庭竹嗣。屢典軍府,提督操江,佩平蠻將軍印,鎮湖廣。卒,子言恭嗣。守備南京,入督京營,累加少保。言恭,字惟寅,好學能詩,折節寒素。子宗城,少以文學知名。萬曆中,倭犯朝鮮,兵部尚書石星主封貢,薦宗城才,授都督僉事,充正使,持節往,指揮楊方亨副之。宗城至朝鮮釜山,倭來益眾,道路籍籍,言且劫二使。宗城恐,變服逃歸。而方亨渡海,為倭所辱。宗城下獄論戍,以其子邦鎮嗣侯。明亡,爵絕。
鄧愈為人簡練而穩重、謹慎而細致,不憚危苦,治軍嚴格,善於安撫投降、歸附者。他攻戰於安福時,部卒中出現擄掠百姓者。判官潘樞前來謁見,當麵指責鄧愈。鄧愈驚起謝罪,急忙下令搶掠百姓者斬,並將軍中部卒所掠百姓子女搜索交出。潘樞於是將他們安置在空屋當中,自己坐在屋外煮粥給他們吃。士卒中有人企圖乘夜劫取,鄧愈便將這些士兵鞭打示眾。潘樞將被掠百姓子女全部護送回家,百姓十分高興。不久,常遇春攻克襄陽,朱元璋命鄧愈為湖廣行省平章鎮守此地,並賜信說:“你戍守襄陽,應當謹守法度,山寨中前來歸附者,兵民全部仍屬舊籍,小校以下全部命令他們屯種田地,邊耕邊戰。你所戍之地與擴廓相鄰,如果你對百姓仁愛有加,在軍中嚴於執法,則擴廓所部將士都將慕義來歸,就如掙脫虎口,投靠慈母一樣。我把你當長城一般地依靠,你要盡力啊。”鄧愈披荊斬棘,設立軍府營屯,招徠、安撫歸附者,恩威並重。
鄧愈,虹人。初名友德,太祖為賜名。父順興,據臨濠,與元兵戰死,兄友隆代之,複病死,眾推愈領軍事。愈年甫十六,每戰必先登陷陣,軍中鹹服其勇。太祖起滁陽,愈自盱眙來歸,授管軍總管。從渡江。克太平,破擒陳野先,略定溧陽、溧水,下集慶,取鎮江,皆有功。進廣興翼元帥,出守廣德州,破長槍帥謝國璽於城下,俘其總管武世榮,獲甲士千人。移鎮宣州,以其兵取績溪,與胡大海克徽州,遷行樞密院判官守之。
吳元年(1367),朱元璋建立禦史台,召鄧愈為右禦史大夫,統領禦史台事務。洪武元年(1368),鄧愈兼任太子諭德。大軍經略中原,鄧愈為征戍將軍,率領襄、漢軍隊攻取南陽以北還未歸附的州郡。於是攻克唐州,進攻南陽,在瓦店擊敗元兵,向北追擊,直抵城下,攻克南陽,擒獲史國公等二十六人。隨、葉、舞陽、魯山各州縣相繼投降。鄧愈又率軍攻下牛心、光石、洪山諸山寨,均、房、金、商之地全部平定。三年,鄧愈以征虜左副將軍跟隨大將軍兵出定西。擴廓軍駐紮車道峴,鄧愈直抵其堡壘,設立柵欄進行威逼,擴廓敗逃。明軍分兵自臨洮進克河州,諭降吐蕃諸酋長,宣慰何鎖南普等都交出印章,請求投降。明軍追擊豫王至西黃河,直抵黑鬆林,擊斬敵軍大將。河州以西朵甘、烏斯藏各部全部歸附。明軍兵出甘肅西北數千裏而返。論功之時,鄧愈被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封為衛國公,參與軍國要事,年祿三千石,給予世襲憑證。
苗帥楊完者以十萬眾來攻,守禦單弱,愈激勵將士,與大海合擊,破走之。進拔休寧、婺源,獲卒三千,徇下高河壘。與李文忠、胡大海攻建德,道遂安,破長槍帥餘子貞,逐北至淳安,又破其援兵,遂克建德。楊完者來攻,破擒其將李副樞,降溪洞兵三萬。逾月,複破完者於烏龍嶺。再遷僉行樞密院事。
四年,明軍伐蜀,太祖命鄧愈前往襄陽操練兵馬,為軍隊運送糧食。五年,辰、澧諸蠻作亂,太祖命鄧愈為征南將軍,江夏侯周德興、江陰侯吳良為副將軍,率軍征討。鄧愈率楊王景、黃彬兵出澧州,攻克十八洞,又捕斬房州反叛者。六年,鄧愈以副將軍身份跟隨徐達巡察西北邊境。十年,吐蕃川藏阻塞道路,搶劫貢使,鄧愈為征西將軍偕同副將軍沐英前往征討。分兵三路,窮追至昆侖山,俘斬數以萬計,俘獲馬牛羊十餘萬頭,留軍戍守各處要害,然後才班師回朝。鄧愈在歸途中生病,在壽春病逝,終年四十一歲。追封為寧河王,諡號武順。
略臨安,李伯升來援,敗之閑林寨。遣使說降饒州守將於光,遂移守饒。饒濱彭蠡湖,與友諒接境,數來侵,輒擊卻之。進江南行省參政,總製各翼軍馬。取浮梁,徇樂平,餘幹、建昌皆下。
鄧愈長子鄧鎮繼嗣,改封為申國公,以征南副將軍的身份討平永新龍泉山賊寇。後又出塞,立有功勞。其妻是李善長的外孫女,李善長失敗,他以奸黨罪被誅。其弟鄧銘為錦衣衛指揮僉事,前往征蠻,死於軍中。有一子鄧源作為鄧鎮的後代。弘治年中,鄧源之孫鄧炳授為南京錦衣衛世指揮使。嘉靖十一年(1532),皇帝下詔封鄧炳之子鄧繼坤為定遠侯。下傳五代至鄧文明,崇禎末年,鄧文明死於流賊之難。
友諒撫州守將鄧克明為吳宏所攻,遣使偽降以緩師。愈知其情,卷甲夜馳二百裏,比明入其城。克明出不意,單騎走。愈號令嚴肅,秋毫不犯,遂定撫州。克明不得已降。會友諒丞相胡廷瑞獻龍興路,改洪都府,以愈為江西行省參政守之,而命降將祝宗、康泰以所部從。二人初不欲降,及奉命從徐達攻武昌,遂反。舟次女兒港,趨還,乘夜破新城門而入。愈倉卒聞變,以數十騎走,數與賊遇。從騎死且盡,窘甚。連易三馬,馬輒踣。最後得養子馬乘之,始得奪撫州門以出,奔還應天。太祖弗之罪也。既而徐達還師複洪都,複命愈佐大都督朱文正鎮之。其明年,友諒眾六十萬入寇,樓船高與城等,乘漲直抵城下,圍數百重。愈分守撫州門,當要衝。友諒親督眾來攻,城壞且三十餘丈,愈且築且戰。敵攻益急,晝夜不解甲者三月。太祖自將來援,圍始解,論功與克敵等。太祖已平武昌,使愈帥兵徇江西未附州縣。鄧克明之弟誌清據永豐,有卒二萬。愈擊破之,擒其大帥五十餘人。從常遇春平沙坑、麻嶺諸寨,進兵取吉安,圍贛州,五月乃克之。進江西行省右丞,時年二十八。兵興,諸將早貴未有如愈與李文忠者。
湯和,字鼎臣,濠州人,與太祖朱元璋是同鄉。他幼年便有遠大誌向,嬉戲玩耍時,曾練習騎馬射箭,統率群童。長大之後,身高七尺,舉止灑脫,善於謀略。郭子興起兵時,湯和帶領壯士十餘人前去歸附,因功被授予千戶之職。後隨朱元璋進攻大洪山,攻克滁州,授為管軍總管。又隨朱元璋攻取和州。當時諸將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輩,都不肯居於他人之下,湯和比朱元璋大三歲,唯獨他認真謹慎聽從指揮,朱元璋為此非常高興。後隨軍平定太平,繳獲三百匹戰馬。在攻擊陳野先時,湯和被飛箭射中左大腿,他將箭拔出後繼續投入戰鬥,最後與諸將破擒陳野先。另外攻下溧水、句容,隨軍平定集慶。湯和跟隨徐達攻取鎮江後,晉升為統軍元帥。又率軍巡行奔牛、品城,降服陳保二,攻取金壇、常州,然後湯和以樞密院同僉的身份駐守常州。
愈為人簡重慎密,不憚危苦,將軍嚴,善撫降附。其徇安福也,部卒有虜掠者。判官潘樞入謁,麵責之。愈驚起謝,趣下令掠民者斬,索軍中所得子女盡出之。樞因閉置空舍中,自坐舍外,作糜食之。卒有謀乘夜劫取者,愈鞭之以徇。樞悉護遣還其家,民大悅。已而遇春克襄陽,以愈為湖廣行省平章鎮其地,賜以書曰:“爾戍襄陽,宜謹守法度。山寨來歸者,兵民悉仍故籍,小校以下悉令屯種,且耕且戰。爾所戍地鄰擴廓,若爾愛加於民,法行於軍,則彼所部皆將慕義來歸,如脫虎口就慈母。我賴爾如長城,爾其勉之!”愈披荊棘,立軍府營屯,拊循招徠,威惠甚著。
常州與吳地域相連,張士誠經常派間諜出來偵察,湯和防守十分嚴密,使敵人探聽不到任何消息。敵人屢次出兵侵犯,湯和全都將他們擊退,並斬俘敵人數以千計。然後進取無錫,大破吳軍於錫山,趕走莫天..,俘獲其妻子兒女,晉升為中書左丞。又以水師巡行黃楊山,將吳水軍打敗,俘獲千戶四十九人,被授以平章政事。湯和率軍援救長興,與張士信戰於城下,城中出兵,與湯和一起夾擊,大敗敵軍,俘獲士兵八千人;解圍之後,湯和率軍返回,討平江西諸山寨。永新守將周安反叛,湯和率軍進攻,將其打敗,連破其十七寨,然後圍城三月,攻克永新,捉拿周安,並將他獻給朱元璋,然後還守常州。後隨大軍討伐張士誠,攻克太湖水寨,攻下吳江州,圍攻平江,在與敵人戰於閶門時,湯和被飛炮擊傷左臂,應詔返回應天。傷好之後,湯和重返戰場,攻克平江,因功被賜黃金和布帛。
吳元年建禦史台,召為右禦史大夫,領台事。洪武元年兼太子諭德。大軍經略中原,愈為征戍將軍,帥襄、漢兵取南陽以北未附州郡。遂克唐州,進攻南陽,敗元兵於瓦店,逐北抵城下,遂克之,擒史國公等二十六人。隋、葉、舞陽、魯山諸州縣相繼降。攻下牛心、光石、洪山諸山寨,均、房、金、商之地悉定。三年,以征虜左副副將軍從大將軍出定西。擴廓屯車道峴,愈直抵其壘,立柵逼之,擴廓敗走。分兵自臨洮進克河州,招諭吐蕃諸酋長,宣慰何鎖南普等皆納印請降。追豫王至西黃河,抵黑鬆林,破斬其大將。河州以西朵甘、烏斯藏諸部悉歸附。出甘肅西北數千裏而還。論功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同參軍國事,歲祿三千石,予世券。
最初設立禦史台時,湯和為左禦史大夫兼太子諭德。隨即又被授以征南將軍,與副將軍吳禎率領常州、長興、江陰諸路人馬,前去征討方國珍。渡過曹娥江,攻下餘姚、上虞,攻取慶元。方國珍逃亡入海,湯和率軍追擊,將其打敗,俘獲大帥二人,海船二十五艘,斬首無數,然後回軍平定各屬城。派使者招降方國珍,方國珍到軍門投降,湯和獲得士兵二萬四千人,海船四百多艘,浙東全部平定。湯和於是與副將軍廖永忠一起前去討伐陳友定,從明州出發,由海路順風抵達福州的五虎門,駐軍南台。湯和首先派人前去招降,陳友定不予答複,於是將其包圍,在城下將平章曲出打敗,參政袁仁請求投降,湯和軍乘機入城。然後分兵巡行興化、漳、泉及福寧諸州縣。攻占延平,捉拿陳友定,將其押送京城。當時是洪武元年(1368)正月。
四年伐蜀,命愈赴襄陽練軍馬,運糧給軍士。五年,辰、澧諸蠻作亂,以愈為征南將軍,江夏侯周德興、江陰侯吳良為副。討之。愈帥楊璟、黃彬出澧州,克四十八洞,又捕斬房州反者。六年,以右副將軍從徐達巡西北邊。十年,吐番川藏為梗,剽貢使,愈以征西將軍偕副將軍沐英討之。分兵為三道,窮追至昆侖山,俘斬萬計,獲馬牛羊十餘萬,留兵戍諸要害乃還。道病,至壽春卒,年四十一。追封寧河王,諡武順。長子鎮嗣,改封申國公,以征南副將軍平永新龍泉山寇。再出塞,有功。其妻,李善長外孫也,善長敗,坐奸黨誅。弟銘錦衣衛指揮僉事,征蠻,卒於軍。有子源為鎮後。弘治中,授源孫炳為南京錦衣衛世指揮使。嘉靖十一年詔封炳子繼坤定遠侯。五傳至文明,崇禎末,死流賊之難。
明軍北伐,湯和受命在明州造船,將糧食運往直沽,因受海上颶風襲擊,將糧食運到鎮江後返回。湯和被授以偏將軍,跟隨大將軍西征,與右副將軍馮勝一起從懷慶越過太行山,攻取澤、潞、晉、絳諸州郡。跟隨大將軍攻占河中。第二年,湯和率軍渡河入潼關,分兵直趨涇州,派部將招降張良臣,張良臣不久又反叛離去。湯和會合大軍圍攻慶陽,將其俘獲斬首。又過了一年,湯和以右副將軍的身份跟隨大將軍在定西將擴廓打敗,平定寧夏,向北追擊至察罕腦兒,擒獲猛將虎陳,獲馬、牛、羊十多萬頭。攻戰於東勝、大同、宣府,湯和都立有戰功。返回京城後,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封為中山侯,年祿一千五百石,並授與子孫世襲的憑證。
湯和,字鼎臣,濠人,與太祖同裏閈。幼有奇誌,嬉戲嚐習騎射,部勒群兒。及長,身長七尺,倜儻多計略。郭子興初起,和帥壯士十餘人歸之,以功授千戶。從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軍總管。從取和州。時諸將多太祖等夷,莫肯為下。和長太祖三歲,獨奉約束甚謹,太祖甚悅之。從定太平,獲馬三百。從擊陳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複鬥,卒與諸將破擒野先。別下溧水、句容,從定集慶。從徐達取鎮江,進統軍元師。徇奔牛、呂城,降陳保二。取金壇、常州,以和為樞密院同僉守之。
四年,湯和被授以征西將軍,與副將軍廖永忠一起率水師溯江伐夏,夏兵扼住險要地段,湯和進攻沒能成功。又遇江水暴漲,駐軍大溪口,軍隊長久不能前進,而傅友德已率軍從秦、隴深入,攻取漢中。廖永忠已在其前攻克瞿塘關,進入夔州。湯和這才率軍跟隨其後,進入重慶,降服明升。還軍之後,傅友德、廖永忠受到皇帝的賞賜,而湯和不及他們。第二年,湯和隨大將軍徐達北伐,遇敵於斷頭山,戰敗,一名指揮陣亡,皇帝對此未予追究。湯和隨即與李善長一起駐紮中都宮闕。又鎮守北平,修築彰德城,征討察罕腦兒,取得大捷。洪武九年(1376),伯顏帖木兒成為邊患,湯和以征西將軍的身份駐防延安,伯顏乞和,湯和率軍返回。十一年春,晉封為信國公,年祿三千石,參加商議軍國大事。湯和屢次出中都、臨清、北平操練軍伍,修繕城廓。十四年,湯和以左副將軍的身份率軍出塞,征討乃兒不花,攻占敵人的灰山營,俘獲平章別裏哥、樞密使久通而歸。十八年,思州蠻族叛亂,湯和以征虜將軍的身份跟隨楚王征討,俘獲四萬人,擒獲其首領而歸。
常與吳接境,張士誠間諜百出,和防禦嚴密,敵莫能窺。再寇,再擊卻之,俘斬千計。進攻無錫,大破吳軍於錫山,走莫天祐,獲其妻子,進中書左丞。以舟師徇黃楊山,敗吳水軍,獲千戶四十九人,拜平章政事。援長興,與張士信戰城下。城中兵出夾擊,大敗之,俘卒八千,解圍而還。討平江西諸山寨。永新守將周安叛,進擊敗之,連破其十七寨,圍城三月,克之,執安以獻,還守常州。從大軍伐士誠,克太湖水寨,下吳江州,圍平江,戰於閶門,飛礮傷左臂,召還應天,創愈複往,攻克之,論功賜金帛。
湯和沉著、敏捷、有智謀,卻經常因酒醉犯錯。駐守常州時,他曾請示朱元璋,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複,便酒醉埋怨說“:我鎮守此城,就像坐在屋脊之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太祖聽說之後便懷恨在心。平定中原後還師論功時,朱元璋以湯和征閩時釋放陳友定的餘孽,使八郡重受騷擾,還軍途中,又被秀蘭山賊寇襲擊,失去二名指揮為由,不予封公。湯和伐蜀回來後,朱元璋又當麵數落其逗留之罪,湯和頓首謝罪,此事才作罷。在封他為信國公時,朱元璋仍列舉他在常州時的過失,並命人刻在世襲憑證之上。當時,皇帝年事已高,天下平定無事,魏國、曹國二公都已死。皇帝心中不願諸將長期統領軍隊,隻是還沒有公開采取措施。湯和因此尋找機會對皇帝說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揮軍隊馳騁戰場了,希望能返回故鄉,為將來死去找一片容身之處。”皇帝聽後大為高興,立即賜錢讓他在中都修建府宅,並且為諸公、侯修建府宅。
初建禦史台,以和為左禦史大夫兼太子諭德。尋拜征南將軍,與副將軍吳禎帥常州、長興、江陰諸軍,討方國珍。渡曹娥江,下餘姚、上虞,取慶元。國珍走入海,追擊敗之,獲其大帥二人、海舟二十五艘,斬馘無算,還定諸屬城。遣使招國珍,國珍詣軍門降,得卒二萬四千,海舟四百餘艘。浙東悉定。遂與副將軍廖永忠伐陳友定,自明州由海道乘風抵福州之五虎門,駐師南台,使人諭降。不應,遂圍之。敗平章曲出於城下。參政袁仁請降,遂乘城入。分兵徇興化、漳、泉及福寧諸州縣。進拔延平,執友定送京師。時洪武元年正月也。
不久,倭寇侵犯上海,太祖心中憂慮,便探訪湯和,對他說:“卿雖已年老,但仍請盡力為朕做此一行吧。”湯和請求與方鳴謙一起前去。方鳴謙是方國珍的堂侄,熟悉海防,湯和常常探訪他,以求抵禦倭寇之策。方鳴謙說“:倭寇自海上來,就必須從海上打擊他們。可以請求丈量土地,設置防衛基地,在陸地聚集步兵,在水上準備戰艦。這樣,倭寇便不能侵入,即便他們進入也不能上岸。近海百姓家有四口者抽一為兵,組成軍隊戍守海邊,便不必煩勞軍隊。”太祖覺得他的提議正確。湯和於是丈量浙西、浙東之地,在沿海設衛所城五十九處,挑選壯士三千五百人修築,將州縣的資金全部拿出,並迫使罪犯提供勞役。役夫數量往往需要太多,對老百姓就不能不有所侵擾,浙人頗為此所苦。有人便對湯和說“:百姓已有怨言,怎麼辦?”湯和回答說“:要實現遠大計劃,就不要去擔憂近怨,擔負大事的人,就不要去考慮細微之事,如果再有人發出怨言,小心我的劍不留情。”一年之後,衛所城完工。湯和於是考稽軍次,定考格,立賞令。浙東百姓每家有四口以上者,抽一人為兵,共得五萬八千七百多人。第二年,閩中沿海修城竣工,湯和返京複命,中都新宅也已建成。湯和便帶領妻子兒女去向陛下辭行,陛下賜他黃金三百兩、白金二千兩、紙紗三千錠、彩帛四十多套,賜給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樣多。並且下詔褒獎,諸功臣無人能與他相比。從這以後,湯和每年一次上京朝見。
大軍方北伐,命造舟明州,運糧輸直沽。海多颶風,輸鎮江而還。拜偏將軍。從大將軍西征,與右副將軍馮勝自懷慶逾太行,取澤、潞、晉、絳諸州郡。從大將軍拔河中。明年,渡河入潼關,分兵趨涇州,使部將招降張良臣,既而叛去。會大軍圍慶陽,執斬之。又明年,複以右副副將軍從大將軍敗擴廓於定西,遂定寧夏,逐北至察罕腦兒,擒猛將虎陳,獲馬牛羊十餘萬。徇東勝、大同、宣府皆有功。還,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封中山侯,歲祿千五百石,予世券。
二十三年元旦,湯和因病失聲,太祖即日親臨探視,長久歎息之後,讓他返回故鄉。待他病稍好一點時,又命其子將他接至京城,讓他坐車進入內殿,設宴慰勞,關懷備至,並賜黃金、布帛、禦膳、法酒等等。二十七年,湯和病漸加重,不能站立。太祖想見他,便命他坐車前往覲見,太祖用手撫摸著他,與他詳細敘談家鄉故舊以及這些年來興兵之艱難。湯和已不能對答,隻是不停地叩首。太祖見此情形,淚流不已,厚贈黃金、布帛作為喪葬費用。第二年八月,湯和病逝,終年七十歲,追封為東甌王,諡號襄武。
四年拜征西將軍,與副將軍廖永忠帥舟師溯江伐夏。夏人以兵扼險,攻不克。江水暴漲,駐師大溪口,久不進,而傅友德已自秦、隴深入,取漢中。永忠先驅破瞿塘關,入夔州。和乃引軍繼之,入重慶,降明升。師還,友德、永忠受上賞,而和不及。明年從大將軍北伐,遇敵於斷頭山,戰敗,亡一指揮,帝不問。尋與李善長營中都宮闕。鎮北平,甓彰德城。征察罕腦兒,大捷。九年,伯顏帖木兒為邊患,以征西將軍防延安。伯顏乞和,乃還。十一年春,進封信國公,歲祿三千石,議軍國事。數出中都、臨清、北平練軍伍,完城郭。十四年以左副將軍出塞,征乃兒不花,破敵灰山營,獲平章別裏哥、樞密使久通而還。十八年,思州蠻叛,以征虜將軍從楚王討平之,俘獲四萬,擒其酋以歸。
湯和晚年為人更加恭敬謹慎,入朝所聽關於國事的議論,不敢向外泄露一句。有妾百餘,他生病之後便全部用錢將她們打發走。所得的賞賜,湯和大多分給了鄉親,每當見到布衣時的故交遺老,總是顯得非常高興。當時公、侯等老將都因奸黨罪,先後伏法,很少有人幸免,而湯和獨享老年之福,並以功名而終。嘉靖年間,東南方被倭寇所苦,湯和所築的沿海戍城,都很堅固,曆久不坍,浙人賴以自保,因此許多人以歌來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巡按禦史請命於朝廷,為湯和立廟祭祀。
和沉敏多智數,頗有酒過。守常州時,嚐請事於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太祖聞而銜之。平中原師還論功,以和征閩時放遣陳友定餘孽,八郡複擾,師還,為秀蘭山賊所襲,失二指揮,故不得封公。伐蜀還,麵數其逗撓罪。頓首謝,乃已。其封信國公也,猶數其常州時過失,鐫之券。於時,帝春秋浸高,天下無事,魏國、曹國皆前卒,意不欲諸將久典兵,未有以發也。和以間從容言:“臣犬馬齒長,不堪複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悅,立賜鈔治第中都,並為諸公、侯治第。
湯和有五子。長子湯鼎為前軍都僉事,隨征雲南,中途去世。末子湯醴,積功升至左軍都督同知,征討五開,死於軍中。湯鼎之子湯晟,湯晟之子湯文瑜,都早逝,沒能繼承爵位。英宗時,湯文瑜之子湯傑請求繼承爵位,英宗竟以四十年之久沒人繼承為由,將爵位罷免。湯傑無子,以其弟湯倫之子湯紹宗為後。孝宗任用功臣之後,授湯紹宗為南京錦衣衛世指揮使。嘉靖十一年(1532),封為靈璧侯,食祿千石。湯紹宗傳子至孫湯世隆,隆慶年間湯世隆協守南京,兼領後府,改提督漕運,曆任四十餘年,因功加封太子太保,進升少保。死後,諡號僖敏。爵位傳至明朝滅亡而終。
既而倭寇上海,帝患之,顧謂和曰:“卿雖老,強為朕一行。”和請與方鳴謙俱。鳴謙,國珍從子也,習海事,常訪以禦倭策。鳴謙曰:“倭海上來,則海上禦之耳。請量地遠近,置衛所,陸聚步兵,水具戰艦,則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為軍,戍守之,可無煩客兵也。”帝以為然。和乃度地浙西東,並海設衛所城五十有九,選丁壯三萬五千人築之,盡發州縣錢及籍罪人貲給役。役夫往往過望,而民不能無擾,浙人頗苦之。或謂和曰:“民讟矣,奈何?”和曰:“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複有讟者,齒吾劍。”逾年而城成。稽軍次,定考格,立賞令。浙東民四丁以上者,戶取一丁戍之,凡得五萬八千七百餘人。明年,閩中並海城工竣,和還報命,中都新第亦成。和帥妻子陛辭,賜黃金三百兩、白金二千兩、鈔三千錠、彩幣四十有副,夫人胡氏賜亦稱是。並降璽書褒諭,諸功臣莫得比焉。自是和歲一朝京師。
沐英,字文英,定遠人。幼年時便死去父親,跟隨母親躲避戰亂,母親又死。太祖與孝慈皇後憐惜他,收為養子,讓他跟隨朱姓。十八歲時,授為帳前都尉,駐守鎮江。後升為指揮使,駐守廣信。不久,跟隨大軍征討福建,攻克分水關,奪取崇安,另外又攻克閔溪十八寨,捕獲馮穀保。太祖這時命他恢複己姓。沐英移軍鎮守建寧,節製邵武、延平、汀州三衛。不久升為大都督府僉事,晉升為同知。府中機務繁雜堆積,沐英年紀雖輕,卻聰明敏悟,剖決事務,毫無遺漏。孝慈皇後多次稱讚他的才幹,太祖也十分器重他。
二十三年朝正旦,感疾失音。帝即日臨視,惋歎久之,遣還裏。疾小間,複命其子迎至都,俾以安車入內殿,宴勞備至,賜金帛禦膳法酒相屬。二十七年,病浸篤不能興。帝思見之,詔以安車入覲,手拊摩之,與敘裏閈故舊及兵興艱難事甚悉。和不能對,稽首而已。帝為流涕,厚賜金帛為葬費。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東甌王,諡襄武。
洪武九年(1376),沐英受命乘坐驛站的傳車前往關、陝,抵達熙河,詢問民間疾苦,發現有不利百姓之事,便加以更置,然後上奏。第二年,沐英擔任征西副將軍,跟隨衛國公鄧愈征討吐番,西攻川、藏,耀兵昆侖。因功勞頗多,被封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西平侯,年祿二千五百石,並被授世襲憑證。第二年,沐英被授為征西將軍,征討西番,在土門峽將其擊敗。然後取道洮州,俘獲其首領阿昌失納,又在東籠山築城,擊擒酋長三副使癭嗉子等,平定朵甘納兒七站,拓地數千裏,俘獲男女二萬、各種牲畜二十餘萬,這才班師回朝。元朝國公脫火赤等駐紮和林,屢次騷擾明朝邊境。十三年,沐英受命總領陝西軍隊出塞,攻取亦集乃路,橫渡黃河,攀越賀蘭山,涉過流沙,七天之後到達和林境內。兵分四路夜間進擊,沐英親自率領驍勇騎兵直衝敵軍中堅。擒拿脫火赤及知院愛足等,俘獲全部敵軍而返。第二年,沐英又隨大將軍北征,分道出塞,攻取公主山長寨,攻克全寧四部,然後渡過臚朐河,捉拿住知院李宣,並盡俘其部眾。
和晚年益為恭慎,入聞國論,一語不敢外泄。媵妾百餘,病後悉資遣之。所得賞賜,多分遺鄉曲,見布衣時故交遺老,歡如也。當時公、侯諸宿將坐奸黨,先後麗法,稀得免者,而和獨享壽考,以功名終。嘉靖間,東南苦倭患,和所築沿海城戍,皆堅緻,久且不〈土己〉,浙人賴以自保,多歌思之。巡按禦史請於朝,立廟以祀。
沐英隨即被授為征南右副將軍,與永昌侯藍玉一起跟隨將軍傅友德攻取雲南。元梁王派遣平章達裏麻率軍十餘萬在曲靖抵禦。沐英乘著大霧率軍直趨白石江。霧散之後,兩軍相望,達裏麻大驚。傅友德想馬上渡江,沐英則說:“我軍應停止前進,因為我擔心會被敵軍所扼。”於是率領諸軍嚴陣江邊,就好像即將渡江一樣。另外卻派遣奇兵從下遊渡江,出現在敵軍之後,在山穀中張開迷惑敵人的旗幟,並且每人吹一銅角。元軍大受驚擾。沐英迅速指揮軍隊渡江,命令善於潛水者先行,用長刀直砍敵軍。敵軍退卻,明軍全部渡江。鏖戰良久,明軍又派出鐵騎,於是大敗敵軍,生擒達裏麻,僵屍遍布十餘裏。明軍長驅直入雲南,梁王逃亡途中死去,右丞觀音保以城投降,屬郡全被攻下。獨大理憑借點蒼山、洱海,扼住龍首、龍尾兩關。兩關為以前南詔所築,由土酋段世駐守。沐英自己率軍直抵下關,派遣王弼由洱水東趨上關,胡海由石門抄小路渡河,攀上點蒼山,樹立旗幟。沐英率軍橫渡河流、闖關而進,山上軍隊也奔馳而下,夾擊敵軍,擒獲段世,於是攻克大理。然後分兵收取還未歸附的諸蠻,設官立衛駐守。這才率軍返回,與傅友德在滇池會合,分道平定烏撒、東川、建昌、芒部諸蠻,設立烏撒、畢節二衛。土酋楊苴等又煽動諸蠻二十餘萬人包圍雲南城。沐英奔赴援救,蠻軍潰竄山穀之中,沐英分兵將其捕滅,斬首六萬。第二年,太祖下詔命傅友德及藍玉班師回朝,而留下沐英鎮守滇中。
和五子。長子鼎為前軍都督僉事,從征雲南,道卒。少子醴,積功至左軍都督同知,征五開,卒於軍。鼎子晟,晟子文瑜,皆早世,不得嗣。英宗時,文瑜子傑乞嗣爵,竟以曆四十餘年未襲,罷之。傑無子,以弟倫之子紹宗為後。孝宗錄功臣後,授紹宗南京錦衣衛世指揮使。嘉靖十一年封靈璧侯,食祿千石。傳子至孫世隆,隆慶中協守南京,兼領後府,改提督漕運,曆四十餘年,以勞加太子太保,進少保。卒,諡僖敏。傳爵至明亡乃絕。
十七年,曲靖亦佐酋長作亂,沐英將其征討降服。並趁機平定普定、廣南諸蠻,打通田州糧道。二十年,平定浪穹蠻族,並奉詔自永寧至大理,每六十裏設一堡壘,留下軍隊屯田。第二年,百夷思倫發反叛,誘使群蠻入侵摩沙勒寨,沐英派遣都督寧正率軍將其擊敗。二十二年,思倫發再次侵犯定邊,軍隊號稱三十萬。沐英挑選騎兵三萬奔往援救,設置三行火炮勁弩。蠻軍驅趕百象,身披甲衣,肩扛欄盾,左右挾著大竹筒,筒中裝設標槍,銳氣十足。沐英將軍隊分成三路,都督馮誠率領前軍,寧正率領左軍,都指揮同知湯昭率領右軍。即將開戰,沐英下令道:“今日之戰,有進無退。”於是乘風大呼,炮弩齊發,象都掉頭而跑。昔剌亦是蠻寇梟將,他殊死而戰,左軍稍有退卻。沐英登高望見此情形,抽出佩刀,命令左右將左帥首級砍來。左帥見一人握刀奔下,心中恐懼,奮力大呼而突入陣中。大軍乘機衝殺,斬首四萬餘人,生獲三十七頭象,其餘的象全被射死。蠻賊將帥各遭百餘箭,伏在象背死去。思倫發逃走,諸蠻深受震懾,麓川從此不再被阻塞。不久,沐英會合潁國公傅友德討平東川蠻,又平息越州酋長阿資及廣西阿赤部。這年冬天,沐英入朝覲見,太祖在奉天殿賜宴招待,賞賜黃金二百兩、白金五千兩、鈔五百錠、彩帛百匹,然後派其返回。辭行之時,太祖親切地撫摸著沐英說道:“使我對南方能高枕無憂的人,是你沐英啊。”沐英返回滇中後,在景東再敗百夷。思倫發乞降,進貢土產。阿資又反叛,沐英率軍將其擊敗。南中全部平定。又派遣使者以兵威諭降諸番,番部有通過翻譯輾轉前來進貢者。
和曾孫胤勣,字公讓。為諸生,工詩,負才使氣。巡撫尚書周忱使作啟事,即席具數萬言。忱薦之朝。少保於謙召詢古今將略及兵事,胤勣應對如響。累授錦衣千戶。偕中書舍人趙榮通問英宗於沙漠,脫脫不花問中朝事,慷慨酬答不少屈。景泰中,用尚書胡濙薦,署指揮僉事。天順中,錦衣偵事者摭胤勣舊事以聞,謫為民。成化初,複故官。三年擢署都指揮僉事,為延綏東路參將,分守孤山堡。孤山最當寇衝,胤勣奏請築城聚糧,增兵戍守。未報,寇大至。胤勣病,力疾上馬,陷伏死。事聞,贈祭如例。沐英,字文英,定遠人。少孤,從母避兵,母又死。太祖與孝慈皇後憐之,撫為子,從朱姓。年十八,授帳前都尉,守鎮江。稍遷指揮使,守廣信。已,從大軍征福建,破分水關,略崇安,別破閔溪十八寨,縛馮穀保。始命複姓。移鎮建寧,節製邵武、延平、汀州三衛。尋遷大都督府僉事,進同知。府中機務繁積,英年少明敏,剖決無滯。後數稱其才,帝亦器重之。
二十五年六月,沐英獲悉皇太子去世,哭得十分傷心。當初,高皇後去世,沐英哭得吐血。到了現在身染疾病,死於滇中,終年四十八歲。軍民在裏巷間相聚號哭,遠處夷族也都為之流涕。沐英歸葬京城,追封為黔寧王,諡號昭靖,配享太廟。
洪武九年命乘傳詣關、陝,抵熙河,問民疾苦,事有不便,更置以聞。明年充征西副將軍,從衛國公鄧愈討吐番,西略川、藏,耀兵昆侖。功多,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西平侯,食祿二千五百石,予世券。明年拜征西將軍,討西番,敗之土門峽。徑洮州,獲其長阿昌失納,築城東籠山,擊擒酋長三副使癭嗉子等,平朵甘納兒七站,拓地數千裏,俘男女二萬、雜畜二十餘萬,乃班師。元國公脫火赤等屯和林,數擾邊。十三年命英總陝西兵出塞,略亦集乃路,渡黃河,登賀蘭山,涉流沙,七日至其境。分四翼夜擊之,而自以驍騎衝其中堅。擒脫火赤及知院愛足等,獲其全部以歸。明年,又從大將軍北征,異道出塞,略公主山長寨,克全寧四部,度臚朐河,執知院李宣,盡俘其眾。
沐英深穩剛毅,寡言少笑,喜歡禮賢下士,安撫部卒,恩惠有加,從不妄殺無辜。沐英在滇之時,百事並舉,選拔地方官,督促農桑,每年以屯田增減進行賞罰,因而墾田達到百萬餘畝。滇池狹小,沐英下令將其疏通拓廣,使它不再造成水災。又以鹽井之利招來商隊,辨別土產以確定貢稅,視百姓人數多寡以均攤勞役。凡事井井有條,治理有方,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沐英在家經常讀書,手不釋卷,閑暇之時則邀請諸儒生講解經史。太祖起兵之初,將許多他姓小孩收為養子,攻下郡邑,總是派他們前去駐守,多達二十餘人,惟獨沐英在西南功勳最大。其子沐春、沐晟、沐昂都鎮守雲南。沐昕為駙馬都尉,娶成祖之女常寧公主為妻。
尋拜征南右副將軍,同永昌侯藍玉從將軍傅友德取雲南。元梁王遣平章達裏麻以兵十餘萬拒於曲靖。英乘霧趨白石江。霧霽,兩軍相望,達裏麻大驚。友德欲渡江,英曰:“我兵罷,懼為所扼。”乃帥諸軍嚴陳,若將渡者。而奇兵從下流濟,出其陳後,張疑幟山穀間,人吹一銅角。元兵驚擾。英急麾軍渡江,以善泅者先之,長刀斫其軍。軍卻,師畢濟。鏖戰良久,複縱鐵騎,遂大敗之,生擒達裏麻,僵屍十餘裏。長驅入雲南,梁王走死,右丞觀音保以城降,屬郡皆下。獨大理倚點蒼山、洱海,扼龍首、龍尾二關。關故南詔築,土酋段世守之。英自將抵下關,遣王弼由洱水東趨上關,胡海由石門間道渡河,扳點蒼山而上,立旗幟。英亂流斬關進,山上軍亦馳下,夾擊,擒段世,遂拔大理。分兵收未附諸蠻,設官立衛守之。回軍,與友德會滇池,分道平烏撒、東川、建昌、芒部諸蠻,立烏撒、畢節二衛。土酋楊苴等複煽諸蠻二十餘萬圍雲南城。英馳救,蠻潰竄山穀中,分兵捕滅之,斬級六萬。明年詔友德及玉班師,而留英鎮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