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燾黃中孫道夫曾幾(兄開)勾濤李彌遜(弟彌大)
李彌遜,字似之,蘇州吳縣人。剛成年時以上舍生身份考取大觀三年(1109)進士,調任單州司戶,又調任陽穀主簿。政和四年(1114),調入國朝會要所審閱校勘文字訛誤。經人推薦被欽宗召見,因表現突出升校書郎,充當編修六典校閱,連任校書郎。因在密封的奏章中言詞犀利、切中時弊被貶為廬山知縣,後來又改任嵩山祠宮觀官。李彌遜貶官後在家鄉隱退閑居達八年時間。
張燾,字子公,饒之德興人,秘閣修撰根之子也。政和八年進士第三人,嚐為辟雍錄、秘書省正字。靖康元年,李綱為親征行營使,辟燾入幕。綱貶,親知坐累者十七人,燾亦貶。
宋徽宗宣和末年,李彌遜任冀州知州。金軍大舉進犯河朔地區,各州郡都加強警備,嚴陣以待,李彌遜花費大量金錢,招募了一批勇敢善戰的將士,修築加固了城防工事,將護城河水決開以保護護城河及壕溝,不斷擊敗金人的騎兵,殺死了很多金兵。金軍統帥兀..北歸金國後,再三告誡他的軍隊不要侵犯冀州城池。
建炎初,起通判湖州。明受之變,賊矯詔俾燾撫諭江、浙,燾不受。上既複辟,詔求言。燾上書略曰:"人主戡定禍亂,未有不本於至誠而能有濟者。陛下踐祚以來,號令之發未足以感人心,政事之施未足以慰人望,豈非在我之誠有未修乎?天下治亂,在君子小人用舍而已。小人之黨日勝,則君子之類日退,將何以弭亂而圖治?"又言措置江防非計,徒費民財、損官賦,不適於用。又言:"侍從、台諫觀望意指,毛舉細務,至國家大事,坐視不言。"又言:"巡幸所至,營繕困民,越棲會稽,似不如是。"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李彌遜被任命為衛尉少卿,不久又出任筠州知州。靖康二年(1127),江寧府牙校周德叛變投敵,拘捕了統帥宇文粹中,殺死朝廷官吏,據城自守,氣焰十分囂張。李彌遜以江東判運身份管理郡中事,他一人騎馬至建康城外叩門,將封在蠟裏的書信射入城中招降判軍。周德叛軍通報了願意投降的消息,並打開城門迎接宋軍,李彌遜向他們曉以利害得失,勉勵他們全力勤王,保衛大宋江山。當時李綱正率領部隊到達建康,與李彌遜商議後誅殺首惡分子五十人,安撫了叛軍餘黨,江寧郡從此得以安定。
紹興二年,呂頤浩薦,除司勳員外郎,遷起居舍人。言:"自古未有不知敵人之情而能勝者,願詔大臣、諸將,厚爵賞,募可任用者往伺敵動靜。既審知之,則戰守進退,在我皆備,彼尚安得出不意犯吾行闕。"詔以付都督府及沿邊諸帥。遷中書舍人。
李彌遜改任淮南運副,後又主管興國宮,任饒州知州,宋高宗召他入宮談論時政,李彌遜首先上奏指出:“應當穩定朝政建製、格局,排斥奸佞小人的邪惡言論。”又說“:國家一天沒有戰事,則慶幸有一天的安全,一月沒有戰事,則慶幸有了一月的安全,想求得終年平定,那是不可能的奢望,又怎麼能製定天下的大政方針呢?”宋高宗讚賞他正直無畏。輔臣中有人對李彌遜不滿,李彌遜以直寶文閣身份任吉州知州。李彌遜向高宗辭行,高宗說:“我本想將你留在宮中,大臣們建議讓你去州郡任職以體察民情,臨行之前我想見見你。”
呂祉之撫諭淮西也,燾謂張浚曰:"祉書生,不更軍旅,何可輕付。"浚不從,遂致酈瓊之變。七年,張滉特賜進士出身。滉,浚兄也,將母至行在,上引對而命之。燾言:"宣和以來,奸臣子弟濫得儒科。陛下方與浚圖回大業,當以公道革前弊。今首賜滉第,何以塞公議?"上念浚功,欲慰其母心,乃命起居郎樓炤行下,炤又封還。著作郎兼起居舍人何掄曰:"賢良之子,宰相之兄,賜科第不為過。"乃與書行。燾不自安,與炤皆求去,不許,言者論之,以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觀。
紹興七年(1137)秋,李彌遜升任起居郎。自政和末年李彌遜因上密封的奏章直言朝政被貶官,幾乎已經二十年了,及至重新擔任這個職務後,議論朝政大事,犀利耿直、切合實際還和二十年前一樣。這年冬天,李彌遜升任中書舍人,上奏疏闡明六件事說“:加固邊界屏障以抵禦外敵的侵略,嚴格禁衛製度以維護朝廷的安全,訓練軍隊以壯大國家的威勢,節約開支以儲備軍隊的糧草,收取民心才能鞏固國家的統治,選擇良將以責成軍隊卓有功效。”當時皇上準備出行,途中停留暫住地點還未確定,就下旨準備糧船、衛隊以便宮中大小嬪妃隨行。李彌遜立即呈上奏疏指出:“陛下南行之事,猶如雷聲震動,各個部門緊急行動起來,現在正值各地艱難之時,不應該為了宮中寵幸之人的小事而影響陛下的聲望,懇切希望陛下認真考慮,這件事雖然很小,但恐怕會傷害國家根本啊。”高宗高興地采納了他的意見。李彌遜升任戶部侍郎。
明年,以兵部侍郎召,詔引對,上曰:"卿去止緣張滉。"燾曰:"臣苟有所見,不敢不言。如內侍王鑒,陛下所親信,臣尚論列,豈有宰相親兄自賜出身,公論不與。臣若不言,豈惟負陛下,亦負張浚。"上因問:"朕圖治一紀,收效蔑然,其弊安在?"燾曰:"自昔有為之君,未有不先定規模而能收效者,臣紹興初首以是為言,今七年。往者進臨大江,退守吳會,未期月而或進或卻,豈不為敵所窺乎?今陛下相與斷國論者,二三大臣而已。一紀之間,十四命相,執政遞遷無慮二十餘。日月逝矣,大計不容複誤,願以先定規模為急。"
秦檜第二次擔任宰相後,隻有李彌遜和吏部侍郎晏敦複感到很憂慮。紹興八年(1138),李彌遜上奏疏竭力要求任朝外官,高宗沒有允許。趙鼎被罷免宰相職務後,秦檜獨攬朝政大權,慫恿高宗做出決策與金人議和。金國派遣使者烏陵思謀等人南來,他們索要禮物且態度橫蠻,盛氣淩人,軍民都憤憤不平,朝野上下議論紛紛。秦檜在高宗禦榻前請求使金,準備不顧眾人反對委屈自己向金人求和。樞密院編修官胡銓上奏疏請求殺死秦檜,校書郎範如圭上奏疏譴責秦檜歪曲真理、違背師訓、忘卻世仇、喪權辱國,禮部侍郎曾開引用古人的行為道德準則以駁斥秦檜,這些人相繼被貶官流放外地。
尋權吏部尚書。徽猷閣待製黎確卒,詔贈官推恩,燾言:"確素號正人,一旦臨變,失臣節,北麵邦昌之庭,且為將命止勤王之師。今曲加贈恤,何以示天下?"詔追奪職名。
李彌遜請求入宮對話,指出金國使者來議和,想讓我們對他們行君臣的禮節,這是萬萬行不通的。高宗認為很有道理,下詔讓朝中大臣展開廣泛的討論,當天上奏。李彌遜手持奏疏慷慨陳詞:“陛下受到金人花言巧語的欺騙,沒有得到絲毫實際利益,就準備輕易放棄祖宗的重托,委曲求全,將國家的命運交付敵國,自己甘當附庸而尊奉金國,倒拿著寶劍,白白將權柄授與別人,明明是危害、傷害國家利益的行為,又怎麼能夠說是為了國家的和平?假如金人姑且滿足我們的要求,假如我們僅僅滿足於眼前安全,他日貪得無厭的金人一有不能滿足的要求,沒有預料到的欲望,滿足他們就會危害國家社稷的利益,不滿足他們戰爭就會再次爆發,因此今天不過是枉受卑躬屈膝的恥辱,以後則是後患無窮啊。”又說“:陛下率領全國百姓去侍奉我們的世代仇敵,又將用什麼去鞭策激勵普天之下忠臣義士的抗敵勇氣呢?”李彌遜再三強調不能簽訂和約。
時金使至境,詔欲屈己就和,令侍從、台諫條上。燾言:"金使之來,欲議和好,將歸我梓宮,歸我淵聖,歸我母後,歸我宗社,歸我土地人民,其意甚美,其言甚甘,廟堂以為信然,而群臣、國人未敢以為信然也。蓋事關國體,臣請推原天意為陛下陳之。《傳》曰:'天將興之,誰能廢之?'臣考人事以驗天意,陛下飛龍濟州,天所命也。敵騎屢犯行闕,不能為虞。甲寅一戰敗敵師,丙辰再戰卻劉豫,丁巳酈瓊雖叛,實為偽齊廢滅之資,皆天所讚也。是蓋陛下躬履艱難,側身修行,布德立正,上副天意,而天佑之之所致也。臣以是知上天悔禍有期,中興不遠矣。願益自修自強,以享天心,以俟天時。時之既至,吉無不利,則何戰不勝,何功不立。今此和議,姑為聽之,而必無信之可恃也。彼使已及境,勢難固拒。使其果願和好,如前所陳,是天誘其衷,必不複強我以難行之禮。如其初無此心,二三其說,責我以必不可行之禮,要我以必不可從之事,其包藏何所不有,便當以大義絕之。謹邊防,厲將士,相時而動。願斷自淵衷,毋取必於彼而取必於天而已。乃若略國家之大恥,置宗社之深仇,躬率臣民,屈膝於金而臣事之,而凱和議之必成,非臣所敢知也。"上覽奏,愀然變色曰:"卿言可謂忠,然朕必不至為彼所紿,方且熟議,必非詐偽而後可從,不然,當再使審虛實,拘其使人。"燾頓首謝。
秦檜曾經邀請李彌遜到他的私人住宅,說:“目前政府官員正空缺,假如你能夠對宋金和議不再提反對意見,我當會請你去兩地同時任職。”李彌遜回答“:我李彌遜受國家恩惠已經很多,怎麼敢因一些小利而忘記國家民族大義呢。看看現在正在進行的宋金和議一事,舉國上下都不認為應該這樣做,我隻有離開這裏以報答相公的恩典了。”秦檜無言以對。第二天,李彌遜再次上奏疏,言詞急切直率,又指出:“送伴使察言觀色、百般逢迎金國使者,不顧及國家利益,不體恤百姓感情,請求另選忠義之士輔助處理國事。”秦檜更加憤怒。李彌遜準備稱疾引退,高宗告訴大臣挽留他。當時宋金和議已經決定,有讚成和議的人至此說:“過去金人出使明州時,欽宗雖然多次向金人跪拜也沒有大臣們抗議。”朝野輿論一片嘩然。由於李彌遜在朝廷努力抗爭,秦檜雖然不肯聽從他的意見,但也害怕公眾的輿論。南宋再次與金使商談和議條件時,決定議和但不接受金人的冊封,金宋不以君臣之禮相待,宰相秦檜去使館麵見金使,可以接受他們的國書放入宮中,金人許多條件都得到了滿足,隻有君臣之禮沒有談判的餘地。
金使張通古、蕭哲至行在,朝議欲上拜金詔。燾曰:"陛下信王倫之虛詐,發自聖斷,不複謀議,便欲行禮,群臣震懼罔措。必已得梓宮,已得母後,已得宗族,始可議通好經久之禮。今彼特以通好為說,意謂割地講和而已,陛下之所願欲而切於聖心者,無一言及之,其情可見,奈何遽欲屈而聽之。一屈之後,不可複伸,廷臣莫能正救,曾魯仲連之不如,豈不獲罪於天下萬世。"
紹興九年(1139)春,李彌遜再次上奏疏要求辭宮回歸田裏,以徽猷閣直學士身份任筠州知州,不久又改任漳州知州。紹興十年(1140),在連江西山隱居。這一年,金兀..分四路大舉進攻南下,第二年又入侵淮西,攻進壽春,一切竟如李彌遜的預言。
既而監察禦史施廷臣抗章力讚和議,擢為侍禦史。司農寺丞莫將忽賜第,擢為起居郎。朝論大駭。燾率吏部侍郎晏敦複上疏曰:"仰惟陛下痛梓宮未還,兩宮未複,不憚屈己與敵議和,特以眾論未同,故未敢輕屈爾。幸小大之臣,無複異議,從容獻納,庶幾天聽為回,卒不敢屈,此宗社之福也。彼施廷臣乃務迎合,輒敢抗章,力讚此議,姑為一身進用之資,不恤君父屈辱之恥,罪不容誅,乃由察官超擢柱史。夫禦史府朝廷紀綱之地,而陛下耳目之司,前日勾龍如淵以附會而得中丞,眾論固已喧鄙之矣。今廷臣又以此而躋橫榻,一台之中,長貳皆然,既同鄉曲,又同心腹,惟相朋附,變亂是非,豈不紊紀綱而蔽陛下之耳目乎?眾論沸騰,方且切齒,而莫將者又以此議由寺丞擢右史。如淵、廷臣庸人也,初無所長,但知觀望,而將則奸人也,考其平昔無所不為,此輩烏可與之斷國論乎?望加斥逐,庶幾少杜群枉之門。至於和議,則王倫實為謀主,彼往來敵中至再四矣,陛下恃以為心腹,信之如蓍龜,今其為言自己二三,事之端倪,蓋亦可見。更望仰念祖宗付托之重,俯念億兆愛戴之誠,貴重此身,無輕於屈。但務雪恥以思複仇,加禮其使,厚資遣發,諭以必得事實之意,告以國人皆曰不可之狀。使彼悔禍,果出誠心,惟我所欲,盡歸於我,然後徐議報之之禮,亦未晚也。如其變詐,誘我以虛詞,則包藏終不可測,便當厲將士,保疆埸,自治自強,以俟天時,何為不成?伏願陛下少忍而已。自朝廷有屈己之議,上下解體,儻遂成屈己之事,則上下必至離心,人心既離,何以立國?伏願戒之重之。"於是將、廷臣皆不敢拜。燾又麵折如淵曰:"達觀其所舉,君薦七人,皆北麵張邦昌,今囁嚅附會,墮敵計,他日必背君親矣。"
紹興十二年(1142),秦檜乘著金兵失敗後收兵北歸,將諸路軍馬全部撤回,再次乞求與金人和談。秦檜開始追究過去那些仗義直言敢於反抗他的大臣之罪,秦檜的走狗立即指出李彌遜和趙鼎、王庶、曾開四人曾同時阻止宋金和議。李彌遜於是被撤職,十餘年間不準與朝廷有書信往來,不得考課升遷,不能蔭庇自己的兒子做官,不能按次序獲得封爵,且以上禁令終生不能改變,李彌遜仍然常常憂國憂民,沒有絲毫對朝廷的怨恨。紹興二十三年(1153),皇上懷念他,考慮到他忠誠有氣節,特下詔恢複李彌遜敷文閣待製官職。李彌遜著有奏議三卷、外製二卷、《議古》三卷、詩十卷。有一弟李彌大。
燾既力詆拜詔之議,秦檜患之,燾亦自知得罪,托疾在告。檜使樓炤諭之曰:"北扉闕人,欲以公為直院。"燾大駭曰:"果有此言,愈不敢出矣。"檜不能奪,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