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倬王綸尹穡王之望徐俯沈與求翟汝文王庶辛炳
王之望字瞻叔,襄陽穀城人,後來移居台州。父親王綱,中元符年間進士第,官至徽州通判而去世。王之望當初因蔭補得官,紹興八年(1138),中進士第。任處州教授,入朝任太學錄,升為博士。過了很長時間,出朝知荊門軍,提舉湖南茶鹽,改任潼川府路轉運判官,不久又改任成都府路計度轉運副使。提舉四川茶馬。
朱倬,字漢章,唐宰相敬則之後,七世祖避地閩中,為閩縣人。世學《易》,入太學。宣和五年,登進士第,調常州宜興簿。金將犯邊,居民求避地,倬為具舟給食,眾賴以濟。未幾,民告澇於郡,郡檄倬考實,乃除田租什九,守怒,不能奪。張浚薦倬,召對,除福建、廣東西財用所屬官。宣諭使明橐再薦於朝,時方以劉豫為憂,倬因賜對,策其必敗。高宗大喜,詔改合入官。與丞相秦檜忤,出教授越州。用張守薦,除諸王府教授。檜惡言兵,倬論掩骼事,又忤之。
朝廷中有大臣推薦王之望的才能,詔令他到朝廷,任太府少卿,總管四川財賦。金朝毀棄盟約,軍事文書接連不斷,各種調度層出不窮,王之望從容處理事無遺漏,搜刮貿易券契沒有交納稅賦的,搜查抉摘隱瞞逃匿,得到四百六十八萬緡錢,眾人都怨恨他。後升任太府卿。
梁汝嘉製置浙東,表攝參謀。有群寇就擒,屬倬鞫問,獨竄二人,餘釋不問。曰:"吾大父尉崇安日,獲寇二百,坐死者七十餘人。大父謂此饑民剽食爾,烏可盡繩以法?悉除其罪,不以徼賞。吾其可愧大父乎?"通判南劍。建寇阿魏眾數千,劍鄰於建,兵忄耎不可用,倬重賞募卒擒獲,境內迄平。
孝宗即位以後,任戶部侍郎,充任川、陝宣諭使。早先,金將合喜侵犯鳳州的黃牛堡,吳瞞將敵人擊退,於是收複秦州,並接連收複商、陝、原、環等十七州。金軍由於吳王..精兵都在德順,全力進攻他。當時陳康伯主持朝政,正在議論撤罷德順戍兵,虞允文是宣諭使,極力爭論不服從,孝宗親自寫信命令吳王..退兵。王之望代替虞允文任宣諭使,讚同吳王..下令眾將放棄德順,倉促撤退。金軍乘機在後追擊,致使吳王..軍正規部隊三萬人,回來的僅有三千人,將校軍官活下來的寥寥無幾,全軍痛哭,聲震原野,孝宗聽說深感後悔。
除知惠州。陛辭,因言嚐策劉豫必敗,高宗記其言,問:"卿久淹何所?"倬曰:"厄於檜。"上愀然慰諭,目送之。旬日間,除國子監丞,尋除浙西提舉,且命自今在內除提舉官,今朝辭上殿,蓋為倬設也。既對,上曰:"卿以朕親擢出為部使者,使鹹知內外任均。"又曰:"人不知卿,朕獨知卿。"除右正言,累遷中丞。嚐言:"人主任以耳目,非報怨任氣之地,必上合天心。"每上疏輒夙興露告,若上帝鑒臨。奏疏凡數十,如發倉廩,蠲米價,減私鹽,核軍食,率焚稿不傳。知貢舉,遷參知政事。
隆興初年,右諫議大夫王大寶上疏彈劾王之望罪行,降任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不久,權任戶部侍郎、江淮都督府參讚軍事。王之望很不願意同金交戰,請求入朝,因而上奏“:皇帝論兵與臣下不同,不過奉承天意罷了。臣私下觀察天意,南北分離的局麵已經形成,不能輕易互相兼並,我不可渡過淮河北進,就像敵軍不能越過長江南下一樣。應將進攻的力量轉而自守,自守既然穩固,然後隨機製變,擇利以應付它。”孝宗下旨留他在朝中,不久兼直學士院。
紹興三十一年,拜尚書右仆射。金兵犯江,倬陳戰、備、應三策,且謂兵應者勝,上深然之。又策敵三事:上焉者為耕築計,中焉者守備,下則妄意絕江,金必出下策。果如所料。史浩、虞允文、王淮、陳俊卿、劉珙之進用,皆倬所薦也。
湯思退力主休兵,奏請任命王之望為吏部侍郎、通問使。接著又議定先派一名官位低下的使節前去觀察敵情,召還王之望。王之望首先上報邊境守備不足依賴,孝宗急忙撤罷都督府,任命王之望為淮西宣諭使,剛剛任命,又擢升他為右諫議大夫。王之望於是上章極力論述朝廷大臣各執一辭以為自身考慮,乞求明令在朝大臣,在議論之際應公正無偏。當時湯思退力主和議,張浚力主恢複中原。王之望的議論看上去好像不錯,實際上是暗中偏向湯思退。
高宗自建康回鑾,有內禪意。倬密奏曰:"靖康之事正以傳位太遽,盍姑徐之。"心不自安,屢求去。詔以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孝宗即位,諫臣以為言,降資政殿學士。明年致仕,卒。複元職,恤典如宰相,贈特進。孫著,淳熙十四年登第,仕至吏部尚書。
不久到長江沿線視察軍隊。金軍再次侵犯邊境,於是獻上和、戰兩策,並且報告安排守禦防備情況,疏章沒有到達,朝廷任命他為參知政事。王之望入朝後,接著兼任同知樞密院事。金兵交相而來,濠、楚州守將有的棄城而逃,孝宗命令湯思退前去監督江、淮地區軍隊;湯思退沒去,又令王之望前去督促巡視,權同都督。王之望極力推辭不去。恰逢太學眾位學生上書論事,孝宗大怒,打算處治,王之望解救了他們。於是以參知政事的身份到江淮地區慰問軍隊。
王綸,字德言,建康人。幼穎悟,十歲能屬文。登紹興五年進士第,授平江府昆山縣主簿,曆鎮江府、婺州、臨安府教授,權國子正。
王之望早先曾送信給敵軍將領。到這時,王扌卞出使敵軍,割讓商、秦土地,答應歸還被俘的敵軍,雙方世代約為叔侄之國。金皆答應,講和解兵而去。孝宗聽說金國退兵,下令都督府選擇有利時機出擊,王之望下令眾將不得隨便前進。朝廷催促行動,王之望說:“王扌卞既然回來,不能因貪圖小利,而損害和好大計。”言官彈劾罷免為端明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居住天台。乾道元年(1165),起複任知福州、福建路安撫使。逮捕海上賊寇王大老,捷報傳來,轉任資政殿大學士,移知溫州,不久又被罷免。乾道六年(1170)冬天,去世。
時初建太學,亡舊規,憑吏省記,吏緣為奸。綸厘正之,其弊稍革。遷敕令所刪定官、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兼權兵部郎官。言:"孔門弟子與後世諸儒有功斯文者,皆得從祀先聖,今辟庠序,修禮樂,宜以其式頒諸郡縣。"
王之望有文藝才能,秦檜當政時,沒有同秦檜同流合汙,有人說他有操守。紹興末年,極力附和同金講和,與湯思退互為表裏,專門以割讓土地給敵人為得計,但土地被割讓而敵人氣勢更加囂張,王之望終於因此而被廢黜。
二十四年,以禦史中丞魏師遜薦,為監察禦史,與秦檜論事,忤其意,師遜遂劾綸,且言:"智識淺昧,不能知綸。"由此罷去。逾年,知興國軍。檜死,召為起居舍人兼崇政殿說書,尋兼權禮部侍郎。
王庶字子尚,慶陽人。崇寧五年(1106),中進士及第,改變官秩,知涇州保定縣。因種師道推薦,通判懷德軍。遼朝被金軍攻破,以歸還燕京地區到宋求援,詔令種師道前去接收。王庶對種師道說“:國家與遼朝百年和好,今天坐視它敗亡不加救援,反而貪圖得到土地,這豈不是引發金朝的禍患嗎?”種師道不聽。宣和七年(1125),金軍果然入寇。太宰李邦彥連夜召見王庶詢問對策,王庶說:“過去的名將沒有人超過種師道,他被敵軍敬畏佩服,應該將西部的兵力交給他,讓他前來救援。”李邦彥將他的話轉達給蔡攸,蔡攸不以為然。任命王庶為陝西轉運判官兼製置解鹽事。戰事更加棘手,欽宗想逃到襄陽、鄧州,先任命席益為京西安撫使,席益請求讓王庶為自己的副手。高宗即位,任命王庶直龍圖閣、..延路經略使兼知延安府。多次建立戰功,進為集英殿修撰、龍圖閣待製,負責指揮陝西六路軍馬。
二十六年,試中書舍人。高宗躬親政事,收攬威柄,召諸賢於散地,詔命填委,多綸所草。綸奏守臣裕民事,乞毋拘五條,從之。兼侍講。上喜讀《春秋左氏傳》,綸進講,與上意合。嚐同講讀官薦興化軍鄭樵學行,召對命官,且給筆劄,錄其所著史。兼直學士院,遷工部侍郎,仍兼直院。撰《吳玠神道碑》,稱上旨,賜宸翰褒寵。
早先,河東經製使王王燮逃歸之後,東京留守宗澤承製任命王庶暫充陝西製置使。恰逢宣諭使謝亮入關,王庶送信給他說“:西夏為害小又和緩,金軍為患大又急迫,秋天必大舉入侵,何不杖節率兵舉起義旗,驅逐敵人渡過黃河,再慢慢圖謀恢複失地。”謝亮沒有聽從。金軍大舉入侵,王庶調動軍隊自沿河至馮翊,占據險隘守禦。金軍先已乘黃河結冰渡河進犯晉寧,侵犯丹州。又渡過清水河,攻破潼關,秦、隴地都受到震動。王庶傳告各路,約定日期討伐敵人。涇原路統製曲端很不願意隸屬王庶,以沒有接到朝廷命令為借口推辭;過了數天,委任王庶官職的文告來到,曲端又不接受。金朝知道曲端同王庶不和,集中兵力進攻..延。王庶在坊州聽到消息,連夜奔赴..延以阻遇敵軍衝擊。金軍用詐謀攻陷丹州,丹州界於..、延之間,王庶於是自己擔當防衛延安路的任務。當時曲端統率了全部涇原路的勁兵。王庶多次督促他進兵,曲端最終沒有行動,於是延安失守。這些記載在《曲端傳》中。
二十八年,除同知樞密院事。金將渝盟,邊報遝至,宰相沈該未敢以聞。綸率參知政事陳康伯、同知樞密院事陳誠之共白其事,乞備禦。已而綸病肺暍,告請祠,上遣禦醫診視,且賜白金五百兩。
當初,王庶聽說延安被圍告急,親自收羅失散的士兵前往增援。觀察使王王燮也率所部從興元出發。王庶到甘泉時延安已失守,既已沒有去處,於是把軍隊交給王王燮,而自率百騎奔馳到襄樂慰問軍隊,希望倚靠曲端作為輔助。王庶來到,曲端下令每座城門減少他的一半隨從,等到帳下,僅剩下數騎。曲端厲聲追問王庶延安失守的情況,並且說:“節製隻知道愛惜己身,而不知為皇上愛惜城池嗎?”王庶說:“我多次下令你不服從,是誰愛惜自身?”曲端大怒,計劃就在軍中誅殺王庶而吞並他的部隊,於是連夜到寧州,會見謝亮說:“延安,是五路咽喉之地,今天既然已經失守。《春秋》記載大夫出兵在外可以擅專,請誅殺王庶。”謝亮說“:他肩負朝廷使命,今以臣下而在外擅殺大臣,是驕橫跋扈,你要幹就自己一人幹。”曲端沮喪而歸,奪取王庶節製使印,又拘留他的官屬。恰逢詔令王庶守衛京兆,王庶先以失敗自做檢討被罷免。母親去世。
二十九年六月,朝論欲遣大臣為泛使覘敵,且堅盟好。綸請行,乃以為稱謝使,曹勳副之。至金,館禮甚隆。一日,急召使入,金主禦便殿,惟一執政在焉,連發數問,綸條對,金主不能屈。九月,還朝入見,言:"鄰國恭順和好,皆陛下威德所致。"宰臣湯思退等皆賀。然當時金已謀犯江,特以善意紿綸爾。
這時張浚從富平失敗歸來,才想起王庶和曲端的見解可以采用,於是一並召見他們。王庶距離近先到,極力陳述安撫秦隴保衛四川的計策,勸說張浚收集熙河、秦鳳的兵力,扼守關、隴以便以後圖謀。張浚沒有采納。請求服完喪期,張浚不許,授予他任參議官。張浚考慮到曲端和王庶必然互不相容,曲端沒到,隻恢複他的官職,移到恭州。王庶因而對張浚說“:曲端有反叛之心。”張浚也害怕曲端得到士卒擁護,開始有了殺曲端的念頭。這些記載在《曲端傳》中。
綸舊疾作,力丐外,除資政殿大學士知福州,上解所禦犀帶賜之。明年,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敵犯江,綸每以守禦利害驛聞,上多從之。三十一年八月,卒。贈左光祿大夫,諡章敏。無子,以兄綽之子為後。
紹興五年(1135),喪期未滿起任知興元府、利夔路製置使。王庶由於士卒寡少,登記興、洋各地和三泉縣強壯居民,兩丁取一,三丁取二,號稱“義士”,每天在縣裏訓練,每月到州裏訓練,對他們給予優厚的待遇,不到半年,有兵達到數萬人。張浚報告給朝廷,升徽猷閣直學士。有人對張浚進讒言,張浚將王庶移知成都,又改任嘉州。紹興六年,張浚彈劾王庶為人輕率險詐,被落職任宮觀官。不久,被起用知遂寧。
尹穡,字少稷。建炎中興,自北歸南。紹興三十二年,與陸遊同為樞密院編修官。權知院史浩、同知王祖舜薦其博學有文,召對稱旨,二人並賜進士出身。孝宗獎用西北之士,隆興元年,除穡監察禦史,尋除右正言。二年五月,除殿中侍禦史。曆遷諫議大夫,未幾而罷。
紹興六年(1136),任湖北安撫使、知鄂州。到朝廷,高宗在宴中接見他,王庶說“:陛下要保守江南,那就沒有什麼事;如果說要繼承恢複大業,就應該在荊州立都。荊州左邊是吳右邊是四川,盡得南海之利,前臨江、漢,出三川,渡大河,以圖謀中原,這是曹操畏懼關羽的根源所在。”高宗對他十分驚異。複任顯謨閣待製、知荊南府、湖北經略安撫使,又複任直學士。
初,符離師潰,湯思退複相,金帥移書索地,詔侍從台諫集議。穡時為監察禦史,以為國家事力未備,宜與敵和,惟增歲幣,勿棄四州,勿請陵寢,則和議可成。既而盧仲賢出使,為金所脅,又將遣王之望,張浚極言其不可。穡為右正言,懼和議弗就,因劾浚跋扈,未幾罷政。後將割四郡,再易國書,歲幣如所索之數,而敵分兵入寇。上意中悔。穡為侍禦史,乞置獄,取不肯撤備及棄地者劾其罪,牽引凡二十餘人。
紹興七年(1137)十月,以兵部侍郎職務召回王庶。次年春,入朝策對,高宗說“:召你回朝時,張浚已離開朝廷,趙鼎還沒有入朝,這是我親自拔擢,沒有旁人在左右幫助你。”王庶叩頭拜謝。因而上奏“:恢複之功十年沒能建立,其原因在於偏聽,在於欲速不達,在於輕視爵賞,在於是非正邪混雜。如果真能賞功罰過,誰敢不服從聽命?過去漢光武帝劉秀以武力奪取天下,不以不急之事奪去其費用,不了解軍事的人不能讓他談論軍事。”又口陳手畫秦、蜀地區地形的利害得失。高宗大喜,當天升他為兵部尚書。過了一個月,拜任樞密副使。
時方以和為急,擢穡為諫議大夫。敵勢浸張,遠近震動,都督、同都督相繼辭行。上書者攻和議之失,且言:"穡專附大臣為鷹犬,如張浚忠誠為國,天下共知,穡不顧公議,妄肆詆誹;凡大臣不悅者皆逐之,相與表裏,以成奸謀,皆可斬。"上雖怒言者,而一時主議之臣與穡,皆相繼廢黜。先是,胡銓力言主和非是,大臣不悅,命銓與穡分往浙東西措置海道。二人挈家以行,為言者所劾,遂皆罷,語在《陳康伯傳》。
言者請求派重臣行視邊境,於是命令王庶安排江、淮邊防事務。京、湖宣撫使嶽飛聽說王庶巡視邊防,送信給他說:“今年如不出師,我當交還兵權請求賦閑。”王庶鼓勵他。王庶回朝,論述金朝機變詭詐,自毀海上之盟約定,並轉達了嶽飛交還兵權等語。當這時,秦檜再次擔任丞相,專門以同金講和為務。金朝使者烏陵思謀來到宋朝,詔令催促王庶回來。王庶極力抵製和議,請求誅殺金朝使者,言辭十分懇切。金朝又派張通古來答應交還失地,歸還棺槨,交歸太後。王庶說:“同金講和的事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共上七次奏章請求免去自己官職,於是朝廷任命他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出知潭州。
王之望,字瞻叔,襄陽穀城人,後寓居台州。父綱,登元符進士第,至通判徽州而卒。之望初以蔭補,紹興八年,登進士第。教授處州,入為太學錄,遷博士。久之,出知荊門軍,提舉湖南茶鹽,改潼川府路轉運判官,尋改成都府路計度轉運副使、提舉四川茶馬。
禦史中丞勾龍如淵彈劾王庶本是趙鼎推薦,欺騙君主蒙蔽皇上。王庶被罷免回朝,至九江,又被命奪去職務,遷徙居處。紹興十三年(1143),禦史胡汝明彈劾王庶譏議朝政,貶為向德軍節度副使,安置到道州。到達貶所時去世。孝宗追思王庶言論,追複他的官職,諡號“敏節”。
朝臣薦其才,召赴行在,除太府少卿,總領四川財賦。金人渝盟,軍書旁午,調度百出,之望區畫無遺事。第括民質劑未稅者,搜抉隱匿,得錢為緡四百六十八萬,眾鹹怨之。後升太府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