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勳滕中正劉蟠孔承恭宋璫袁廓樊知古(郭載附)臧丙徐休複張觀陳從信張平(子從吉)王繼升(子昭遠)尹憲王賓安忠
樊知古,字仲師,其祖先為京兆長安人。他的曾祖樊翶,為濮州司戶參軍。他的祖父樊知諭,在吳國任金壇縣令。他的父親樊潛,事奉南唐李景,任漢陽、石埭二縣令,因而居家池州。樊知古曾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就謀劃回到北方。於是在采石江上垂釣幾個月,乘著小船裝載絲繩,把絲繩係在南岸,迅速地劃到北岸,用以計算江麵的寬窄。開寶三年(970),他到朝廷上書,說明江南可以攻取的情形,以期求得提拔任用。宋太祖令人把他送到學士院考試,賜予本科及第,授官舒州軍事推官。他曾向皇帝陳述,說他老母親屬幾十人在江南,擔心被李煜所害,希望迎接他們來自己的治所。宋太祖立即詔令李煜送人回來。李煜剛聽到宋太祖的詔命,立即厚給財物護送他們到邊境上。
劉保勳,字修業,河南人。父處讓,仕後唐,入晉拜樞密使,出為彰德軍節度。保勳少好騎射。後唐清泰中,裁十許歲,攝潞州左司馬,隨父署彰德軍衙內都校。父卒,補供奉官。習刑名之學,頗工詩。因獻詩,宰相桑維翰奇之,奏擢為太常丞。曆漢為秘書丞。周廣順初,有薦其詳練法律,兼大理正,遷工部員外郎。曆掌鄆、宋、楚三州鹽、曲、商稅。
開寶七年(974),召拜樊知古為太子右讚善大夫。恰巧宋軍征伐江南,樊知古當向導,攻下池州。開寶八年,任命樊知古領池州事。先前,池州人據險為寇,樊知古攻之,接連攻下三個砦,捉住其首領進獻皇帝,其餘的人則都一潰而散。朝廷正在商議南征,命令高官石全振去湖南造黃黑龍船,用大船運載大竹糸亙,從荊南順江而下,派八作使郝守浚等人率領工匠造船。討論中有人認為長江波浪洶湧,擔心難以成功,於是就在石牌口試驗造船,移置到采石,三天建成了橋,尺寸分毫不差,這是皇帝聽從了樊知古的請求的緣故。
宋初,拜戶部。遭母喪,起複,出掌蘄口榷茶。徙雲安監鹽製置使,歲滿,出羨餘百萬,轉運使欲以狀聞,保勳曰:"貪官物為己功,可乎?"乃止。開寶初,遷司封員外郎、監左藏庫。六年,知宋州。太平興國初,遷祠部郎中、通判晉州。二年,選為江南西路轉運使,賜錢百萬。三年,徙兩浙東北路。太宗征晉陽,改戶部郎中,為隨軍轉運使兼勾當北麵轉運事。又與侯陟同勾當軍前諸事。會陝西北路轉運使雷德驤調發沁州軍糧後期,詔劾德驤,以保勳代之。太原平,命知並州。逾年召入,判大理寺,出知升州。是冬,召歸,點檢三司開拆司,會鹽鐵使闕,又命權領其事。遷兵部郎中兼判三司勾院。八年,拜右諫議大夫,俄知開封府。寡婦劉詣府訴夫主前妻子元吉置堇食中,毒己將死。按驗獄成,元吉妻撾登聞鼓訴冤,事下禦史台。其實劉有奸狀,元吉知之,劉慚悸成疾,故誣告之。保勳坐奪奉三月,俄以辛仲甫代之。未幾,複判大理寺。
平定金陵後,升樊知古為侍禦使,令他乘車巡視江南諸州,詢訪民情,又命樊知古知江南東路轉運事。幾天後,又改授他任江南轉運使,賞賜錢一百萬。先前,江南諸州十分之八的茶被官府收購,還要征收剩餘部分的稅,此後才給通行證允許賣到他地,商人苦於此事。樊知古請求免除茶稅,仍舊按級增加官府收購價,以便於民。江南過去使用鐵錢,十個鐵錢相當於一個銅錢,物價昂貴,百姓不方便,樊知古也奏請朝廷令停止使用鐵錢。以前,南唐李煜用兵,臨時征調賦斂,樊知古都上奏為按常額征收。豫章洪氏曾掌管癉州酒的專賣,拖欠鐵錢幾百萬。先前,樊知古無地位時曾被洪氏侮辱,此時便責洪氏償還銅錢,使自己高興地出了口氣。
雍熙二年,權禦史中丞兼勾當差遣院。是秋,罷權中丞。三年春,命曹彬等征幽州,保勳以本官知幽州行府事。子利涉以開封府兵曹督芻粟隨軍,常從其父。會王師不利,濟拒馬河,更相蹂躪,多死。保勳馬陷淖中,利涉自後掀出之,力不勝,人馬相擠壓,遂俱死。時年六十二。上命恤其後。保勳三子:二子先保勳死,季子隨沒。以其孫巨川為嗣,授秘書正字。端拱初,特召贈工部侍郎。
宋太祖登皇帝位,授樊知古任庫部員外郎,召他回京,更換金紫,賞錢百萬,命他任京西北路轉運使。太平興國六年(981),樊知古又增職任虞部郎中,隨即改任知..州,移任鳳翔府,入朝為鹽鐵判官,出京兼荊湖轉運使。雍熙(984~987)初年,他升遷比部郎中。逢河朔一帶用兵,分各郡為兩路,以便水運陸運供給。升樊知古任東路轉運使,升駕部郎中,賞錢五十萬。樊知古原名樊若水,字叔清,由於皇上召見,皇上問他說“:愛卿你的名字出於什麼書?”他回答說“:唐代尚書丞倪若水誠信正直,我私下仰慕他。”皇上笑道“:你可改名為‘知古’。”樊知古叩頭奉詔改名。倪若水實名為“若冰”,樊知古學識淺,亂引用以答皇上,他人都笑話樊知古。
保勳性純謹,少寐,未嚐忤物,精於吏事,不憚繁劇。嚐語人曰:"吾受君命未嚐辭避,接同僚未嚐失意,居家積貲未嚐至千錢。"及死,聞者皆痛惜之。至道三年,又錄其次孫世長為正字。鹹平初,保勳妻卒,詔賜錢十萬。巨川,累為比部郎中。
端拱(988~989)初年,樊知古升任右諫議大夫,河北東西路都轉運使,被賞賜白金千兩。兩路各設置轉運副使,都轉運使之名從樊知古開始。端拱二年,皇帝詔令樊知古加任河北西路招置營田使。樊知古上奏要修城樹木五百多萬,牛皮三百萬。皇帝說“:萬裏長城不也隻有此數嗎?自古以來匈奴、黃河,互為中原的禍患。我從即皇位以來,間或沒有戰事,那麼才組織修築黃河大堤的工程。目前邊境戰事稍有戒備,而黃河安全暢流沒有災害,這大概是天意使二者互相更迭以示警戒,常令我警惕。雖是這樣但事先準備好方可不擔憂,這是古人的好教導,掘深溝築高壘,也是王公設險防備的行為。你所奏請過分,不也使我百姓加重困苦嗎?”於是皇帝詔令官吏量力以官府物資供給之。
滕中正,字普光,青州北海人。曾祖瑤,高郵令。祖煦,即墨令。父保裔,興平令。中正弱冠,舉進士不第。周顯德中,滑帥向拱奏辟為掌書記。拱移鎮彭門,會中正丁外艱,複表奪情,仍署舊職,加朝散大夫。拱鎮襄陽,以中正為襄、均、房、複觀察判官。及留守西洛,又奏署河南府判官、檢校戶部員外郎。
恰逢度支使李惟清上書說河北的軍儲沒有準備,請求發河南十七軍州轉運粟糧前往。宋太宗說:“農事正忙,怎能再興此役?”李惟清堅持請求朝廷發粟,皇帝派左正言馮拯乘車與樊知古計議這事。樊知古即說“:河北的軍儲可以用均勻接濟暫時滿足,等到農閑令百姓轉運軍餉。”馮拯回京複命,太宗說:“不仔細籌謀,則百姓果然要受害了。”沒多久,樊知古入朝陳奏政事合皇帝心意,拜官給事中,不久任戶部使。
乾德五年,度支員外郎侯陟表中正有材幹,入為殿中侍禦史。兩川平,選知興元府,判西京留台,俄通判河南府留守司事。太祖雩祀西洛,以祗事之勤,轉倉部員外郎。
樊知古有才幹和魄力,他累任轉運使,很得時人的稱讚。等到他在戶部任職時,接連因職務內的事得不到治理,皇帝下詔書嚴加責問,他的名聲越來越減小。他平素與陳恕親近友好,陳恕當時任參知政事,宋太宗說及計司事有違反命令的人,陳恕都把這些告訴了樊知古。後來樊知古趁著上奏政事,就自我辯解。皇帝問:“你從哪裏知道這些?”他回答說“:陳恕告訴我的。”皇帝不高興陳恕泄露宮廷中的話,而且憎恨樊知古輕率,故罷去兩人官職。降樊知古知梓州,他還未到任,改任西川轉運使。
太宗即位,遷考功員外郎,授四川東路轉運使。太平興國五年,召為膳部郎中兼侍禦史知雜事。六年,命與中書舍人郭贄、戶部郎中雷德驤同知京朝官考課。中正嚐薦舉監察禦史張白知蔡州,假貸官錢二百貫糴粟麥以射利,坐棄市。中正降為本曹員外郎,依舊知雜。未幾,又擢拜右諫議大夫,權禦史中丞。
樊知古自己認為曾任三司使,一天之間降職而在劍外掌管漕運,鬱鬱不得誌,常常自稱腳有病,未曾巡視諸郡縣。蜀中富饒,羅紈錦綺等絲織品天下第一,議事人員競相從商專營功利。而且蜀地田地少百姓多,耕種田地不足供給生活,由此被兼並土地的人漸漸地賤買貴賣以謀求利潤。
雍熙元年春,大宴,上歡甚,以虛盞示群臣。宰相言飲酒過度,恐有失儀之責。上顧謂中正曰:"今君臣相遇,有失者勿彈劾也。"因是伶官盛言宴會之樂。上曰:"朕樂在時平民安。"是冬乾明節,群臣上壽酒,既三行,上目中正曰:"三爵之飲,實惟常禮,朕欲與群臣更舉一卮,可乎?"中正曰:"陛下聖恩甚厚,臣敢不奉詔。"殿上皆稱萬歲。
淳化年間(990~994),青城縣百姓王小波聚眾反對宋廷,王小波對眾人說:“現在的弊端正是貧富不均,如今我替你們這些人均之。”歸附王小波的人漸漸多起來,於是他攻陷青城縣,攻彭山,殺彭山縣令齊元振。宋軍巡檢使張王巳與王小波戰於江源縣,用箭射王小波,射中王小波的頭額,王不久因箭傷發病死去,張王巳也被殺死。於是眾人就推選王小波妻子之弟李順為頭領。起初,王小波的部下才百人,州縣沒怎麼防備,所以王一呼而眾人蜂擁而起,達到一萬多人。李順領導王小波部下攻蜀州,殺死監軍王亮及官吏十幾人;攻陷邛州,處死知州桑保紳、通判王從式和其他官吏,趕走都巡檢使郭允能。郭允能率部下與李順戰於新津江口,被李順殺死,同巡檢、殿直毛儼步行免於丟命。李順軍勢日益擴張,部眾達幾萬人,攻陷永唐軍、雙流、新津、溫江、郫縣,取官府財物後放火燒之,留部下留守攻下的縣城。李順前往攻成都,燒成都西郭門,戰事不利,李順退去。李順率眾攻陷漢州、彭州,不久,攻下成都。
二年,以年老辭,出知河南府。未幾,被病罷,分司西京。淳化初,判留司禦史台,命其子元錫權河南司錄以便養。二年,卒,年八十四。
當時皇帝已詔令知梓州、右諫議大夫張雍替代樊知古為轉運使。張雍沒到任,樊知古與知府郭載及屬下官吏逃到東川。皇帝下詔又令樊知古掌管兩川漕運。樊知古全部接受擅離職守、治理無方的罪過,皇帝特別寬恕他,讓他以原官職出任知均州,樊知古視事十天,在萬分憂慮恐懼中死去,終年五十二歲。皇帝仍嗟歎憐憫他,賜給他的兒子樊漢公同學究出身。
中正性峻刻,連鞫大獄,時議以為深文。權中丞日,振舉綱憲,人以稱職許之。二子並舉進士,元錫至刑部郎中,元晏後名世寧,至工部郎中。
樊知古精明能幹有當官的才幹,言詞答辯敏捷,他到西川任職,不能平息百姓反抗而逃,雖然得到皇帝的寬恕,終究因慚愧而死去。
劉蟠,字士龍,濱州渤海人。漢乾祐二年舉進士,解褐益都主簿。宋初,曆安遠軍及河陽節度推官、保義軍掌書記。乾德五年,召拜監察禦史,典染院事。初,蘇曉掌京城市征,頗幹集,及卒,選蟠代之。冬,命為太宗生辰使。開寶七年,與殿中丞劉德言同知淮南諸州轉運事。太平興國初,就遷倉部員外郎,改轉運使,歲漕江東米四百萬斛以給京師,頗為稱職。秩滿,部內僧道乞留,詔許再任,賜金紫,改駕部員外郎。八年,丁內艱,時以諸州綱運留滯,起複,知京城陸路發運司事。會河決韓村,大發丁夫塞之,命蟠調給其餉,未幾河塞。朝廷方議封禪,以蟠為東封水陸計度轉運使,會詔罷其禮。俄遷工部郎中,充河北水路轉運使。改刑部郎中,就充水陸轉運使,入判本部事。籍田畢,遷左諫議大夫。淳化初,兼同考京朝官差遣。二年,暴中風眩,上遣太醫視之,賜以金丹。卒,年七十三。賜錢十萬,給其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