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十
陳東字少陽,鎮江丹陽人。早有俊秀的聲名,灑脫不拘不肯屈居人下,不為貧寒低賤所憂懼。蔡京、王黼用事專權,人們不敢指責,隻有陳東無所隱瞞忌諱。他所到場的宴會集會,在座的客人害怕連累自己,逐漸避開。陳東以貢士進入太學。宋欽宗即皇帝位,陳東率領他的門徒拜伏於宮闕下上奏書,議論說:“今天的政事,蔡京敗壞亂政於前,梁師成暗中策劃做壞事在後,李彥結怨仇於西北,朱麵力結怨恨於東南,王黼、童貫又結怨仇於遼國、金國,創開邊事。應當誅殺六賊,把他們的首級傳送四方,以謝罪於天下。”言語極為憤恨懇切。第二年春天,童貫等人挾持宋徽宗向東巡行,陳東獨自上奏書請求朝廷追回童貫按典刑治罪,另外選擇忠信的人前往侍奉徽宗左右。金人迫近京師,陳東又請求朝廷誅殺六賊。當時梁師成還留在禁中,陳東揭發他的前後奸詐陰謀,於是被貶謫而死。
○陳東歐陽澈馬伸呂祖儉呂祖泰楊宏中華嶽鄧若水僧真寶莫謙之徐道明
李邦彥建議與金國求和,李綱和種師道主張抗金,李邦彥因為小小的失利罷免李綱而割讓三鎮,陳東又率領太學諸生拜伏在宣德門下上奏書說:
陳東,字少陽,鎮江丹陽人。早有雋聲,俶儻負氣,不戚戚於貧賤。蔡京、王黼方用事,人莫敢指言,獨東無所隱諱。所至宴集,坐客懼為己累,稍引去。以貢入太學。欽宗即位,率其徒伏闕上書,論:"今日之事,蔡京壞亂於前,梁師成陰謀於後。李彥結怨於西北,朱勔結怨於東南,王黼、童貫又結怨於遼、金,創開邊隙。宜誅六賊,傳首四方,以謝天下。"言極憤切。明年春,貫等挾徽宗東行,東獨上書請追貫還正典刑,別選忠信之人往侍左右。金人迫京師,又請誅六賊。時師成尚留禁中,東發其前後奸謀,乃謫死。
“在朝廷的大臣,奮勇不顧自身安危,以身任天下重任的,是李綱這樣的人,這就叫作國家的大臣。其庸俗荒謬沒有才能、忌賢妒能動不動為自己謀算,不體恤國家大事的是李邦彥、白時中、張邦昌、趙野、王孝通、蔡懋、李..等這些人,這就叫作國家的賊臣。
李邦彥議與金和,李綱及種師道主戰,邦彥因小失利罷綱而割三鎮,東複率諸生伏宣德門下上書曰:
“陛下提拔李綱位列大臣之中,不到一二天為執政大臣,中外互相慶賀,知道陛下能任用賢能了。斥退白時中而不加任用,知道陛下能去掉邪惡了。但李綱任事而未能單獨掌權,白時中受到擯斥而沒有離開朝廷,恢複李邦彥的宰相職位,又以張邦昌為宰相,其餘的人又都提拔任用,為什麼陛下任用賢能還不能不懷疑,去掉邪佞還不能不疑慮呢?現在又聽說罷免李綱的官職,我們感到驚疑,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
在廷之臣,奮勇不顧、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綱是也,所謂社稷之臣也。其庸繆不才、忌疾賢能、動為身謀、不恤國計者,李邦彥、白時中、張邦昌、趙野、王孝迪、蔡懋、李棁之徒是也,所謂社稷之賊也。
“李綱起自下級官吏,獨任國家大事,李邦彥等人像仇人一樣憎恨他,恐怕他成功,因為用兵有小小不利,於是得以趁機會鑽空子,歸罪於李綱。大概一勝一負,兵家常事,怎麼可以就因此排擠任事的大臣!我私下聽說李邦彥、白時中等人都勸陛下臨幸他地,引起京師動亂,如果不是李綱替陛下陳述意見,那麼皇帝播遷,宗廟社稷已經成為廢墟,百姓已遭受殘害。依恃陛下聰明不被迷惑,特地同意李綱的請求,大概李邦彥等人讒言嫉妒無所不至。陛下如果聽信他們的話,罷斥李綱不予任用,那麼國家存亡,就不能知道了。李邦彥等人堅持意見割讓土地而河北危,河北實在是朝廷的根本,沒有三關四鎮,這是丟棄河北,朝廷能夠再建都大梁嗎?而且不知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以北之後,李邦彥等人能夠使金人不再背棄盟約嗎?
陛下拔綱列卿之中,不一二日為執政,中外相慶,知陛下之能任賢矣。斥時中而不用,知陛下之能去邪矣。然綱任而未專,時中斥而未去,複相邦彥,又相邦昌,自餘又皆擢用,何陛下任賢猶未能勿貳,去邪猶未能勿疑乎?今又聞罷綱職事,臣等驚疑,莫知所以。
“一進一退,在李綱本人來說很輕,對朝廷來說是很重大的事情。希望陛下馬上推翻前命,恢複李綱的舊職。以安定中外之心,把軍事托付給種師道。陛下不相信我的話,請遍問各國人民,必定都會說李綱可用,李邦彥等人可以罷斥。任用與舍棄之間,不可不審慎!”
綱起自庶官,獨任大事。邦彥等疾如仇讎,恐其成功,因用兵小不利,遂得乘閑投隙,歸罪於綱。夫一勝一負,兵家常勢,豈可遽以此傾動任事之臣。竊聞邦彥、時中等盡勸陛下他幸,京城騷動,若非綱為陛下建言,則乘輿播遷,宗廟社稷已為丘墟,生靈已遭魚肉。賴聰明不惑,特從其請,宜邦彥等讒嫉無所不至。陛下若聽其言,斥綱不用,宗社存亡,未可知也。邦彥等執議割地,蓋河北實朝廷根本,無三關四鎮,是棄河北,朝廷能複都大梁乎?則不知割太原、中山、河間以北之後,邦彥等能使金人不複敗盟乎?
因隨從陳東的軍民有幾萬人。奏書傳到皇帝手裏,傳聖旨慰撫的人交錯,眾人不肯離去,正要抬登聞鼓把它擊破,喧嘩呼喊震地。有宦官出來,大家割他的肉並把他裂體分屍。於是急速詔令李綱入朝,重新統領行營,派人安撫勸諭眾人,才逐漸退去。
一進一退,在綱為甚輕,朝廷為甚重。幸陛下即反前命,複綱舊職,以安中外之心,付種師道以閫外之事。陛下不信臣言,請遍問諸國人,必皆曰綱可用,邦彥等可斥也。用舍之際,可不審諸!
金人已經撤走,學官互相觀望,當時宰執議論除去拜伏在宮闕上的士人,首先從陳東開始。京兆尹王時雍想把學生們全都下獄,人人恐懼。宋朝廷任用楊時為祭酒,恢複陳東的職位,派聶山到太學安撫示諭,然後安定下來。吳敏想平息誹謗,建議奏補陳東官職,賜給住宅,被任為太學錄。陳東又請求誅殺蔡氏,而且極力辭官以回家,前後五次上奏書。既然回去,又參與鄉薦。
軍民從者數萬。書聞,傳旨慰諭者旁午,眾莫肯去,方舁登聞鼓撾壞之,喧呼震地。有中人出,眾臠而磔之。於是亟詔綱入,複領行營,遣撫諭,乃稍引去。
南宋高宗即皇帝位五天,以李綱為宰相,又過五天召陳東到朝廷。陳東沒有得到應對的機會,適逢李綱去相位,就上奏書請求挽留李綱而罷免黃潛善、汪伯彥。沒有得到答複。陳東請求皇帝親征以使徽、欽二帝回來,對諸將不進兵予以治罪,來振作士氣;皇帝車駕回京師,不要臨幸金陵。又沒有得到答複。黃潛善等人才揭示李綱要皇帝臨幸金陵的舊奏章,陳東說李綱在路中途,不知道國家事體,應該以後說為正,必須迅速罷免黃潛善這些人。
金人既解去,學官觀望,時宰議屏伏闕之士,先自東始。京尹王時雍欲盡致諸生於獄,人人惴恐。朝廷用楊時為祭酒,複東職,遣聶山詣學撫諭,然後定。吳敏欲弭謗,議奏補東官,賜第,除太學錄。東又請誅蔡氏,且力辭官以歸,前後書五上。既歸,複預鄉薦。
恰逢布衣士人歐陽澈也上奏書討論國家大事,黃潛善就以話激怒高宗,說不趕快殺陳東,將要又鼓動眾人拜伏在宮闕上。詔書惟獨傳達到黃潛善的住所。府尹孟庾召陳東討論事情,陳東請求吃了飯才走,親手書寫對家事的分別處置,字畫像平時一樣,寫完就授給他的跟從說“:我死,你把它送回去給我的雙親。”吃完飯上廁所,官吏麵有難色,陳東笑著說“:我是陳東,害怕死就不敢說話,已經說了肯逃避死亡嗎?”官吏說:“我認識您,怎麼敢相逼迫。”一會兒,陳東備辦帽子衣帶出來,告別同事,就與歐陽澈在集市中被斬殺。四明李猷贖買他的屍體埋葬。陳東起初不認識李綱,隻是因為國家的緣故,到為之而死,認識與不認識陳東的人都替他悲傷流涕。當時陳東年紀四十二歲。
高宗即位五日,相李綱,又五日召東至。未得對,會綱去,乃上書乞留綱而罷黃潛善、汪伯彥。不報。請親征以還二聖,治諸將不進兵之罪,以作士氣;車駕歸京師,勿幸金陵。又不報。潛善輩方揭示綱幸金陵舊奏,東言綱在中途,不知事體,宜以後說為正,必速罷潛善輩。
黃潛善已殺害陳東、歐陽澈二人,第二天,府尹報告事情,隻詰問他為什麼不先稟報再殺,稍微顯示不高興的臉色,以表明不是自己的意思。過了三年,高宗感動悔悟,追贈陳東、歐陽澈為承事郎。陳東沒有兒子,以他的親戚一人及歐陽澈的一個兒子為官,命令州縣安撫他們的家人。等到皇帝車駕過鎮江,派守臣祭祀陳東墓,賜予緡錢五百。紹興四年(1134),陳東、歐陽澈一起加朝奉郎、秘閣修撰,以他們的後代二人為官,賜給田地一百畝。
會布衣歐陽澈亦上書言事,潛善遽以語激怒高宗,言不亟誅,將複鼓眾伏闕。書獨下潛善'所。府尹孟庾召東議事,東請食而行,手書區處家事,字畫如平時,已乃授其從者曰:"我死,爾歸致此於吾親。"食已如廁,吏有難色,東笑曰:"我陳東也,畏死即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吏曰:"吾亦知公,安敢相迫。"頃之,東具冠帶出,別同邸,乃與澈同斬於市。四明李猷贖其屍瘞之。東初未識綱,特以國故,至為之死,識與不識皆為流涕。時年四十有二。
歐陽澈字德明,撫州崇仁人。年輕時是個美男子,善於談論世事,崇尚氣節和正大的言論,意氣激昂不為屈服,而憂國憫時,出於他的天性。靖康初年,應對製策條陳弊政,上陳安邊禦敵十策,州官府不準傳送,歐陽澈退下州府而又搜集朝廷的闕失,時政的乖違,可以用來保衛國家抵禦惡俗的辦法、除去蠹國害民的賊臣十件事,再次寫成奏章,並且被傳送給皇帝。不久又論列十事,說:“我所進獻的三個奏章確實是切中要害,但是有的是觸犯當權大臣,有的是違背陛下的聽聞,或者結怨於富貴人家,或者遺怒於禦史台、諫院的官員,我不是不知道,卻敢於向陛下直言不諱的原因,是希望用自身而使天下安定。”歐陽澈所上奏書為三個巨軸,驛站的士兵推辭拿不動,州將為此挑選力士扛在肩上行走。
潛善既殺二人,明日府尹白事,獨詰其何以不先關白,微示慍色,以明非己意。越三年,高宗感悟,追贈東、澈承事郎。東無子,官有服親一人,澈一子,令州縣撫其家。及駕過鎮江,遣守臣祭東墓,賜緡錢五百。紹興四年,並加朝奉郎、秘閣修撰,官其後二人,賜田十頃。
適逢金人大舉入侵,脅迫宋朝廷在汴京城下締結盟約而離去,歐陽澈聽說此事,就告訴他人:“我能夠用口討伐金人,比百萬軍隊要強,願意殺身以安定社稷國家。如果皇帝不信任我,請把我的子女放在朝廷作為人質,自身出使金國,奉親王返回。”同鄉人每每笑他狂妄,阻止他而不能,歐陽澈就徒步走到皇帝臨時居住的地方。宋高宗在南京即皇帝位,歐陽澈拜伏在宮闕上上書奏事,極力詆罵當權的大臣,於是被殺害,見《陳東傳》。死時年紀三十七歲。
歐陽澈,字德明,撫州崇仁人。年少美須眉,善談世事,尚氣大言,慷慨不少屈,而憂國閔時,出於天性。靖康初,應製條敝政,陳安邊禦敵十策,州未許發。退而複采朝廷之闕失,政令之乖違,可以為保邦禦俗之方、去蠹國殘民之賊者十事,複為書,並上聞。已而複論列十事,言:"臣所進三書實為切要,然而觸權臣者有之,迕天聽者有之,或結怨富貴之門,或遺怒台諫之官,臣非不知,而敢抗言者,願以身而安天下也。"所上書為三巨軸,廄置卒辭不能舉,州將為選力士荷之以行。
許翰在政事堂,退朝後,他問黃潛善處分什麼人,黃潛善說:“斬陳東、歐陽澈。”許翰大驚失色,因而查究詔書為什麼沒有送政事堂的原因,黃潛善說:“隻送給我黃潛善,所以你不能看到。”許翰於是極力要求解除職務。他替陳東、歐陽澈撰寫哀詞。歐陽澈所著《飄然集》六卷,會稽胡衍已把它刻印,豐城人範應鈁在學校中為歐陽澈建立祀祠。
會金人大入,要盟城下而去,澈聞,輒語人曰:"我能口伐金人,強於百萬之師,願殺身以安社稷。有如上不見信,請質子女於朝,身使穹廬,禦親王以歸。"鄉人每笑其狂,止之不可,乃徒步走行在。高宗即位南京,伏闕上封事,極詆用事大臣,遂見殺,見《陳東傳》。死時年三十七。
馬伸字時中,東平人。紹聖四年(1097)進士。不喜歡奔走趨赴,每次調任官職,未曾選擇便利的地方。任成都郫縣縣丞,郡守委托他收取成都的租稅。從前收繳稅的人都因接受美色珍玩喜好引誘而失敗,馬伸請求杜絕素來就有的弊端。百姓爭先輸納租稅,以致沿途和衣而睡等到天亮,常平使者孫俟早上出行,奇怪地詢問他們,百姓都說“:今年馬縣丞接受納租不使我們為難。”孫俟向朝廷推薦馬伸。
許翰在政府,罷朝,問潛善處分何人,曰:"斬陳東、歐陽澈耳。"翰驚失色,因究其書何以不下政府,曰:"獨下潛善,故不得以相視。"遂力求罷。為東、澈著哀詞。澈所著《飄然集》六卷,會稽胡衍既刻之,豐城範應鈐為之祠學中。
崇寧初年,範致虛攻擊程頤製造邪說,下令河南府把他的學生全部逐走。馬伸為京西法曹,打算依程頤門下求學,托張繹求見,來回十次反而愈加恭敬,程頤堅決辭謝。馬伸想辭官而來,程頤說:“時論正異,恐怕給你連累,你能丟棄官職,那麼官就不必舍棄了。”馬伸說:“使我得以聞見道理,死有什麼遺憾,何況未必死呢?”程頤感歎馬伸有誌氣,引進了他。從此馬伸閑暇時即使是刮風下雨必每天去造訪程頤一次,嫉妒的人流言蜚語中傷他,他不顧,終於受學《中庸》而返回。
馬伸,字時中,東平人。紹聖四年進士。不樂馳騖,每調官,未嚐擇便利。為成都郫縣丞,守委受成都租。前受輸者率以食色玩好蠱訹而敗,伸請絕宿弊。民爭先輸,至沿途假寐以達旦,常平使者孫俟早行,怪問之,皆應曰:"今年馬縣丞受納,不病我也。"俟薦於朝。
靖康初年,孫傅以卓越德行推薦馬伸,禦史中丞秦檜迎接征召他,提拔為監察禦史。等到汴京陷落,金人立張邦昌為皇帝,集中百官,周圍用軍隊威脅他們,使他們推戴張邦昌。眾人唯唯諾諾,馬伸唯獨挺身說:“我的職守是上諫爭論,忍心袖手旁觀嗎?”就與禦史吳給相約秦檜共同寫議狀,請求保存趙氏,恢複嗣君的皇位。適逢統製官吳革起義,招募軍隊以圖恢複徽、欽二帝的皇位,馬伸參預了吳革的謀劃。
崇寧初,範致虛攻程頤為邪說,下河南府盡逐學徒。伸注西京法曹,欲依頤門以學,因張繹求見,十反愈恭,頤固辭之。伸欲休官而來,頤曰:"時論方異,恐貽子累,子能棄官,則官不必棄也。"曰:"使伸得聞道,死何憾,況未必死乎?"頤歎其有誌,進之。自是公暇雖風雨必日一造,忌娼者飛語中傷之,弗顧,卒受《中庸》以歸。
張邦昌已僭立皇帝位,賊臣多隨從獻媚他,馬伸首先寫信請張邦昌趕快迎奉元帥康王。諫院沒有肯與他連名的人,馬伸獨自拿著信前往,但銀台司看到信不稱臣,拒辭不接受。馬伸拂動衣袖叱責說“:我今天不惜一死,正是為了這個而已,你想要我稱臣嗎?”銀台司立即向尚書省交付陳述,以給張邦昌看。其信大略說:
靖康初,孫傅以卓行薦召,禦史中丞秦檜迎辟之,擢監察禦史。及汴京陷,金人立張邦昌,集百官,環以兵脅之,俾推戴。眾唯唯,伸獨奮曰:"吾職諫爭,忍坐視乎!"乃與禦史吳給約秦檜共為議狀,乞存趙氏,複嗣君位。會統製官吳革起義,募兵圖複二帝,伸預其謀。
“相公事奉幾朝,為宋朝的輔佐大臣,近來不幸被強敵逼迫,使你擔任偽號,事變出於突如其來,相公此時難道認為節義可以侵犯,君主可以忘卻,國家百姓可以蒙蔽嗎?之所以忍耐片刻死亡而假裝聽從他們,其心裏像在說:與其白白遜位給他人而實際上亡掉趙氏的祖廟,不如虛受於自己而實際上保存趙氏以歸位。忠臣義士沒有立即就死,全城百姓沒有立即發生變亂的原因,也是認為相公一定能夠立趙氏遺孤為皇帝。
邦昌既僣立,賊臣多從臾之,伸首具書請邦昌速迎奉元帥康王。同院無肯連名者,伸獨持以往,而銀台司視書不稱臣,辭不受。伸投袂叱之曰:"吾今日不愛一死,正為此耳,爾欲吾稱臣邪?"即繳申尚書省,以示邦昌。其書略曰:
“現在金人北還,相公義當憂慮恐懼,自行列於朝臣。康王在外麵,國家統緒有所屬,監獄裏的罪犯歌頌,人們都歸心向往。應該馬上派使臣往來問候,清掃宮室,率領群臣一起迎康王而立他為皇帝。相公易服退隱居住,禁宮之中的大小事務都稟命於太後,其下赦書施以恩惠,收攏人心等事,暫且拘束,等康王登皇位施行。然後相公稱臣由自己承擔錯誤的責任,以表明身為人臣,為防止禍患所欺瞞,遭受仇敵脅迫玷汙,當時不能就死,以待陛下,今天還有什麼麵目事奉君主,向刑部投案自首請求處死,作為人臣失去氣節的懲戒,拜伏宮闕下等待命令。像這樣,那麼賢明的君主一定能夠明察相公忠實保存國家,本義不是偷生,而且忘記過錯而以功錄用。
相公服事累朝,為宋輔臣。比不幸迫於強敵,使當偽號,變出非常,相公此時豈以義為可犯,君為可忘,宗社神靈為可昧邪?所以忍須臾死而詭聽之者,其心若曰:與其虛遜於人而實亡趙氏之宗,孰若虛受於己而實存以歸之耳。忠臣義士未即就死,闔城民庶未即生變者,亦以相公必能立趙孤也。
“現在你的計謀不是從這出發,已經很有些時候了,毫無顧忌還當作出乎意料的憑據,安臥在禁中,好像是本來就有的。大家的心猶豫不決,道路紛亂彌漫,說相公正挾持強大的金國,派人去遊說康王,暫且令他南逃,作為使他久遠不回來的計策。上天難欺,百姓可畏。相公如果因我的話粗略有所覺悟,至此改變圖謀,還可以轉禍為福於朝夕之間。過了這之後,那麼相公包藏已深,誌慮轉向異誌,對外掩飾事端,荒廢日子等待希望,卻暗中交結仇敵,聯合作亂,帝王祖先在天,決沒有成功的道理,馬伸一定不能輔助相公成為宋朝的叛臣。我請求首先在都市受死,以表明這種心跡。”
今金人北還,相公義當憂懼,自列於朝。康王在外,國統有屬,獄訟謳歌,人皆歸往。宜即發使通問,掃清宮室,率群臣共迎而立之。相公易服退處,省中庶事皆稟命太後,其赦書施恩惠、收人心等事,日下拘收,俟康王禦極施行。然後相公北麵引咎,以明身為人臣,昧於防患,遭寇仇脅汙,當時不能即死,以待陛下,今複何麵目事君,請歸死司寇,為人臣失節之戒,伏闕下俟命。如此,則明主必能察相公忠實存國,義非苟生,且棄過而錄功矣。
張邦昌得到馬伸的奏書,氣沮謀喪。第二天,討論迎接哲宗皇後孟氏垂簾聽政,追還偽赦令,於是派馮氵解、李回等人迎接康王回朝。
今乃謀不出此,時日已多,肆然尚當非據,偃寢禁闥,若固有之。群心狐疑,道路混澒,謂相公方挾強金,使人遊說康王,姑令南遁,為久假不歸之計。上天難欺,下民可畏。相公若以愚言粗知覺悟,及此改圖,猶可轉禍為福於匪朝伊夕之間。過此以往,則相公包藏已深,誌慮轉異,外飾事端,悽日待期,而陰結寇仇,合從為亂,九廟在天,萬無成理,伸必不能輔相公為宋朝叛臣也。請先伏死都市,以明此心。"
當時王及之等還請求登記龍德宮珍貴的物品,變賣靈池魚藕,以資助官府用度。馬伸又慨然引證氣節曉諭他們說:“古代人臣離職,三年不再返回,然後收回他的田地房屋。君主這樣禮遇臣下,臣下報答君主應當怎樣呢?現在徽、欽二帝到遠地巡狩,還沒有出國境,天下之人翹首北望,想要追隨把二帝拉回來。皇帝的財物文書,能忍心一個早上而被毀掉嗎?你們違背節義太過分了!”馬伸力爭才使王及之等人罷手。
邦昌得書,氣沮謀喪。明日,議迎哲宗後孟氏垂簾,追還偽赦,乃遣馮澥、李回等迎康王。
宋高宗即皇位,馬伸跪下上奏章以都城失陷不能救援,君主被擄走不能死義,請求就地放逐削職。皇帝知道他有忠義之心效力於國家,提拔他為殿中侍禦史,撫諭荊湖、廣南,以誅殺張邦昌及其黨徒王時雍等人。馬伸所過州縣,詢問考察官吏賢能與否以及百姓的利害病端,以便依次排列向朝廷上奏。
時王及之等猶請籍龍德宮寶貨,斥賣靈沼魚藕,以資官用。伸複慨然引義檄之曰:"古者人臣去國,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裏。君之禮臣如此,臣之報君宜如何?今二聖遠狩,猶未出境,天下之人方且北首,欲追挽而還之。君之府藏燕遊,忍一朝而毀乎?爾等逆節甚矣!"力爭乃止。
馬伸從荊湖、廣南將要入朝上奏黃潛善、汪伯彥不法行為共十七事,草疏已經備辦,朝廷正召用孫覿、謝克家,於是首先上奏:“孫覿、謝克家旨趣操行不端正,在靖康年間與王時雍、王及之等七人結為死黨,依附耿南仲倡為和議,助成奸賊的謀劃,有不主張和議的人,就打算捉住送給金人。孫覿接受金人的女子樂隊,起草章表獻媚金人,極其筆力之所能,是有負於國家的奸賊,應該加以流放遠地。”沒有得到朝廷的答複。馬伸又進疏說:
高宗即位,伸拜章以城陷不能救,主遷不能死,請就竄削。上知其有忠力於國,擢殿中侍禦史,撫諭荊湖、廣南,以誅邦昌及其黨王時雍等。所過州縣,諏察吏之賢否與民利疚,以次列上於朝。
“陛下得到黃潛善、汪伯彥任他們為輔佐宰相,委任不再懷疑。然而自從他們入為宰相以來,處理事情不曾符合眾人的感情,於是使女真日益強大,盜賊日益勢盛,國家根本日益迫促,威嚴權力日益削弱。而且三鎮不服,汴都正危,前天忽然下還都的詔書,至今皇駕不能順利動身。他們不謹遵詔命如此。在野未出仕的人對策不合法式,考官罰錢可以了,一天貶斥三個舍人,而用沈晦、孫覿、黃哲這些群小來掌管誥命。他們升降進退人材如此不公平。吳給、張..因言事被逐貶,邵成章因向皇帝言事被流放遠地。他們堵塞言路如此。祖宗原有製度,諫官禦史有缺額,禦史中丞、翰林學士開列名單以進用,三省不敢幹預,有深刻的含義。近來擬用台諫官,大多取用親戚故友,不過是想作為自己的助手。他們敗壞法律毫無顧忌如此。張愨、宗澤、許景衡公正忠誠有才能,都可以擔負重任,黃潛善、汪伯彥忌妒他們,後壓抑迫害他們至死。其妨功害能如此。有人責成他們以救火拯溺的事情,就說難言,大概認為陛下控製他們以致不能夠執行。有人詢問陳東之死,就說不知道,大概認為這件事是由於陛下的緣故。他們有過錯就聲稱是君主、有好事就聲稱是自己如此。呂源狂妄刁橫,陛下把他貶逐離開朝廷,不到幾個月他由郡守升任發運使,他們強狠自專如此。禦營使雖然主掌兵權,凡是行在各軍都屬他的統轄,黃潛善、汪伯彥另外建立親軍一千人,請托供給居住的地方,比眾兵優厚。他們勉力收攏軍心如此。廣泛地販賣私人恩惠,就多恢複祠官的缺額;共同作惡的人互相救助,就極力庇護王安中的罪行。摘取他們所作所為,難道不是辜負了陛下的重托嗎?
伸自湖、廣將入奏黃潛善、汪伯彥不法凡十有七事,草疏已具,朝廷方召孫覿、謝克家,乃先奏:"覿、克家趨操不正,在靖康間與王時雍、王及之等七人結為死黨,附耿南仲倡為和議,助成賊謀。有不主和議者,則欲執送金人。覿受金人女樂,草表媚之,極其筆力,乃負國之賊,宜加遠竄。"不報。伸又進疏曰:
“陛下勉力含忍不肯貶逐他們,極端困苦劫後殘留的人民已經感到絕望,二帝回朝的日子在什麼時候呢?我每每想到這些,就不如沒有生命。歲月如流,時機容易失去,希望陛下迅速解除黃潛善、汪伯彥的權力,另外選擇賢能,共同圖謀國家大事。”
陛下得黃潛善、汪伯彥以為輔相,委任不複疑。然自入相以來,處事未嚐愜當物情,遂使女真日強,盜賊日熾,國本日蹙,威權日削。且三鎮未服,汴都方危,前日遽下還都之詔,至今鑾輿未能順動。其不謹詔命如此。草茅對策不如式,考官罰金可矣,一日黜三舍人,乃取沈晦、孫覿、黃哲輩諸群小以掌誥命。其黜陟不公如此。吳給、張訚以言事被逐,邵成章緣上言遠竄。其壅塞言路如此。祖宗舊製,諫官禦史有闕,禦史中丞、翰林學士具名以進,三省不敢預,厥有深旨。近擬用台諫,多取親舊,不過欲為己助。其毀法自恣如此。張愨、宗澤、許景衡公忠有才,皆可任重,潛善、伯彥忌之,沮抑至死。其妨功害能如此。或責以救焚拯溺之事,則曰難言,蓋謂陛下製之不得施設也。或問陳東之死,則曰不知,蓋謂其事繇於陛下也。其過則稱君、善則稱己如此。呂源狂橫,陛下逐去,不數月由郡守升發運。其強狠自專如此。禦營使雖主兵權,凡行在諸軍皆其所統,潛善、伯彥別置親兵一千人,請給居處,優於眾兵。其務收軍情如此。廣市私恩,則多複祠官之闕;同惡相濟,則力庇王安中之罪。摭其所為,豈不辜陛下倚任之重哉?
奏疏入內,留在朝中。第二天,馬伸改任衛尉少卿。馬伸因論事不被采納,辭謝不接受官職,抄錄他的奏疏申送禦史台,又多次上奏章說:“我所說的可以采納,就請求施行,如果我所說的不對,應當按欺騙蒙蔽治罪。”上書稱病辭職等待命令。十天後,詔令馬伸所說的事不符合實事,送吏部責令他到濮州監酒稅。當時當權的人非常憤怒,一定想殺掉他,因濮州近敵人邊境,所以有這一命令。當權者催促馬伸上路,馬伸安適愉快地整理行裝而上路,死在道路途中。有人說王淵在濮州,黃潛善秘密促使他對馬伸下手。天下認識或者不認識馬伸的人都為馬伸感到冤屈痛惜。
陛下隱忍不肯斥逐,塗炭遺民固已絕望,二聖還期在何時邪?臣每念此,不如無生。歲月如流,時幾易失,望速罷潛善、伯彥政柄,別選賢者,共圖大事。
第二年,金人攻陷廣陵,馬伸的話開始靈驗,黃潛善、汪伯彥才因誤國被流竄誅戮,於是禦史台官員上奏馬伸曾論黃潛善等人的罪行,就又以衛尉少卿召用馬伸,實際上不知道他是活是死。不久加官直龍圖閣。
疏入,留中。明日,改衛尉少卿。伸以論事不行,辭不拜,錄其疏申禦史台,且疊上章言:"臣言可采,即乞施行,若臣言非是,合坐誣罔之罪。"移疾待命。旬日,詔伸言事不實,送吏部責濮州監酒稅。時用事者恚甚,必欲殺之,以濮迫寇境,故有是命。趣使上道,伸怡然袱被而行,死道中。或曰王淵在濮,潛善密嗾其不利於伸。天下識與不識皆冤痛之。
紹興初年,胡安國上《時政論》,其中有這樣的話說:“馬伸說黃潛善、汪伯彥處置違逆,條陳他們的罪狀,凡是舉一事例,必定立一證據,都是眾人所共知共見的,不敢以無為有,以是為非。但當時曾沒有聽從施行,反而以為他所說的事情不實而重重責罰他,這是懲罰沮喪忠義正直,邪妄之說怎麼停息,公道怎麼明晰呢?馬伸已被貶逐到遠地,雖然有詔命,但歸期渺茫,君子感到憫惜。以龍圖閣作為文飾,還是未盡褒獎勸誡的法度。請重加追獎,澤及他的子孫,以承奉天意。”詔令贈馬伸為諫議大夫。
明年,金人陷廣陵,伸言始驗,潛善、伯彥始以誤國竄殛。於是台臣奏伸嚐論潛善等罪,乃複以衛尉少卿召,實未知其存亡也。尋加直龍圖閣。
馬伸天資純樸剛強,學問有本末,勇於為義,但蘊藏深厚,以自我出名為恥。建炎初年,右正言鄧肅曾論朝廷官員對張邦昌稱臣的人,一律貶二秩,馬伸沒有為自己爭辯。凡是有所心得,就刪削修改稿子,人們很少知道他。當官時,早晨起來必須整衣端坐,讀一遍《中庸》,然後出來處理事務。每每說“:我的誌向在於行道。以富貴為心,就被富貴所牽累,以妻子兒女為念頭,就被妻子兒女而改變自己的誌向,這樣道就不能傳播了。”所以在廣陵時,一擔行李,一半是圖書。山東已亂,家還留在鄆州。馬伸常常稱:“孔子說:‘有誌的士人不怕拋屍深溝,勇敢的士人不害怕丟掉自己的腦袋。’今天是什麼時候,深溝是我死亡的地方。”
紹興初,胡安國上《時政論》,有曰:"伸言潛善、伯彥措置乖方,條其罪狀,凡舉一事,必立一證,皆眾所共知共見,不敢以無為有,以是為非。而當時曾不從用,反以為言事不實而重責之,是罰沮忠讜,邪說何由而息,公道何由而明乎?伸既遠貶,雖有詔命,邈無來期,君子閔焉。賁以龍圖,猶未盡褒勸之典。乞重加追獎,及其子孫,以承天意。"詔贈諫議大夫。
呂祖儉字子約,婺州金華人,是呂祖謙的弟弟,像學生一樣受學於呂祖謙。監明州倉,將要上任,恰逢呂祖謙去世。按照吏部四選注授官員差遣的規定半年不上任的為逾限過犯,呂祖儉決心打算服滿為期一年的喪期,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詔官員上任逾限以一年為期限,以呂祖儉開始。
伸天資純確,學問有原委,勇於為義,而所韞深厚,恥以自名。建炎初,右正言鄧肅嚐論朝士臣邦昌者,例貶二秩,伸不辨也。凡有建明,輒削其稿,人罕知之。居官,晨興必整衣端坐,讀《中庸》一遍,然後出涖事。每曰:"吾誌在行道。以富貴為心,則為富貴所累;以妻子為念,則為妻子所奪,道不可行也。"故在廣陵,行篋一擔,圖書半之。山東已擾,家尚留於鄆。常稱:"孔子言:'誌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今日何日,溝壑乃吾死所也。"
呂祖儉守滿一年喪赴銓選,丞相周必大告訴尚書尤袤招用他,呂祖儉已調任衢州法曹而後來前往拜見。潘時經略廣東,想要征召他為屬官,呂祖儉辭謝。不久因侍從鄭僑、張杓、羅點、諸葛庭瑞推薦,朝廷召見他授予籍田令。
有何兌者,昭武人,受學於伸。伸沒,兌嚐輯其事狀。紹興中,為辰州通判,都郵報,秦檜自陳其存趙之功,謂它人莫預。兌徑取所輯事狀達尚書省,檜大怒,下兌荊南詔獄,獄辭皆出吏手,兌坐削官竄真陽。檜死始放還,複其官。尋卒。
中丞何澹親生父親的繼室周氏死,何澹打算穿哀悼伯母的喪服,傳送太常禮院百官雜議。呂祖儉寫信給宰相說:“《禮》曰:‘作為亻及的妻子,是為白的母親。’現在周氏不是中丞父親的妻子嗎?打算不稱她為母親而稱什麼呢?中丞作為諷諫的禦史台長官,卻以不孝,使百官僚臣如何看待這件事。”被任命為司農簿,不久以後請求補任外官,通判台州。寧宗即皇帝位,任命他為太府丞。
呂祖儉字子約,祖謙之弟也,受業祖謙如諸生。監明州倉,將上,會祖謙卒。部法半年不上者為違年,祖儉必欲終期喪,朝廷從之,詔違年者以一年為限,自祖儉始。
當時韓..胄漸漸當權,正言李沐議論右相趙汝愚要求罷免他。呂祖儉上奏“:趙汝愚也不能沒有過錯,但是沒有到像議論的人所講的那樣的地步。”韓..胄憤怒地說“:呂寺丞難道要幹預我的事情嗎?”適逢祭酒李祥、博士楊簡都上書為趙汝愚辨冤,李沐都一一彈劾罷免他們。呂祖儉就用袋封緘上書奏事說“:陛下剛開始政治清明,選拔重用忠良之士,然而未執行多久,朱熹是耆宿儒臣,有所議論,就趕快使他離開朝廷;彭龜年是舊時學者,有所議論,就趕快答應他離開朝廷;至於李祥閱曆多而練達世事、篤敬誠實,沒有偏向,這是眾人所共同信服的,現在又終於被斥責放逐。我恐怕從此天下有應當說的事情,必將會相視以為告誡,閉口不敢進言的風氣一旦形成而不容易糾正過來,這難道對國家有利嗎?”
終更赴銓,丞相周必大語尚書尤袤招之,祖儉已調衢州法曹而後往見。潘時經略廣東,欲辟為屬,祖儉辭。尋以侍從鄭僑、張杓、羅點、諸葛庭瑞薦,召除籍田令。
呂祖儉又說“:現在的敢於講話的士人,他們所犯難的不是在於得罪君王父親,而在於忤逆權勢。姑且以我所知道的講一講,難莫難於議論災異,但言而不諱的,是因為其事與權勢之人無關。如果是皇帝禦筆之降,朝廷不敢難違,禦史台、諫院不敢深加議論,給事中、中書舍人不敢固執己見,原因是因為此事有關貴要寵臣,很擔心乘間激發而受牽連得罪他們。所以凡是勸導皇帝事從中出的人,大概想借皇帝的聲勢,以逐漸竊取威權而已。近來路人皆知,左右親近大臣,在官吏的進退升降、任免之際,間或得到顯達的人,車馬輻湊,門庭如市,憑借權力寵愛,搖撼朝廷。我擔心事態積漸而擴及,政歸寵臣,不在朝廷,凡所引薦進用的都是其所親近的人,凡所傾覆陷害的都是其所厭惡的人,其隻是側目畏懼,不敢指責,而且阿附順從,內外表裏的禍患,必將出現。我因李祥獲罪而深究及此,這難道是矯激自取罪戾嗎?實在是因為士氣頹廢之中,稍稍忤逆權臣,則離去不再回來。私下擔憂太甚,很擔心陛下勢單力孤,而相與維持國家的人漸少。”
中丞何澹所生父繼室周氏死,澹欲服伯母服,下太常百官雜議。祖儉貽書宰相曰:"《禮》曰:'為伋也妻者,是為白也母。'今周氏非中丞父之妻乎?將不謂之母而謂之何?中丞為風憲首,而以不孝令,百僚何觀焉。"除司農簿,已而乞補外,通判台州。寧宗即位,除太府丞。
奏疏已上呈,祖儉在家待罪。有聖旨,呂祖儉與人互相勾結欺罔皇帝,貶謫到韶州居住。中書舍人鄧陽交奏,祖儉罪不至貶。皇帝禦筆批示“:祖儉意在沒有君主,罪責當殺,流竄貶逐已經是寬恩他了。”恰逢樓鑰給皇帝進讀呂公著元..初年所上陳十事,因此進言說:“像呂公著是國家大臣,還可十代寬宥其家,前不久太府寺丞呂祖儉因言事得罪,他是呂公著的孫子。現在把他投貶嶺外,萬一倘若死去,聖朝有殺害言官的名聲,我私下替陛下憐惜。”皇帝問“:呂祖儉所說的是什麼事?”樓鑰然後才知前不久對呂祖儉的貶謫不是出自皇帝的意思。韓..胄對他人說:“再有救助呂祖儉的,當把他安置在新州居住了。”眾人不敢說話。有人對韓..胄說:“自從趙丞相離開朝廷,天下已經憤恨到極點,現在又把呂祖儉貶投瘴氣之地,如果不幸死亡,那麼怨恨愈加嚴重,不如稍稍徙往內地。”韓..胄也醒悟。呂祖儉到達廬陵,將要往嶺外,得朝旨改送吉州居住。遇朝廷大赦,酌量移往高安。慶元二年(1196)去世,詔令歸葬。
時韓侂胄浸用事,正言李沐論右相趙汝愚罷之。祖儉奏:"汝愚亦不得無過,然未至如言者所雲。"侂胄怒曰:"呂寺丞乃預我事邪?"會祭酒李祥、博士楊簡皆上書訟汝愚,沐皆劾罷之。祖儉乃上封事曰:"陛下初政清明,登用忠良,然曾未逾時,朱熹老儒也,有所論列,則亟使之去;彭龜年舊學也,有所論列,亦亟許之去;至於李祥老成篤實,非有偏比,蓋眾聽所共孚者,今又終於斥逐。臣恐自是天下有當言之事,必將相視以為戒,鉗口結舌之風一成而未易反,是豈國家之利邪?"
呂祖儉貶謫,朱熹寫信給他說:“我以官職則比子約你高,以皇上顧遇恩禮比子約你重,但坐視一群小人的作為,不能講一句話以報效皇上,卻讓子約你獨舒煩悶不平,觸犯眾小人而赴禍機,非常慚愧歎息。”呂祖儉回信說“:在朝廷參予時事,就像在水火中,不可以居住一早上。如果住在鄉閭間,治亂不知,又怎麼多說呢?”在謫所,呂祖儉讀書窮理,賣藥以自給。每次出行,一定穿著草鞋徒步行走,作為過南嶺的準備。他曾說:“因為世道變化有所摧折,而失去一向節操的人,本不值得講了;因為世道變化而意誌勇氣有所增益的,也是出於本心。”所寫文章有《大愚集》。呂祖儉堂弟呂祖泰。
又曰:"今之能言之士,其所難非在於得罪君父,而在忤意權勢。姑以臣所知者言之,難莫難於論災異,然言之而不諱者,以其事不關於權勢也。若乃禦筆之降,廟堂不敢重違,台諫不敢深論,給、舍不敢固執,蓋以其事關貴幸,深慮乘間激發而重得罪也。故凡勸導人主事從中出者,蓋欲假人主之聲勢,以漸竊威權耳。比者聞之道路,左右{埶日}禦,於黜陟廢置之際,間得聞者,車馬輻湊,其門如市,恃權怙寵,搖撼外庭。臣恐事勢浸淫,政歸幸門,不在公室。凡所薦進皆其所私,凡所傾陷皆其所惡,豈但側目憚畏,莫敢指言,而阿比順從,內外表裏之患,必將形見。臣因李祥獲罪而深及此者,是豈矯激自取罪戾哉?實以士氣頹靡之中,稍忤權臣,則去不旋踵。私憂過計,深慮陛下之勢孤,而相與維持宗社者浸寡也。"
呂祖泰字泰然,壽州人,呂夷簡六世孫,寓居在常州的宜興。性情通達,崇尚義氣友誼,學問廣博。遍遊江、淮地區,交結當代知名人士,得到錢物有時分給他們攜帶離去,毫無吝嗇之氣。飲酒至幾鬥不醉,議論時事無所忌諱,聽說的人有的掩耳而走。
疏既上,束簷待罪。有旨:呂祖儉朋比罔上,安置韶州。中書舍人鄧馹繳奏,祖儉罪不至貶。禦筆:"祖儉意在無君,罪當誅。竄逐已為寬恩。"會樓鑰進讀呂公著元祐初所上十事,因進曰:"如公著社稷臣,猶將十世宥之,前日太府寺丞呂祖儉以言事得罪者,其孫也。今投之嶺外,萬一即死,聖朝有殺言者之名,臣竊為陛下惜之。"上問:"祖儉所言何事?"然後知前日之行不出上意。侂胄謂人曰:"複有救祖儉者,當處以新州矣。"眾莫敢出口。有謂侂胄曰:"自趙丞相去,天下已切齒,今又投祖儉瘴鄉,不幸或死,則怨益重,曷若少徙內地。"侂胄亦悟。祖儉至廬陵,將趨嶺,得旨改送吉州。遇赦,量移高安。二年卒,詔令歸葬。
慶元初年,呂祖儉因言事被貶謫到韶州居住,既而移住瑞州,呂祖泰步行前往省視,逗留了一個多月,告訴他的朋友王深厚說:“自從我兄長被貶,各人緊閉嘴巴,我雖然沒有職位,義必以言報國,當稍稍等待,現在不敢因此連累我的兄長。”等到呂祖儉死於貶所,嘉泰元年(1201),周必大降職少保辭官,呂祖泰對此憤恨,就到登聞鼓院上書,論說韓..胄有無君之心,請求殺之以防止禍亂。其大致說“:道學,是從古代就作為國家所憑借的東西。丞相趙汝愚,是現在有很大功勳勞績的人。樹立偽學之禁,貶逐趙汝愚的朋輩,這是將要掏空陛下的國家,而陛下不知醒悟嗎?陳自強、韓..胄以兒童婦人之師,逾越等級到宰相輔臣的位置。陛下舊學大臣,如彭龜年等人,現在在哪裏呢?蘇師旦,是平江的吏胥,因皇帝即位之前居平江而得到符節和斧鉞;周筠,是韓氏的仆役,因皇後親屬得做大官。不知陛下在平江宅邸時果真認識蘇師旦嗎?後妃的親屬中果真有周筠嗎?凡是韓..胄之徒,自我尊大而卑視朝廷,一下到了這樣的地步!希望速誅..胄及蘇師旦、周筠,而且罷免貶逐陳自強之徒。隻有周必大可以任用,應該以他代理相位,不然的話,事情將不能預測。”奏書一出,中外大為驚駭。
祖儉之謫也,朱熹與書曰:"熹以官則高於子約,以上之顧遇恩禮則深於子約,然坐視群小之為,不能一言以報效,乃令子約獨舒憤懣,觸群小而蹈禍機,其愧歎深矣。"祖儉報書曰:"在朝行聞時事,如在水火中,不可一朝居。使處鄉閭,理亂不知,又何以多言為哉?"在謫所,讀書窮理,賣藥以自給。每出,必草履徒步,為逾嶺之備。嚐言:"因世變有所摧折,失其素履者,固不足言矣;因世變而意氣有所加者,亦私心也。"所為文有《大愚集》。祖儉從弟祖泰。
有旨:“呂祖泰挾私怨上書,語言狂妄,發連州拘禁管製。”右諫議大夫程鬆與呂祖泰親近友愛,恐懼說:“人家知道我平素與他交遊,豈不以為我預聞嗎?”於是獨自上奏說:“呂祖泰有當殺之罪,而且他上書一定有教唆的人,現在即使不殺,可當杖脊黥麵流竄遠方。”殿中侍禦史陳讜也這樣說。於是杖脊一百,發配欽州牢城收管。
祖泰。字泰然,夷簡六世孫,寓常之宜興。性疏達,尚氣誼,學問該洽。遍遊江、淮,交當世知名士,得錢或分挈以去,無吝色。飲酒至數鬥不醉,論世事無所忌諱,聞者或掩耳而走。
開始,監察禦史林采說偽習之成,自周必大發端,所以有降為少保的詔命。呂祖泰知道自己必死無疑,希望以自身喚醒朝廷,沒有畏懼之色。既到州府堂上,府尹用好話勸誘他說:“是誰教你一起寫奏章?你且說出來,我將會寬恕你。”呂祖泰笑著說“:你怎麼這樣愚蠢地問呢?我本來知道必死,而可以受教於人,又與人議論他人嗎?”府尹說:“你喪心病狂了嗎?”呂祖泰說:“依我看,像現在依附韓氏得到美官的人,就是喪心病狂。”
慶元初,祖儉以言事安置韶州。既移瑞州,祖泰徒步往省之,留月餘,語其友王深厚曰:"自吾兄之貶,諸人箝口。我雖無位,義必以言報國,當少須之,今未敢以累吾兄也。"及祖儉沒貶所,嘉泰元年,周必大降少保致仕,祖泰憤之,乃詣登聞鼓院上書,論侂胄有無君之心,請誅之以防禍亂。其略曰:"道學,自古所恃以為國也。丞相汝愚,今之有大勳勞者也。立偽學之禁,逐汝愚之黨,是將空陛下之國,而陛下不知悟邪?陳自強,侂胄童孺之師,躐致宰輔。陛下舊學之臣,若彭龜年等,今安在邪?蘇師旦,平江之史胥,以潛邸而得節鉞;周筠,韓氏之廝役,以皇後親屬得大官。不識陛下在潛邸時果識師旦乎?椒房之親果有筠乎?凡侂胄之徒,自尊大而卑朝廷,一至於此也!願亟誅侂胄及師旦、周筠,而罷逐自強之徒。獨周必大可用,宜以代之,不然,事將不測。"書出,中外大駭。
呂祖泰已被貶斥,經過潭州,錢文子任醴陵縣令,私下贈送給祖泰路費。韓..胄派人追尋祖泰蹤跡之所在,祖泰於是躲藏在襄陽、郢州之間。韓..胄被殺,朝廷訪求得到呂祖泰所在地方,詔令洗雪他的冤屈,特補上州文學,改授迪功郎、監南嶽廟。母親去世無以埋葬,到都城與諸公商量,染上寒病,索取紙張書寫說“:我與兄長一起攻擊權臣,現在權臣被殺,我死而無憾。唯獨我生還無以報國,又沒能埋葬我母親,是可遺憾的事情。”於是去世。府尹王木冉替他備辦棺材殮屍歸葬。
有旨:"呂祖泰挾私上書,語言狂妄,拘管連州。"右諫議大夫程鬆與祖泰狎友,懼曰:"人知我素與遊,其謂預聞乎?"乃獨奏言:"祖泰有當誅之罪,且其上書必有教之者,今縱不殺,猶當杖黥竄遠方。"殿中侍禦史陳讜亦以為言。乃杖之百,配欽州牢城收管。
華嶽字子西,貴池人,為武學生,輕財好俠。韓..胄當權,華嶽上書說:
初,監察禦史林采言偽習之成,造端自必大,故有少保之命。祖泰知必死,冀以身悟朝廷,無懼色。既至府廷,尹為好語誘之曰:"誰教汝共為章?汝試言之,吾且寬汝。"祖泰笑曰:"公何問之愚也。吾固知必死,而可受教於人,且與人議之乎?"尹曰:"汝病風喪心邪?"祖泰曰:"以吾觀之,若今之附韓氏得美官者,乃病風喪心耳。"
“一個月以來,都城士人百姓彷徨四顧,好像將要喪失其家室;軍隊士兵的妻子兒女隱哭含悲好像將要驅使他們赴水火。市區喧騰紛亂,想要說又閉口不言,驚駭於傳聞,不知道所說什麼。我慢慢考證之,則是侍衛之兵星夜兼程地遣發,朝廷重要機構的驛車星火交馳,征伐的戰役倍於平時,郵傳的路程加倍於往昔,於是知道陛下將會有事於對北征戰。
祖泰既貶,道出潭州,錢文子為醴陵令,私贐其行。侂胄使人跡其所在,祖泰乃匿襄、郢間。侂胄誅,朝廷訪得祖泰所在,詔雪其冤,特補上州文學,改授迪功郎、監南嶽廟。喪母無以葬,至都謀於諸公,得寒疾,索紙書曰:"吾與吾兄共攻權臣,今權臣誅,吾死不憾。獨吾生還無以報國,且未能葬吾母,為可憾耳。"乃卒。尹王柟為具棺斂歸葬焉。
“韓..胄以皇家族之親,位居極品,擅掌權柄,公然收取賄賂,蓄養沒有官籍的吏員仆從,以腹心來委任,出賣國家名器,私自以爵位封賞,側目窺察帝位,窺伺宗社,日益昌熾,隻是不敢出聲而已。這是居於我腹心的外患。
楊宏中字充甫,福州人。弱冠補國子生。孝宗崩,光宗以疾不能執喪。時趙汝愚知樞密院,奏請太皇太後迎立寧宗於嘉邸,以成喪禮,朝野晏然。遂命汝愚為右丞相,登進耆德及一時知名之士,有意慶曆、元祐之治。韓侂胄竊弄國柄,引將作監李沐為右正言,首論罷汝愚,中丞何澹、禦史胡紱章繼上,竄汝愚永州。國子祭酒李祥、博士楊簡連疏救爭,俱被斥。宏中曰:"師儒能辨大臣之冤,而諸生不能留師儒之去,於誼安乎?"眾莫應,獨林仲麟、徐範、張行、蔣傅、周端朝五人願預其議。遂上書曰:
“朝廷大臣有以平庸猥瑣的資質,請求與蘇師旦聯姻,驟然進入政府中的人;有以阿諛諂媚的資質,依附奉承韓..胄,使自己顯貴的人。陳自強年老不知羞恥,貪贓不知止境,私自培植黨羽,暗中勾結門第,凡是見諸行事,隻知韓..胄,不知君父。這是居於我帝王左右的外患。
自古國家禍亂之由,初非一道,惟小人中傷君子,其禍尤慘。君子登庸,杜絕邪枉,要其處心實在於愛君憂國。小人得誌,仇視正人,必欲空其朋類,然後可以肆行而無忌。於是人主孤立,而社稷危矣。黨錮敞漢,朋黨亂唐,大率由此。元祐以來,邪正交攻,卒成靖康之變,臣子所不忍言,而陛下所不忍聞也。
“李爽、李奕、李汝翼諸李貪生懦弱沒有謀略,郭倪、郭巽、郭倬、郭杲諸郭富貴子弟沒有用,諸吳恃寵專事僭越,諸彭平庸低劣不肖,皇甫斌、魏友諒、毛致通、秦世輔損傷軍心,創傷士氣,以致陳孝慶、夏興祖、商榮、田俊邁這些人,都以一個士卒的才能,各得以把持旗幟專製用事,平日搜括民脂民膏,賄賂韓..胄,以致通達顯貴,饑寒交迫的士人都希望吃他們的肉而不可得。萬一陛下把大事交付給他們,他們的腦袋自己都不可以保證,怎麼有空替陛下計議呢?這是居於我武臣中的外患。
臣竊見近者諫臣李沐論前宰相趙汝愚數談夢兆,擅權植黨,將不利於陛下。以此加誣,實不其然。汝愚乞去,中外谘憤,而言者以為父老歡呼,蒙蔽天聽,一至於此。章穎力辨其非,首遭斥逐,聞者已駭;既而祭酒李祥、博士楊簡相繼抗論,毅然求去,告假幾月,善類皇皇。一旦有外補之命,言者惡其扶植正論,極力牴排,同日報罷,六館之士為之憤惋涕泣。今李沐自知邪正之不兩立,而公議之不直己也,乃欲盡去正人以便其私,於是托朋黨以罔陛下之聽。臣謂二人之去若未足惜,殆恐君子小人消長之機於此一判,則靖康已然之監,豈堪複見於今日邪?陛下厲精圖政,方將正三綱以維人心,采群議以定國是,遽聽奸回,概疑善類,此臣等之所未諭也。
“程鬆納妾求得知遇,或者因出賣妹妹入官府,或者因獻妻進入..門;魯宜宜進貢兒子為郎官,富宮平庸遲鈍充位。這是居於我耳目中的外患。
臣願陛下鑒漢、唐之禍,懲靖康之變,精加宸慮,特奮睿斷。念汝愚之忠勤,察祥簡之非黨,灼李沐之回邪,明示好惡,旌別淑慝,竄李沐以謝天下,還祥、簡以收士心,臣雖身膏鼎鑊,實所不辭。
“蘇師旦以汙吏的身份冒充節鉞之權,買賣名器爵位;周筠以差役的身份冒掌軍隊大印,買賣將相。這是扼住我咽喉的外患。他們所說的外患其實不足憂慮,但這些外患已遍布我朝廷全身之間了。
書奏不報,則繳副封於台諫、侍從。侂胄大怒,坐以不合上書之罪,六人皆編置,以宏中為首,將竄之嶺南。中書舍人鄧馹上書救之,不聽。右丞相餘端禮拜於榻前至數十,丐免遠徙。上惻然許之,乃送太平州編管。天下號為"六君子"。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中國所可貴的,在於都聽命於陛下。現在生殺予奪的命令,官吏進退升降的權力,又不出自陛下,而出自韓..胄。這是我們有兩個中國。詔命又不出自韓..胄而出自蘇師旦、周筠,這是我們有三個中國。女真以區區之地,尚且能夠進逼我淮河、漢水地區,怎說居於我腹心、股肱、耳目、爪牙和我咽喉的外患,卻不會淩駕我宗廟社稷呢?怎說一家之中各自為秦、越,一船之中自為敵國,而能夠扼製外族人嗎?近年軍隊都聚斂貪狠,而士兵自然仇視其將佐長官;人都侵奪謀取,而百姓自然反叛他的太守縣令,家自為戰。這是又開啟我中國億萬仇敵。現在不致力消除我腹心、股肱、爪牙、耳目、咽喉與億萬仇敵之患,卻想傾全國的軍隊,竭盡國家的財力,而與外族人征戰於沙場,反而不是外用其心嗎?
明年,移福州聽讀。嘉泰三年,寧宗幸學,持旨放還。開禧元年,宏中登進士第,教授南劍州。太守餘嶸,故相端禮子,與之相得甚歡。侂胄誅,先以言得罪者悉加褒錄。嘉定元年,特遷宏中一秩,亦不拜。六年,以嶸與汪逵、趙彥橚薦,授戶部架閣,俄遷太學正。八年夏旱,上封事,指切無隱。遷武學博士,改宣教郎。
“我曾經推演兵書,自從去年上元甲子(1204),五福太一剛經過吳地,四神直符對臨荊、楚,始擊蜚符旁臨甌、粵,青門直使交次於幽、翼,黑殺黃道正按於燕、趙。考察已有的法則,主算最長,客算最短。用兵以先發為客,後發為主。從乙醜年(1205)到庚午年(1210)六年期間,都不利於首先發兵。倘若金人背棄盟約違犯道義,騷擾我國邊地,至於事情不得已,然後對付它,那麼反主為客,還說得過去。萬一國家首先從事倡議謀劃,那麼將帥內部不合,士兵向外叛變,萬民慘死,血刃千裏。這是天數不利於首先發兵。何況將帥平庸愚蠢,軍民怨恨,馬政不加講求,騎兵不熟練,豪傑不出來,英雄不被收錄,軍餉糧食不豐富,有利的地理形勢不牢固,山寨不修,堡壘不設,我雖然帶兵百萬,千裏運送糧餉,但師出無名,不戰自敗。這是人事不利於首先舉兵。
時諫官應武論一學官,宏中季試策士及其故,武聞而銜之。秋戊祀武成王,祭酒行事。故事,博士攝亞獻,至是不命宏中,宏中白於祭酒。於是武劾宏中與同列競,且謂其激矯不自愛,遂通判潭州。以親老請祠,差知武岡軍,未受卒,年五十三。
“我希望陛下清除國家一身的外患。我國家中的外患既已清除,然後公道開明,正人君子被提拔任用;法令自然實行,法度自然端正,豪傑自然回來,英雄自然歸附,被侵占的疆土自然歸還,中原自然恢複,天下自然達到和平安定,四海自然躋身於仁厚而且長久,為什麼要等待戰爭呢?不這樣,那麼亂臣賊子毀裂皇冠,哦吟多次賜與隆恩的詩歌,依仗尊貴一副不可求的樣子,私下結交內姬,暗中臣服將相,魚肉兵士,塗炭生靈,毀掉百世的遠大謀略,毀壞十朝遺留下來的基業。陛下這時候雖然不想與之一起滅亡,但禍迫於身,權出於他人,低頭等待終結,後悔已遲。
端朝字子靜,嘉定三年試禮部第一,終刑部侍郎兼侍講。行字用叟,以父任補官,有二子,與端朝同登進士第。仲麟字景仲,傅字象夫,久居學校,忠鯁有聞,鹹以不偶死。範自有傳。
“事情沒有發生,難以取信,我希望以身歸屬廷尉,等待軍行用師,得勝回朝,就把我懸頭示眾風遞四方,作為天下欺君罔上的告誡。倘若戰爭接連不斷而來,敗亡相繼,強大的敵人從外進攻,奸臣在內跋扈,與我所說的盡相符合,然後令我歸老田裏,永遠為不收錄的百姓。”
華嶽,字子西,為武學生,輕財好俠。韓侂胄當國,嶽上書曰:
書奏上,韓..胄大怒,把華嶽投入大理寺獄,貶斥到建寧牢獄中。建寧郡守傅伯成憐惜他,命令獄卒讓他出去不加拘禁。傅伯成離開,華嶽又得罪郡守李大異,又把他置於牢獄。
旬月以來,都城士民彷徨四顧,若將喪其室家;諸軍妻子隱哭含悲,若將驅之水火。闤闠籍籍,欲語複噤,駭於傳聞,莫曉所謂。臣徐考之,則侍衛之兵日夜潛發,樞機之遞星火交馳,戎作之役倍於平時,郵傳之程兼於疇昔,乃知陛下將有事於北征也。
韓..胄被殺,華嶽被放回。又入太學登進士第,為殿前司官屬,鬱鬱不得誌。謀劃除去丞相史彌遠,事情敗露,被投入臨安牢獄。罪案已成,因議論大臣當判死罪。寧宗知道華嶽的名字,打算救他,史彌遠說:“這是想殺我的人。”最終被杖擊而死,棄屍於東市。
侂胄以後族之親,位居極品,專執權柄,公取賄賂;畜養無籍吏仆,委以腹心,賣名器,私爵賞,睥睨神器,窺覘宗社,日益炎炎,不敢向爾。此外患之居吾腹心者也。