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 熱搜: 三字    鬼穀子 
《明史》 作者:張廷玉  

列傳·卷一百八十

◎忠義四
張光奎,澤州人,官至山東右參政。崇禎五年(1623),起義軍進至山西,監司王肇生自作主張任歙縣人吳開先為將,與起義軍戰於澤州城西。義軍放棄對澤州的進攻,轉而從沁水攻陽城。開先恃其驍勇,渡過沁河,與義軍戰於北留墩下,後無援兵,為義軍所敗,全軍覆沒。義軍回師再攻澤州。這時張光奎正告假居住家中,便與其兄守備張光璽、千總劉自安等,率眾固守八個日夜,援兵不至,城陷戰死。澤州是大州,遠近皆為之震動。朝廷聞訊,贈光奎光祿寺卿,光璽等也受到封贈和撫恤。

○張允登(郭景嵩郭應響)張光奎(楊於楷等)李中正(馬足輕等)方國儒(王紹正常存畏劉定國)何承光(高日臨等)龐瑜(董三謨等)尹夢鼇(趙士寬等)盧謙(張有俊等)龔元祥(子炳衡姚允恭)王信史記言(李君賜等)梁誌仁(單思仁等)王國訓(胡爾純等)黎弘業(馬如蛟等)張紹登(張國勳等)王燾(魏時光)蔣佳徵(吳暢春等)徐尚卿(王時化等)阮之鈿郝景春(子鳴鑾等)張克儉(鄺曰廣等)徐世淳(子肇梁餘塙等)
龐瑜,字堅白,湖廣公安人。家貧,世代以種田為業。夏季趕牛拉水車灌田時,捧書在牛後朗讀不輟。由貢生授京山訓導。崇禎七年(1634)升為陝西崇信縣知縣。該縣無城牆,有貧民百餘戶,鬧兵荒。陝西農民起義爆發,瑜料定義軍必來攻擊崇信,對監司陸夢龍說明他的意見,夢龍認為無兵不能抵禦。龐瑜召集士民修建土城牆以備防守,誓死抵抗。這年閏八月,大雨,土牆倒塌,義軍突然攻來,瑜無力抗拒,忙解縣印派家人送往上級,自己端坐堂上。義軍攻至,他破口大罵不止。義軍將他綁赴野外,剖心裂屍。

張允登,漢州人。萬曆三十八年進士。曆知鹹寧、鹹陽,有善政。其成進士,出湯賓尹之門,賓尹弗善也,而東林以賓尹故,惡之。舉卓異,得刑部主事,累遷河西兵備副使。鄜、延歲饑,亟遭盜,允登拊循備至,士民德之。崇禎四年閏十一月督餉至甘泉,降卒潛與流賊通,殺知縣郭永固,劫餉。允登力禦,不敵死。鄜人素服迎其喪,哭聲震十裏,罷市三日。
朝廷聞知,贈瑜為固原知州。

當是時,流賊日熾,總督洪承疇往來奔擊,日不暇給。逾月陷宜君,又陷葭州,僉事郭景嵩死之。明年二月陷鄜州,兵備副使郭應響死之。應響,福清人,萬曆丙午舉鄉試第一。寧塞餘賊來犯,應響禦之,斬賊常山虎等十五人。至是,混天猴率眾夜突至,應響登北關,集士卒拒守,手殺三賊,力不支遂死。事聞,贈光祿寺少卿,諡忠烈,予祭葬,蔭一子入監讀書。
尹夢鼇,雲南太和人。萬曆時中舉。崇禎年間任潁州知州。八年(1635)正月,他正在鳳陽拜謁上官,聞農民起義軍至,立即趕回。這時義軍已至城下。夢鼇與通判趙士寬率民固守。城北門外有座高樓,由此可窺視城中,生員劉廷傳建議搶先占領,夢鼇頗為讚同。但廷傳所統領的都是市民,不善作戰,該樓為義軍所占。義軍鑿開城牆數丈,城上守軍都爭相逃命,欲止不能。夢鼇手持大刀,獨自擋在被鑿的城牆處,殺敵十多人,身受重創。義軍攻入,夢鼇投城下烏龍潭而死。

張光奎,澤州人。仕至山東右參政。崇禎五年,流賊躪山西,監司王肇生以便宜署歙人吳開先為將,使擊賊,戰澤州城西。賊敗去,從沁水轉掠陽城。開先恃勇渡沁,戰北留墩下,擊斬數百人,炮盡無援,一軍盡沒。賊乃再犯澤州,光奎方裏居,與兄守備光璽、千總劉自安等率眾固守八日,援兵不至,城陷,並死之。澤,大州也,遠近為震動。事聞,贈光祿卿,光璽等贈恤有差。
劉廷傳為故布政使劉九光之侄子,任俠好義,也被俘殺死。

是歲,紫金梁等寇遼州,裏居行人楊於楷與主事張友程,佐知州信陽李呈章拒守,力屈城陷,於楷被執,罵賊死。呈章、友程及舉人趙一亨、侯標並死之。明年六月,賊陷和順,裏居昌平副使樂濟眾被傷,不屈,投井死。贈於楷光祿少卿,濟眾太仆少卿。有徐明揚者,浮梁人,由選貢生為平順知縣。六年四月,賊來犯,設策守禦,城破不屈死。
龔元祥,字子禎,長洲人。鄉試中舉,崇禎四年(1631)為霍山教諭,為人品行端正,以傳授孔孟之教為己任,與訓導姚允恭友善。八年,農民起義軍攻陷鳳陽,元祥同縣令共同守禦。義軍突然而至,縣令逃跑,元祥督率士民堅守。有人勸他逃避,他說:“食皇帝俸祿而臨難逃脫,這是不忠;臨危而棄城,這是不義。我平日講忠義之道是為了什麼?若有不測,死也是應當的。”城陷,元祥整衣端坐。義軍至,他向義軍講明忠君大義。義軍要他投降,他厲聲道:“死就死,你們怎敢侮辱我!”終於遇害,臨死還罵不絕口。朝廷聞知,贈元祥為國子監助教,建祠祭祀,其祠曰“忠孝祠”,其子炳衡也入祠配祀。

李中正,盧氏人。萬曆末,舉會試,以天啟二年赴廷對,授承天府推官,遷兵部主事。崇禎初,謝病歸。六年,群盜大亂河北。其冬,乘冰渡河,遂由澠池犯盧氏。中州承平久,不設備。驟聞賊至,吏民惶駴,知縣金會嘉棄城遁。十二月,賊入城,中正勒家眾及裏中壯士奮擊,眾寡不敵,力戰死。賊縱掠城中,執舉人靳謙書,使跪,不屈,大罵而死。
史記言,字司直,當塗人。崇禎年間中舉,由長沙知縣升陝州知州。陝西為農民起義發源之地,陝州為攻擊目標。記言用自己的財產招募士兵,聘請少室僧人來訓練。崇禎八年(1635)十一月,義軍進攻陝州,記言進行抵抗,斬數十人,生擒二十餘人。義軍老回回憤慨,率數萬人攻城,未克,又乘雪夜來襲。記言所練士兵剛調他郡,陝州被攻陷,記言縱火自焚。兩個和尚把他扶出去,對他說:“死在這裏誰知道?”越城牆而下,被義軍捉住。記言大聲罵道:“有死知州,無降知州!”終於被殺。指揮李君賜,訓導王誠心,教諭張敏行、姚良弼,指揮楊道泰、阮我疆,鎮撫陳三元皆死,記言贈光祿寺少卿。

賊以是冬始入河南,自是屢陷名城,殺將吏無算,鄉官舉貢多被難。其宜陽馬足輕,靈寶許軍,新安劉君培、馬山、李登英,偃師裴君合,陝州張我正、張我德,孟津孫挺生,嵩縣傅世濟、李佩玉,上蔡劉時寵輩,則先後以布衣抗節顯。
梁誌仁,南京人,保定侯梁銘之後代。萬曆末年鄉試中舉。崇禎六年(1633)授衡陽知縣,後調羅田知縣。農民起義軍進入湖廣,誌仁日夜戒備。義軍首領羅汝才對左右說:“羅田是個小城,容易攻克。然而梁君是個長者,我不忍與他刀槍相見。等他離開後我們再攻取。”該縣富豪江猶龍與義軍有來往,誌仁逮捕他下獄。猶龍知道自己必死,暗中派人去引導汝才遣軍來攻。八年二月,義軍突然攻城,誌仁急與典史單恩仁、教諭吳鳳來、訓導盧大受督民守禦。城陷,誌仁持長矛巷戰,終於力窮被捕。義軍要他跪下,他罵道:“我是天子命官,豈肯屈膝於你們!”義軍大怒,肢解其身體,火焚致死。其妻也遇害。汝才這時正在英山,聞羅田城破,誌仁被殺,趕至羅田,處決殺死誌仁的別將,斥責他們:“為何擅自殺害長者!”以錦衣安葬誌仁夫婦。

足輕,性孝友。弟惑婦言,迫分產,乃取田磽薄者自予。萬曆末,歲大凶,出粟六百石以振,焚券千餘。崇禎六年冬,流賊渡河而南,挈家避之石龍崖。三女皆殊色,慮賊汙,悉投崖死。足輕被執,厲聲大罵。賊怒,並三子殺之。家眾皆遇害,惟存次子駿一人,後登鄉薦。軍為縣陰陽官,為賊所掠,大罵見殺。
馬如蛟,字騰仲,和州人。天啟二年(1622)進士,授浙江山陰縣知縣,為官清廉,品行端正。崇禎元年(1628),朝廷召入朝授禦史。他彈劾魏忠賢黨羽徐紹吉、張納,罷了他們的官。出朝巡按四川時,蜀中奸民把別人的田產投獻給權勢之家,如蛟為此上陳朝廷,要求永革其弊。回京監武舉會考。武舉董某,以其武藝為帝所知,但考試結果其文章不合格,未錄取。帝大怒,罷了考官的職,如蛟也落職。八年,他論平邦彥的功而恢複舊官,因父死服喪而未就任。農民起義軍至,如蛟將其全部財產用來招募士卒,輔助黎弘業固守和州。他指揮壯士出擊,兩戰皆捷。義軍冒著風雪攻陷和州。如蛟急忙下令:凡能抗敵者,賞銀百兩。一下子有百餘人報名。進行激烈的巷戰,如蛟戰死。其兄鹽運判官如糾、生員如虹及家屬十四人皆死。朝廷贈太仆寺少卿,蔭其一子為官。

君培有義行,攜子及從孫避難,道遇賊,欲殺其從孫。君培曰:“我尚有男,此子乃遺孤,幸舍之而殺我。”賊如其言,二子獲免。
張紹登,字振夫,南城人。崇禎時舉人,授應城知縣。崇禎九年(1636),農民起義軍攻應城,紹登同訓導張國勳、鄉官饒可久全力抵禦,力戰一晝夜,斬獲甚眾。義軍暫撤走。本縣侍郎王蠨之子王權與本族有怨仇,怨家暗中引導義軍再來攻城。國勳協助紹登堅守,並向上級官府求援。副將鄧祖禹率軍來救援,守西南城,國勳守東北城,紹登往來策應。義軍射書入城,要城內交出王權。王權懼怕,從北門突出,義軍乘此機會從南麵登城而入。城破,紹登還至公署,端坐堂上。有義軍入堂來,他揮拳打之,義軍大部隊至,殺死紹登。義軍領袖歎他忠義,將他葬於公堂之側。

山性剛直,土寇於大中陷新安,獲山,使負米。叱曰:“我天朝百性,肯為賊負米邪!”大罵而死。登英亦以罵賊死。
王燾,字浚仲,昆山人。年少無父,家境貧寒,九歲時過繼與人。族中有人圖他的財產,燾拱手讓出,自己克勤克謹地奉養過繼家的祖母和母親。萬曆末年中鄉舉,由教諭官至隨州知州。州遭戰亂之後,戶不滿千,燾訓練民兵,修繕守城器械。當地人李良喬反叛,為他所鎮壓。

君合幼孤,母苦節,孝養惟謹。賊至,聚眾保沙岸寨。攻圍十晝夜不克,說之降,大罵不從。寨破,被磔。
崇禎十年(1637)正月起義大軍突然殺至,燾且戰且守,斬殺三百餘人。起義軍猛力攻擊,雙方相持二十餘日。嚴冬,風雪漫天,守城者多散。燾知必敗,回到官衙自盡。義軍焚燒官署,但燾的屍體卻未燒焦。朝廷贈太常少卿。福王時賜諡烈湣,建雙忠祠,與同邑蔡懋德並祀。

我正素豪俠,集眾保鄉裏,一方賴之。十四年勒眾禦賊,馘三人。俄賊大至,眾悉奔,奮臂獨戰。賊愛其男,欲生致之,詬罵自刎死。我德知賊至,恐妻子受辱,驅一家二十七人登樓自焚。
徐尚卿,南平人。鄉試中舉,授劍州知州。崇禎十年(1637)十月,李自成、惠登相等率數十萬人馬進入四川。明將軍侯良柱在廣元戰死,義軍攻陷昭化縣,知縣王時化戰死。尚卿知義軍必攻劍州,召集士民傷心地說“:城必不能守。你們趕快走,吾與城共存亡。”士民要他一同走,尚卿不肯。過二日城陷,自盡而死。吏目李英俊也隨尚卿一同自盡。義軍長驅直入,攻陷江油、彰明、安縣、羅江、德陽、漢州。共陷州縣三十六座。贈尚卿右參議,贈王時化光祿寺丞。時化,湖光人。

挺生精星術,預卜十五年有寇禍,編茅河渚以居。賊蹤跡得之,語其妻梁氏曰:“此匹夫徇義之秋也。”夫婦對泣,詬賊而死。世濟與兄世舟並為土寇於大中所執,將殺之。兄弟相抱泣,賊議釋其一,世濟即奪賊刀自殺,世舟獲免。
阮之鈿,字實甫,桐城生員。崇禎年間,下詔舉人才。同郡諭德劉若宰舉薦之鈿,中選,授穀城縣知縣。

佩玉者,禦史興元孫也。崇禎末,中州盡殘,佩玉結遺民捍鄉井,與鄰寨相掎角,往往尾賊後,奪其輜重。賊憚之,不敢出其境。後大舉圍別寨,佩玉往救,力戰而死,裏人聚哭之。
崇禎十一年(1638)正月,之鈿還未到任,張獻忠已攻陷穀城,請求招安。總理熊文燦準許了,將獻忠部下數萬置於穀城四郊,居民紛紛不安,都想逃走。之鈿來到後,盡心調理,人民稍安。他上疏朝廷說“:獻忠虎踞穀城,其謀叵測。他所要求之地,實為兵餉供應的咽喉,秦、蜀交會的脈絡,今都為他所占據。一些奸民都甘心為他效力,善良都為他脅迫。臣是守土管民的官,結果是無土可守,無民可管。庫藏空虛,民產被奪,田賦無處征取。我名為縣令,實際上是個多餘的人。而朝廷一心主張安撫,臣愚昧,妄自認為撫剿二策可以合言,不可分言,否則有損國威,挫敗士氣。”但這意見沒被采用。義軍中有些人漸到四鄉行劫,之鈿把他們抓起來並告訴所統領的將官,進行了一定的懲處。再告發義軍有劫掠行為時,義軍領袖再不做處理,對之鈿說:“官府不給我們軍餉,有了餉他們自然不會去劫掠了。”因此,四鄉村民逃亡幾盡。又來掠奪城內,若稍抗拒,即以刀棍相見。監軍僉事張大經奉熊文燦之命來鎮撫,也不能禁止。

時寵有孝行。賊陷城,其父宗祀以年老不能行,命之速避,遂自殺。時寵慟哭,刺殺一子、三女,夫婦並自剄。其妹適歸寧,亦從死,一家死者八人。
崇禎十二年(1639),張獻忠反朝廷的形跡漸漸顯露,之鈿去企圖說服獻忠:“將軍開始的作為是不對的,今幸而為朝廷之臣,應建立軍功,垂名青史。難道未看到劉國能將軍?由於他效忠朝廷,天子親自下詔進他官爵,厚賞金帛。將軍若懷疑天朝另有看法,之鈿願以百口為保。還有什麼可疑而懷有他誌?”獻忠素來對之鈿心懷仇恨,對他以惡言辱罵。之鈿憂憤成疾,在壁上題辭表示自己忠於朝廷的決心,不視事。

方國儒,字道醇,歙縣人。四歲失父,奉母以孝聞。天啟元年舉於鄉。崇禎間,授保康知縣。流賊大入湖廣,將吏率望風先奔。保康小邑素無兵,七年正月賊至,國儒急率鄉兵出禦,力不支,城遂陷。亡何,賊退,國儒還入城。逾月複至,督吏民固拒。賊至益眾,複陷。國儒官服坐堂上,被執大罵,身中七刃死。
同年五月,獻忠果然反叛朝廷,劫掠府庫,釋放囚徒,毀壞城池。之鈿服毒自殺未死。獻忠派人向他索取縣印。之鈿堅決不給,為張獻忠所殺。獻忠縱火燒毀公署。之鈿後贈尚寶少卿。

賊陷竹谿,訓導王紹正死之。穀城舉人常存畏會試赴京,道遇賊,欲劫為首領,罵不絕口死。他賊犯興山,知縣劉定國堅守。城將陷,遣吏懷印送上官,罵賊死。
郝景春,字和滿,江都人。鄉試中舉,授鹽城教諭,因犯過失而罷職歸家。啟任陝西苑馬寺萬守監錄事,後調為黃州照磨,代理黃安縣事。到任剛三日,農民義軍突然來攻城,景春等堅守八天八夜,義軍撤走。

何承光,貴州鎮遠人。萬曆四十年舉於鄉。崇禎中,曆夔州同知。七年二月,賊由荊州入夔門,犯夔州。副使周士登在涪州,城中倉猝無備,通判、推官、知縣悉遁。承光攝府事,率吏民固守,力竭城陷。承光整冠帶危坐,賊入殺之,投屍於江。事聞,贈承光夔州知府。
崇禎十一年(1638),升任房縣知縣。農民起義軍領袖羅汝才率九營之眾向熊文燦請降,文燦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猶豫起來。景春單騎至義軍兵營去勸說,並與汝才及其同黨白貴、黑雲祥歃血為盟。汝才到文燦軍門投降,而所部諸營分駐於竹奚穀、保康、上津,自己與貴、雲祥駐於房縣城郊。當時,鄖陽各縣城牆都被破壞,隻有房縣有賴於景春安撫,大體上可以防守。然義軍雜處其間,居民日夜不安。景春與主簿朱邦聞、守備楊道選一方麵修理防禦工事,一方麵與義軍諸營和睦相處。

自賊起陝西,轉寇山西、畿輔、河南、北及湖廣、四川,陷州縣以數十許,未有破大郡者,至是天下為震動。
崇禎十二年(1639)五月,張獻忠在穀城舉兵反明,約汝才一同行動。景春子郝鳴鑾還是生員,有萬夫不敵之勇,他對其父說:“房縣城為敵攻擊目標,僅疲憊瘦弱的士兵不過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鎧甲去見汝才說“:你難道不念曾與我父親燒香盟誓之言嗎?希望你慎重,不要與張獻忠一同作亂。”汝才假意允諾。鳴鑾察覺出汝才的允諾並非真心誠意,回來與道選領兵登城防守,而獻忠所遣前鋒已至城下。鳴鑾等斬義軍將領上天龍,遣使向熊文燦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見到文燦。

其他部自漢中犯大寧,知縣高日臨見勢弱不能守,齧指書牒乞援上官,率眾禦之北門。兵敗被執,大罵不屈,賊碎其體焚之。訓導高錫及妻女,巡檢陳國俊及妻,皆遇害。日臨,字儼若,鄱陽恩貢生。
不久,義軍大隊人馬至房縣城下,獻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隊伍打紅旗。忽然兩軍合在一起並力圍攻。義軍將領白貴、黑雲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讓給我們,保證無事。”獻忠又令張大經來勸降。景春在城上大罵,鳴鑾且守且戰,堅持了五天五夜。義軍損失不少,獻忠左足受傷,其心愛戰馬也被殺死。守軍指揮張三錫開北門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選在巷戰中犧牲。大經促使汝才勸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問他府庫財物何在,景春厲聲道“:庫藏若還有財物,你們也破不了城!”義軍殺一典史、一守備來恐嚇他,景春終不屈服,與其子鳴鑾一道被殺。其仆陳宜和朱邦聞一家都死。朝廷聞知,贈景春尚寶少卿,建祠奉祀,後又改贈太仆寺少卿。

賊陷夔州,他賊即以次日陷巫山,通江巡檢郭纘化陣沒,通江指揮王永年力戰死。至四月,守備郭震辰、指揮田實擊賊百丈關,兵敗被執,罵賊死。
張克儉,字禹型,山西屯留人。崇禎四年(1631)進士,授輝縣知縣。六年春,農民義軍進攻武安,守備曹鳴戰死。又進攻輝縣,克儉固守。義軍屯於百泉書院,三日後撤去。克儉升兵部主事。

龐瑜,字堅白,公安人。家貧,躬耕自給。夏轉水灌田,執書從牛後,朗誦不輟。由歲貢生授京山訓導。崇禎七年擢陝西崇信知縣。縣無城,兵荒,貧民止百餘戶。瑜知賊必至,言於監司陸夢龍,以無兵辭。瑜集士民築土垣以守,流涕誓死職。閏八月天大雨,土垣盡圮。賊掩至,瑜急解印遣家人齎送上官,端坐堂上以待。賊至,捽令跪。瑜罵曰:“賊奴敢辱官長!”拔刀脅之,罵益厲。賊掠城中無所有,執至野外,剖心裂屍而去。贈固原知州。
崇禎十二年(1639),升湖廣僉事,監鄖陽、襄陽諸軍。楊嗣昌鎮守襄陽,還多依仗於他。張獻忠、羅汝才失敗,小秦王、混世王、過天星等均降,嗣昌把他們安置在房縣、竹山的山中,命克儉來安撫。但義軍並未解散,自擇駐紮,連營數百裏。這時大河南北發生饑荒,流民到襄、漢來就食的,每日數萬人,義軍多混入流民之中。克儉深以為憂,上書嗣昌說“:襄陽自古就是重要地方。近兩河饑民雲集,新舊降卒雜處其間,一夫號召,立即反叛。況秦兵以長、武之變,西歸鄖陽、房縣。軍總督府才建立,降卒兵營星羅棋布,如同放虎自衛。紫(陽)、漢(陰)、西(鄉)、興(安)沒有重要守備,有何依恃而不恐。”嗣昌不以為然,反而對他說“:昔高仁厚六天內降賊百萬,擒獲阡能,監軍為何膽怯?”嗣昌入蜀後,委任克儉留襄陽主持軍務。因破敵有功,加克儉為右參議,仍監軍鄖、襄。不久,命他移守下川南道,鄖陽袁繼鹹奏請留襄。

時賊盡趨秦中,長吏多殉城者。
崇禎十四年(1641)二月,升右僉都禦史,巡撫河南。調令尚未到達,獻忠令人來借督府軍符以進入襄陽城,克儉不同意。夜間,義軍發起進攻,焚毀襄王府。克儉急忙去援救,為義軍所擒獲,大罵而死。

山陽陷,知縣董三謨,黎平舉人也,及父嗣成、弟三元俱死之,妻李氏亦攜子女偕死。贈光祿丞,立祠,與嗣成、三元並祀,妻女建坊旌表。
徐世淳,字中明,浙江秀水人。父徐必達,字德夫,萬曆二十年(1537)進士,曾任溧水縣知縣,築石血湖堤,奏除齊泰姻戚子孫軍籍二十六家。升吏部考功郎中,與吏科給事中儲純臣共同進行官吏考核。純臣受貪官的賄賂,在考核京官時,必達奏報純臣罪狀,請革其職。調光祿寺丞,陳奏征收“白糧”的利弊十一事,均被采納。進為少卿,巡漕禦史孫居相因船壞,奏請雇民船運輸,必達力爭而止。天啟初年,以右僉都禦史督練江軍。白蓮教義軍進攻徐州,必達募兵與山東軍共同鎮壓。升兵部右侍郎,官至拾遺而罷職,死於家鄉。

吉永祚,輝縣人。為鳳縣主簿,謝事將歸。會賊至,知縣棄城遁,永祚倡義拒守。城陷,北麵再拜曰:“臣雖小吏,嚐食祿於朝,不敢以謝事逃責。”大罵死之。子士樞、士模皆死。教諭李之蔚、鄉官魏炳亦不屈死。永祚贈漢中衛經曆,餘贈恤有差。
世淳為崇禎年間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冬,任隨州知州。該州曾遭兵亂,居民不多。世淳料定農民起義軍必來攻打,召集士民決心死守。這年鬧荒災,連一些讀書人都靠施粥為生。世淳歎息道“:難道能使這些讀書人因饑餓而失禮?”對他們進行賑濟。被農民起義軍打敗的官兵,路過隨州時要供應他們的糧餉,世淳單騎去見他們統帥說:“軍隊糧餉不足,是地方官吏之罪,殺我就可以了,不要擾害百姓,把我押去見督師吧!”該敗兵統帥無話可說,率領殘兵敗將而去。

婁琇知涇州。閏八月,城陷死,贈太仆少卿。
崇禎十四年(1641)三月,張獻忠自襄陽進攻隨州,世淳日夜在南城譙樓上固守,並向巡撫宋一鶴告急。一鶴派兵來援救。但半途為監司守承天截去。世淳固守月餘,糧盡援絕,隨州為義軍攻破。世淳在巷戰中被亂刀斫死。後贈太仆寺少卿,為他建祠紀念。

蒲來舉知甘泉。賊來犯,守備孫守法等擁兵不救。城破,來舉手刃一賊,傷六賊而後死。贈光祿少卿。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快悅 quickJoy 免費在線排盤 qj.hk
您的姓名:
出生日期:

 
更多>同類經典
《明史》

《明史》

作者:張廷玉
《明史》本紀
《明史》誌
《明史》表
《明史》列傳
《明史》附錄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