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竇儀(弟儼偁)呂餘慶劉熙古(子蒙正蒙叟)石熙載(子中立)李穆(弟肅)
竇儀字可象,薊州漁陽人。其曾祖父竇遜,任過玉田令。其祖父竇思恭,任過媯州司馬。其父竇禹鈞,與兄禹錫都以詞學聞名。禹鈞,唐時天..末期以幽州掾起家,曆任沂、鄧、安、同、鄭、華、宋、澶諸州支使判官。後周初期,任戶部郎中,賜給金紫朝服。顯德年間,升任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退休。
張昭,字潛夫,本名昭遠,避漢祖諱,止稱昭。自言漢常山王耳之後,世居濮州範縣。祖楚平,壽張令。楚平生直,即昭父也。初,楚平赴調長安,值巢寇亂,不知所終。直幼避地河朔,既寇,以父失所在,時盜賊蜂起,道路榛梗,乃自秦抵蜀,徒行丐食,求父所在,積十年不能得。乃發哀行服,躬耕海濱。青州王師範開學館,延置儒士,再以書幣招直,署賓職。師範降梁,直脫難北歸,以《周易》、《春秋》教授,學者自遠而至,時號逍遙先生。
竇儀十五歲就能寫文章,後晉天福年間中進士。侍衛軍主將景延廣兼任夔州節度,上表推薦他為記室。延廣後來曆任滑、陝、孟、鄆四州節度,竇儀一直任從事。
昭始十歲,能誦古樂府、詠史詩百餘篇;未冠,遍讀《九經》,盡通其義。處儕類中,緩步闊視,以為馬、鄭不己若也。後至讚皇,遇程生者,專史學,以為專究經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滯,繁而寡要;若極談王霸,經緯治亂,非史不可。因出班、範《漢書》十餘義商榷,乃授昭《荀紀》、《國誌》等,後又盡得十三史,五七年間,能馳騁上下數千百年事。又注《十代興亡論》。處亂世,躬耕負米以養親。
開運年間,楊光遠占據青州叛亂,當時契丹正南下侵犯,博州刺史周儒出城投降,楊光遠及周儒派人引契丹輕騎在馬家渡渡黃河。當時延廣掌管禁軍,顏絗主持政事,派遣竇儀入朝上奏。竇儀對執政大臣說:“昨天我與顏絗討論事勢,有些考慮,所以乘驛車晝夜不停趕來。國家如果不派良將控製博州渡口,恐怕周儒一定會引契丹兵渡到東岸與光遠會師,那樣河南就危險了。”不久周儒果然引導契丹兵渡過黃河,增置柵欄。少帝駐軍黃河上遊,派遣李守貞等人率領一萬多人,水陸並進,固守汶陽,占據要害。契丹兵果然攻來,李守貞部把他們打敗逃走了。後漢初期,召竇儀入朝任右補闕、禮部員外郎。
後唐莊宗入魏,河朔遊士,多自效軍門,昭因至魏,攜文數十軸謁興唐尹張憲。憲家富文籍,每與昭燕語,講論經史要事,恨相見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監察禦史裏行。憲為北京留守,昭亦從至晉陽。莊宗及難,聞鄴中兵士推戴明宗,憲部將符彥超合戍將應之。昭謂憲曰:"得無奉表勸進為自安之計乎?"憲曰:"我本書生,見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極。苟靦顏求生,何麵目見主於地下?"昭曰:"此古人之誌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而去,憲遂死之,時論重昭能成憲之節。
後周廣順初年,改任倉部員外郎、知製誥。不久,授任翰林學士。周太祖在南禦莊宴射,席中賜給竇儀金紫朝服。曆任駕部郎中、給事中,並充任別的職務。
時有害昭者,昭曰:"明誠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無悔。"眾執以送彥超,彥超曰:"推官正人,無得害之。"又逼昭為榜安撫軍民。事寧,以昭為北京留守推官,加殿中侍禦史、內供奉官,賜緋。天成三年,改安義軍節度掌書記。
劉溫叟主持貢舉,所錄取的進士有人落選了,朝廷加任竇儀為禮部侍郎,暫代主持貢舉。竇儀上言說“:希望依照後晉天福五年的舊製,廢除明經、童子科。進士省卷,要交納五篇作品以上,不得有神道碑誌之類;帖、經、對、義,有三樣通過為合格;再參加殿試。落第者分為五等:以詞、理非常紕繆的為第五等,殿五舉;其次為第四等,殿三舉;以依次稍微可以的為第三、第二、第一等,允許他們都到次年赴考。學究科,請合並《周易》、《尚書》為一科,各回答三十道墨義題;《毛詩》依舊為一科,也回答六十道墨義題。錄取後,一並減為七選集。各科舉人,第一場考試得了十個否的,殿五舉;第二、第三場得了十個否的,殿三舉;三場內得有九個否的,殿一舉。送考官予以治罪。進士請求任職,加試論策一篇,以五百字以上為準。”皇上采納了這一意見。
時以武皇、莊宗實錄未修,詔正國軍節度盧質、西川節度副使何瓚、秘書監韓彥輝纘錄事跡。瓚上言:"昭有史材,嚐私撰《同光實錄》十二卷,又聞其欲撰《三祖誌》,並藏昭宗朝賜武皇製詔九十餘篇,請以昭所撰送史館。"拜昭為左補闕、史館修撰,委之撰錄。昭以懿祖、獻祖、太祖並不踐帝位,仍補為《紀年錄》二十卷,又撰《莊宗實錄》三十卷上之。優詔褒美,遷都官員外郎。
不久因父親有病,上表請求解除職務。世宗親自慰撫他,親手賞給金丹,讓他轉交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去世後,歸葬洛陽。詔令賜給他三十萬錢,米麥三百斛。守喪滿期,召他入朝授任端明殿學士。跟從世宗進攻南唐,任判行在三司,世宗因為他餉饋不繼,打算治他的罪,宰相範質解救他才得以免罪。淮南平定後,任判河南府兼知西京留守事。恭帝即帝位,升任兵部侍郎,充任別職。不久出使南唐,到了南唐,即將宣示詔命,正好下雪,李景請求在廊簷下拜受,竇儀說“:儀接受國家使命,不敢違背舊禮。如果以朝服受淋失容,請等到日後再拜。”李景就在庭中拜受詔命。
時皇子競尚奢侈,昭疏諫曰:
建隆元年(960)秋天,升任工部尚書,罷去學士職務,兼任判大理寺。奉詔重新修定《刑統》,成了三十卷。正好翰林學士王著因酒醉失態被貶官。太祖對宰相說“:深嚴之地,應當由宿舊儒臣居住。”範質等人回答說:“竇儀清介重厚,但已經從翰林選任端明殿學士了。”太祖說“:非這個人不能居禁中,你當去表明我的心意,勉令他就職。”當天再次進入翰林任學士。
帝王之子,長於深宮,安於逸樂,紛華之玩,絲竹之音,日接於耳目,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儻非天資英敏,識本清明,以此蕩心,焉能無惑。苟不豫為教道,何以置之盤牙?臣見先帝時,皇子、皇弟盡喜無稽玩物之言,厭聞致治經邦之論,入則務飾姬薑,出則廣增仆馬;親賓滿坐,食客盈門,箴規者少,諧謔者多。以此而欲托以主治,不亦難乎?臣請諸皇子各置師傅,陛下令皇子屈身師事之,講論道德。使一日之中,止記一事,一歲之內,所記漸多。每月終,令師傅具錄聞奏。或皇子上謁之時,陛下更令侍臣麵問,十中得五,為益良多,博識安危之理,深知成敗之由。
乾德二年(964),範質等三位宰相都被罷免。過了三天,才任命趙普為平章事。詔令既成,太祖問翰林學士說:“範質等人已被罷免,趙普的任命敕令哪位官員當署名。”承旨陶穀當時任尚書,於是建議相位不可以久虛,現在尚書是南省六官之長,可以署敕。竇儀說:“陶穀的陳請並非天下承平時的製度,皇弟開封尹、同平章事,這是宰相的職務。”太祖說“:竇儀的話正確。”就命令太宗署敕賜給趙普。不久加任竇儀為禮部尚書。
臣又聞古之人君,即位而封太子、拜諸王,究其所由,蓋有深旨。使庶不亂嫡,疏不間親,禮秩有常,邪慝不作。近代人君,失於此道,以至邦家構患,釁隙萌生。昔隋祖聰明,煬帝亦傾楊勇;太宗齊聖,魏王終覆承乾。臣每讀古書,深悲其事。願於聖代,杜此厲階。其於卜貳封宗,在臣未敢輕議。臣請諸皇子於恩澤賜與之間,婚姻省侍之際,依嫡庶而為禮秩,據親疏而定節文,示以等威,絕其徼幸,保宗之道,莫大於斯。
當時禦史台建議,想以左右仆射合為表首,太常禮院以東宮三師為表首。竇儀援引典故,以仆射合為表首者有六次,而以三師為表首者沒有根據。朝廷輿論讚同他的觀點。乾德四年秋天,主持貢舉。這年冬天去世,終年五十三歲,追贈右仆射。
明宗覽疏而不用。
竇儀學問淵博,治學嚴謹。其弟竇儼、竇侃、竇翶、竇僖,都相繼考中進士。馮道與禹鈞有舊情,曾經贈他詩,有這樣一句:“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大臣們常吟誦這句詩,當時號稱竇氏五龍。
四年,上《武王以來功臣列傳》三十卷,以本官知製誥。明宗好畋獵,昭疏諫曰:
當初,周太祖平定兗州,打算殺盡脅從者。竇儀告訴馮道、範質,一起向周太祖請求,這些人得以免死。顯德年間,宋太祖攻克滁州,世宗派竇儀前去登記那裏的府庫財產。太祖還命令親吏拿府庫中絹分給部下,竇儀說:“太尉剛剛攻下此城,即使把庫藏全部分給軍士,誰敢道論呢?現在既然庫藏已經登記,就是國家財產了,沒有詔令不能強取。”後來太祖多次對大臣們稱讚竇儀有執守,想任他為相。趙普忌諱竇儀剛直,於是援引薛居正為參知政事,竇儀去世後,太祖歎息著對身邊大臣說“:天為什麼這樣快就奪走我的竇儀啊。”因為可惜尚未重用他。
太祖初鎮太原,每年打鹿於北鄙;先帝在位,暇日射雁於近郊。此蓋軍務之餘,畋遊自適。自先帝因圖啟祚,向明禦宇,則宜易彼諸侯之事,肅乎萬乘之儀。而猶因習舊風,失其威重,驅逐原獸,殆無虛日。
他的弟弟竇侃,後漢乾..初期考中進士,官至起居郎。竇僖,後周廣順初期考中進士,官至左補闕。
臣愚以為事有可畏者四焉。洛都舊製,宮城與禁苑相連,人君宴遊,不離苑囿,禦馬來往,輦路坦夷,不涉荒郊,何憂蹶失。今則驅馳驂服,涉曆榛蕪,此後節氣嚴凝,徑途凍滑,萬一有銜橛之變,陛下縱自輕,奈宗廟社稷何?所可畏者一也。又陛下新有四海,宜以德服萬邦。今則江、嶺未平,淮夷尚梗,彼初聞陛下革先朝之失政,還太古之淳風,禦物以慈,節財以儉,有典有則,不矜不驕,彼必有三苗率服之心,七旬來格之意。如聞陛下暫遊近甸,彼即以為複好畋遊。所可畏者二也。臣又聞"作法於涼,其弊猶貪,作法於貪,弊將如何?"且打鹿射雁之事新,敗軌傾輈之轍在,常宜取鑒,不可因循。所可畏者三也。臣又聞"作事可法,貽厥孫謀。"若陛下以齊聖廣淵之機,聰明神武之量,其可以宴遊蒐狩之事,少累聖明,所謂"城中好廣眉,城外加半額",為法之弊,靡不由茲。所可畏者四也。
他的兒子竇諲、竇諹、竇誥,都考中進士,竇..官至都官員外郎,竇訁易官至秘書丞。
伏望陛下居高慮遠,慎始圖終,思創業之艱難,知守成之不易,念老氏馳騁之戒,樹文王忠厚之基,約三驅之舊章,定四時之遊幸。始出有節,後不敢違。
呂餘慶,幽州安次人,本名胤,犯太祖名諱,因此以字行世。他的祖父呂兗,任橫海軍節度判官。他的父親呂琦,在後晉任兵部侍郎。呂餘慶因先代官爵補任千牛備身,曆任開封府參軍,升戶曹掾。後晉少帝的弟弟石重睿兼任忠武軍節度時,任命餘慶為推官。從後漢到後周一直任官,升濮州錄事參軍。太祖任同州節製時,聽說餘慶的才幹,上奏任命為從事。世宗問說“:難道不是曾經任濮州糾曹的那個人嗎?”就任命他為定國軍掌書記。世宗曾經鎮守澶淵,濮州是屬郡,所以知道他的為人。
疏奏,明宗嘉納之。
太祖曆任滑、許、宋三州節度,呂餘慶一直任賓佐。太祖即位後,把他從宋、亳觀察判官任上召入朝,任命為給事中,充任端明殿學士。後唐清泰年間,呂琦也任此職,官階都相同,當時人認為他家很榮幸。不久,任知開封府。太祖征討潞州及揚州時,他都兼任上都副留守。建隆三年(962),升任戶部侍郎。遭母喪。荊湖平定後,出朝任知潭州,改任知襄州,升任兵部侍郎、知江陵府。召他回朝,以本官參知政事。
長興二年,丁內艱,賻絹布五十匹,米麥五十石。昭性至孝,明宗聞其居喪哀毀,複賜以錢幣。服除,改職方員外郎、知製誥,充史館修撰。上言乞複本朝故事,置觀察使察民疾苦,禦史彈事,諫官月給諫紙。並從之。又奏請勸農耕及置常平倉等數事。
攻滅南唐後,任命他為知成都府。當時盜賊四起,軍隊士兵恃功驕縱,大將王全斌等人不能收斂部下。一天,藥市剛剛開集,街吏馳報有軍校喝醉酒持刀搶奪商販貨物。呂餘慶立即派人捕捉來殺頭示眾,軍中畏服,百姓安寧。加任吏部侍郎。回到朝廷後,兼任劍南、荊南等道都提舉、三司水陸發運等使。開寶六年(973),與宰相交替執掌政事印,不久因病上表請求解除處理機務之任,授任他為尚書左丞。開寶九年,去世,終年五十歲。追贈鎮海軍節度使。
明宗方務聽納,昭複上疏曰:"臣聞'安不忘危,治不忘亂'者,先儒之丕訓;'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者,前經之至戒。究觀列辟,莫不以驕矜怠惰,有虧盛德。恭惟太宗貞觀之初,玄宗開元之際,焦勞庶政,以致太平。及國富兵消,年高誌逸,乃忽守約之道,或貽執簡之譏。陛下以慈儉化天下,以禮法檢臣鄰,絀奸邪之黨,延正直之論,務遵純儉,以節浮費,信賞必罰,至公無私。其創業垂統之基,如貞觀、開元之始,然陛下有始有終,無荒無怠。臣又伏念保邦之道,有八審焉,願為陛下陳之:夫委任審於材器,聽受審於忠邪,出令審於煩苛,興師審於德力,賞罰審於喜怒,毀譽審於愛憎,議論審於賢愚,嬖寵審於奸佞。推是八審,以決萬機,庶可以臻至治。"明宗覽之稱善。
餘慶為人厚重簡約,太祖曆任藩鎮節度,餘慶任元僚。太祖受禪即位後,趙普、李處耘都先被提升任用,餘慶絲毫不在意。不久,處耘被貶鎮守淄州,餘慶從江陵回朝,太祖委婉地向他問起處耘的事,餘慶以理替他辯護解釋,太祖認為符合實情,於是任命他為參知政事。正好趙普忤逆聖旨,大臣們傾軋趙普,隻有餘慶替趙普辯明,太祖怒意稍微緩解,當時人們稱餘慶為長者。至道年間,朝廷任命他的弟弟呂端為宰相,特詔追贈餘慶為侍中。
清泰初,改駕部郎中、知製誥,撰皇後冊文,遷中書舍人,賜金紫。二年,加判史館兼點閱三館書籍,校正添補。預修《明宗實錄》,成三十卷以獻。三年,遷禮部侍郎,改禦史中丞。
劉熙古字義淳,宋州寧陵人,是唐朝左仆射劉仁軌十一代孫子。他的祖父劉實進,曾經任汝陰縣令。
晉天福初,從幸汴州。昭請創宮闕名額及振舉朝綱、條疏百司廨舍。二年,改戶部侍郎,宰相桑維翰薦為翰林學士。內署故事,以先後入為次,不係官序。特詔昭立位次承旨崔棁。晉祖嚐幸內署,與昭語及並、魏舊事,甚重之,錫賚頗厚。直以昭故,授著作佐郎致仕,至是卒。歸西洛,賻賜加等。五年,服闋,召為戶部侍郎。以唐史未成,詔與呂琦、崔棁等續成之,別置史院,命昭兼判院事。昭又撰《唐朝君臣正論》二十五卷上之。改兵部侍郎。八年,遷吏部,判東銓,兼史館修撰、判館事。開運二年秋,《唐書》成二百卷,加金紫階,進爵邑。三年,拜尚書右丞,判流內銓,權知貢舉。
熙古十五歲時,精通《易》、《詩》、《書》;十九歲時精通《春秋》、諸子、曆史。避祖父的名諱,不考進士。後唐長興年間,以《三傳》受到推薦。當時翰林學士和凝掌管貢舉,熙古獻上《春秋極論》二篇,《演例》三篇,和凝大加讚賞,召他參加進士考試,被錄取,於是把他留在門下。
漢初,複為吏部侍郎。時追尊六廟,定諡號、樂章、舞曲,命昭權判太常卿事,月餘即真。乾佑二年,加檢校禮部尚書。少帝年十九,猶有童心,昵比群小。昭上言請聽政之暇,數召儒臣講論經義。
後唐清泰年間,猛將孫鐸因戰功授任金州防禦使,上表推薦熙古為從事。後晉天福初年,王鐸移任到汝州,又征召他為隨從。熙古擅長騎射,一天,有些號鳥鳥棲集在營門前槐樹上,樹高百尺,王鐸厭惡號鳥鳥,用瓦石投擊樹木沒有趕走,熙古引弓一發,箭射穿號鳥背把它釘在樹上。王鐸高興,命令不要去此箭,以表揚他的才能。兩年後,王鐸去世,朝廷調他補任下邑令。不久任三司戶部出使巡官,兼任永興、渭橋、華州諸倉製置發運。在後漢做官,任盧氏令。後周廣順年間,改任亳州防禦推官,曆任澶州支使。秦州、鳳州被平定後,被任命為秦州觀察判官。
周廣順初,拜戶部尚書。子秉陽,為陽翟主簿,抵罪,昭自以失教,奉表引咎,左遷太子賓客。歲餘,複舊官。嚐奏請興製舉,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閑吏治達於教化三科,職官、士流、黃衣、草澤並許應詔。諸州依貢舉體式,量試策論三道,共以三千字以上為準,考其文理俱優,解送尚書吏部,其登朝之官亦聽自舉。從之。
太祖統管宋州時,熙古任節度判官。太祖即皇帝位後,任命他為左諫議大夫,知青州。皇帝征伐惟揚時,他趕赴皇帝行營。建隆二年(961),受詔製置晉州榷礬,增加稅收八十多萬緡錢。乾德初年(963),升任刑部侍郎、知鳳翔府。不久,改任知秦州。州境邊界多寇患,熙古到任後,宣諭朝廷恩德和信用,取少數民族酋長的子弟為人質,邊境得以安寧。轉任兵部侍郎,改任知成都府。建隆六年,就地授任端明殿學士。遭母喪。開寶五年(972),詔令他以本官參知政事,太祖選擇名馬、銀鞍賜給他。一年後,因腳病請求解職,授任戶部尚書退休。開寶九年,去世,終年七十四歲。追贈右仆射。
顯德元年,遷兵部尚書。世宗以昭舊德,甚重焉。二年,表求致仕,優詔不允,促其入謁。嚐詔撰《製旨兵法》十卷,又撰《周祖實錄》三十卷,及梁郢王均帝、後唐閔帝廢帝、漢隱帝五朝實錄;梁二主年祀浸遠,事皆遺失,遂不克修,餘三帝實錄,皆藏史閣。
熙古兼通陰陽象緯之術,著有《續聿斯歌》一卷、《六壬卦序列》一卷,為人淳謹,雖然官位顯貴不改樸素。曆任十八個官職,在朝三十多年,從未有過錯。曾經收集古今事跡著稱《曆代紀要》五十卷。非常精通小學,著《切韻拾玉》二篇,摹刻獻給朝廷,詔令交付國子監頒行。兒子名蒙正、蒙叟。
世宗好拔奇俊,有自布衣及下位上書言事者,多不次進用。昭疏諫曰:"昔唐初,劉洎、馬周起於徒步,太宗擢用為相;其後,柳璨、朱樸方居下僚,昭宗亦加大用。此四士者,受知於明主;然太宗用之而國興,昭宗用之而國亡,士之難知如此。臣願陛下存舊法而用人,當以此四士為鑒戒。"世宗善之。詔令詳定《經典釋文》、《九經文字》、《製科條式》,及問六璽所出,並議《三禮圖》祭玉及鼎釜等。昭援引經據,時稱其該博。恭帝即位,封舒國公。
石熙載字凝績,河南洛陽人。後周顯德年間,考中進士。為人疏俊有度量,居家嚴謹,有禮法。宋朝初期,太宗以殿前都虞候兼任泰寧軍節製,征召他為掌書記。太宗任開封府尹時,上表推薦他為開封府推官。授任他為右拾遺,升任左補闕。遭父喪,守喪未滿三年,朝廷準備重新起用他時,因為被讒言所中出京任忠武、崇義二軍掌書記。太宗即皇帝位後,又召他入朝任左補闕,同知貢舉。當時梅山洞蠻常常為盜,任命熙載為知潭州。召他回朝,提升為兵部員外郎,兼任樞密直學士。不久,任簽書樞密院事,詔令賜給他一棟住宅。
宋初,拜吏部尚書。乾德元年郊祀,昭為鹵簿使,奏複宮闕、廟門、郊壇夜警晨嚴之製。禮畢,進封鄭國公,與翰林承旨陶穀同掌選。穀嚐誣奏事,引昭為證,昭免冠抗論。太祖不說,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陳國公。開寶五年,卒,年七十九。
太平興國四年(979),真宗親自征伐河東,任命他以給事中充任樞密副使隨軍出征,回朝後,升任刑部侍郎。太平興國五年,授任戶部尚書、樞密使,因腳病休假,臥床不起很久未能痊愈。太平興國八年,上表請求辭職,太祖詔令撫慰他,授任尚書右仆射。
昭博通學術,書無不覽,兼善天文、風角、太一、卜相、兵法、釋老之說,藏書數萬卷。尤好纂述,自唐、晉至宋,專筆削典章之任。嶺南平,擒劉鋹,將獻俘,莫能知其禮。時昭已致政,太祖遣近臣就其家問之,昭方臥病,口占以授使者。著《嘉善集》五十卷、《名臣事跡》五卷。
太平興國九年,去世,終年五十七歲。追贈侍中,賜諡號為元懿。太宗因他的去世悲歎了好幾天,並且認為他奉事君主之心,純正無他,正當委以重任,而突然去世,實在可惜。當朝大臣謝事去世的,皇帝親自看望的隻有熙載一個人。
子秉圖進士及第,秉謙至尚書郎。
熙載為人忠厚老實,遇事盡行進言,是非好惡,毫不顧忌。人有長處,立即加以推薦,當時輿論稱他為長者。當初遊學時,為了..口而欠人糧食。曾經走在嵩陽道上,遇到一個老者,他端詳著熙載說“:真人即將出現,你應當官居輔弼大臣之位。”說完後就不見了。到了太宗軍中後,竭盡忠誠。掌管機要政務時,皇上對他寵愛日甚,正準備倚用他為宰相,不久臥病不起。
竇儀,字可象。薊州漁陽人。曾祖遜,玉田令。祖思恭,媯州司馬。父禹鈞,與兄禹錫皆以詞學名。禹鈞,唐天佑末起家幽州掾,曆沂、鄧、安、同、鄭、華、宋、澶州支使判官。周初,為戶部郎中,賜金紫。顯德中,遷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致仕。
熙載奉事繼母牛氏以孝順聞名。他的弟弟熙導,是牛氏前夫的兒子,隨母親到了石家。因為熙載的緣故,上奏補任他為殿直。他的從弟熙古、幼弟熙政,都考中進士,熙載對他們一視同仁地加以撫養。熙載去世時,他的兒子中孚、中立都還年幼,熙政厭惡熙導這個異姓弟弟位居自己的上位,於是假傳聖旨,命令自己登記熙導的家財,因此兩人發生訴訟。有關部門把罪過歸於熙導,皇上召問中孚、中立,命令有關部門再次審訊得到實情。熙導回複本姓,中孚也是養子不予追問,熙政因罪被除名。皇上向來知道熙載因為繼母的緣故對熙導養育甚厚,雖然讓他回還宗族,而不奪去他的官職,又適量地給他一些財物。
儀十五能屬文,晉天福中舉進士。侍衛軍帥景延廣領夔州節度,表為記室。延廣後曆滑、陝、孟、鄆四鎮,儀並為從事。
鹹平二年(999)八月,熙載配享太宗廟廷。熙政後來官至供備副使。中孚官至尚書虞部員外郎,他的兒子名行簡,考中大中祥符年間進士。
開運中,楊光遠以青州叛,時契丹南侵,博州刺史周儒以城降,光遠與儒遣人引契丹輕騎於馬家渡渡河。時延廣掌衛兵,顏衎知州事,即遣儀入奏。儀謂執政曰:"昨與衎論事勢,有所預慮,所以乘驛晝夜不息而來。國家若不以良將重兵控博州渡,必恐儒引契丹逾東岸與光遠兵合,則河南危矣。"俄而儒果導契丹渡河,增置壘柵。少帝軍河上,即遣李守貞等率兵萬人,水陸並進,守汶陽,據要害。契丹果大至,擊走之。漢初,召為左補闕、禮部員外郎。
李穆字孟雍,開封府陽武人。其父李鹹秩,任陝州大都督府司馬。李穆年幼時就能寫文章,有很高尚的行操。走在路上撿得丟失的東西,一定訪到失主歸還他。師從酸棗王昭素學習《易》及《莊子》、《老子》諸書,窮盡義理。昭素對他說“:你學到的都是精理,往往有些出乎我的意想。”並且對別人說“:李生今後一定會成為朝廷大材。”昭素把自己所著的三十三篇《易論》傳授給他。
周廣順初,改倉部員外郎、知製誥。未幾,召為翰林學士。周祖幸南禦莊宴射,坐中賜金紫。曆駕部郎中、給事中,並充職。
後周顯德初年(954),因考中進士任郢、汝二州從事,升任右拾遺。
劉溫叟知貢舉,所取士有覆落者,加儀禮部侍郎,權知貢舉。儀上言:"請依晉天福五年製,廢明經、童子科。進士省卷,令納五軸以上,不得有神道碑誌之類;帖經對義,有三通為合格;卻複盡試。其落第者,分為五等:以詞理紕繆之甚者為第五等,殿五舉;其次為第四等,殿三舉;以次稍可者為第三、第二、第一等,並許次年赴舉。其學究,請並《周易》、《尚書》為一科,各對墨義三十道;《毛詩》依舊為一科,亦對墨義六十道。及第後,並減為七選集。諸科舉人,第一場十否,殿五舉;第二、第三場十否,殿三舉;二場內有九否,殿一舉。解試之官坐其罪。進士請解,加試論一首,以五百言以上為準。"奏可。
宋朝初期,以殿中侍禦史身份選任為洋州通判。他到州後,處理積留案件,沒有一件滯留不決。改任陝州通判,有關部門調郡裏租稅送到河南,李穆因為本州缺糧,不立即應命,因此被免職。又因推舉官員失誤,被削去以前的資曆。當時他的弟弟李肅任博州從事,李穆奉養母親住在李肅的居處,雖然家裏很貧窮,兄弟互相講學,態度豁然淡泊。
俄以父病,上表解官。世宗親加慰撫,手封金丹,俾賜其父。父卒,歸葬洛陽。詔賜錢三十萬,米麥三百斛。終喪,召拜端明殿學士。從征淮南,判行在三司,世宗以其餉饋不繼,將罪之,宰相範質救解得免。淮南平,判河南府兼知西京留守事。恭帝即位,遷兵部侍郎,充職。俄使南唐,既至,將宣詔,會雨雪,李景請於廡下拜受,儀曰:"儀獲將國命,不敢失舊禮。儻以沾服失容,請俟他日。"景即拜命於庭。
開寶五年(972),以太子中允一職召他入朝。第二年,任左拾遺、知製誥。五代以來,詞令崇尚華麗,到李穆時單獨崇尚雅正,盡力矯正這個弊端。李穆與盧多遜為同門學生。太祖曾經對多遜說:“李穆為人仁善,文學之外無所擅長。”多遜回答說:“李穆操行端重,遇事不因生死易節,是個有仁有勇的人啊。”皇帝說:“果真如此,我將重用他。”當時準備進攻南唐,已經對諸將作了部署,卻沒有發兵進攻的借口。於是先召李煜入朝,任命李穆為使者。李穆到南唐說明旨意,李煜以疾病為借口推辭了,並且說:“事奉大國以求生存,現在如果這樣做,隻有死路一條了。”李穆說:“入朝與否,國主自己作主吧。但是宋朝軍隊精銳,物力雄厚,恐怕不易抵擋它的兵鋒,應當再三考慮成熟,不要自貽後患。”出使回朝後,詳細述說出使情況,皇帝認為他的宣諭要切。南唐也認為他的話誠實。
建隆元年秋,遷工部尚書,罷學士,兼判大理寺。奉詔重定《刑統》,為三十卷。會翰林學士王著以酒失貶官,太祖謂宰相曰:"深嚴之地,當得宿儒處之。"範質等對曰:"竇儀清介重厚,然已自翰林遷端明矣。"太祖曰:"非斯人不可處禁中,卿當諭以朕意,勉令就職。"即日再入翰林為學士。
太平興國初年(976),轉任左補闕。太平興國三年冬天,加任史館修撰、判館事,當麵賜給他金紫朝服。太平興國四年,跟從太宗征伐太原回來,授任中書舍人。參預修撰《太祖實錄》,賞賜他衣帶、銀器、繒彩。太平興國七年,因為與盧多遜親近而不莊重,又替秦王廷美草擬朝辭笏記,被言官彈劾,被貶授司封員外郎。
乾德二年,範質等三相並罷。越三日,始命趙普平章事。製書既下,太祖問翰林學士曰:"質等已罷,普敕何官當署?"承旨陶穀時任尚書,乃建議相位不可以久虛,今尚書乃南省六官之長,可以署敕。儀曰:"穀所陳非承平之製,皇弟開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太祖曰:"儀言是也。"即命太宗署敕賜之。俄加禮部尚書。
太平興國八年春天,與宋白等人同知貢舉,他在崇政殿陪侍皇上親自考試進士,皇帝憐憫他形容憔悴,當天就授任他為中書舍人、史館修撰、判館事。五月,任命為翰林學士。六月,任知開封府,判案精敏,奸滑之人無所逃脫,從此豪族收斂惡跡,權貴不敢以私幹預政事,皇上越發知道他的才幹。十一月,提升為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一月後,遭母喪,不久,守喪未滿三年,朝廷重新起用他任本官。李穆三次上表請求守喪滿製,詔令強行起複,李穆越是哀傷盡禮節。太平興國九年正月,早晨起床準備上朝,因風眩突然去世,終年五十七歲。
時禦史台議,欲以左右仆射合為表首,太常禮院以東宮三師為表首。儀援典故,以仆射合為表首者六,而謂三師無所據。朝議是之。四年秋,知貢舉。是冬卒,年五十三,贈右仆射。
李穆從貶任員外郎,複任中書舍人,進入翰林院,任參知政事,以至到死,不滿一年。太宗聽說他的死訊,哭著對親近的大臣說:“李穆是國家的良臣,我正要倚用他,卻突然去世,這不是他個人的不幸,乃是我的不幸啊。”追贈工部尚書。
儀學問優博,風度峻整。弟儼、侃、偁、僖,皆相繼登科。馮道與禹鈞有舊,嚐贈詩,有"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縉紳多諷誦之,當時號為竇氏五龍。
李穆為人至孝,他的母親曾經有病臥床,每次動止轉側,都親自扶掖,於是稱合母親的心意。當初,李穆因秦王事被交給官吏審問,他的兒子惟簡騙祖母說是李穆奉詔在台省審訊案件。被貶任省郎後,回家,也不告訴母親。每隔一天,假裝入宮承直,去訪親拜友,或者遊曆僧寺。免職歸家,直到複官,他的母親始終不知道。居母喪期間,因思念母親竟至滅性。
初,周祖平兗州,議將盡誅脅從者。儀白馮道、範質,同請於周祖,皆得全活。顯德中,太祖克滁州,世宗遣儀籍其府庫。太祖複令親吏取藏中絹給麾下,儀曰:"太尉初下城,雖傾藏以給軍士,誰敢言者。今既著籍,乃公帑物也,非詔不可取。"後太祖屢對大臣稱儀有執守,欲相之。趙普忌儀剛直,乃引薛居正參知政事。及儀卒,太祖憫然謂左右曰:"天何奪我竇儀之速耶!"蓋惜其未大用也。
李穆擅長篆隸書,又工於繪畫,常隱瞞這些。為人厚道樸質忠於職守,行動言語都很謹慎,所作所為出於真心,沒有矯飾。深信佛教經典,善於談論名理,喜歡接引後進,常常向朝廷推薦。尤其寬厚,家人從未看見過他的喜怒。所寫文章,隨即毀掉,大多不留稿。
侃,漢乾佑初及第,至起居郎。僖,周廣順初及第,至左補闕。
他的兒子惟簡,因為父親的官爵任將作監丞,多才多藝,性情衝和淡泊,不追求仕進。離職居家二十多年,人們都稱讚他。真宗一向聽說他有節操,景德三年,詔令授任惟簡的兒子郯為將作監主簿。大中祥符七年(1014)冬天,召惟簡入宮談話,特地授任為太子中允退休,後來加官太常丞。天禧四年(1020),去世,賜給他家錢十萬,仍給郯每月俸祿讓他守喪終製,郯後來任太子中舍。
子諲、諹、誥,俱登進士第,諲至都官員外郎,諹至秘書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