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丕師頏張茂直梁顥(子固)楊徽之(楊澈)呂文仲王著呂祐之潘慎修杜鎬查道(從兄陶)
梁顥,字太素,鄆州須城人。他的曾祖梁涓,做過成武縣主簿。祖父梁惟忠,以明經出身曆任使官、知府的輔佐官員,最後官做到天平軍節度判官。父親梁文度早逝,梁顥由叔父撫養成人。王禹翶開始參加鄉貢考試時,梁顥依隨著他以便求學,曾以疑難問題向王禹翶請教,王禹翶拒絕回答。梁顥便發憤讀書,不到一個月後,再向王禹翶請教,王禹翶大加器重讚賞。初次參加進士考試,沒考中,留在京城。上疏說:
韓丕,字太簡,華州鄭人。父杲,晉開運中,為曲陽主簿,契丹攻城,陷沒焉。母改適他氏。丕幼孤貧,有誌操,讀書於驪山、嵩陽,通《周易》、《禮記》,為人講說。常有山林之誌,家雖甚貧,處之晏如。年長,始學文。開寶中,鄭牧知文州,與之偕行,遂薄遊兩川。及牧知成都,劉熙古延置門下,掌書奏,以孫女妻之。
臣遍觀史籍,唐朝統治天下時,各位聖人更迭出現,人文璀璨,尚且還渴求能人共同治國,四處尋求有才德的人,選舉所設科目,超過四十種。當時拿筆的讀書人,紛紛飛集君王身邊,表現他們的本領。君王左右前後,有忠臣良將,引導、教化本原,樹立、治理根基,享有三百年天下,是由於得了人才。
太平興國三年舉進士,聲名籍甚,公卿多薦之者。嚐著《孟母碑》、《返魯頌》,人多諷誦之。解褐大理評事、通判衡州。石熙載薦其文行,代還,以文學試中書,擢著作佐郎、直史館,賜緋魚。未幾,改左拾遺。八年,遷職方員外郎、知製誥。雍熙初,加虞部郎中。二年,與賈黃中、徐鉉同知貢舉。丕屬思艱澀,及典書命,傷於稽緩。宰相宋琪性褊急,常加督責,或申以諧謔,丕不能平。又舍人王祐以前輩負氣,每陵轢麵折之。丕乃表求外郡,出知虢州,就改職方郎中。端拱初,拜右諫議大夫,賜金紫,知河陽、濠州。
五代不昌盛,這一製度日漸淪喪。我朝大興儒學,追尋三代遺風。當今科舉名目的設置,臻於完美,拿筆的人多如林,參加選試者多如雲。由諸侯推舉,由春官考試,陛下還親來精心挑選,務必要做到徹底公正。奈何考試內容不出於詩賦、策論,心中喜歡的就任用提拔,心中不喜歡的就去壓抑降黜,難道沒有濫升枉黜的過失嗎?其中妄進的卑鄙小人、濫廁身於科場中的人,也經常有出現。
丕起寒素,以衝澹自處,不奔競於名宦,太宗甚嘉重之。淳化二年,召入為翰林學士,終以遲鈍不敏於用。俄罷職,充集賢殿修撰、知均州。就遷給事中、工部侍郎,徙金州。召還,充史館修撰,又出知滁州,就加禮部。大中祥符二年,卒。
如果說這是陛下嘉勉、恩惠那些孤苦貧寒不能進升的讀書人,於是不論賢否,全都錄取,一視同仁。那臣私下認為這並非正確的說法。大概聖人在上,就會采用君子排斥小人。如果香薰臭蕕同裝一器,那絕非端正人倫、敦厚風俗的方法。何況山丘園林之下,怎會沒有大才美德之士呢?陛下果真能設立科目來擢升異等人才,使他們陳述古今的治亂、君臣的得失、人民的喜憂、賢愚的用與不用,大概對於治國有益,不像詩賦、論策那些雕蟲小技,隻是用來應付官員的提問而已。
丕純厚畏慎,似不能言者。曆典州郡,雖不優於吏事,能以清介自持,時稱其長者雲。
疏文奏上,沒有回音。
師頏,字霄遠,大名內黃人。父均,後唐長興二年進士,終永興節度判官,因家關右。頏少篤學,與兄頌齊名。建隆二年舉進士,竇儀典貢舉,擢之上第。釋褐耀州軍事推官,以疾解,久不赴調。開寶中,複為解州推官。太平興國初,召還,遷大理寺丞、陝西河北轉運判官,就改著作佐郎。秩滿,遷監察禦史、通判永興軍府。坐秦王廷美假公帑緡錢,左授乾州團練副使,尋複舊官。六年,改殿中侍禦史、通判邠州。徙知簡州,轉起居舍人。以公累去官,複為殿中侍禦史,知資、眉二州。頏所至,以簡靜為治,蜀人便之。代還,遷侍禦史、知安州,賜緡錢二十萬。移朗州,超拜工部郎中,命知陝州,賜金紫。
雍熙二年(985),再次考進士,廷試時,正在禹中獻賦。宋太宗召他升殿,詢問他的門第,賜進士甲科,脫下平民服,任大名府觀察推官。雍熙四年,與梁湛一並被召來朝中做右拾遺、直史館,賞賜紅帛。後任判鼓司、登聞院。梁顥在大名時輔佐趙昌言,後趙昌言入朝掌樞密院,遇上翟馬周的事,梁顥受連坐被貶職任虢州司戶參軍。後又被起用任魚台知縣,就地加升大理評事的頭銜。後被召回朝中,升任殿中丞。不久,再次任直史館,曆任開封府推官、三司關西道判官,轉升太常博士。遇上母親去世停職,服喪完畢,複職赴任,改做右司諫。
時西鄙用兵,餫道所出,軍士多亡命,嘯聚山林為盜。頏嚴其巡捕,盜越他境。改刑部郎中,未幾召還。真宗以其舊人,素負才望,而久次於外,累召對,詢其文章。頏謙遜自晦,上益嘉之。翌日,命以本官知製誥,兼史館修撰。鹹平二年,與溫仲舒、張詠同知貢舉。明年,召入翰林為學士。五年,複與陳恕同典貢部,又知審官院、通進銀台封駁司。俄卒,年六十七。詔遣官護葬,給其子仲回秘書丞奉終喪。
宋真宗初期,下詔大臣們議論國事,梁顥當時出使陝西,途中做了一篇《聽政箴》進獻給皇帝。回朝後任度支判官。鹹平元年(998),與楊勵、李若拙、朱台符一同任知貢舉。當時皇帝詔令錢若水重修《太祖實錄》,錢若水又請梁顥參加這件事,後又任同修起居注。護從皇帝車駕到大名,皇帝下詔詢問大臣們邊疆的事,梁顥上疏說:
頏曠達夷雅,搢紳多慕其操尚。有集十卷。子三人:仲回,端拱元年進士及第,至太常博士;仲宰,國子博士;仲說,殿中丞。
“臣聽說自古用兵的方法,關鍵就在於明確賞罰。然而獎賞不可以由少數人獨占,懲罰不可以缺少。所以《兵法》說:“罰之不行,譬如驕子之不可用。”又說:“善為將者,威震敵國,令行三軍。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敗事者,雖親必罰。”所以孫武斬了隊長而後隊伍整齊,穰苴斬了監軍而後敵人便撤退。從這一點來說,兵法不正確不行。
張茂直,字林宗,兗州瑕丘人。父延升,以經術教授鄉裏。茂直方弱冠,慕容彥超據州城,驅之守陴。及周師破敵,擁城守者列坐,將斬之。有卒挾刃謂茂直曰:"汝發甚鬒,惜為頸血所汙,可先斷之。"茂直許焉。刃未及發,會得釋。後勵誌於學。
不久前命令出師,乘秋季防守邊塞,但傅潛奉明確的詔令、手握重兵,卻逗留不前,亂而無謀,死守城堡,觀望敵人,將精兵久拖得疲累不能再用。導致外蕃牧馬南下,邊境塵土都被驚起,河朔人民,流離失所,魏博以北,被蹂踐一空。以致使殘餘的妖魔未滅,皇上禦駕親征,這就叫作把敵賊送給君王。如果赦免不加問罪,那怎麼向枉死的人民謝罪;或者隻罷黜卻不殺頭,那怎麼能恢複用兵的目的。以軍法論處,固然應當斬傅潛來在軍隊中示眾,降下詔書來宣告天下。如此,才能符合古代的典章,警戒後來的將帥,然後再從邊疆官吏中選擇可用的人,就地委任使用。
開寶中,州將器其為人,首薦之,且給錢五萬,以助其裝。二年,登進士第,解褐海州推官,進司農寺丞、通判泰州。為轉運使韋務升誣奏,徙監梓州富國監。代還,自陳得雪。複通判靜安軍。軍不領縣,城闉之外,即深州之下博,茂直奏割下博隸焉。進秩著作佐郎。扈蒙薦其才,改秘書丞。
臣曾讀漢朝曆史,李廣領兵行軍紮營,部隊沒有隊形方陣,而是尋找水草好的地方,人人自便,不蠻打刁鬥而求自衛,遠離偵察,未曾遇到危害,於是李廣終於成為一代名將,士兵都樂於受他指揮。又唐高祖防守北疆,選派精兵做遊騎,不帶軍糧,由他們就地自尋水草,遇到敵人就擊殺,當時認為找到了好方法。希望在邊疆將領中,不限名位高低,隻選擇威武勇猛有謀略而又素來被士兵推尊敬服的,從中取十個人。每人給騎兵五千,武器裝備完整,少帶幹糧,讓他們自己尋找水草肥美之處,再前往抵禦外敵。嚴禁進入城市,不準聚集在一起,遇到敵寇,隨時擊殺捉拿。仍舊命令烽火信號互相守望,交相救援響應。邊境各州郡守城的將士,則堅壁嚴陣以待。遇到遊騎來到近城地區擊殺邊境敵寇時,就從城內放出相當的軍隊援救。這樣,就會使守城者不會緊關城門,以免犯坐山觀望不戰的錯誤;抵禦邊境者就不會苟且依靠郡城,而可在抗擊敵寇中實行防備。雖不是最好的籌謀,但絕非膠柱鼓瑟。”
會福州民訟田,命茂直按之,將行,留不遣。參知政事李至稱其端實,命入益王元傑府為記室參軍。王好學,多為詩什,遇茂直甚厚。雖受時果之賜,亦分餉焉。王嚐遣使征詩,茂直援筆而就,甚稱賞之。
當時輿論很讚許他的建議。
端拱元年,召對,賜金紫。數日,改度支員外郎,三遷本曹郎中。真宗居藩時,茂直與朱昂並在諸王府,每預宴集,屢因酬唱識其名。即位,選用舊臣,得茂直及昂,與梁周翰、師頏輩相繼知製誥。茂直既入西閣,會元傑生旦,遣持禮幣為賜,複至舊府,時人榮之。
鹹平三年,與李宗諤、趙安仁一同受命任知製誥,並被賞賜金印紫綬。這年冬季,王均叛亂被平息,梁顥被任命為峽路安撫使。回朝後官任掌三班。韓國華任大理判官,因決斷刑獄有失公正,於是選派梁顥代替他。鹹平四年,張齊賢任關右安撫使,用梁顥做副使。
茂直淳至寡言,晚年多疾,才思梗澀不稱職。改秘書少監,出知潁州。鹹平四年,卒,年七十五。子成列,端拱二年進士及第;成務,比部員外郎。
梁顥有做官的才能,每次進宮應對皇帝,言辭清晰明確敏銳,宋真宗很讚賞他。凡是群臣中有人上奏應對,都總要先把奏文給梁顥和薛映詳細閱看以決定是否可以。這年冬季,因河北鬧饑荒和強盜,梁顥受命與薛映分別擔任東、西路巡檢使。回朝後,授任右諫議大夫,充戶部使。當時朝廷撤銷三部使,梁顥改任翰林學士同知審官院、三班。景德元年(1004),任權知開封府。
梁顥,字太素,鄆州須城人。曾祖涓,成武主簿。祖惟忠,以明經曆佐使府,至天平軍節度判官。父文度早世,顥養於叔父。王禹偁始與鄉貢,顥依以為學,嚐以疑義質於禹偁,禹偁拒之不答。顥發憤讀書,不期月,複有所質,禹偁大加器賞。初舉進士,不中第,留闕下。獻疏曰:
梁顥風姿俊美,身強力壯,很少疾病,家中和睦。與人相交,長期沒有改變,士大夫多與他相交。這年六月,突然發病去世,終年四十二歲。皇上非常悲惻,賞賜追贈高官榮銜。他所著文集十五卷。他的兒子有梁固、梁述、梁適。梁適是仁宗時的宰相,另外有傳。
臣曆觀史籍,唐氏之禦天下也,列聖間出,人文闡燿,尚且渴於共治,旁求多彥,設科之選,逾四十等。當時秉筆之士,彬彬翔集,表著所以。左右前後,有忠有良,導化原、樹治本者,享三百年,得人之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