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子璉璟)宋濂葉琛章溢(子存道)
劉基,字伯溫,青田人。曾祖父劉濠曾在宋朝為官,任翰林掌書。宋亡之後,縣城男子林融倡導義旅。事情敗露,元朝派使臣將其同夥列成名冊,許多人被株連。使臣中途留宿劉濠家,劉濠便將使臣灌醉,然後放火燒了他的宿舍,名冊全被燒毀,使臣毫無辦法,隻得更改名冊,被株連者都得以幸免。劉基自幼聰穎異常,他的老師鄭複初曾對其父劉火龠說“:你祖德深厚,這個孩子日後必成大器。”元至順年間,劉基考中進士,授為高安丞,獲得廉潔正直的名聲。行省要提升他,劉基謝絕離去。後來出任江浙儒學副提舉,論禦史失職之罪,被台臣所阻,劉基兩次上奏彈劾,後棄官還鄉。劉基博通經史,無書不讀,尤其精於天文。西蜀趙天澤在評論江右人物時,首推劉基,將他比作諸葛孔明。
劉基,字伯溫,青田人。曾祖濠,仕宋為翰林掌書。宋亡,邑子林融倡義旅。事敗,元遣使簿錄其黨,多連染。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廬,籍悉毀。使者計無所出,乃為更其籍,連染者皆得免。基幼穎異,其師鄭複初謂其父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門矣。”元至順間,舉進士,除高安丞,有廉直聲。行省辟之,謝去。起為江浙儒學副提舉,論禦史失職,為台臣所阻,再投劾歸。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西蜀趙天澤論江左人物,首稱基,以為諸葛孔明儔也。
方國珍起兵海上,搶劫郡縣,有關官員控製不了他,行省複任劉基為元帥府都事。劉基建議修築慶元諸城威逼方國珍,方國珍為之氣沮。等到左丞帖裏帖木兒招降方國珍時,劉基說方氏兄弟首先作亂,不殺他們無以懲後。方國珍心裏害怕,重賄劉基,劉基拒不接受。方國珍便派人從海路行船至京,賄賂掌權者。於是朝廷下詔招撫方國珍,授予他官職,而責怪劉基濫用權力,擅作主張,並讓劉基離京去管理紹興,方氏於是更加驕橫。不久,山寇蜂擁而起,行省又召劉基前去剿捕,與行院判石抹宜孫一起駐守處州。經略使李國鳳將其功勞上奏,主持政事者因方氏之故壓製劉基,授他為總管府判,卻不讓他掌握兵權。劉基於是棄官歸隱青田,著《鬱離子》一書以明誌。當時躲避方氏的人都紛紛投靠劉基,劉基稍做部署,賊寇便不敢來犯。
方國珍起海上,掠郡縣,有司不能製。行省複辟基為元帥府都事。基議築慶元諸城以逼賊,國珍氣沮。及左丞帖裏帖木兒招諭國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亂,不誅無以懲後。國珍懼,厚賂基。基不受。國珍乃使人浮海至京,賄用事者。遂詔撫國珍,授以官,而責基擅威福,羈管紹興,方氏遂愈橫。亡何,山寇蜂起,行省複辟基剿捕,與行院判石抹宜孫守處州。經略使李國鳳上其功,執政以方氏故抑之,授總管府判,不與兵事。基遂棄官還青田,著《鬱離子》以見誌。時避方氏者爭依基,基稍為部署,寇不敢犯。
朱元璋攻下金華,平定括蒼,聞知劉基及宋濂等人的名聲,便以錢財招聘,劉基沒有答應。總製孫炎兩次寫信堅決邀請,劉基始出。到了應天,劉基陳時務十八策。朱元璋大喜,馬上命人建造禮賢館讓劉基等居住,對他們寵愛備至。當初,朱元璋因為韓林兒自稱宋朝之後,對其遙相尊奉。每年年初中書省設禦座行禮時,唯獨劉基不拜,並說“:韓林兒隻是一個牧童罷了,尊奉他幹什麼?”因此劉基去拜見朱元璋,陳天命之所在。朱元璋向他詢問征取之計,劉基說道:“張士誠隻顧保全自己,不值得擔心。陳友諒則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又地處上遊,其心無日忘我,應當先謀取陳友諒。陳氏滅亡,張氏便勢孤力弱,一舉即可平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朱元璋十分高興地說:“先生有什麼好的計謀,盡管說出來吧。”當時陳友諒正攻陷太平,謀求東下,勢力發展極快。朱元璋手下有人建議投降,有的建議逃往鍾山,隻有劉基瞪著雙眼不說話。朱元璋便將他召入內室,劉基憤然說道:“主張投降或逃走的,應該斬首。”朱元璋便問:“先生有什麼計策?”劉基回答:“陳賊已驕,我們可以待其深入,伏兵攔擊,將其打敗,這很容易啊。天道後舉者勝,取威製敵以成王業,就在此舉了。”朱元璋采用了他的計策,引誘陳友諒軍到來,然後大敗之。朱元璋以克敵之功賞賜劉基,劉基推辭不受。不久陳友諒軍複陷安慶,朱元璋打算親自率軍征討,以此詢問劉基,劉基極力讚成,於是朱元璋率軍進攻安慶。從早晨到暮色降臨,仍未攻下,劉基請求直趨江州,直搗陳友諒的巢穴,於是全軍西上。陳友諒始料不及,隻得帶領妻子兒女逃往武昌,江州遂降。其龍興守將胡美派他的兒子前來表示投降的誠意,請求朱元璋不要解散他的部隊,朱元璋麵有難色,劉基從背後踢胡床暗示,朱元璋頓時醒悟,應允了胡美的要求。胡美遂降,江西諸郡全被攻下。
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及宋濂等名,以幣聘。基未應,總製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陳時務十八策。太祖大喜,築禮賢館以處基等,寵禮甚至。初,太祖以韓林兒稱宋後,遙奉之。歲首,中書省設禦座行禮,基獨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為!”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太祖問征取計,基曰:“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太祖大悅曰:“先生有至計,勿惜盡言。”會陳友諒陷太平,謀東下,勢張甚,諸將或議降,或議奔據鍾山,基張目不言。太祖召入內,基奮曰:“主降及奔者,可斬也。”太祖曰:“先生計安出?”基曰:“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後舉者勝,取威製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太祖用其策,誘友諒至,大破之,以克敵賞賞基。基辭。友諒兵複陷安慶,太祖欲自將討之,以問基。基力讚,遂出師攻安慶。自旦及暮不下,基請逕趨江州,搗友諒巢穴,遂悉軍西上。友諒出不意,帥妻子奔武昌,江州降。其龍興守將胡美遣子通款,請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難色。基從後蹋胡床。太祖悟,許之。美降,江西諸郡皆下。
劉基喪母時,正值戰事緊張,故未敢說,直到這時才請求還鄉為母親舉行奠禮。恰好又逢苗軍反叛,殺金華、處州守將胡大海、耿再成等,浙東形勢動搖。劉基趕到衢州,首先為守將夏毅安撫諸屬城,再與平章邵榮等謀劃恢複處州,於是平定叛亂。方國珍一向害怕劉基,便致信劉基,對其母去世表示悼唁。劉基給方國珍回信,向他表明朱元璋的威德,方國珍於是向朱元璋進貢。朱元璋多次寫信到劉基家詢問軍國大事,劉基都逐條地詳細作答,都能切中要害。不久,劉基返京,朱元璋正要親自率軍支援安豐,劉基勸說道“:漢、吳都在伺機進攻,我們現在不可輕舉妄動。”朱元璋不聽勸告。而陳友諒知道這個情況後,乘機率軍圍攻洪都,朱元璋這才說道:“我沒聽你的意見,險些誤失大計。”然後親自帶兵援救洪都,與陳友諒大戰於鄱陽湖,一天交戰數十次。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戰,劉基隨侍身旁,忽然躍起大呼,催促朱元璋趕快轉移到別的船上去。朱元璋倉促轉移到另一小船上,還未坐定,飛炮便將他原來所乘禦船擊得粉碎,站在高處的陳友諒見禦船被毀,大喜。而朱元璋所乘之船隻進不退,漢軍都大驚失色。當時湖中戰鬥相持了三日,未決勝負,劉基請求移軍湖口以扼住漢軍出口,在金木相克的這一天與陳友諒軍決戰。結果,陳友諒戰敗,在逃跑途中斃命。其後朱元璋打敗張士誠,北伐中原,終於完成帝業,其戰略正像劉基籌劃的那樣。
基喪母,值兵事未敢言,至是請還葬。會苗軍反,殺金、處守將胡大海、耿再成等,浙東搖動。基至衢,為守將夏毅諭安諸屬邑,複與平章邵榮等謀複處州,亂遂定。國珍素畏基,致書唁。基答書,宣示太祖威德,國珍遂入貢。太祖數以書即家訪軍國事,基條答悉中機宜。尋赴京,太祖方親援安豐。基曰:“漢、吳伺隙,未可動也。”不聽。友諒聞之,乘間圍洪都。太祖曰:“不聽君言,幾失計。”遂自將救洪都,與友諒大戰鄱陽蝴,一日數十接。太祖坐胡床督戰,基侍側,忽躍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倉卒徙別舸,坐未定,飛礮擊舊所禦舟立碎。友諒乘高見之,大喜。而太祖舟更進,漢軍皆失色。時湖中相持,三日未決,基請移軍湖口扼之,以金木相犯日決勝,友諒走死。其後太祖取士誠,北伐中原,遂成帝業,略如基謀。
吳元年(1367),朱元璋以劉基為太史令,劉基呈上《戊申大統曆》。熒惑星出現在心宿位,預示有兵災禍亂,劉基請求朱元璋下詔罪己。天大旱,劉基請求處理久積冤案,朱元璋便當即命令劉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從天而降。劉基趁機請求建立法製,防止濫殺現象。朱元璋這時正要處決囚犯,劉基便問是什麼原因,朱元璋將自己所做的夢告訴他。劉基說:“這是獲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應當停刑等待。”三日之後,海寧歸降,朱元璋很高興,就將囚犯全部交給劉基釋放了。不久,又授劉基為禦史中丞兼太史令。
吳元年以基為太史令,上《戊申大統曆》。熒惑守心,請下詔罪己。大旱,請決滯獄。即命基平反,雨隨注。因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太祖方欲刑人,基請其故,太祖語之以夢。基曰:“此得土得眾之象,宜停刑以待。”後三日,海寧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縱之。尋拜禦史中丞兼太史令。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劉基上奏製定軍衛法。當初確定處州稅糧時,仿照宋製每畝加五合,唯獨青田縣除外,太祖這麼說道“:要讓劉伯溫家鄉世代把此事傳為美談。”太祖巡幸汴梁時,劉基與左丞相李善長一起留守京城。劉基認為宋、元兩朝都因為過於寬縱而失天下,所以現在應該整肅綱紀,於是便下令禦史檢舉彈劾,不要有任何顧忌,宿衛、宦官、侍從中,凡犯有過錯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懲治,因此人人都畏懼劉基的威嚴。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圖私利,縱容下屬而被治罪,李善長一向私寵李彬,故請求從寬發落,劉基不聽,並派人騎馬速報太祖,得到批準,劉基便在祈雨時,將李彬斬首。因為這件事,劉基與李善長開始不和。太祖返京後,李善長便向太祖告狀,說劉基在壇土遺下殺人,是不敬之舉。那些平時怨恨劉基的人也紛紛誣陷劉基。當時正逢天旱,太祖要求諸臣發表意見,劉基上奏說:“士卒亡故者,他們的妻子全部遷往他營居住,共有數萬人,致使陰氣鬱結。工匠死後,腐屍骨骸暴露在外,將投降的吳軍將吏都編入軍戶,便足以協調陰陽之氣。”太祖采納了他的意見,但十天過後仍不見雨,故而發怒。此時恰好劉基的妻子死了,所以劉基請求告辭還鄉。太祖正在營造中都,又積極準備消滅擴廓。劉基臨走上奏說“:鳳陽雖是皇上的故鄉,但不宜作為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輕視。”不久,定西之役失利,擴廓逃往沙漠,從那時起一直成為邊患。這年冬天,太祖親自下詔,敘說劉基征伐之功,召他赴京,賞賜甚厚,追贈劉基的祖父、父親為永嘉郡公,並多次要給劉基進爵,劉基都固辭不受。
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軍衛法,初定處州稅糧,視宋製畝加五合,惟青田命毋加,曰:“令伯溫鄉裏世世為美談也。”帝幸汴梁,基與左丞相善長居守。基謂宋、元寬縱失天下,今宜肅紀綱。令禦史糾劾無所避,宿衛宦侍有過者,皆啟皇太子置之法,人憚其嚴。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抵罪,善長素〈目匿〉之,請緩其獄。基不聽,馳奏。報可。方祈雨,即斬之。由是與善長忤。帝歸,愬基僇人壇壝下,不敬。諸怨基者亦交譖之。會以旱求言,基奏:“士卒物故者,其妻悉處別營,凡數萬人,陰氣鬱結。工匠死,胔骸暴露,吳將吏降者皆編軍戶,足幹和氣。”帝納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會基有妻喪,遂請告歸。時帝方營中都,又銳意滅擴廓。基瀕行,奏曰:“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王保保未可輕也。”已而定西失利,擴廓竟走沙漠,迄為邊患。其冬,帝手詔敘基勳伐,召赴京,賜賚甚厚,追贈基祖、父皆永嘉郡公。累欲進基爵,基固辭不受。
當初,太祖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基勸說道“: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太祖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於你,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想改任你為丞相。”劉基叩首說道“:這怎麼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梁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後來,李善長辭官歸居,太祖想任命楊憲為丞相,楊憲平日待劉基很好,可劉基仍極力反對,說:“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攙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太祖接著問胡惟庸,劉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太祖於是說道“:我的丞相,確實隻有先生你最合適了。”劉基謝絕說:“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繁雜事務,如果勉強承擔這一重任,恐怕要辜負皇上委托。天下何患無才,隻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目前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後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因事獲罪。三年(1370),太祖授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劉基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賜劉基還歸家鄉。
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帝問汪廣洋,曰:“此褊淺殆甚於憲。”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後憲、廣洋、惟庸皆敗。三年授弘文館學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祿二百四十石。明年賜歸老於鄉。
太祖經常寫信給劉基,詢問天象,劉基都非常詳細地逐條回答,然後將其草稿燒掉。劉基大致說,霜雪之後,必有陽春,現國威已立,應當稍微采用寬大政策來治理天下。劉基輔佐太祖平定天下,料事如神。他性情剛烈,疾惡如仇,經常與人發生衝突。直到現在他才隱居山中,隻是飲酒下棋,從不提起自己的功勞。縣令求見,被劉基拒絕,於是便穿著便服,裝成鄉野之人去見劉基,劉基當時正在洗腳,便讓堂侄將他引入茅舍,以黃米飯招待。縣令這時才告訴劉基“:我是青田知縣啊。”劉基大驚,馬上起身稱民,然後謝罪離去,終不相見。劉基的行蹤如此秘密,最終還是被胡惟庸中傷陷害。
帝嚐手書問天象。基條答甚悉而焚其草。大要言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剛嫉惡,與物多忤。至是還隱山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基。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茆舍,炊黍飯令。令告曰:“某青田知縣也。”基驚起稱民,謝去,終不複見。其韜跡如此,然究為惟庸所中。
最初,劉基說甌、括之間有一塊空地叫談洋,南抵閩界,是鹽盜的巢穴,方氏便是由此作亂的,故請設巡檢司守衛,奸民為亂便不那麼方便了。時逢茗洋逃兵反叛,官吏都匿而不報,劉基便令長子劉璉將此事上奏,但未先通報中書省。胡惟庸當時正以左丞相的身份主管中書省,對以前與劉基的過節懷恨在心,於是便派手下官員攻擊劉基,說談洋這個地方有帝王之氣,劉基想將它作為自己的墓地,因為當地百姓不答應,劉基便請求設巡檢司將百姓趕走。太祖雖然沒有加罪於劉基,但頗為這些言論所打動,因而剝奪了劉基的俸祿。劉基心中害怕,入朝謝罪,然後呆在京城,不敢返鄉。不久,胡惟庸當了丞相,劉基悲歎道“:若是我的話不應驗的話,那便是蒼生之福了。”遂因憂憤交加而發病。洪武八年(1375),太祖親自撰文賜給劉基,並派專人護送劉基返鄉。到家後,病情加重,便將《天文書》授給長子劉璉,並說:“趕快送給皇上,千萬不要讓後人學習此書。”又對次子劉王景說:“為政之事,要寬猛交替。當今之務在於修養德行,減省刑罰,才能祈求上天保佑國運長久。那些戰略要害之地,應當與京城遙相呼應,連成一體。我本想上奏一份遺表,但因胡惟庸當朝掌權,這麼做毫無用處。有朝一日胡惟庸下台後,皇上必然要想起我,如果他向你問什麼的話,便將我所說的密奏皇上。”回家僅住了一個月,劉基便去世了,終年六十五歲。劉基在京城生病時,胡惟庸曾派醫生來給他治病,劉基吃了藥後,腹中便出現了一個像拳頭大的石頭。後來中丞塗節首先揭發胡惟庸謀反一案,並且說是胡惟庸下毒將劉基害死的。
初,基言甌、括間有隙地曰談洋,南抵閩界,為鹽盜藪,方氏所由乳,請設巡檢司守之。奸民弗便也。會茗洋逃軍反,吏匿不以聞。基令長子璉奏其事,不先白中書省。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挾前憾,使吏訐基,謂談洋地有王氣,基圖為墓,民弗與,則請立巡檢逐民。帝雖不罪基,然頗為所動,遂奪基祿。基懼入謝,乃留京,不敢歸。未幾,惟庸相,基大{戚心}曰:“使吾言不驗,蒼生福也。”憂憤疾作。八年三月,帝親製文賜之,遣使護歸。抵家,疾篤,以《天文書》授子璉曰:“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又謂次子璟曰:“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連絡。我欲為遺表,惟庸在,無益也。惟庸敗後,上必思我,有所問,以是密奏之。”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後中丞塗節首惟庸逆謀,並謂其毒基致死雲。
劉基滿臉虯髯,相貌堂堂,慷慨而有大節,每當談論天下大事,便義形於色。太祖知道他非常忠誠,對他委以心腹之任。每次召見劉基,都要避開他人進入內室,單獨與劉基長時間密談。劉基也自認為自己得不世之遇,所以在太祖麵前知無不言。每到緊急危難關頭,劉基總是勇氣奮發,計策立定,人莫能測,閑暇之時,便敷陳為王之道,而太祖每次都洗耳恭聽,常常稱劉基為老先生而不叫他的名字,並說:“你就是我的張子房啊。”又說“:老先生多次以孔子之言來勸導我。”所以,太祖與劉基的帳中密語,世人所知不詳,而世間所傳為神奇的,大多隻是一些陰陽風水之說,並非劉基的至理名言。劉基的文章氣勢浩大而奇妙,與宋濂同為一代宗師,他的著作有《覆瓿集》、《犁眉公集》流傳於世。劉基有二子:劉璉、劉王景。
基虯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帝察其至誠,任以心膂。每召基,輒屏人密語移時。基亦自謂不世遇,知無不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畫立定,人莫能測。暇則敷陳王道。帝每恭己以聽,常呼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又曰:“數以孔子之言導予。”顧帷幄語秘莫能詳,而世所傳為神奇,多陰陽風角之說,非其至也。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並為一代之宗。所著有《覆瓿集》,《犁眉公集》傳於世。子璉、璟。
宋濂,字景濂,其祖先是金華潛溪人,到宋濂這一輩才遷至浦江。宋濂幼時聰敏,記憶力強,就學於聞人夢吉,精通《五經》,後又跟隨吳萊學習。不久,又在柳貫、黃氵晉門下遊學,他們兩人都極推崇宋濂,自謂不如他。元至正年間,宋濂因舉薦授為翰林編修,但他以父母年老為由堅辭不就,而到龍門山閉門著書。
璉,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監丞,試監察禦史,出為江西參政。太祖常欲大用之,為惟庸黨所脅,墮井死。璉子畾,字士端,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嗣伯,食祿五百石。初,基爵止及身,至是帝追念基功,又憫基父子皆為惟庸所厄,命增其祿,予世襲。明年坐事貶秩歸裏。洪武末,坐事戍甘肅,尋赦還。建文帝及成祖皆欲用之,以奉親守墓力辭。永樂間卒,子法停襲。景泰三年命錄基後,授法曾孫祿世襲《五經》博士。弘治十三年以給事中吳士偉言,乃命祿孫瑜為處州衛指揮使。
十餘年後,朱元璋攻取婺州,召見宋濂。當時婺州已改為寧越府,知府王顯宗奉命開郡學,故聘請宋濂及葉儀為《五經》老師。第二年三月,由於李善長的舉薦,宋濂與劉基、章溢、葉琛一起應征來到應天,授為江南儒學提舉,奉命講授太子經,不久又改撰起居注。宋濂比劉基大一歲,兩人都起於江南,皆負重名。劉基雄健豪放,有奇才之氣,而宋濂則自命為儒者。劉基在軍中出謀劃策,宋濂則以文學之長受到朱元璋的賞識,隨侍朱元璋左右,作為顧問。太祖曾召宋濂講解《春秋左氏傳》,宋濂進言道:“《春秋》是孔子褒善貶惡的書,如能遵行,則賞罰公正適中,天下便可平定!”太祖禦臨端門,口釋黃石公《三略》。宋濂說:“有了《尚書》二《典》、三《謨》,帝王所需大經大法便已經具備,但願能留意而將其講明。”不久,朝廷論功行賞,宋濂又說“:得天下以得人心為本。如果人心不固,盡管有許多的玉帛財富,又有什麼用呢?”太祖認為他所說的全都有理。三月,宋濂請求返鄉探親,太祖及太子都對他備加慰勞、賞賜。宋濂上書謝恩,並致信太子,勉勵他要孝友敬恭,進德修業。太祖看了這封信後十分高興,立即傳召太子,將信中內容告訴他。太祖還親自賜信褒獎,答複宋濂,並令太子回信以示回報。隨後宋濂便因父親去世,服喪守製,守喪期滿,即奉詔返京。
正德八年加贈基太師,諡文成。嘉靖十年,刑部郎中李瑜言,基宜侑享高廟,封世爵,如中山王達。下廷臣議,僉言:“高帝收攬賢豪,一時佐命功臣並軌宣猷。而帷幄奇謀,中原大計,往往屬基,故在軍有子房之稱,剖符發諸葛之喻。基亡之後,孫廌實嗣,太祖召諭再三,鐵券丹書,誓言世祿。畾嗣未幾,旋即隕世,褫圭裳於末裔,委帶礪於空言。或謂後嗣孤貧,弗克負荷;或謂長陵紹統,遂至猜嫌。雖一辱泥塗,傳聞多謬,而載書盟府,績效具存。昔武王興滅,天下歸心,成季無後,君子所歎。基宜侑享太廟,其九世孫瑜宜嗣伯爵,與世襲。”製曰:“可。”瑜卒,孫世延嗣。嘉靖末,南京振武營兵變,世延掌右軍都督府事,撫定之。數上封事,不報,忿而恣橫。萬曆三十四年,坐罪論死,卒。適孫萊臣年幼,庶兄蓋臣借襲。蓋臣卒,萊臣當襲,蓋臣子孔昭複據之。崇禎時,出督南京操江,福王之立,與馬士英、阮大铖比,後航海不知所終。
洪武二年(1369),太祖下詔修《元史》,宋濂被任命為總裁官。當年八月書成,宋濂被授為翰林院學士。第二年二月,儒士歐陽佑等收集元朝元統年以後的事跡回京,太祖仍命宋濂等續修《元史》,六個多月後完成,太祖賜以金帛。當月,宋濂因上朝有誤被參劾,降為編修。四年,升為國子司業,因考證孔子禮奏不及時而獲罪,被貶為安遠知縣,旋即又被召回,任禮部主事。第二年升為讚善大夫。這時,太祖很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張唯等數十人,選擇其中一些年輕有才者,提升為編修,讓他們進入宮中文華堂學習,以宋濂為老師。宋濂擔任太子之師十餘年,太子的一言一行,宋濂都要以禮法來勸導,使其歸於正道;而有關政教及前代興亡之事,宋濂必定會拱手說:“應當是這樣,而不應當是那樣。”每當這時,皇太子都非常嚴肅虛心地接受,而且對宋濂言必稱師父。
璟,字仲璟,基次子,弱冠通諸經。太祖念基,每歲召璟同章溢子允載、葉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機,入見便殿,燕語如家人。洪武二十三年命襲父爵。璟言有長兄子廌在。帝大喜,命廌襲封,以璟為閤門使,且諭之曰:“考宋製,閤門使即儀禮司。朕欲汝日夕左右,以宣達為職,不特禮儀也。”帝臨朝,出侍班,百官奏事有闕遺者,隨時糾正。都禦史袁泰奏車牛事失實,帝宥之,泰忘引謝。璟糾之,服罪。帝因諭璟:“凡似此者,即麵糾,朕雖不之罪,要令知朝廷綱紀。”己,複令同法司錄獄囚冤滯。穀王就封,擢為左長史。
當太祖剖符封功臣時,召宋濂前來商議怎樣封五等爵位。宋濂住在大本堂,通宵達旦,引鑒漢、唐前例,擇其適用部分奏報皇上。後來當上天屢降甘露時,太祖又問其中是否意味著有災異或祥瑞,宋濂回答說:“天子不是受命於天,而是受命於人,美德的基礎並不是祥瑞,而是仁義。《春秋》隻記災異,不書祥瑞,就是這個道理。”太祖的堂侄朱文正被定罪,宋濂說:“文正固然罪當死,但請陛下體諒他是你的親人,還是把他發配到遠方為好。”太祖到方丘祭祀,感到心緒不寧,宋濂從容說道:“養心莫過於寡欲,能夠擇善而行,那麼便可以心境清靜,身體平安。”太祖聽後連連稱讚有道理。太祖也常向宋濂詢問帝王之學,並問哪些書最值得看,宋濂推薦《大學衍義》一書,太祖於是下令把這本書的內容用大字刻在大殿兩邊廊壁上。不久太祖親臨西廊,眾大臣也都在場,太祖挑出《衍義》中司馬遷論黃、老之學中的一段,讓宋濂講析。待宋濂講完,太祖便說:“漢武帝沉溺於方技荒謬之說,一改漢文帝、景帝節儉之風,民力既已疲憊,而漢武帝還要用嚴刑來加以監督。如果為人之主能以仁義來治理民心,那麼異端邪說就不會傳播,而以學校來治理百姓的話,禍亂就不會發生,所以刑罰並不是要優先考慮使用的。”太祖又問三代國運及封疆大小,宋濂都詳細作答,並說:“三代都是以仁義治天下的,故能國運長久。”朱元璋又問“:三代以前,人們讀什麼書呢?”宋濂回答說“:上古時還沒有書籍,也沒有人專門講習學問,君主既治理百姓,也兼教育之責,自己以身作則,百姓自然就已接受了教育。”宋濂曾奉命作詩詠鷹,要在七步之內完成,其詩中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太祖高興地說:“這可是很好的進言啊!”宋濂隨事朱元璋,一向忠誠,這些都是例子。
璟論說英侃,喜談兵。初,溫州賊葉丁香叛,延安侯唐勝宗討之,決策於璟。破賊還,稱璟才略。帝喜曰:“璟真伯溫兒矣。”嚐與成祖弈,成祖曰:“卿不少讓耶?”璟正色曰:“可讓處則讓,不可讓者不敢讓也。”成祖默然。靖難兵起,璟隨穀王歸京師,獻十六策,不聽。令參李景隆軍事。景隆敗,璟夜渡盧溝河,冰裂馬陷,冒雪行三十裏。子貊自大同赴難,遇之良鄉,與俱歸。上《聞見錄》,不省,遂歸裏。成祖即位,召璟,稱疾不至。逮入京,猶稱殿下。且雲:“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下獄,自經死。法官希旨,緣坐其家。成祖以基故,不許。宣德二年授貊刑部照磨。
六年七月,宋濂升為侍講學士,負責起草誥文,同修國史,兼讚善大夫。受命與詹同、樂韶鳳修訂日曆,又與吳伯宗等編修寶訓。九月,給散官定官階職務。太祖任命宋濂為中順大夫,想讓他處理政事,宋濂推辭道:“臣無他長,隻要能就近侍奉皇上就已經很滿足了。”太祖對他愈加看重。洪武八年九月,宋濂跟隨太子及秦、晉、楚、靖江四王到中都講武。太祖獲得地圖《濠梁古跡》一卷,派人送給太子,並在圖外題詞,命宋濂訪詢,隨處講解。太子將地圖拿給宋濂看,宋濂逐一舉陳,隨事勸說,對太子很有規勸告誡作用。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華之潛溪人,至濂乃遷浦江。幼英敏強記,就學於聞人夢吉,通《五經》,複往從吳萊學。已,遊柳貫、黃溍之門,兩人皆亟遜濂,自謂弗如。元至正中,薦授翰林編修,以親老辭不行,入龍門山著書。
宋濂性情誠懇謹慎,長期在宮中為官,卻從不攻擊他人過失。他的住室,題名為“溫樹”,如果有客人問起宮中情況,宋濂便將“溫樹”兩字指給他看。有一次宋濂在家中與賓客一起飲酒,太祖派人暗中觀察。第二天,太祖便問宋濂昨天喝酒沒有,請了哪幾位客人,吃些什麼。宋濂一一如實回答。太祖笑道:“說得對,你沒有欺騙我。”太祖閑時召宋濂詢問群臣的善惡優劣,宋濂隻是列舉表現優良的大臣,並說:“善良的人與我交朋友,我了解他們,而對那些不善之人,我不了解他們!”主事茹太素上書萬餘言,太祖大怒,以此詢問廷臣的看法。有的指著茹太素的上書說:“這是不敬,是誹謗,是違法。”太祖問宋濂,宋濂回答“:茹太素是盡忠於陛下的,陛下現在剛敞開言路,怎麼能給他定以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閱茹太素的上書,覺得有不少可取之處,於是便將廷臣全部召來責問,並直呼宋濂的字說道:“若不是景濂,我幾乎就要錯誤地加罪於上書言事的人了。”於是太祖又當場稱讚宋濂說“:我聽說最上等的是聖人,其次是賢人,再次為君子。宋景濂為朕效力十九年,從未說過一句假話,也從未譏諷別人的短處,始終如一,他豈隻是君子,還真可以說是賢人了。”每當閑暇之時,宋濂來見,太祖都要下令設座上茶。每當早晨見宋濂,總要下令做膳招待,反複地向宋濂谘詢,常常談到夜半才作罷。宋濂不會飲酒,而太祖有一次硬讓他喝了三觴,使他醉得行不成步,太祖見他這樣,十分高興,並親自作《楚辭》一章,又下令詞臣作《醉學士詩》。太祖又有一次將甘露調入湯中,親手舀起來給宋濂喝,並說:“這種湯能治病,還可以益壽延年,我願與你共享。”又下詔令太子賞賜宋濂良馬,然後又親自作《白馬歌》一章,也命侍臣賦詩附和。宋濂所受恩寵便是如此。九年,宋濂晉升為學士,承旨負責起草誥書,仍兼讚善大夫。第二年,宋濂擔任官職,太祖賜給他《禦製文集》及綺帛,並問宋濂年紀多大了,宋濂回答:“六十有八。”太祖便說:“你若將此綺收藏三十二年,你就可以拿它來做一百歲時的衣服了。”宋濂頓首謝恩。又過了一年,宋濂來朝拜見。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長孫宋慎因胡惟庸案獲罪,太祖要將宋濂處死,由於皇後和太子全力相救,才將他安置到茂州。
逾十餘年,太祖取婺州,召見濂。時已改寧越府,命知府王顯宗開郡學,因以濂及葉儀為《五經》師。明年三月,以李善長薦,與劉基、章、溢、葉琛並征至應天,除江南儒學提舉,命授太子經,尋改起居注。濂長基一歲,皆起東南,負重名。基雄邁有奇氣,而濂自命儒者。基佐軍中謀議,濂亦首用文學受知,恒侍左右,備顧問。嚐召講《春秋左氏傳》,濂進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貶惡之書,苟能遵行,則賞罰適中,天下可定也。”太祖禦端門,口釋黃石公《三略》。濂曰:“《尚書》二《典》、三《謨》,帝王大經大法畢具,願留意講明之。”已,論賞賚,複曰:“得天下以人心為本。人心不固,雖金帛充牣,將焉用之。”太祖悉稱善。乙巳三月,乞歸省。太祖與太子並加勞賜。濂上箋謝,並奉書太子,勉以孝友敬恭、進德修業。太祖覽書大悅,召太子,為語書意,賜劄褒答,並令太子致書報焉。尋丁父憂。服除,召還。
宋濂相貌豐偉,滿臉美髯,眼睛近視卻很明亮,能在一粒黍子上麵寫幾個字。從少到老,沒有一天離開過書籍,對學問無所不通。宋濂文風淳厚而飄逸,可與古代作者媲美。在朝時,凡郊社宗廟、山川百神之典,朝會宴享、律曆衣冠之製,四裔貢賦、賞勞之儀,旁及元勳巨卿碑記刻石之辭,都委托給宋濂負責。宋濂屢次被推為開國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門索要詩文者,接踵而至。甚至外國前來進貢的使者都知道宋濂的名聲,多次問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體安康否。高麗、安南、日本甚至出雙倍價收購宋濂文集。四方學者都稱宋濂為“太史公”,而不稱其姓氏。宋濂雖以白發老者隨侍朱元璋,其功業、爵位卻比不上劉基,而一代禮樂製作,宋濂所裁定的居多。
洪武二年詔修元史,命充總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學士。明年二月,儒士歐陽佑等采故元元統以後事跡還朝,仍命濂等續修,六越月再成,賜金帛。是月,以失朝參,降編修。四年遷國子司業,坐考祀孔子禮不以時奏,謫安遠知縣,旋召為禮部主事。明年遷讚善大夫。是時,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張唯等數十人,擇其年少俊異者,皆擢編修,令入禁中文華堂肄業,命濂為之師。濂傅太子先後十餘年,凡一言動,皆以禮法諷勸,使歸於道,至有關政教及前代興亡事,必拱手曰:“當如是,不當如彼。”皇太子每斂容嘉納,言必稱師父雲。
第二年,宋濂逝於夔,終年七十二歲。知事葉以從將其葬於蓮花山下,蜀獻王仰慕宋濂大名,又將宋濂之墓移至華陽城東。弘治九年(1496),四川巡撫馬俊上奏說:“宋濂是了不起的大學者,述作可師,又輔佐帝業,功昭績著,卻死在遠戍之地,時間已久,墳墓都已敗落,乞請皇上體恤審察。”於是,孝宗便將此事下到禮部商議,恢複宋濂原官職,每年春秋兩季在其所葬之地舉行祭祀。正德年間,又追封諡號文憲。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議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討論達旦,曆據漢、唐故實,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屢降,帝問災祥之故。對曰:“受命不於天,於其人,休符不於祥,於其仁。《春秋》書異不書祥,為是故也。”皇從子文正得罪,濂曰:“文正固當死,陛下體親親之誼,置諸遠地則善矣。”車駕祀方丘,患心不寧,濂從容言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審能行之,則心清而身泰矣。”帝稱善者良久。嚐問以帝王之學,何書為要。濂舉《大學衍義》。乃命大書揭之殿兩廡壁。頃之禦西廡,諸大臣皆在,帝指《衍義》中司馬遷論黃、老事,命濂講析。講畢,因曰:“漢武溺方技謬悠之學,改文、景恭儉之風,民力既敝,然後嚴刑督之。人主誠以禮義治心,則邪說不入,以學校治民,則禍亂不興,刑罰非所先也。”問三代曆數及封疆廣狹,既備陳之,複曰:“三代治天下以仁義,故多曆年所。”又問:“三代以上,所讀何書?”對曰:“上古載籍未立,人不專講誦。君人者兼治教之責,率以躬行,則眾自化。”嚐奉製詠鷹,令七舉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謂善陳矣。”濂之隨事納忠,皆此類也。
在宋濂兒子中,次子宋王遂最為有名,宋王遂字中珩,善於作詩,尤精於書法,洪武九年(1376),因為宋濂的緣故,被召為中書舍人,宋濂兄長之子宋慎也為儀禮序班。太祖曾多次測試宋王遂與宋慎,並教育、告誡他們,並笑著對宋濂說“:你為朕教育太子及諸王,朕也教一教你的子孫吧。”宋濂步行艱難,太祖總要讓宋王遂、宋慎攙扶著他。宋濂一家,祖孫父子,同在內廷為官,眾人都覺得這是很榮耀的事。宋慎獲罪,宋王遂也被牽連,兩人都被處死,家屬也全被遷往茂州。建文帝即位後,追念宋濂興宗舊學,便召宋王遂之子宋懌到翰林院做官。永樂十年(1412),宋濂之孫因是奸黨鄭公智的外親,被牽連獲罪,永樂帝下詔特赦了他。
六年七月遷侍講學士,知製誥,同修國史,兼讚善大夫。命與詹同、樂韶鳳修日曆,又與吳伯宗等修寶訓。九月定散官資階,給濂中順大夫,欲任以政事。辭曰:“臣無他長,待罪禁近足矣。”帝益重之。八年九月,從太子及秦、晉、楚、靖江四王講武中都。帝得輿圖《濠梁古跡》一卷,遣使賜太子,題其外,令濂詢訪,隨處言之。太子以示濂,因曆曆舉陳,隨事進說,甚有規益。
葉琛,字景淵,麗水人。博學有文才。元末跟隨石抹宜孫駐守處州,出謀劃策,捕殺山寇,授為行省元帥。王師攻下處州,葉琛避逃建寧。因被推薦征召而至應天,授為營田司僉事。不久,升遷洪都知府,輔佐鄧愈鎮守洪都。祝宗、康泰反叛,鄧愈逃脫,葉琛被捉,始終不屈,並且大罵,死於洪都。被追封為南陽郡侯,在耿再成祠內塑像,後在功臣廟中祭祀。
濂性誠謹,官內庭久,未嚐訐人過。所居室,署“溫樹”。客問禁中語,即指示之。嚐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書萬餘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問濂,對曰:“彼盡忠於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既而帝覽其書,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於是帝廷譽之曰:“朕聞太上為聖,其次為賢,其次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嚐有一言之偽,誚一人之短,始終無二,非止君子,抑可謂賢矣。”每燕見,必設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複谘詢,常夜分乃罷。濂不能飲,帝嚐強之至三觴,行不成步。帝大歡樂。禦製《楚辭》一章,命詞臣賦《醉學士詩》。又嚐調甘露於湯,手酌以飲濂曰:“此能愈疾延年,願與卿共之。”又詔太子賜濂良馬,複為製《白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其寵待如此。九年進學士承旨知製誥,兼讚善如故。其明年致仕,賜《禦製文集》及綺帛,問濂年幾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綺三十二年,作百歲衣可也。”濂頓首謝。又明年,來朝。十三年,長孫慎坐胡惟庸黨,帝欲置濂死。皇後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章溢,字三益,龍泉人。出生之時,哭聲如鍾。二十歲時,章溢與胡深一起師從王毅。王毅,字叔剛,是許謙的門生,在家鄉教書,講解經義,聽者大多感悟。章溢跟隨他到處遊曆,有誌於聖賢之學,天性孝順、友愛。章溢曾遊曆金華,元憲使禿堅不花對他以禮相待,禿堅不花調任秦中,要章溢與他同行。至虎林時,章溢心中動搖,告辭回鄉。回鄉八日後父親去世,尚未殮葬,大火焚燒其屋。章溢拍著額頭籲求上天,果然大火燒至放置棺材之處時熄滅。
濂狀貌豐偉,美須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字。自少至老,未嚐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並。在朝,郊社宗廟山川百神之典,朝會宴享律曆衣冠之製,四裔貢賦賞勞之儀,旁及元勳巨卿碑記刻石之辭,鹹以委濂,屢推為開國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門乞文者,後先相踵。外國貢使亦知其名,數問宋先生起居無恙否。高麗、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購文集。四方學者悉稱為“太史公”,不以姓氏。雖白首侍從,其勳業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禮樂製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蘄、黃侵犯龍泉,章溢的堂侄章存仁被捉,章溢挺身而出,對寇賊說道“:我哥哥隻有一個兒子,我寧願代替他。”賊寇一向聽說章溢的名聲,想招降他,便將他綁在柱子上,章溢毫不屈服。到夜間哄騙守賊,脫身而歸,召集同鄉百姓組成義兵,擊敗賊寇。府官隨即率軍而來,要殺盡有牽連者。章溢前去勸說石抹宜孫說“:貧苦百姓是迫於饑寒,為什麼要處死他們呢?”石抹宜孫覺得他的話有理,便下令止兵,並將章溢留在幕下。章溢隨軍平定慶元、浦城盜賊,被授為龍泉主簿,章溢推辭不受,返回故鄉。石抹宜孫駐守台州時,被賊寇包圍。章溢率領鄉兵前往救援,擊退賊寇。不久,賊寇攻陷龍泉,監縣寶忽丁逃跑,章溢與其老師王毅率領壯士擊走賊寇。寶忽丁返回後,心有所愧,殺死王毅而反。當時章溢正在石抹宜孫幕府,獲悉此事,迅速趕回,偕同胡深捉殺首惡,並趁機引兵平定鬆陽、麗水諸寇。長槍軍進攻婺州,聽說章溢軍至,使撤兵離去。論功之時,章溢被授為浙東都元帥府僉事。章溢卻說“:我所率都是故鄉子弟,他們肝腦塗地,而我卻獨取功名,我不忍心啊。”因此堅辭不受。章溢將義兵交托其子章存道,自己退隱匡山。
其明年,卒於夔,年七十二。知事葉以從葬之蓮花山下。蜀獻王慕濂名,複移塋華陽城東。弘治九年,四川巡撫馬俊奏:“濂真儒翊運,述作可師,黼黻多功,輔導著績。久死遠戍,幽壤沉淪,乞加恤錄。”下禮部議,複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諡文憲。
明軍攻克處州,章溢避入閩境。後來太祖誠心聘請,章溢與劉基、葉琛、宋濂一同來到應天。太祖慰問劉基等說:“為了天下,委屈四位先生了。如今天下紛亂,何時才能平定呢?”章溢回答說:“天道無常,隻有恩德方能輔助成功,隻有不嗜殺人者才能一統天下。”太祖覺得他的話頗有遠見,任命他為僉營田司事。章溢巡行江東、兩淮田地,根據戶籍確定稅額,這對百姓十分有利。章溢因久病休假,太祖知道他想念家母,便給予厚賜,讓他回鄉,而將其子章存厚留在京城。浙東設提刑按察使時,太祖命章溢為僉事。胡深出師溫州,章溢受命駐守處州,供應糧餉,而百姓不覺煩勞。山賊來侵,章溢率軍將其擊走。晉升為湖廣按察僉事。當時荊、襄初定,廢地很多,章溢建議派兵屯田,並且以此控製北方。太祖聽從了他的提議。當時浙東按察使宋思顏、孔克仁等因失職被捕,供詞中牽涉到章溢。太祖為此派太史令劉基前去對章溢傳達旨意,說:“我向來知道章溢守法,不要有疑慮。”
仲子璲最知名,字仲珩,善詩,尤工書法。洪武九年,以濂故,召為中書舍人。其兄子慎亦為儀禮序班。帝數試璲與慎,並教誡之。笑語濂曰:“卿為朕教太子諸王,朕亦教卿子孫矣。”濂行步艱,帝必命璲、慎扶掖之。祖孫父子,共官內庭,眾以為榮。慎坐罪,璲亦連坐,並死,家屬悉徙茂州。建文帝即位,追念濂興宗舊學,召璲子懌官翰林。永樂十年,濂孫坐奸黨鄭公智外親,詔特宥之。
恰逢胡深進入福建,全軍覆沒,而處州動搖,太祖命章溢為浙東按察副使前往鎮守。章溢覺得自己涉罪而受到寬恕,不應遷升,因此推辭副使之職,仍任僉事。章溢到處州後,宣布詔令,處死叛首,餘黨全被平定。章溢召集舊部義兵分布要害之處。賊寇侵犯慶元、龍泉,章溢排列木柵嚴加防禦,賊寇不敢來犯。浦城守軍缺乏糧食,李文忠欲將處州糧食運去。章溢認為車船不通,而軍中所掠糧食頗多,請求充公平均供給,於是浦城軍糧充足。溫州茗洋賊寇為患,章溢命其子章存道前往搜捕斬首。朱亮祖攻取溫州時,軍中搶掠百姓子女頗多,章溢將他們全部放歸。吳地平定後,太祖下詔命章存道駐守處州,而召章溢入朝覲見。太祖對群臣說:“章溢雖是儒臣,但他們父子效力一方,寇賊全被平定,其功勞不在諸將之後。”又問章溢應派哪位將領前去征伐福建。章溢回答說“:湯和取海路、胡美由江西前去征討,必定勝利。但李文忠在福建尤其有威信,如果命李文忠從浦城攻取建寧,將是萬全之計。”太祖當即按章溢的策劃,下詔命李文忠出師。處州軍糧舊額為一萬三千石,戰事興起後加至以前的十倍。章溢向丞相建議,恢複了舊額。浙東建造海船,在處州征求巨木。章溢說道:“處州、婺州相交之處,山岩峻險,縱然有木材,從什麼路運出去呢?”因而告訴行省停辦此事。
葉琛,字景淵,麗水人。博學有才藻。元末從石抹宜孫守處州,為畫策,捕誅山寇,授行省元帥。王師下處州,琛避走建寧。以薦征至應天,授營田司僉事。尋遷洪都知府,佐鄧愈鎮守。祝宗、康泰叛,愈脫走,琛被執,不屈,大罵,死之。追封南陽郡侯,塑像耿再成祠,後祀功臣廟。章溢,字三益,龍泉人。始生,聲如鍾。弱冠,與胡深同師王毅。毅,字叔剛,許謙門人也,教授鄉裏,講解經義,聞者多感悟。溢從之遊,同誌聖賢學,天性孝友。嚐遊金華,元憲使禿堅不花禮之,改官秦中,要與俱行。至虎林,心動,辭歸。歸八日而父歿,未葬,火焚其廬。溢搏顙籲天,火至柩所而滅。
洪武元年(1368),章溢與劉基同被授予禦史中丞兼讚善大夫。當時廷臣窺探皇帝的意圖,辦事大多嚴厲苛刻,唯獨章溢能持大體。有人因此勸說他。章溢卻說“:憲台為百司的儀表,應當教人懂得廉恥,豈能以相互攻訁幹抨擊為能呢?”太祖親自去祭祀社稷,卻遇上了大風雨,回來之後坐在外朝,怒說禮儀不合,以致變天。章溢委婉說明自己無罪,太祖才寬恕了他。李文忠征伐福建,章存道率所部鄉兵一萬五千人隨往。福建平定後,太祖下詔命李存道率所部從海路北征。章溢堅持不可,說:“鄉兵都是農民,曾允諾讓他們在福建平定後回鄉務農,現在又調去北征,這是不講信用啊。”太祖聽後不悅。章溢不久又奏道“:已經進入福建的鄉兵,讓他們返回故鄉。而對那些過去曾是叛逆的百姓,應當征召為兵,命其北上,這樣便可一舉兩得,恩威並顯。”太祖高興地說“:誰說儒者迂遠而不切實際呢?沒有先生一行,便無人能辦此事。”章溢行至處州時,恰逢母親去世,請求回鄉居喪守孝。太祖不許。鄉兵聚集之後,章存道受命由永嘉出發,由海路北上,章溢再次奏請回鄉守喪。太祖下詔答應其請求。章溢悲戚過度,殮葬時又親自背運土石,終也染病去世,終年五十六歲。太祖悲痛哀悼,親自撰文,到章溢家中祭奠。
蘄、黃寇犯龍泉,溢從子存仁被執,溢挺身告賊曰:“吾兄止一子,寧我代。”賊素聞其名,欲降之,縛於柱,溢不為屈。至夜紿守者脫歸,集裏民為義兵,擊破賊。俄府官以兵來,欲盡誅詿誤者。溢走說石抹宜孫曰:“貧民迫凍餒,誅之何為。”宜孫然其言,檄止兵,留溢幕下。從平慶元、浦城盜。授龍泉主簿,不受歸。宜孫守台州,為賊所圍。溢以鄉兵赴援,卻賊。已而賊陷龍泉,監縣寶忽丁遁去,溢與其師王毅帥壯士擊走賊。寶忽丁還,內慚,殺毅以反。溢時在宜孫幕府,聞之馳歸,偕胡深執戮首惡,因引兵平鬆陽、麗水諸寇。長槍軍攻婺,聞溢兵至,解去。論功累授浙東都元帥府僉事。溢曰:“吾所將皆鄉裏子弟,肝腦塗地,而吾獨取功名,弗忍也。”辭不受。以義兵屬其子存道,退隱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